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世紀梨車毗王朝摩納提婆統(tǒng)治時期,印度教在尼泊爾得到了發(fā)展,摩納提婆雖然是一個毗濕奴的崇信者,但也尊重佛教,在各地修建了一些佛寺和佛塔。中國高僧法顯曾在405年去迎毗羅衛(wèi)瞻仰佛陀出生地,并將所見記錄在《佛國記》中。與法顯訪尼的同時,尼泊爾的一位出身于佛陀同族的僧人佛陀跋陀羅應中國僧人智嚴的邀請,大約于東晉義熙二年(406)到達中國長安弘傳禪學。他譯出《華嚴經(jīng)》、《摩訶僧祗律》等15部,l17卷。從佛陀跋陀羅的譯經(jīng)中可證當時大乘佛教根本教理之一的菩薩行在尼泊爾已很流行。 尼泊爾佛教在梨車毗王朝盎輸伐摩王的支持下取得了顯著進展。興建的一些巨大的佛教建筑,當時出使尼泊爾的中國使節(jié)王玄策曾備加贊賞。盎輸伐摩王把他的女兒尺尊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她赴藏時攜去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和其他佛教文物,從此溝通了從印度經(jīng)加德滿都、拉薩到長安的通道。從這個時候起,藏地開始了翻譯梵文佛經(jīng)的工作,參與翻譯的有尼泊爾的尸羅曼殊、香達等。 唐貞觀七年(633),中國高僧玄奘瞻拜了迦毗羅衛(wèi)和臘伐尼林。他在《大唐西域記》中寫道:“劫比羅伐窣堵國,周四千余里,空喊十數(shù),荒蕪已甚……伽藍故基,千有余所,而宮城之側(cè)有—伽藍,僧徒三千余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教。天祠兩所,異道雜居”;“尼波羅國,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伽藍天祠,接堵連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攻綜習”。新羅僧人慧超距玄奘訪尼90年后也到過迦毗羅衛(wèi)。據(jù)同時代的濕婆提婆二世在725和749年所立的碑銘中記載,濕婆提婆曾興建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佛寺——濕婆提婆寺,并在寺中創(chuàng)立了雅利安比丘僧伽。碑銘中還提到當時的其他著名寺院如曼納提婆寺、仰羅啒哩伽寺、閻摩寺等。這些寺院是尼泊爾佛教活動的中心并與中國藏地和其他北傳佛教國家有著宗教上的聯(lián)系。在這個時期,中國僧人玄照、道希、道方、道生、末底僧訶、玄會、悟空,新羅僧人玄太、玄恪等在往返印度時都路經(jīng)尼泊爾;道生、末底僧訶和玄會死于尼泊爾。在梨車毗幾個后王統(tǒng)治時期,佛教與印度數(shù)和睦共處,并行不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