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寺,是雞足山上最古老的寺庵之一,創(chuàng)自唐代,明朝永樂、正統(tǒng)年間重修,歷代都有修繕。寺前的元梅、宋柏,古拙蒼勁。
大殿后槽原有一尊巨大的臥佛,著黃底起花袍服,頭戴珠冠,胸垂紅色念珠,紅中帶黑的臉膛,微張的嘴唇,稍蹙的濃眉,帶有西藏高原特有的風貌。身旁植一根大拐杖,好像他云游疲勞后,在這里就地稍事休息,還將繼續(xù)他那匆匆的腳步。據說,他是西藏的一位“活佛”,跋涉千里,虔誠地來雞足朝山。當他游完雞足山,宿愿已了,進寺在殿后檐下休息,閉上眼睛睡著了,從此長眠不醒。后人按照他“入定”(死)時的姿態(tài),塑成了這尊睡佛;將他的云游杖,也放在身旁。此后,年年都有無數的藏民,或沿路“化緣”,或吆著馬幫,帶著藏香,到雞足山朝拜睡佛,石鐘寺也常呼為“睡佛寺”。在敬香之后,藏民們拉著琴,敲著小皮鼓,搖著銅串鈴,邊歌邊舞。似想讓睡佛聽聽家鄉(xiāng)的音樂,看看自己民族的舞蹈。藏民們回家時,還要從睡佛身上摳點泥土帶回去,供在佛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