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佛教的發展是緩慢而穩定的。19世紀末葉已有一些歐洲人熱心于佛教的傳播。1875年布拉瓦茨基卡婭夫人(1831-1891)創立正式宗教團體--神智學協會。該會主張:世界的一切宗教中唯佛教最圣潔。這種強烈的東方傾向為佛教在19、20世紀的歐洲傳播起了很大作用。1879年英國詩人埃得溫·阿諾德爵士出版了8卷本的散文詩集《亞洲之光》,以優美抒情的文字稱頌了佛陀的一生。英國人貝內特18歲時讀《亞洲之光》,受其優美同句和生動內容影響,舍棄原來的信仰,皈依佛門。
1898年去錫蘭、緬甸研究佛法,1902年在緬甸受比丘戒,取法名阿堆陀彌勒,成為"歐洲第一位出家人"。他立誓"我皈依佛教,奉獻我的生命,轉動法輪到我的祖國英國去,并要在歐洲成立僧團和佛教會"。1903年他在仰光創立"國際佛教會"。
1908年率布教團來英國,在倫敦等地演講,并出版《佛教評論》刊物,佛教在英國開始成為實體宗教。然而由于沒有傳教的佛教精舍,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僧伽生活又無法與當時的英國社會相適應,他本人身體、口才又極差,所以這次傳教僅半年就流產了,不過由于倫敦報刊曾多次報道過這個布教團的活動,引起一些英國人對佛教的興趣,其中不少人后來改宗佛教。1905年英國人杰克遜出版了宣傳佛教的小冊子《給西方人一個宗教》,1906年他開始在海德公園公開作佛教講演,并與潘恩合作,在倫敦博物館附近開設了一家佛教書店。1907年11月3日他與戴維斯教授、羅斯特、潘恩、培恩等人,在倫敦共同創立了"大不列顛愛爾蘭佛教協會",推舉戴維斯為會長。該會以加強巴利文、梵文的佛學研究為宗旨,會員都是從事上述研究和比較宗教學研究的學者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而非一般平民。1907-1922年是該會的黃金時代。為弘揚佛法,該會開辦佛學講座。舉行集會、出版佛學宣傳品及會刊《佛學評論》。倫敦總部設有佛殿、禪堂、僧房等,還附有新式佛教圖書館。在利物浦、伯明翰、曼徹斯特、牛津、劍橋、布萊頓等地設立分會。該會的活動使干百名歐洲知識分子了解了佛教宗旨,但是由于它只重視佛教知識的研究,缺乏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核心會員又相繼逝世,1926年不得不自行解散。該會的核心會員培恩曾于1924年春創辦佛教徒聯合會并自任第一任會長,但這個組織不久就夭折了。
1924年神智學會會員、英國法官洪飛斯(1901一 ,又譯作漢弗萊斯)在會中建立"佛教中心"。洪飛斯年輕時曾在劍橋攻讀比較宗教學,對靈智學深感興趣,后聽培恩演講,改宗佛教。1924年11月19日佛教中心改名為"倫敦佛教會"。1926年該會成為獨立的佛教團體組織,出版、發行會刊《英國佛教》,1943年該會正式定名為"佛教協會",會刊改名為《中道》季刊(Middly Way)。該會為多元宗派團體,主張南傳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并行,沒有宗派門戶之見。每周請教授、學者或由洪飛斯本人公開演講佛教,會后互相討論有關問題;會員定期聚會、研究佛學理論、修習禪定。1964年在該會成立40周年的大會上,洪飛斯致詞說:"西方人由于20世紀科學發達與物質文明,對西方原有的宗教信仰發生動搖,在心理上造成空隙,正在尋求合適的東西來加以彌補……,佛教是最合他們需要的。"迄今為止,該會已成為歐洲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佛教社團,在丹佛、愛丁堡等地設立分會。《中道》季刊發行于全世界,在美國尤其暢銷。洪飛斯本人所著的"佛學"及"禪學"著作,也流行于西方世界。該會常有固定的集會和弘法演講;每年開辦暑期佛學班,并且設立了佛學函授班,向人傳授佛學知識。該會設有經書流通處,出售著名佛教學者演講的錄音帶、佛學書刊。該會的圖書館擁有5000多冊有關佛教各宗的書籍,并設立了佛教文物室。該會還有供坐禪用的佛殿,供交誼活動的會客室。
1925年9月錫蘭的阿納迦里伽·達摩波羅(Anagarika Dhammapala,1864-1933)由瑞士抵倫敦傳授佛法。在此之前,他曾于1890年應阿諾德爵士之邀,來英國調查英國人"追求內在精神的氣氛"。他于1926年創立"摩訶菩提會倫敦分會",以宣傳南傳上座部佛教為宗旨,常與上述的佛教協會合作,定期公開演講佛法,共同組織"經論"研究,編印書籍,同修禪定。此外,該會還自行出版一些佛教書籍和宣傳品,創辦了《英國佛教》雜志,并為教徒答疑設立了駐會比丘。同年,達摩波羅在倫敦購到一處房產,命名為"弗斯特精舍"。1928年金剛智法師(Ven.P.Vajiranana,1936年在劍橋大學獲博士學位的第一位比丘)等三位高僧駐錫倫敦。此后,該會每星期日均有佛法演講,平日里常舉行專題講演,開設巴利文課程及修習止觀坐禪技術,圖書館也備有供人查閱、參考用的巴利文經典。
1954年歐洲第一座南傳上座部佛寺或佛教僧伽中心倫敦佛教精舍創建。自1957年起,由真諦帝須博士(Ven.Hammalava Sadhatissa,1914一 )主持。他曾在印度大學教授巴利文、梵文及佛教教義,編輯巴利文三藏索引,1966-1969年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英文著作有《佛陀的道路》(1971年)、《佛陀的一生》(1976年)、《佛教倫理學》(1980年)。在《佛教倫理學》二書中,他提出:不能只把佛教理解為簡單的哲學,它是實際的道德修煉活動。佛教不僅僅是個人的宗教信仰,佛法的原則適用于國內乃至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和其它各個方面。當今世界面臨的許多困難和問題,與其說是由于經濟的原因,不如說是根源于道德的墮落,而這方面恰恰可以用佛教來彌補。他在倫敦佛教精舍主持多年,培養出很多弘法人材。精舍定期舉辦佛法演講會、座談會,共研佛法,同修止觀。真諦帝須法師還常應邀到各佛教道場和大學演講佛法,聽眾中有錫蘭、英、德、加拿大等國人。精舍嚴格規定僧人不得從事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動,必須專心修法。精舍還依律傳授沙彌戒,為西方知識青年授戒。1966年真諦帝須恢復了摩訶菩提學會倫敦分會的活動,它以《法輪手冊》向西方讀者介紹佛教,并出版《英國佛教徒》(1926-1 934年)、《法輪》(1935-1 936年)、《佛學季刊》(1968一 )等弘揚佛教。1971年12月緬甸商人吳妙蘇(Umyat-saw)又在牛津附近的法默爾村(Farmor)購得一處鄉村大宅,改作佛教中心。請真諦帝須任中心主席,并由他從斯里蘭卡帶來的兩位比丘指導修習止觀禪法及佛教教義。1976年8月4日,這座佛教中心被作為西方人士出家授比丘戒的中心,為西方人出家提供了方便。
1956年"英國僧伽信托。(The English Shanga Trust,亦名"漢普斯泰德佛教精舍")在倫敦成立。它試圖樹立真正純粹的英國南傳上座部佛教僧伽傳統,但因不能與英國社會的發展相協調,歷盡坎坷,終未能如愿。
1964年5月,泰國曼谷摩訶他寺的智成上座與帝須達多來倫敦弘法。智成上座獲泰國巴利文最高學位,也是著名的傳授止觀大師,信徒眾多,又精通阿毗達摩。帝須達多是智成上座的后學,朱拉隆功大學畢業,掌握各種現代知識,并通曉英語。在英國智成上座采取求知與修持并重的方法教授止觀,開設的有關課程是:一般佛教常識、阿毗達摩、修止行法、修觀行法,并講授佛教禮儀、佛教基本知識,如"經"、"論"內容,特修止觀日等。智成上座還在倫敦附近的比都而夫(Biddulph)開設佛教禪定中心。
1966年第一座由泰國佛教徒集資興建的寺院在倫敦落成,全寺占地4英畝,內有湖泊、花園、果園、僧房,還供奉著一尊16世紀的佛像。泰國國王為之賜名"法光寺"。8月1日泰國國王與王后親自主持開光典禮,英國外交部長等1500余名貴賓出席典禮,英國電臺、電視臺、各大報刊競相報道了典禮盛況,對社會影響很大。法光寺是依律舉行儀式的寺院,所以可在佛殿中舉行任何僧伽羯磨,如傳比丘戒、說戒等重大儀式。這是歐洲最早的一座唯一能舉行僧伽羯磨的佛寺。在它落成之前,西方人要出家,都在東方僧教團受比丘戒,自該寺建立后,為西方人受比丘戒提供了方便。法光寺出版《友道》季刊(TheFriendlyWay)、《法光寺手冊》及其它宣傳佛教的小冊子。它一直屬于泰國皇家駐英大使館宗教事務部領導。1975年,法光寺成立三個附屬組織"英國佛教布道團"、"青年佛教會"及"居士佛教會"進行活動。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可謂英國佛教史上的分界線。在此之前,英國幾乎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天下。由于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僧侶為弘揚佛法,逐漸采用西方人的習慣,按西方人的需要和易于接受的方法傳教;再加上南傳上座部佛教以其思辨的理性和實用的層次迎合了某些英國人的心理需求;因此吸引了許多英國人。他們在學的方面大多喜歡研究阿毗達摩,在行的方面,愿修習南傳止觀。在此之后,英國佛教開始朝多元化發展,這表現在:①一些南傳上座部佛教僧團或組織自身發生變異,向社會適應性或學術性轉化。②藏傳佛教各宗、日本大乘佛教系統各宗相繼傳入英國,并積極拓展。
1964年上述的英國僧伽信托邀請一直在印度活動的著名英國出家人滿迪法師(也譯作桑加拉什塔,Ven.Sangharahhita orVen.Bhante,1925一 )回英國弘法。滿迪法師在其弘法的兩年間深感佛教在英國尚未形成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動力。他確信僧侶集團不適合西方人的心態,認為許多佛教團體只沉湎于穿黃袍、剃光頭、帶雨傘的僧侶或似是而非的僧侶形式主義之中,只是徒有其表,對于佛法并不太重要。單靠僧侶生活是不能提高精神生活的境界的。在西方社會要形成寺院社區,必須以一種新型結構和改革的戒律才行得通。于是,他又回印度去體驗佛法。1967年4月他回到英國,發起"佛教新運動",創立了"西方佛教僧團之友"(Friends ofthe Western Buddhist Order Or FWBO Centers)。這是一種新型的、改革的佛教團體運動。這個運動基本上是無宗派的、并在經濟上必須完全獨立自主。西方佛教僧團之友也是西方所有佛教團體中最獨特的組織,基本上,它是追求內在心靈的社團(居士林),并實踐佛教"八正道"中的"正業"為弘法的經濟后盾。這樣,既可以在經濟上完全自給自足,內在精神生活又可以獲得滿足,與西方社會相適應。這個組織認為:傳統的佛教強調苦修,這使西方人覺得是受罪。所以主張履行佛祖的教導,修下的最大功德,最好是勸人信教。而僧侶履行佛規,穿上黃色僧袍,脫離世俗文化,無視世俗文化,堅持自己的佛教主張,會妨礙佛教實踐和傳教。到1988年這個組織已有成員337人,男女老少、已婚者、未婚者均有,其中有100多名受具足戒的僧侶,卻沒有人穿黃色僧袍。他們在英國各地建立分支社團與中心,比較重要的有:西方佛教僧團"倫敦中心及社區"(女居士社區)、布來登、格拉斯哥、諾威治、帕德瑪洛卡退隱中心社區(男居士退隱中心)、愛丁堡社區、阿亞塔拉社區中心。這些社區(中心)都是從20世紀70年代起迅速發展起來的。每個社區(中心)都能自給自足,其成員既經營著名菜飯店、健康食品店、書店、印刷所、園藝所、建筑公司,又潛心鉆研佛法,因此這個組織發展很穩定。它在澳大利亞、太平洋諸島和北歐各國也有些支持者。
1974年5月8日,英國佛教協會成立,指導法師是上述的金剛智法師。這是個佛學研究組織,其宗旨是:以有組織、有系統的方式教授佛法(主要根據巴利文經典);提倡對各種佛教經典與語言的研究;加強對佛教理論與修持的指導。為此它開設了一系列課程,包括:基礎佛學、佛教心理學、再在與因緣說、佛教倫理道德、佛陀的一生、佛教禪定、印度佛教史、佛教派別(包括大乘佛教各宗)。
以上是自身發生某些變異的南傳上座部佛教組織情況。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一些逃亡的西藏僧侶來到西歐,從事弘法活動。盡管他們人數很少,卻相當活躍,遂以后來者居上的姿態震撼著英國佛教界。下述是幾個在英國影響較大的藏傳佛教中心。
"噶舉派桑耶林西藏佛教坐禪中心"(Kagyu Samye Ling Tibetan Center)1967年由西藏喇嘛阿貢(Shetrop Akong Tarap)和仲巴活佛(Chogyam Trungpa)在蘇格蘭創立,是藏傳佛教在英國的第一個坐禪中心。該中心向所有人開放,有不少西歐、北美、日本及其它地區的人士來此修習,學風自由。中心設有佛殿、圖書館和招待遠客住宿的宿舍、食堂,主要教授藏傳佛教的坐禪技術,并輔導學生修習佛法。
"康藏之家"(KhamTibetan House)是繼"桑耶林"之后成立的又一個噶舉派西藏佛教坐禪中心。1973年11月10日由奇美活佛(Lama Chime Rinpoche)創立。是供信徒凈化身心、遠離塵世紛優的退隱中心。由于信徒日益增多,奇美活佛又建立了康藏之家的直屬機構"瑪爾巴學院"和"倫敦佛法之家"。
"文殊師利佛學院"(Manjushri lnstitute)是宣傳藏傳佛教格魯派教義的機構,1976年由"保留大乘佛教傳統基金會"在英國北部的烏爾沃斯頓(Ulverston)創立,開設了適合現代英國人生活節奏的短期課程;供攻讀博士學位學生選讀的學期課程;旨在對佛教哲學及禪定做深入研究的博士課程。該學院還在倫敦設立了"倫敦中心",以使倫敦的修習者有機會參與每周的佛法講授課。
"蓮華生佛法中心"(Dzogchen Orgyen Cho Ling),是藏傳佛教寧瑪派駐倫敦及巴黎的坐禪中心,教授坐禪技術、菩薩道、瑜伽與密宗等,導師為西藏喇嘛索嘉活佛(Lama Soygal Rinpoehe)。索嘉能說流利的英語。他的講經說法深入淺出,非常吸引人,所以在英、法兩國擁有眾多信徒。
"薩迦派佛法中心"(Thinley Rinchen Ling)由西藏辛雷活佛(Karma Thinley Rinpoehe)及其英籍法嗣薩耶(Jampa Thaye)于1977年在英國的布里斯托創建,是薩迦派在英國的唯一道場。除注重佛法理論與修持之外,還注意加強藝術訓練。出版辛雷著作《薩迦派佛法手冊》及其它有關薩加派歷史的書籍。并發行《通訊》和《佛學》季刊。
1972年后,日本佛教各宗派,如:禪宗、凈土真宗、真言宗、日蓮正宗等相繼傳入英國。1972年6月曾在日本學禪的英國籍比丘尼肯妮特禪師(RoshiJiyu Kennet,1924一 )在英國諾桑伯蘭谷地創立"瑟羅塞爾洞修道院"(Throssel Hole Priory),此為美國"霞斯塔修道院"的分支機構,開英國禪宗之先河。該院除供學生修習坐禪外,住持禪師還為人主持婚禮,舉行幼兒命名的宗教儀式,舉辦葬禮、紀念儀式及佛教主要慶典等活動。受肯妮特影響,又加上洪飛斯和史羅格爾(Irmgard Schlogl)等人的極力倡導,禪宗在英國已極為風行。各地紛紛設立坐禪中心,其中以"法屋"(Dharma House)和"倫敦禪學社"(London Zen Society)等最為著名。1976年"英國凈土真宗協會"(Shin Buddhist Association:Of Great Britain)成立,會長是奧斯汀(Rev.JackAustin)。該會出版會報《西方佛教徒》,并印發一些書籍或宣傳品,介紹西方凈土"極樂世界"的說教。同期在倫敦成立的"英國真言宗佛教協會"(The British Shingon Buddhist Association)也出版會報《流星》(Flowing Star),并開展經典研瀆、教人修習靜坐、舉行曼陀羅儀式等活動。此后,日蓮宗也在英國創建了"和平佛塔"(PeacePagoda)等傳法中心,發展勢力。
當今英國,藏傳佛教最受歡迎;禪宗影響次之;南傳上座部佛教仍有二定實力,其所屬的一些組織或吸收了禪宗的某些成份,或加入了適應英國生活方式的新內容(如:西方佛教僧團之友),生命力增強。據不完全統計,1980年英國約有12萬佛教徒,其中藏傳佛教徒占50%,南傳上座部佛教徒占25%。1989年英國已擁有200多佛教團體,成員從數十到數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