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不完全符合佛教的觀點。佛教認為人的身世命運是自己的業力形成的。“業”指身言意的行為動作,人的行為動作受思想意識的支配,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意識即“心”在造業上起主導作用。但“心”在造業過程中起動機的作用,在身業和言業上,若只有思想動機,命運身言實際行動,就構不成造業行為,若有殺人心和行淫心,不等于殺人、行淫,也構不成比丘的毀墮戒行為。“業”是“惑”與“行”結合形成的,雖有惑(思想意識),若無形(實際行動)造不了業。如未破除思惑的登地菩薩,雖有思惑,但有真智護持,不產生造業的行為,故不會形成業力轉世和墮落。“命由心造”,若只從字面含義理解,還會造成“心能改變現時命運”的誤解,實際上光*心想是改變不了命運的。若*心的想象意念能改變命運的話,處在饑餓中的人,心想得到衣食就該得到衣食,窮人心想金錢就該得到金錢,這真能辦得到嗎?所以“命由心造”這句話,若無合理解釋,就會變成空想主義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