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jīng)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佛學文庫>>漫談佛法>>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01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01
        2007年08月15日10:42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shù):2309 字體: 繁體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01

         

        大寂法師著

         

        引言

         

        布施,是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在六度波羅蜜中,乃至于整體佛法中,最能直接利益眾生的,就是布施波羅蜜。筆者以彌陀四十八愿中的四十三愿—‘生尊貴家愿’及二十四愿—‘供具如意愿’來發(fā)揮學習布施入門至獲得布施圓滿的內(nèi)證境界。目的在表達彌陀的度生行愿,本來就是以布施波羅蜜為前導(dǎo),依此而引進菩薩修行次第的修學,開發(fā)大乘凈土成佛之道的因行資糧。

         

        因菩薩宿世學習布施法門的完成,才有諸佛果地隨菩薩聽聞佛名而生尊貴之家及因眾生稱念彌陀而往生凈土,獲得往返十方世界,供養(yǎng)諸佛,供具如意的布施果報圓滿顯相。故而用‘布施入門的意義’及‘布施圓滿的整體意義’來開顯前述二愿的修行內(nèi)涵。

         

        一般人對布施波羅蜜的認識,是非常浮面的。尤其對行持布施的深入過程,沒有細心研究過。所以有必要循序漸進的來加以分辨布施波羅蜜的整體修學意義。

         

        當知諸佛愿行的基礎(chǔ),絕對離不開六度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更是進入開發(fā)成佛悲愿,莊嚴凈土世界,創(chuàng)造凈土佛國的重要修行根本。

         

        筆者有鑒于此,故盡心誠意地在‘凈土探究’的續(xù)篇—菩薩修行次第,由淺入深的發(fā)揮‘六度波羅蜜’的修證重點,首先用布施波羅蜜來引證凈土成佛之道的入門,祈能對闡揚彌陀的因地行愿有所助益,讓初學者清楚的認識,修學凈土,絕對不可忽視‘凈土成佛之路的整體面’。

         

        因有南部蓮友集資欲印‘凈土探究’續(xù)集—菩薩修行次第(或稱六度波羅蜜,大乘凈土成佛之道中篇),但因尚未完成,又有北部蓮友見布施整體內(nèi)容,平易近人,具有啟發(fā)性,又不失佛法深義,實有助于廣大的佛教徒認識、學習布施法門的修證意義。故經(jīng)南部蓮友同意,并由中、北部蓮友一齊募款倡印六度波羅蜜的一部分: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釋大寂志于北縣靜居 

        佛歷二五三七年(西元一九九三年)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三月一日 

         

        一、布施入門愿

         

        由‘聞佛名生尊貴家’引進成佛之道的初門—布施波羅蜜的學習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如果他方世界已經(jīng)發(fā)出菩薩心、修菩薩行的眾生,聽到我成佛的名號,壽終之后,而不能投生尊貴家的話,(按大寶積經(jīng)卷十七無量壽如來會譯為‘生豪貴家’),我便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一個聽聞佛名,一心持念的眾生,所生之處,必得尊貴之位,這是無可置疑的事。

         

        如稱揚諸佛功德經(jīng)卷中說:‘若有眾生得聞諸佛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命終之后,投生之處,當?shù)檬篱g最尊之位,為天龍鬼押所敬仰。’

         

        但是從古至今,凡夫眾生真正因聽聞佛號,憶持佛號,而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者,并不多見。甚至大部份的人間眾生都沒有聽聞過諸佛圣號,這是什么因素呢?

         

        按法華經(jīng)卷一所記:‘凡夫眾生因:我慢自矜高,咨曲心不實,于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

         

        在這個世界上,聞憶佛名的眾生都不可多得,何況是在聽聞佛名時,就能獲得來世的尊貴果報呢?

         

        這便說明了本愿所述的一個在聽到佛名間,就能獲得來世尊貴、豪貴、富貴果報的眾生,更可以肯定,他已經(jīng)不是泛泛的凡夫眾生。誠如本愿所說,必定是宿世久發(fā)菩薩心,久修菩薩行的大道心眾生。

         

        而為何本愿說這位菩薩行者,在聽聞佛名時,不求往生凈土,親近彌陀,而愿獲得來世尊貴的果報呢?是否在鼓勵念佛者聽聞佛名時,不必持名念佛,學這位菩薩行者發(fā)愿來世投生富貴之家呢?

         

        當知這是站在大菩薩行者行菩薩道的立場而言。也就是說明了這位菩薩必然經(jīng)過往生凈土,供養(yǎng)諸佛,往返十方世界,廣修福慧,普渡眾生的過程,才能在聽聞佛名時,受到佛力加被,依聞名功德所感,投生尊貴家中,運用其富貴資糧,行菩薩道。

         

        由此而更加證明本愿所說這位聽聞佛名,來世轉(zhuǎn)生尊貴家的菩薩行者,一定是‘宿福牽引’,才能有此福德顯報。

         

        而凡夫眾生,從初發(fā)心學佛時,要如何修菩薩行,才能達到本愿所說—由聽聞佛名間,就能依聞名功德,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不斷菩薩行業(yè)果報呢?

         

        依般若經(jīng)論說,凡夫修菩薩行,首先必須由布施波羅蜜下手入門。而且從本愿所說這位發(fā)菩薩心的聽聞佛名者,獲得尊貴果報的觀點來看,已經(jīng)是步入成佛之道的初門—布施度的修學領(lǐng)域,并且深入布施波羅蜜的行持,所以本愿可說是彌陀成佛行愿中的入門重心基礎(chǔ)。本愿將依此成佛初門—布施度的立場,分成幾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重視自己學佛的方向與初發(fā)心

         

        二、世間人發(fā)心學布施的第一步

         

        三、現(xiàn)代人布施的態(tài)度

         

        四、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

         

        五、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

         

        六、如何由世間施導(dǎo)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

         

        七、由法施引導(dǎo)財施的意義回歸凈土

         

        (一)重視自己學佛的方向與初發(fā)心

         

        1.什么是布施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音,中譯為‘到彼岸’之義。‘彼岸’則是指成佛之岸。依此釋義,當知布施波羅蜜的原意,便是指一個菩薩行者必須依與成佛之理相應(yīng)的布施法來修學布施之行,才能渡布施河到彼岸,與究竟佛道的彼岸相應(yīng),才能稱為布施波羅蜜成就。而要如何行布施,才能到達成佛的彼岸,完成布施波羅蜜的修學呢?這是一個非常深入、深廣的問題(待后說明)

         

        2.重視本愿的修行問題

         

        所以一個初發(fā)心求佛道的凡夫眾生,如何掌握今生稀有的學法因緣,認識、分辨、抉擇與成佛之法相應(yīng)的初步入門基礎(chǔ)—布施波羅蜜,關(guān)系著你從今生開始,是否能真正地正確走向與諸佛成佛行愿相應(yīng)的基本修行法,而逐漸與本愿菩薩修行者的學法程度相應(yīng)—在聽聞佛名間,便能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的果報。這對行菩薩道來說,是一個非常需要了解、反省、學習的問題。

         

        一個菩薩修行者,若不能生生世世把握尊貴的人天果報,就不能適時地應(yīng)機度眾;不能適時應(yīng)機度眾,便會錯過宿緣現(xiàn)前的應(yīng)化因緣,延緩成佛的時間。

         

        再以現(xiàn)在末法眾生的根器來說,雖然佛弟子廣行布施之法,但多與布施波羅蜜不相應(yīng);與布施波羅蜜不相應(yīng),就是與佛道不相應(yīng);與佛道不相應(yīng),即代表我們‘學佛’還沒有入門。原因使出在一般學佛者對佛道的修證次第與內(nèi)容不認識,對入門的基礎(chǔ)—布施波羅蜜的修學心態(tài),沒有用心去學習過。因為對修法的次第與內(nèi)容認識不深,便對自己現(xiàn)在學佛的程度停留在什么階段不了解;對自己現(xiàn)在學佛的程度不了解,就是對自己的‘根器’不清楚。由此種種原因,而誤認自己是大根器,其實是世智辯聰、好高騖遠、崇尚空談。依般若經(jīng)論說,離佛道遠矣!

         

        3.如何選擇今生學佛的方同與‘初發(fā)心’?

         

        所以我們?nèi)绻裆聪聸Q心往佛道前進,便應(yīng)首先來反省自己學佛的方向與發(fā)心,究竟停留在什么樣的修學階段。

         

        1)為得人天果報?

         

        2)為作一個入世菩薩學者?

         

        3)為作一個出世菩薩行者—入佛知見?

         

        4)為了脫生死?

         

        5)為往生凈土—求佛知見?

         

        4.確立自己修行證果或成佛的時間

         

        了解自己學佛的方向與發(fā)心,再來明白因‘我們自己選擇的現(xiàn)在學佛方向與發(fā)心而需要的修行證果或成佛的時間有多長’。

         

        1)為得人天果報,生生世世輪回六道,與解脫及成佛毫不相應(yīng),遙遙無期。

         

        2)為作一個入世菩薩學者,廣修福德,世智辯聰,偶行禪慧,成佛時間—不可思議的無量阿僧祇劫。

         

        3)為作一個出世菩薩行者,依六度法,相攝齊修,入佛知見,與佛道相應(yīng),成佛有期。

         

        4)為了脫生死—有多生解脫、有經(jīng)劫解脫或無量劫了生脫死之別。但無論得證四果中的任何果位,只要不入無余涅槃,回小向大,行菩薩道,必與佛道相應(yīng),成佛有期。

         

        5)為往生凈土,求佛知見。只要能‘一世超生’,便是踏上最穩(wěn)當?shù)某煞鹬罚煞鹩衅凇?/SPAN>

         

        5.修菩薩行有兩條路

         

        如果我們選擇的是往生凈土—欲入佛知見,或者是做一個出世菩薩行者—求佛知見,便應(yīng)從現(xiàn)在開始認識—應(yīng)當如何學佛修行才能入佛知見,而與入佛知見的第一步修行法—布施波羅蜜相應(yīng)。

         

        前述說修菩薩行有兩條路,一是入世菩薩行,一是出世菩薩行。什么是入世菩薩行?什么是出世菩薩行?這是站在修行者的‘發(fā)心’上來做分野。

         

        依大智度論說,與佛道相應(yīng)的修行心態(tài),就叫做‘出世菩薩行’;與佛道不相應(yīng)的修行心態(tài),縱然發(fā)出學做菩薩的發(fā)心,但是所作所為,落人‘入世塵欲心’的業(yè)行范圍,受三界善果,輪回不息,遠離佛道,就稱為‘入世菩薩行者’。行,便是指心行、業(yè)行而言。以下就依布施度的觀點,來說明世間人發(fā)心學布施的第一步。

         

        (二)世間人發(fā)心學布施的第一步

         

        1.世間人發(fā)心布施的次第

         

        布施通一切世間眾生所行。一般人布施的發(fā)心,一定先從飲食下手,進而布施衣服、臥具、房舍……等,由少至多,從輕至重,量力而為的惠施。這樣的行施,這顆布施心才能夠持久(智度論卷三十),才不會起大苦惱。能夠這樣一點一滴的‘常施’,對世間人而言,已相當不易。布施雖不是一般的‘投資’交易行為,但卻是絕對不會賠錢,又是最為穩(wěn)當?shù)摹顿Y’。你布施的‘發(fā)心’有多少,未來必會隨著我們的‘發(fā)心’而獲得同等、甚至舍一得萬倍的回報。最起碼能改善來世的生活品質(zhì),投生到富貴家中。然而‘來世’是誰都看不到的事。難道布施全都為來世做準備嗎?當然不是。因布施獲得現(xiàn)世報的例子,環(huán)顧周遭,放眼皆是,只是我們沒有細心去觀察罷了!

         

        2.如何學布施才能獲得現(xiàn)世報?

         

        任何人學習不需要本錢的布施,便能獲得現(xiàn)世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相信嗎?

         

        首先必須對‘現(xiàn)世報’的定義加以說明,再來肯定布施絕對能獲得現(xiàn)世報的道理,你便會無話可說!

         

        所謂現(xiàn)世報的獲得,可大可小,可近可遠,可深可淺;不是一定要在布施后獲得大富大貴的事實,才叫做現(xiàn)世報。相對的,也不是一定要用財物布施,才叫做布施。布施的‘發(fā)心’越重及所施舍出去的財物越多,所獲得的布施果報,當然越深遠,能夠延伸到遙遠的未來去。相對的,你布施的‘發(fā)心’,能夠讓周遭的人們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自然與你引起‘共鳴’的人們會用同等的‘發(fā)心’來回應(yīng)你,這就是因布施獲得現(xiàn)世報的一種。

         

        1)面施的現(xiàn)世報

         

        舉例來說,如果你平常脾氣不好,不得人緣,何不從現(xiàn)在開始,學著經(jīng)常用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面帶微笑,以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們,你的‘人緣’一定會就此一天比一天好轉(zhuǎn),這便是因‘面施’而得到人們同樣以‘微笑’及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回敬你,立即獲得現(xiàn)世報的一種。來世更可得到端正的五官,相貌圓滿。這種不需要本錢的布施,只要你心念一轉(zhuǎn),面露微笑,垂手可得。現(xiàn)實的因果報應(yīng),就等著我們?nèi)ビ∽C。自稱是佛弟子的我們,難道就如此吝施嗎?

         

        2)眼施的現(xiàn)世報

         

        俗話說:‘忠*善惡辨在目。’你是否真的對人好,明眼人從你的眼神及神情可以一覽無遺(除受過特別訓(xùn)練及心機深重者之外)。你經(jīng)常為了一點點小事情,對人惡眼相向,凡事見識短淺,勢利眼,見不得別人比你好;用此皮毛之見,處處以眼紅之心,嫉妒別人,挖苦別人,目光如豆;認識你的人,會對你有什么看法及反應(yīng)呢?相對的,用慈祥的眼神表達內(nèi)心對朋友真誠的交往,用溫和的眼神去關(guān)懷、幫助一切人們,又會獲得什么樣立即回應(yīng)的現(xiàn)世報呢!?

         

        3)言施的現(xiàn)世報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說話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今天的社會,如果你認識一個習慣挑撥離間,說話尖酸刻薄、兩舌斗亂,對你花言巧語,甚至經(jīng)常指桑罵槐、信口雌黃、強詞奪理、聳人聽聞、冷言冷語的人,你會親近他或是疏遠他?還是教訓(xùn)他?如果又遇著與你有利害沖突時,你又會如何對付他?以你向他回應(yīng)的心術(shù)與舉動,就是他以惡言相向獲得現(xiàn)世報最好的說明。

         

        相對的,你認識一個說話誠實,言談婉轉(zhuǎn)柔和、有條不紊,處處關(guān)心人家,贊美人家,甚至具有真知灼見、議論風生、要言不煩、娓娓動聽的人,你會以什么看法及態(tài)度回應(yīng)他呢?或許你會說,這種人在世界上已經(jīng)少見,但卻確確實實表現(xiàn)在一個徹底實踐‘言施’的學佛者身上。只要我們愿意用心去學習,從現(xiàn)在開始,多說一句贊美及關(guān)心人的話,你便會感受到言施的現(xiàn)世報,立即回應(yīng)的溫馨!試著印證言施的現(xiàn)實利益吧!

         

        4)身施的現(xiàn)世報

         

        俗語說:‘言教不如身教。’說得再多文過其實的話,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安份守己。一有機會,便裝腔作勢,嘩眾取寵;品格不端,言行不一,不知潔身自好。剛開始時,人家或許被你裝腔作勢的精神感召所誘騙,但時日一久,捧得越高,摔得愈重;現(xiàn)寶的因果報應(yīng),就在‘身施’的正與反之表現(xiàn)上展露無余。你愿意做一個品格玉潔冰清,如光風霽月,俯仰無愧的學佛者,還是成為一個言不顧行,欺下罔上,嘩眾取寵的斗筲之人呢?好好反省吧!

         

        5)座施的現(xiàn)世報

         

        在聽經(jīng)的時候,齋僧的時候,乃至于任何公共場合,或者在家居之時,見有僧眾到來,迎請僧眾就座,讓座與僧寶聽經(jīng)……,或者于任何公共場合及家居之時,讓座予老弱婦孺,那是座施的一種。在恭敬讓座、迎座的當下,受到對方的微笑、致謝,使自己內(nèi)心增添一分禮敬僧寶及‘末來佛’之心,就是‘座施’的立即現(xiàn)世報。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學習的。

         

        6)房施的現(xiàn)世報

         

        如何增長自己的學佛智慧?除了看書、聞法外,與三兩朋友在家中聚會,互相交換心得,當然足使自己增長見聞智慧的一種。甚至發(fā)心在家內(nèi),挪出空房間,布置一個小佛堂,或在外面與眾人合作租借場所,設(shè)立講堂、念佛會、禪坐班……等,定朋聚會,請法師說法開示,乃至提供房舍供養(yǎng)僧眾靜修、弘法。其中大眾聞法受惠的熱烈回響,致使佛法綿延不絕的利益眾生,安定社會,就是‘房施’最好的現(xiàn)世報。

         

        7)耳施的現(xiàn)世報

         

        當你有機緣碰到周遭認識的人們,甚至不認識的人們,有痛苦、煩惱時,能誠心傾聽他訴說苦惱而心不煩躁,就是耳施的一種,進一步說,能在面對他人毀謗,甚至聽到周遭傳答任何不順耳的話,而能耐心的傾聽,不排斥、不反彈、不報復(fù),亦是其施的一種。因耳施而幫助人家減輕內(nèi)心的痛苦,因耳施而減輕自己及他人的無妄之災(zāi),因耳施—恭聽法師說法而獲得智慧、辯才……,就是耳施最實際的現(xiàn)世報。

         

        8)心施的現(xiàn)世報

         

        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的根本源動力,在于‘心施’的推動。沒有一顆真誠施舍的心,以上七種布施成果,一定有限;相對的,所獲得的現(xiàn)世利益,自然減低。

         

        為什么一個人會待人虛情假意?一意孤行?表現(xiàn)出一副自命不凡、自我炫耀、局傲不遜、唯我獨尊的態(tài)度?這正是‘相由心生’的寫照。正代表他的心量狹小,心浮氣躁,沒有自知之明。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個真正虛懷若谷、寬宏大量、信實不欺的謙謙君子,一定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一個虛憍恃氣、虛有其表,僅有井蛙之見的偽君子,也一定會在時間的驗證下,暴露其短。這都是現(xiàn)世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到因果報應(yīng)。

         

        少爭一時之氣,便減少一分煩惱,凡事以誠待人,別人自然以誠回應(yīng),這是從古至今,最高的謀略。

         

        當你發(fā)現(xiàn)心中正在默默散發(fā)出為人關(guān)懷、祝幅、寬恕、感恩的真與善時,你已經(jīng)點燃‘心施’的生命之光,種下布施的福種。

         

        菩薩的悲心與愿力,就是從‘心施’的發(fā)心而延展開布施的修學次第,以致延伸出生生世世因布施而獲得的富貴福德果報。一個凡夫俗子,欲踏上彌陀本愿所說菩薩因地修學布施的行列,首先一定要從以上所述七種不要本錢的布施開始學習。如果連不需要本錢的布施都做不到,還談什么布施深入修學的次第呢?而且這僅是‘布施入門’的開端。不論小乘或大乘行者,都一定先從布施法門下手起步。尤其是‘心施’,更是布施入門的重心。

         

        唯有從‘心施’下手學習,才能真正打開布施的大門,獲得生生世世不可思議的福德果報,進而走向菩薩利益眾生的菩提之道。

         

        任何人都不愿來世投生在孤苦零丁、窮困潦倒的人家,不愿來世貧窮,又不敞開布施的雙手,多修一些福德善種,這正是現(xiàn)代人貪財又吝施,心口不一的寫照。

         

        (三)現(xiàn)代人布施的態(tài)度

         

        1.本篇說明的意義

         

        福德深厚的菩薩,能對諸佛的圣名,生起敬信稱念之心,因稱名功德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行菩薩道。甚至能于一念聽聞佛名功德所感,而招感未來的人天尊貴果報。

         

        凡夫眾生宿福淺薄,聽聞佛名,不能對諸佛圣德之名,生起強有力的敬信之忱。放在‘淺信’的稱名下,無論往生凈土成發(fā)愿生生世世以人間尊貴之身,行菩薩道,都難能如愿。

         

        本愿‘四十三愿’,一方面是在啟示聞憶佛名的功德力量,能令眾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尊貴的果報。一方面是在說明一位悲愿心重的菩薩行者能夠僅在‘聽聞佛名間’,便招感來世的人天尊貴果報,一定是宿世修學‘布施行’深入的大菩薩行者。

         

        另一方面更是在說明念佛乃大布施,因念佛者捐棄內(nèi)心的貪嗔癡(內(nèi)布施),施舍外在的財物(外布施),供養(yǎng)三寶,廣集凈業(yè)資糧、求生凈土。當從凈土回入娑婆度眾生時,必能在聞憶佛名間,達到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行菩薩道的目的。尤其在提醒欲求往生的念佛者,在修集往生的福德資糧間,應(yīng)該注意、反省自己布施修福的心態(tài),是否有違彌陀因地度生行愿布施的發(fā)心?

         

        凡夫念佛者,尤其應(yīng)承認及警惕自己的‘宿福淺薄’,不能因薄福、淺信稱名而往生凈土。

         

        應(yīng)該在了解了不愿所說的這位菩薩行者為什么能夠因為‘宿福牽引’—在聽聞佛名間,就能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的果報后,更應(yīng)積極念佛求生凈土,并加強對布施波羅蜜的修學—學習大菩薩行者在因地念佛間,以‘布施行’為輔,積集往生的布施福德資糧,為自己盡未來際的菩薩道上,奠定生生世世投生尊貴家的佛道度生根基,才能與本愿所說的菩薩行者在聽聞佛名間,生生世世感招人天尊貴的果報相應(yīng)。

         

        前篇談及凡夫?qū)W佛者修學布施的次第,是從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心施的內(nèi)容下手入門,進而就要認識布施法門許多非常重要的基礎(chǔ)學習心態(tài)。

         

        不論初機念佛者與初機佛教徒,或者自稱已信佛多年,但布施的發(fā)心一直停留在佛道外,不能入門的佛弟子,以及依念佛者修積凈業(yè)資糧的布施心態(tài)來講,基本觀念的探討,是非常重要的,萬萬不可輕忽自己目前‘布施的發(fā)心’!

         

        我們應(yīng)該深刻地體認,現(xiàn)代大多數(shù)的佛弟子,學佛程度不能提升,都是因為入門的基礎(chǔ)沒有扎穩(wěn),才會似是而非地自稱是老居士成老參學者,而卻仍然是個‘初學者’猶不自知。故有必要將本愿所說大菩薩聽聞佛名前的因地入門修持問題—布施行,來為初學者分辨‘布施波羅蜜’的基礎(chǔ),以正視聽。

         

        2.你愿意走那一條布施路線?

         

        我們看現(xiàn)在的初機念佛者及大多數(shù)的佛弟子在布施時,都是走‘入世布施相’的路線,而與佛道毫不相應(yīng)。原因就出在對‘與佛道相應(yīng)的布施意義’不了解。首先就來說明什么是“入世布施相”?同樣與前兩篇所說是站在布施者‘發(fā)心’的觀點而言。即是指‘塵欲心重’不思出世修行法的布施者而言。念佛者若是將自己布施的發(fā)心落入‘入世布施相’的范圍,是與本愿所說菩薩布施的因地發(fā)心不相應(yīng)的,不能因‘入世的布施福德果報’而往生凈土。而做入世布施相的意義,又可區(qū)分出兩種布施發(fā)心。

         

        1)布施有兩種人

         

        一種是布施者對受施者以財、物等布施,而對受施者生出敬信心、福田心、施舍心,歡喜布施,無有慳貪、吝惜、悔施之意,具足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貪’等與布施善心相應(yīng)的身口意業(yè)行,便稱為清凈布施行為。反過來說,不與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貪’等四種心態(tài)相應(yīng)的布施行為,就叫做不清凈布施,即是不凈施之意(智度論卷二十九)。

         

        2)你有以下所說三十二種不凈施心態(tài)中的幾種?

         

        大乘經(jīng)論將不凈施的種種心態(tài)區(qū)分出來,正顯示出現(xiàn)在廣大的布施者(不論外道或佛教徒)種種與佛道不相應(yīng)的布施心態(tài)。身為佛弟子,若想求一世往生凈土,或者想發(fā)愿繼續(xù)留在這個世界行菩薩道,都應(yīng)該好好反省,自己在布施時,有無以下所說數(shù)點不清凈布施發(fā)心的其中幾種?

         

        1》你皈依佛門后,是否因不明佛理,仍然做沒有選擇性的布施。如鬼神廟、道教、一貫道……,統(tǒng)統(tǒng)布施,而結(jié)下許多未來障道的因緣?(按:佛末曾說過不可布施外道,今僅就不凈施心態(tài)做反省)。

         

        2》你會為了向佛祈求錢財,因有所為而布施嗎?

         

        3》你會因為愧對他人,為了彌補自己對他人的愧咎之心而布施嗎?

         

        4》你會因為在旁看見有人布施,被好施者嫌責,或怕好施者嫌責自己不發(fā)心布施,而跟進布施嗎?

         

        5》你會因為畏懼受施的‘對方’而勉強布施嗎?

         

        6》你會為了取悅他人而布施嗎?

         

        7》你會因為身患重病、怕死而布施三寶祈求長命或祈求來世善果嗎?

         

        8》你會因為受到鬼神影響(如乩童作法、扶鸞消災(zāi))而歡喜布施嗎?

         

        9》你會因為自恃富貴多財應(yīng)該廣為布施而行惠施之道嗎?

         

        10》你會因為看見朋友布施,為了自己‘面子’,加倍布施,以此增強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嗎?

         

        11》你會因為在布施后,與受施人有仇恨未解,而嫉妒、嗔恚受施者嗎?

         

        12》你會因為仗著自己財多勢大而以憍慢自負之心行布施嗎?

         

        13》你會為了沽名釣譽,假借慈善或佛教名義廣行布施嗎?

         

        14》你會為了在三寶中求福,祈求家庭平安、事業(yè)順利、婚姻幸福等視愿而行布施嗎?

         

        15》你會因為碰上身體不適,或因為父母、子女、朋友……有難、生病,為了解難、解病、求吉而行布施嗎?

         

        16》你會為了吸引、拉攏信眾、徒弟,有目的而行布施嗎?

         

        17》你會因為布施的對象是貧窮患者,而對他生出輕*不敬之心嗎?

         

        18》你會因為事先得知施與受施者能獲得權(quán)勢而歡喜布施嗎?

         

        19》你會因為畏懼錢財被人偷盜而布施嗎?

         

        20》你會因為身邊有閑錢,放著無用而布施嗎?

         

        21》你會因為被受施者以惡口訶罵、索錢而布施嗎?

         

        22》你會因為親愛、憐惜對方而布施嗎?

         

        23》你會因為死之將至,擔心錢財去向而布施嗎?

         

        24》你會為了求得好名譽,受人重視,列為好人好事代表而蓄意布施嗎?

         

        25》你會因為事先預(yù)知在某種場合布施后,能獲得尊貴之名而布施嗎?

         

        26》你會因為知道受施的對象具有優(yōu)秀才華,超勝于你,而在布施后,嫉妒他嗎?

         

        27》你會因為對受施者有所要求,欲求得財勢而行布施嗎?

         

        28》你會有:‘庸俗小人,以愚*之身,尚知布施之理,何況我德高望重怎可不行布施’的想法嗎?

         

        29》你會有:‘只要我布施此人,此人必一心向我,受我指使’的想法,而行布施嗎?

         

        30》你會因為結(jié)識之友皆是樂善好施者,為鞏固友誼,而行布施嗎?

         

        31》你會因為獲知:‘我的怨親債屬,因為力行布施,名噪一時,名聲勝我。’心生嫉妒,也要以牙還牙,以布施之道,貪求聲名利祿,而行施舍嗎?

         

        32》你會有:‘只要我布施少物,就能獲得千萬億倍的福德果報’的心理。因貪求樂報而行布施嗎?

         

        如果你雖然皈依佛門,而在布施前、布施時、布施后,仍有上述種種不凈施的心態(tài)與未述及的種種不清凈布施之心,皆與佛道不相應(yīng)。或者有人自認已經(jīng)發(fā)菩薩心,已在廣積凈業(yè)資糧,而依然有以上一種或數(shù)種不凈施心態(tài)而不自知,正代表著你‘心思散亂’,尚未認識布施修學的次第。雖然來生可獲得富貴果報,但因此富貴因緣,而使你又增加許多造作墮落惡道的逆增上緣。這種富貴果報不是出世清凈之福,不與本愿所說的菩薩因宿世布施之福深厚,而在聽聞佛名間,就能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的出世菩薩行愿相應(yīng)。

         

        依般若經(jīng)論說,任何欲往佛道前進的佛弟子,在布施時,皆應(yīng)去除以上所說種種與佛道不相應(yīng)的心態(tài),修學、觀照與佛道相應(yīng)的布施‘心法’,才能從今生起,真正踏上學佛的正途。

         

        3.你明白自己今世貧窮或富有的原因嗎?

         

        為什么有的人會出生在貧窮人家,有的人會生長在富貴人家?有的人雖然辛勞工作,卻賺錢有限;有的人工作輕松,卻進財不難?有的人……。當然這其中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但是前世有沒有種植布施功德,卻對今世的貧*富貴有著直接的影響力。

         

        佛在世時,曾經(jīng)有一個叫做阿那邠邸的長者,就自己家庭貧窮的現(xiàn)況,請問佛說:‘佛!我雖然不像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但是我仍知應(yīng)當經(jīng)常隨力做布施功德,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我今世貧窮苦命。為什么我經(jīng)常行布施,而我現(xiàn)在的飲食卻仍然粗糙不堪,沒有獲得改善呢?’

         

        佛回答長者說:‘你今生布施的功德,是積蓄來世的福德資糧,不是在今生就能看到成果。你必須明白,布施的福報,不是在于你用好的食物布施或者不好的食物布施,也不是在于你布施食物的多少,而是在于你布施時候的‘發(fā)心’。你應(yīng)該經(jīng)常檢討自己:在你布施時,是不是用不恭敬的心布施?是不是沒有將布施的功德回向求福?如果當你布施時,是用不誠意、不恭敬、不發(fā)愿、不回向、沒有信心的輕蔑態(tài)度行布施,來世雖然會有福報,但是福德薄少,有福卻看似窮人;雖有仆從奴婢隨身,但仆從、下人都對你有口無心,不忠于你。又由于自己勤儉成性,三餐飲食,卻仍然像窮人一樣的粗淡不良。一生只知道做金錢的奴隸,從來沒有享福過……。

         

        ‘長者!你今生不如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是前世少種布施因緣及布施時沒有信愿心的布施行為所致。如果你今生布施時,仍然用輕率心、不敬心布施,來世縱然財富無量,但是易得易失,不能常有。從現(xiàn)在開始,你應(yīng)當要用恭敬心、誠意心、欺善心來行布施,發(fā)愿求福,來世你的生活,一定會像大富人家一樣的家財萬貫,享用不盡……。’(增一阿含經(jīng))

         

        從佛開示長者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布施的廣大福報,是建立在堅固的信愿心上,而不是在于布施財物的多寡!大家可記得佛在世時,貧窮老婦點燈供佛的故事?如果我們在布施時,能夠像那位貧窮老婦一樣的用一顆虔誠供佛求福的心來布施三寶,未來所得的福德果報,就能像那位老婦供佛的油燈一樣,長明不滅,受用無窮!終能與不愿所說的菩薩因地的布施‘發(fā)心’相應(yīng)。凡是欲在佛門中求福的善男信女,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在布施時的發(fā)心是否有如上述所說的具備誠敬、歡喜的求福心呢?或者根本是停留在‘不凈施’的階段呢?

         

        4.你知佛為何不因說法而接受人供養(yǎng)嗎?

         

        雜阿含經(jīng)卷四(一九八)及智度論卷二十二曾載,佛在世時,有一次,于印度的拘薩羅國游行至那羅聚落托缽,當時有一位婆羅門看見佛陀走來求乞,心生不敬。俟佛為其開導(dǎo)后,認為佛所說法言之有理,便以滿缽香美飲食,供養(yǎng)世尊。佛為其開示說:‘我不因說法,接受此食,但為利益眾生而說法。’

         

        如是為婆羅門廣說凈施之道。又說:‘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

         

        于是教婆羅門手持此食放在無蟲水中及少長雜草的地面上。不料此食剛倒入無蟲水內(nèi),水即大沸,煙火俱出,啾啾作聲,宛如熟鐵丸投入冷水中,隆聲大作,煙氣四起一般(這代表受者不凈之報,猶如遭受大火燒身一樣的難以消受。)

         

        婆羅門自思:這是佛的大德大力所感,才能使此飲食做如是神變,真是奇特!自從見佛食缽顯現(xiàn)瑞應(yīng)后,婆羅門對佛的修持德操,信心倍增,隨佛出家……。

         

        由上得知,佛不因說法,有求于人而受人供養(yǎng)。這個例子亦是暗示當時及后世的出家弟子,不可因為貪得眾生財物,有求于人而為眾生說法,有違說法度眾的‘本意’。

         

        5.你有聽法后才布施的習慣嗎?

         

        相對的,供養(yǎng)者在聞法當中考量過出家眾的程度,符合自己供養(yǎng)標準,才發(fā)心布施,內(nèi)心先有‘睥睨、試探’的心態(tài),就是不凈施。

         

        尤其現(xiàn)在的信眾到佛寺參加法會、聽法、掛單……等,皆有‘臨走之前’才布施的習慣,無形之間形成一種與出家眾‘交易’的心理而不自覺。有交易的心態(tài),就是不凈施。這種布施行為,來世所獲福德果報,小之又十,迅速消失。

         

        可以說現(xiàn)在的布施者,少有以清凈心惠施的時刻。我們可以常常聽到現(xiàn)代人到佛寺做布施,便稱為‘投資’,而不是布施。投資之后,內(nèi)心就等著現(xiàn)實利益的回收。于是設(shè)立種種名目、頭銜來監(jiān)督出家眾或受施者如何調(diào)度財物的去向……。

         

        現(xiàn)世的布施者在布施時‘心不清凈’,或者受施者甚至說法者在度眾生時‘心不清凈’,這本是雙方面因名利的牽纏而產(chǎn)生一種惡性循環(huán)的結(jié)果,乃是末法眾生共業(yè)所成,不可抗拒,也無法改變。雖然共業(yè)不可轉(zhuǎn),但是有心往佛道上前進的佛弟子,卻一定能在初發(fā)心布施時,便學習在聞法前及到佛寺時,即先以恭敬心、清凈心、平等心供養(yǎng)說法者及常住僧眾。革除聞法后才以‘不凈心’布施的行為,及與僧眾交易的布施心態(tài)。以此清凈布施發(fā)心,念念持續(xù),終生不斷,回向凈土,一定能創(chuàng)造共業(yè)中的別業(yè)果報,超脫五濁惡世,到凈土世界去,隨佛修行。

         

        6.你有布施后悔施的情形嗎?

         

        1)布施后又悔施的實例

         

        佛曾開示布施后又悔施所獲得的果報問題。佛說,過去在印度的舍衛(wèi)城中,有一位婆提長者,財富無量;染疾命終后,因無有子嗣,生前所有財寶,全數(shù)充公。當時波斯匿王就其生前雖擁有無數(shù)財富,但每日所食之物,卻極為粗糙,所著衣服,垢坌不凈,所乘車騎,極為瘦弱,這種有財不能享用的怪異現(xiàn)象,請示于佛。

         

        佛回答說:‘這是慳貪之人,以貪吝、悔施之心行布施之法所獲得的果報。這位婆提長者死后已墮啼哭大地獄中,受其依布施致富而再造的慳吝咒惡之報。’

         

        佛于是為波斯匿王說其宿世所修福業(yè),生此富貴之家的宿因說:過去此長者曾經(jīng)生逢迦葉佛出世,投生舍衛(wèi)城中,為田家之子。當時迦葉佛涅槃后,有一位辟支佛出世(修行證果之人),路經(jīng)長者家托缽。長者看見辟支佛在門外站立,便以歡喜心施食與辟支佛。辟支佛得食后,立即以神足通飛升虛空而去。

         

        當時長者見到辟支佛現(xiàn)神變,心生景仰,發(fā)誓愿說:愿我以此施食功德,世世所生之處,不墮三惡道,財富具足。

         

        后來長者遇一機緣,又生悔心,咒罵辟支佛說,寧可布施予奴仆,也不應(yīng)布施給禿頭道人飲食!

         

        因為長者施食時曾發(fā)愿,愿獲無量財寶,所生之處,不墮惡道,便應(yīng)愿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富貴之家,無虞匱乏。但后來又生悔心,故雖擁有極富之位,卻生而不樂于財富五樂之中享用,飲食粗糙,穿戴不足,有錢不愿供給父母、尊長、兄弟、妻子、仆從、朋友等享用,也不愿布施修道之人。看似富貴,賞與貧人無異。(增一阿含經(jīng)卷十三)

         

        這個例子正反映現(xiàn)代人布施又侮施的廣大事實。你是否有布施后又悔施的經(jīng)驗?zāi)兀咳粲校欢ㄒ煤迷诜鹎皯曰冢豢稍俜浮7駝t佛道與你永遠無緣。

         

        而要如何證明周遭的人,甚至自己有宿世布施后又悔施的因果呢?只要看看別人或自己是否有擁有財富而又慳貪吝施,擁有錢財而生活卻似窮人、一毛不拔的習氣,便可證明他人或自己是不是一個宿有布施后又悔施經(jīng)驗,甚至習慣悔施的庸俗凡夫了!

         

        2)為什么一般人布施曾有悔施的情形呢?

         

        而一般入布施后,為什么會悔施呢?其原因就出在以貪著心布施的發(fā)心上。

         

        我們看現(xiàn)代人那一個不是以‘貪著心’布施的?只是‘貪染之心’有輕重之分而已。

         

        一般人在布施后,因為于腦海里一直有:‘我做過很多布施功德。’‘這個人曾經(jīng)接受過我的供養(yǎng)’的念頭,于是遇到與受施者有不稱心的事情發(fā)生,便會加重嗔怒對方,認為:‘我對你有恩,你居然不感恩于我,跟我作對。’于是雙方由恩人變?yōu)椤辜摇乐卣呱踔列纬缮辣坪Γ牟粌闪⒌那樾危?/FONT>

         

        若是你供養(yǎng)的是善人(道人),有求吉兇于他,只要他有一次對你‘算不準’,你一定譏嫌他,乃至后悔供養(yǎng)他。(智度論卷九十四)

         

        凡此種種因‘著心’布施后,悔施的現(xiàn)象,都是布施者為自己制造來世獲得‘富中貧人’或墮落惡道的引因。佛有此真知灼見,故教導(dǎo)眾生于布施時,要以‘無惜、無悔’的心行布施,千萬不可將布施的善因,轉(zhuǎn)為墮落惡道的陷阱。

         

        如果明白了這層道理,仍然悔施心重,難斷難改,因今生的榮華富貴成為來世自掘惡業(yè)果報的墳場,這種短暫的富貴之樂,又何足恃呢!?

         

        7.有許多人廣做布施卻墮落惡道之中,你相信嗎?

         

        雖然現(xiàn)代有許多有財有勢的人廣行布施,但不一定就會獲得人天的富貴果報,甚至因此而墮落惡道,你相信嗎?

         

        般若經(jīng)論上依不凈施的種種心態(tài)所獲得的果報,歸納成七種,正說明現(xiàn)代廣大的布施者,墮落惡道的原因:

         

        1)有許多人用不正當?shù)氖侄危〉缅X財來廣行布施。如利用鞭打、拷掠、閉系、綁票、枉法……等戕害眾生的方式榨取錢財,而以此‘貪心、嗔心、黑心’騙取來的財物,廣作布施功德。命終之后,并不因此而獲得人天的富貴果報,反而墮落畜生道中,‘形負重鞭’,受人鞭策、羈絆、乘騎。但是仍然當?shù)谩梦荨⒑檬场┙o豐富,受人尊重。

         

        2)有許多人在平常做人時,便多懷嗔恚,心曲不瑞:布施時仍然將此當作一種投機事業(yè);若是布施(投資)的對象與自己發(fā)生利害沖突時,便會心懷嗔恨,怒罵受施者。以這種意圖不軌,嗔怒在心的心態(tài)布施,雖然自認廣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后墮落惡道龍中,不過依然能得妙食好色,享有龍宮七寶宮殿的尊貴住處。

         

        3)有許多人平素憍慢心重,自命清高,自以為是,雖然廣作布施,但是自詡:‘我是大財主,我是大施主。’走到各處,人人逢迎巴結(jié),無形中卻增長自己不少憍慢心而不自知;若是受施者稍微輕慢于己,便怒火中燒,后悔布施。命終之后,墮落惡道中的金翅鳥中,常得飛行自在,又有如意寶珠作為身上的瓔珞裝飾,種種所需,無不變化萬端,稱心隨意。

         

        4)有許多官場之人,用自己貪污、賄賂……以及種種違背法治、濫取民膏的財物,廣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后卻墜入鬼神道中,成為鳩槃荼鬼,常能變化種種五塵幻境,賞心自娛。

         

        5)有許多人平時狠戾兇暴,好食酒肉,雖然也有廣作布施的情形;但是布施時、布施后,仍然狠戾兇暴,嗜好酒肉;命終之后,墜入惡道之中,為地行夜*鬼類,依然獲得種種歡欣之樂自娛與上好飲食。

         

        6)有許多人生性強蠻橫行,剛愎自用,雖然亦能布施車馬及財物等解決受施者的交通及民生問題;但是強梁之性難改;命終之后,墮入惡道中的虛空夜*鬼類,能以大力神通自在飛行,所至如風過境。

         

        7)有許多人妒嫉心重,貪借財物,又好諍訟是非,雖然用種種上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等物,廣作布施之福,但是施前、施時、施后,心有不甘,吝惜財物,后悔布施,是非不斷……。死后墜入惡道中的宮觀飛行夜*類,依舊擁有種種歡樂自娛及使身之物,不失布施富樂之果。(大智度論卷十二)

         

        8.重視成佛道路的第一步

         

        以上七種布施果報及種種布施行為,正反映出末法時代無論外道與佛教中,各式各類的眾生,以千差萬別的布施心態(tài),所獲得無量差異的布施成果。亦明白地顯示現(xiàn)在的念佛者及行施者在布施時,要想積集未來人天尊貴果報的佛道資糧,恐怕要多下一點功夫。

         

        凡是正在行布施、欲布施、欲往佛道走的佛弟子,皆應(yīng)警惕、反省自己在布施前、布施時、布施后,有無本篇所說不凈施心態(tài)的潛伏、延續(xù)、震蕩!而令自己布施的美意,蒙上黑暗的陰影,產(chǎn)生墮入黑暗業(yè)網(wǎng)的傾向……,難以自拔。警之!醒之!

         

        以上所述,雖是一個佛弟子最初步入佛道的入門基礎(chǔ),但是唯有跨出的第一步階梯穩(wěn)固,才能平平穩(wěn)穩(wěn)地登入第二步、第三步……。一步一步堅穩(wěn)扎實地往前走—走向光明的成佛彼岸,而與本愿所說的菩薩因地布施發(fā)心相應(yīng)。

         

        如果佛弟子在跨出第一步‘學布施’的‘初發(fā)心’,就‘不小心’、‘錯用心’、‘走錯路’、‘投錯胎’!那么請問什么才是成佛道路的‘初步基礎(chǔ)’呢?

         

        (四)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及果報問題

         

        1.布施有三種學習層次

         

        任何人學布施,一定從三種次第開始學習:一是物施,二是供養(yǎng)恭敬施,三是法施。

         

        1)什么是物施?

         

        包括用珍寶、衣食、頭目腦髓等一切內(nèi)外所有身物,盡以布施,就叫做物施。

         

        2)什么是供養(yǎng)恭敬施?

         

        凡是對三寶發(fā)出希欲、迎請、恭送、敬仰、贊嘆、繞佛、供養(yǎng)等信心清凈、虔敬禮拜的行為,就叫做供養(yǎng)恭敬施。

         

        3)什么是法施?

         

        凡是有關(guān)傳授佛道的語言、論議、誦讀、講說、除疑、問答、授人戒法等種種施舍行為,就稱為法施。

         

        每一個人欲行布施,皆是從最易做到的‘物施’開始行施。物施的第一步,便是‘食施’,次是‘衣物施’。而此‘食施’與‘衣物施’又稱為‘外布施’。頭目、腦髓、身軀等雖亦稱為‘物施’,但是屬于眾生的‘身內(nèi)之物’,遠比身外之物布施為難,所以又稱‘內(nèi)布施’。(本文先說明外布施,后續(xù)‘布施圓滿愿’將對‘內(nèi)布施’有詳細說明。)(智度論卷十二)

         

        第一的‘食施’與‘衣物施’是世間上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第二的‘供養(yǎng)恭敬施’就必須是皈依入門的佛弟子‘才有希望’做到。第三的‘法施’則是必須明了佛理的‘善知識’才能實踐。當這三種布施,都能做到圓滿的程度,便稱為布施波羅蜜滿足。因布施波羅蜜滿足,而渡布施河到達成佛的彼岸。而如何證明修行者依布施修持次第的學習,確實顯發(fā)‘布施圓滿相’,抵達成佛的彼岸呢?這是下一個愿(二十四—布施圓滿愿)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本篇旨在說明與世間的布施法門善報相應(yīng)的學習次第(但并不與佛道相應(yīng))。

         

        2.與布施福德相應(yīng)的初步修行條件

         

        而凡夫眾生要如何發(fā)心布施—行物施,才能稱為布施的福德果報相應(yīng)的初步修行條件呢?一定要三種因緣具足,才能稱為布施因緣成就。

         

        1)當你對布施的發(fā)心產(chǎn)生清凈信心的時候。

         

        2)當你有財物而不貪執(zhí)財物的時候。

         

        3)當對方是‘清凈福田者’,而你亦認定對方能讓你培植清凈福田的時候。

         

        任何人在布施時,這三種因緣具備,才能令我們成就最初的布施功德果報。

         

        由此想見,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的布施者,都未踏入布施的大門,與布施的福德之門毫不相應(yīng)。

         

        3.世間人布施發(fā)心的引進次第

         

        當我們布施時,因布施的對象不同,而使布施的發(fā)心也不同,一般人布施的心態(tài),大體上可區(qū)分為三種引進次第:

         

        1)憐愍施

         

        當我們布施貧窮、下*之人及惡道畜生時,一定會生出憐愍之心行施舍。而此惠施貧*者,亦是世間人認為最有意義,最歡喜行施的對象。

         

        2)恭敬憐愍施

         

        當我們布施的對象是衰老或貧病的阿羅漢或辟支佛乃至修行者時,心中的感受一定是憐愍與恭敬交加,所以稱為恭敬憐愍施。這是世間人及佛弟子發(fā)心布施時共有的現(xiàn)象。

         

        3)恭敬施

         

        當我們布施的對象是佛及成就法身菩薩等圣人及二乘修行人時,一定會生出非常恭敬的心行供養(yǎng)。此是佛弟子才肯發(fā)心及把握機會去做。

         

        由此可知,凡夫因布施的對象不同,而使布施時的心態(tài)受影響,而產(chǎn)生三種布施我心的引進次第:因布施時的心態(tài)隨人而異,所以雖然是布施同樣一個人,而使得布施的果報產(chǎn)生千差萬別的不同。

         

        4)父母親人應(yīng)該以何種心情供養(yǎng)已出家的兒女?

         

        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三十二曾載,在過去印度有一個蜜絺羅國,其國太子發(fā)心出家學道,得證辟支佛果。證果后,欲度父母信佛,便返回本國王宮,住在父王造立的園館中,受父王供養(yǎng)。辟支佛太子涅槃后,父王將其尸身荼毗,重新建筑一座大神祠供養(yǎng)舍利,又將太子故居園館重新整修,紀念太子。由此供養(yǎng)辟支佛因緣,國王死后數(shù)百千生投生為轉(zhuǎn)輪圣王及轉(zhuǎn)生為欲界帝釋天王乃至色界梵天王。

         

        當時國王不知其兒已證辟支佛果,乃是以愛兒心供養(yǎng)辟支佛。若其父知兒子已證辟支佛果,發(fā)恭敬心供養(yǎng),其福德果報更是不可限量。

         

        這是將圣人當作愛子,發(fā)愛兒心供養(yǎng)的特殊例于。由此可知,供養(yǎng)者‘一念發(fā)心’不同,便會形成相當差距的福德果報。亦正是警惕現(xiàn)代的布施者,應(yīng)該相當注意自己供養(yǎng)三寶的‘發(fā)心’,是出自恭敬心?或是憐愍心?抑是恭敬又憐愍的‘復(fù)雜情緒’供養(yǎng)修行人呢?若是自己有親人出家,絕對不可再將他當作俗家親眷般的態(tài)度來供養(yǎng)他,這是有損自己來世福德及制造與出家子女來世再結(jié)情緣的機會,致使雙方在親情的糾纏中,不得解脫。你愿意制造令自己的出家親人來世再次淪為塵世俗人的業(yè)報嗎?這是一個學佛者最好調(diào)整以‘俗心’供養(yǎng)出家親人的考驗時刻!

         

        5)供養(yǎng)修行人時為何不可發(fā)愿與他結(jié)為夫妻?

         

        還有一種特殊情形,就是在供養(yǎng)修行人時,發(fā)愿要與受施者生生世世結(jié)為夫婦,這亦是‘恭敬又憐愛’的布施發(fā)心之一種。

         

        如增一阿含經(jīng)卷十一曾載,釋迦牟尼佛自述,過去修行時,曾出生在錠光佛出世的時代,投生為一位梵志。有一天,梵志欲發(fā)心供養(yǎng)佛,但當時國王有令:凡販賣香華者,定以重罰處之。梵志苦無鮮花供佛,偶然看見一名叫做善味的婆羅門女,手上拿著五枚香華,正要插入水瓶中,于是向善味買花供佛。善味以大王有嚴教,不得賣花為拒。梵志便向善味介紹錠光如來的無量功德修證之理。

         

        善味女反問:‘如果供佛有功德,你欲求何等福德?’

         

        梵志回答:‘愿以供佛功德,來世如錠光如來一樣的獲得定慧具足的果報。’

         

        善味于是對梵志生出愛幕之意說:‘如果你愿意與我生生世世結(jié)為夫婦,我便將這五枚鮮花送給你供佛。’

         

        梵志不肯。善味乃強調(diào)說:‘我不是想今生做你的妻子,而是來世與你結(jié)為夫妻。’

         

        梵志表明心意說:‘我是修離欲行的菩薩行者,當知菩薩所行,無有愛惜,你若發(fā)愿做我妻子,必壞我菩薩行愿。’

         

        善味堅定地說:‘雖然我發(fā)愿做你的妻子,但絕封不會毀壞你布施之意。就算你將我施與他人,我也不會恨你。’

         

        說完此話,梵志默許。于是以五百金錢向善味買了五枚鮮花。就在與其共同發(fā)愿,結(jié)為夫婦后,各自離去。

         

        這是布施者供養(yǎng)修行人時,另一種特殊的發(fā)愿情形。這種咒愿,以現(xiàn)在的凡夫眾生來說,萬萬使不得。因為我們宿世已經(jīng)與無數(shù)眾生結(jié)下牽扯不清的情種纏緣,未來都會一一現(xiàn)前、報應(yīng),牽纏不休。何況是現(xiàn)在及未來再發(fā)愿、再纏結(jié)的父母、兒女、夫妻情緣,更是不可計數(shù),甚難了斷。尤其在末法的今天供養(yǎng)修行人,更不可發(fā)愿要做他的妻子、丈夫、兒女十父母……去糾纏他,擾亂他修行。因為現(xiàn)在的修行人,心志不似古時修道人般的堅定、清凈,施主只能發(fā)愿將此布施供養(yǎng)功德,回向佛道,或回向凈土,從此超脫女人身、煩惱身、情欲身,踏上佛道解脫之路,才是凡夫?qū)W布施發(fā)心的正途,而進入‘本愿’菩薩因地學布施的正門。

         

        若是布施者發(fā)心供養(yǎng)時,內(nèi)心存有絲毫的愛幕、憐惜受施者的念頭,都已經(jīng)與受施者未來結(jié)下不清凈的‘凡夫情緣’。可不慎哉!(按大菩薩證無生法忍時,無量有善根的眾生,皆發(fā)愿做菩薩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知識、朋友,那是另當別論,后續(xù)愿中將有說明,見大般若經(jīng)卷四。)

         

        4.凡夫?qū)W菩薩布施對象的先后次序

         

        凡夫欲學菩薩行布施,惠施對象的先后次序,首先依獲福的深淺而發(fā)心修學,這是任何人發(fā)心學布施的常法。如智度論卷八十七說:‘初學菩薩布施一定先供養(yǎng)諸佛、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及諸圣人;若是生無逢遇圣人出世,就以布施正在持戒、精進、禪定,具有智慧、離欲、清凈的圣人為對象;倘若生無此等圣人出世,便以布施一切正在出家的佛弟子為對象;若是生無出家僧伽出世,就以布施正在持五戒、行十善,受持一日戒法及皈依佛門的弟子為對象;倘若生無此等人出世,便以布施不正不邪的中庸人為對象;倘若生無此人,乃以布施五逆惡人及所有畜生為對象。佛弟子只要生逢有眾生在世間,便不可一日不修布施之行,間斷學習菩薩用布施攝受一切眾生向善向道的慈心悲愿。’

         

        5.佛從未說過不可布施外道

         

        過去佛陀住在印度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時,曾經(jīng)有一位名叫尸利掘的長者前來皈依佛陀。皈依之時,在聞法當下,即證初果。于是稟白佛說:‘我從今以后,不再轉(zhuǎn)信外道異學所說言教,不再供養(yǎng)外道在家、出家行者。’

         

        佛言:‘不可有這種想法,長者雖然依佛門得度,但對有德的外道行者,仍應(yīng)供養(yǎng),難道你未曾聽過布施畜生,福報難量,何況布施人類?’(增一阿含經(jīng)卷四十一)

         

        又有一次,佛陀率領(lǐng)僧眾居住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外道見佛多受供養(yǎng),嫉妒在心,到處散播謠言,誹謗佛說:‘沙門瞿曇(佛的名字),為了多得供養(yǎng),詆誹外教修行者,常常為他的在家弟子及當?shù)厝嗣褡鞑粚嵳f法:認為自己修道有成,其他的外教行者沒有德行,教導(dǎo)人民應(yīng)該布施佛及佛弟子,必然得福無量,如果布施他教修行者,不能獲福。’

         

        波斯匿王聽到尼干子外道散布的謠言,始終不信其言。因為他深知佛陀從來不用傲慢心稱譽自己,也不詆毀他人。于是來到佛陀住所,請佛辟謠。

         

        佛陀回答說:‘我從來沒有說過這種話:施我者得福多,布施外道不得福。只要佛弟子將缽里吃剩的殘食,以清凈心,倒入凈水中,作這樣的祝愿:愿此處凈水中有形的生物,皆能吃到我倒入的殘食,獲得溫飽……即獲福無量。如果有人學習佛弟子,以這種清凈布施蟲類殘食之心,利益惡道眾生,便能得福甚多,何況是布施需要濟助的人類?乃至正在修持清凈梵行的外道修行人,更是獲福不淺。

         

        大王!“布施持戒的求道者,獲福無邊。”這是我曾經(jīng)說過的話。就像一個種田的農(nóng)夫,如果在經(jīng)過整理、肥沃的田地中播種上好的谷子,就能回收豐碩的米糧,這是同樣的道理……。’

         

        波斯匿王轉(zhuǎn)佛釋疑后,心解意開,贊嘆佛說:‘干尼子外道誹謗佛陀,佛猶嘆譽外道修行者中也有修行清凈的梵行者,應(yīng)該布施植福。誠如佛所說:布施蟲蟻、貧人、外道行者猶獲福無數(shù),何況是布施依佛律法、精進修行的佛弟子?從今以后,無論外道凈行者、佛門修行者、貧人……來我住處求索,皆當遵佛所教,隨時依乞者所需,施給衣被、飲食、床鋪、臥具……,不逆其意,以廣結(jié)善緣……。說罷,波斯匿王因有國事待辦,頂禮佛足,歡喜而去。(增一阿含經(jīng)卷五十一)

         

        6.佛依布施的對象說明得福的多寡

         

        雖然佛從未說過不可布施外道,但卻依布施的對象,說明得福多寡的問題。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曾在佛前表白說:佛曾經(jīng)開示過,若布施畜生飲食,獲福不少(以百倍為喻);布施犯戒人食物,獲福千倍;布施持戒人飲食,獲福萬倍;布施斷欲仙人食物,獲福億倍;布施正在修初果行者飲食,獲福不可稱計,何況布施證初果者;向二果者,得二果人;向三果者,得三果人;向四果者,得四果人;向辟支佛者,得辟支佛人;向如來者,得成佛者等食物,所獲功德更是層層轉(zhuǎn)進,不可思議。(增一阿含經(jīng)卷十三)

         

        而佛依布施對象說明得福多寡進一層的意義何在呢?這個問題將在下一篇‘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來做說明。

         

        7.凡夫?qū)W布施不能平等發(fā)心的原因

         

        從另一個觀點來說,凡夫行者發(fā)心布施之所以會從佛、菩薩、阿羅漢等有修有證的圣者先行供養(yǎng),正說明其‘分別心重’的現(xiàn)象,內(nèi)心貪著諸佛有無量的功德回向力用,可令其獲得廣大福德果報。其心量雖因貪著佛身而狹小,但的確可因有無上定慧功德圣者的回向力量,使其獲得無量的富貴果報。

         

        又有一類初學菩薩因多生累劫以來,發(fā)大慈悲心度眾生,學布施時,自然先以貧者、惡人為對象。這種因憐憫眾生,而先利益貧人的發(fā)心,雖然布施的對象不是良福田,但卻可因其廣大慈悲心的惠施力量,獲得未來無邊的富貴果報。

         

        而現(xiàn)代人布施的發(fā)心,也絕對不出這兩種,不是書看得大多及修定心(空定心)重而使慈悲心減弱,就是跑道場太多后,變得‘分別心重’。再則真正能發(fā)慈悲心惠施貧者的施主,又對佛菩薩無量功德力量所形成的修證過程少有認識,一直停留在‘佛門外’觀望、徘徊,不能進步!

         

        就因為凡夫?qū)W布施不是分別心深,便是慈悲心重,所以縱然經(jīng)過了多生累劫的行布施,仍然不能進入菩薩修布施行的核心目的,獲證‘無生法忍’。這亦是明示了任何一個菩薩行者,在未證無生法忍前,皆停留在慈悲心強或分別心重偏向一邊的布施發(fā)心,離佛道遠矣。

         

        凡夫行者為何要學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布施呢?目的就是在糾正我們無始以來這顆太濁太重的‘分別心’與固執(zhí)一邊的‘憐憫心’。而當凡夫行者因?qū)W布施而使自己這顆妄動的分別心與憐愛心,逐漸趨向平等、無分別的大慈悲心量時,就證明你已經(jīng)能在任何布施的情況下,不著布施相,視一切受施者如‘未來佛’,心得無邊自在,進入菩薩修證無生法忍的行列了。

         

        8.人中最大的富貴果報是什么?

         

        智度論卷四十六說:‘眾生因布施、持戒因緣故,人中富貴,作轉(zhuǎn)輪圣王,余波羅蜜或作梵王,或作法身菩薩。’

         

        轉(zhuǎn)輪圣王是人中廣行布施者所獲得的最大福報。人間眾生雖行布施,但在布施時,心不恭敬,或者這顆清凈布施心不能常久保持下去,來世續(xù)生人中,自然投生在富貴人家。若是布施的發(fā)心,念念虔誠、凈潔,一生持續(xù)下去,臨終這顆恭敬的布施心仍能自然憶念起來,回向天上,死后便可轉(zhuǎn)生天界。若是只為布施而行布施,別無作愿,生生世世布施不斷,便可因布施福德的累積,在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獲得人中最大的輪王善報,七寶具足,眷屬眾多,以十善法統(tǒng)領(lǐng)四天下。(長阿含經(jīng)卷六)

         

        任何一個菩薩行者從初發(fā)愿學布施因緣以來,因發(fā)心正確,終不墮三惡道:又因布施的深厚功德果報所感,常作轉(zhuǎn)輪圣王。以輪王身份,化導(dǎo)眾生令入佛道(智度論卷九十一)。因此累積了無邊的福德善報,逢遇無量千萬尊佛出世,皆作轉(zhuǎn)輪圣王,對諸佛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縱然菩薩布施時不發(fā)愿得輪王之報,亦因福德因緣牽引,常得輪王善報,以布施、持戒之法,教化眾生。(智度論卷三十九)

         

        反觀現(xiàn)在的人布施,少有生天者,大都因‘雜心布施’,投生人間富貴人家,吝施心重。生而富貴卻不知布施,這種富貴又何足恃呢!正顯露出是因不凈施獲得富貴果報,轉(zhuǎn)生即失。一個欲學菩薩布施的學佛者,若只看在眼前的現(xiàn)實利益,而忽略未來的因果報應(yīng),還有資格自稱為三寶弟子嗎?

         

        9.布施果報為何有種種不同?

         

        1)布施福報有四種區(qū)別

         

        據(jù)諸法要集經(jīng)卷十所載,布施的果報,因布施發(fā)心與布施對象的不同,形成四種不同受報情形。是那四種呢?

         

        甲、施多得福少的情形

         

        我們經(jīng)常看到一般人多以飲酒、歌舞等俗事互相應(yīng)酬、取樂(布施)于人,花費既多,又無福報,只能換取一時的解悶、享樂而已。

         

        乙、施少得福少的情形

         

        世界各地的人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信仰多神教,其中不乏邪見外道者。若是用慳貪之心布施邪見外道之人,布施財物既少,得福亦少。

         

        丙、施少得福多的情形

         

        現(xiàn)代人若是能以慈敬心供養(yǎng)有德行之人,使其精進學道,布施的財物雖少,但福報彌大。

         

        丁、施多得福多的情形

         

        世界上要找到一個了悟世間無常苦空之人,以向道心發(fā)心施舍錢財,造立塔寺,供養(yǎng)三寶,真是不容易呀!這種情形,施物既多,所獲福報亦如恒河流沙那么多!

         

        布施的發(fā)心,是依吾人知見的正確與否而漸進正軌的;因此形成由少而多的福樂受報情形。捫心自問:‘我真的已經(jīng)脫離施多得福少的果報嗎?’

         

        可以肯定的,現(xiàn)代大多數(shù)的佛弟子都停留在‘施多得福少’或‘施少得福少’的階段。而且對布施的果報問題,沒有深入去研究,猶以為自己已經(jīng)培植了不少福德果報。

         

        當知我們用善心布施時,因施物不同,對象不同,獲得的果報,必然有異。現(xiàn)在就來為讀者分辨善心布施的果報問題。

         

        2)凡夫善心布施的程種果報

         

        依智度論說,凡夫善心惠施的果報,不勝枚舉,茲略舉六種為代表:

         

        甲、布施飲食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飲食后,能令身色強健,樂觀進取,奮發(fā)向上,造福人群,乃至向道修善;惠施者未來便能獲得身色有力,乃至具有生命活力,樂觀向上之回報。

         

        乙、布施衣服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衣服后,生出慚槐、知足之心,以此受施知足之心,奮勉自強,修善向道;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慚愧有德,身心威嚴的安樂果報。

         

        丙、布施井池、泉水、種種好漿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泉池好漿后(古時用語),身心安泰,利人利己;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無饑無渴,五欲具全的安樂果報。

         

        丁、布施橋船、履屣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施物后,小心愛護,益己善人,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生具種種車馬的富足果報。

         

        戊、布施園林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施物后,種瓜種果,接濟貧民,從善如流;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受身端正,心樂無憂,應(yīng)有盡有的富豪尊貴之報。

         

        己、布施房舍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房舍后,辦道修行,慈善濟世;布施者未來便能上升天界,獲得種種七寶宮殿,自然而有,以及五欲自娛的天樂果報。

         

        只要我們用一顆善良的心布施,必能獲得福德善報,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布施的果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方面牽涉布施者的心態(tài),受施者的心態(tài)與受施者的受用情形,乃至施物的來源、大小、多寡、優(yōu)劣……,因時、因地、因人、因物種種不同,而形成不可預(yù)知與層層改變及層層轉(zhuǎn)進的無量差別果報,不是凡夫智識所能辨知的。

         

        3)為何布施得時、得地、得人、得物果報增多?

         

        佛說,世間人能發(fā)至誠心布施,本身就是一種福德,但是若更能得時、得地、得人、得物,施其所需,施得其所,果報便會相對增加。什么是得時、得地、得人、得物呢?現(xiàn)在加以說明:

         

        甲、什么是得時?

         

        當你正逢遠游之人、遠來之人、生病之人、看病之人,在路上或他處遭遇風寒、饑餓、痛苦、危險眾難之時,若能適時給予所需,安其苦難,必然因受施者感恩心重、報答心重及自己憐憫心或恭敬心重,而使果報增加。

         

        乙、什么是得地?

         

        當你正逢當?shù)亟ㄔO(shè)所需,利益人民,譬如造橋、鋪路……等,因人群的銘記感恩,而布施者福德加重。或者在貧人、修行者必經(jīng)的路旁,隨時依其所需,施食、施水、施衣……,廣結(jié)善緣,必然使布施者福報增加。

         

        丙、什么是得人?

         

        如果受施者是非常有善心之心或者正是出家修行人,或者施者、受者皆是有德有福之人。布施者以種種恭敬、迎送之禮,供養(yǎng)有德圣者,必然使施者未來福報增加。

         

        丁、什么是得物?

         

        布施者以自己辛苦工作賺得的種種財、物,毫不吝惜地布施,或者自覺今生貧窮,乃是前世不知修福所致,因此將自己以畢生精力換取來多年累積的難得財物,無有慳吝地經(jīng)常布施出家修行人,以求來世福田。以此難得之物,用最誠意恭敬的布施心供養(yǎng)有德有修的正道僧寶,得福最多。乃至將身家所有之物,盡用布施,絕不貪惜,以此功德,果報無量。

         

        現(xiàn)代人布施,多不能得時、得地、得人、得物,大都一窩蜂地供養(yǎng)名寺、名僧、名人,而忽略了施其所需,施得其所,才是獲得無量福德的主因。了解了這個道理,你是否對你布施的發(fā)心有所反省呢?

         

        4)三種因緣具足罷令施主得大福德

         

        一般來說,若是三種因緣具足,能令我們在布施時,獲得廣大的福德果報。這是繼前述所說布施福德由淺入深的受報情形,進一步進入獲得廣大福報的修學領(lǐng)域,需要探討的問題。是那三種呢?

         

        甲、大福從心生

         

        如果布施者是一個修行人,平素已經(jīng)成就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或者已證念佛三昧,甚至已經(jīng)了脫生死;以這種平素修行的心態(tài)來布施,一定會獲得廣大的福德果報,但不一定與佛道相應(yīng);因四無量心通外道,念佛三昧依其所證程度而定。大體來說,修得愈好,布施時所獲福報愈大。

         

        如佛在世時,有一次舍利弗用一缽飯供養(yǎng)佛,佛立即將這缽飯布施狗,問舍利弗:‘你用飯布施我,我同樣用飯回施狗,你與我誰得福比較多?’

         

        舍利弗答:‘以我解佛所說的深入法義,當然是佛布施狗比我布施佛得福多。’(智度論卷三十二)

         

        這是說明舍利弗的道心行愿去佛甚遠,縱然發(fā)千萬億倍的供佛心,都不及佛以清凈心布施狗的功德大。由此解答了‘良田雖復(fù)得福多,而不如心的力量大’之義。

         

        乙、大福從良田生

         

        倘若布施之人有修有證,布施對象又是佛或已證法身菩薩或者是阿羅漢及辟支佛,仗著圣人不可思議的祝愿力,能令施者獲得無量的福德果報。

         

        (甲)臨終供佛轉(zhuǎn)地獄火成生天福報

         

        如佛在羅閱城迦蘭竹園時,有一位叫做毗舍羅先的長者,生平不種善根,無戒無信,邪見熾心,崇敬邪神,認為布施或為惡沒有善惡果報,沒有三世因果,無有修證之事。優(yōu)頭槃比丘以宿命通獲知此長者壽命將盡,死后當生啼哭地獄,心生悲憫,欲度長者,便以種種神通之力善方便引渡長者,令其發(fā)至誠心以香湯供養(yǎng)佛……。經(jīng)過五日,長者果然死去。因臨終強有力的供佛功德力所感,上升四天王天,再依次轉(zhuǎn)生他化自在天,又重生四天王天,于六十劫中,不墮三惡道。最后下生人間,剃除須發(fā),出家學道,證辟支佛果。(增一阿含經(jīng)卷二十七)

         

        (乙)供佛舍利福德無盡

         

        又過去劫中,有一名叫做億耳的阿羅漢,他于宿世曾經(jīng)用一朵鮮花發(fā)至誠心供養(yǎng)佛的舍利塔,死后九十一劫中往返人間、天上,受樂不盡。又以此剩余福德因緣,在發(fā)心修道時,衣食無慮,得證阿羅漢果(智度論卷三十二)。由供佛舍利,而做所得福德力,令施者證阿羅漢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此亦明示‘大福從良田生’的道理。(又以恭敬心供養(yǎng)阿羅漢、辟支佛等圣人舍利,命終之后,亦可往返天上、人間,愛樂匪淺,此例繁多,不錄,如增一阿含經(jīng)卷四十九、雜寶藏經(jīng)處處記載)。

         

        丙、大福從妙物生

         

        妙物即施物清凈之義。所施之物,不是搶奪而來,也不是偷竊而來,也不是詐騙、貪污、枉法、拾遺、賭博……等等不正當行為而來,并且要適時而施,施得其所,不求勝名,不求利養(yǎng),如此行施,符合‘妙物施’的原理,必獲人天尊貴富樂善果。

         

        如果布施者、受惠者、所施物皆如以上所說三種因緣清凈成就,自能招感廣大的福德果報,不可思議。

         

        然而現(xiàn)在的人布施,不是布施者心不凈,就是惠施者意不凈,否則便是施物不凈,甚少有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具足清凈的時候,因此現(xiàn)代人布施的果報,大多大起大落,易得易失,處處可見。

         

        而以上所述種種施者、受者獲福情形,乃是與人天果報相應(yīng)的現(xiàn)象,尚未進入布施波羅蜜的修學階段,也就是說與佛道并未相應(yīng)。縱然獲得多生多世的人天尊貴果報;然而一旦福樂享盡,依然隨業(yè)受生,沉淪生死苦海中,不得出離。亦與本愿所說的,正在步入成佛之路,具備布施波羅蜜修因的菩薩行者,因聽聞佛名所獲得的尊貴富庶果報毫不相應(yīng)。那么究竟應(yīng)當發(fā)什么心態(tài)‘學布施’,才能真正的與佛道相應(yīng),走向成佛之路呢?以下首先來約略說明布施者的發(fā)心有八個引進次第,做為步入成佛之路之前導(dǎo),俟進入后續(xù)‘由世間施導(dǎo)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單元再做詳細說明。

         

        10·布施者的發(fā)心有八個引進次第

         

        每一個人學布施,一定是先由自己發(fā)心布施開始起步,發(fā)心深入了,才會鼓勵人家也學習布施之樂。自己因為行持布施,而在‘修心’間,使貪吝、嫉妒、狹小的心量逐漸打開了,親身體會到布施的現(xiàn)實功德利益,才會向人贊嘆布施的功德益處;而當我們在‘修心’間,進一步啟開菩薩自利、利人的隨喜功德心時,便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歡喜地贊嘆周遭一切正在學習布施的向善者。

         

        而當一個施者的發(fā)心,已經(jīng)達到由贊譽周遭的布施者,擴充至隨喜贊嘆一切正在行施的眾生時,就證明你已經(jīng)因?qū)W布施而深入地拔除慳貪的劣根性,從此一心契入布施的領(lǐng)域。你將會發(fā)現(xiàn):平等、慈悲的幼苗,逐漸在你布施的深廣心田中顯現(xiàn)、成長……。

         

        這是啟示布施者的發(fā)心,有一定的循序漸進的層次,千萬不可‘錯用心’,偏離正道的布施,否則便會事倍功半,遠離佛道。也就是說明了佛弟子學布施,若不能從1.自行施2.教人行施3.贊嘆施功德4.歡喜贊嘆行施者5.拔除慳貪根6.深愛布施7.慈悲眾生,這七個發(fā)心次第,引導(dǎo)而進,便絕不能與成佛的布施法門相應(yīng);不能與布施波羅蜜相應(yīng),就不能達到布施的最終目的—8.通達諸法實相,徹底正見佛道的彼岸。佛弟子唯有遵循這八個發(fā)心循序而進,才能真正踏上佛道布施之路的正途。

         

        11·現(xiàn)在人布施為何遠離佛道布施之路?

         

        現(xiàn)代的人學布施,離以上所述的八個發(fā)心次第遠矣。你是否有好好反省過,自己布施的發(fā)心,到底停留在什么程度呢?是經(jīng)常親自布施,但卻沒有進一步發(fā)心鼓勵人家也行布施嗎?或者偶而發(fā)心布施一次?是什么原因不能讓我們量力而為地歡喜布施呢?如果找到自己不肯發(fā)心布施及不鼓勵、不贊嘆別人布施的‘原因’,你愿意痛下決心去改嗎?

         

        我們可以經(jīng)常看到,有的人自己不愿發(fā)心布施,但卻在人家向他化緣時,四處開口教人出錢或出力,為什么自己不肯布施,卻會歡喜教人布施呢?

         

        有的人會對人贊嘆布施有大功德,勸人布施,自己卻不發(fā)心布施,為什么?

         

        有的人會自動發(fā)心布施,也會教人布施,對人稱贊布施功德,但真正見到人家布施時,卻不會歡喜贊嘆;或者雖然贊嘆,卻言不由衷,為什么?

         

        有的人雖然肯親手布施,卻對布施之事不會歡喜、贊嘆……,為什么?

         

        布施的發(fā)心,雖然有百千種不同,但絕對有其循序漸進的脈絡(luò)可尋。發(fā)心的進展次第,也絕對不會因人而異。無論勸人布施,贊嘆人布施,自己卻不發(fā)心布施,或者自己發(fā)心布施,看見別人布施,卻不喜見聞……,這種‘怪現(xiàn)象’,不是現(xiàn)代人‘慳貪心、嫉妒心深重’的表相嗎?我們不承認嗎?(按由禮懺法門先學菩薩發(fā)隨喜功德心,再進入布施法門的學習,乃是另一種修行引進之路。請參閱‘從禮懺法門開啟—發(fā)隨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難的修持問題’之單元)。

         

        如果您愿敞開慳貪的心,從此學習與佛道相應(yīng)的‘布施發(fā)心’。就從今天開始,仔細體會本文所說布施發(fā)心的八個由淺入深的修學次第,試著去做吧!

         

        (五)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

         

        布施所獲得的富貴果報,依布施者與受施者雙方心態(tài)的不同,而形成一世獲福或持續(xù)多世得福,甚至多生累劫招感富貴果報的情形,大體可用數(shù)種現(xiàn)象來說明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相互果報關(guān)系。

         

        1.佛門中所說的福田是什么?

         

        1)福田歸納成兩種

         

        要了解施與受之間獲福的最大原因,首先必須明白佛門中所說的‘福田’是什么意思。

         

        福即富饒之義。也就是說,凡是敬侍、供養(yǎng)佛、僧、父母、師長、悲苦貧困之人及畜生等,便可獲得福德,招感人、天善業(yè)樂果,猶如農(nóng)人耕田,能有收獲一樣;因此以田為例,以此引喻成可生福德之田。由此可知,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稱之為福田。又因布施者的發(fā)心,大體不出‘憐愍施’、‘恭敬施’、‘恭敬憐愍施’這二種(前篇已說明),而依此三種受施對象,將福田歸納成兩類:

         

        甲、憐愍福田

         

        即鰥、寡、孤、獨、盲、聾、喑、啞、貧、病、殘、憨、畜生之類。此類眾生能令人們發(fā)出憐愍救濟之心而行施舍;并且為現(xiàn)世人類所樂施者。

         

        乙、恭敬福田

         

        即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及德行清凈的圣眾僧。此類圣人能令眾生生出恭敬供養(yǎng)之心,求植清凈福田。

         

        由此二類福田的差異,而使眾生在供養(yǎng)時,產(chǎn)生不同的分別心態(tài),獲得無量差距的福德果報。

         

        2)什么是根本福田?

         

        而據(jù)正法念處經(jīng)卷十五、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卷二等所載,佛為大福田、最勝福田,而父母為三界內(nèi)之最勝福田(因無父母生育之恩,即不可能成辦任何事情)。雖然福田有多種之別,然佛門中以佛及有修有證的圣弟子為根本福田(從須陀洹初果至成佛,大智度論卷七十七)。

         

        3)具備什么修行條件才能稱為‘真實福田僧’?

         

        甲、為何稱小乘行者為真實福田僧?

         

        如成實論卷一福田品說:‘二十七賢圣(指聲聞乘人在見道以前的七種修行位,稱為七賢位,及從有漏學位至無漏學位之間七種由淺至深的修行階位,稱為七圣位)。斷盡貪、恚等諸煩惱,其心空而不起煩惱惡業(yè),所得禪定皆清凈而永離諸煩惱,棄舍憂樂,又能斬除五種心縛,成就八種功德田,并以七定護持善心,滅盡七種漏,具足戒等七凈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復(fù)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稱為福田。’

         

        由此可知,聲聞弟子因經(jīng)過戒、定、慧的修持,斷除貪、嗔、癡等煩惱,成就清凈定慧功德,而稱其為真實福田僧,良有因也。

         

        乙、為何稱菩薩圣者為真實福田僧?

         

        又據(jù)首楞嚴三昧經(jīng)卷下記述,修行人具足‘十種法行’者,亦堪稱為真實福田僧:

         

        1.住于空、無相、無愿三解脫門而不入法位。

         

        2.見知苦集滅道四圣諦而不證道果。

         

        3.行八解脫而不舍菩薩行。3/16

         

        4.能起宿住、死生、漏盡等三種智證明而行于三界。

         

        5.能現(xiàn)聲聞形色威儀而不隨音教從他求法。

         

        6.現(xiàn)辟支佛形色威儀而以無礙辯才說法。

         

        7.常在禪定而能現(xiàn)行一切諸行。

         

        8.不離正道而現(xiàn)入邪行(對眾生行同事攝)。

         

        9.現(xiàn)貪染愛而離諸欲一切煩惱。

         

        10.入于涅槃而于生死不壞不舍。

         

        此指大菩薩圣者的解脫證境而言。凈土中充滿無數(shù)獲得聲聞解脫的真實福田僧,以及此處所說獲得大菩薩解脫證境的無數(shù)真實大福田修道者,堪受人天供養(yǎng)。

         

        由上得知,佛門中重現(xiàn)有修、有證、有大慈悲愿行的修持者,以其深厚的定慧力、福德力、慈悲力為施主咒愿,能令施主獲得廣大、長遠的人天富貴果報。尤以佛的福慧力為最殊勝。

         

        2.佛囑咐施主應(yīng)當以何種人為優(yōu)先布施對象?

         

        佛曾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告示諸比丘說:有兩類人出現(xiàn)在這個世間,非常的難得難過。是那兩類人呢?一類是佛與轉(zhuǎn)輪圣王,一類是辟支佛和漏盡阿羅漢(增一阿含經(jīng)卷八‘一’、‘三’經(jīng)。)施主若是生達佛與辟支佛及阿羅漢出世,可說是莫大的善根福報。布施的對象,自然以身心清凈的佛及二乘解脫圣者為優(yōu)先。如佛在世時,曾對釋提桓因(仞利天帝)囑咐說:‘能施眾僧者,獲福不可預(yù)計。’(增一含卷六),尤其以‘承事、供養(yǎng)精進持戒、多聞、修定、解脫的圣眾僧為最殊勝’(增一阿含卷四)。這是站在清凈福田僧心力回向的祈福作用觀點而說的話。

         

        如佛在世時,有一位薄拘羅比丘,宿世曾經(jīng)轉(zhuǎn)生于鞞婆尸佛出世之時,當時僅以一顆呵梨勒果用恭敬之心供養(yǎng)圣眾僧,死后九十一劫當中,天上、人中享受福樂果報不盡,身心常無疾病。現(xiàn)在又值遇釋迦牟尼佛出世,隨佛出家,漏盡解脫成阿羅漢。

         

        又佛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名叫二十億耳,宿世亦投生于鞞婆尸佛出世之時,當時僅建造一幢簡陋的房舍以敬信心供養(yǎng)圣眾僧,死后九十一劫天上人間享受福樂果報不盡,現(xiàn)在又逢遇釋迦牟尼佛出世,見佛聞法,出家修行,得證阿羅漢果。這都是因為圣眾僧清凈的咒愿力所感,而使施主僅施舍少許財物,便能獲得廣大福德果報的事實。(大智度論)

         

        這尚是施與受之間所獲的福德果報屬于較差的一種。如果凡夫能遇佛出世,供養(yǎng)到佛陀,只要少許布施,便能獲得大果報。為何如此說呢?

         

        3.為何少施供佛能得大福報?

         

        這是因為施主在布施時心清凈,布施的對象又是清凈福田僧,甚至是佛菩薩,當然可因佛菩薩的咒愿力而獲得未來無是的富貴果報。尤其以佛的咒愿力為最殊勝。如印度的阿育王宿世逢遇釋迦牟尼佛出世,為一童子。有一天,正在嬉戲時,遙見佛迎面走來,內(nèi)心被佛莊嚴的德相所感動,于是生起大敬信之心,自思:我應(yīng)當用麥麩供養(yǎng)佛,但是身邊沒有麥麩,于是用雙手捧著地上的細沙,倒入佛的缽中供佛,發(fā)愿說:愿以此惠施所得善根功德,令我未來仍然投生此地,得一天下,為大國王,供佛之行,定不間斷。佛便立刻取童子所施缽中之沙,灑在佛經(jīng)行過的地方及將要經(jīng)行的地方方,為其咒愿說:我滅度百年之后,此童子于‘巴連弗邑’(印度地名),當統(tǒng)領(lǐng)一方,身為轉(zhuǎn)輪王,姓孔雀,名阿育,以正法治化其國,又建造八萬四千法王之塔,供養(yǎng)佛舍利,安樂無量眾生。這即是著名的阿育王宿世以沙供佛—施者心清凈但施物不凈,受到佛的咒愿力所感,少施得大福報的事跡。亦是屬于施、受俱清凈的果報中較差的一種。(雜阿含經(jīng)卷二十三‘六0四’經(jīng))。

         

        4.最殊勝的生天方法

         

        給孤獨長者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間,初次見到佛的時候,便在聞佛開示諸法無常的道理間,領(lǐng)悟應(yīng)該即時把握人生,力行布施修福之事;而竭其所能,盡心以衣被、飲食、房舍、床臥、湯藥及建造精舍供養(yǎng)佛僧。臨終之際,雖然疾病現(xiàn)前,但是這顆敬信三寶的供養(yǎng)心仍然不斷,一心向佛,心念清凈,于是上升兜率天上,身光遍照,為兜率天子。(雜阿含經(jīng)卷二十二‘五九二’、‘五九三’經(jīng))

         

        這是說明生天的方法,仍是以供養(yǎng)佛陀的果報為最殊勝,尤其以布施者與受施者兩者‘發(fā)心’俱清凈,所獲得的施福為最廣大。現(xiàn)在佛已滅度,凡夫欲求廣大的清凈福德果報,自然應(yīng)當于僧寶中行布施。

         

        5.凡夫以凈信心供養(yǎng)佛的果報是什么?

         

        現(xiàn)在再來探討凡夫以凈信心供養(yǎng)佛的果報是什么?這要追溯到佛出世在印度時,有一位老婦人供佛的事跡。

         

        有一次,佛離開舍衛(wèi)國時,阿難隨從佛游行諸國,來到一座婆羅城托缽,有一位老婦人遙見佛的相貌上好殊勝,莊嚴無比,凈信之心油然而生,不禁自思道:如此威德莊嚴之人,應(yīng)當接受天廚供養(yǎng),今天自降圣格,持缽行乞,一定有其緣故,而且從他的顏容散發(fā)出祥和的神情顯示,此人必然具有大慈愍心,今日想必是為了讓眾生種下福德善根而來乞食。我真是幸運能逢遇圣人托缽,千萬不可錯失良機。又思,我貧窮無財,不能以美食供佛。于是竭盡所能,取得一缽弊食,用最誠敬的心,供養(yǎng)佛陀。

         

        佛知道這位婆羅門的內(nèi)心對佛德十分敬信,一心思供。于是伸手用缽接受他的供養(yǎng)。當時佛面露微笑,有正色光隨佛笑容而出,普照大地,又從兩眉間的白毫相而入。

         

        阿難看到這種情形,合掌長跪,請問佛說:‘佛不妄笑,其笑必有因緣,愿聞佛微笑之意。’

         

        佛問阿難:‘你看見這位老婦人,顯露出最誠敬的清凈心施佛飯食嗎’

         

        ‘看見了,世尊。’阿難據(jù)實而答。

         

        佛便開示阿難說:‘這位老婦人因為用敬信心施, 佛的緣故,未來十五劫中,不墮三惡道,獲得天上、人間的富貴福樂,不可為喻,后得男子身,出家學道,成就辟支佛果,得證無余涅槃。’(智度論卷八)

         

        這個例子是說明凡夫用凈信心布施最清凈的福田—佛陀,能感得未來無量的福德果報,不可思議。這亦是施、受兩者俱清凈獲福最大果報中屬于較差的施報。但是對現(xiàn)在的凡夫眾生來講,逢佛出世,又能供養(yǎng)佛陀,已經(jīng)是千萬億劫難值難遇的事情了。

         

        明白了凡夫供佛的果報,再來進一層探討阿羅漢圣者供養(yǎng)諸佛所獲得的果報及菩薩圣者供佛的果報,以及佛與佛之間相互贊揚、供養(yǎng)的意義,有何殊勝之處?便能領(lǐng)悟施與受間獲福最大的價值是什么?!

         

        6.阿羅漢供養(yǎng)諸佛獲福最大的極限是什么?

         

        佛在法華會上處處為聲聞弟子授記,預(yù)記聲聞弟子于未來世中,當值無量諸佛出世,供佛不斷,所得福德果報的極限,表現(xiàn)在其成佛凈土的顯相上。

         

        如佛預(yù)記舍利弗未來供養(yǎng)無量諸佛的果報說:‘佛告舍利弗:我與你過去曾經(jīng)共同逢遇二萬億尊佛出世。當時我為了追求無上佛道,經(jīng)常教化于你,你也長夜發(fā)心隨我受學法要。我依你的根器,方便引導(dǎo)你入佛法。舍利弗,我過去在二萬億尊佛出世的時候,教導(dǎo)你一心發(fā)愿志求佛道,你現(xiàn)在都忘記了,反而今天自稱已經(jīng)得到滅度。我現(xiàn)在為了再度啟發(fā)你憶念宿世所發(fā)求學佛道的大悲本愿,所以在這次的法會上,為諸聲聞弟子宣說大乘經(jīng)法,名為妙法蓮華(此以蓮花的明凈,來形容大法的微妙)。以此導(dǎo)引聲聞弟子發(fā)菩薩心,求學成佛之法:凡是修此大法者,都會受到十方諸佛的加持與護念。

         

        舍利弗,你在未來世經(jīng)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劫數(shù),將會深發(fā)成佛悲愿,往返十力世界,供養(yǎng)無量千萬億尊佛,奉持諸佛所說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最后福德具足,成就圓滿佛果,佛號華光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足。你成佛的世界,叫做離垢,那個世界的依報大地,平坦寬正,地面上有許多寶物綴飾其間,非常的清凈莊嚴。彼世界中,充滿了福德深厚的天人眾生,因為天人行善、修持所感,使得離垢世界安穩(wěn)豐樂,沒有災(zāi)難發(fā)生。彼世界又因人心清凈、光明,致使依報大地光潔、鮮亮,凈若琉璃(琉璃為地),散發(fā)出猶如黃金般的澄瑩色彩……。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法教化眾生。

         

        舍利弗,被佛出世度眾的時候,雖然不是像娑婆世界般的污濁,但是仍然以宿世所發(fā)大悲本愿教化罪障眾生,為一切眾生演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種教法。那個世界的劫名,叫做大寶莊嚴……。為什么叫做大寶莊嚴呢?因為彼世界菩薩圣眾充滿其國。眾生若能逢遇菩薩出世,實在稀有難得,就猶如寶物般的珍貴,故稱彼世界劫名為大寶。彼世界菩薩的數(shù)量,無盡無邊,不可思議,除了佛的智慧力,沒有人能知道有多少。當菩薩圣眾欲行步時,均有寶物綴飾的蓮華承接具足。為何會有這種奇異情景呢?當知彼世界中的菩薩大眾,都不是初發(fā)意的新學菩薩,皆是在無量劫中,久修六度萬行,已經(jīng)種植深厚的定慧、德行:由廣大的福德力量所感,故有凈蓮顯相,承接具足;并且這些大菩薩在無量百千萬億尊佛出世的世界里,凈修梵行,恒常為諸佛所稱嘆。又經(jīng)常于諸佛前聞佛說法后,修學佛的廣大智慧,累積了甚深的禪定力量,開發(fā)廣大的神通力用,早已善知一切諸法的總持行門,具有質(zhì)真無偽的清凈心念,一心億念佛道,堅固不退,像這樣一意志求佛道的菩薩圣者,在彼世界太多太多了。

         

        舍利弗,華光佛的化身壽命是十二小劫……,彼世界人民的壽命,平均也有八十劫。華光如來經(jīng)過十二小劫將入涅槃之前,將會為堅滿菩薩授記成佛。并囑咐彼國的出家比丘說:這位堅滿菩薩當我涅槃之后,接著在此世界成佛,佛號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彼佛世界的清凈莊嚴,就像你成佛的世界一樣。舍利弗,此華光佛滅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十劫,像法住世三十二十劫。’

         

        佛亦預(yù)記目犍連未來供養(yǎng)無量諸佛的福德果報說:‘這位大目犍連尊者,未來亦將會深發(fā)成佛道心,往返十方世界,用種種的供具供養(yǎng)八千諸佛,對每一尊佛恭敬、尊重、稱贊。諸佛滅度后,目連發(fā)心建造八千座塔廟,高度為一千由旬(印度計里程的數(shù)目為由旬,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種說法,以四十里為一由旬者居多),長度和寬度都是五百由旬,而且每一座塔廟都是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等七種寶物建造、裝飾而成,又用無數(shù)香華、瓔珞、涂香、末香、燒香、繪蓋、幢幡供養(yǎng)諸佛塔廟。目連經(jīng)過八千尊佛出世后,接著又發(fā)心供養(yǎng)二百億尊佛,也是像供養(yǎng)前述八千尊佛一樣的恭敬、尊重、贊嘆、起塔、建廟、供養(yǎng),最后福德圓滿,成就佛道,佛號為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目連成佛的世界,叫做意樂,彼世界劫名為喜滿。其國土地平坦、寬正,玻璃為地(喻凈土大地猶如玻璃般地瑩凈、透明),寶樹莊嚴(喻凈土中樹木殊勝、莊嚴的情形,就像寶物般地稀有、珍貴),而且在目連成佛的世界里,到處可以看到從寶樹上飄散像真珠一樣的鮮花,同通凈土各地,這朵朵的真珠華,片片晶瑩剔透,光彩奕奕,將凈土的自然景致引入無以形容的特殊、清凈、鮮明、莊嚴……中。令人見之,賞心悅目,贊為觀止。

         

        意樂世界中,天人、菩薩、聲聞等圣人充滿其中,其數(shù)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世四十小劫。’

         

        由以上經(jīng)文所述可知,在聲聞行者啟發(fā)無上菩提道心,實踐菩薩成佛行愿時,一定會發(fā)愿到十方世界去供養(yǎng)無量諸佛,在諸佛世界聽聞成佛之法,修學菩薩度化眾生、莊嚴凈土之行,當其福德究竟時,莊嚴凈土之行由是圓滿,而與其宿緣教化眾生形成另一層次的凈土教化因緣。凈土的莊嚴顯相,即是聲聞行者由回小向大,發(fā)心供養(yǎng)諸佛,實踐菩薩利生之行的過程中,獲得度生福德極致的圓滿表相。

         

        7.施與受之間獲福次大的省思

         

        據(jù)菩薩地持經(jīng)卷七所載,菩薩逢佛世時,因為以六種清凈心供養(yǎng)佛,而獲得無量的富樂果報。是那六種心呢?

         

        1)一心觀想佛是無上福田。

         

        2)一心觀想佛對眾生有無上恩德。

         

        3)一心觀想佛于一切眾生中無人能比。

         

        4)一心觀想佛于無量劫中難值難遇。

         

        5)一心觀想佛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至尊無上。

         

        6)一心觀想佛于世間出世間法一切具足。

         

        菩薩因多生累劫依般若波羅蜜,獲得無量禪定門及無量智慧方便門,所以經(jīng)常值佛出世,念念以此六種清凈心,乃至延伸無量清凈心,供佛不斷,累積了深厚的福德果報;因無礙般若心現(xiàn)前,而招感僅以一缽飯食供養(yǎng)十方諸佛時,十方佛前飲食之具,具足而出,遠近無礙(大智度論卷三十二)。此乃指八地以上大菩薩而言(凈土中的大菩薩皆具此廣大福德供佛之力)。其施福果報僅次于諸佛相互助揚法化之施德。

         

        8.施與受之間獲福最大的重心點在那里?

         

        而在施與受之間獲福最大的原因,必然牽涉到施與受兩者之間心力互相交感的問題。施者與受者兩方面的內(nèi)心越虔誠、越凈潔,相互心波交融、影響的層面便愈廣大、愈深細、越瑩凈,施主獲福也越大。而福田中以佛的福德果報為最無上,當然施與受之間獲福最大的啟示,表現(xiàn)在佛與佛之間相互贊揚、供養(yǎng)的現(xiàn)相上。

         

        1)經(jīng)典上記述佛供養(yǎng)佛的情形

         

        于大乘經(jīng)典中,如華嚴經(jīng)、般若經(jīng)等,經(jīng)常有他方世界的諸佛菩薩前往娑婆世界以花香等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以表助揚法化之德。

         

        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說:‘……佛在當時說法會上,曾于大法座間熙然微笑。當佛微笑之時,有光明從佛口而出,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當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與佛光明相應(yīng)、受到佛光加持的眾生,都在佛的無盡光明影現(xiàn)中,看見東方虛空中猶如恒河沙數(shù)般無量無盡的諸佛及清凈圣眾僧。相對的,東方如恒河沙數(shù)般不可思議的無盡世界中與佛光明相應(yīng)、受到佛光攝持的眾生,也同時看見釋迦牟尼佛的色身顯相及見到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聞法大眾。南方虛空、西方虛空、北方虛空、東南方、西北方、西南方、東北方、上方、下方一切有佛出世教化的世界中,所有接收到釋迦牟尼佛光明加被的眾生,都相互在佛的光明普照下,看到十方世界中的無量諸佛與無數(shù)聞法的清凈大眾。

         

        當時從娑婆世界的東方經(jīng)過像恒河沙數(shù)那么多的諸佛世界,有一個清凈世界,叫做多寶。多寶凈土中,當時正有一尊寶積佛出世說法,而且正在為凈土中的諸大菩薩演說般若波羅蜜法。那時多寶世界里有一尊菩薩,名字叫做普明。當他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光明遍照虛空,引起大地震動,又親見釋迦牟尼佛身相不離娑婆世界,卻又與寶積佛的身相不隔于毫厘時,便驚異地請示佛說:‘世尊!今日是什么因緣令他方佛大放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引起地大震動,又看見佛身顯相在多寶凈土呢?’

         

        寶積佛回答普明菩薩說:‘善男子!從多寶凈土,經(jīng)過西方如恒河沙數(shù)那么多的世界,有一個世界名叫娑婆,彼世界中現(xiàn)在正有一尊佛出現(xiàn)世間,教化眾生,佛號釋迦牟尼,現(xiàn)在正欲為出世在娑婆世界中的諸大菩薩圣眾,宣說般若波羅蜜法,是釋迦牟尼佛的神通力變化,引起光明遍照,大地震動,佛身顯相。’

         

        此時普明菩薩稟告寶積佛說:‘世尊!我現(xiàn)在想到娑婆世界去禮拜、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同時地想禮覲出現(xiàn)在彼世界中已經(jīng)獲得陀羅尼—總持一切法的大菩薩圣眾,及于諸三昧中得到大自在的菩薩清凈大眾。’

         

        佛告普明:‘釋迦牟尼佛現(xiàn)在正在娑婆世界出世說法度眾,欲見佛、供佛,如今恰是時機,隨你所愿,趕快去吧!’

         

        當時寶積佛并以在凈土中生長的千葉金色蓮華賜與普明菩薩,囑咐他說:‘善男子!你可代表我用這朵千葉金色蓮華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當知佛世難值,尤其出現(xiàn)在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更是希有。又能在穢土世界中見到菩薩大眾隨佛出世度眾,實在難逢難遇,你要好好把握這個難得覲見佛菩薩的殊勝因緣,一心供養(yǎng)佛菩薩,聆聽法要。’

         

        當時普明菩薩便接受寶積佛授與的千葉金色蓮花,與凈土中無數(shù)出家、在家菩薩及諸童男童女,蒙受佛力的加被,并運用神足通,經(jīng)過東方無數(shù)凈土世界,親見東方無數(shù)世界中的諸佛,親自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東方諸佛。又捧持多寶凈土中無數(shù)的華香、櫻珞、末香、澤香、燒香、涂香、衣服、幢蓋,來到娑婆世界,欲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見到佛陀,向佛頭面作禮;禮佛完畢,退立一旁,稟白佛說:‘寶積如來請我向佛問安,愿佛在此世界廣度眾生,少惱少患,興居輕利,氣力安樂。寶積如來又授與我這朵千葉金色蓮華供養(yǎng)世尊,請佛受納。’

         

        這時釋迦牟尼佛接受了寶積佛供養(yǎng)的千葉金色蓮華,又將此蓮花一瓣瓣分散至東方如恒河沙數(shù)無盡的世界去供養(yǎng)他方無數(shù)諸佛。而且這朵千葉金色蓮華,在佛的神通力及福德力攝持下,居然遍滿至東方無盡的諸佛世界……。’

         

        2)佛佛為何互相贊嘆、供養(yǎng)?

         

        為何諸佛會相互贊嘆、供養(yǎng)呢?大智度論卷十解釋佛佛互相贊譽、扶持的原因說:‘釋迦牟尼佛最初得道的時候,便一心思惟道:我所獲證的大法,甚深微妙,娑婆世界的眾生愚蒙、薄福,不能測知。今天我欲度五濁惡世的眾生,應(yīng)當如何為眾生說法呢?作此思考后,又億念道:我應(yīng)該將所證一乘法分作三分,以三乘法來應(yīng)機度眾。當佛做此思惟時,十方諸佛皆顯現(xiàn)光明,贊嘆他說:善哉!善哉!我等亦在十方世界五濁惡世中,分一法作三分,方便度眾。這時釋迦牟尼佛聞十方諸佛勸勉語聲,心生大歡喜,當即稱贊十方佛說:‘敬禮南無諸佛。’

         

        十方諸佛就是這樣處處在有佛出世的世界,為令眾生獲得廣大佛法利益,而恒常勸助、贊揚佛德。就因諸佛對每一尊佛及對眾生有深重恩典及助揚之德,于是釋迦牟尼佛用蓮花供養(yǎng)十方諸佛,以此表示眾生供養(yǎng)所獲之福,無有勝過佛德者。并且當知釋迦佛接受寶積佛供養(yǎng)的蓮花,乃是寶積佛的功德力量所生,非是塵水中所生的蓮花。相對的,前述普明菩薩乃是十住法身菩薩,由菩薩圣者由他方世界送此蓮花及無數(shù)華香……來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當知亦是釋迦牟尼佛功德力用所感,非俗世之花。

         

        釋迦牟尼佛因知十方諸佛是第一福田,所以供養(yǎng),此供養(yǎng)之福無盡,必然勝余福德,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佛佛以其無上德行,互相供養(yǎng)、贊揚的原故。當知佛法中有四種布施:(甲)施者清凈受者不清凈,(乙)施者不凈受者清凈,(丙)施者清凈受者亦凈,(丁)施者不凈受者亦不凈。現(xiàn)在釋迦牟尼佛布施東方諸佛,正是施者與受者二俱清凈的最大表相,所以此福最大,因此佛佛親自供養(yǎng)十方諸佛。而且唯有佛應(yīng)該供養(yǎng)佛,余人不知佛德。’此正顯示眾生欲獲無上施福,當于佛福田中求。

         

        3)諸佛為何棄舍煩惱身病不受施福?

         

        于此產(chǎn)生了一個疑點!有人問:一切圣人不貪受果報,尤其二乘行者了脫生死后,更不受后有身,誰受此福?如何說施、受俱清凈,施福最大呢?

         

        當如此無漏福德雖無人消受,但其福不失,廣大無邊;若二乘行者回三向大,行菩薩道,宿所修福,其報無量。因諸出世圣人在深悟一切有為法無常苦空之理后,厭世心甚重,極欲舍身入涅槃,自然施福亦舍。諸佛亦以身為瘡病,不貪五蘊煩惱身瘡,舍放身瘡,契證清凈法身,所以不受報樂,因此雖有大福,亦不受報。

         

        9.結(jié)論—回歸凈土

         

        由以上所述八大點法義,當可明白施與受之間獲福最大的顯相,在于施者與受者之間‘心力’的清凈交感程度厚薄問題,而形成果報的廣大或微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

         

        誠如大乘菩薩藏正法經(jīng)卷十八所說:‘因布施者心清凈廣大故,縱以一條紡線供養(yǎng)佛,即能次第成辦佛法。若心不廣大,復(fù)不精勤,便不能得殊勝果報。若心清凈,以其世間所樂財物而為依止,隨力少施,使得一切可愛樂果。’

         

        凈土中的天人、菩薩大眾,皆是身心清凈。以其清凈心供養(yǎng)諸佛,故能隨力少施,即能感得無量七寶、財物、寶樹、寶花、寶池……充滿凈土,此正是施、受俱清凈,所獲得廣大福德果報的證明。以此施、受俱凈的福德修因所感,故能在一念聽聞彌陀圣名間,招感未來世的菩薩道上人天尊貴的果報,乃是無可置疑的事。

         

        今天我們都是凡夫道上‘學菩薩行’的佛弟子,如何開啟一條從布施行通往佛道的學習之門,通往與彌陀此‘布施入門’愿所說‘在聽聞佛名間’,就能與布施波羅蜜的‘初發(fā)心’及‘深證心’相應(yīng),生生世世在人天尊貴的果報上行菩薩道而不退轉(zhuǎn),就要看我們今世對布施法門的‘發(fā)心處’和修學次第,了解與實踐的功夫及‘用心’有多深了。

         

        (六)如何由世間施導(dǎo)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

         

        1.佛為何先為眾生說布施?

         

        每一尊佛在為眾生最初說法時,都是先說布施之行,次說持戒之理,再說五欲過患,令眾生行為導(dǎo)入道德規(guī)范,從此關(guān)閉惡道之因,打開生天之門。當眾生理解及發(fā)出布施、持戒之心,與愿離五欲之心及對世間苦惱之源,有了追求欲解之誠,再為其說苦、集、滅、道四圣諦解脫生死之理,令其從此踏上解開生命之謎的出世修行之路……。(見阿含經(jīng)、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

         

        佛為什么先為眾生說布施之法?因佛弟子廣行布施,便能利益世間一切貧富貴*之人,乃至惡道一切眾生。本來是我怨家之人,因接受我布施之物,則彼此轉(zhuǎn)為親善之友,乃至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相,諸圣人的功德具足,所愿如意,無不是從廣行布施而得,因有世間、出世間的深遠利益,所以佛先為眾生說布施之法。

         

        又大智度論卷八十二說:‘若人能直行諸法實相,則不為說布施等人般若初門。以人鈍根罪重故,種種因緣說。’

         

        這句話反映出現(xiàn)代眾生大多數(shù)的根器,都是鈍根又罪重。就因為現(xiàn)代學佛者,不能以‘鈍根、障重之心’直行‘實相空理’,佛當然應(yīng)五濁惡世的眾生根機,先說布施之法。當我們能做布施法門,在布施時一點一滴捐棄自己的煩惱心、貪吝心、愛染心……等形成‘鈍根’、‘障重’的原因時,才能恍然醒悟,原來佛說凡夫眾生應(yīng)該從布施之道下手學習,不是沒有因緣的。

         

        2.為何布施時要以愿為導(dǎo)?

         

        大智度論卷七說:‘無福無愿無所樹,立愿為導(dǎo)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所作金無定也。如佛所說: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成幅,不知禪法,聞人中有富樂人,心常念著,愿樂不舍,命終之后,生富樂人中。復(fù)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禪法,聞有四天王天處、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心常愿樂,命終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所得。’

         

        這是說明布施者依其所知、所見、所聞、所修功德,作為發(fā)愿來世投生之處的理想,終究能滿施主所愿,依愿往生。現(xiàn)在就說明布施者依愿為導(dǎo),投生人間或天上,在程度上有什么不同層次的區(qū)分。

         

        1)認識自己所做布施功德是否獲得來世的人中富貴果報?

         

        任何一個人學布施及持戒,如果所修福德已達天界果報,但此修福之人,無愿為導(dǎo),不愿生天,或不知有天界可生,經(jīng)常眷戀人間,來世便會繼續(xù)雜生人間富貴之家,享受其殊妙的富貴果報。

         

        相對的,倘若你平素布施、持戒之心薄少,又樂著世間五欲之樂,來世縱然投生人間,擁有財富,也會生在三教九流的下層社會人家。

         

        如果一個人用至誠心布施、持戒,來世轉(zhuǎn)生人間,就會因至誠的‘心力’所感,投生在貴族之家,或生為一族之尊,王公大臣之流(如印度的第二貴族剎帝利種族中)。

         

        進一步說,假使你不僅以至誠心布施、持戒,又勤讀世間的學問及宗教的經(jīng)書,有世智辯聰,平素潔身自愛,不觸惱眾生,來世續(xù)生人間,便會因你的‘至誠布施、持戒之心’及‘世智辯聰’之業(yè)行所感,投生在社會中上階層的富貴人家(如印度的婆羅門族中)。

         

        自詡是布施成員的佛弟子,有沒有為自己的布施行為,好好考量過來世的投生之處與人間那一階層的富貴果報相應(yīng)呢?

         

        2)認識自己布施、持戒的發(fā)心是否到達欲界天的天福果報?

         

        甲、往生欲界六天的修行條件

         

        而人間任何一個眾生,欲以布施、持戒之福,超脫人間善報,投生欲界第一天—四天王天(通外道),最起碼的修行條件,也要具備五種功德資糧,才能轉(zhuǎn)生天上:(1)信罪福(2)持禁戒(3)聞善法(4)修布施(5)學智慧。具備這五種修行條件,再依愿為導(dǎo),發(fā)愿往生四天王天,才能在臨終時以一顆堅定求生天界的清凈心,帶著今世所修福德資糧,生彼天處。

         

        進一層來說,欲求生四天王天之人,代表他布施、持戒的清凈發(fā)心,已經(jīng)初步啟開厭患世間塵勞之事的境界,能夠做到舍棄名利、不為歡樂境界所動,對親眷愛著之心淡薄,一心好樂聽聞出塵之法,喜歡供養(yǎng)修道善人。臨終時,就會因為這顆堅固、不退的清凈布施、持戒、出塵之心不斷生起,投生與其業(yè)力相應(yīng)的欲界第一層天—四天王天。

         

        當一個人布施、持戒、聽法、厭世、供養(yǎng)尊長及三寶與供養(yǎng)善人的‘清凈心’不斷地增強、超勝,已能做到隨時以恭敬心布施三寶、父母、尊長、善人的程度,內(nèi)心漸具忍辱力與柔和力,故而遠離諍訟,是非,并且‘于己妻房,淫愛微薄’,又發(fā)愿往生天上,便會依愿為導(dǎo),上升欲界較高的天界第二層天--三十三天(仞利天)上。

         

        當一個人布施、持成、聞法、智慧、供養(yǎng)道人之‘發(fā)心’,已經(jīng)從恭敬、至誠、凈潔的愿心,轉(zhuǎn)為‘柔和、靜定、慈悲’的觀照自心境界,因心意純善、和順、慈喜,故而待人處世和顏悅色、舍離偏執(zhí)愛恨之貌,只要終生保持這顆‘靜定、柔和、慈喜’的功德心不退,并發(fā)愿往生天上,便能超勝欲界第二層天的業(yè)力,上升第三層天—夜摩天。

         

        當你因布施、持戒、聞法的發(fā)心,已經(jīng)引導(dǎo)你進入廣學多聞的領(lǐng)域,對于世間、出世間的邪正、善惡的辨別能力增強,內(nèi)心已經(jīng)從柔和、靜定的功德心,轉(zhuǎn)為初步發(fā)出學習求證寂靜涅槃的修慧志向,雖然積德深厚,威儀具足,靜心增強,但是貪愛‘寂靜’境界,心著功德,以此修心程度,發(fā)愿往生天界,便會依愿所導(dǎo),上升欲界第四層天—兜率天上。

         

        當無數(shù)眾生因為你布施、持戒、多聞、修定的教化力所感,普遍獲得極大安樂的清凈幸福果報;甚至你已經(jīng)達到能‘依定變化、親見天界欲樂’的境界,或者依今生福德力所感,于虛空中,親見來世生處—天宮顯相。以此福德,發(fā)愿往生天上,便能上升欲界第五層天—化樂天上。

         

        當你因布施、持戒、多聞、修定的精進力所感,已經(jīng)具備了然超越房事的心境,樂修梵行,解脫生死的精進心不斷地增長起來,甚至能夠達到與欲界第六天的天人業(yè)力一樣‘依思惟力(靜定力),化作天界樂境,自在而為’的神通境界,或者依今生深厚的功德力所感,于虛空中,親見來世投生之處—第六層天的天宮顯相,以此福德,發(fā)愿往生天上,便能在臨終之時,見到天宮現(xiàn)相,上升欲界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上。(見‘大智度論’、‘楞嚴經(jīng)’、‘六道伽陀經(jīng)’、‘六趣輪回經(jīng)’)

         

        乙、為何廣行布施、持戒、修定仍然不能超出欲界天?

         

        為什么一般的佛弟子(包括外道行者),廣行布施、持戒、聞法、修定之志,仍然會有‘欲樂’的希求之心呢?這正說明了我們‘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心尚未斷除’。以‘五欲不凈之心’而行布施、持戒、修慧、修定之法,絕對不能超出‘欲界天’的范圍。所產(chǎn)生的神通變化行為,皆不出‘欲想’變化境界,自然以‘天上五欲境界’為神通化境,不思出離了。

         

        3)如何認識自己布施、持戒的發(fā)心是否已經(jīng)超出三界天的業(yè)力范圍,與佛道相應(yīng)?

         

        不斷五欲,不能超出欲界天的業(yè)力范圍,這是每一個佛弟子所熟知的。但是娑婆世界中大部分的人,都無法跳出‘五欲’境界,甘愿做五欲的奴隸。可以說,現(xiàn)代的每一個人,幾乎部是用‘未離五欲’的心布施,當然來世投生在人間富貴人家及欲界的六欲天中輪回,怨不得別人。

         

        而當修行人深入禪定,用‘離欲心’布施,自然因念念心意清凈,而超出欲界天,上生色界梵天上乃至四禪廣果天上,福樂無盡。

         

        當修道人在禪定中已經(jīng)達到‘離色心’顯發(fā)的境界,念念用‘離色心’布施,發(fā)愿生天,當然會投生在無色界的天上,未來下生人間,福樂無盡。

         

        而當佛弟子修持的程度到達‘離三界心’的境界,念念用‘離三界無常、苦、空、無我之心’行布施,自然念念趨向涅槃道,于佛出世時,得證聲聞果位。

         

        若是佛弟子生生世世以厭惡憒鬧,好樂閑靜,求出世智慧,具備自覺自悟十二因緣法的修持心來行布施,必可種下生無佛世得證辟支佛果的引因,未來必證辟支佛果。

         

        進一步說,一個平素具有大悲心佛弟子,念念以大悲心行布施,以此布施功德,回向佛道,欲度一切眾生,獲得無上甚深畢竟清凈智慧,未來必滿所愿,成就佛道,廣度眾生。(大智度論卷三十三)。

         

        由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分辨出自己目前布施、持戒、修持的‘發(fā)心’到底與欲界、色界、無色界‘何界’相應(yīng)?是不是已經(jīng)將自己布施的發(fā)心導(dǎo)向‘解脫道上’行?還是在‘辟支佛道上’行?抑是在‘菩薩道’上行?或者根本在凡夫道上行?甚至與外道布施的發(fā)心相應(yīng)?自己一定要清清楚楚。

         

        現(xiàn)在的佛教徒,大都停留在‘貪染布施’功德的發(fā)心上,不能進步。究其原因,乃因‘俗務(wù)繁忙,心思太過雜亂’所致。所以現(xiàn)代大多數(shù)的人,都不認識自己目前布施的‘發(fā)心’,停留在什么程度,與何界相應(yīng)?

         

        4)回向發(fā)愿心是獲得五乘布施果報的基礎(chǔ)

         

        佛說,凡夫從初發(fā)心學布施時,一定要以愿為導(dǎo),才能增強布施的功德力,導(dǎo)向與其愿力相應(yīng)的道上行進。也就是說明了,如果你在布施時,發(fā)愿要以此布施功德,繼續(xù)留在這個世界,投生富貴人家,縱然你所做布施功德薄小,也會生生世世在自己的‘愿心’中前進,某一世一定會滿你心中所愿,投生富貴人家。倘若你在布施時,發(fā)愿要以此布施功德,做為修行道上的解脫資糧,或者成佛道上的福德資糧,皆會如水滴匯成河流般地在自己的‘愿心’中一點一滴的導(dǎo)進,絲毫也不會錯誤。

         

        由布施法門而導(dǎo)入成佛之道,是有一定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的,而且絕對能從布施之行直入成佛之道而無疑問。我們看現(xiàn)代的佛弟子大悲心難發(fā),出離生死心更難發(fā)!自然所做布施,不能與佛道相應(yīng)。而凡夫俗子在布施時,要如何‘發(fā)心’,才能種下與佛道相應(yīng)的引因呢?

         

        與佛道相應(yīng)的最初布施心態(tài),就出在施主‘愿心’的回向方向上,是否念念與菩薩度眾生的成佛悲愿相應(yīng)?!就因施主的回向愿心,各有不同,而區(qū)分出凡夫布施、外道布施、聲聞布施、菩薩布施……等無量不同的果報現(xiàn)象。你愿意獲得那一種布施之果的成就,自己好好選擇吧!

         

        3.出世間布施相

         

        1)認識世間上有兩種人難得

         

        世上最大的快樂與享受,以凡夫眾生來說,莫過‘財、色’二事。而以布施法門來說,步入佛道之初,有兩件事難值難遇:

         

        第一是出家僧眾中非時得解脫比丘及得菩薩解脫者難得:所謂‘非時’就是指出生在沒有佛陀住世的時代。就像現(xiàn)在的末法時期,僧眾們出世于當前的末法時代,想要得佛‘正法’,證果解脫,獲證緣覺果位,或者得證菩薩果位,恐怕就如經(jīng)上所說的難值難遇。

         

        第二是在家白衣能清凈布施者難得:經(jīng)上說,在家居士若能做與佛道相應(yīng)的布施心態(tài)來行施舍,這種‘清凈布施相’,便能無量世延續(xù)下去,輾轉(zhuǎn)增強,世世不失。

         

        ‘布施’是為自己求佛道而行‘布施’,未來要走那一種‘布施路線’,也是由自己選擇,佛道‘隨緣’而度,皆大歡喜。有‘悔悟心’、有‘警惕心’、有‘向道心’的佛弟子,必然會真心誠意地選擇佛道而前進。若不知從何門而入,般若經(jīng)論所說的‘渡布施河到彼岸’的修學次第,便是吾人最好遵循的修行道路。現(xiàn)在就依其所示來說明出世間布施相的習學次第:

         

        2)如何區(qū)分世間施與出世間施的布施心態(tài)?ア

         

        世間名為此岸,佛道名為彼岸。此岸有慳貪、憍慢、有無等諍辯、是非之心,由布施河渡之、破之,引渡到清凈、光明的成佛彼岸。

         

        我們看世間人行布施,內(nèi)心不離貪吝、憍慢等相,雖然廣行布施,但一直停留在此岸世間因緣中受生、流轉(zhuǎn)……。反過來說,當我們用這種脫離世間(此岸)的慳貪、憍慢、有無……等心來行布施,看清楚彼岸的航行方向,用無比堅定的意志及智慧,經(jīng)過驚濤駭浪的拍打、撞擊、浮沉……,歷經(jīng)千辛萬難的行程,終于到達清凈光明的彼岸。從出發(fā)到渡布施河中間航行的心路歷程,就叫做出世間布施相。

         

        3)為什么要發(fā)出世間布施心?

         

        甲、為斷未來障道因緣

         

        當知任何一個布施者、受施人,如果尚未解脫,都是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因果的輪回范圍內(nèi)受報。倘若施主執(zhí)意貪著布施物與受施人,來世因緣聚合時,又會與受施人見面。若受施者已學佛而心未上道,仍然貪心未除、染愛心重,或者未信佛,而嗔愛心深,不論對施主產(chǎn)生報恩、還債、感恩之心意與行為,都會形成一種輾轉(zhuǎn)牽纏的世間情緣,中間因緣更是變化多端,不能預(yù)知!如此糾纏,豈不又成為施主的障道因緣?!

         

        如果我們已經(jīng)發(fā)心要走這條成佛的修行道路,從今生開始,便應(yīng)該掌握任何一件布施機緣的‘當下’—警惕、反省、觀照自己布施的心態(tài)。不要因為‘行布施’,又為自己增添無數(shù)未來的障道因緣,自掘墮落生死輪回的墳場!此亦即是為何要觀‘布施者、所施物、受施者’三輪體空的重要原因之一。警之!醒之!

         

        乙、為了結(jié)三世恩怨債主因緣

         

        我們今生所遇、所緣的布施對象,有過去的冤、親債主,也有今世在有意、無意間,再纏結(jié)的冤、親債屬。如果我們在布施時,心生憐愍、貪愛、吝惜受施人之心;念念不忘我是大施主,不肯忘記我所布施過的物品,經(jīng)常記憶起來某某人曾經(jīng)接受過我的惠施,便會使自己的知見,停留在世間塵勞的思戀之中,而使自己在世俗塵勞間,已經(jīng)糾纏的過去、現(xiàn)在的善因緣及惡因緣,生生世世,輾轉(zhuǎn)增上,恩怨情纏,難解難了,遠離佛道!試問:什么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名符其實的運用出世智慧的靈眸,拋開憐愛、回報、吝施、投機……的世間輪回之心,在布施時以清凈、不貪、不求回報的‘向道心’來扭轉(zhuǎn)三世牽纏的新、舊業(yè)緣,成為佛道的善因緣,種下點滴的成佛善種呢?

         

        丙、為斷貪愛身見之心成就佛道

         

        眾生若有一分無始無明的貪愛身見之心未斷,便不能成就佛道。就因凡夫眾生貪愛身見之心難斷,所以要用布施之法來打開、了斷眾生的見慢、貪愛之心。譬如大菩薩修行者發(fā)大悲愿廣入六道輪回中布施身軀、頭腦,或進入惡道之中用自己的身首布施同類,布施獵者,救護同道(六度集經(jīng)),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在了結(jié)、啟開過去無量劫以來與其有恩有怨的一切眾生,在善惡業(yè)網(wǎng)的纏繞間,所形成無數(shù)相互影響身心而映現(xiàn)在無始心識中的愛影、嗔影、貪影、癡影、身影、慢影……等等障礙佛道的種種善惡業(yè)影之心!

         

        我們不想學佛、成佛則已,既已在佛前發(fā)誓做一個佛弟子,不妨請你留給自己一點反省的時間,仔細閱讀以上所述三點—培養(yǎng)、激發(fā)、重視‘出世間布施的發(fā)心’,就是為你自己今生開辟出一條真正走向與佛道相應(yīng)的學佛之路。警之!醒之!

         

        4)布施是進入涅槃道的初步因緣

         

        甲、廣行布施不如自己發(fā)心修行

         

        為何說布施是進入涅槃道的最初因緣?這一點可以從增一阿含經(jīng)卷十九第(三)經(jīng)及長阿含經(jīng)卷十五第(二三)經(jīng)中得到證實。依經(jīng)文說,釋迦牟尼佛曾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對阿那邠邸長者開示廣行布施不如自己發(fā)心修行的道理。

         

        佛說,過去久遠劫以前,有一位梵志,名叫昆羅摩,具有萬貫家財,一生享用不盡。這位梵志生平樂善好施,經(jīng)常用無量的金銀七寶和衣被、飲食、臥具、醫(yī)藥、房舍,布施城中無數(shù)的民眾。梵志雖然廣行布施,未來必然獲得無量福德善報,但是佛說,他所獲得的福德果報,卻不如建造一幢精舍布施給十方清凈僧眾,令其靜修、弘法、辦道的功德大。如果有人進一步發(fā)心,不但廣做前述兩項功德,并且發(fā)心皈依三寶,又不如自己發(fā)心受持五戒的功德大。

         

        再進一步說,如果有人不但廣做布施,以房舍供養(yǎng)僧寶,自己又受持三皈五戒,但卻不如在極短暫的時間里自己發(fā)出慈愍心,平等對待眾生的功德大。

         

        再深一層說,雖然有人樂善好施、建寺安僧、發(fā)心愛持三皈五戒,又發(fā)慈悲心平等、關(guān)懷眾生,但是卻不如于須臾之間對這個世間生起無常之念,警惕自己不可貪著、享樂這個無常世間的‘發(fā)心’之功德大。

         

        這是為我們明示,凡夫眾生學布施的發(fā)心次第,一定是由外而內(nèi),由外布施而導(dǎo)入內(nèi)布施的修學領(lǐng)域。兩凡夫行外布施時,必然是以‘貪著心’布施,不論做再多的布施功德,都會無常滅盡,不如自己反觀自照,受持三皈五戒,進而發(fā)‘出離生死心’修行的力量,導(dǎo)入獲證涅槃的功德大。這是以自我修行解脫為出發(fā)點,由內(nèi)布施—內(nèi)在精神生命的開發(fā)、完成,而導(dǎo)向外布施—開發(fā)佛道慧命的深廣布施領(lǐng)域,另一層令眾生依循的修持方向。

         

        乙、布施與八正道

         

        我們必須了解,布施是不離八正道的修行次第的。怎么說呢?因為當施者深信布施的發(fā)心,是為施舍慳貪之心、是非等心趣向佛道的無上解脫為目的而行布施,未來必能獲得無上的成佛之果;有此覺悟,就具備了八正道中的正見。當施者有了追求無上佛道的涅槃?wù)娮鲆龑?dǎo),進一步在平素布施時,學習念念以導(dǎo)向無上佛果的‘發(fā)心’做為布施的發(fā)心與省思,此即具備了八正道中的正思惟。當施者有了佛道正見、正思惟做為布施的引導(dǎo),為眾生宣說布施之法時,所思、所行,也一定會以學布施的最后目的,獲證無上佛道為演講的法義,引導(dǎo)眾生步入布施法門的修學領(lǐng)域,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語。因為施者念念學習用正直心布施、清凈心布施、寂定心布施、大悲心布施為目標,自然身心會日漸散發(fā)出端莊、正直、高雅的氣度,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業(yè)。一個一心以求證佛道大涅樂為目標的布施者,在盡心施舍自己的煩惱、習氣時,絕對不會有奢求廣大布施果報的貪念!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命。就在一個施者念念不忘施舍貪心、煩惱心的布施修持精進間(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精進),其身心必然與禪修的清凈解脫正念相應(yīng)(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念)。而在凈念相繼的顯現(xiàn)中,定然與佛果的一分無上解脫正定相應(yīng),終至獲得大寂滅海的成佛之果(此即具備八正道中的正定)。

         

        由此可知,只要力行布施法門,就能在八正道的修行次第引進間,得到解脫之果,終至獲得佛道的無上涅槃之果,是毫無疑問的。

         

        丙、如何證明布施者確實發(fā)出與涅槃道相應(yīng)的布施心態(tài)?

         

        一個經(jīng)常布施的人,是否確實已經(jīng)發(fā)出與無上涅槃道相應(yīng)的布施心態(tài)?最基本的驗證方法,就是靜下心來,自我反省:‘我在做任何布施時,有沒有和以上所說的與八正道相應(yīng)的布施修學次第相應(yīng)?有沒有因為修學布施法門,而使自己的煩惱心一點一滴的淡薄?利益眾生的大悲心,是否正在平靜的心湖中一縷一絲地生起呢?’如果有此現(xiàn)象,便表示你已經(jīng)在布施時,確實痛下針砭,知道如何適時地調(diào)整自己的貪吝心、自私心、塵欲心,正在走向與佛道相應(yīng)的出世布施發(fā)心,為十方三世諸佛所贊嘆。

         

        也就是說明了真正與佛心相應(yīng)的施者,在布施時確實能夠?qū)λ┪锛笆苁┱咦龅接脴阗|(zhì)心布施、用恭敬心布施、用攝斂心布施、用慈愍心布施,一心敬重受者、思惟施德、思惟善法功德;反觀自心,確實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已經(jīng)去除慳貪心、諂曲心、逢迎心、掉染心、悔施心、慎恚心、嫉妒心、愛惜心、憍慢心、無明心、邪見心、不恭敬心、不慚愧心……。明明朗朗地以智慧的雙眼照見到:唯有用以上所說的清凈心布施,才能得到布施的要領(lǐng)與利益,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布施,而從布施的修學領(lǐng)域中,逐漸走向?qū)W佛的根本目的,與諸佛的無上涅槃解脫之道的一分發(fā)心相近。

         

        丁、為何說布施的發(fā)心與涅槃道的次第相近?

         

        誠如經(jīng)上所說的:‘常布施時,諸煩惱薄,能助涅槃。’諸煩惱薄,即是指用以上心態(tài)布施,能令六根不隨外境所轉(zhuǎn)、所動,當六根清靜、不妄動時,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便會堅定起來;當施主的善欲心、修法心堅定時,對佛法的真實信心便會穩(wěn)固起來;當施主對佛法的信心穩(wěn)固時,自然對布施的果報功德不會生起貪執(zhí)之心;當施主對布施果報功德不生貪著時,內(nèi)心從此就會真正得到清凈。當施主內(nèi)心得到清凈時,法喜、安祥、柔軟的靜境,會油然而生;當施主身心沉浸在慈悲、喜悅、溫柔、祥和的靜境時,只要發(fā)心轉(zhuǎn)修禪定境界,便能迅速成就;當施主成就‘一心不亂’的禪定境界時,真實的智慧當下便會生起來;唯有真實的智慧從心眼浮現(xiàn)出來時,才能清晰地看出佛弟子布施的發(fā)心,與外道布施的發(fā)心,兩者修因的相似點及分歧點不同的道理在那里!?而以一顆堅信佛法是究竟解脫之道的清凈心,從此安穩(wěn)地駛向佛道的彼岸而心無掛礙。所以說布施的發(fā)心是與無上涅槃的次第相近相應(yīng)的。

         

        戊、發(fā)出與解脫道相近的布施會獲得什么果報?

         

        大智度論文有一段話說:‘施主念施故歡喜,歡喜故得一心,得一心故親生滅無常,觀生滅無常故,得道。’

         

        由此可知,布施之法,是解脫道的初緣;布施之福,是解脫道的資糧。而解脫道便是步入佛道的前方便。因此我們在布施時,若能將自己布施的發(fā)心轉(zhuǎn)向與解脫道—不貪、不著的發(fā)心相近,那么一方面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必然獲得布施之果—人天尊貴的富貴果報,一方面因為我們在布施時不貪著施物、不著念施者回報的施因所感,未來人天的富貴果報現(xiàn)前時,這些受施者,都會成為你佛道上的善知識、善因緣,成為我們的學法伴侶,從此使我們在菩薩道上順利行進,真正達到在聽聞諸佛名號時,就能獲得人天尊貴的富樂果報,而與彌陀此接引眾生踏上‘布施法門’的修學歷程,生生世世因聞彌陀名而獲得人生尊貴果報的悲愿相應(yīng)。

         

        凡是已經(jīng)發(fā)出菩薩心,欲學菩薩、做菩薩的佛弟子,都應(yīng)當依本篇所說‘與佛道相應(yīng)的最初布施心態(tài)’來檢討、反省自己在布施時,有無從‘世間施導(dǎo)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有無違背佛道的發(fā)心?有無在布施時,造下未來的障道因緣?若有,希望你記取一句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但愿你從此刻起,經(jīng)常在布施當下反觀自己的發(fā)心,正與何道相應(yīng)?學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力爭上游還是要隨波逐流,自己好好抉擇吧!

         

        (七)由法施引導(dǎo)財施的意義回歸凈土

         

        1.法施的基本意義

         

        法華經(jīng)卷一有一句偈說:‘聞法歡喜贊,乃至發(fā)一言,則為已供養(yǎng),一切三世佛’。

         

        這是闡釋法施的基本意義。而且是任何一個佛弟子經(jīng)常做得到的。由此說明了不是一定要開座說法,才稱為法施,只要每一個人在聽聞佛法時及聞法后,發(fā)心為周遭的人歡喜贊嘆‘正法的內(nèi)容’,乃至僅贊美一句‘法義’,皆稱為‘法施’實已種下成佛的善根法種,堪稱供養(yǎng)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2.法施深一層的釋意

         

        一般來說,所謂法,涵蓋了聲聞法及大乘佛法。凡是發(fā)心為眾生說教、說法、說經(jīng)、說義、勸化等,皆稱為法施(大品般若經(jīng)卷二十四、法華經(jīng)卷七、大智度論卷一、巷三十三、大方廣十輪經(jīng)卷七)。而且以法自施、以法施人自利利人的行為,是任何一個有心護持佛教、弘揚佛法的佛教徒都可以發(fā)心實踐的。

         

        3.如何分辨說法者在行‘世間法施’還是‘出世法施’?

         

        說法的內(nèi)容,雖有多種不同。總括來說,不出‘世間法施’與‘出世法施’兩種。說法者是在行世間法施抑是出世法施?只要在他說法的內(nèi)容來做分辨即知:

         

        1)世間法施

         

        凡是說法內(nèi)容,不出人、天的道德、慈善、因果、業(yè)力、修行范圍,皆稱為世間法施。而一位善知識為大眾演講,首先一定要以世間法為說法內(nèi)容,否則無法引渡初機;這是世間眾生根機所感,需要具備大眾化、通俗化、世間化、幽默式、風趣性的演講,才能接受佛教。因為一個完全沒有佛法基礎(chǔ)的凡夫俗子,不經(jīng)過通俗化、風趣性的聞法方式為跳板,是無法接受出世法施真理的。因此凡是佛教徒,都應(yīng)對正在行‘世間法施’引渡眾生步入佛門的善知識,致最高的敬意;沒有善知識世間法施的發(fā)心弘法,眾生就沒有機會進一步發(fā)心轉(zhuǎn)聞深法的因緣。佛教界需要法師弘法、續(xù)佛慧命,尤其引渡初機,更是‘法施’的責任。你是否認為佛弟子應(yīng)當有‘弘揚佛法為己任,不忍圣教衰頹’的發(fā)心呢?若有,請今天開始做一些護法衛(wèi)教的工作吧!

         

        2)出世法施

         

        凡是說法的內(nèi)容,以成佛的教法及趣向解脫的修行方法(如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脫門等)為范圍,皆稱為出世法施。

         

        由此可知,說法者因引渡眾生的根器不同,或自己學法的立場不同,而形成兩種說法度眾的情形:

         

        甲、為何以成佛法義為說法內(nèi)容?

         

        有的善知識在做‘法施’時,因見佛道衰頹,正法沒落,而發(fā)慈愍心,苦口婆心地做現(xiàn)代眾生根器的需要,廣釋成佛法義,不與世間眾生共諍。其用心乃在期望眾生清清楚楚地認識,應(yīng)當如何腳踏實地由淺入深地走向成佛的道路。最先利益的,還是法施者本身;他不僅為眾生指引一條學佛的路線,也為自己開辟出一條成佛之路。任何一位善知識有這種為令眾生發(fā)出成佛愿心而發(fā)心為眾生說法者,皆可稱為‘清凈佛道法施’。

         

        乙、為何以解脫法義為說法內(nèi)容?

         

        有的善知識在行‘法施’時,因見末法眾生大都好高騖遠,不務(wù)根本,不明佛道根源,自稱是大乘菩薩行者,實是庸俗凡夫;因為連最基本的‘五欲’,都沒有降伏,怎能自稱是‘出世菩薩行者’呢?所以有必要以‘苦、集、滅、道’四圣諦修持出離塵欲的方法來重新建立學法者的根基;目的是令眾生明白:為求佛道,應(yīng)當先‘觀知諸法真空’、‘四諦空性’之理,以此涅槃道‘反觀本心’因緣,做為步入佛道的前方便。但是現(xiàn)在有‘矯枉過正’的現(xiàn)象。

         

        大體上說,只要說法者在大眾中發(fā)悲愍心,為續(xù)佛慧命而行恭敬法施,不為名聞利養(yǎng),無論說聲聞解脫法或大乘菩薩法,皆稱為‘清凈出世法施’。

         

        4.出家眾為何應(yīng)以法施為重?

         

        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指示比丘說:‘布施之法,有法施、財施二種。施中之上者,莫過法施,是故比丘常當修學法施,以法施為重。’(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七)。

         

        為何出家眾應(yīng)以法施為重?因出家是求出離‘五欲六塵’之家,以此觀點,自然出家所有時間,均應(yīng)以省思‘我如何超脫五欲六塵的修持’為警惕。若是兼做入世財施事業(yè),甚至以財施為重,勢必為了募化財物,將心力移轉(zhuǎn)到‘財施’等籌措上,四處奔波,而荒廢道業(yè)。故佛指示出家僧眾,若發(fā)心度眾,應(yīng)以不防礙道業(yè)的‘法施’為重。

         

        在家居士發(fā)心修菩薩行,因身份、還境的關(guān)系,與出家眾發(fā)心不同,則可以財施與法施并進而行。(菩薩善戒經(jīng)卷一序品)。

         

        5.清凈法施的果報

         

        1)比丘凈心說法獲得的果報

         

        布施若是以遠離貪心,及以此布施行做為悟道的前方便,就是清凈布施;反之,則稱為不凈施。就以財施來說,如果不以善心布施,就不能稱為‘他在修福德’。法施也是同樣的道理,倘若不以凈信心思惟法義,不為弘法而弘法,但為求施主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錢財?shù)人氖鹿B(yǎng)而行說法,則成為一種交易行為,便不能稱為‘他在行清凈法施’。(雜阿含經(jīng)卷四十一)

         

        唯有說法者在經(jīng)過‘凈心、善思’過濾所有的不凈念后,以此‘清凈、善思’之心教導(dǎo)眾生,令聞法者生起向法、修法之心,獲得真實法義功德,才能稱為真正的‘清凈法施’。

         

        而如何證明說法者是否確實發(fā)出‘清凈心’為眾生說法呢?說法者只要反省金剛經(jīng)所說的:‘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之義,就能清楚自己有沒有用深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的覺悟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地為眾生說法了。

         

        而真正要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為眾生說法的‘清凈心’程度,是要經(jīng)過‘外布施’、‘內(nèi)布施’、‘內(nèi)外施’、‘證法身’的修持過程,才能徹底做到的(見后續(xù)‘布施圓滿愿’)。

         

        以清凈心為眾生說法,獲得的福德果報不可思議。譬如過去迦葉佛出世時,有一位比丘,經(jīng)常在大眾之中,殷勤贊嘆、演說迦葉佛所開示的諸法實相之理及無量法門功德修證之義。從那一世開始,就因其說法的定慧功德所感,常有妙香從口中而出,世世不絕。而且所發(fā)出的妙香‘超越草木諸華之香,能令一切眾生心生喜悅。’這僅是以凈心說法的果報之‘華’,尚未‘結(jié)果’;當其‘果實’現(xiàn)前時,有十種功德,常隨其身。

         

        1、得大名聲果報。

         

        2、得顏容端正果報。

         

        3、得身心安樂果報。

         

        4、得眾生恭敬果報。

         

        5、得威光巍巍,形如明月果報。

         

        6、得一切眾生愛重果報。

         

        7、得辯才無礙果報。

         

        8、得大智慧果報。

         

        9、得斷盡一切煩惱、諸結(jié)果報。

         

        10、得滅生死苦、證涅槃果報。

         

        這是清凈說法者,以法施人,以法自施,未來必然獲得的尊貴、辯才、解脫的果報。(大智度論)

         

        2)菩薩清凈說法的果報

         

        佛在般若會上,曾經(jīng)敘述一位大菩薩為何會獲得智慧光明的因果說:‘這位大菩薩生生世世因為行清凈法施—不奢求名利而說法、不貪愛供養(yǎng)而說法、不拉攏、不貪受信眾恭敬而說法、不貪求學法弟子而說法、不自恃智慧高超而說法,亦不自高輕人,譏剌他人而說法,一心但念追隨十方諸佛慈念眾生之心,為令眾生知諸法實相,為令眾生求學佛道而說法。如此以對眾生無所依止、無所染著之心而清凈說法,招感世世不失智慧光明,永不退轉(zhuǎn)于佛道的果報。’(大智度論卷三十九)

         

        這是現(xiàn)代每一個學做菩薩的凡夫說法者,應(yīng)當警惕、學習的方向。如何生生世世使自己的智慧光明不失?以上已經(jīng)為我們開示得十分清楚了。任何人都知道,智慧的相反,就是‘愚癡’。未來我們將會獲得不能辨明事理的愚癡果報,或是明辨事理的智慧果報,從現(xiàn)在我們自己‘法施的心態(tài)’去省思,應(yīng)該心里有數(shù)了。

         

        6.分辨法施勝于財施的重點

         

        法施為何勝過財施?諸經(jīng)論中均有說明。今舉出數(shù)點來做法施勝于財施的重點:

         

        1)我們行財施,只能救助眾生目前的饑渴、寒熱等生理病苦及解決其生計上的困難。若是進一步能學行法施,則更能幫助眾生在此生消除心靈上的煩惱,找到健康的泉源。

         

        2)你無論施舍多少財物,生生世世不論獲得如何尊貴無比的財施果報,終究在欲界中受生、受報。若是更能發(fā)心研究佛法,以法自師,以法施人,未來果報或在三界,或出三界。因為當你探得佛道修證之義,又能以清凈之心說法,其心日久,必然亦依深理而修,行之既久,定出三界,所以說法施果報能出三界,勝于財施。

         

        3)我們盡畢生之財,布施眾生,畢竟有量有限。若是發(fā)心以法施人,令眾生輾轉(zhuǎn)見聞,依法奉行,止惡行善。眾生此修法種子定能生生世世延續(xù)無盡,終有開花、結(jié)果的一天。這個道理,就好像‘以薪益火,其明轉(zhuǎn)多’的情形一樣。

         

        4)財施之報,凈少垢多;, 法施之報,垢少凈多。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今生斷斷續(xù)續(xù)地以恭敬心布施,來世這顆間斷的布施心不一定能延續(xù)下去。若是學習以法施人,只要發(fā)心正確、知見正確,以長遠心利益眾生,不為名聞利養(yǎng)而行法施;這顆清凈法施之心,就能持續(xù)到遙遠的未來,無斷無盡。

         

        5)我們現(xiàn)在如果想做廣大的布施法會(如水陸法會),必然需要勞師動眾,合和眾力乃能完成。若是單行法施,只要有一顆虔誠施法之心,對少數(shù)人說法,或是辦一場小型演講會,不一定要勞師動眾,就能達到法施的目的。

         

        6)凡夫行財施時,容易增長自己對這個四大色身的愛著之心。若是學行法施,則能增長我們對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趣入無漏解脫之道的學習與發(fā)心。

         

        7)財施之行,無論有沒有佛出世,是世間任何一個眾生都能做到的,不是佛弟子專有的。法施之行,唯有當佛出世時,為眾生開示成佛法義,才能聽聞、留傳下來,故知法施甚難。譬如有的辟支佛生無佛世,不為眾生說法,但行乞食,僅以變化神通飛騰之力度化眾生,就是法施難聞的其中一個例子。

         

        8)財施不能直接生法施。相反的,法施能生財施;因為財施由善知識開示布施之理而弘揚開來,并且由法施開示的話聲聞、辟支佛、菩薩及諸佛因地修行的差別方法,而令眾生在聞法、知法、辦法下,選擇與自己根器相應(yīng)的法門而修。

         

        9)眾生不能因財施而得到廣辨諸法的智慧。相對的,如果我們學行法施,則能廣泛為眾生分辨諸法,令眾生由聽法、解法、修法、得法中證果、解脫。如為眾生分辨有漏法、無漏法、色法、無色法、有為法、無為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常法、無常法、有法、無法,及分辨一切諸法實相清凈、不可破、不可壞的道理。以上諸法只是略說其名相,廣說無量。(大智度論、菩薩善戒經(jīng)卷四、菩薩地持經(jīng)卷四、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卷四)

         

        以上僅是略談法施勝于財施的原因。并不是說因為法施勝過財施,所以我們只要行法施,不必行財施。而是在明白法施勝于財施的道理后,更要在行財施之余,進一步兼行法施。由法施究竟之理來引導(dǎo)財施,才能一步步地與布施波羅蜜相應(yīng),進入‘本愿’—菩薩因地學布施之行的修持行列。

         

        7.由布施法門來分辨自己是在行入世慈悲心還是出世慈悲心?

         

        以財施普濟眾生,乃是一個入世菩薩行者實踐‘入世慈悲心’的表現(xiàn)。而以法施化導(dǎo)眾生,則是一個出世菩薩行者實踐‘出世慈悲心’的表現(xiàn)。為什么這樣說呢?

         

        從大乘經(jīng)典中處處可見,一個初發(fā)心菩薩修學布施時,一定先從‘財施’入門,因為眾生能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必定是以自我能察覺的當務(wù)之急(如病痛與生計上的困難等現(xiàn)實利益所需)為契機。布施修學的層次,也是順此而入門。但是當解決了眾生當務(wù)之急—民生困難或者是病痛所需,一定要再以‘出世佛法’開導(dǎo)眾生,令其種下未來修學解脫及佛道的善種。

         

        因為入世的財施如濟病、濟貧所施,只能暫時解決眾生當生的外在生活或生理上適時需要,并不能給予眾生做‘心理及精神’上徹底的調(diào)適與根治。而且因我們塵欲心太重,在‘入世心極深的情況下’,必然與‘入世結(jié)緣的眾生’生生世世結(jié)下不可分割的情緣果報,而將成佛時間,指向不可思議的無量阿僧祇劫以后。

         

        一個菩薩行者,唯有用‘出世的佛法’滋潤、開導(dǎo)眾生無始以來‘久病’的心靈,為自己及為眾生指引出一條‘長遠’出苦的道路,才能由初發(fā)心的入世布施修因,而進一步踏上出世‘法施’的學習階段。也就是從‘入世塵欲心的慈悲眾生’,提升到‘不染塵欲心,以出世之心慈悲的眾生’的修學程度。而且唯有運用佛法引導(dǎo)眾生財施與法施俱行,以此財、法二施的功德心回向佛道,學習以出世慈悲心的心態(tài),步入學佛的修行道路,才能真正進入與佛道相應(yīng)的‘布施波羅蜜’的學法正途。

         

        而以現(xiàn)在眾生的根器來說,留在這個世界,以布施法門修學出世慈悲心,真是難上加難。還是先求生凈土,再回入娑婆,力行布施法門,就有如囊中取物般的輕松自在了。

         

        由上所述,學佛者當可分辨自已是在行入世慈悲心,抑是出世慈悲行?至此應(yīng)該甚為明了!

         

        8.財施、法施圓滿成就佛道

         

        當一個菩薩行者握穩(wěn)財施與法施的‘航行心盤’,踏入‘布施行’的船舫,由財施與法施的相輔行進間,必能在無盡濟渡眾生的航行中,獲得人天尊貴的富樂果報,生生世世延續(xù)出世慈悲心的法施心舵,真正做到‘先以欲鉤牽,然后入佛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菩薩弘法事業(yè)的度生原則。而當財施、法施具足時,就是學佛者福德與智慧圓滿成就的時候。所謂渡布施河到彼岸,至此而真正達到布施圓滿的境界—成就究竟無上的佛果。

         

        而一個菩薩行者,修持到何種程度,才能證明其財施、法施圓滿具足成就呢?這個問題,將在下一個愿說明。

         

        9.本愿總結(jié)—回歸凈土

         

        一個菩薩行者在無量劫以來,正是經(jīng)過凡夫無數(shù)的最初布施發(fā)心—不凈施,而后經(jīng)過善知識的指點,啟發(fā)成佛之心,醒悟不凈施的心態(tài)與果報,正是障礙佛道的逆增上緣。于是從聽聞、學習‘布施’的正確發(fā)心開始,一點一滴糾正、反省、去除‘不凈施’的心態(tài)。在無數(shù)劫修學與佛道相應(yīng)的‘布施’法門以來,從入世而出世—財施而法施,再出出世而入世—法施而財施,發(fā)大慈悲心,以身作則,實踐與成佛法門相應(yīng)的布施發(fā)心;并引導(dǎo)眾生走向正確的成佛法門—首先修學與佛道相應(yīng)的‘布施之行’。因而積集了無數(shù)的福德資糧。

         

        當這位修廣大福的眾生聽聞佛名時,一念將聞名功德,回向凈土,必與佛力相應(yīng),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當其回入十方世界度眾生時,必生尊貴之家,在‘續(xù)聞彌陀圣名’之際,定能蒙佛加被,啟迪其宿世福慧之心,從‘感懷、學習彌陀圣德’的實踐中,啟發(fā)堅固的菩薩學法、利生行愿,因利生行為不斷,而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的果報。因人天尊貴果報不斷,而使學法、利生之行綿延不絕。

         

        一個菩薩行者,就是這樣從‘本愿’聽聞佛名的啟發(fā)中,感懷彌陀圣德,而發(fā)廣大心,在利生不斷的菩薩道上,弘揚彌陀圣德,接引眾生,稱念彌陀,修學彌陀本愿思想,而在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的菩薩道上,續(xù)佛慧命,廣度眾生,完成與彌陀成佛行愿相應(yīng)的宏大悲愿理想。

         

        而本愿只是布施波羅蜜的基礎(chǔ),一個初發(fā)心菩薩在力行本愿所說的布施修持次第后,如何深入大菩薩的布施之行而不退轉(zhuǎn),這是下一個愿‘布施圓滿愿’所要說明的內(nèi)容。

        上一篇: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02
        下一篇:宇宙萬有本體論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guān)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wǎng)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shù)支持:易點內(nèi)容管理系統(tǒng)(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黄色一级视频网| 残虐极限扩宫俱乐部|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 | 最近的2019中文字幕hd| 国产精品午夜剧场|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 欧美疯狂ⅹbbbb另类| 日韩高清欧美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高清一本之道加勒比在线| 日本猛少妇色xxxxx猛交|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色综合中文字幕|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全彩acg本子|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视频www夜色资源网|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黑人操日本美女| 日干夜干天天干| 动漫美女被爆羞羞免费|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视频456| 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免费播放|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精华 | 男女啪啪免费体验区| 夜天干天干啦天干天天爽|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看| 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又硬又粗又长又爽免费看| chinese国产xxxx实拍| 欧美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