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王寺位于登封市區北五公里許的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寺院東西北三面群山環抱,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寺前兩山對峙,中辟公路,上通寺院,下達現代化旅游名城登封市,真可謂“深山藏古寺”。俯瞰二熊諸山,排列如拱,山峰羅列,溪水潺流,蒼松翠柏,景色秀麗。寺東有峽,形若半圓形的大門,位于嵩山頂端,為“嵩門”。每當仲秋佳節,天氣晴朗時,皓月從嵩門升起,在法王寺大殿月臺上觀賞皓月初生的良景,可以看到皎潔豐滿的明月,置于嵩門之中,如銀鏡鑲嵌山峽,謂之“嵩門待月”,是登封佳景之一。古人稱頌法王寺為“嵩山第一勝地”。法王寺創建于建于東漢明帝永平14年(公元71年),是我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比洛陽白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距今已1900多年。大法王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建造最早的寺院,是漢明帝專為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譯經傳教而敕建的,成為中國第一所菩提道場,興盛于唐宋時期。 在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寺內現有房四十余間,全部面積約為五千平方米。寺內保留的文物有不少古塔、古樹及石刻。 大法王寺依山而建,從低到高七進院落,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藏經閣(白玉臥佛殿,內有緬甸白玉臥佛一尊,體重36噸,是河南省唯一的最大臥佛),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殿堂樓閣,金碧輝煌。環境幽美,風景如畫,登封八大景之一“嵩門待月”就在這里,人稱“嵩山八景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