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釋迦塔結構
當你漫步神州大地,經常會在佛教圣地、名山古剎甚至城鎮鄉村、原野見到挺拔雋美、崛地擎天的高層建筑——塔。
塔,也叫佛塔或浮屠。它起源于印度,梵文名萃堵波,是用來保存或埋藏佛祖舍利的建筑。2000多年前,隨著佛教的傳播,塔也傳入了我國,并逐漸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相結合。從此,中華大地上誕生了種類繁多、姿態各異的中國式佛塔。在這古塔群體之中,山西應縣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無疑是其中最輝煌的一顆明星,它以其峻極神工的建筑技術與藝術,被譽為天下奇觀。
釋迦塔全高67.31米,相當于20層樓房那么高。塔平面為八角形,底面直徑約32米,由塔剎、塔身、塔基3部分組成。高高在上的塔剎是印度佛塔原形的濃縮,中部的塔身是中國傳統樓閣式建筑的發展,塔基則是對秦漢以來高臺建筑的繼承。應縣釋迦塔是中國現存的唯一木塔,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高大的木結構建筑。
在釋迦塔里,佛像不是沿平面布置,而是向高層發展。沿樓梯拾級而上,塔內每層都塑有佛像。這些佛像內容各異、神態逼真。雖然歷代都有損壞,但經修整后,仍不失遼代風格。
釋迦塔兩層以上,每層外面都裝有平座欄桿,天朗氣晴之時,登塔遠眺,北岳恒山盡收眼底,桑干河宛若玉帶,古代的文人墨客曾為此留下不少千古絕唱。
據專家考證,釋迦塔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在這近千年的歲月中,釋迦塔除經受風霜雨雪的侵蝕,還遭受過多次強烈地震的襲擊,僅裂度在5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幾次。據史書記載,元大德九年(1305年)四月,大同路發生6.5級強烈地震,“有聲如雷,波及釋迦塔”。元順帝時,“應州地大震七日,塔旁舍宇皆倒塌,唯釋迦塔巋然不動”。當代邢臺、唐山、大同、陽高一帶的幾次大地震,均波及應縣,釋迦塔大幅度擺動,風鈴全部震響,持續1分多鐘,過后,釋迦塔仍巍然屹立。無情的洪水、陳年累月的塞外狂風,都曾給釋迦塔施加淫威;兵荒馬亂,戰火硝煙,也曾使釋迦塔“傷筋動骨”。然而釋迦塔堅強不屈,仍然頂著傷痛傲然挺立。千年的風霜吞噬掉無限古建,而如此高大的釋迦塔,卻依然拔地參天、傲然挺立,其奧妙何在呢?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我國一大批有志于弘揚中華古建筑文化的專家學者就開始對釋迦塔千年不倒之謎進行研究和探索。
從結構上看,一般古建筑都采取矩形、單層六角或八角形平面。而釋迦塔是采用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塔平面被分為內外槽兩部分。內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員活動。內外槽之間又分別有地栿、欄額、普拍枋和梁、枋等縱向橫向相連接,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桶式結構。這樣就大大增強了釋迦塔的抗倒伏性能。在立面上,釋迦塔采用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重樓式建筑,不僅底層由基座、屋身和屋面組成,其它各層都分別包括平座、屋身與屋面。各層之間則采用叉柱造連接。叉柱造就是把上層柱底部十字開口,插在下層柱上的斗拱之內,每層向內退半個柱徑,逐層插立,形成重樓式構造。
釋迦塔外觀為5層,而實際則為9層,因為每兩層之間都設有一個暗層。這個暗層從外看是裝飾性很強的斗拱平座結構,從內看卻是堅固剛強的結構層。在歷代的加固過程中,又在暗層內增加了許多弦向和經向斜撐,組成了類似于現代的框架結構層。這個結構層像一道道鐵箍,使釋迦塔的強度和抗震性得到大大增強。
斗拱是我國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結構形式,是它將梁、枋、柱連接成一體。斗拱一般由斗形的斗、弓形的拱和斜插的昂交叉迭壘而成。用在柱頭之上襯托上面的梁、枋成挑懸出檐。由于斗拱之間不是剛性連接,所以在受到大風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時,木材之間產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從而可吸收和損耗部分能量。同時,釋迦塔內外槽的平座斗拱與梁枋等組成的結構層,使內外兩圈結合為一個剛性整體。這樣一柔一剛便增強了釋迦塔的抗震能力。正因為斗拱在釋迦塔中承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所以受到匠師們的偏愛,竟然在一座塔上就設計了近60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這使得應縣釋迦塔成為我國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筑,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
釋迦塔在用料上的精心設計也令后人贊嘆不已。如此浩大的工程,主體結構用料僅有6種規格。最長的料僅13米,最高的柱子不足10米,是小料造大建筑的典范。
近代日本的地震建筑專家曾提出5條抗震設計的原則,而早在950多年前,應縣釋迦塔的設計者已經深深懂得并很好地實踐了這些原則,造出了如此高大、長壽的抗震建筑物。只可惜技藝如此高超的建筑設計師竟然是未進史冊的無名英雄,不能不說是我國建筑史上的一件憾事。
釋迦塔不僅實用、堅固、結構精巧,而且在造形、布局、建筑處理等方面也有著較高的成就。佛宮寺山門距塔中心70.36米,恰好是一個人站在山門后檐柱中線剛好能看到全塔的距離,也是人們感覺釋迦塔最宏偉的距離。走到塔前,向上仰視,渾然一體的木結構建筑上,一朵朵斗拱如盛開的蓮花,十分壯觀,難怪古人有“遠觀擎天柱,近似百尺蓮”的佳句。
建筑物立面外觀,歷來受到設計者的高度重視。釋迦塔的立面構圖,穩定端莊、比例得當。塔以第三層中間面闊為基準,高為它的7.625倍,寬為5倍,竟與達芬奇的人體比例圖有著驚人的相似。可以說釋迦塔是由數學、美學和建筑學巧妙交織而成的一件藝術珍品。
再看細部,平座飛檐,錯落有致;欄額斗拱,千姿百態。或大刀闊斧、粗獷豪放,或精雕細刻、玲瓏剔透。各種形體、色彩、疏密、明暗對比交織在一起,變化中求得統一,譜寫了一曲雄壯和諧的凝固交響曲。
應縣釋迦塔作為我國古建筑中的孤例、世界建筑史上的稀有杰作,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玲瓏峻碧倚蒼穹,海內浮屠第一工”。今天,在我們贊嘆釋迦塔之偉大、折服于古代匠師高度的智慧和創造力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釋迦塔畢竟是千年的建筑物,時光的流逝已經給它刻上了深深的皺紋,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也使它部分肌體受損,它已經明顯蒼老了。新中國成立后,有關單位雖然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維修保護,但是它還能否繼續挺立500年、1000年或者更長的年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