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五岳之中古建筑保存最完整,古柏樹最多的道教廟宇,是歷代皇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中岳神在古代被封為“天中王”,后又被封為“神岳天中皇帝”。嵩山原有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漢元封元年(前1100年)漢武帝游嵩山時,令祠官加以擴建,約在北魏時改今名。廟址屢有變遷,于唐代中葉始定于現址。唐宋年間盛極一時,有“飛甍映日,杰閣聯云”之稱,至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殿宇多塌廢。金世宗大定十四年(1176年)重修238間,狀貌逐漸恢復。元代廟內殿宇750間,壯麗可觀。元末倒僅存1100余間,明嘉靖十四年(1656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元年、十五年、二十五年(1736年、1750年、1760年)多次重修擴建。現存廟制基本上保留著清代重修后的規模。中軸線上建筑共十一進,分別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嵩高竣極坊、中岳大殿、寢殿、御書樓。全長13華里,面積10萬多平方米。現在殿、宮、樓、閣、坊、亭、臺、廓廡、門庭等古建筑400余間,主要建筑多為清代宮庭式樣。廟內有漢代至宋代古柏335株,各種碑刻1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