薺菜,是過去春人們常吃的野菜,滋味鮮美,農村里不必說,就是城市里的人家只要有園子的人家,都喜歡采食。尤其在大陸北方一望無垠的麥田里,每到二月底三月初,薺菜就綻開了美麗的白色小花,送出一陣陣的清香,鄉村中的婦女小兒找幾個伴兒,各持一把剪刀,提著藍子,蹲在田地里搜尋挖薺菜,是一種趣味游戲的工作,一面唱著鄉俚小調,一個上午就能挖一菜藍子。
薺菜向來頗有風雅的傳說,不過這似乎以吳地為主。《西湖游覽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語云∶「三月戴薺花,桃李羞繁華」。薺菜花俗稱野菜花,因諺有三月三螞蟻上灶山之語,三日這天人家皆以野菜花擺在灶陘上,以驅蟲蟻。清晨村童叫賣不絕,婦女簪在發上以祈清目,俗號「眼亮花」。但浙東人卻不很理會這些事情,只是挑來做菜或炒年糕吃罷了。
筆者兒時,每逢春二三月的晴朗之天,母親常帶領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去挖薺菜,回家後母親將這些薺菜摘去黃葉洗凈,剁末與肉醬同拌成餡,包入春卷皮子中,然後入油鍋煎成黃黃的、脆脆的薺菜肉糜春卷,或將薺菜與豆腐、肉絲、魚片等同烹成薺菜豆腐羹,薺菜肉絲,薺菜魚片等菜肴,每當這些味美的薺菜美味上桌時,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往往一陣歡呼,紛紛不顧吃相地箸猛夾狂嚼起來。
薺菜,為十字花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野生植物,葉子羽狀分裂,有齒狀刻缺,花白色,葉嫩可食。初春季節它是野菜中之上品。也是一種藥膳兼用的時鮮蔬草,初春嫩芽,尤為清香可口,古時薺菜搗泥,名曰「百羹羹」。
薺菜在各地各有不同的名稱∶浙江叫「香田薺」、上海稱「枕頭草」、廣東稱「菱角菜」、廣西稱「欖鼓草」、湖南稱「地菜子」、四川叫「雀雀菜」。薺菜入饌,早有記載∶兩千年前的「詩經」中就有「淮渭茶苦,其甘如薺」的詩句。後來,騷人墨客對它揄揚備至,屢見於詩文之中,唐代白居易有「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的詩句。南宋大詩人辛疾曰∶「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南宋陸放翁更是嗜薺菜花成性,竟達到了「日日思飽瞢薇,春來薺菜忽忘歸。」明代高濂品嘗薺菜後,更是贊嘆不己∶「若知此物,海陸八珍皆可膩也。」清代鄭板橋也曾在中作詩贊曰∶「三月薺饒有味。」
野生薺菜何以會如此誘?是因為薺菜的鮮美冠於其他野菜,甚至較之白菜,菠菜之類也別有一股清香。長久以來,薺菜在我國形成了多種吃法∶或餡、或羹、或炒、或煮,無不清香甘甜,風味誘人。薺菜作為美味佳肴,還可以做多種菜點。淮陽中有著名的「薺菜冬筍山雞片」,上海菜中有「薺菜鴨絲」、山東菜中有「薺菜魚卷」、安徽菜中有「薺菜丸子」、浙江菜中有「薺菜雉雞片」等,鮮美誘人,風味獨特,是春宴上的應時珍饈。家常菜中的「薺菜炒肉絲」、「薺菜豆腐羹」等,操作簡便,滋味獨特,更是令人百吃不厭。
此外,用薺菜做餡,可包餃子、包子、餛飩、湯圓、春卷等∶風味名點種有浙江的「薺菜春卷」、淮陽的「薺菜包子」、安徽的「薺菜湯圓」等,都令人喜食。薺菜還可以煮粥,《素食說略》中對粥評價很高∶「薺菜為野菜之上品,煮粥作齊,特為清水,以油炒、再加人煨尤佳」怪不得江南人常說∶「寧吃薺菜鮮,不吃白菜心。」別忘了「薺菜蝦串香菇」還是一道款待貴賓的佳肴。
薺菜不僅是一種營養品位高的野菜,而且它的藥用價值也很高,所以民間就有「到了三月,薺菜可以當靈丹」之說。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就有記載∶「性味甘平、有健脾、利尿、止血、還可治肝火上犯所致頭痛、白赤澀痛,經常食用薺菜還有降血壓,治內傷吐血的作用,對婦科的出血、便血、尿血、消化道出血、視網膜出血等癥狀有明顯的療效。」所以把薺菜稱作「護生草」,稱其能「利肝和中,利五臟,根治目痛,明目益胃。」自古即受到不少名人的推崇。
(于愷駿提供.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