蛇經(jīng)《蛇品.第一經(jīng)》
001 他抑制冒出的怒氣,猶如用藥抑制擴散的蛇毒。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02 他摒除一切愛欲,猶如拔掉池塘里的蓮花。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03 他摒除一切貪欲,猶如使快速流動的河水枯竭。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04 他不摒除一切傲氣,猶如洪水沖垮脆弱的蘆葦橋。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05 他不在生存中尋找精髓,猶如不在無花果樹上尋找花朵。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06 他的內(nèi)心沒有忿怒,超越這樣那樣的變化。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07 他從內(nèi)心深處驅(qū)散和根除一切思慮。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08 他既不往前趕,也不往后退;他克服一切妄想。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披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09 他既不往前趕,也不往后退;他知道世界上一切虛妄。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10 他既不往前趕,也不往后退;他知道一切虛妄而擺脫貪欲。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11 他既不往前趕,也不往后退;他知道一切虛妄而擺脫愛欲。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12 他既不往前趕,也不往后退;他知道一切虛妄而擺脫忿怒。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13 他既不往前趕,也不往后退;他知道一切虛妄而擺脫癡迷。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14 他沒有偏執(zhí),鏟除了邪惡之根。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15
015 他沒有那些導致重返這世的恐懼。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16 他沒有那些導致執(zhí)著生存的欲念。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017 他己排除五蓋(指欲貪,嗔恚、昏沉、掉舉、疑)。沒有煩惱,沒有疑慮,沒有痛苦。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與彼岸,猶如蛇蛻去了衰老的皮。
寶經(jīng)《小品.第一經(jīng)》
222 或是地上的,或是天上的,所有眾生都聚集在這里。讓一切眾生都快樂,讓他們專心聽講。
223 一切眾生啊!你們聽著!對人類要仁慈,他們?nèi)找关暙I食物,所以,要盡心保護他們。
224 這個世界或另一個世界的財富,或天國的珍寶,都不能與如來相比,在佛陀那里,能找到這種珍寶。
但愿憑借這一真理獲得幸福。
225 鎮(zhèn)靜安定的釋迦牟尼達到滅寂,無欲和永恒,這種正法無與倫比。在正法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愿憑借這一真理,獲得幸福
226 無上的佛陀贊美純潔。人們說那是無間禪定。這種禪定無與倫比。在正法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愿憑借這一真理,獲得幸福。
227 為賢者稱頌的八補特伽羅(指上座部佛教修行的八個果位),他們是四對,是善逝的門徒,值得施舍。向他們施舍將獲得大功果。在僧團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愿憑借這一真理,獲得幸福。
228 他們摒棄愛欲,專心致志,遵行喬達摩的教誨,達到至高目的,進入永恒,享受寂靜之樂。在僧團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愿憑借這一真理,獲得幸福。
229 猶如打入土中的因陀羅柱,四方來風吹不動,我稱這樣的人為賢者,他完全領悟了圣諦。在僧團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愿憑借這一真理,獲得幸福。
230 他們通曉智慧深邃者教誨的圣諦,即使漫不經(jīng)心,也不再會有第八次再生。在僧團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愿憑借這一真理,獲得幸福。
231 為了獲得真諦,他摒棄三法:靈魂說、疑惑和戒規(guī)禮儀。他擺脫四地獄,不可能犯六大罪。在僧團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愿憑借這一真理,獲得幸福。
232 倘若他的身、言或心犯了罪過,他不可能隱瞞,因為據(jù)說對于有見識的人,這是不可能的。在僧團中,能找到這種珍寶。但愿憑借這一真理,獲得幸福。
233 正如初夏樹叢上鮮花盛開,他教誨通向涅磐的無上之法,使人受益。在佛陀那里,能找到這種珍寶。但愿憑借這一真理,獲得幸福。
234 這位無上者知道無上物,給予無上物,帶來無上物。這位無上士教誨無上之法。在佛陀那里,能找到這種珍寶。但愿憑借這一真理,獲得幸福。
235 舊業(yè)己鏟除,新業(yè)不再生。他們心厭來生,毀棄種子,意志堅定,欲望無增,猶如一盞油燈。在佛陀那里,能找到這種珍寶。但愿憑借這一真理,獲得幸福。
236 或是地上的,或是天上的。所有眾生都聚集在這里。讓我們向神和人崇敬的如來佛陀致敬,但愿獲得幸福。
237 或是地上的,或是天上的。所有眾生都聚集在這里。讓我們向神和人崇敬的如來正法致敬,但愿獲得幸福。
238 或是地上的,或是天上的。所有眾生都聚集在這里。讓我們向神和人崇敬的如來僧團致敬,但愿獲得幸福。
仁慈經(jīng)《蛇品.第八經(jīng)》
143 深明事義、達到寂靜境界的人,應該有能力,誠懇,正直,說話和氣,態(tài)度和藹,不傲慢。
144 知足,容易供養(yǎng),少管事,儉樸,感官平靜,聰明,謙虛,不執(zhí)著家庭。
145 不應該做任何卑賤的事,免遭其他智者譴責。讓一切眾生幸福安全!讓他們快樂!
146 凡有生命者,或強或弱,或長或短,或大或小,或粗或細,
147 或可見或不可見,或近或遠,或生下或有待生下,讓一切眾生都快樂!
148 不要欺騙他人,不要蔑視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出于忿怒和仇恨而互相制造痛苦。
149 猶如母親用生命保護自己的唯一兒子,對一切眾生施以無限的仁慈心。
150 對整個世界施以無限的仁慈心,無論在高處,低處或地平處,不受阻撓,不懷仇恨,不抱敵意。
151 無論站著、走著、坐著、躺著,毫不糊涂,恪守這一思想,人們說這是人世的梵界生活。
152 不接受謬論,有德,有見識,不貪戀愛欲,那就肯定不會再投胎。
雪山夜叉經(jīng)《蛇品.第九經(jīng)》
153 “今天是十五齋戒日”樂山夜叉說,“神圣的夜晚降臨,讓我們?nèi)ヒ姶竺ΧΦ睦蠋焼踢_摩吧!”
154 “此人是否對于一切眾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雪山夜叉說,“是否不管符合不符合意愿,都能控制自己的思想?”
155 “此人對于一切眾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樂山夜叉說,“不管符合不符合意愿,都能控制自己的思想。”
156 “他是否不拿沒給他的東西?”雪山夜叉說,“是否克制自己,善待眾生?是否不懈怠?是否不放棄修禪?”
157 “他不拿沒給他的東西,”樂山夜叉說,“克制自己,善待眾生,不懈怠,不放棄修禪。”
158 “他是否不說謊?”雪山夜叉說,“是否不尖刻?是否不毀謗?是否不胡扯?”
159 “他不說謊,”樂山夜叉說,“不尖刻,不毀謗,不胡扯。”
160 “他是否不染愛欲?”雪山夜叉說,“是否心地純潔?是否克服癡迷?是否洞悉諸法?”
161 “他不染愛欲,”樂山夜叉說,“心地純潔,克服癡迷,洞悉諸法。”
162 “他有知識,”樂山夜叉說,“品行端正,摒棄煩惱,不會再生。
163 “這位牟尼通過言行達到思想的完美,他充滿智慧和德行,你依法贊美他吧!
164 “這位牟尼通過言行達到思想的完美,他充滿智慧和德行,讓我們?nèi)ヒ妴檀鹉Π桑?/FONT>
165 “他的雙腿象羚羊,他瘦削,堅定,節(jié)食,沒有貪欲,在林中修禪。來吧!我們?nèi)ヒ妴檀鹉Α?/FONT>
166 “他象獨來獨往的獅子或大象,不尋求感官享樂。我們?nèi)ピ儐査P于擺脫死亡套索的問題。
167 “他是宣講者,導師,精通諸法;他是擺脫了仇恨和恐懼的佛陀。我們請教喬達摩。”
168 “世界產(chǎn)生于什么?”雪山夜叉說,“世界與什么親近?世界執(zhí)著什么?世界受苦于什么?”
169 “世界產(chǎn)生于六(指‘眼耳鼻舌身心’六種感官),雪山夜叉啊!”世尊說,“世界與六親近,世界執(zhí)著六,世界受苦于六。”
170 “何謂執(zhí)著,由此世界受苦?我們詢問出路,請說說怎樣才能擺脫痛苦?”
171 “據(jù)說世上有五種感官快樂,心是第六種;摒棄這六種感官快樂,就能擺脫痛苦。”
172 “我己如實告訴你們這個世界的出路,我告訴你們,只有這樣才能擺脫痛苦。”
173 “誰能越過水流?”雪山夜叉說,“誰能越過海洋?誰能在下不著地,上無依附的深水中不沉沒?”
174 “有德行,有智慧,鎮(zhèn)定自若,思想深邃,有見識,這樣的人經(jīng)常越過難以越過的水流。
175 “摒棄欲念,擺脫一切束縛,滅寂歡喜,這樣的人不會在深水中沉沒。”
176 “你看,這位大仙具有深邃的智慧,洞幽察微,不染愛欲,一無所有,擺脫了一切束縛,行走在神圣的道路上。
177 “你看,這位大名鼎鼎的大仙洞幽察微,提供智慧,不染愛欲,無所不曉,聰明睿智,行走在高尚的道路上。
178 “今天,我們確實看到了美麗的光芒升起,看到了這位摒棄煩惱,越過水流的正等覺。
179 “這一千個具有神力,享有聲譽的夜叉全都皈依你,你是我們至高無上的老師。
180 “我們將從這村到那村,從這山到那山,四處游蕩,向正等覺和法中之妙法頂禮致敬。”
牟尼經(jīng)《蛇品.第十二經(jīng)》
207 從親昵中產(chǎn)生恐懼,從家室中產(chǎn)生污穢,不要親昵,不要家室,這就是牟尼的看法。
208 鏟除出生者,不讓它成長,不讓它再生,人們稱道這位獨來獨往的牟尼:這位大仙看見寧靜的境界。
209 洞察根源,毀棄種子,摒除摯愛,這位牟尼看到出生和毀滅的終極,拋棄疑惑, 不再歸屬哪一類。
210 認識一切居處,不企望其中任何一處,這位牟尼不執(zhí)著,不貪戀,無所渴求,因為他己到達彼岸。
211 駕馭一切,洞悉一切,聰明睿智,無所沾染,摒棄一切,滅寂欲望而解脫,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為牟尼。
212 有智力、有德行、鎮(zhèn)定自若,樂于修禪,有見識,不執(zhí)著,不粗魯,摒棄煩惱,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為牟尼。
214 猶如豎立在沐浴地的柱子,別人都說他寡言少語,他摒棄煩惱,調(diào)伏感官,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為牟尼。
215 思想堅定,猶如筆直的梭子;厭棄惡行,明辯是非,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為牟尼。
216 控制自我,不作惡事;青年和中年時期都能克制自己,不生別人的氣,也不惹別人生氣,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為牟尼。
217 依靠別人布施生活,無論獲得上等的,中等的或其他的飯團,即不贊揚,也不抱怨,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為牟尼。
218 四處游蕩,戒絕淫欲,青年時期不執(zhí)著任何地方,棄絕迷狂和懈怠,獲得解脫,智者們稱這樣的人為牟尼。
220 這是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家人養(yǎng)育妻子,不自私,有德行,但不能控制自己不殺生;而牟尼永遠控制自己,保護眾生。
221 正如長有頂冠的青頸鳥(孔雀)永遠也達不到天鵝的飛行速度,在家人比不上隱居林中修禪的比丘、牟尼。
舍利弗經(jīng)《八頌經(jīng)品.第十六經(jīng)》
955 可尊敬的舍利弗說道:“我過去從未見到過或聽說過這樣一位妙言大師,他從兜率天下凡來作導師。
956 “這位明眼者向神界和人界表明,他驅(qū)散了一切黑暗,獨自游蕩,獲得快樂。
957 “我?guī)е篱g許多受束縛之人的問題來到佛陀這里,他是一位獨立無羈、正直無欺、下凡人間的導師。
958 “厭世的比丘喜歡隱居,生活在樹根旁,墳場中或山洞里。
959 “諸如此類地方,多么恐怖!而比丘在這種僻靜之處不應該戰(zhàn)栗發(fā)抖。
960 “走向永恒的比丘在這世上面臨多少恐怖!而他應該在僻遠之處克服這些恐怖。
961 “精進努力的比丘怎樣說話,怎樣乞食,怎樣修持德行戒行?
962 “聰明睿智,富有思想,專心致志,這樣的人學習什么,才能像銀匠清除銀器的污垢一樣,清除自己的污垢?
963 世尊說道:“舍利弗啊!如果厭世的人喜歡隱居,渴望依法獲得徹底覺醒,那么,我將按照我的理解向你解釋這種快樂。
964 “聰明的,有思想的,行為規(guī)矩的比丘,不應該畏懼五種恐怖:蚊、蠅、蛇、與人接觸和四足獸。
965 “他不應該畏懼外道,即使發(fā)現(xiàn)他們對自己有很大的威脅;他追求至善,應該進而克服其他各種恐懼。
966 “他遭受疾病和饑餓,他應該忍受寒冷和酷熱;他遭受各種磨難,作為出家人,應該精進努力。
967 “他不應該偷盜,不應該說謊;他應該仁慈地對待弱者和強者;他應該覺察內(nèi)心的沖動。把它們視作摩羅的同伙,加以驅(qū)逐。
968 “他不應該受忿怒和驕傲控制,而應該根除它們;他應該真正凌駕于可愛和不可愛之上。
969 “他應該崇尚智慧,喜歡善行,消除那些恐怖,他在僻靜的居處應該克服不滿,克服四件憂慮之事;
970 “我將吃什么?我將在哪兒吃?昨晚睡得實在不舒服,今晚在哪兒睡?出家游蕩的修行者應該克服這些憂慮。
971 “他應該在適當?shù)臅r候獲得食物和衣服,應該懂得在這世上要知足,對這些東西要保持警覺,在村中要克制自己的行為,即使受到怠慢,也不說粗話。
972 “他應該目不斜視,足不躊躇,修習禪定,高度清醒;他應該達到超然,凝思靜慮,斬斷疑惑和惡行。
973 “他應該成為有思想的人,即使受到責難,也高高興興;他應該在修行的同伴中。鏟除精神障礙;他說話應該合適,不要過分,也不要計較別人怎么說。
974 “他應該有思想,學會排除這世上的五塵,克服對色、聲、味、香、觸的貪戀。
975 “比丘應該有思想,排除對這五塵的渴求,獲得精神解脫,然后他將適時地思考正法,一心一意,驅(qū)除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