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進(jìn)程中,宗教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我們這些“唯物”主義者都能感覺得到。宗教與哲學(xué)、政治、藝術(shù)、民俗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全世界約80%的人有宗教信仰。其中基督教信徒20多億,信奉伊斯蘭者10多億,佛教、印度教信徒各有幾億。還有幾億人信奉猶太教、道教等等。
20%不信教的人,大部分在中國,中國約80%的人無宗教信仰。
中國科技不發(fā)達(dá),中國的現(xiàn)代化(制度、國民觀念)進(jìn)程極其緩慢而且曲折,與宗教信仰的缺席必有深刻的聯(lián)系。
湘潭大學(xué)啟良教授的論著《西方文化概論》的引論中有一段話,似乎可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全球有五分之四的信教:
信仰上帝與否,實質(zhì)在于人類對自身的看法。作上帝的信徒,意味著人類對其生存處境的自覺。人是有限的、偶然的、悲苦的,這一基本事實導(dǎo)致人類在自身之外尋求他力,以彌補(bǔ)自身的不足。
人的生存境況,必須自視為渺小與卑微。因為只有自覺到渺小的人,才有放大自己的可能,才有可能追求崇高,才有可能不斷地告別卑微。
人的有限與世界的無限,其間有著漫長的距離。人類只有充分認(rèn)識到這一距離,才可能在這茫茫宇宙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點(diǎn)。在這里,上帝既是無限世界的代名詞,又是溝通有限與無限的橋梁。通過上帝,有限的人類與無限的世界取得聯(lián)系,從而變有限為無限。或者說,有限的人類試圖通過對無限的追想而克服自身的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