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佛教發展簡史
佛教入閩在三國的吳晉之際,至梁代呈迅速發展之勢。表現在:信徒舍宅為寺;興寺建塔,女性出家
人及尼庵相繼出現。五代,王潮、王審知兄弟統治福州45年,大建寺塔,大興佛教,于治下5州34縣共添
建寺院517座。王審知本人是福州開元寺等的大護法。
宋代,佛教在閩達到全盛。表現在:寺院大量發展,據《三山志》載,慶歷年間,僅福州地區佛寺就達1625座;大量刻經,如福州開元寺刻就《毗盧藏》;士大夫與佛教界關系密切。福州太守謝泌曾賦詩曰:湖田種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宋史·地理志》亦云:福州其俗,尚浮屠之教。《八閩通志》則感嘆:佛寺至于宋極矣。及明代,福州佛教歸于平淡。
福清萬福寺
至清代,有復興之勢。士大夫與佛教界交往甚密,如官僚李馥、孟超然、詩人黃任經常與鼓山涌泉寺
僧為友,林則徐公余手書《金剛經》為日課,閩浙總督左宗棠買牛于鼓山涌泉寺放生等。
民國時期,一批名僧尊宿在福州弘法,如圓瑛法師曾任福州鼓山涌泉寺、雪峰崇圣寺、北峰林陽寺、
泉州開元寺住持;太虛法師住持廈門南普陀寺、創辦閩南佛學院;弘一法師弘律于閩南。
從三國吳晉到民國時期,八閩大地,高僧輩出,創宗立派的巨匠亦不乏見,他們如祖藉福清的希運禪
師,創立了黃檗宗;祖藉霞浦的靈祐禪師,創立了溈仰宗;祖藉長樂的懷海律師,定立了禪門清規,使佛
教律制中國化;祖藉莆田的本寂禪師為曹洞宗的創宗人;祖藉南安的義存禪師,更是禪宗巨擘,嗣法門人
遍天下。
福州佛教界的對外交流
由于地緣等原因,自古以來,福建佛教界對外交往頻繁,與日本、東南亞及臺灣地區的交往尤為密切。
如:福州高僧赴日創崇福寺。其中最具說服力的是福清黃檗山萬福寺僧隱元東渡,不僅帶去了中國佛教,創日本黃檗宗,也帶去了中國文化。日本僧人來閩的亦不少,著名者如空海從霞浦赤岸入唐,參福州開元寺禮霞浦建善寺,又經福州住開元寺,后轉詣長安,留學回國后,創日本真言宗。
又如:福州西禪寺微妙法師赴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弘法;鼓山涌泉寺妙蓮法師到南洋弘法,并在馬來西亞檳城創極樂寺;福州西禪寺永心、醒覺到越南將二府廟、觀音廟合并為西禪寺下院,以后西禪下
院寺僧又在越南創南普陀寺。印尼廣化寺、西禪寺與莆田廣化寺、福州西禪寺是廨院與祖庭的關系。
福州市涌泉寺 創建于唐建中時(780─783)。為福州著名五大禪寺之一。
福州市西禪寺 唐咸通八年(867)興建。為福州著名五大禪寺之一。
福州市林陽寺 創建于五代后唐長興二年(931)至后晉(936)間。為著名福州五大禪寺之一。
地藏寺 創建于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為福建著名古寺。
閩侯縣雪峰崇圣寺 唐咸通十一年(870)建。為福州著名五大禪寺之一。
福清市萬福寺 唐貞元五年(789)建。為日本佛教黃檗宗信眾向慕朝禮的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