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廟是僧團修行的集中地,也是眾多佛教徒禮佛參禪;舉行供事活動的中心。為了體現佛寺、佛堂、佛像的神圣莊嚴,保障僧眾的精進修持和禮儀制度的完美遵循,寺廟內還有許多具備豐富佛教文化內涵的家具、供器和儀仗品。這些器物都各有其特色和用途,在世俗生活中是難以見到的。這里,把這些器物統稱為法物。
幢、幡、蓋
都是體現主要殿堂的標幟,烘托莊嚴法會的儀仗,供養諸佛菩薩的法物。主要以紅、黃等色的絹布、綢緞制作,加以彩繪或絲繡圖案。幢、幡、蓋在佛寺中是常見之物。
幢,梵語叫馱縛若,它本是王者的儀仗品,將軍的指揮旗。佛陀被稱為法王,故把佛說法稱為建法幢。幢的形狀為豎立的長方形,上面繪繡佛像等,兩邊和下邊有若干條絲帶,幢竿頂上有的安置如意寶珠。
幡,梵語叫波哆迦,它是旌旗類的總稱。《撰集百緣經》第七說:“常懸寶幡,受天快樂。”幡的形狀為豎立的長條形,上甲繪有圖案或寫有咒文,兩邊和下邊也有絲帶。
蓋,也叫傘蓋、寶蓋,本是防雨防曬的傘具,《四分律》第五十二記載有“跋難陀比丘,受佛教諭,持大圓蓋”之事。蓋的形狀為平頂圓形,功能有兩種:一種有柄,便于在大型法會上行進撐持;一種無柄,懸吊在佛殿中,已變為裝飾供養之具了。
香、燈、燭 都是佛教的供養儀品,在殿堂中燃香、燈、燭是經常不可缺少的,以表對佛菩薩的誠敬。
香,具有流播芬芳、消除穢氣、驅逐蚊納、正念清神等作用。香的種類有末香(香木的粉末)、線香(條狀的香枝)、瓣香(香檀木的碎塊)、盤香等。香的用法名稱各別,如佛前焚香叫燒香、拈香,舉行法事焚香叫行香等。
燈,又叫燈明,即點燃燈火以取光明之意。《華嚴經·入法界品》說:“善財菩薩,燃法明燈,以信為炷、慈悲為油,以念為器、功德為光,除滅三毒之暗。”這里蘊涵了于層以燈破暗、以智除惑的深義。因此,后世把法脈稱做“法燈”,把傳法稱做“傳燈”。
燭,也具有與燈一樣的功能。在古印度,常向佛前奉獻油燈,后來蠟燭應世、供佛多用方便的蠟燭。佛殿燃燭,是將燭插在精美的燭臺上。
香盤
香盤為長一尺余、寬八寸左右的長方形木盤。盤正面披掛一面繡著“常樂我凈”。之類字樣的彩緞巾幔,盤上放置檀香爐。當迎請法師時,侍者雙手捧盤,香爐高與眉齊,行走在法師之前;到舉行法會,的大殿后,將盤放在佛桌前的香幾上。
香爐
香爐為焚香之器,是供桌上。必置的香爐、花瓶、燭臺三種供具之一;香爐的質料有金、銀、銅、鐵、玉;石、象牙、琉璃、陶瓷等。香爐分為供爐和手爐兩類’,供爐分插香爐、臥香爐、檀香爐三種。香爐的形狀有寶頂形、方斗形、獅子形、仙鶴形、蓮花形等,還有兩層的火舍香爐。
手爐
手爐是一種可以執持,可以在行進中使用的香爐。它的形狀,據《法苑珠林》說,“前有十六青獅白象,于二獸頭上別起蓮花臺以為爐。后有獅子蹲踞,頂上有九龍,繞承金花,花內有的寶子盛香。佛說法時,常執此爐;比觀今世手爐之制,小有仿法焉。”今世仿制的手爐,多以玉雕或銅鑄,長約一尺數寸,形狀多為龍首爐頭,魚身爐柄;或作蓮花瓣爐頭,如意身爐柄。使用手爐,大都是在剃度、禮懺、奉請等場合。爐頭插香,雙手執持爐柄,也有兼插鮮花以為供養的。
念珠
念珠又名數珠、誦珠,是念佛菩薩名號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法物。念珠的來歷,最初是印度的毗琉璃王請釋迦牟尼佛開示消除煩惱的法門,佛陀就教他用木槵子樹的種子穿成珠串,持佛名號消除煩惱。我國有關念珠的記載,是《續高僧傳》所說隋唐時代的道綽大師,教人們手掐念珠持誦三寶名號,以遏制安念。
做念珠的材料有很多種,常見的有木槵子、香木、珊瑚、瑪瑙、玉石、水晶、琥珀,以”及天臺菩提、風眼菩提、金剛菩提、星月菩提等。通常用的念珠數字為一百零八顆,這個數字是代表斷除一百零八煩惱,而證得一百零八種三昧。《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說:“數珠不定,亦有三品:上品一百八,中品五十四,下品二十七。別有最上品,當用一千八十為數。”也就是說,念珠最多為一千零八十顆。這可能太長,未獲通用,只見在法會上作為莊嚴品。此外,凈土宗、禪、宗華人還分別愛持用三十六顆念珠和十八顆念珠,其數相繼為一百零八的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此為攜帶方便還是別有深義?待考。
念珠為修凈土和修密法者最為常用。佛教認為,手持念珠隨時誦念,可以提醒道念,增加定力,增長智慧,莊嚴威儀。掐珠的姿式是左手引珠,如轉法輪;一面持念,一面觀想佛菩薩圣號,如此功德無量。
佛教還規定,一般信眾是不能掛念珠的,通常要受戒十年以上的僧人才能掛。有的念珠還拖須子,叢林監院的須子拖在右邊,知客的須子拖在左邊,住持的須子拖在背后,這稱為拖珠。
缽
缽多羅的略稱,意譯為應器;音意合譯為缽盂,為僧人盛齋飯專用。缽的形狀呈矮盂形,腰部凸出,缽口缽底直徑比腰部小,這種形狀可使盛的飯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溫。缽有陶制、鐵制兩種。按佛教規矩,僧人之缽,,應使用一生,不許毀壞,故后來一般為銅制,取其堅固。現在漢地僧人多在齋堂吃齋飯,所用碗筷和在家人一樣。但是,僧人受戒時,除“衣”之外,還要給“缽”,以作化緣應齋用。實際上。現在托缽云游的僧人極少,缽盂已成為帶有象征性的器物了。可是、到寺院掛單,必以衣缽齊備為條件,因為衣缽代表僧人的身份。所以,禪宗師徒傳法,常付衣、缽為驗證的信物,稱為“衣缽相傳”。
錫杖
吃棄羅的意譯,又名聲杖,因為杖頭裝有金屬環,乞食時搖錫作聲施主一聽就知道是僧人來了。錫杖又名智杖、德杖,因為《錫杖經》說,受持錫杖可“彰顯圣智”、“行功德本”。二股六環,是迦葉佛制;四股二十四環,是釋迦佛制。《大唐西域記》卷二說:“如來錫杖,白鐵為環,旃檀作柄,寶筒盛之。”錫杖的用途,據《三千威儀經》等佛典說:振錫可令施主出應,可使惡犬怖走,可使毒蛇驚避。錫杖成了一種法器,法師云游皆隨身執持。因此,名僧掛單某處,稱為“住錫”或“卓錫”,即立錫杖于某處之意。諸山禪師法祖,更以振錫舉杖,啟示玄機,指點妙義。現在傳戒,更將錫杖作為圣物,新戒們輪流撫持錫杖,已成為傳戒法會的、項必不可少的儀式。
拄杖
供老病僧人拄用之杖。技杖的起源,據《毗奈耶雜事六》中載:“佛在王舍城鷲峰山頂,有老比丘登山上,失腳倒地。佛言:比丘有二種緣應蓄拄杖,一謂老瘦無力,二渭病苦櫻身。”現在的拄杖,多為樹枝削成,鐵料加固。佛典規定,凡策杖者,若見尊宿并二師,皆須投杖于地,合掌問訊。
拂子
僧人拂蚊蟲的用具。有線拂、麻拂、樹皮拂等,禁用貓、牛、馬尾制拂并金銀裝柄的拂子。《毗奈耶雜事六》中載:“諸比丘為蚊蟲所食,身體患癢,抓搔不息。乃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比丘蓄拂蚊子物。”這就是拂子的來歷。后世,也有以麈尾為拂子的。群鹿中最大的鹿叫厘,群鹿的行止,乃隨麈而轉動。寺廟的住持及長老,除了把麈尾作為驅蚊拂塵的工具外,每每在法會上手執麈尾,把厘尾作為傳戒、說法、祭儀等場面的莊嚴儀節之物了;
如意
以木刻、鐵鑄或玉石雕琢而成,頭作靈芝或云葉形,柄微曲。《禪林象器箋》說:“如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皆執之……今講僧尚執之,多私記節文祝辭于柄,備于忽忘;要時,手執目對,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也是佛教法器之一,凡是講經、論議、傳戒、升座等場面,都有主僧持用它。
禪杖、禪鞠、禪鎮
都是在禪堂坐禪時警醒昏睡僧人的用具。《智度論))中說:“菩薩供給坐禪者衣服、飲食、醫藥、法杖、禪鞠、禪鎮,令得好師教詔,令得好弟子受化。”可知禪杖、禪鞠、禪鎮均為佛教古制。
禪杖,用竹竿或葦桿所制,一頭包上軟布,由專人執持巡行。發現坐禪僧人有昏睡者,即以禪杖輕觸其身,使之覺醒。
禪鞠,毛球也。發現坐禪僧人有昏睡者,即以禪鞠拋觸其身,使之覺醒。
禪鎮,以木片制成,形狀像筑板。坐禪僧人將其放在頭頂,若昏睡而頭傾,禪鎮落地,以此自警。
香板
用木料制成,形狀像古代的寶劍。它是一種維護寺廟清規、懲罰違犯律儀僧人的械具,也兼有警苯行道、督勉精進的用意。香板根據其用途,有著不同的名稱:為了警策用功辦道而使用的,叫做警策香板;為了懲罰違犯清規而使用的,叫做清規香板;為了警醒坐禪昏散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禪七”使用的。叫做監香香板。在叢林中,只有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大班首”,維那、知客、糾察等主要執事,才有資格使用香板。一般的香板長二尺,上寬一寸三分、下寬二寸五分,上厚五分、下厚八分。方丈的香板稍大,并且在板面上刻有三條線痕。有人認為這表示“三關”。或“三際”,或“乾卦”,各有道理。過去叢林中使用香板打人,還有一些說法:挨了香板,可以消除孽障,啟迪智慧,使人開悟。現在的叢林仍置有香板,但已沒有見到用香板懲罰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