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高血脂不就是血中的脂肪多一點嘛,沒什么要緊的?!焙芏嗳诉@樣認為。專家卻說,這種“不要緊”,其實是冠心病、心梗和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有時可引起致殘、致死。
由長沙市醫學會、心血管內科專業委員會主辦,長沙市三醫院協辦的“首屆心血管病學術研討會”明日將在長沙市三醫院舉行。會議目的,是通過本省著名心血管病專家的推廣、推介,建立起對疾病的預防和干預模式,從而普及心血管病防治知識。
了解癥狀
四十歲以上男性和絕經后女性每年要查
最新調查顯示,我國每10個人中就有1人患有血脂異常。當一個人得知自己患有冠心病、高血壓時會很緊張,但得知血脂異常卻不以為然。其實,這種異常是冠心病、心梗和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
什么是高血脂?專家介紹,血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過低,這些脂質代謝不正常,即出現高血脂。
絕大多數高血脂者自己沒有感覺,大多是在體檢時,或者做其他疾病檢查時被發現的。高血脂出現的主要表現是并發癥,如并發動脈硬化、心臟病、大腦供血問題,或出現肝功能異常、腎臟問題等,甚至胰腺炎。有的人臉上有黃色瘤,就是脂肪瘤在眼睛眼皮上面出現兩塊黃色斑,這是黃色瘤,這些都是高血脂的癥狀。
有頭暈、耳鳴、頭漲、失眠健忘,提示腦動脈硬化,肢體活動不靈活提示腦卒中;胸悶、心慌、常發作心絞痛,心電圖提示冠心病,重者可心肌梗死;視物不清、兩眼干澀提示眼底動脈硬化;肝區隱痛、B超提示脂肪肝;下肢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出現下肢閉塞性動脈硬化。
專家提示
導致血脂病的重要原因是生活條件的改善,即高膽固醇的食物吃多了,如常吃豬肉和動物內臟。過去,我國血脂異常主要集中在老年人,但近年來,年齡小、瘦人也出現血脂異常。
因此,血脂檢查的重點對象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病或周圍動脈硬化病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煙者;冠心病或動脈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親屬中有早發病或早病死者;皮膚黃色瘤者;家族性高血脂者;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期后女性建議每年進行血脂檢查。
認識誤區
高血脂病其實是“隱形殺手”
一是認為血脂高一點不要緊。實踐證明,高血脂是一種嚴重影響健康,可以致殘、致死的疾病,是導致動脈硬化的元兇,而動脈硬化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偏癱)的罪魁禍首。
二是覺得沒有感覺就沒有疾病。高血脂常不能引起患者注意,因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需要較長時間,很多患者要到體檢時才被發現。
三是血脂降到目標值就不用再治療,或者說只需食療就行了。血脂異常除外界原因如飲食、運動外,還有自身代謝、遺傳等因素,任何一種調脂藥物,都無法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一旦停藥,血脂又恢復到治療前水平。尤其是出現動脈硬化或有高血脂的糖尿病病人,更不能隨便停藥。
四是飲食療法可以代替降脂藥。除非是僅有輕微血脂升高,無任何并發癥,才可嘗試飲食療法。對于那些已出現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的高血脂患者,一定要進行藥物治療。
五是甘油三酯高≠高血脂癥。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的話,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每升高1%,冠心病發病的風險增加1%。甘油三酯明顯增高,飲酒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六是降脂藥副作用很多。很多患者選擇食療,是擔心藥物的副作用。目前的常用藥,在降低總膽固醇的同時,副作用其實是非常低的,但一定要在??漆t生的指導下正確服藥。
專家提示
要控制高血脂發病率,減少冠心病的死亡率,只有控制好血脂。飲食療法是治療血脂異常的基礎,改變生活方式如加強鍛煉、戒煙、限酒等,也具有重要作用。若已有并發癥的病人,應給予藥物治療。
在飲食上要多飲水,有利于沖淡血液,緩解血液黏稠程度,保持體內血液循環順暢;多吃新鮮蔬菜與水果,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如山楂、蘋果、梨、獼猴桃、柑橘等有一定降脂作用;多吃大豆食品,大豆含有豐富的卵磷脂,有利于脂類透過血管壁為組織所利用,可使血液中的膽固醇下降;多吃清淡食物,以素食為主,粗細糧搭配,少吃動物內臟、動物脂肪及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