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朝鮮的佛教關系,始于公元四世紀間,即朝鮮的三國(亦稱三韓:高勾麗、新羅、百濟)時代。前秦苻堅于建元八年(372)遣使及僧順道送佛像及經論至高勾麗,高勾麗王遣使答謝。越二年(374),秦僧阿道又至高勾麗。翌年高勾麗興建肖門寺及伊弗蘭寺供順道和阿道居住。是為朝鮮佛教之始(《三國史記·高勾麗本紀》)。但在這以前,高勾麗也有個別崇奉佛教并與中國佛徒相往還的人士,如《高僧傳》卷四載有東晉名僧支遁(314—366)與高麗道人書,稱述剡縣(今浙江嵊縣)仰山竺潛(法?。┑娘L范。這顯示了中朝民間佛教的來往關系早已存在。宋末齊初時,高麗僧道朗來至敦煌,從曇慶受學三論,并在中國諸方游化;后來于齊建武中(494—497)至江南,住鐘山草堂寺,又登攝山,嗣法于黃龍(今吉林地方)法度,傳羅什的三論之學。時江南盛弘《成實》,名師輩出,道朗則宣揚三論,非難《成實》,名士周颙也從他受學。天監十一年(512)梁武帝乃遣僧正智寂、中寺僧懷、靈根寺惠令等十師詣攝山,從朗諮受三論大義。梁武帝也因此舍《成實論》,依大乘義撰作章疏(見《高僧傳·法度傳》)。這顯示了早期高麗學者對中國佛教的貢獻。
另在朝鮮西南部的百濟方面,據《三國史記》卷十八說:百濟枕流王元年(384,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胡僧摩羅難陀由東晉來到百濟,翌年在國都漢山創立佛寺,度僧十人,為百濟佛教之始。自是以后,佛法漸興。梁武帝大同七年(541),百濟遣使至梁求請《涅槃》等經及工匠等(見《梁書》卷五十四、《三國史記·百濟本紀》)。當時百濟佛法殷盛,“僧尼寺塔甚多”(見《周書》卷四十九)。
朝鮮東南的新羅地區,佛教傳入也較早,并早有新羅僧人來中國參學。梁武帝于太清三年(549)遣使偕同新羅學僧覺德送佛舍利至新羅國,新羅真興王親率百官奉迎于興輪寺。嗣后陳文帝于天嘉六年(565)又遣使與僧釋明觀等往新羅國通好,并致送釋氏經論千七百余卷(《三國史記·新羅本紀》)。
隋代統一中原,大興佛法,在全國諸州建舍利塔,廣申供養,時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者也向隋朝請得舍利還至本國起塔供養(《廣弘明集》卷十七)。其時三國在中國留學的僧人甚多,其中沙門玄光,新羅人,來隋觀光,志求禪法;曾登衡山,謁見慧思,密受法華安樂行門,得慧思印可;從那以后移錫江南,得本國舟舶,載返熊州翁山,卓錫結茅,乃成梵剎,化導甚眾(《宋高僧傳》卷十八)。沙門波若,高勾麗人,陳末隋初,來江南游方參學,隨后入天臺山,向智者求授禪法,在天臺華頂曉夜行道,影不出山十有六載,后于國清下寺示寂(《續高僧傳》卷十七)。沙門圓光,本姓樸,新羅人,年二十五,乘舶來金陵,聞莊嚴寺旻公弟子講說,乃發道心,啟請陳帝:愿歸佛法,奉敕為之落發,并受具戒。此后,游歷講肄,領受微言,于《成實》、《涅槃》三藏教典,廣事披習。嗣游虎丘山,為信士開講《成實》、《般若》,聽者欣領,皈者日眾。隋開皇中,又到長安,宣講《攝論》,聲譽更廣。其本國聞之,啟請還歸;隋帝敕厚加勞問,令歸故國。光返國后,朝野歸敬,化緣甚廣(《續高僧傳》卷十三)。沙門安弘(一作安舍),新羅人,于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來中國求法,并邀同于田沙門毗摩羅真諦及農伽陀兩僧返回本國,赍回《楞嚴》、《勝鬘》二經及佛舍利等。沙門智明,新羅人,于陳后主至德五年(585)七月來陳求法,留學十七年,于隋仁壽二年(602)九月隨其國使上軍返歸本國,受國王尊敬,奉為大德。沙門曇育,新羅人,于隋開皇十六年(596)來隋求法,至煬帝大業元年(605)三月隨其國使惠文返國(均見《三國史記·新羅本紀》)。高僧慧灌,高麗人,在隋嘉祥寺吉藏門下,精研三論,后返本國,轉赴日本,住元興寺,盛弘三論,為日本三論宗開祖(《元亨釋書》卷一)。當時朝鮮三國來華留學沙門人數眾多,隋朝廷對他們都親切接待,并延聘名德學者為他們講授。據《續高僧傳》卷十三、十五說:釋神逈,釋靈潤,先后于大業十年(614)奉召入鴻臚寺,敷講經論,教授三韓學人。可以想見當時來學的盛況。
其時三國對于中國佛教和文化響往甚殷,初唐武德八年(625),高麗榮留王派人來求佛法(《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后至開元二十六年(738),新羅國還表請派人來中國學問經教(《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上)。尤其是七世紀后期,朝鮮在新羅統一時代,與唐友好來往更為密切。據《三國遺事》卷五記載:新羅孝昭王元年(唐中宗嗣圣九年,692),興建寶德寺,專為唐國祈福。而在唐楚州(江蘇淮安)以北,今江蘇、山東沿海一帶,且多有新羅坊、新羅院??梢韵胍姰敃r新羅入唐僧伽之多。因之在七世紀唐僧西行求法的熱潮中,新羅沙門也多相偕前往,如義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即列有新羅、高麗僧八人。
唐代佛教各宗次第形成,而新羅、高麗學僧在諸宗中也英才輩出。首先是三論宗方面,有高麗沙門道登,于貞觀二年(628)來到長安,繼慧灌之后,從嘉祥寺吉藏受傳三論幽旨,后赴日本,住元興寺,暢演空宗(《本朝高僧傳》卷七十二)。
在慈恩宗方面,有神昉,新羅國人,早年入唐游學,請解大小乘經論,為時賢所推重。貞觀十九年(645)夏六月,他奉召入弘福寺,參與玄奘譯場,任證義大德。此后即隨侍玄奘,譯經受學,在大慈恩寺《大毗婆沙論》的翻譯中任筆受,最后于玉華宮寺《大般若經》的譯出時任綴文,始終參與其事,為奘門四上足之一。著有《瑜伽》、《唯識》等論疏記(均佚)。圓測,原為新羅王孫,自幼出家,慧解煥發,于貞觀初年來長安,唐太宗愛其明敏,賜以度牒,令住元法寺,學通《毗曇》、《成實》。貞觀晚年,玄奘三藏西游返國,一見如舊,遂從受學,通達《瑜伽》、《唯識》諸論,后被召為西明寺大德。圓測門下突出的新羅學者,有勝莊和道證。勝莊早年入唐,后為唐京大薦福寺大德,晚年參與義凈譯場任證義。著有《最勝王經疏》、《梵網經述記》、《成唯識論決》、《雜集論述記》、《大因明論述記》等。道證長期從圓測受學,于武周長壽二年(693)由唐赍天文圖返國。著有《成唯識論綱要》、《成唯識論要集》、《辨中邊論疏》、《因明理門論疏》、《因明理門論述記》、《般若理趣分疏》等。又新羅沙門順璟,在本國習法相大乘,傳得玄奘的真唯識量,乃立決定相違不定量,于乾封年中(666—667),因其本國來使附至長安,時玄奘已逝世二年,窺基見之,盛加賞贊。璟尚著有《法華經料簡》、《唯識論料簡》、《因明正理論鈔》等。又新羅興輪寺沙門道倫,出自窺基門下,依窺基所撰《瑜伽論略纂》并參照其本國學者圓測、順璟、元曉諸說,撰《瑜伽論記》二十四卷。又新羅沙門智鳳、智鸞、智雄三人,于武周長安三年(703)入唐,在濮陽智周門下受學唯識,后赴日本,弘演法相宗義。又圓測的再傳弟子新羅太賢(一作大賢,出于道證門下),通才博學,尤精于唯識,遼東后進皆遵其明訓。他的著作有《華嚴》、《金剛般若》等經和《瑜伽》、《攝大乘》等論的《古跡記》以及《成唯識論學記》、《成唯識論決釋》、《瑜伽論纂要》、《起信論內義略探記》等書共四十二部,顯見其在弘傳玄奘唯識學方面的突出成就。他所著書并傳入中國。
在華嚴宗方面,有義湘(625—702),新羅雞林府人。天資英邁,弱冠出家,于龍朔元年(661),附唐使由新羅西歸之舶來長安,到終南山至相寺,從智儼學《華嚴》妙旨,時與賢首法藏同學,相與鉆研,著有《華嚴一乘法界圖》一卷。咸亨二年(671)還歸本國,在太白山創浮石寺,學徒云集,被尊為東海華嚴初祖。至唐中宗嗣圣九年(692),法藏趁其弟子勝詮返歸新羅之便,由唐寄書與他,并托勝詮抄歸所著《華嚴探玄記》、《一乘教分記》等。當義湘受到法藏的記疏后,掩室探討,經旬方出,命其弟子勵志講習,并宣稱“博我者藏公,起予者爾輩”。成為中朝古德間弘傳《華嚴》的佳話。同時新羅僧元曉,精研《華嚴》諸經,著有《華嚴》、《楞伽》、《金光明》等經疏和《華嚴經綱目》、《法華經宗要》以及《起信論疏記》等。他的《起信論疏》等當時即已傳入中國,唐清涼澄觀曾于淮南向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見《宋高僧傳》卷五),即為元曉所著。
在律宗方面,有新羅沙門慈藏,以貞觀十二年(638)率領門人僧實等十余人來到唐京參學,蒙敕慰撫,優禮有加。慈藏稟性慈濟,曾為四眾廣授歸戒。貞觀十七年(643)將欲回國,唐帝敕賜衣衲及諸采段。慈藏又于弘福寺為國設齋,并度八人;又以本國經象未全,在唐請得藏經一部并佛像等返國。是為朝鮮有大藏經之始。慈藏回國后,被敕為大國統,住王芬寺,大興佛法。唐代道宣門下的新羅學僧甚多,所著戒律章疏當時盛傳于海東。
在禪宗方面,相傳新羅沙門法朗于貞觀年中入唐,從四祖道信受傳心要。法朗的新羅弟子信行(704—779),也渡海來唐,受學于長安唐興寺志空(神秀的再傳弟子)門下,后來返國弘傳禪法。據《景德傳燈錄》各卷所載:南岳懷讓的法嗣有新羅本如禪師。西堂智藏的法嗣有雞林道義禪師、新羅慧(哲)禪師和新羅洪直(一作洪涉)禪師。道義禪師,德宗建中五年(784)入唐,在唐三十七年,參見西堂智藏、百丈懷海,于穆宗長慶元年(821)返國,為海東迦智山第一祖(見《祖堂集》卷十七、《禪門寶藏錄》卷中)?;郏ㄕ埽┒U師,元和九年(814)入唐,謁智藏于冀公山,并至西州浮沙寺披尋大藏三年,開成四年(839)還至新羅,在桐里山太安寺大開禪化。洪直禪師,為海東實相山第一祖(見《祖堂集》卷十七)。蒲州麻谷山寶徹的法嗣,有新羅無染禪師。他于長慶元年(821)隨國使王子昕入唐,詣南山至相寺聽講《華嚴》,又至洛陽佛光寺問道于如滿,后乃詣蒲州參寶徹,受傳心印。會昌五年(845)歸國,大闡宗風,門弟子二千人,成為圣住山派(見《祖堂集》卷十七、《禪門寶藏錄》卷上)。袁州仰山慧寂的法嗣,有新羅國五觀山順支(一作順之)禪師。他于大中十二年(858)隨國使泛海入唐,參仰山得法而歸,為新羅國溈仰宗的初傳(見《祖堂集》卷二十)。唐代先后由新羅來華學禪的僧人還有玄昱、覺體、道均(一作道允)、七日(一作梵日),迦智、宗彥、大茅、彥忠、智異山、欽忠、行寂、清虛、金藏、清院、臥龍、瑞巖、大嶺、大無為、云住、慶猷、龜山、慧云等,高麗先后來華學禪的高僧有雪岳靈(一作令)光、道峰慧炬、靈金、慧洪等。以上新羅、高麗兩地禪師之中,有些語錄也選載在我國禪宗的《傳燈錄》中。此外唐末、五代先后由高麗來中國學禪的僧人還有不少。他們都學有成就,歸國弘傳。于此可見中朝禪學息息相通的親密關系。
在密教方面,新羅沙門明朗于貞觀六年(632)入唐學雜部密法,貞觀九年返國,創金光寺,為海東神印宗的開祖。又有新羅沙門惠通,也于當時入唐學密,麟德二年(665)歸國行化(均見《三國遺事》卷五)。又有新羅沙門明曉入唐求學密教,于圣歷三年(700)三月將欲還歸,請得《不空索陀羅尼經》一部一卷攜回本國(《開元釋教錄》卷九)。又有新羅沙門慧超,弱冠入唐,開元七年(719)金剛智東來,因師事之。后泛舶南海,經獅子等國,歷五天竺,遍禮圣跡,還過蔥嶺,于開元十五年(727)返至安西,撰有《往五天竺國傳》三卷。又隨金剛智、不空受學密法,并入譯場,筆受譯經。建中元年(780)于五臺山乾元菩提寺寫出《一切如來大教王經瑜伽三密圣教法門》,并述其秘義。前后五十四年,對于密教的傳弘頗多貢獻。同時又有唐僧義林,曾從善無畏學胎藏法,后赴新羅,弘布密教。
此外入唐游學的新羅僧人,尚有沙門無相,原為新羅王子,于開元十六年(728)泛海來唐,玄宗召見,隸禪定寺。后入蜀謁智詵禪師,玄宗入蜀時曾迎入內殿供禮,以至德元年(756)示寂,年七十七(《宋高僧傳》卷十九)。沙門無漏,原亦新羅國王之子,泛海來唐,欲游天竺,遠至于田,后轉至賀蘭山,結茅棲止。肅宗征召不起,后命郭子儀往諭始來,于內寺供養,未遂歸山,遂乃示寂(《宋高僧傳》卷二十一)。新羅高僧地藏,原為新羅王族,于中唐時渡海來華,至池陽(今安徽青陽)九子山(今稱九華山)中,宴然獨坐,一區善信,悉皆宗仰。以貞元十九年(803)告眾示寂,尸坐石函中,越三年未腐,群尊之為地藏菩薩示現。其山因被稱為地藏靈跡(《宋高僧傳》卷二十、《九華山志》等)。
朝鮮在高麗王朝時,佛法仍很興盛。據《佛祖通載》卷二十六記載:杭州永明寺智覺延壽撰《宗鏡錄》一百卷及詩偈賦詠千萬言,傳至海東,高麗光宗王覽師言教,遣使致書敘弟子禮,并致送金縷袈裟、紫晶數珠、金澡罐等。高麗禪師智宗等三十六人,也先后來到吳越,親承印記,歸國后各化一方,盛傳法眼禪法。
當時,中國在唐武宗毀滅佛教及唐末五代戰亂之后,佛教典籍頗多散佚,而高麗國保存中國典籍甚多。四明沙門子麟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往高麗、百濟等國求天臺教籍,受到高麗國的接待,并遣使李仁日送師西還吳越(《佛祖統記》卷二十二)。嗣后吳越王錢廙又因天臺義寂之言,于宋建隆元年(960)遣使致書以五十種寶向高麗求取教典。翌年(961)高麗光宗王遣僧諦觀奉諸教籍來到吳越,而親聞義寂講授教觀法門,心悅誠服,遂禮以為師,留居螺溪門下十年,即在當地示寂,著有《四教儀》一卷,為臺宗名籍。同時臺宗第十六祖寶云義通,原為高麗國人,受具后學《華嚴》、《起信》。晉天福(936—943)時(一作漢周之際)來中國,初游天臺云居德韶門下,次從螺溪義寂受業甚久,精通一宗圓頓之學。當其欲由四明泛舶回國,郡守錢惟治(吳越王俶之子)延問心要,又請為菩薩戒師,留在當地弘法。從此義通在浙東弘揚教觀幾二十年。臺宗的知禮、遵式都出在他的門下,受業的學人很多,宋端拱元年(988)圓寂,終年六十二歲.
宋初在成都新雕大藏經板完成。印出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高麗成宗王遣僧如可赍書來請大藏經,太宗即命贈予,并賜如可紫衣(《宋史》卷四百八十七)。淳化元年(990),高麗又遣使韓彥恭來宋,請求佛經,得到新印的大藏一部,翌年四月赍歸。高麗成宗王親自迎入內殿,邀僧開讀,并下令大赦。同年十月,又遣翰林學士白思柔來謝所贈經典(《高麗史》卷三)。真宗乾興元年(1022),又付高麗國使韓祚赍歸佛典一藏(同史卷四)。另在中國北方契丹,官版大藏經也于遼興宗(1031—1054)時新雕完成,至遼道宗清寧九年(1063),以新印的契丹藏一部贈送高麗國,時高麗文宗王備法駕迎于西郊(同史卷八)。此后遼壽昌五年(1099)、乾統七年(1107),遼使蕭朗、高存壽先后至高麗,每次均以契丹藏經相贈(同史卷十一、十二)。當時高麗和宋、遼兩朝都友好交往。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夏四月,高麗文宗王以宋帝節日,設齋于東林、大云二寺為宋帝祝壽。元豐六年(1083)春三月,高麗文宗又命太子奉迎宋朝大藏經于開國寺,仍設道場祈愿(同史卷九)。同年高麗文宗病歿,宋神宗詔明州修浮屠供一月,并遣使左諫議大夫楊景略等前往高麗祭奠、吊慰,并聚僧徒,設道場于文宗靈殿(《宋史》卷四百八十七、《高麗史》卷九)。可見當時兩國在佛教關系上的親切。
高麗僧義天,原為高麗文宗第四子,年十一出家于靈通寺.習華嚴教觀,后被封為祐世僧統。于宋元豐八年(1085)率弟子壽介等來華求學佛法,并獻贈經像,宋哲宗引見,令居啟圣寺。時中國賢首章疏久已逸失,幸得義天持來,得以復傳。義天又從天竺寺慈辯受傳天臺教觀,依靈芝元照為說戒法,并受傳所著《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等。更游佛隴,禮智者塔。于元祐元年(1086)赍同所請得的經書一千余卷,隨其國使還歸高麗,大弘賢首、天臺的教法,并奏請將所得經書悉皆刊行。又以金書三譯《華嚴經》一百八十卷寄贈錢塘慧因寺?;垡蛩绿氐亟ㄩw藏之,因此俗稱慧因寺為高麗寺。元祐三年(1088)凈源在慧因寺圓寂,義天還遣壽介來宋,于其塔前供養。義天著有《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圓宗文類》、《大覺國師文集》等。
中國元朝以高麗僧人善于書寫金字經典,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遣使往高麗國征寫經僧,時高麗僧統惠永率領寫經僧一百人入元都,寓慶壽寺,用泥金寫大藏經?;萦烙衷谌f安寺講《仁王經》。翌年金字大藏經寫畢,元帝贈與甚厚,遣使送還本國。后至成宗大德元年(1297)、六年(1302),元帝又遣使往高麗征寫經僧。大德九年(1305)元使忽都不花又至高麗,仍選僧百人偕往元都。至大三年(1310)、至順三年(1332)高麗均遣使來元贈送畫佛(《高麗史》卷三十至三十六)??梢姰敃r高麗佛教的經像書畫,很受中國方面的珍重。
其時,元中峰明本在天目山弘揚禪法,元駙馬高麗王子太尉沈王王璋,于延祐六年(1319)九月赍御香紫衣入天目山,向明本諮決心要(《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同時杭州慧因寺沙門盤谷,博通經史,駙馬高麗沈王聞師盛名,具書于慧因寺請講《華嚴》大意(《大明高僧傳》卷一)。其時江南禪僧紹瓊于元大德八年(1304)泛海去高麗,高麗王迎請于壽寧宮演說開示,高麗僧圓明、沖鑒從受禪法,并施行百丈清規,教化甚盛。
其時高麗沙門來中國求法的,有禪僧普愚(1301—1382),于至正六年(1346)入元,居燕京大觀寺,訪求知識,翌年至湖州霞霧山見石屋清珙,蒙授心印,傳衣表信。普愚由江南回到燕京時,元順宗請他于永寧寺開堂說法,賜金襕衣,至正八年(1348)東還高麗弘化。又有高麗禪僧慧勤,于至正八年入元,詣燕京法源寺參梵僧指空,嗣往江南參平山處林,即蒙印可;又朝禮普陀山,訪育王寺悟光、雪窗、無相、枯木榮等;更登婺州優龍山參千巖元長,許以入室,受傳心法;返燕京時,順宗詔令住廣濟寺,贈與甚厚;繼而仍訪諸名山,于至正十八年(1358)還高麗國,大弘教化,受尊為王師。又有高麗禪僧千熙,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航海入元,尋訪知識,在圣安寺參謁萬峰時蔚得法返國,盛傳中峰的禪法,受尊為國師。又有高麗禪僧自超,于至正十三年(1353)入元,詣法源寺及法泉寺參指空和慧勤,更游南北叢林,歷訪禪宿,學業大進;回到燕京再見慧勤,留居數年,受傳心法,至正十六年(1356)歸國弘法。這時中國元亡明興,朝鮮李氏王朝也代高麗王朝而興起,自超以禪學受到朝鮮太祖的崇敬,并被奉為王師。
明清以來,中朝兩國佛教間雖無特殊可記的大事,但在這一期間,朝鮮佛教中出現的儒釋會通、禪凈兼修、教禪一致等風氣,在中國佛教界也大致如此??梢娭谐瘍蓢鸾掏降年P系,從古到今都是親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