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衣”之制法,規定頗詳細。即將一整塊布,切割成長短不一之小布片,縱的縫合之后,再以規定之條數作橫的縫合。由此種裁剪樣式觀之,縫合后都作長方和正方的水田形狀,故又名田相衣、水田衣、割裁衣。關于田相衣的說法,據《摩訶僧祇律》云:“佛住王舍城,帝釋石窟前經行,見稻田畦畔分明,語阿難言,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作衣相?!庇谑窃谥谱魅聲r,便把布條縱橫交錯,拼成“田”字形,這一種制作方法,在印度因佛教部派不同,細節上亦有差異。我國與日本的制法趨向華美化,僅在割裁方法上沿襲舊規。由于其制作特殊,故不為其他地方采用。佛教徒解釋這種“田”字形衣服的意義說:田畦貯水能生長嘉苗,養形養命。法衣如是制作,亦能增長僧人心中的善苗,以養身法慧命。另外還說,穿著此種衣服,除增養善苗之外,可令人舍棄欲望,且不虞被盜。
至于僧人為何蓄“三衣”,也有一定的說法。在古代印度,最初的僧服都是從垃圾中拾來或施主施舍的,沒有選擇余地,其顏色、質地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的,自然不可能產生統一的僧服,據說佛祖釋迦牟尼為此又頗費了一番腦筋。特別鑒于一些僧人恣意積貯越來越多的衣服,他首先考慮到僧服應以幾件為宜。據《四分律》上說,釋迦牟尼曾在一個極其嚴寒的夜晚,親身端坐露地,進行體驗。開始他只著一衣,中夜寒風襲來,感到寒冷難挨,又加上一衣;后半夜時,逼人的寒氣使之竟難以坐穩,便穿上了第三件衣服。這三件衣服一件厚似一件,終使釋尊度過了最為寒冷的一夜。于是,他根據自己的親身感受召集眾僧宣布,從今以后,出家弟子只可蓄三衣,分為輕、中、重三件,按照印度一年分為春、夏、冬三季的冷暖變化,還規定了三衣的穿著時序,即冬天穿著重衣,夏天穿著輕衣,春天穿著中衣,以便夏防蟲,冬防寒。從此,佛教出家僧人的衣著便又有了“三衣”之稱。隨著佛教的流播,三衣的制作方法及穿著場合,也逐漸固定下來了,形成了一定的規制。
另外,“三衣”因為最初是由許多碎布片補綴而成的,故又名百衲衣、衲衣,僧人因此常自稱為衲衣人、衲子。據《十誦律》載,衲衣得名于五衲衣,即(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四)死人衣,(五)糞掃衣。又說,佛祖初度五比丘時就提倡著五衲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