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派
--------------------------------------------------------------------------------
薩迦,藏語意為“白土”,建筑在后藏仲曲河谷白色土地上的寺院稱為薩迦寺。因寺院圍墻涂有象征文殊、觀音和金剛手的紅、白、黑三色花紋,所以薩迦派又被俗稱為“花教”。
薩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傳。有血統、法流兩支傳承。
薩迦派不禁娶妻,但規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薩迦派僧人戴紅色、蓮花狀僧冠,穿著紅色袈裟。
在佛教哲學上,薩迦派特別推重“道果”教授,在教義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此外,薩迦派教義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那就是屬于“時輪金剛法”和“金剛持法”的體系傳承。時輪金剛法至今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薩迦派到公元13世紀即中原社會進入元朝時,發展成為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教派。薩迦派的第四祖薩班·貢噶堅贊和第五祖八思巴(本名羅追堅贊),分別為元帝國的鞏固作出巨大貢獻。八思巴被封為帝師,并奉命創制了“八思巴文”。這種蒙古新文字,在蒙古全境流通使用,為蒙古的社會、文化進步發揮了重大作用。
薩迦派的主寺是薩迦寺。其佛殿后的藏經庫可稱作是智慧的儲存庫,所藏一萬余鐘佛經、佛典,是八思巴時期集中了衛、藏、康三地區的繕寫家用金汁、銀汁、朱砂、寶石和墨汁精心抄寫的,堪稱佛教中之珍寶。薩迦寺另有—‘部“方經”,長、寬各一公尺,上下均用夾板保護著,全部用金汁寫成。更被視為寶中之寶。整個薩迦寺共藏佛教經藏四萬多卷,其中包括大量“貝葉經”。有人稱薩迦寺為“第二敦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薩迦派于公元1550年在四川德格貢欽寺所設立的德格印經院,這是藏區最著名的印經院。專門刊刻藏傳佛教經書、各教派重要著述、歷法和醫學等于余種典籍,對保護、弘揚藏傳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噶當派
--------------------------------------------------------------------------------
“噶”藏族意為“佛語”,“當”意為“教授”或“教誡”,即用佛語來教導人們接受佛教的道理、教義。該派源于阿底峽大師,以熱振寺為根本道場,弘揚佛法,該派以顯宗為主,不排斥密宗,主張先顯后密,15世紀,黃教在該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并取代了該派。
噶當派的奠基人,是古格王朝時期從印度迎請的著名佛教大師阿底峽。公元1045年曾參加迎請阿底峽的居士仲敦巴(1005一1064)拜阿底峽為師,修習佛學,盡得其傳。公元1055年,阿底峽去世后,仲敦巴應藏北當雄地方之請前往建立熱振寺。熱振寺是噶當派的主寺。噶當派由此逐漸成長并發展起來。
噶當派在藏傳佛教中是比較特殊的一派。它以顯宗為主。顯宗是相對密宗而言的,顯宗為哲理,指通過明顯的教理去修證,可向任何人傳布。噶當派主張顯、密二宗不應相互攻擊,應相互補充。它對修習次弟的主張是:先顯后密。
噶當派在傳承中,形成了三個主要支派:教典派、教授派、教誡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經典和教義。
公元13世紀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遲的噶當派教典派僧人,曾把噶當派的納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譯佛經編訂為《甘珠爾》、《丹珠爾》。這就是在佛教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經》最早的編纂本。
噶當派由于教理系統化、修持規范化,因而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響。噶舉派、薩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當派學習。格魯派是直接在噶當派在基礎上建立的,有新“噶當派”之稱。此外,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也都導源予噶當派。該派著名的大小俄師----俄. 勒父喜饒和俄.羅丹喜饒所傳的因,在藏傳佛教史上被稱為“新因明”。公元15世紀黃教(格魯派)興起后,因格魯派是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原來屬于噶當派的寺院,都逐漸成了格魯派的寺院。從而噶當派也就不再單獨地存在于藏區社會了。
噶舉派
--------------------------------------------------------------------------------
藏語“噶舉”意為“口授傳承”,因為此派的密法修行,是通過師徒口耳相傳繼承下來,故稱“噶舉派”,又因為該派僧人穿白色僧衣,故俗稱“白教”。此派傳承復雜,流派眾多,但均源于瑪爾巴和米拉日巴,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系統便始于該派的噶瑪噶舉,此派在西藏歷史上影響巨大,現在仍在藏傳佛教中占一席之地。
噶舉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紀佛教后弘時期發展起來的,屬于新譯密咒派。開始創立者先后有兩人:一是穹布朗覺巴(990- 1140),一是瑪巴羅咱瓦(瑪巴譯師)(1012-1197)。他們兩人曾多次到過尼婆羅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師,學習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語旨教授》。《語旨》是佛語的意旨,由祖師口語相承,血脈不斷遂稱為語傳,藏名叫噶舉。后來香巴在后藏發展形成為一個傳承系統,稱為香巴噶舉,瑪巴在前藏發展也形成一個傳承系統,稱為達布噶舉。雖然門戶不同,但由于他們兩人的大法均出自一個來源,又都親領語旨傳授,所以都稱噶舉巴。
噶舉派的經典和教法都是來源于印度,合稱為四大語旨。瑪巴派語旨的教授有《大手印》和《那若六法》。香巴噶舉亦系語旨傳承,故其續經與瑪巴噶舉均相同。其教授類則有《幻身大灌頂》、《空行五教》、《大手印盒》等等灌頂教敕。
關于因的理論。噶舉派的特點從實際出發,承認眾生有佛性,但現在不是佛,還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證成佛,須要從粗身心逐步轉變到最微細的身心始能成佛。根據身心的粗細,修證方法亦有大小等級之不同。關于道。總分為前行與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脫道與方便道。解脫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講明心見性的法門和寧瑪派一樣,是頓悟一心的無功用法門,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機還是從有功用的法門修生、圓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關于果。證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則可出現深道已達究竟之十果相、八功德、八成就、四事業等之共道悉地,七支分、八自在、四身五智等之殊勝道悉地,尤其能現證空樂空雙運不變,離障如幻之虹體身,得現空自現各各了別之妙智和法身大界之妙智,成就具五決定之報身,并能無礙履行大空等等,皆為己得六法究竟之果也。
色心二法是緣起相對而有,雖有如幻。緣起是承認兩點,成佛兩點則統于一點,二合為一,消除差別,達到平等圓融境地。這就是《大手印》的雙運之義,也是噶舉派的中心教義。
格魯派
--------------------------------------------------------------------------------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諸派中形成最晚的教派,是15世紀初,宗喀巴以噶當派教義為基礎,吸收其它諸派的精典教義而創立的。該派勢力之大,影響之深是其它教派不能相提并論的,達賴轉世和班禪轉世系統都出于該派。藏區五大寺廟,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省的塔爾寺、甘肅省的拉卜楞寺均屬該派。該派的形成使藏傳佛教哲學思想臻于系統化,在政治上,促使西藏“政教合一”,此派占據藏傳佛教的統治地位。由于該派僧人帶黃帽,俗稱“黃教”。
格魯派的創建人宗喀巴(1357-1419)出生于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地方,本名羅桑扎巴。幼年在噶當派寺廟甲瓊寺出家,依頓珠仁欽學顯教,對噶當派教義有了初步認識。由師勸說并助其赴衛藏深造。先后游學了當時有名的噶當寺院,系統地學習了噶當派的教法,接受了噶當派思想體系。此外還依止穹布勒巴和薩迦派、覺囊派、噶舉派的諸多大師,學習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無上部的《密集》、《勝樂》、《大威德》、《時輪》等。他把噶當派和其它派別大德的顯密教法熔為一爐,構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體系,為他后來建立格魯派打下了基礎。
格魯派之創建開始于宗喀巴,然而發展使其成為完整之派風,實有賴于大師眾弟子之共同努力而完成的。大師為推行其改革計劃故建甘丹寺,意義非常重大。宗喀巴逝世后,弟子們本著大師遺愿,發揚其宗風,又分頭建寺。
由甘丹主寺最早發展出來的為哲蚌寺,該寺創建人為扎西班丹。扎西班丹,通稱降仰卻吉(1379-1449),宗喀巴的大弟子,他博通顯密,講聽傳授,一遵宗師規制。奉師指示,1416年在拉薩西之根培伍子山建哲蚌寺,寺內成立七大扎倉,實施宗喀巴教學的改革計劃。以后達賴第二、第三、第四輩均在此坐床。五輩達賴在此建立甘丹頗章宮,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權。宗師弟子釋迦耶協,通稱降欽卻吉(1352-1435),曾代表宗師晉京,朝拜明永樂皇帝,受封為大慈法王,回藏后將皇帝賜和帕竹政權官員的資助,于1419年興建色拉寺,寺在拉薩北郊,寺內分顯宗二扎倉、密宗一扎倉,傳播宗師學說。哲蚌寺、色拉寺與母寺之甘丹寺,合稱為衛部的三大寺,后來又修建起藏部的札什倫布寺,合稱為衛藏四大寺,各寺內均成立學院,分科修學顯教,此后又相繼成立了上下密乘院。
公元16世紀時,哲蚌寺又認定根敦嘉措為宗喀巴大弟子根敦朱巴之轉世,作為第二輩達賴,追認根敦朱巴為第一輩,創興達賴的活佛轉世制度,用教主制來保證格魯派的發展。第五輩達賴阿旺洛桑嘉措,得蒙古固始汗之助,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權。于是政教大權,集于一身,格魯派之發展得到了更可靠之保證。札什倫布寺僧又認定洛桑卻季堅贊為宗喀巴第二大弟子克珠吉的轉世,從此衛藏的政教合一制得到更加鞏固。格魯派在政治上的得勢,促成本派更加向外擴展,使黃教寺廟幾乎遍及于阿里、康區、青海及邊遠之蒙古地區。
格魯派是在噶當派的教義思想和行持作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稱為新噶當派。宗喀巴大師闡發密乘精要意義,提出許多實修方便。在密教方面,噶當雖有密法,但未廣傳。大師闡發密乘精要意義,提出許多實修方便。應成派許空性亦唯有假名安立,但若無空性名,則不能了解空性義,更無法從之求證。要而言之,一切諸法皆由分別心所安。勝義、世俗皆屬名言安立而有,若就勝義則為空性,勝義、世俗皆安立有,自性本空,即佛之功德境界雖非凡夫名言可以安立。然與分別安立之理無違,以其為佛一切種智所安立故,圣凡之境雖有不同,而分別安立之理則無有異,世俗如何安立,一切種智亦如是安立。這就是格魯派中觀應成派的空性之見,也是格魯派的中心教義。
覺囊派
--------------------------------------------------------------------------------
覺囊是地名,全名覺摩囊,在西藏日喀則專區的拉孜縣境彭措林寺東的一座山溝內,位于雅魯藏布江南岸。覺囊寺是公元十三世紀時袞邦·吐吉尊追(1243─1313)所建。他初是薩迦派僧,曾為薩迦八思巴弟子。后來他從袞欽·卻古沃色聽《時輪講解》和《六支瑜伽》,得到卻古沃色暗以他空見解釋時輪的教授,經過實修,證悟了他空中觀樂空雙運之理。他又以他空見講解《時輪六支瑜伽》。于是遂獨成一派,因其駐錫地為覺摩囊后遂稱為覺囊派。他空見最早的創造人為裕莫·木居多吉,公元十二世紀時人,從裕莫起已暗傳七代才到袞邦·吐吉尊追。
多羅那他(1575-1635)是袞噶卓卻的轉世,是本派中最有學識的人,著作豐富,廣泛宣講他空見。當時他的支持者為后藏地方政權的噶瑪丹炯旺布,第巴仁邦巴對他也極為崇敬,依靠他們的勢力,他在日喀則彭措林縣修建達丹當卻林寺,據說寺廟營建極為莊嚴,造像修塔亦精美絕倫,成為全藏之冠,他宣講他空見,也吸引了不少群眾,頗為盛極一時。當時格魯派與噶瑪政權爭奪權力斗爭非常激烈,不久,噶瑪派失利,政權坍臺,多羅那他去蒙古傳法,格魯派政權首領五世達賴遂將達丹當卻林寺改為格魯派寺廟,更名為格丹彭措林寺。沒收寺廟財產屬民,經籍印版大多封禁。其余卻隆江孜等處之覺囊寺廟亦均令改宗,從此衛藏地區覺囊一派幾乎絕跡。現在只有邊遠地區如四川阿壩自治州壤塘寺、色更寺與嘉絨地區的馬爾康縣賽貢巴寺、卓格寺,青海果洛自治州之賈貢巴寺、格果寺等寺廟繼續傳持覺囊派教法,或雜以其它派法。各寺寺主亦僅維持其傳承系統,未聞發展有其它流派。
覺囊派在藏傳佛教中可算是異軍突起,獨樹一幟。覺囊派持他空見:承認有真如本體,與藏中寧瑪派的大園滿,噶舉派的大手印,薩迦派的輪涅無別均承認有明空本性,頗為相似,不過各派又各有說法不同,但均屬于“勝義有”類。覺囊派與藏中持應成派中觀見的格魯派主張一切皆空的“畢竟空”類,則全完對立。因此被視為異端而受到排擠。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覺囊的見地仍來源于印度的中觀派見。本來印度的中觀派,在派內就有各種爭論,后裂為若干小派。但各自都承認自己是佛語旨意的正確解釋者,覺囊派也說他們的見地是遵循佛教釋迦牟尼在印三轉法輪中的末轉法輪的意旨,是究竟了義中觀之教。
覺囊派承認“勝義”有,即承認有真常本性,這一點與寧瑪、噶舉、薩迦相同,但寧瑪、噶舉承認是真本性,無相寂滅非空非有,則既不可說空,也不可說有,非斷非常,不斷亦不常之意,更無有自空他空的詞語,但覺派則認為勝義有,說得太實,可能就有問題。他們與格魯應成派主張勝義、世俗皆是緣起性空,畢竟空成為針鋒相對之教敵。這是空有之爭在藏傳佛教中的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