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壽80歲的臺灣省法鼓山創辦人圣嚴法師,被臺灣省宗教學者譽為當代最具權威的禪學者,對佛教弘法貢獻甚大。
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圣嚴法師一向主張“心靈環保”,強調提升品性,提倡的不只是宗教,更是人生哲學與生活態度。
不少名人、藝人,如馬英九、陳水扁、林青霞、李連杰都視他為導師。
圣嚴法師也曾經多次來新加坡開示和講演,獲得熱烈反應,每次出席人數超過5000人!
下面將帶您窺探這名高僧的世界,重溫他童年、學僧、軍旅、游學、弘法的傳奇一生。
‘在那年紀,我已知道死亡來臨時,我們什么也做不了,唯有接受……’
目睹水災災情,遍地死尸,圣嚴法師8歲就看破生死。
1938年,法師8歲那年,大雨連日不停,長江的水破堤而出,過后,圣嚴法師隨父親到災情最嚴重的村莊探訪親戚。
眼前一幕把他嚇呆了。只見農田和屋舍完全被洪水掩蓋,災民都爬上屋頂等待救援,周圍漂浮著無數具尸體,有的已腫脹發臭。
回家后,這悲慘景象始終揮散不去,圣嚴法師夜夜從噩夢中驚醒,但這也讓他頓悟生命無常。
在他的傳記《風雪中的行腳僧》里,他說:“當時我并無宗教信仰。但眺望著那江水,看著尸體漂過,我突然領悟到我們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能死亡。
“在那年紀,我已知道死亡來臨時,我們什么也做不了,唯有接受……擔心死亡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直至死亡來臨,要活得充實。”
家境貧困,營養不良,6歲才說話走路。
家境貧困、營養不良,圣嚴法師幼時體弱多病,直至6歲才學會說話走路,但刻苦的圣嚴法師,年幼時,不論是挑糞、走32公里去打工,也毫無怨言!
圣嚴法師1930年出生于江蘇省南通縣小娘港的一戶農家,有3個哥哥、2個姐姐。
法師的家很窮,母親懷他時已42歲,加上懷孕時營養不良,他出生時“比一只貓大不了多少”,而且直到6歲才學會說話走路。
為保佑他健康成長,父母特地給他取名“張保康”,直到9歲上學,老師再為他取學名“張志德”。
他們家前后遭遇兩次水災,二戰時又被日軍掠奪,一貧如洗,連買香燭拜神的錢也沒有。圣嚴法師13歲就被迫輟學。
一家八口擠在小房里,睡的是鋪上稻草的木板床,以番薯、咸菜配稀飯。腌蘿卜、肉都是稀有美食。
年幼的圣嚴法師寄望父親帶回家的,竟然是蘆葦根。蘆葦根據說吃起來像蓮藕,也像甘蔗,香甜可口。
作為家中最小的成員,圣嚴法師負責背竹簍出外挑糞施肥,割草喂養家畜。到了12歲,他隨父兄,每天來回走32公里到江邊修水堤、下田、拾棉花、種豆等。
雖然生活艱苦,但圣嚴法師的二哥表示,這個弟弟“從不抱怨、也不多說話”,反而自覺家庭幸福。
14歲第一次出家
圣嚴法師兩度出家:第一次14歲時;第二次是30歲退伍之后。
1943年,一名到張家避雨的鄰居,與圣嚴法師的母親攀談起來,并問起這名家中幼子的志向。
圣嚴法師的母親嘆說:“這孩子投錯了人家,身子單薄,讀書倒是很用功。可惜我們栽培不起,看樣子只有去當和尚了!”
母親還隨口問一旁的圣嚴法師是否愿意,怎料年幼的圣嚴法師想也不想就說,“當然想做”。
正巧該鄰居受附近狼山廣教寺方丈之托,找小和尚上山幫忙,就此為圣嚴法師牽了線。不久后,圣嚴法師便上山出家了,法名常進。兩年后,他又輾轉到上海的大圣寺和靜安寺當學僧。
后來因國共內戰,法師被迫還俗從軍。直到30歲時才成功退伍,再次剃度為僧,獲賜法號慧空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