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用唄器、器物、服裝簡述
祥云法師著
序
中國佛教會的電視弘法節(jié)目—‘光明世界’,今年春季開始播出了‘唄器、器物、服裝’等項的介紹。這一系列的播報用稿,原則上是責(zé)成錄制節(jié)目的上德傳播公司去編寫的。不過由于這是一些專門性的知識,而且又須參考許多出家律典,世俗不便查閱;所以這一撰稿工作,就輾轉(zhuǎn)由我來執(zhí)筆了。
佛教的‘唄器、器物、服裝’等項,種目甚多。本書所列舉者,只是比較常見常聞的少類而已。
所謂‘唄器’,也叫做‘法器’;在經(jīng)典里,它本來叫做‘犍椎’。五分律說:‘隨有瓦、木、銅、鐵,鳴者皆名犍椎’。律部的典籍又說:‘但是鐘、磬、石板、木板、木魚、砧捶,有聲能集眾者,皆名犍椎’。由此可見:‘唄器’原是僧團(tuán)中集眾時的‘信號’,后來才成為誦經(jīng)禮懺時敲打的‘樂器’。普通的‘唄器’,大致有‘木魚、梆子、鐘、鼓、引磬、大磬、鐺子、鉿子、鐃鈸、云板、鈴鐸......’等類。
所謂‘器物’,系指寺院里的‘家具、供具、儀仗’、以及莊飾點綴之物而言。
‘服裝’,禪林象器箋說名‘服章’。其內(nèi)容包括佛教的‘袈裟、臥具、海青、衫褲、鞋、襪、冠、帶’等物。
作為一個佛教徒,研究教義、加功用道,固為當(dāng)務(wù)之急;但對于教內(nèi)的一些事物法制,也應(yīng)該熟悉了解。否則:年湮代遠(yuǎn),任其荒疏,則道場的象器法度,就將要名實俱廢了。
本書原稿,因系供作電視節(jié)目‘旁白’之用,所以文詞語調(diào),都得力求淺顯。同時由于播映時間短促,發(fā)言‘分秒必爭’,故于各項報導(dǎo),每不易暢所欲言。
臺北佛教普門文庫,認(rèn)為本書資料罕見,特地印成專集,以免散失湮沒。用心可貴,為法殷勤。出書在即,謹(jǐn)述因緣梗概,以為前序。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農(nóng)歷九月中旬祥云序于臺北近郊
一、唄器
鐘
‘鐘’是佛教的‘犍椎’之一,當(dāng)初僅僅是作為集眾之用的,所以也稱為‘信鼓’?!《仍谶€沒有‘鐘’的時期,多半是敲擊木制的犍椎集眾。
‘鐘’也是報時之器。‘鐘’本來只有‘梵鐘’和‘半鐘’兩種;‘梵鐘’就是所謂的‘大鐘’,又稱為‘釣(吊)鐘、撞鐘、洪鐘、鯨鐘’等等?!腌姟捏w積只有‘梵鐘’的一半高度,所以稱為‘半鐘’。
‘鐘’的體積大小,有它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古代的大型‘梵鐘’,據(jù)廣弘明集第二十八卷記載:京師西明寺(唐高宗敕建,在今陜西省西安市)之‘鐘’,用銅一萬斤。又日本京都方廣寺之‘鐘’,高一丈五尺,徑九尺二寸,厚九寸二分,重二萬二千貫(一貫為三.七五公斤)。普通的‘梵鐘’,高約四.五尺,徑約二尺左右。(上述的尺碼,不知道是不是現(xiàn)今的中國尺寸。)
‘鐘’的質(zhì)料:‘梵鐘’多用青銅鑄造,‘半鐘’多用真鈺鑄造?!驸暋步小暿且汇~屬的礦物;煉冶之后,視之如金,赤而不黑。近世以來,已見有鐵造的‘鐘’了。
‘梵鐘’懸掛在‘鐘樓’頂層,‘半鐘’則吊在佛堂后門檐下。寺院中置有專司‘曉鐘、昏鐘、齋鐘、定鐘’四時鳴鐘的‘執(zhí)事僧’—‘鐘頭’,按時敲叩。
古昔時代,除了已經(jīng)知道印度有‘鐘’之外,在當(dāng)時我國似乎也有‘鐘’,只是缺少足資考證的文獻(xiàn)而已。據(jù)廣弘明集第二十八卷說:有‘大周二教鐘銘’(周武帝制)、‘大唐興善寺鐘銘’、‘京都西明寺鐘銘’(唐麟德二年造)。
又洛陽伽藍(lán)記序有說:‘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落,鐘聲罕聞?!?/FONT>
另據(jù)高僧傳第二十九卷:‘智興傳’說:‘隋大業(yè)五年,興住京師禪定寺,司“時鐘”之役?!?/FONT>
又唐代張繼‘楓橋夜泊’詩,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之句。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有‘文殊菩薩曾在五臺山鐘樓谷化現(xiàn)“金鐘寶樓”之記事?!?/FONT>
根據(jù)以上所引述的許多資料顯示:后周以降,我國歷代人士曾經(jīng)不斷鑄‘鐘’。
‘鐘’對于修道,有大功德。據(jù)敕修清規(guī)法器章說:‘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纸?jīng)典中說:‘洪鐘震響覺群生,聲遍十方無量土。’
又增一阿含經(jīng)說:‘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并得停止?!?/FONT>
又付法藏傳卷五說:‘古月支國王,因與安息國戰(zhàn),殺人九億。因惡報故,死后化為千頭大魚,劍輪繞身砍頭。隨砍復(fù)生,極痛難忍。往求羅漢僧長(常)擊鐘聲,以息其苦。’
又高僧傳(智興傳)說:‘有一亡者,通夢其妻曰:“我病死,生于地獄,幸賴禪定寺僧智興鳴鐘,響震幽冥,同受苦者,一時解脫?!薄?/FONT>
又大唐西域記卷一說:‘迦膩色迦王受惡龍請,建寺鳴鐘,息其嗔心。’
俱舍論及佛祖統(tǒng)記(智者傳)也說:‘人命將終,聞?chuàng)翮婍嘀?,能生善心,能增正念。?/FONT>
又祇園圖經(jīng)大略說:‘祇園精舍無常院中,有銀鐘、頗梨鐘(可能是‘琉璃鐘’或‘水晶鐘’)各四座(臺)。銀鐘放置無常堂內(nèi),此堂乃病僧所住。僧病垂危,鐘即自鳴,音中宣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僧聞音已,苦惱即除,如入三昧,得生凈土?!y鐘為忉利天王釋提桓因所造,頗梨鐘則是月宮天子所造。及至佛滅度后,二鐘各自歸還天界。’
因為‘鐘’有這許多的功德,所以佛教徒應(yīng)該尊重它。因此,凡是敲鐘的人必先默誦‘愿偈’(即‘鐘聲偈’)。雜喻經(jīng)‘偈’云:‘所在聞鐘聲,臥者必須起?!诺乱舱f:‘聞鐘臥不起,護(hù)法善神嗔;現(xiàn)前減?;?,后世墮蛇身?!?/FONT>
敲鐘用的‘鐘椎’又稱做‘杵’。‘鐘’的敲擊板眼,隨著「門派’及‘方域’的不同,佛教界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就是常見的‘百八鐘’的義解,也是不盡一致的。據(jù)我國的世典群談采余說:‘鐘聲晨昏叩一百八聲者,一歲之義也。蓋年有十二月,有二十四氣,又有七十二候,正得此數(shù)?!@個說法乃世俗所杜撰,與佛教無關(guān)。又有佛門中人說:‘鳴鐘一百八下,以醒一百八煩惱之睡也。’此說也不見經(jīng)傳。
鼓
‘鼓’的名字,在很多的經(jīng)典中可以看到;例如:中阿含經(jīng)第二十五苦陰經(jīng)、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第二夢見金鼓懺悔品、法華經(jīng)第四提婆達(dá)多品、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新華嚴(yán)經(jīng)(八十一卷,實*難陀譯)第十三、五分律第十八等典籍,都曾經(jīng)提到過‘鼓’。
‘鼓’有很多的類型和稱呼:比較小的叫‘應(yīng)鼓’,比較大的叫‘藪鼓’。有足的叫‘足鼓’。貫柱(插柱)的叫‘楹鼓’。懸擊的叫‘懸鼓’。附柄執(zhí)搖由耳環(huán)自擊的叫‘鏡鼓’、‘靴鼓’,或是‘搖鼓’。形狀像漆桶,兩端(兩面)都敲擊的叫‘羯鼓’。形狀類似‘羯鼓’,但身粗而短,用手指觸擊的叫做‘揩鼓’、‘折鼓’、或稱‘答臘鼓’。頭粗面廣而腰細(xì),擊打兩頭的叫‘震鼓’、‘腰鼓’、‘漢鼓’,或稱‘雞婁鼓’。除了這些以外,在文獻(xiàn)通考(元馬端臨撰,明王圻續(xù),清乾隆時別續(xù)。)一書中,還有更多的名目。
我國古代也早有了種種的‘鼓’類,其中有一些是我國的先哲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有一些則可能是從西域流傳過來的。
‘鼓’的質(zhì)料,初期有‘金(金屬)、玉、木、石’等種種制品。一直到現(xiàn)代,則多已改用木料和牛、馬、豬皮等制造了。用金屬制造的叫‘鉦鼓’,用石料制造的叫‘石鼓’,獸皮制成的稱為‘皮鼓’。
在佛門中,‘鼓’的用處:據(jù)釋氏要覽(又名佛學(xué)備要)中說:‘五分律云:“諸比丘布薩,眾不時集。佛言:若(或)打犍椎,若(或)打鼓吹貝。”若食時擊者:楞嚴(yán)經(jīng)云:“食辦擊鼓,眾集撞鐘。”若說法時敲擊者:僧祇律云:“帝釋有三鼓,若善法堂說法,打第三鼓?!薄獜倪@里我們可以知道:佛陀住世時期,‘鼓’本來是在‘誦戒(布薩)、用餐、聽法......’等場合,敲打集眾用的。后來才在寺院中,早起夜寢時,規(guī)定擊鐘鳴鼓,作為號令。更進(jìn)而把‘鼓’加入了贊誦的行列,配合唱念、譜成曲調(diào),作為‘伎樂供養(yǎng),莊嚴(yán)道場’;以音聲作佛事,助發(fā)大眾的誠敬心念。
近世佛寺中所用的‘鼓’,通常都是以木為殼、用牛、馬、豬的皮作面,形狀類似矮桶式的。大型‘鼓’多半懸掛在鼓樓中,或大雄寶殿的檐角下。中、小型的‘鼓’,則配以‘吊鐘’,架放在鼓架上,以備贊誦唱念之用。‘手鼓’(最小的鼓、或有柄的小鼓)則于離位行進(jìn)時執(zhí)持敲用。
大鼓的敲法:右手執(zhí)槌(桴)打鼓,左手執(zhí)槌敲吊鐘。敲打的時候,必須注意‘節(jié)拍、板眼’,不可錯亂。
‘手鼓’的拿法和敲法是:不敲時,兩手捧持;椎橫擺在鼓的外面,用兩食指與兩中指托住,兩大指挾在鼓內(nèi),其余四指(兩無名指與兩小指)環(huán)攏著?!@種姿式叫做“捧月手鼓”。
敲擊時左手持鼓,右手執(zhí)槌。持鼓是以左手大指和食指,中指托之。執(zhí)槌是以右手大指、食指和中指合持,向內(nèi)敲之。
另有一種如團(tuán)扇形有柄的單面‘手鼓’,則用左手握持其柄便可。
以上所介紹的敲擊法,都是現(xiàn)在所常見的普通的打法。另外,大陸時湖叢林中的日常生活、說法、上堂等活動的鼓板,我們大略的列舉于后:
一、法鼓。
二、登座鼓。
三、茶鼓。
四、齋鼓。
五、問訊鼓。
六、放參鼓。
七、昏鼓。
八、曉鼓。
九、更鼓。
十、浴鼓。
十一、普請鼓。
十二、火鼓。
以上這些鼓板,現(xiàn)在在臺灣的寺院中,已經(jīng)很少有人使用了。
磬
辭源中引述說:‘磬:樂器也;以玉或石為之,其形如矩?!嘤纸凶觥偅ń鸸缫玻?。
據(jù)說‘磬’起源于我國古代,在虞舜時期,它便成為很重要的樂器了。當(dāng)時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那些石料,出產(chǎn)于我國泗水(在今山東省境)兩岸的深山之中;它的顏色類似漆樹,夾雜少許細(xì)白的紋理,看上去好像是玉類一般。也有用太湖石去磨制的,不過,這種品質(zhì)不如泗水的石料堅實而精致。
根據(jù)文獻(xiàn)通考考證:到了南齊時代才有鐵造的‘磬’,又到了陳代才有銅造的‘磬’。
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塊磨成石片,形狀如‘矩’,中間折曲,兩端低垂。有如日本字母的‘︿’字,也很像我國‘注音符號’的‘ㄟ’字一般?!臁唷姆椒ǎ诳脊び洠脊び洠簳痪恚谎园俟ぶ隆<粗芏Y之第六篇,亦名冬官考工記)一書中曾有敘述。
‘磬’的種類很多,有‘玉磬、鐵磬、銅磬、編磬、笙磬、頌磬、歌磬、特磬’等許多類型。每一種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鐵片組合而成的。它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鐵片的長短厚薄的差異,而發(fā)出不同的音律。
例如‘編磬’的制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種音律的次序,橫列成上下兩排而組成的。還有一種叫做‘方響’的樂器,它是‘磬’的一種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長方形的鐵板排列而成。
上面所說的‘磬’,都是懸掛在‘簨□(鐘磬架子)’上敲擊的樂器。在朝鮮半島,到今天還有‘編磬、特磬’的‘方響’被流傳使用著。日本奈良興福寺,不久之前還有一只‘華原磬’被保存著,據(jù)說是一件非常名貴的古物??计湫螤?,是屬于‘鉦鼓’的一類。
佛教的‘僧磬’,和上面所介紹的‘樂器磬’大不相同。佛教的‘磬’是‘缽’形的。據(jù)禪林象器箋‘唄器門’(日僧無著道忠編著)說:‘僧磬與樂器磬,其形全別。樂器磬:板樣曲折;考工記所謂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缽形;祇園圖經(jīng)云:可受五升??芍祗庙嘁嗳缋徠饕?。又石湖梅譜,以梅花半含比僧磬,支那(中國)僧磬之制可知焉?!?/FONT>
佛教的‘磬’,大致有‘圓磬’(即‘大磬’)、‘匾磬’、‘小手磬’(即‘引磬’)等三數(shù)種?!畧A磬’有如缽狀,多用銅鐵等金屬所造。大者徑約二、三尺,高不足二、三尺。小者徑約半尺,高不足半尺。‘匾磬’是石造的,象器箋說:‘小磬如桃大,底有竅,貫緒,連縛小竹枝為柄,以小鐵桴(槌)擊之,名為引磬。蓋因?qū)б姽拭!F(xiàn)今之引磬,已改用木柄,貫以銅線。
‘磬’是‘犍槌’中的主腦,在寺僧集體行動時,由‘維那’或‘悅眾’用它指揮大眾進(jìn)退起止,號令贊誦。
在大寺院、大叢林里,‘維那’管用‘大磬’,‘悅眾’持用‘引磬’。上殿時:‘悅眾’一人或數(shù)人,站在‘維那’(一人)身后,‘悅眾’等于是‘維那’的部屬。‘維那’起腔,‘悅眾’接腔;‘維那’轉(zhuǎn)腔,‘悅眾’跟腔。他們必須聲聲響朗、字正腔圓,以防大眾高低失準(zhǔn),參差不齊。
‘大磬’的敲用,多半是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號’等處。
‘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問訊、轉(zhuǎn)身、禮拜’、以及其他‘動作’的場合—如晚課‘蒙山施食’時,‘行者’的動作等。
‘大磬’大抵用于指揮‘腔調(diào)’,‘引磬’則用于指揮‘行動’,‘大磬’并有振作心神的作用?!唷诓磺谩K、鉿、鈴鼓’時,在必要時配合木魚作為敲打‘板眼’之用。
小寺院小道場人數(shù)少,‘維那’、‘悅眾’兩者往往都由一人兼任。于是‘大磬’和‘引磬’就得由一個人同時并用了。
‘大磬’和‘小磬’,除了要在‘日常課誦’、或者是各種‘法會、慶典、消災(zāi)、度亡......’等場合需要敲擊外,還有許多儀節(jié)需要敲擊它們—據(jù)佛教儀式須知(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編著)說:‘“圓磬”念誦所鳴,維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官、施(施主)護(hù)(護(hù)法)等禮佛,皆鳴三下?!氨忭唷笔癁橹?,形似“云板”,懸“方丈”廊外;有客見住持,知客鳴三下。又“小手磬”,禮佛誦經(jīng)皆鳴之,為起止之節(jié)?!?/SPAN>
另據(jù)法器章說:‘磬: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大眾看誦經(jīng)咒時,直(值)殿者鳴之。唱衣時,維那鳴之。行者披剃時,作梵阇梨鳴之。’
‘磬’是一種神圣的器物,祇園圖經(jīng)中說:‘佛衣服院,阿難所止,常護(hù)佛衣。有一銅磬,可受五升。磬子四邊,悉以黃金縷作過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為九龍形;背上立天人像。執(zhí)玉槌,用擊磬,聲聞三千世界。音中亦說諸佛教誡弟子法。磬是梵王造之,及佛滅度,娑竭羅龍王收入海宮?!?/FONT>
木魚
‘木魚’是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古時候稱它為‘木魚鼓’、‘魚鼓’,或者是‘魚板’。
‘木魚’的由來,有一種傳說,據(jù)說:從前有一位比丘,因為他違背了師父的教誡,下一世便轉(zhuǎn)生為魚類。那條魚在背上生了一棵樹,于風(fēng)濤激蕩的時候,痛苦難忍,以至于流血。后來他的師父從海上經(jīng)過,憐憫他所受的痛苦,就為他啟建了一場水陸法會。所謂‘水陸法會’,就是供養(yǎng)‘四圣’、施濟‘六凡’的‘無遮法會’。那位有罪的比丘仰仗那一場‘水陸法會’的功德利益,才得以脫離了魚身。他的師父依照罪僧的遺言,把他身上的那一棵樹,刻成了魚的形狀,懸掛在寺院里,用以警示僧眾們?!ù苏f存疑。)
另外,據(jù)百丈清規(guī)注和佛教儀式須知這兩種典籍說:‘相傳:魚類目不闔睛,晝夜常醒;所以佛門中,就用木料雕刻成魚形的“木魚”,在贊誦時敲擊它,以便警惕大眾不要昏沉懈怠。’
又據(jù)釋氏要覽(又名佛學(xué)備要)說:‘五分比丘問佛:用什么木料作犍槌(‘犍槌’亦作‘犍椎’)?佛回答說:除了漆樹,其他的木料只要能夠響的,都可以用它去做?!?/FONT>
‘木魚’的雕制方法,是先把一塊木料雕成木魚的粗略形狀(毛坯),然后把內(nèi)部挖空,再把外形刻出頭尾和鱗甲。外表涂上紅漆,再用金、黑兩色,點睛畫鱗。它的體積,比較小的口徑只有兩、三寸,比較大的口徑有一尺甚至于兩、三尺。
‘木魚’的形狀,最初的一種是挺直的長魚形,這種‘木魚’,通常都稱它為‘梆子’。這種梆子懸掛在寺院的齋堂,或者是庫房的走廊下,在集合大眾時敲擊它。后來又演變出一種圓形的‘木魚’,這種‘木魚’被放置在寺院的殿堂里,在贊誦時敲叩它,以便節(jié)制聲調(diào),并提醒心神。
在圓形的‘木魚’中,不僅有首尾相接的單魚形和雙魚形,后來更出現(xiàn)了一身二頭的龍形木魚。據(jù)說這是取乎‘魚化成龍’,以表‘轉(zhuǎn)凡成圣’的意義!
大形的‘木魚’,放在桌墊上敲擊。小形的‘木魚’則拿在手里敲叩。
執(zhí)持的‘木魚’的姿式是:不敲時,雙手扶持;魚椎在‘木魚’之外,兩食指與兩大指挾住,其余六指托之。
敲擊‘木魚’的姿式是:左手拿魚,右手拿椎。執(zhí)魚是以母指、食指、中指拿住。執(zhí)椎也是以母指、食指、中指拿往。魚椎頭與木魚頭向上相對。兩手好像合掌的樣子。這叫做‘合掌魚子’。
敲擊‘木魚’,要用力平穩(wěn),不可忽輕忽重,忽緩忽急。如果須要快敲,應(yīng)該由緩入急,漸漸加速。
鐺、鉿—鐃鈸
‘鐺’、‘鉿’也是佛教贊誦或儀節(jié)中所使用的一種唄器。兩者配合板眼,莊飾節(jié)奏,以為‘伎樂供養(yǎng)’。這兩種法器都是使用銅片制成的。
‘鐺子’的形狀有如一只圓盤,直徑約四五寸。四邊鑿有小孔,用細(xì)繩把它綁在架子上,而后用一枝小木槌敲擊它。架子(鐺架)有方形的,也有圓形的。方形的架子是用硬木條或者是細(xì)竹所造的。圓形的架子,則是用銅料制成,下按木柄。
‘鉿子’是用兩枚圓銅片所造,中心處隆起(凸起),如浮漚狀。漚心有一小孔,孔中系一布縷(條)。兩手各執(zhí)一片,相互敲擊成聲。小的‘鉿子’,直徑有五六寸;大的‘鉿子’直徑約一尺數(shù)寸。
‘鐺子’在不敲擊時,鐺子與鐺錘一并拿在左手,鐺錘夾在鐺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胸,鐺子齊口。
敲擊‘鐺子’時,左手握鐺,右手執(zhí)錘,鐺子照面,這叫做‘照面鐺子’。執(zhí)錘是用大指、食指、中指,執(zhí)住而擊之。
‘鉿子’于不敲時,兩片合攏,兩手執(zhí)持平胸。用兩大指與兩食指,壓在鉿子邊沿上面,其余六指托之,放在胸前。這叫做‘平胸鉿子’。
打‘鉿子’時,左手抑托一片,右手覆提一片。上鉿邊與下鉿邊相差數(shù)分,上鉿擊下鉿。這樣敲叩,音聲比較響亮。
‘鐺子’的來源,由于文獻(xiàn)不足,尚待日后考證。
‘鉿子’古代稱為‘鐃鈸’。據(jù)辭源記載:‘“鐃鈸”樂器,本名“銅鈸”,南齊穆士素所造,其圓數(shù)寸。大者出扶南、南昌、疏勒等國,其圓數(shù)尺。隆起如浮漚,以韋(堅固柔軟之皮)貫之,相擊以和樂者。今通稱“鐃鈸”’?!墨I(xiàn)通考也是這樣說的。
‘鉿子’又叫做‘銅缽’。據(jù)中文佛學(xué)大辭典說:‘杜氏通典曰:“銅缽亦謂之銅盤,出于西戎及南蠻。其圓數(shù)寸,隆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也”。法華經(jīng)曰:“琵琶鐃銅鈸”,后混為一種,以為法事之樂器。正字通曰:“銅鈸今鐃鈸也”。是鐃鈸為一物之本據(jù)也。僧史略曰:“初集鳴鐃鈸,唱佛歌贊”。’
又望月佛教大辭典說:‘鈸又作銅鈸、銅鈸子、或銅缽子,亦稱銅盤。系用響銅所造。其形如圓盤,中央隆起如丸狀。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縷。兩片互擊而鳴奏之?!ㄓ扇瘴淖g出)
在佛教的典籍里,有很多地方提到‘鉿子’的名字。例如法華經(jīng)‘方便品’說:‘琵琶鐃銅鈸’。佛本行經(jīng)說:‘一千銅鈸、一千具簫,常于宮中,奏樂不絕。’摩訶僧祇律第三十三說:‘擊鼓、歌舞、琵琶、鐃、銅鈸......。’另外在敦煌出土的‘凈土變相及阿彌陀菩薩來迎圖’中,也有鐃鈸的圖案。再有敕修百丈清規(guī)卷下‘法器章—鐃鈸項’及禪林象箋‘唄器門’中,也曾經(jīng)有所說明。
‘鈸’的用場,除了唱誦贊偈時敲擊之外,據(jù)敕修百丈清規(guī)卷下‘法器章’(鐃鈸項)說:‘凡維那、住持揖兩序出班上香時,藏殿祝贊轉(zhuǎn)輪時,行者鳴之。之外:迎引送亡時、行者披剃時、大眾行道時、迎接新住持入院時,皆鳴之。’(由日文望月佛教大辭典譯出)。
‘鉿子’不僅是佛教的樂器,而且在世俗間以及神教、道教,也都被普遍的使用著。
再者:‘鐃鈸’一詞,除了上面的一些介紹說明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解釋?!獡?jù)辭源說:‘鐃:(一)軍樂器也。【周禮以金鐃止鼓注】,鐃如鈴,無舌有柄。執(zhí)而鳴之,以止擊鼓?!筒┕艌D有漢舞鐃,镕銅鏤為疏欞,而中含銅丸。樂舞所用者也。(二)鈸之大者,俗亦謂之鐃;又謂之鐃鈸。雅樂、俗樂均用之。......’
中文佛學(xué)大辭典也說:‘鐃與鈸為二物,西戎、南蠻之樂器也。三才圖會曰:“金鐃如火斗(熨斗),有柄。以銅為框(幫),疏其上。如鈴,中有丸。執(zhí)其柄而搖之,其聲譊譊然,以止鼓?!薄?。
日文望月佛學(xué)大辭典說:‘鐃有金鐃、銅鐃之分:金鐃形如熨斗,有柄。亦如鈴,中有鐵丸。執(zhí)柄搖之,用以止鼓,或指揮軍隊。......銅鐃又叫做銅拍子,其形與金鐃迥異。......’(由日文譯)又湖海新聞?wù)f:‘宋徽宗宣和元年降手詔曰:“按先天紀(jì),鈸乃黃帝戰(zhàn)蚩尤之兵器。胡人之兇具,中國自不合用。......”’
綜觀上面所說的一些考據(jù),我們可以知道:除了一種做為樂器的‘鐃鈸’之外,還有一些是屬于軍用的‘鐃鈸’。
鈴鐸
‘鈴鐸’,樂器名;也叫做‘手鐸’、‘手鈴’、‘寶鐸’、‘風(fēng)鐸’、‘檐鐸’?!@些‘鈴鐸’,各為‘鈴’的一種,都是用‘金、銅、鐵’等金屬所制造的。
‘鈴鐸’的起源,一般都認(rèn)為是開始行于印度,這一個說法,有佛教的經(jīng)典可資證明。大般若經(jīng)第一曾說:‘天花垂蓋,寶鐸珠幡,綺飾紛綸,甚可愛樂?!钟欣砣そ?jīng)說:‘鈴鐸繒幡,微風(fēng)搖擊?!謱毢D印陀羅尼經(jīng)說:‘其塔乃七寶所成;上下階級,露盤傘蓋,鈴鐸輪樘,純七寶所為?!硗膺€有千手觀音及三十臂彌勒之圣像,各有一手執(zhí)持‘寶鐸’。—由于以上這些佐證,便可以確定‘鈴鐸’最初是出現(xiàn)于印度的了。
‘手鐸’有柄有舌,振之即鳴。它的‘柄把’是獨鈷(一股)乃至五鈷(五股)之形,略如‘杵’狀,所以也叫做‘鈴杵’。它乃是真言宗(密宗)、天臺宗的唄器。
‘手鐸’的用場,除了在‘密法’中時常和‘金剛杵’并用之外,最常見的場合,則是在‘瑜珈焰口施食’壇場使用它。在‘顯教’來說,則是在‘引魂、禮懺’,主壇者指揮贊誦、莊嚴(yán)韻調(diào)時用之。
‘鈴鐸’中除了用手振擊的‘手鐸’之外,堂塔之‘相輪’及檐端所懸者曰‘大鈴’;周禮鄭玄注有云:‘鐸大鈴也’。我國寺院懸于塔檐殿角的‘鐵馬’,叫做‘風(fēng)鈴’,它也是‘鈴鐸’的一種。洛陽伽藍(lán)記第五有謂:‘旭日初開,則金盤晃朗;微風(fēng)漸發(fā),則寶鐸和鳴。’這就是描述著「風(fēng)鐸’的韻味的。另外在日本的法隆寺、唐招提寺、以及高野山等處,也懸有古色古香的‘風(fēng)鐸’。
契經(jīng)中說:供‘鈴鐸’于塔廟,世世得好音聲。釋門歸敬儀中曾說:‘聲駐軍馬,由與鈴供’。這是記敘釋尊的弟子唄比丘的故事。唄比丘于多生多世之前,曾經(jīng)布施‘風(fēng)鐸’(鐵馬)懸于佛塔檐下。因而感得生生世世聲音清雅,足以感動禽獸的果報。
金剛杵
‘金剛杵’一詞,原本是帝釋的一種‘電光’的稱呼。不過,平常都用于稱謂祂所用的武器。同時對于諸神力士所持的一種器仗,也稱作‘金剛杵’。在后來的密教中,采取它寓有‘摧毀敵者’的意義,遂把諸尊圣神所執(zhí)持的某些器仗,都稱呼為‘金剛杵’了。從而更把它轉(zhuǎn)變?yōu)樾薹ㄓ玫牡谰摺?/FONT>
有關(guān)‘金剛杵’的敘述,在契經(jīng)中,時常提到它。例如:‘菩提場所說一字項輪王經(jīng)第一、大般涅槃經(jīng)第三、陀羅尼集經(jīng)、蘇婆呼童子請問經(jīng)、一切如來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荼(‘荼’字有作‘陀’、‘拏’的)羅經(jīng)......都曾經(jīng)提到‘金剛杵’的情形。
其言行者(密法行者)常攜帶這個‘杵’,這是顯示:揮如來之金剛智用,破除愚癡妄想之內(nèi)魔,以展現(xiàn)自性清凈之智光。于密教中,‘曼荼羅海會’之‘金剛部’諸尊,悉皆執(zhí)持此杵。后世行人,意味著「摧毀敵者’的旨趣,大都把它演繹成‘降伏諸魔外道’的作法用具了。
‘金剛杵’又叫做‘寶杵’、‘降魔杵’、‘杵’等?!饎傝啤摹|(zhì)料、量度、樣式’等等,諸經(jīng)所說,每有不同。
關(guān)于‘杵’的質(zhì)料,據(jù)陀羅尼集經(jīng)第二說:‘杵’的材料,是用‘金、銀、赤銅、鑌鐵、錫’等五色金屬合和而成。另據(jù)蘇婆呼童子請問經(jīng)卷上說:由于所修之法不同,而其所用的材料也有‘金、銀、熟銅、砂石,以金銀銅混合、鐵、失利般尼木、毗嚕婆木、佉他啰木、摩度迦木、阿設(shè)多木、害人木、人骨、水晶、苦練木、龍木、毗梨勒木、天木、泥、迦談木、遏迦木、無憂木、阿沒羅木、遏順那木、柳木、白檀木、紫檀木’等等的差別。
‘杵’的量度,據(jù)密部的典籍說:有‘長八指者、長十指者、長十二指者、長十六指者’,其最長者‘長二十指’。
至如‘杵’的樣式:最初的‘金剛杵’,其尖端頗為銳利。后來成為道具,其形狀乃有變化?!獡?jù)慈氏菩薩略修愈俄念誦法卷下說:有‘五股、四股、三股、二股、獨股’等不同形式的‘金剛杵’。另據(jù)一切如來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荼羅經(jīng)第五,列有‘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等各種‘金剛杵’;以及‘如來最上金剛杵、忿怒金剛杵、微妙心金剛杵’等等的名目。并有‘獨股、三股、五股、九股、四面十二股’等‘金剛杵’的說明。
再如‘金剛杵’的杵形,其中也含有許多的特殊意義。據(jù)密部的典籍說:一鈷(股)標(biāo)示‘獨一法界—一真法界’。三鈷表顯‘身、口、意’三密平等。五鈷表示‘五智五佛’?!邂挼闹虚g一鈷,表示佛之‘實智’;外圍四鈷,表示佛之‘權(quán)智’。而外圍四鈷向內(nèi)彎曲,表示‘權(quán)智’必歸‘實智’之義?!啤纳舷聝啥?,鈷狀相同,表示佛界、眾生界同具五智之義。另有一說:中股表‘法界體性智’,乃大日如來所自證,真直本地,不假方便。外圍四股內(nèi)曲,表四智四佛受大日如來本地自證之智方便加持,而起教化。上下兩端同狀,表生、佛同具五智。中段‘柄把’鑄出四層八葉:表四波羅蜜及十六大菩薩、八供四攝之三十七尊。四角四珠表四方四佛,中隱一珠表大日如來。八葉腰部,束以二繩;表以‘定、慧’二法,而莊嚴(yán)之。又:四股外端各各有爪,象征獅子頭狀;其數(shù)為八,表示‘轉(zhuǎn)八識成四智之心品’。掌握此杵,則等于是安住于佛之金剛智德了。
‘金剛杵’的種類,有‘寶杵’、‘塔杵’、‘金剛杵’、‘鬼面杵’、‘云形杵’......等許多品類?!啤挠梅ǎ笾掠腥缦露喾N:(一)成就事物,用五股杵。(二)加持神用,用三股杵。(三)行道念誦,用獨股杵。(四)修‘佛部、蓮華部’法,用獨股杵。(五)修‘金剛部’法,用五股杵。(六)修‘大威德明王’法,用九股杵......等。
板
‘板’也是佛教的‘法器’之一,‘板’是報時報事的工具?!濉癁槟玖纤瞥?;其量度大小,一般來說:板縱一尺一寸、橫一尺八寸、厚約二寸,上方切除兩角。在板面上,大都寫有‘謹(jǐn)白大眾: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各宜醒覺,慎勿放逸’等偈語。板的上邊中央,貫以繩環(huán),以便懸掛。下邊也穿兩個小孔,貫以繩索,把持敲擊,以免搖動。
‘板’也有用銅鐵做的,所以‘板’也可以寫做‘鈑’字。俗事考云:‘宋太祖以鼓多驚寢,遂易以鐵磬;此更鼓之變也。或謂之鉦,即今之云板也’。三才圖會云:‘云板,即今之更點擊鉦。......’
在從前的大叢林、大寺院里,各殿堂庫寮,都有懸掛的大大小小的‘板’。舉例來說:‘庫司’前所懸掛的‘板’,叫做‘大板’,因為比其他殿堂的‘板’較大。‘方丈’前可所懸掛者,叫做‘方丈板’。‘眾寮’前所懸掛者,叫做‘外板’?!婂肌瘍?nèi)所懸掛者,叫做‘內(nèi)板’?!腌姟滤鶓覓煺?,叫做‘鐘板’。此外還有‘首座板、照堂板、客板、坐禪板、齋板、巡火板、火板、報廊板(巡廊板)......’等等。
各處敲‘板’,都有它‘飲食起居、行道辦事、規(guī)矩禮法’上的某一警示(提示)作用。洞上伽藍(lán)雜記略云:‘禪堂內(nèi)外、及方丈庫院,處處懸掛大板小板。隨時依事,或擊一下、二下三下,乃至長擊,用以報眾。諸清規(guī)中,有其定則?!ㄓ扇瘴淖g)
至如‘板’的造形,我國禪林各大宗派,也都各各不同?,F(xiàn)在把它的圖案介紹于下頁,以供參考。
幾十年來,世局變亂,人事全非;道場頹荒,僧伽星散。臺灣寺院,格局輕簡,住眾寥寥。以上所說那些風(fēng)范‘板’法,早已不復(fù)見聞。后繼無人,法門衰??;撫今追昔,良可慨也!
戒尺
‘戒尺’也是佛教的一種‘唄器’—‘法器’。
‘戒尺’也叫做‘尺’,它是用兩只木塊制成的。兩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長七寸六分、厚六分、闊一寸一分余,下面四邊有縷面。俯者在上,長七寸四分、厚五分余、闊一寸,上面四邊也有縷面。上木正中豎安木鈕一只,鈕長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鈕敲擊下木。
這種‘尺’,是在‘皈依、剃度、傳戒、說法’、以及‘瑜伽焰口施食’等等的儀節(jié)中使用的。近些年來,僧伽們所用的‘尺’,已大有改變。比較常見的,多半是用一條木塊,敲擊幾案而已。其木塊長約臺尺四五寸、寬厚各約一寸一分。
二、器物
幢
‘幢’是佛教道場的嚴(yán)飾之具。梵語‘馱縛若’、或‘計都’;翻成我國語文,叫做‘寶幢’、‘天幢’。‘幢’是屬于‘旗’類的一種。在法華經(jīng)第五‘分別功德品’、和觀無量壽經(jīng)里,都曾提及‘幢幡’的事。
‘幢’在世俗法中,它是王者的儀衛(wèi)之物,也是將領(lǐng)們指揮用的軍旗之類。佛陀被稱做‘法王’,具有降伏一切魔軍的威神之力;因此,就把佛陀說法論道稱‘建法幢’了。
‘幢’是把‘旗’附綴一些絲帛而成的,它沒有一定的制式?!薄馁|(zhì)料,不外絹布綢緞之類,幢身成豎立的長方形;在幢身的兩邊,間隔配置八條或者十條絲帛,下邊配置兩條絲帛。在幢身上也有繡織佛像的、也有描繪彩畫的。
‘幢’是佛堂、佛像的莊嚴(yán)標(biāo)幟,‘幢’也是佛菩薩等執(zhí)持之物。例如‘胎藏界曼荼羅’的地藏菩薩、風(fēng)天,阿彌陀二十五菩薩來迎圖的藥王菩薩、墩煌出土的引路菩薩等等,都有執(zhí)持寶幢。另外還有寶幢如來、金剛幢菩薩等等,也都和‘幢’有關(guān)。
若在幢竿頂上安置‘如意寶珠’,則稱做‘如意幢、摩尼幢’。安置人頭,則稱做‘檀拏幢’或‘人頭幢’。
‘幢’和‘幡’有著不相上下的功德;若有人向塔寺道場,施‘幢’供養(yǎng),必能獲得殊勝果報。
幡
‘幡’:梵語叫做‘波哆迦’,也叫做‘計都’。它是旌旗類的總稱,和‘幢、蓋’等同是供養(yǎng)佛菩薩、莊嚴(yán)道場的用具。在長阿含經(jīng)第四游行經(jīng)、和法華經(jīng)第二‘信解品’里,都曾提及‘幡’的話題。
自后有‘幡’以來,都是著色或繪有龍子等畫像的。舉例來說:佛般涅槃經(jīng)卷
上有青黃赤白墨的‘五色幢’、陀羅尼集經(jīng)第三有‘雜色幡’、文殊師利問經(jīng)卷上‘菩薩戒品’有‘龍子幡’,有部尼陀那目得迦第五說有‘師子幡、莫揭羅幡、龍幡、揭路荼幡、牛王幡’等五種旗旛。以上所說的一些‘幡’,大都是供養(yǎng)佛菩薩的莊嚴(yán)用具。
造‘幡’、懸‘幡’、施‘幡’,可以獲致很大的功德利益?!倬壗?jīng)第七‘布施佛幡緣’說:迦毗羅衛(wèi)國有一長者,婦生一兒。誕生之日,空中懸一大幡,此兒因以“波多迦”(幡)為名。日后出家,得阿羅漢道,為世所欽。—時諸比丘,問彼波多迦宿緣所以。佛告大眾:彼波多迦,于過去世毗婆尸佛涅槃之后,造一長幡,懸佛塔上。以是功德因緣,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常懸寶幡,受天快樂’。(略詳)
又灌頂經(jīng)第十一說:‘如我今者,亦勸造幡,懸著塔寺,獲福得樂,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凈土。供養(yǎng)幡蓋,所愿遂心,得成菩提’。(略譯)
灌頂經(jīng)第十二又說:‘若人造四十九尺五色高幡,能脫病苦,延續(xù)壽命’。(略譯)
又釋迦譜第五‘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記’中說:‘塔成,造千二百寶幡及眾雜華;未及懸飾,王忽患疾。因伏枕上,哀懇祝曰:“若感威靈,愿垂憫鑒;拔我病苦,俾盡愚誠”。由是愈疾,增算十二。以是因緣,名“續(xù)命幡”’。(略譯)
又灌頂經(jīng)第十一說:‘若人臨終,當(dāng)為燒香燃燈,于塔寺中,懸“命過幡”;轉(zhuǎn)讀尊經(jīng),滿三七日。所以者何?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yīng)為修福,回向亡者,神識往生十方無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FONT>
以上的一些典據(jù),是‘續(xù)命幡’可以延壽、‘命過幡’可得往生凈土等兩種說法的由來。此外還有:灌頂用的‘灌頂幡’、請雨法等庭儀用的‘庭幡’、用平絹作的‘平幡’、用絲束制的‘絲幡’、用金屬和玉聯(lián)綴的‘玉幡’。更有一種六角或八角的‘幢’形的‘幡’,叫做‘幢幡’,它兼有‘幢’和‘幡’兩種功德。至如用木料制成的‘幡’,叫做‘木幢幡’。
蓋
‘蓋’本來是防雨防曬用的一種傘具,也叫做‘傘蓋’、‘笠蓋’。印度國境,處于熱帶;日光如火,熱惱非常。那里的人們,留在戶外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用‘蓋’來遮蔽陽光,以便減輕曝曬的苦楚。
四分律第五十二記載有‘跋難陀比丘,受佛教諭,持大圓蓋’之事。有部毗奈耶雜事第六說:‘蓋有竹蓋、葉蓋兩種,蓋柄長可二肘許’。摩訶僧祇律第三十二說:‘蓋有樹皮蓋、樹葉蓋、竹蓋等三種?!?/FONT>
‘蓋’的形狀,略有兩種。一種是在蓋的內(nèi)部,安裝蓋柄,以便撐持。另一種則在蓋的頂央,系著繩索,以便懸吊。懸吊的蓋,又叫做‘寶蓋、圓蓋、花蓋、天蓋’。近世以來,這種懸吊的蓋,已經(jīng)成為佛堂寶殿的裝飾供養(yǎng)之具了。不過,佛殿里所用的‘蓋’,是用綾羅綢緞等布料制成的。頂面和周圍,多半繡有一些龍鳳或花卉之類。并附綴著幾條飄帶。這種飄帶,因為下端有如劍鋒之形,所以也有人叫它做‘劍帶’的。
香
‘香’是佛教的供養(yǎng)儀物之一,它具有流布芬芳、消除穢氣,驅(qū)逐蚊蚋、正念清神、表伸誠敬等作用?!仿栽疲骸阋舱撸夥x流芬,令人樂聞也。香為信心之使也’。
‘香’有‘末香’、‘線香’、‘瓣香’等多種。
‘末香’就是香木的粉末。香末可以點燃熏嗅,也可以加入油料,涂抹人身袒露之處,以防蟲咬。所以也叫做‘涂香’。
‘線香’是條狀的香枝,它也叫做‘仙香、長壽香’。據(jù)禪林象器箋‘器物門’說:‘或言仙香;雜抹眾香,加糊粘造之。其炷煙長久,故稱仙香;又云長壽香。其制纖長如線,故稱線香’。
‘瓣香’就是香檀木的碎塊,因為把檀木劈成了片片段段的小瓣,所以叫做‘瓣香’。又因為上等檀木乃是香中之極品,所以‘瓣香’也叫做‘大香’。—不過古今以來,一些長老尊宿們,在拈香發(fā)語時,不論持用那一種香,多半都要說‘此一瓣香......’。
另有所謂‘中香’、‘信香’兩個名詞,那并不是另有其物。據(jù)禪林象器箋說:‘中香者:謂大香一片,中香二片也。信香者:開法出世,齋香寄師,通嗣法之信,此言信香。又祖庭事苑云:‘托香而表信也?!?/FONT>
還有一種叫做‘盤香’的香,它是用特長的‘線香’,在干硬以前,彎成重疊的環(huán)狀,以便持久點燃的‘香環(huán)’。
更有用較長的‘線香’,在它干硬之前,彎成‘福、祿、壽’等字形的‘福壽香’。那是在喜事慶典的場合中使用的。
在密教的法事里,由于‘三部、五部’的分別,所使用的‘香’也不一樣。按其儀軌來說:‘佛部’用‘沉香’、‘金剛部’用‘丁子香’、‘蓮華部’用‘白檀香’、‘寶部’用‘龍腦香’、‘羯磨部’用‘薰陸香’。
再者:由于‘香’的動用行使不同,后而有其不同的名謂。例如佛前焚香,叫做‘燒香、拈香’。舉行法事,頒賦眾僧,叫做‘行香’。吊掛屋室,薰除穢臭,叫做‘懸香’。朋侶雅會,比試香質(zhì)優(yōu)劣,叫做‘斗香’。
世界上最寶貴、最奇妙的‘香’,是佛住世時印度的‘牛首栴檀香’。首楞嚴(yán)經(jīng)卷三曾說:‘此香若復(fù)燃于一銖(二十四銖重為一兩),室羅筏城四十里內(nèi),同時聞氣’。因為世間除了佛的福德之外,再沒有人堪當(dāng)受用那種妙香,所以在佛滅度之后,那種檀木也就不復(fù)出現(xiàn)了。—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燒香供佛,當(dāng)然是一種誠敬的禮儀、福德的莊嚴(yán)。不過我們還要能夠藉物征心,體認(rèn)自性的功德。—觀心論說:‘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薰諸臭穢,斷無明惡業(yè),悉令消滅。其正法香有五種: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zhuǎn)。三者慧香,所謂常于身心,內(nèi)外觀察。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jié)縛。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覺察常明、通達(dá)無礙。如是五香,最為上香,世間無比。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寶香,供養(yǎng)十方一切諸佛。今時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世間沉檀熏陸質(zhì)礙之香,希望福報,云何可得’?
香爐
‘香爐’是焚香之器,也叫做‘香爐’、‘香罏’,或‘薰?fàn)t’。在法華經(jīng)第五‘分別功德品’、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第六、凈飯王般涅槃經(jīng)、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六等典籍里,都曾提到‘香爐’的事。‘香爐’是‘三具足’之一;所謂‘三具足’,就是在佛桌上必須經(jīng)常安置的‘香爐、花瓶、燭臺’等三種供具。‘香爐’也是大乘比丘們,必須經(jīng)常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
‘香爐’的質(zhì)料:有金質(zhì)的、銀質(zhì)的、銅質(zhì)的、鐵質(zhì)的。也有用玉石、寶石、普通石料、象牙、琉璃等雕刻的。還有用瓷土、泥土等燒成的‘瓷爐’、‘瓦爐’。
‘香爐’的大類,略有兩種:一種是放置在桌子上的‘置香爐’,另一種則是用手擎持的‘柄香爐’。在習(xí)慣上,‘置香爐’被稱為‘供爐’或‘座爐’?!銧t’被稱為‘手爐’。
在使用上來說,在‘供爐’(座爐)之中,又可分為三類:一種是立燒線香的‘插香爐’,一種是臥燒線香的‘臥香爐’,另外一種則是焚燒檀香的‘檀香爐’。
‘香爐’的形狀,大致來說:有寶鼎形的、有方斗形的、也有獅子形的、鶴形的、蓮花形的。還有兩層式的‘火舍香爐’。在那些類型中,有的還須要描繪一些花紋、或是雕刻一些龍鳳、鬼神、文句等等。
‘香爐’的體積大小、差距很大。大的口徑在二、三尺左右,小的有如一只小酒杯。至于‘香爐’的名稱,隨著它的質(zhì)料和形狀的不同,因而就產(chǎn)生了很多的名目。例如:金香爐、銀香爐、銅香爐、鐵香爐、石香爐、瓷香爐、瓦香爐、龍鳳香爐、獅子香爐、寶鼎香爐、方斗香爐、蓮花香爐......等等?,F(xiàn)時業(yè)已所見不多,所以也就無法備舉了。
手爐
‘手爐’是一種可以用手執(zhí)持、可以在行動中使用的香爐。它的形狀,據(jù)釋氏要覽說:‘法苑珠林云:天人黃瓊說迦葉佛香爐,略云:前有十六獅子白象,于二獸頭上別起蓮華臺以為爐。后有獅子蹲踞。頂上有九龍,繞承金華。華內(nèi)有金臺寶子盛香。佛說法時,常執(zhí)此爐。比觀今世手爐之制,小有仿法焉’?!譅t’的質(zhì)料:有木料的、有玉石料的,也有用鋼銅等金屬造的。
晚近以來,所見‘手爐’,長約一尺數(shù)寸。其形狀多為龍首爐頭、魚身爐柄?;蜃魃徎ò隊t頭,如意身爐柄。比起早期的‘手爐’,已經(jīng)頗不相類了。
使用‘手爐’,大都是在‘剃度、禮懺、奉請......’等場合。爐頭插香,雙手執(zhí)持爐柄;也有兼插鮮花以為供養(yǎng)者。
執(zhí)持‘手爐’:有直執(zhí)、橫執(zhí)兩式。無人阻礙,可以直執(zhí)。直執(zhí)之時:爐頭前伸,柄爐向后。若在眾中,人多擠礙,則宜橫執(zhí)。橫執(zhí)之時:爐頭托在左手,爐柄握在右手?!魣?zhí)爐禮拜時,橫執(zhí)平胸,腰部徐徐彎下,兩腿隨之屈下。兩膝跪于墊邊,將爐橫執(zhí)置于頂前墊上。禮畢,起身直立,將爐一舉齊眉。若執(zhí)爐問訊時,右手執(zhí)爐柄,左手執(zhí)爐頭。將身鞠下,然后起身直立,將爐一舉。
香盤
‘香盤’是放置‘檀香爐’用的盤子。它是用木料做成的,表面涂以咖啡色的油漆。面積長約一尺余,寬約七、八寸,邊沿高約一寸許,盤子呈長方形。
‘香盤’正面,披掛一面小型‘巾幔’?!磲!怯眉t色或黃、綠等色的綢緞為質(zhì)料,中央彩繡蓮花或卍字等圖案。上端則橫繡‘香光莊嚴(yán)’、或‘常樂我凈’等字句。也有在巾幔中央直繡字句的。
‘香盤’的捧持方式是:以左右兩手‘大指、食指’捧住盤之內(nèi)兩角,其余三指執(zhí)住盤角下端。盤內(nèi)香爐,高與眉齊。
迎請法師時,由侍者照式捧盤,行在法師之前。到大殿后,將盤放在佛桌前香幾上。
香花盤碟
禮誦懺法的時候,在懺文里可以時??匆姟畤?yán)持香花,如法供養(yǎng)’、‘愿此香花云,遍滿十方界’、或是‘香花迎、香花請’的詞句。念到此處,禮懺的人應(yīng)該雙手捧持‘香花盤碟’,以伸供養(yǎng)。不可徒托空言,而不見諸行動。
‘香花盤碟’只是一些很小的瓷盤銅碟之類,面積直徑只要有二寸左右便好。在禮懺之先,必須在盤碟之中,預(yù)置‘檀香’數(shù)瓣、‘鮮花’數(shù)朵,以備使用。
捧持‘香花盤碟’的姿式是:以左手‘大指、食指、小指’分三角托碟,‘中指、無名指’曲入掌中。以右手‘食指、中指’并齊,置在碟邊。并以‘大指’將‘無名指、小指’捺曲在掌下。舉碟時高與眉齊。
燈明
佛教里所說的‘燈明’,就是‘明燈’;也單稱做‘燈’。所謂‘燈明’,就是點燃燈火,以取光明之義。
古時代的‘燈’,都是用‘盞’盛油,投‘炷’點火的‘油燈’。燈盞(燈碗)的質(zhì)料,是用金、銀、赤銅、瓷、瓦等物做的。燈炷(燈心)則是用白毯花、新毯布(毛布類)、或新凈的布縷、線索等物做的。燈盞的形狀:有碗式的、盤式的。有長方形爐式的、有鼎式的、有杓子式的。有平底的、有有腳的、有高柱的。這些都是‘坐(座)燈’之類。還有一些懸掛用的‘吊燈’。
油燈所用的油料,有動物油、植物油、礦物油,種類名目很多。
佛教里使用‘燈明’的緣起,據(jù)四分律第五十說:‘時諸比丘,居室患闇,佛許燃燈。需油與油,需炷與炷、需器(盞)與器。諸比丘問,燈何處置;佛聽置床角瓶上。若置壁間,須防蟻食。若燈昏滅,須提燈炷;若恐污手,許做燈箸。箸易燒故,許用鐵做’。(大義)
在寺廟中,點燈熄燈,也有一些規(guī)定。據(jù)摩訶僧祇律第三十五略說:‘燃燈工作,應(yīng)從最低次第當(dāng)值。于燃燈時,須先燃舍利佛像前燈、次燃廁燈。若遇坐禪之時,應(yīng)燃禪坊中燈;燃時先須啟白大眾。再次則燃經(jīng)行道處、閣道端處之燈。若油足用,廁燈應(yīng)該竟夜不熄。
若熄燈時,須先從經(jīng)行處、次閣道端處、禪坊等處,次第熄去。熄禪坊燈時,不可卒然滅去。應(yīng)先啟白大眾:諸大德!請敷褥,燈將熄矣。
熄燈時,不可用嘴吹、不可用扇揮、不可用襟撲,應(yīng)該從燒燋的燈炷折熄下去’。(大義)
經(jīng)典中說:若在佛塔佛寺佛像、以及經(jīng)卷之間,燃燈供養(yǎng),能有很大的功德。
據(jù)增一阿含經(jīng)第三十八說:燈光如來,于過去世中,他是一位長老比丘。因為他每天用麻油供養(yǎng)寶藏如來,所以得蒙授記作佛。(略譯)
又據(jù)佛為首迦長者說業(yè)報差別經(jīng)說:若人奉施燈明,能有十種功德:一者照世如燈,二者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者得天眼通。四者于善惡法,得善智慧。五者滅除大闇。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轉(zhuǎn)世間,常離闇處。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略譯)
另據(jù)施燈功德經(jīng)說:信奉三寶,于福田中,少奉燈明,所獲福德,亦無有量。非是世間人天、乃至聲聞辟支佛地所能知之;唯佛一人,方能了了。況佛滅后,于塔寺間,燃一燈乃至多燈;能于現(xiàn)世得三種凈心,命終之時,得不忘失諸善法等,三種明了。死后得生三十三天。(略譯)
奉獻(xiàn)燈明,供養(yǎng)三寶,在過去劫中就已經(jīng)有人作了。例如悲華經(jīng)第二說:無諍念王,于寶藏如來、及大眾前,燃百千無量億那由他燈。更于頭上頂戴一燈、肩荷二燈、左右手中執(zhí)持四燈、兩膝兩足各置一燈,終夜供養(yǎng),于彼佛所。(略譯)
另如菩薩本行經(jīng)卷上說:阇那謝梨王為聞佛法,欲于己身燃千明燈,以為供養(yǎng)。命其左右,以刀割身;所剜身肉,深如大錢。注油其中,安炷點燃;以求無上正真之道。(略譯)
又據(jù)法華經(jīng)第六藥王菩薩本事品說:藥王菩薩于過去世,曾經(jīng)多次焚身供佛。
藏王菩薩本事品更說:‘若有發(fā)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yǎng)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yǎng)者?!?/FONT>
‘燈’由于所用的油料不同,而于‘燈’的稱謂,也就有了很多的名目。—例如法華經(jīng)第七陀羅尼品說:有‘酥燈、油燈、諸香油燈、蘇摩那華油燈、瞻卜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yōu)婆羅華油燈’等七種燈。
另據(jù)舊華嚴(yán)經(jīng)第十六說:有‘酥燈、油燈、寶燈、摩尼燈、漆燈、火燈、沉水香燈、栴檀香燈、一切香王燈、無量色光焰燈’等十種燈。
又據(jù)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jīng)第四說:有‘酥燈、油燈、瞻卜油燈’等三種燈。
大智度論第三十說:有‘脂燈、膏燈、蘇燈、油燈、膝燈、蠟燈、明珠燈’等七種燈。
近世以來,已經(jīng)經(jīng)過‘玻璃燈、宮燈、挑燈、彩燈、走馬燈’,進(jìn)步到‘電燈’的時代了。古代的各種油燈,幾乎已經(jīng)全然絕跡。
再如‘密教’法中,由于他們的作‘法’不同,所使用的燈油也有分別。一般來說:‘息災(zāi)法’用香木油、白牛蘇、或諸香油之一種。‘增益法’用油麻油、黃牛蘇、或藥油之一種。‘降伏法’用白芥子油、烏牛油、或惡香氣油之一種?!谠S多種的油料之中,以‘牦牛蘇’為最上品;三部法中,都可以使用它。
奉施‘明燈’,除卻是為了供養(yǎng)三寶,護(hù)持道場之外,更隱涵著一層以燈破闇、象征以智除惑的深義?!缧氯A嚴(yán)經(jīng)第七十七入法界品說:善財菩薩,燃法明燈:以信為炷、慈悲為油、以念為器、功德為光,除滅三毒之暗。(略譯)
新華嚴(yán)經(jīng)第七十八說:善男子!譬如一燈,入于闇?zhǔn)?;百千年闇,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fù)如是:入于眾生心室,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煩惱業(yè),種種闇障,悉能除盡。
(略譯)
大般涅槃經(jīng)第二十一說:煩惱闇故,眾生不見大智。如來以善方便,燃智慧燈;諸菩薩眾,得見涅槃常樂我凈。(略譯)
大寶積經(jīng)普明菩薩會說:百千萬劫,久習(xí)結(jié)業(yè);以一實觀,即得消滅。其明燈者,圣智慧是。其黑闇者,諸結(jié)業(yè)是。(略譯)
援用以上所說的那些道理,后世遂有人把‘法脈’稱做‘法燈’、把‘傳法’稱做‘傳燈’、把‘續(xù)法’稱做‘續(xù)燈,無盡燈、長明燈’了。
燈籠
‘燈籠’是圍罩燈燭之具。它可以保護(hù)燈燭不被風(fēng)來吹熄,又可以防止蚊蛾之類,不被燈燭燒傷。
‘燈籠’的來源,據(jù)毗奈耶雜事略說:‘緣在室羅伐城,如世尊言,夜闇誦經(jīng)者,彼誦經(jīng)時,有蛇來至。少年見已,驚慌大喚,唱言:“長脊長脊(蛇)”!凡夫比丘,悉皆驚布。遂令聽者,因斯廢闕。以緣白佛,佛言:“當(dāng)可燃燈,以誦經(jīng)典”。比丘夏月,燃燈損蟲。佛言:“應(yīng)作燈籠”’?!@便是佛教的‘燈籠’的來源。
當(dāng)初的‘燈籠’,非常簡陋。據(jù)毗奈耶雜事說:佛陀教示比丘們:用竹片做籠,用薄毯布遮孔?;蛴迷颇钙稣?。這樣做法如果認(rèn)為不易,也可請一位陶器匠,做一只燈籠形的瓦器,四周穿些小孔,做為‘燈籠’。還可以用瓶罐之類,打掉其底,旁邊穿鑿小孔,再用薄紙、薄絹遮掩四周;用來罩住燈盞,以免小蟲進(jìn)入。
‘燈籠’又叫做‘燈樓’、‘燈爐’、‘燈呂’等等。后世以來,隨著「燈籠’的質(zhì)料和式樣的演變,它的名稱也翻新了。例如:石燈籠、鐵燈籠、銅燈籠、高燈籠、折燈籠、旋轉(zhuǎn)燈籠(走馬燈)、牡丹燈籠、蓮花燈籠、龍頭燈籠、提燈籠、釣燈籠、戴燈籠、紙燈籠、紗燈籠、玻璃燈籠......種種名目,不一而足。在那些‘燈籠’群里,有的還描繪或雕繡了一些魚蟲鳥獸、人物花草。真是美侖美奐,各顯新奇。
在佛教道場的佛殿、禪房、講堂、客廳、走廊、廁所......等處,‘燈籠’曾經(jīng)被普遍地使用著。近幾十年來,科技文明,突飛猛進(jìn);從前那些古雅的‘燈籠’,幾乎已經(jīng)全被‘電燈’給取代了?;貞浲盏蔫髣x之夜,那一片溫煦、寧靜、莊嚴(yán)、美妙的燈籠燭火,不復(fù)可見;怎不教人一腔傷感!
燭臺
‘燭臺’是插放蠟燭,以便點燃照明的用具。它是佛案上的三種必備供具—‘三具足’之一。所謂‘三具足’,就是‘香爐、花瓶、燭臺’等三物不可或缺之義?!疇T臺’一對,應(yīng)該配合‘花瓶’,各各放置‘香爐’兩旁。
印度古時候,都向佛前奉獻(xiàn)油燈。后來蠟燭應(yīng)世,‘燭臺’可能是從‘燈臺’的模式,略加改造而來。
‘燭臺’的類型,有數(shù)重圓莖疊為臺桿,莖頂安裝花形的。又有一種鶴立龜背,嘴銜蓮莖,莖頂裝置荷葉形的。這是取乎‘不折鶴足,以續(xù)龜腳’之義,以表‘彌陀本愿,不擇善惡賢愚之機’,普渡一切之義?!酥猓€有很多的式樣。
‘燭臺’的質(zhì)料,有木造的、有鐵造的、有銅造的、有石雕的。從前的富貴人家,也有用金銀造的。
‘燭臺’的用處,可使蠟燭豎立,以便點用。提升蠟燭的高度,可使光亮放寬。承接蠟油蠟花、以免油污器物,或造成火災(zāi)。
念珠
‘念珠’是屬于佛教的‘道具’之類?!钪椤恼麘?yīng)該為‘?dāng)?shù)珠’?!?dāng)?shù)珠’者,記數(shù)珠(記數(shù)所用之珠)之意。也叫做‘珠數(shù)’、‘誦珠’、‘咒珠’等。
‘念珠’的種類,就質(zhì)料而言:有菩提子珠、金剛子珠、蓮華子珠、金珠、銀珠、銅珠、鐵珠、水精(晶)珠、木患子珠、香木珠、鈺石珠、真珠珠、珊瑚珠、硨渠珠、帝釋子珠、螺旋珠、牙珠、赤珠、諸摩尼珠、薏苡珠、草子珠、活兒子珠、阿嚧阿啰阿*子珠、錫珠、琉璃珠、商佉珠、種種雜寶珠?!陨鲜且罁?jù)陀羅尼集經(jīng)第二作數(shù)珠法相品、守護(hù)國界主陀羅尼經(jīng)第九、諸佛境界攝真實經(jīng)卷下持念品、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shù)珠功德經(jīng)、蘇悉地羯啰經(jīng)卷中供養(yǎng)次第法品、蘇婆呼童子請問經(jīng)卷上除障分品等經(jīng)所舉述。諸經(jīng)所說,品質(zhì)數(shù)目不等。
又據(jù)金安一居士密宗輯要一書、及師范大學(xué)教授聞汝賢有關(guān)修密之釋疑一文舉述,有‘水晶珠、菩提子珠、珊瑚珠、人頭骨珠、鳳眼菩提子珠、琥珀珠’。
就數(shù)目而言:據(jù)木患子經(jīng)說有一百八顆珠。陀羅尼經(jīng)說有一百八顆珠、五十四顆珠、四十二顆珠、二十一顆珠。數(shù)珠功德經(jīng)說有一百八顆珠、五十四顆珠、二十七顆珠、十四顆珠。金剛頂瑜伽念誦經(jīng)說有上品一千八十顆珠。最勝一百八顆珠、中品五十四顆珠、下品二十七顆珠?!氖鈨x軌經(jīng)數(shù)珠儀則品說上品一百八顆珠、中品五十四顆珠、下品二十七顆珠、最上品一千八十顆珠。
珠數(shù)的意義,通常都認(rèn)為珠數(shù)以一百零八顆為基數(shù);將一百零八減半則為五十四、五十四減半則為二十七,二十七減半則為一十四。又將一百零八以十倍之,則為一千零八十。一般認(rèn)為這一說法,頗有道理。至如四十二與二十一之?dāng)?shù),想必也有說辭。
晚近以來,對于那些珠數(shù)、都已演繹出了一些詮釋。那些道理雖然沒有典據(jù)可明,但仍然被傳述著。那些詮釋是:一百八顆,意味著證成百八三昧、斷除百八煩惱之意義。一千八十顆,意味著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之意義。另有一說是:意味著金剛界一百八尊,各具一百八尊之意義。五十四顆,意味著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四善根,—因地之五十四位。四十二顆,意味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覽、妙覺之四十二位。二十七顆,意味著十八學(xué)人及九無學(xué)。二十一顆,意味著十地、十波羅蜜、及佛果之二十一位。十四顆意味著觀音菩薩之十四無畏。
‘念珠’的用途及功德:木患子經(jīng)略說:‘若欲滅除煩惱障報障等,當(dāng)線貫?zāi)舅胱右话侔祟w,常自隨帶。若行若坐若臥,恒使一心,捏珠稱念,佛法僧名。......若能滿于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命終當(dāng)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行安樂。若復(fù)能滿一百萬遍,當(dāng)?shù)脭喑侔私Y(jié)業(yè),背生死流,趣向泥??;永斷煩惱之根,獲無上果?!ㄗg自日文版望月佛教大辭典)
陀羅尼集經(jīng)第二作數(shù)珠法相品略說:‘行者若持此諸寶數(shù)珠,誦經(jīng)持咒念佛,當(dāng)能滿足十種波羅蜜之功德,現(xiàn)身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譯自日文望月佛教大辭典)
又?jǐn)?shù)珠功德經(jīng)說:‘若有人手持?jǐn)?shù)珠,雖不念誦佛名及陀羅尼者,此令不獲福無量。’
金剛頂念珠經(jīng)偈云:‘若安頂髻凈無間,由戴頂上滅四重,手持臂上除眾罪,能令行人速清凈?!?/FONT>
又一字頂輪儀說:‘若用□字真言,加持?jǐn)?shù)珠七遍,用持課時,一遍成千遍。’
再者;隨‘念珠’的種類不同,其念誦的功德利益,也有勝劣之差異。—據(jù)陀羅尼集經(jīng)說,以水精珠,最為第一。攝真實經(jīng)卷下建立道場發(fā)愿品說:香木珠獲一分福,鈺石珠銅珠鐵珠二分,水精珠真珠珠一俱胝分,蓮華子珠金剛子珠二俱胝分。雜寶珠(眾寶珠)及菩提子珠最為殊勝,能獲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分福德。又據(jù)守護(hù)經(jīng)說,菩提子珠及種種和合之珠,最為殊勝。又據(jù)數(shù)珠功德經(jīng)及瑜伽念珠經(jīng)說:菩提子珠最為殊勝。
再者:根據(jù)‘密宗’三部五部法之不同,其所用之念珠,隨有差異。—據(jù)蘇悉地羯啰經(jīng)說:佛部用菩提子珠,觀音部(蓮華部)用蓮華子珠,金剛部用嚕梛啰*子珠。又據(jù)守護(hù)經(jīng)及瑜伽念珠經(jīng)說:佛部用菩提子珠,金剛部用金剛子珠、寶部用金等諸寶珠,蓮華部用蓮花子珠,羯磨部用種種和合珠。又時人金安一所著密宗輯要及師大教授聞汝賢‘修密釋疑’一文說:修增法用琥珀珠,修息法及觀音法用水晶珠,修懷法及長壽法用珊瑚珠,修誅法及一切法用人頭骨珠,修觀音法用菩提子珠,修一切法均可用鳳眼菩提子珠。
佩帶‘念珠’,可以提醒道念。佩帶‘念珠’,可以莊嚴(yán)威儀。持用‘念珠’,可以記取念誦數(shù)目,不使功夫減退。
‘缽’與‘鐼子’(鍵咨)、‘缽支’(缽枝)
‘缽’是梵語‘缽多羅’的略稱,義譯應(yīng)該叫做‘應(yīng)法器’、或是‘應(yīng)量器’。國人也有稱它為‘缽盂’的,這是華(盂)梵(缽)兼用的稱呼。
在律制上,規(guī)定‘缽’有‘體、色、量’等三法,不得違誤。第一:它的‘體’質(zhì)只準(zhǔn)使用‘瓦、鐵’兩物塑鑄,不得使用‘金、銀、銅、琉璃、摩尼、白蠟、木、石......’等物制做。第二:它的‘色’彩,四分律限用黑、赤兩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準(zhǔn)薰染其他顏色。第三:它的容‘量’,也有規(guī)定。四分律說:‘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量可知’。不過這是從四分律里譯出來的‘斗’量,不知道是否現(xiàn)今的升斗了。—因為‘缽’必須遵循這些律法的規(guī)定,所以它才被稱為‘應(yīng)法器’。又因為它的體積大小,恰如持用者的食量,所以才又被稱為‘應(yīng)量器’。
‘缽’的形狀:呈矮盂形,腰部凸出,缽口缽底向中心收縮,直徑比腰部短。這種形狀可使盛的飯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溫。
‘缽’的由來:據(jù)佛本行集經(jīng)略說:‘佛初成道,北天竺有二商主,奉佛麩酪蜜揣。世尊思維:往昔諸佛,悉皆受持缽器;我今當(dāng)以何器受商主食?時四天王,疾以金缽奉上;佛不肯受,以出家人不合蓄此。彼四天王,更將銀缽、玻璃缽、琉璃缽、赤珠缽、瑪瑙缽、硨渠缽相繼奉上,悉皆不受。時以石缽奉上;佛又思維:若受一缽,余王必怨。我今總受四缽,持作一缽;次第相疊,安左手上,右手按下,合成一缽,邊現(xiàn)四唇。而說偈言:“我昔功德諸果滿,以發(fā)哀憫清凈心;是故今四大天王,清凈牢固施我缽”’。
另據(jù)勝天王般若經(jīng)說:‘或有眾生,見此菩薩今始成道;或見菩薩久遠(yuǎn)成道?;蛞娨皇澜缢奶焱醌I(xiàn)缽,或見十方恒河沙世界四天王獻(xiàn)缽。菩薩爾時,度眾生故,即受眾缽。重疊掌中,合而為一。其諸天王,各不相見,皆謂世尊獨用我缽。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示現(xiàn)此事?!?/FONT>
又據(jù)大智度論說:‘三世諸佛得道時,皆四天王上自然石缽。’
除了上面所說的‘缽’之外,還有一種叫做‘鐼子’的東西,它是‘缽’的附助器皿。翻譯名義集說:‘經(jīng)音疏云:缽中之小缽,今呼為鐼子?!?/FONT>
‘鐼子’也叫做‘鍵咨’,大小有三個,形狀如‘缽’。平時小鐼裝在中鐼里、中鐼裝在大鐼里,大鐼裝在‘缽’里。用時取出,分盛不同的飲食。
‘鐼子—鍵咨’的來歷,據(jù)四分律說:‘欲分粥,不知何器分?佛言:若以鍵咨、若小缽、若次缽、若杓作分’。四分律又說:‘乞食比丘,得飯干飯麩等,并著一處。佛言:不應(yīng)爾雜著一處。若是一缽,應(yīng)以物隔;若樹葉皮、若鍵咨、若次缽、若小缽,麩應(yīng)手巾裹’。
另據(jù)日僧無著道忠大師禪林象器箋‘器物門’說:‘“應(yīng)量器”內(nèi)累三個小缽,自大到小,總名鐼子。世尊成道,受四天王四缽,重(合)作一缽,外有四唇。今“鐼子”三,與“應(yīng)器”重成四唇;蓋本(來自)世尊故事’。
禪林象器箋‘器物門’又說:‘應(yīng)量器又名“頭缽”。|日用軌范云:“不得將頭缽盛濕食”’。
古時代的‘缽’,還附有‘缽支’。所謂‘缽支’,就是支穩(wěn)缽身以防傾斜、或使易于捧持的‘墊子、支架’之類?!姆致烧f:‘缽若不正,應(yīng)作缽支’。又五分律說:‘比丘以缽盛食,著地翻之。佛言:聽做缽支,用銅鐵牙角瓦石竹木,除漆樹,乃至結(jié)草著下,亦聽?!?/FONT>
‘缽支’:在十誦律中又叫做‘缽枝’,在僧祇律中叫做‘缽鈙’。
‘缽’本來是出家人的必備之物,不能一日或缺的。不過佛教傳來中國,我國僧尼未能實行‘乞食’生活,古今傳戒‘戒場’,雖然都還宣揚律制,發(fā)給‘缽盂’,但卻很少見人使用。時至今日,由于社會潮流激蕩、生活形態(tài)變遷;出家人早已隨順凡情,燒柴洗米,炊爨渡日了。緬懷那種‘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游’的云水生涯,又怎能不教人‘望佛興嘆’呢?
錫杖
‘錫杖’屬于佛教的道具之類,它是比丘們應(yīng)該攜帶的十八物之一。
‘錫杖’梵語‘隙棄羅’或‘吃棄羅’。十誦律中又稱它為‘聲杖’;因為振杖之時,出聲如錫,所以稱做‘聲杖’、‘錫杖’。
得道梯橙錫杖經(jīng)中略說:‘佛告比丘:汝等應(yīng)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現(xiàn)在未來諸佛皆執(zhí)故。又名“智杖”,彰顯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標(biāo)幟、賢士之明記、道法之正幢。迦葉白佛:何名“錫杖”?佛言:錫者輕也;倚依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者明也,得智明故。錫者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jié)使故。錫者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疏斷故’。
錫杖經(jīng)又說:‘是杖有三錞,念三途苦惱,則修戒定慧。念三災(zāi)老病死,則除三毒貪嗔癡’。
‘錫杖’的形狀,據(jù)大比丘三千威儀經(jīng)說:杖頭狀如塔形,為用錫料所造。杖柄應(yīng)用木竿為之,下端則按裝鋼鐏(‘鐏’者,戈柄下端之圓錐形鋼套也)。高與眉齊。
杖頭有二股六環(huán)者(也有說是四環(huán)者),是迦葉佛所制。有四股十二環(huán)者,是釋迦佛所制?!b造二股,為令眾生,記念二諦(世諦、第一義諦)。裝造四股,用斷四生、念四諦、修四等、入四禪。十二環(huán)者:用念十二因緣,通達(dá)無礙,修行十二門禪。又三重四股者:以念如來‘七覺意’法。通焊鉆八,則是用念‘八正道’法。
至如持用‘錫杖’的方法,也有一些規(guī)定。三千威儀經(jīng)曾經(jīng)制訂持‘錫杖’二十五事。該經(jīng)曾略謂:‘持杖不得入眾(‘眾’者,僧團(tuán)也)、日中后不得復(fù)持、不得擔(dān)于肩上、見佛像不得使錫作聲、不得以杖指人、不得用杖于地面寫字’。又優(yōu)婆塞五戒威儀經(jīng)說:‘不得以不凈手捉杖。若入僧房,須脫除杖鐏,且不得觸地。若持杖入白衣舍,須將杖鐏在后,若因事入白衣家,或為受午食,須于門首搖錫三下。若無人應(yīng),再搖五下。又無人應(yīng),更搖七下。終無人應(yīng),則應(yīng)往別家’。(由日文譯出)
再如‘錫杖’的用途,在錫杖經(jīng)、三千威儀經(jīng)、五戒威儀經(jīng)、四分律、十誦律、毗奈耶雜事等典籍中,都曾有所說明。大致是說:‘比丘于白衣舍前振錫,可令施主出應(yīng)。若有惡犬惡牛,可使怖走。若于路途山林曠野等處,遇見毒蛇猛獸、蜈蚣惡蟲,搖錫可令驚避。......’及至后世,諸山禪師法祖,更有用振錫舉杖,啟示玄機、指點妙義的了。諸如高僧傳及傳燈錄等文獻(xiàn),都有許多記載。更至近時,就連那些‘傳戒、說法’的場合,也都已執(zhí)杖振錫了。
再者:大唐西域記卷二說:‘如來錫杖:白鐵為環(huán),栴檀作柄,寶筒盛之?!致尻栙に{(lán)記卷五說:‘如來錫杖,長一丈七尺,以水筒盛置。此杖表面,金箔裝貼。杖身輕重莫測;重時百人莫舉,輕時二人可提’。由此可見:我佛應(yīng)化因緣,實在不可思議也!
拄杖
‘拄杖’是拄身—支撐身軀之杖,也就是世俗間所用的‘手杖’之類。
據(jù)毗奈耶雜事卷六說:‘佛在鷲峰山,有老比丘,登山上下,腳跌倒地。佛言:應(yīng)蓄拄杖’。毗奈耶雜事又說:‘佛聽蓄拄杖,有二因緣:一為老瘦無力,二為病苦攖身故’?!@便是佛門中許用‘拄杖’的起源。
‘拄杖’系用稍粗樹枝削成,也有用鐵料等加固其力的。十誦律說:‘佛聽蓄杖,其精用鐵,為堅牢故?!?/FONT>
若在‘拄杖’下端約二尺處,留一小枝,纏繞杖身;于涉水時,探測深淺。這種用杖,就叫做‘探水’了。
戒刀
‘戒刀’也叫做‘刀子’、‘小刀’。它也是大乘比丘們的‘十八物’之一。
據(jù)十誦律第三十七說:釋迦牟尼佛住世時,諸比丘們想要剪裁衣服;因為沒有剪裁的工具,有人用手和牙齒去撕,結(jié)果竟把衣服扯壞了。因此,佛乃準(zhǔn)許比丘們儲備刀子使用。不久之后,諸比丘中有人用金銀等物打造‘戒刀’,并且有人用珠寶等貴重物品莊飾刀柄;因而很受當(dāng)時的外道和世俗人們的譏評。佛知道了后,遂又規(guī)定不得使用金銀寶貝等物制做或是嚴(yán)飾‘戒刀’,只許用骨角銅鐵竹葦?shù)任镏谱觥?/FONT>
‘戒刀’的大小和形狀,也有一定的制式?!涞丁拇笮∠逓槿龋洪L者不得超過六指,短的應(yīng)為四指,中者則為五指左右?!涞丁男螤?,屬于半月形式。另外有一種說法,是說有兩種刀形:一種是曲如鳥羽形的,一種是雞翎形的;兩種都不準(zhǔn)過尖過直。
在律典中說:‘戒刀’的用途,限于‘剃發(fā)、剪爪、裁衣、割衣上毛縷、削果、挑瘡’等六事使用。
這種‘刀子’,為甚么又叫做‘戒刀’呢?有人說:‘出家人萬一被迫,勢將破戒時,則必須用此“刀子”自殺,以求保全戒體;所以才又把它叫做“戒刀”’。—這種說法,似乎無可稽考的。
根據(jù)釋氏要覽說,‘戒刀’二詞的由來是這樣的:‘戒刀,按律許蓄月頭刀子,為割衣故。今比丘蓄刀名“戒”者,蓋佛不許斫截一切草木,壞鬼神村故。草木尚戒,況其它也?’
有關(guān)‘戒刀’的種種問題,業(yè)已要略地介紹如上。欲知其詳,請閱讀十誦律第三十七、入楞伽經(jīng)第六,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三、四分律第五十一、禪林象器箋卷下‘器物門’等典籍。
時至今日,到處都有刀子。刀的種類,形形色色。刀的用途,非常廣泛。刀于生活,已是一日不可或缺。出家僧尼生活在今天的社會上,早已不得不隨順世俗,使用各形各樣的刀子。欲其泥守古制,恐怕很難適應(yīng)現(xiàn)代的生活了。
濾水囊
佛教的慈悲博愛,比任何宗教都較為寬宏深切。佛陀的教誡,不但不準(zhǔn)弟子們傷害任何重大的生靈,就連那生水中的微細(xì)至極、目力不見的小蟲,也要弟子們衷心護(hù)惜。為了這一原故,所以在佛教的律儀中,制定了比丘用水,須先用‘濾水囊’過濾的訓(xùn)諭。
‘濾水囊’又稱做‘濾水袋’、‘濾水器’、‘濾囊’、‘濾袋’、‘水濾’、‘水羅’等等。它是僧尼們用來過濾生水,排除蟲類,以免傷害生命的用具。是大乘比丘必須隨帶的‘十八物’之一。
據(jù)禪林象器箋卷下‘器物門’及日文望月佛教大辭典說:‘水羅(濾水器)凡有五種:一者“方羅”,這是用細(xì)密的絹布制做的方形濾器;長約三尺或一二尺,可以視乎需要而決定大小。二者“法瓶”;這是布薩(每半個月集眾誦戒經(jīng),憶罪悔過,期使身心凈住之行事曰“布薩”)時用來盛香湯及香水的瓶子。三者“軍遲”(或譯“君持迦”),這是澡瓶?!胺ㄆ俊焙汀霸杵俊保际且媒伈枷蹈苍谄靠谏?,然后沉入水里,待水滿時把它提拉出來。四者“酌水羅”;這是把濾水器敷在圓杓面上,以便濾水的。五者“衣角羅”:所謂“衣角羅”,并非是用袈裟襟角做“羅”。這乃是用一杰手大小的方形密絹,系在瓶口之上,或安放缽盂中的濾水方法?!獮V水用的絹紗布料,不可使用品質(zhì)疏薄的。因為疏薄的東西,不能發(fā)生護(hù)生的效果。
濾水的方法:生水濾過以后,須要把‘濾水器’浸入汲水之處,輕輕蕩動一番,以便滯留在絹布上的小蟲,回歸原水里去。
有關(guān)‘濾水囊’的一切,在四分律第五十二、摩訶僧祇律第十八、五分律第二十六、十誦律第五十七、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釋氏要覽卷中、禪林象器箋‘器物門’等典籍里,都有詳切的說明。在這里我們不能作更多的介紹了。
最后我們還須要探討的一點就是:‘濾水囊’原是使用江水、河水、湖水、泉水、井水的護(hù)生之具?,F(xiàn)在都市里的寺廟,處處使用‘自來水’?!詠硭m然經(jīng)殺菌消毒,但是否還會有一些微小的生命存在?‘濾水囊’是否還需要使用?這一點還是很難說的!
拂子
‘拂子’也就是世俗間所用的‘拂塵’,它是一種驅(qū)逐蚊蠅、拭除灰塵的用具。在老一代的社會里,每見有人使用它。近幾十年來,似乎已經(jīng)絕跡了。
辭源中說:‘拂塵:拂子也,所以去塵及蚊蟲者。古用塵尾為之,今多用馬尾’。塵亦名駝鹿,俗名‘四不像’。(塵:野獸名,其形狀為鹿頭、驢尾、牛腳、駱駝背。)
在佛門中使用‘拂子’的起源,據(jù)毗奈耶雜事說:‘佛在廣嚴(yán)城彌猴池側(cè)高閣堂中,時諸比丘為蚊蟲所食,身體患癢,抓搔不息。俗人見已,問言: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許。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比丘蓄拂蚊子物’?!@就是出家人可以使用‘拂子’的緣起。
制作‘拂子’的材料,據(jù)毗奈耶雜事說:‘佛言:有五種袪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用麻作、三用細(xì)裂毯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樹枝梢。若用寶物,得惡作罪’。另據(jù)釋氏要覽說:‘僧祇律云:佛聽線拂、裂毯拂、芒拂、樹皮拂。制若□牛尾、馬尾拂、并金銀裝柄者,皆不得執(zhí)’。
后世以來:‘拂子’除了作為驅(qū)蟲拭塵之工具外,并已有人把它作為‘傳戒、說法、祭儀......’等場面的莊嚴(yán)儀節(jié)之物了。
如意
‘如意’也是佛教的器物之一,它的梵名叫做‘阿那律’。
‘如意’的用途,略有二種。一種是為了抓癢而用的,據(jù)音義指歸說:‘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蚣褂邪W,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今之意,故曰‘如意’。這種‘如意’,也叫做‘癢和子’。
另一種‘如意’,則是作為記事備忘之用的。據(jù)禪林象器箋說:‘如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皆執(zhí)之。狀如云葉......,只如文殊亦執(zhí)之;豈欲搔癢也?......今講僧尚執(zhí)之,多私記節(jié)文祝辭于柄,備于忽忘。要時手執(zhí)目對,如小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板,備于忽忘,名“笏”也’。
綜合上面的說法,所以日僧無著道忠大師(禪林象器箋編著者)曾說:‘凡佛菩薩所執(zhí)器物,動有所表。蓋說法到人疑處,令彼能通曉,猶如爪杖搔癢處痛快,故執(zhí)此表其相。若復(fù)依此義,則文殊雖執(zhí);亦何妨焉’?
‘如意’的質(zhì)料:有用木竹刻的、有用銅制的、有用鐵鑄的、有用玉石雕琢的。
‘如意’的形狀:有略似‘心’字形的,這是用表妙心之義。另有如龍爪狀的,這則是依據(jù)凈名經(jīng)義鈔的典故而來的。該義鈔略說;牛司尊者,說法時因有口病,恐大眾譏笑;有龍現(xiàn)爪,以遮其口。因作如意,猶象龍爪。
‘如意’的用場,凡是‘講經(jīng)、論議、傳戒、升座......’等場合,都有人持用它。
齒木(楊枝)
‘齒木’又名‘楊枝’。它是原始佛教時期,出家人用以刷牙和刮舌的木片。它也是大乘比丘們所應(yīng)該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唐代義凈大師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卷一說:‘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wù)令如法。盥洗清凈,方行敬禮。若其不然,受禮禮他,悉皆得罪’。
據(jù)傳統(tǒng)的說法,嚼‘楊枝’非常有益于衛(wèi)生。當(dāng)初開始使用它,也是釋迦牟尼佛所制訂下來的規(guī)矩。五分律第二十六曾說:‘有諸比丘,口氣臭穢,飲食不消。有諸比丘,共上座語,惡其口臭。諸比丘以緣白佛;佛言:應(yīng)嚼楊枝’。五分律第二十六又說:‘嚼楊枝有五種功德:一者消食、二者除冷熱、三者善能辨味、四者口氣不臭、五者眼明’。
又有部毗奈耶雜事第十三說:‘我(佛)今制諸比丘,應(yīng)嚼齒木(楊枝)。何以故?嚼齒木者,得五勝利:一者能除黃熱、二者能去痰蔭、三者口無臭氣、四者能食飲食、五者眼目明凈’。
所謂‘楊枝’,究竟是甚么樹枝呢?五分律第二十六說:‘佛言:有五種木,不應(yīng)當(dāng)嚼:漆樹、毒樹、舍夷樹、摩頭樹、菩提樹是。余者聽嚼’。另有玄應(yīng)音義第十五說:‘多取竭陀羅木嚼用’。—有關(guān)‘嚼楊枝’一事,在國人之間,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是嚼楊柳樹枝的,其實這只是一種猜想。若據(jù)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說:‘西國柳樹全稀,譯者輒傳斯號。佛齒木樹,實非楊柳。......檢涅槃經(jīng)梵本云:嚼齒木時矣,亦有用細(xì)柳條。或五或六,全嚼口內(nèi)不解漱除;或有吞汁,將為殄病。求清潔而返穢,冀去疾而痀。’
再如‘齒木’的大小,也有一定的規(guī)制。不過各種典籍的記載,未免有些出入?,F(xiàn)在我們舉出幾個例證,提供大家參考?!宸致傻诙哒f:‘齒木最長止一杰手,最短不得少于五指’。四分律第五十三說:‘齒木最短為四指’。有部毗奈耶雜事第十三說:‘齒木長度有三等: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另為二者之中間(十指)’。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說:‘長十二指、短不減八指、大如小指’。
嚼‘楊枝’的時候,須要注意時處禮法、循規(guī)蹈矩去嚼。五分律第二十七略說:‘比丘不得于講堂、食堂處嚼,以重衛(wèi)生。不得于長老上座前嚼,以免失禮。不得于白衣、外道前嚼,免受譏毀’。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說:‘若也逼近尊人,宜將左手掩口。......既已用罷,即可俱洗棄之屏處。凡棄齒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洟唾,皆須彈指經(jīng)三?;驎r謦咳過兩。如不爾者,棄便有罪?!?/SPAN>
‘齒木’的用法:是先把一端徐徐緩緩地嚼碎,順便把汁液咽下喉中。然后用碎成纖維狀的一端,輕輕地磨擦牙齒。擦罷之后,再把‘齒木’擘開(撕開),曲成彎月形狀,刮除舌垢。每天清晨這樣持久作去,據(jù)說能夠固齒清肺、消毒去火。不過在使用時,必須小心將事,免使口腔受傷。
佛教傳入我國,‘嚼楊枝’一事,未見流行。近世以來,世人早已普遍地使用‘牙刷、牙簽’了。這種口腔清潔法,可能是從‘嚼楊枝’演進(jìn)而來,亦未可知。
禪杖
‘禪杖’是禪門之中,在坐禪時用以警睡之具。釋氏要覽中說:‘禪杖以竹葦為之,用物包一頭。令下座執(zhí)行;坐禪昏睡,以軟頭點之’?!眠@種‘禪杖’觸擊禪者,不會感受痛楚,但能蘇醒精神,防止座中入睡。
禪板
‘禪板’從前也叫做‘倚板’,它是坐禪時安放兩手、或作為*身之器。
*身用的‘禪板’,必須用繩索縛定在床面的橫繩上,使其斜度適宜,能夠隨意起倒倚*。這種‘禪板’,多半是用在繩床上的。
禪林象器箋‘器物門’說:‘禪板者:倚板也,上頭穿小圓穴,此名向上一竅。蓋此穴貫索,縛著繩床背后橫繩,令板面斜,以*身也。......然今時夏月,橫安膝上,“定印”乎其上,或支頤,與助老同用而已。......’
至如‘禪板’的大小,據(jù)象器箋的編著者無著道忠大師說:‘中峰和尚禪板之模:長一尺七寸八分,闊一寸九分余,厚三分半。別有一板,即所謂倚板,長一尺八寸,闊三寸九分,厚三分余’?!獣r至今日,這種‘禪板’,已經(jīng)很難一見了。
禪趜
‘禪趜’是坐禪時警醒昏睡者的一種用具,其狀如球。在禪堂中,見有昏睡之人,用它拋觸其身,使之精神振作。
釋氏要覽說:‘禪趜,毛球也。有睡者,擲之令覺’。
又十誦律中說:‘有比丘眾中睡,佛言:聽水洗頭。若故睡不止,聽以趜擲。......’
另外在智度論中,也曾提到‘禪趜’。—智度論說:‘菩薩供給坐禪者:衣服、飲食、醫(yī)藥、法杖、禪趜、禪鎮(zhèn)。令得好師教詔、令得好弟子受化。與骨人令觀、與禪經(jīng)令人為說禪法。如是等三十七助道法因緣’。
禪鎮(zhèn)
‘禪鎮(zhèn)’也是坐禪時用來警睡的器物。十誦律中略說:‘若有比丘在大眾中,昏沉好睡;得用水洗頭、或用趜擲之令醒。假如仍然昏睡不止,佛說得用禪杖調(diào)治。若還不能清醒,則須使用‘禪鎮(zhèn)’調(diào)治了。(語譯)
所謂‘禪鎮(zhèn)’,究竟是如何呢?—釋氏要覽說:‘禪鎮(zhèn):木板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紐串于耳下。頭戴,去額四指。坐禪人若昏睡,頭傾則墮。以自警’。
又行事鈔資持記說:‘禪鎮(zhèn)如笏,坐禪時鎮(zhèn)頂。須作孔施紐,串耳上。睡時即墮地。佛言:一墮聽舒一足,二墮聽舒二足,三墮應(yīng)起經(jīng)行?!?/FONT>
禪帶
初學(xué)坐禪的人,兩腿不易跏趺*攏,所以得使用‘禪帶’來拘束姿式。
禪林象器箋引釋氏要覽文云:‘禪帶,此坐禪資具也。經(jīng)云:用韋(熟皮曰‘韋’)為之,廣一尺八寸,頭有鉤。從后轉(zhuǎn)向前,拘兩膝,令不動故。為乍習(xí)坐禪易倦,用此檢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罷,屏處藏之。’
香板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以前,國內(nèi)各大叢林各大寺院,幾乎都有‘香板’?!惆濉怯媚玖献龅?,類似古代的寶劍之形。它的長度和厚度,都有規(guī)定的尺碼。它是一種維護(hù)寺院清規(guī)、懲罰違犯律儀的械具。也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進(jìn)的用意。
‘香板’的來歷,在佛教里不見經(jīng)傳。據(jù)傳說:是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間江蘇揚洲高昊寺的一位和尚的故事。這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清朝康熙年間,出了一位玉琳國師,此人乃是已經(jīng)識心達(dá)本的得道高僧。雍正皇帝仰慕其人,無奈他已圓寂。所以只好派人四處尋找他的后代得法門人,以便親近護(hù)持,續(xù)佛慧命。
正當(dāng)那個時候,湯州高旻寺住有一位癩頭和尚;他自稱是國師的徒孫,所以住持就把他送進(jìn)京師,面見皇帝去了。那知道:雍正皇帝見他貌不驚人、道不出眾,當(dāng)下非常不悅,說他有辱祖宗。于是就在宮中,給他辟置一間靜室,限他七天之內(nèi)究明大事。并在門上掛了一只寶劍,告訴他:七天之內(nèi)若不開悟,就用此劍取他頭臚。癩頭僧一聽此話,不禁大吃一驚。情急之下,拼命參究;到了七天末了,終于豁然大悟。這時他立刻喊道:“快拿寶劍來,我要去斬萬歲的頭”。護(hù)七的人(‘打禪七’期中的侍者)將此話報知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當(dāng)下就知道他是開悟了。否則,他不敢出此狂言。
由于這一個掌故,后來各寺院間,就用木板做成了類似寶劍形的‘香板’,用以警策禪人了。
‘香板’的使用,由于它有不同的任務(wù),從而也就有它許多不同的名謂。例如:為了警策用功辦道而使用的,叫做‘警策’香板。為了儆懲違犯清規(guī)而使用的,叫做‘清規(guī)’香板。為了警醒禪坐昏散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蚨U七’使用的,叫做‘監(jiān)香’香板。至如有資格使用‘香板’的分子,則為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四大班首,以及方丈、維那、知客、糾察等職事僧。不過方丈用的‘香板’,尺寸較大、并且在板面上刻有三條線痕。
過去在大陸上的叢林中使用‘香板’打人,他們還有一些說詞。他們說:‘打香板可以消除業(yè)障、打香板可以開啟智慧、打香板可以令你開悟’。其實若是為了維護(hù)寺院的規(guī)矩禮法,打香板倒還情有可原。否則,無論以任何理由打香板、無論是誰打誰,對于‘戒法’來說,都是很不相宜的。所以還是以不打‘香板’為是!
有關(guān)‘香板’的詳確知識,一時不及多談。想要多加了解,可以查閱金山共住規(guī)約。
蒲團(tuán)
‘蒲團(tuán)’是用蒲草所編造的一種坐具。禪林象器箋說:‘坐物,以蒲編造。其形團(tuán)圓,故言蒲團(tuán)’。因為它的形狀扁平而圓,所以也叫做‘圓座’。
‘蒲’是一種水草,它的品質(zhì)柔暖,最適合于敷坐之用。埤雅(初名物性門類,宋陸佃撰,共二十卷)中說:‘蒲: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于水厔,柔滑而溫,可以為席’。
過去的出家僧尼,多半是坐它參禪,鋪它禮拜。大陸上的鄉(xiāng)村人家,也有許多人們用它做‘椅墊子’。三十幾年來,時過境遷、星移物換;‘蒲團(tuán)’一物,似乎已經(jīng)很難一見了。
界尺
‘界尺’是屬于佛教的‘器物’之類,并非‘唄器’。因見有人把它誤認(rèn)為‘戒尺’,所以在此把它介紹出來。
‘界尺’是用木料制作的,它的長度和寬度、厚度,不知是否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艌D會‘器用類’說:‘尺(界尺)以鎮(zhèn)紙,錐以刺書’。禪林象器箋‘器物門’說:‘界尺,文具。以畫界罫線,肩鎮(zhèn)紙幅。與戒尺不同’。從這里考證,我們可以知道:‘界尺’是一種文具,它是畫線壓紙用的工具。
這種‘界尺’,近些年來,似乎也已不可得見了。
三寶印
佛教寺院中刻有‘佛法僧寶’四個字的大印,叫做‘三寶印’?!龑氂 挠∥模河凶瓡?、有隸書的、也有梵字的。它的形狀:有方形的、有菱形的、也有圓形的;但以方形的印,最為常見。它的面積,大者約有二三寸見方。印的質(zhì)料,多半是用牛角、木、石、銅、玉等物。
‘三寶印’在我國的佛教界,幾乎是寺寺都有、廟廟皆用的??墒撬膩須v,卻是無從稽考。‘三寶印’的用處,是在‘消災(zāi)、祈福、祝誕、度亡、慶典、法會’等‘道場疏’上押捺用的。用印的方式,據(jù)禪林象器箋‘器物門’說:在‘疏’首‘南贍部洲’行,使三印—一正、一斜、一正。第二行使一正。第三行使一正。自下每至紙接處使一正(接處必有疏文一行)。至疏文尾‘三寶證明’行,使一正。其次‘諸天洞鑒’行,使一正。再次‘年月日’行,使三印—一正、一斜、一正。另‘可漏’也使三印,同疏文中印法;都要窮行上位使印。所謂‘可漏’,也叫做‘可漏子’;佛書稱為‘封筒’。
疏文和‘可漏’的三印法,也有不同之處。疏文的三印是:正斜間闕一字,斜正間闕二字。‘可漏’的三印是:各闕一字便妥。—‘三寶印’沿用到今天,已經(jīng)可以說是‘蕭規(guī)曹隨’。不過各寺院的用印方式,卻是紛歧失據(jù),偏離傳統(tǒng)的方式了。
?。ㄓ≌拢?SPAN lang=EN-US>
‘印’:又叫做‘印章’、‘印信’、‘印件’、‘印鑒’等等。早在周禮之中,它是被稱作‘璽節(jié)’的。有關(guān)‘印’的起源、名稱、規(guī)格、類型、字體、刻印規(guī)則、印譜等等,在明代陶宗儀所著輟耕錄一書中,曾經(jīng)有過詳切的說明。
‘印’的用處,在世俗間非常廣泛,而且非常重要。無論是官場、商場、學(xué)校、社團(tuán)、或是私人之間,‘印’的使用,都具有證明、信用、鑒別、責(zé)任、法律等許多的作用。
佛教的寺院道場,以及其中的住眾們,都多少會擁有一些經(jīng)像、法器、家俱、被服等器物的。為了易于識別、便于管理、利于運用,佛陀也曾有過用‘印’的提示。據(jù)毗奈耶雜事說:‘時有賊來,盜僧庫藏、并及私物。為無記驗,比丘不知何時失物。佛言:比丘可蓄其印;應(yīng)用五種物為?。核^鈺石、赤銅、白銅、牙、角’。
毗奈耶雜事又說:‘佛言:凡印有二種:一是大眾、二是私物。若大眾印,可刻轉(zhuǎn)法輪像;兩邊安鹿,伏跪而住。其下應(yīng)書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者,刻作骨鎖像、或作髑髏形;欲令見時生厭離故’。由于上面的舉證,我們可以知道:佛住世時,僧團(tuán)中就開始有‘印’了?!謸?jù)禪林象器箋‘器物門’說:‘如天童有玲瓏巖主印,日本禪剎皆有某山印,住持人不得為私用’。時至今日,社會形態(tài)變遷,人際關(guān)系復(fù)雜;寺院、僧伽,無論公私,需要用‘印’的機會,就更多更多了。
三、服裝
袈裟(五衣、七衣、大衣、糞掃衣、金縷衣、縵衣)
‘袈裟’是梵語,這兩個字原本是‘□□’,到了晉朝葛洪撰寫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卖摹纸凶觥卖囊啊?、或‘迦羅沙曳’,義譯是‘濁、壞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義。
‘袈裟’是僧尼們的‘法衣’,它是從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壞色衣’或‘染污衣’。又因為‘袈裟’的縫制方法,必須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塊,然后縫合起來;所以又可以把它叫做‘雜碎衣’或‘割截衣’。又據(jù)四分律第四十和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說:‘袈裟’是由阿難尊者奉佛指點,模擬水田的阡陌形狀縫制而成。世田種糧,以養(yǎng)形命。法衣之田,長養(yǎng)法身慧命,堪為世間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也有它的一些原因和含義的。第一:印虔地點處于熱帶,人們多著白衣。佛教為了僧俗有別,所以規(guī)定衣服染色。第二:白色俗裝,比較亮麗;法衣壞色,不求美艷。第三:割截縫制,能以杜防典賣,且無法移作他用。第四:染污雜碎,能除愛美心理。第五:割截染壞,可息盜賊奪衣之念。
‘袈裟’雖然是以‘色’立名,但是它的顏色如何,卻是異說紛紜,莫衷一是?,F(xiàn)在我們且把其中的基本的、主要的說法,介紹如下:
四分律第十六說:有三種壞色:或青、或黑、或木蘭色,可隨意染。十誦律第十五說:或青、或泥、或茜,三種壞色。
另據(jù)五分律第九、磨訶僧祇律第十八、毗尼母經(jīng)第八、薩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八、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九、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也都說是三種壞色。三種色是:青色、黑色(或作‘泥巴、皂色’)、木蘭色(或作‘茜色、棧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這三種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
所謂‘壞色’,有一種解釋說:‘青、黑、木蘭’皆屬‘壞色’。比丘著其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又有一種解釋說:必須把‘青、黑、木蘭’混濁一起,才能算是‘壞色’。更有一種解釋說:必須把‘青’等五色混合一起,才算是‘壞色’?!绶ú卮髱熻缶W(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疏說:‘“袈裟”此云“不正色”。謂將青等五色,相互混合,染成不正之色,名為“壞色”’。
另據(jù)毗尼母經(jīng)第八說:‘諸比丘衣色脫褪,佛聽用十種色染:一者泥、二者陀婆樹皮、三者婆陀樹皮、四者非草、五者乾陀、六者胡桃根、七者阿摩勒果、八者法陀樹皮、九者施設(shè)婆樹皮、十者種種雜和之色’。
關(guān)于‘袈裟’的顏色問題,還有一些闡述,不過一時無法作更多的介紹了。總而言之:佛制‘袈裟’染色,主要用意在于‘毀其形好,僧俗有別’。如梵網(wǎng)經(jīng)卷下說:‘無論在何國土,比丘服飾,必須與其國人俗服有別’。
裁制‘袈裟’用的材料,叫做‘衣體’或‘衣材’。關(guān)于這一項,佛制也有一些規(guī)定。據(jù)善見律毗婆沙第十四所舉示的,有‘驅(qū)磨、古貝、句賒耶、欽婆羅、娑那、婆興伽’等六種材料。十住毗婆沙論第十六所舉示的,有‘劫貝、芻摩、憍絺耶、毳、赤麻、白麻’等六種材料。磨訶僧祇律第二十八所舉示的,有‘欽婆羅、劫貝、芻摩、俱舍耶、舍那、麻、牟提’等七種材料。更據(jù)四分律第三十九所舉示的,有‘拘舍、劫貝、欽跋羅、芻摩、*摩、舍冕、麻、翅夷羅、拘攝羅、嚫羅缽尼’等十種材料。
另外在十住毗婆沙論第十六及四分律第三十九曾經(jīng)提到過‘糞掃衣’之名,這種衣服,在阿含部藏經(jīng)說:它是從曠野間拾取包裹尸體用過的布塊,或是其他破舊布縷,洗凈之后縫合而成的。
‘袈裟’的種類,主要的凡有三種,它們是‘五衣、七衣、大衣’,點稱為‘三衣’。現(xiàn)在把它們分別介紹于下:
一、‘五衣’:‘五衣’梵語‘安陀會’,義譯為‘中著衣’。此衣是用五條布料,每條一長一短做成,共計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語‘郁多羅僧’,義譯為‘上衣’。此衣是用七條布料,每條兩長一短做成,共計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語‘僧伽黎’,義譯為‘眾聚時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這三品衣全是每條兩長一短。‘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這三品衣全是每條三長一短?!舷缕贰粭l、‘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這三品衣全是每條四長一短。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條,每條三隔,共計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共計一百二十五隔。
‘三衣’的用處:—‘五衣’是平常起臥時用的。也有說是工作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務(wù)衣’。不過在我國來說,僧尼們在工作時,都穿著國式的褲襖,并未著用‘五衣’?!咭隆锹牻?jīng)聞法、誦經(jīng)禮懺、或是大眾集會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眾衣’?!笠隆钦f法、論辯、羯磨,或是面見國王重臣時用的。
‘三衣’的縫裂方法,據(jù)磨訶僧祇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說:如果衣料細(xì)薄,也可以用兩層三層四層合并縫制。
原始的‘袈裟’,本來是沒有裝配‘衣鉤’的。據(jù)四分律第四十說:‘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舍(俗人家),深恐風(fēng)吹袈裟,脫肩落地’。由于這一因緣,佛才聽許諸比丘們,在左肩胸前袈裟領(lǐng)邊,穿釘鉤紐,以便系牢袈裟。后來才演變成現(xiàn)在這樣的‘如意’形的‘衣鉤、衣環(huán)’。
‘三衣’的穿著,必須繞身三匝。并且可以視乎天氣的冷熱,隨穿一件、兩件、三件。如果夜里太冷,也可以把‘大衣’蓋在身上。又五分律說:‘佛言:若出村入村,若草木鉤衣破、風(fēng)土污坌入葉中(葉即衣相),或日曝壞衣色,聽為護(hù)衣故,聚落外翻著袈裟。若衣易壞,聽顛倒著衣,上下安鉤紐’。
‘三衣’之外,還有一種叫做‘金襕袈裟’或‘金縷衣’的;這種‘袈裟’實際上就是‘大衣’的一種。不過它的質(zhì)料珍貴,是用金縷織成的。這種‘金縷衣’的來歷,說法不一。據(jù)禪林象器箋‘服章門’引中阿含經(jīng)說:‘金縷衣’是佛的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夫人,獻(xiàn)給佛的‘袈裟’。另據(jù)菩薩瓔珞經(jīng)說:‘金縷衣’是用天人福蓋獻(xiàn)給佛八萬四千金縷,所織成的‘袈裟’。
以上所介紹的種種‘袈裟’,都是出家僧尼們所著用的‘法衣’。除了那些之外,還有一種叫做‘縵衣’的‘法衣’。這種‘法衣’,是用大塊整幅布料制成,它是給出家還未受戒的‘沙彌(尼)’,和受過‘在家戒’的男女居士們著用的。因為他們都還沒有受過出家‘大戒’,不堪‘為世福田’。所以他們著用的‘縵衣’,不能裁縫‘田相’。又沙彌輩不諳割截制衣法,所以且著「縵衣’。
再者:搭衣、抽衣(穿脫袈裟)、捧持、折疊,也有一定的制式,同時還得誦持‘偈咒’。這些儀軌,在佛教儀式須知第三章(搭持衣具儀式)里,都有很詳細(xì)的說明。在此,不多敘述了。
以上所說的一切,都是有關(guān)于‘袈裟’的傳統(tǒng)規(guī)制。佛教東來以后,由于空間的轉(zhuǎn)移、和時間的變遷,‘袈裟’的原本形象,已經(jīng)有些破壞!現(xiàn)在的‘袈裟’:幅面已經(jīng)縮小,質(zhì)料日趨浮華;著用時也只是繞身一匝、披搭肩上便是了。
最后還須要向大家提示的一點,那就是‘袈裟’的功德。—據(jù)戒壇經(jīng)說:‘五衣表斷貪,凈身業(yè)也。七衣表斷嗔,凈口業(yè)也。大衣田相,長多短少,表圣增凡減。并表斷癡,凈意業(yè)也’。又據(jù)悲華經(jīng)說:‘佛于寶藏佛前,發(fā)愿成佛時,袈裟有五種功德。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記。二者:天龍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者:若眾生共相違背,含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摘自釋氏要覽)
另據(jù)大般涅槃經(jīng)說..‘龍得袈裟,各戴少分,即免金翅鳥之難’。地藏十輪經(jīng)說:‘有一犯人,被判綁縛棄置曠野之間。頭頂袈裟指許,得免鬼魅之難’。又經(jīng)云:‘有一獼猴,趁僧不在,戲著袈裟;歡喜跳躍,失足墮谷,命終得生天上。后九十劫,得出世道’。阿含經(jīng)說:‘破舊袈裟,不堪更用,懸于曠野山林;人畜鳥獸,若有見者,得種福善’。
‘袈裟’乃佛教之標(biāo)幟,是圣人之表式,它的功德善利,豈是尋??杀??不怪清主順冶皇帝贊嘆它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臥具
‘臥具’也是佛所制定的服具之一。釋氏要覽說:它的梵稱叫做‘尼師壇’。根本毗奈耶說:它的梵稱叫做‘尼師但那’。在有關(guān)的典籍里,‘義譯’有把它譯作‘坐具’或‘臥具’的,也有把它譯作‘敷具’或‘隨坐衣’的。也有簡稱做‘具’的。五分律說:‘為護(hù)身、護(hù)衣、護(hù)僧床褥故,蓄坐具’。
‘具’的量度尺碼,律制中規(guī)定為:‘長佛二杰手,廣(寬)一杰手半’。據(jù)禪林象器箋‘服章門’的解釋說:‘佛一杰手,長二尺四寸。此合長四尺八寸,廣三尺六寸’。若是遇到身量高大的人,也準(zhǔn)許向四邊酌量放大裁制。
‘具’的顏色,和袈裟同樣地須要染成壞色。所謂‘壞色’,也就是‘染污色’?!摺馁|(zhì)料,應(yīng)該使用舊布或粗布。假如沒有舊布,不得不使用新的布料時,就得在布面上縫貼一塊舊布,用以破壞它的美觀。
‘具’的縫制方法,是用兩重布料復(fù)疊一起,四邊加貼布條縫制而成。據(jù)日本的無著道忠大師(禪林象器箋編著者)說:四邊貼布,可能就是為了破壞它的美觀。
‘具’的用途,究竟是做甚么呢?唐代道宣律師認(rèn)為:‘具’是禮佛拜僧所用之具。義凈大師則說是:‘具’乃坐臥所用,不宜敷地拜佛。—這兩位古德的說法,他們各有所據(jù)。
按照律制:‘具’也是比丘們所必須隨身攜帶的用具。使用時應(yīng)該自己展敷、自己收起,不應(yīng)假手于人。攜帶時,折疊安置左臂袈裟之下,或放入衣囊之中。至如禮儀上的‘持具、展具、起具’的姿式,使用文字不易表白,最好有人來做‘示范動作’。
道宣律師所撰戒壇圖經(jīng)曾經(jīng)說道:‘尼師壇如塔之有基,比丘受戒,即身是五分法身之塔’。若從這里體認(rèn),‘具’還有一種神圣的意義呢!
海青
‘海青’是我國僧團(tuán)中主要的服裝之一。它的款式:腰寬袖闊,圓領(lǐng)方襟,比
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因此,通常也把它叫做‘大袍’。
‘海青’這一名詞,在辭源里解釋它說:‘吳中稱衣之廣袖者為“海青”。按李白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言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今亦稱僧衣曰“海青”。另據(jù)星云法師所著無聲息的歌唱解釋說:‘海青本是雕類的鳥名,生得俊秀文雅,常在遼東海邊飛翔,其狀類似衫之大袖。因此,把海青鳥名,借來當(dāng)做大袍的名字’。
‘海青’的服式,它原是從我國漢唐時代的服式衍流而來的。在從前,無論僧俗都穿用它。不過由于世界潮流的演進(jìn),生活方式的變革,世俗大眾都早已改穿‘滿服’、‘西服’、以至于穿著多彩多姿的‘時裝’了。
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較保守。同時為了整肅儀容、莊嚴(yán)道風(fēng),所以‘海青’雖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還能夠遵守穿用著。
‘海青’雖然是脫胎于漢服,但是它究竟還有一些特異之處?!G唷囊骂I(lǐng),是用三層布片復(fù)疊縫制而成的;這樣子叫做‘三實領(lǐng)’。在衣領(lǐng)的前面中段,還車有五十三行藍(lán)色線條;這叫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些說詞,其實都是穿鑿附會之談。實際上,無非是為了加強衣領(lǐng)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開的,而‘海青’的袖口,卻是縫合起來。這也是僧袍和俗袍彼此不同的一點。
‘海青’縫合袖口,也有一種傳說。據(jù)說:‘梁武帝的后妃郗氏,她不信奉佛教,時常想用方法誣害僧尼。有一次她命宮人做了一些豬肉包子,召請寶志禪師師徒用齋;以便造成和尚犯戒,羞辱佛門。如果僧眾當(dāng)時不吃,就會構(gòu)成違逆皇后旨意之罪。寶志禪師乃是得道高僧,早已預(yù)知其意。于是事先命令門徒,都把“海青”袖口縫合起來,先把饅頭預(yù)藏袖筒之中。當(dāng)進(jìn)宮接受午宴時,一手把包子放進(jìn)空袖筒里,一手取出饅頭來吃。這樣子才逃過了郗氏的詭計’?!@一種傳說是否屬實,還須要一番查證。
至如‘海青’的顏色,一向是以青黑色為主。只有少數(shù)名位崇高的長老—如‘方丈、首座、法師......’之流,才穿著黃褐色的‘海青’。
在我國的僧團(tuán)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勝的僧服了。穿著「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jīng)、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
由于‘海青’體量龐大,用布過多;而且寬松搖擺,動作不便,同時又非‘佛制’;所以近世以來,已經(jīng)有人提議改革。民國太虛大師等,就曾經(jīng)倡導(dǎo)過新式的僧裝。不過在同時也有一些人士,抱持相反的意見。認(rèn)為傳統(tǒng)的服式,肅穆莊嚴(yán),不宜輕言改革。因此,在‘見仁見智’的情形下,到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結(jié)論。
長衫、二衫、三衫
‘長衫’也是我國僧尼們的服裝之一。它的款式,是用‘三寶領(lǐng)’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起來而制成的。紐扣在腋下的右襟邊沿。‘長衫’的顏色,有黑色的、灰色的、和褐色的。‘長衫’的長度:長及腳背的,叫做‘長衫’。長僅過膝的,叫做‘二衫’。長未及膝的,叫做‘三衫’。
‘長衫’是僧尼們的外出服裝,從前在華中、華南地區(qū),最為流行?!馈瞧綍r在寺院里穿用的?!馈瘎t是在工作時穿用的。四十年來,在臺灣的佛教界,‘長衫’還是最為流行。至如‘二衫’和‘三衫’,則早已不見了。
羅漢褂
民國以來,我國民間的服式,都逐漸地趨于簡便適用了。只有僧尼們的服裝,還是那么寬松長大、動作不便。因此,遂有一部份出家人,有意加以改革。太虛大師并且還設(shè)計了一種新式的長衣和短衫褲。他所設(shè)計的長衣,長度剛剛及膝。領(lǐng)子是用兩層布片復(fù)疊縫制的。胸前中間開啟對襟,紐扣釘在對襟的邊緣上。這種長衣,因為是太虛大師所倡導(dǎo),所以當(dāng)初都管它叫做‘太虛褂’。不過近些年來,業(yè)已普遍地改稱它為‘羅漢褂’了。
‘羅漢褂’既省布料,行動又較利便。但是它的款式格調(diào),卻不如偏襟的大長衫莊嚴(yán)雅致。因此,穿它外出的人,仍然為數(shù)不多。
短衫褲
‘短衫褲’:上身是短短的衣衫,下身是肥長的褲子。這種衣褲,是我國僧尼們的里層服裝,它是穿在‘長衫’里面的。同時也當(dāng)做‘睡衣褲’穿用。
‘短衫’的長度,僅僅過于臀部。它的裁制式樣,完全和對襟的‘羅漢褂’的上半身一樣;從前則是偏襟式的?!澴印臼俏覈耖g的古式常褲,只是比較肥長而已。穿著時,必須把膝下的褲管納入僧襪之中。
僧鞋
因為印度地處熱帶,所以一般人都以為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期,僧尼們是不曾穿用鞋子的。其實不然,據(jù)禪林象器箋卷下列舉鴦掘摩羅經(jīng)文說:‘如有施主,牛死賣與屠生,轉(zhuǎn)買皮,令人做革屣,許受用著?!謸?jù)釋門歸敬儀說:‘天竺國中,地多濕熱。以革為屣,制令服之。如見上尊,即令脫卻?!鶕?jù)這些考證,可以知道:古印度的佛教僧尼們,是準(zhǔn)許穿用鞋子的。
我國的領(lǐng)域?qū)儆跍睾貐^(qū),人們?yōu)榱擞?dāng)然是更需要穿鞋子了。有關(guān)鞋子的著用,在日用軌范、四分律行事鈔、敕修清規(guī)、祖庭事苑等典籍里,都曾有過一些規(guī)制。
我國僧尼們所穿著的鞋子,大致有三種類型:一種是‘芒鞋’、‘芒鞋’是用草類編織而成的,所以也叫做‘草鞋’。從前居住在大陸的鄉(xiāng)間或山林中的出家人,平時多半穿用這種鞋子。第二種是‘羅漢鞋’,‘羅漢鞋’是用布料做的。這種鞋子的鞋面—尖部,是用三片布條排列縫牢,鞋幫縫綴一些方孔,和‘芒鞋’的式樣差不多?,F(xiàn)在的出家人,人人都穿用這種鞋子了。據(jù)說這種鞋子是寓有教人看破一切的含意。第三種是‘僧鞋’,這種‘僧鞋’也是用布料做成的。這種鞋子全身無孔,只是在鞋面前端縫起一條硬梁就可以了。這種‘僧鞋’的式樣,和世俗間的‘便鞋’無異。
‘羅漢鞋’和‘僧鞋’,其實都是‘僧鞋’?!念伾?,有黑色的、灰色的、黃色的、褐色吟。其中的黃、褐兩色,在習(xí)慣上來說,似乎是被人們看得高貴了些。
僧襪
我國的僧尼們,于‘僧鞋’之外,還穿著長筒的‘僧襪’。所謂‘僧襪’,實際上也就是我國的古裝布襪;于今并且有人把它叫做‘羅漢襪’了?!_漢襪’的顏色,在習(xí)慣上都是以灰色為主。穿著「羅漢襪’,不但可以冬季御寒、夏季防范蟲蛇;并且可以莊嚴(yán)威儀。
說起‘僧襪’之制,也有它的出處。四分律說:‘寒聽著襪’。釋氏要覽說:‘鈔云:襪亦是衣’。又說:‘釋名云:襪,末也;在腳末也’。又五代人馬縞撰中華古今注說:‘三代及周,著『角襪”,以帶系于踝。至魏文帝,吳妃乃改樣’。—以上這些典籍,都是可考的文獻(xiàn)。
精要十念法
謹(jǐn)提議以 凈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為凈宗學(xué)人今后之一般自修與共修之常規(guī)。茲說明于后: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講經(jīng)、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后始進(jìn)行講經(jīng)、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
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
一、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切要,可久可廣。
二、為‘佛化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
例如:于家庭中三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且有佛化親朋鄰里,普及社會之大利益。
三、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氣不斷。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復(fù)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zhì)心性將呈逐漸清凈,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
四、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袪除雜染,澄凈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wù)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個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提大業(yè),亦共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試姑名之。
一為‘凈業(yè)加行十念法’,是對已有行修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課業(yè)上加行之故。
一為‘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于目前以及今后凈業(yè)學(xué)人中大部分無定課者言。因現(xiàn)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而此法易集資糧,信愿行之,平易圓具。而‘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之標(biāo)準(zhǔn),亦甚符合無缺。
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貫穿于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而輕松,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大行,則凈業(yè)學(xué)人幸甚!未來眾生幸甚!諸佛歡喜。
南無阿彌陀佛
一九九四年諸佛歡喜日美國凈宗學(xué)會四眾同倫敬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