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始創于南北朝的北齊,慧文禪師因誦讀龍樹的《中論》及《大智度論》,而證悟“一心三觀”的心要,后以心觀傳授慧思禪師;慧思將“禪”與“觀”融和并重,實踐一心三觀,悟入法華三昧。據天臺宗系譜,初祖為印度龍樹,二祖為北齊慧思,三祖為慧文,而實際創始人則是陳隋之際的智者。因智者常住天臺山,故名該宗為天臺宗,又因該宗奉《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故也稱法華宗。由于智者大師以《法華經》為依據,開展一宗之教說,因此稱此宗派為“法華宗”;又法華思想透過大師的闡揚而盛行于世,因此依大師徹悟法華圓頓實相的天臺山,立名為天臺宗,是當時最早成立的宗派,世人尊稱他為天臺大師,并以他為天臺宗的初祖。
智者大師三十八歲時上天臺山,從法華三昧進入止觀雙修的境界。后移居金陵光宅寺,講《法華經》,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其后西行,至當陽玉泉山創建玉泉寺,于寺講說《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教理、實踐兼備,闡揚《法華經》的奧妙,建立天臺教學的體系,世稱此三書為“天臺三大部”。
智者大師的門人眾多,其中以師事大師二十多年的灌頂最為杰出。智者圓寂后,灌頂致力于教團的興隆,被視為天臺宗第二祖,世稱章安大師。灌頂之后,先后傳承三祖智威、四祖慧威、五祖玄朗。玄朗門下的湛然,著有《法華文句記》、《止觀輔行傳弘決》等二十多部,提倡“無情有性”之說,主張草木瓦石都有佛性。他又糅合《大乘起信論》的義理,確立天臺宗嚴密教理的基礎,被稱為天臺宗中興之祖。
湛然之后,為道邃、宗穎、良諝等諸祖。不久,遭逢唐武宗的會昌法難及唐末五代的戰亂,天臺宗逐漸衰微,直到十二祖義寂、十三祖義通相繼弘揚教觀,沒落之勢才得扭轉。由于對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偽問題產生“唯心論”與“實相論”的對立看法,義通的門下逐漸分裂為二派,這就是北宋初年長達四十多年的“山家、山外”之論戰。主張實相論的山家派以四明知禮、慈云遵式為代表,倡導“妄心觀”之說;主張唯心論的山外派以慈光志因、孤山智圓為代表,倡導“真心觀”之說。二派之中,以山家派的法系較為興隆,派下人才濟濟,在后世被視為天臺宗的正統。傳到明代,以蕅益智旭最為著名,他采用了唯識、凈土、律宗、禪宗為旨要,來發揮天臺宗的教觀,又主張釋、道、儒三教一致,并力求佛教諸宗的調和,對后世有很大的啟發。
到了清朝,除了喇嘛教一枝獨秀外,是其他宗派的衰頹時期。民國以來,有諦閑大師再度復興天臺宗,他創立觀宗研究社,作育天臺宗人才,如仁山、常惺、寶靜、靜修、倓虛、禪定、可端等人,都是門下高足。其中,尤以倓虛大師于一九二五年時,曾受諦閑大師付法為天臺宗第四十四代傳法者。
天臺宗強調解行并重,“教相門”與“觀心門”兼攝圓融,故能顯現教觀雙美。就是在教義方面,將法界實相與眾生的法性一同攝入組織體系,發展成圓融無礙的思想架構,例如“五時八教”的教判,即為理論上的教相門。在修行、實踐方面,智者大師依據他在大蘇山所證的三昧,融和在天臺山修頭陀時的妙悟,開顯出止觀雙修的修道法門,如一念三千、三諦圓融,即為實踐上的觀心門。教相門與觀心門,如鳥雙翼,相輔相成。
就天臺宗的教學特色而言,天臺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注重玄義及提出“消文四意”的解經方式,以玄義貫穿經義,成為千百年來研究經文、講說佛法教理的最好范本。觀心門的《摩訶止觀》,不只是天臺家觀心法的至寶,也是修習禪定的圣典。此外,天臺五小部所說的小止觀、六妙門等,也是禪修的必備良書。
天臺宗以義理組織嚴密而獨步于其他宗派,尤其對佛陀一代時教,判攝為五時八教,為所有教判中最完整的;但義理的繁復也影響到發展的情況,因此不易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