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佛學文庫>>佛教概況>>斯里蘭卡和東南亞諸國佛教
        斯里蘭卡和東南亞諸國佛教
        2007年11月05日15:02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924 字體: 繁體

        第三節 斯里蘭卡和東南亞諸國佛教

        一、斯里蘭卡佛教的衰退與復興

        從7世紀到11世紀約500年中,斯里蘭卡佛教一直是大乘密教的天下。由于信仰印度教的注輦人入侵,大寺、無畏山寺,以至祇多林寺等都受到嚴重破壞。傳統的上座部佛教已是氣息奄奄。及至維阇耶跋護王一世(1055—1113在位)擊敗注輦人,便著手整頓人民的信仰。他重新建立寺院,供養佛牙;派使往緬甸向蒲甘王朝延請上座系長老,重建僧伽。傳說這些長老在王都最勝城將巴利文三藏再譯為僧伽羅文,并積極搜集散失在各地的佛典,抄寫并送回蒲甘。他們還建立了譯經和講經的機構,培養僧伽羅人的上座部學者。斯里蘭卡與緬甸的佛教交流,達到極盛。

        由于維阇耶跋護王一世的努力,大寺恢復了昔日的權威,無畏山寺和祇多林寺也復活了。但這種繁榮相當短暫。他死后,國內大亂,佛教再度陷入黑暗。著名的帕拉卡馬·巴護王一世(1153—1186在位),平定了國內戰亂,扶植佛教發展,并著意凈化佛教教團。他結束了錫蘭三大寺的長期爭端,使他們遵守同一戒律,增強團結。他還建立了祇園寺、楞伽提羅寺等。同時,他也建造了一些印度教寺廟,可能是為了滿足泰米爾人的需要。

        帕拉卡馬·巴護王以僧伽的監護人自居。鑒于以往僧團的腐敗,他主張嚴肅僧紀。明確出家人若不能持守戒律,便勒令其還俗。在大寺薩利普特拉長老的支持下,由國家頒布了包括褫奪僧籍在內的戒律法令。此法令以大寺規定的戒律為依據,不允許對僧紀有別的解釋。于是國家再次確定大寺是斯里蘭卡的佛教中心,人們也將大寺視作楞伽島上的法燈護持者。

        在帕拉卡馬·巴護王治下,以大迦葉波長老為首的千名比丘再次結集,搜集并確定了巴利文和僧伽羅文的三藏及注疏。從覺音以來約500年間,斯里蘭卡的學問僧幾乎不見史冊,至此,佛學有了新的發展。從10世紀到13世紀,學問僧輩出,最有名的有優波提舍、法上、僧伽拉吉塔、佛陀納加等,12世紀中出現了律藏疏本和中部經典疏本等巨著。

        大約就在這個時期,斯里蘭卡的比丘尼僧團突然消亡,原因不詳。師子國尼眾本來發達,南朝宋時以鐵薩羅為首的諸尼曾來中國為300余女弟子授比丘尼戒。至此,尼眾消失,直到本世紀80年代,斯里蘭卡才又派使來中國重受尼戒,發展尼眾。

        帕拉卡馬·巴護王一世死后,斯里蘭卡又一次遭到印度的入侵,帕拉卡馬·巴護王二世(1240—1271在位),再次趕走泰米爾軍隊,并打敗了爪哇王子的海上進攻及印度槃度國和注輦的進攻。二世也是佛教的支持者,他從南印度延請比丘,建立寺院,獎勵學僧。此后維阇耶跋護四世王(1271—?在位)帶頭護持沸教,被佛教徒稱作菩薩。帕拉卡馬·巴護四世(1325—?在位)時,請僧人將巴利語的《本生故事》譯為僧伽羅文。14世紀斯里蘭卡的重要佛學著作有《攝精要》、《攝正法》等。15世紀下半葉,下緬甸的達摩悉提王(1472—1492在位)打算整頓勃固國僧團紀律,振興佛教,曾遣使到斯里蘭卡留學,并依大寺傳統受戒,戒壇設在據說是佛陀到過的克拉利耶河上。東南亞佛教中羅曼那派即起源于此。

        從16世紀開始,斯里蘭卡遭受西方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基督教西方文化的沖擊,嚴重影響佛教的發展。先后由葡萄牙(1505—1658)、荷蘭(1658—1796)、英國(1796—1947)殖民者的統治和占領,他們毫不尊重斯里蘭卡的文化傳統,以歐洲基督教為正統,視佛教為異教,排擠和打擊佛教僧團。許多佛塔、寺院被破壞,寺院的財產和土地被沒收,一些佛教徒被強迫改宗。而佛教也逐漸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具有抗拒西方入侵、維護民族尊嚴的意味,在困境中掙扎延綿。

        1592年,維摩羅達磨蘇里耶王即位,先后兩次延請緬甸上座部長老前來傳教;繼之,室利維阇耶羅阇辛哈王還從暹羅迎請佛法。到18世紀吉提希里羅阇辛哈王在位時,再次從暹羅延請阿瑜陀(大城府)王國的上座長老烏波里和牟圣尼等,幫助本國重整佛教制度軌儀,傳授戒律,1750年形成了斯里蘭卡佛教中的暹羅派。

        隨著反殖民主義斗爭的開展,斯里蘭卡的上座佛教日趨活躍,僧伽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越加顯著。從19世紀初,在暹羅派之外,又形成兩個新派別。1799年,斯里蘭卡有些在家的信徒,前往緬甸阿摩羅普羅城,從那里的長老受戒,參加僧團,回國后從事弘法和立宗活動。這一系統的僧侶于1802年組成緬甸派,創始人是達摩覺提。從下緬甸羅曼那國的勃固迎回來的又一批傳法僧人,建立了斯里蘭卡的羅曼那派。

        暹羅派和緬甸派、羅曼那派都是從楞伽島傳出去的上座系佛教,教理、教義并無原則區別,但在衣著、戒律、誦經聲調等方面略有差異,這也表現了社會層次上的區別。例如,暹羅派只承認高級種姓可以出家,要求本派僧人穿衣時偏袒一肩。緬甸派社會地位較低,認為前三種姓均可出家,僧人著衣不應袒肩。這兩個派別下邊還各有分支。暹羅派下分6部,緬甸派下則有30幾部。羅曼那派因為成立較晚,經過了改革,它注重戒律,反對寺院蓄財。三派中以暹羅派勢力最大,它以康提的摩瓦特寺和阿吉利耶寺為根據地,擁有財產和土地,僧侶多出身于上層社會。

        早在荷蘭統治時期,斯里蘭卡就醞釀著佛教的改革和復興。進入19世紀下半葉,佛教與基督教發生了多次爭論。1875年,美國的奧爾考特少校和俄國的勃瓦拉斯基夫人在紐約創建神智學會,5年后,又到斯里蘭卡受佛教五戒,成為西方第一批佛徒;同年,于科倫坡設立佛教神智學會,興辦佛教學校,推動佛教復興。此后,被稱為斯里蘭卡佛教復興之父的達磨波羅(1864—1933)訪印,巡禮佛跡,1891年發起“摩訶菩提會”,致力于復興印度和其它國家的佛教。同年,在印度摩訶伽耶舉行首次國際佛教會議,除斯里蘭卡、印度之外,尚有中、日、緬等國的佛教代表出席。摩訶菩提會成了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佛教團體,一直到至今。

        20世紀開始,佛教成了提高民族意識的重要內存。1908年成立“科倫坡青年佛教聯合會”,1919年成立“全錫蘭佛教大會”。1948年斯里蘭卡獨立后,政府繼續推行扶植佛教的政策。1950年,著名學者馬拉拉塞克拉發起“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到1978年6月,已擁有34個國家和地區的66個組織,世界各大洲都有斯里蘭卡比丘建立的寺院或弘法中心。1951年,班達拉奈克組織自由黨,復興佛教和民族文化是該黨的口號之一。1960年,他的夫人支持發展佛教學校,在農村普遍建立佛教保護會。1978年,賈亞瓦德總統更提出“佛法化社會”的設想。全國有佛學院300余所,有智增和智嚴兩座佛教大學。從1956年開始,組織世界各國佛教學者編纂英文版的《佛教百科全書》,計劃陸續出版。

        今天的斯里蘭卡有70%的人口是佛教徒,有僧侶近2萬人,其中暹羅派最大,擁有僧侶1萬3千人,寺廟6千座。

        二、緬甸上座部佛教的昌盛

        1044年,阿奴律陀的蒲甘王朝統一緬甸。據緬甸《琉璃宮史》記載,他聽從來自孟人國家直通上座阿羅漢的勸告,決定廢止泛濫成災的阿利教,恢復和發展上座部佛教。他遣使向直通國王摩奴哈迎請三藏佛典和舍利,遭到拒絕,遂發兵破城,俘獲包括國王、工匠等在內的僧俗3萬人,用32頭象馱30部三藏和佛舍利回蒲甘。以后,他以搜集三藏和舍利名義,繼續四處征戰,成為緬人建立統一國家的重要措施。阿奴律陀將得來的30部三藏由孟文譯成緬文,又派人去斯里蘭卡求回錫蘭三藏,由阿羅漢作了校讀。為供奉佛舍利,他還決定興建瑞壽宮寶塔。塔的結構為實心,周圍有37個地方納特(精靈)環繞,形成佛教與土著信仰結合的典范。他未能完成此項工程就死了。

        阿奴律陀時期,緬甸佛教與斯里蘭卡開始結下不解之緣。1067年,阿奴律陀應維閣耶巴護王一世的請求,向楞伽島派去了滿載物資的船只,支持驅逐注輦人的斗爭。此后又派遣佛教傳戒使團,幫助斯里蘭卡重建上座部僧伽。這個使團在楞伽島搜集并抄寫了大量散佚的佛經,在1077—1084年間先后送回蒲甘。其中重要的巴利文經典都譯成緬文。11世紀,在蒲甘建立的波睹丹耶寺,有壁畫數百幅,保留至今,上面即有巴利文佛經及孟語注解,說明“純正的”上座部佛教此時已經在緬甸扎下根來。

        江喜陀時代(1084—1113),壯麗的瑞壽宮塔終于完成了,塔下供藏著維閣耶巴護一世贈送的佛牙舍利。江喜陀還在國內廣建塔寺,其中最有名的是阿難陀塔。他本人崇尚盂人文化,信奉佛教,但他的加冕典禮卻是按婆羅門儀式舉行的,說明蒲甘王朝及其周圍印度教的影響依然很大。在他立的眾多石碑中,有一塊銘文說,佛陀曾經預言江喜陀將于世尊入滅時建造室利差■羅城(卑謬),并且將于1084年在蒲甘為王,在更遙遠的未來復為佛陀。從得楞孟人的碑銘中可以知道,他還是第一個在印度菩提伽耶修造寺廟的緬甸王。另一塊銘文記載,某位注輦王子曾到過緬甸,并在江喜陀的勸說下放棄印度教,皈依佛法。江喜陀對緬甸佛教史的主要貢獻是繼續搜集巴利文藏經并加以整理。他為了收藏和研究這些經典,建筑藏經樓,他的一個兒子出家后率領一批僧人在這里探究學問。

        江喜陀的繼承人阿隆悉都(1113—1167在位),也是虔誠的佛教徒。盡管他的治下叛亂迭起,依然廣建塔寺,其中冰瑜寺完全可以同阿難陀寺相媲美。傳說阿隆悉都還是緬甸佛教文學的創作者,他在瑞姑寺的巴利文銘刻中留有一首詩歌,表達他樂于幫助一切人超越生死輪回的愿望。

        在那羅波帝悉都時期(1173—1210),發生了緬甸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地位相當于國師的烏多羅耆婆,于1180年率領一批門徒前往錫蘭,其中他的弟子車波多在這里呆了十年之久,并在大寺受具足戒,參加了錫蘭僧團。此后車波多帶著弟子重回緬甸,即以大寺戒法為正統,否認其他緬甸僧人的合法性,拒絕與他們一道舉行法事。那羅波帝悉都王支持車波多等人的作法,同意他們在緬甸弘揚大寺戒法和儀式。

        緬甸佛教由此分為前宗和后宗。后宗便是自居正統的僧伽羅僧團,也稱大寺派。前宗則指源于直通孟人一系的承傳系統,盡管它也來源于南傳上座部。

        緬甸佛教最終統一在大寺派之下。大寺派進行了改革,使佛教深入到了民眾生活。在它的刺激下,前往斯里蘭卡求法求戒的僧侶絡繹不斷,同時影響緬甸境外的泰族、老撾及柬埔寨,意義深遠。到了下一個歷史時代,當伊斯蘭教贏得馬來亞和印尼人民的信仰時,佛教仍然保持著它在東南亞其他國家的統治地位,原因之一,在于大寺派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相對而言,馬來群島諸國,不論濕婆及毗斯奴的印度教,或梵語系統的小乘及大乘佛教,大致都限于宮廷范圍,主要功能是神化王權貴族,缺乏人民的深層信仰。

        到13世紀的最后20年,在元帝國的攻擊下,蒲甘王朝崩潰。此后國內動亂,持續了200年,最后出現以阿瓦和勃固為中心的兩個國家。

        15世紀下緬甸的孟人國家勃固,繼續奉行佛教。信修浮女王(1453—1472在位)以大量黃金涂飾瑞壽宮塔,并為它增建了附屬僧院,成為今緬甸文化的象征。女王還向斯里蘭卡派出求法教團,再次激起國內的佛教熱情。這一運動的中心在迦耶尼寺,該寺得名于錫蘭的佛教圣地迦尼耶河。被派往楞伽島求法的僧人,在迦尼耶河的木筏上受戒,回國后形成了緬甸的另一大派羅曼那派。

        信修女王的女婿達摩悉提(1472—1492在位)原來也是迦耶尼寺的僧人,被佛教徒視作理想的法王。1475年,他遣使臣率22位上座長老前往錫蘭,按大寺法受戒,并研習經典。

        后為這批學成歸來的僧人在京城西郊另辟清凈地界,專為國內青年比丘授戒傳法。這是羅曼那派的正式出現,勢力逐漸強大,一直傳播到今日的泰國、柬埔寨和斯里蘭卡。達摩悉提王還派使者前往印度,求得菩提伽耶菩提樹的分枝,描繪伽耶寺的圖樣,回國后建造寺塔僧院。當時的佛教共有六派,分屬于柬埔寨和錫蘭系統。達摩悉提要求他們一律按大寺制度,在他指定的上座蘇伐那索跋納主持下重新受戒,統一起來,由一個上座部僧團指導。從15到16世紀,是勃固佛教最繁榮的時期。

        從18世紀開始,緬甸佛教僧團就僧服穿著是全衣還是袒肩的問題,展開了爭論。“袒肩派”和“全衣派”都聲稱自己的行儀符合正統戒律,先后爭論了75年,直到孟云王(佛陀波耶,1781—1819在位)宣布全衣派合法才告結束。但直至今日仍有袒肩的僧人,說明袒肩派并未因此而消失。

        1871年,曼同王(1853—1878在位)在曼德勒召開了南傳佛教史上第五次結集,有2400名比丘參加,由三位博學的上座輪流主持。這次結集考訂對校了以巴利文為主的各種文本的南傳藏經,并將結集的三藏鐫刻在729塊石碑上,立于曼德勒的拘他陀寺,四周環繞45座佛塔。刻石5年方成,至今猶存。

        在13世紀蒙古入侵之前,緬甸的佛教文化得自最初的孟人國家。到了東吁王朝(1531—1752),政治和文化的領導權才完全轉到緬人手中。整個雍籍牙時代(1752—1885),緬甸所有的君主都扶持佛教,既使佛教深入民眾,也促進了學僧對經典的研究,特別是對《摩奴法典》及阿毗達磨的研究。孟云王在位時,吳貌東上座從印度迎來大批梵文經典,在一些婆羅門協助下,展開了對星象、醫學和文法的研究,并將許多經典譯成緬文。

        從蒲甘王朝開始,歷朝君主大都從事佛塔佛像的興造活動,同時撥給大量土地和勞力維修塔寺,供養僧眾。孟云王時代,王太子進攻阿臘干地區,迎取那里的大牟尼佛像送回曼德勒;又撥250名戰俘給供養這一佛像的寺廟。這種耗費民力民財的佛教活動,在緬甸也史不絕書。

        緬甸佛教有自己的本色,這就是與傳統的納特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結合。緬甸人歷來相信大地、虛空、森林、山谷、家宅、村寨等都有精靈司理,均須按一定儀式進行祭祀。曼同王曾明令取消這種不符佛說的淫祀,但效果極微。相反,有些祭祀往往轉變成了佛教節日。最有代表性的是作為“水祭”的潑水節。這原是為祭祀一切納特之主“塔伽王”(塔伽即蛇,或印度神話中的因陀羅大神)的,反映人們對于司雨者的敬畏和崇拜,爾后就成了盛大的佛教節日。

        佛教與緬甸人生活的密切關系表現在許多民俗習慣上。男孩長到7、8歲,都要到寺廟中過一段出家生活,時間一般在“夏安居”的雨季三個月。屆時舉行出家儀式,男孩效法佛釋迦和達摩悉提王故事,身著王子打扮,在家人的簇擁下進入佛寺。習俗認為,男孩出家對己對家都有功德,社會上則認為是有教養的表現。

        在家的佛徒,必須接受比丘關于三皈五戒的教誨,再請僧人念誦巴利文的護咒經。佛徒追薦先祖,要請僧眾在家供養,飯后僧眾唱頌佛偈,與此同時,施主將一杯水滴入一個容器中,為故去的先祖默默祈福,稱作“滴水咒愿”。佛徒還特別重視種種定期的佛教行事,例如每月有4天持齋的布薩日,夏安居結束有燈節,紀念世尊誕生成道寂滅有衛塞迦日,還有祭祀佛塔等等。其中大的行事也是節日,常常伴有舞蹈、演戲等活動。

        16世紀以來,緬甸也先后經受了葡萄牙、荷蘭和英國殖民主義的武裝侵略,隨之基督教傳教士于1689年進入緬甸,1885年,最終淪為英國殖民地。佛教成了反對外來侵略,抵制外來宗教勢力的重要力量。20世紀初,民族主義在東方覺醒,緬甸僧人積極地投入政治斗爭,1906年創立了佛教青年會,倡導民族覺悟和人民團結,其中的一些激進分子還加入了政治團體,甚至組織政黨。1930年以后,佛教青年會改組為“緬甸人民聯合會”,由著名的愛國比丘吳歐德馬和吳沙威領導。吳歐德馬曾到過印度,受到甘地不合作運動的啟發,于1923年起領導緬甸反英統治的宣傳和組織活動。他與吳沙威多次被捕入獄。吳沙威絕食死后,激起了緬甸人更大的抗英風暴。1938年緬甸全國罷工,反抗殖民政府,17名死難者中有7位比丘。1948年緬甸獨立后,政府實行佛教社會主義政策,直到60年代初,對佛教復興運動給予政治和經濟的支持,包括創辦弘法學院和國際高級佛教研究院等。1954—1956年,由國家出面,舉行了南傳佛教的第六次結集,有7個國家、2500比丘參加。1961年8月,緬甸議會通過第三次憲法修正案,宣布佛教為緬甸聯邦的國教。1962年8月以后,國家宣布宗教信仰自由,取消佛教的國教地位,同時采取一系列限制僧侶干預政治的措施。

        今日緬甸的佛教僧團經過多次分合,主要有三派:善法派、瑞琴派和門派。全國佛寺約2萬所,佛徒占總人口的80%。

        三、泰國佛教的國教化

        從11世紀開始,泰人逐漸向湄南河流域遷徙。1222年,在素可臺建起第一個獨立的國家。

        泰人的原始信仰屬薩滿教性質的精靈崇拜,到素可臺王國,它又接受了存在于6—11世紀的墮羅缽底上座部佛教影響。11世紀吳哥王朝吞并墮羅缽底以后,高棉人又帶來了印度教及佛教密教。此外,8、9世紀之交,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和爪哇的夏連特拉傳來了大乘佛教;

        11世紀緬甸人控制今天的泰國北部地區后,還從蒲甘傳來錫蘭僧伽羅佛教。

        素可臺王朝在拉瑪甘亨(1275—1317在位)王時變得空前強大。他征服了湄南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包括古老的墮羅缽底,并爭取中國的支持,與高棉人抗衡。他曾多次派使朝貢元朝,并帶回了中國的制陶手工業技術。拉瑪甘亨特別鼓勵佛教,在征服馬來半島上的六坤之后,延請在那里的錫蘭僧人到素可臺傳法,還為一位品學兼優的高僧建造阿蘭若寺。大批僧人涌向斯里蘭卡求學受戒,使僧伽羅僧團在素可臺很快成了占主導地位的派別。

        拉瑪甘亨的兒子盧泰(約1317—1347年在位)繼續支持佛教發展,曾建造佛陀腳印供人瞻仰,被佛徒尊為“達磨羅阇”(法王)。拉瑪甘亨的孫子呂泰,是虔誠的佛教徒,曾在宮內自講佛經,1361年放棄王位,在芒果林佛寺出家。所著《三界論》保存至今。他是泰國第一個以君主身份為僧的人。

        素可臺王朝時期,塑造了大量的青銅佛像,著名的有曼谷大舍利寺供奉的清叻那銅佛和善見寺銅佛。成為泰國古典造型藝術的代表。

        14世紀后半期,拉瑪蒂菩提(約1350—1369年在位)在阿瑜陀耶(大城府)建立了阿瑜陀耶王國,到14世紀末,臣服素可臺,并幾次向柬埔寨用兵。1397—1431年兩次攻陷吳哥城。長期的戰爭使阿瑜陀耶衰落下去了,1767年被興起的緬甸雍籍牙王朝所滅。

        阿瑜陀耶諸王都崇拜佛教。被緬人破毀的阿瑜陀耶城內到處都有佛寺廢墟;早期建筑的清寺和王官佛寺則免于兵燹。1361年迎來斯里蘭卡使臣,上座部大寺系統正式成為國教。拉瑪蒂菩提王由楞伽島請來大德高僧為泰人僧王,要求泰國的比丘統一于巴利語圣典,一切威儀行事遵從大寺派規定。波隆摩羅阇王應錫蘭吉提希里羅阇辛哈王的要求,向那里派去了以優波離為首的15名比丘的傳教使團,建立了優波離教派,即暹羅教派。

        阿瑜陀耶王國同中國明政府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明洪武十年(1377),暹羅王的侄兒那空膺來朝,明廷頒給“暹羅國王之印”。1408年那空膺在位,出使南洋的鄭和率船隊經過阿瑜陀耶。據馬歡的《瀛涯勝覽》記,暹羅國“崇信佛教,國人為僧尼者極多。僧尼服色與中國頗同,亦住庵觀,持齋受戒”。

        阿瑜陀耶時代的佛教上座部,主要在宮廷中流行,社會下層信奉的佛教仍然側重在符咒法木,上層社會的信仰也帶有祈福的性質。1458年戴萊洛迦納王鑄像500尊,求告佛陀保佑不要再有前一年那樣的饑荒。

        阿瑜陀耶被緬甸人攻破不久,華裔披那·達信領導人民收復了失地,1768年在曼谷對岸的吞武里建都為王。達信王原籍廣東,起兵時任達城太守。幼年曾在佛寺讀書,13歲入山昆訶羅寺為沙彌,熟悉巴利文和佛典,通漢語、印地語、緬語和越語。建都以后,作為虔誠的佛教徒,大興佛教。1778年,他率軍征服萬象,繼之占領瑯勃拉邦。從萬象迎回了著名的玉佛像,供養在吞武里。據傳,王佛造于佛滅后400年的印度,通體由7塊翡翠綠玉組成,內藏佛舍利真身。爾后經楞伽島、素可臺,輾轉移至萬象,今供奉在曼谷玉佛寺,為泰國佛教瑰寶。達信王晚年時常自稱佛陀再世,對佛教的興趣遠勝于對國家的關心,1782年被弒。

        新王拉瑪一世(1782—1809在位)將都城遷至曼谷,是謂曼谷王朝。其歷代國王都奉行佛教。拉瑪一世清洗了親達信的僧團上座,整頓僧伽,組織高僧校訂三藏佛經,編纂巴利語詞典。1851年有名的蒙固王登基,是為拉瑪四世(1851—1868在位)。此前,他做過27年比丘,精通三藏論釋,懂得梵文、巴利文和英文。他創立了泰國僧伽中最有勢力的一派——法宗派,強調遵守斯里蘭卡上座部戒律,學習巴利文經典,成員主要是貴族階層;

        1932年后始允許平民參加。法宗派與傳統的上座部僧伽組成的大宗派,構成泰國佛教的兩個主要派別。

        蒙固王曾敕令在佛統建造了泰國最大的佛塔,鼓勵將法宗派傳到柬埔寨,遣使往印度菩提伽耶求取菩提樹分枝。此后諸王繼續搜集巴利語三藏的各種地方語寫本,進行校勘。1919—1928年,出版了全部三藏注釋和藏外佛典。

        從16世紀起,泰國受到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的殖民主義侵略,1941年又被日本帝國主義占領,1945年日本戰敗后恢復暹羅古名,1949年又一次改為泰國。 1932年以來,各部憲法原則上承認宗教信仰自由,但規定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國王必須是佛教徒;每個男子一生中必須出家一次,以取得成年人資格。佛教徒占總人口的95%,寺院2萬5千多座,佛塔在10萬座以上。此外,尚有大乘佛教在華僑和華裔中流行,有寺約30座,屬中國律宗法系。1950年,泰國佛教徒參加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1969年,這個聯誼會將總部設在曼谷。

        從歷史上看,泰國佛教的基礎在農村,僧伽供養者主要是農民,僧侶則是農村以至整個社會文化教育的傳播者和創造者。傳統的醫藥、天文、歷法、文學、語言等等都以寺院為活動的中心,受佛教的制約,世俗的普通教育多由寺院僧人承擔。許多世紀以來,每座寺廟都有穿袈裟的兒童,稱作“寺子”,由指定的僧人指導學習文化。今日泰國的國民教育普及程度較高,尤其在城市,僧侶一般不再從事寺子教育。但如果父母堅持或者在落后的山區,孩子們仍然得在寺院中接受啟蒙教育。此外,寺廟還接受部分學習雕刻、油漆等手藝的學徒。

        佛教在民間的宗教活動,主要從事趨福避禍、求財祛病等法事。這些法事又與婆羅門教及土著的萬物有靈等原始崇拜混淆在一起。其中常見的是念護咒經,經文有《小王護咒經》和《大王護咒經》兩種,都是巴利文的。前者用于新房上梁、佛像開光、為死者慰靈、死后七日供養等;國家慶典、僧眾懺悔等則念《大王護咒經》。此外,僧人還代人誦經,如用符咒祝成圣水,繞圣線,為人們佩帶的護身佛像作“入魂儀式”等。

        泰國佛教為國家的統治提供合理性的根據,國王也以“正法”的護持者身份,扶植佛教的發展。歷代的王室均以大量財物布施僧伽,如曼谷王朝的拉瑪三世(1824—1851在位),僅佛寺就建立三十余座,稱作“王立寺院”。國王施給僧團以土地、農民,稱作“御供養施舍”,成了“寺領地”和“寺院奴”。一塊碑銘記,1361年,素可臺王盧泰在雨安居期,施金1萬、銀1萬、蒟醬(一種植物果實)1千萬、三衣400套、鐵缽400具。

        與此相應,歷代王朝對于佛教都是直接管理,嚴格置于王權的控制之下。1466年,戴萊洛迦納王曾比照“武官地方官官階授田法”,給國內“精通佛法的比丘”2400名和“尚未精通佛法的沙彌”200名分六等授田;在政府設立宗教事務司,維護僧伽紀律,指導僧侶行為,直至勒令不軌僧人還俗。1859年拉瑪四世再次勒令犯戒僧人還俗,規定外來掛單僧人登記,沙彌的年齡限制等。1902年泰王簽署了“僧伽管理法”,詳細規定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管區、各寺廟的責任、義務和權限。1912年頒布了改訂的“僧伽官職表”,1913年頒布“常施食標準表”,分別規定了僧人官階和月薪數額。

        國家對于佛教教義的研究,也采取統一的指導方針。到朱拉隆功時期(1868—1910),由瓦希拉耶南瓦洛洛親王任僧伽法王。他大力推行僧伽改革,促使僧團教會化,由此也確定了教理的研習形式和解釋經典的正統方法。他還推行教理考試制度,指定應考的教材,如《佛教圣句集》、《佛傳》、《戒律基礎》等。

        四、柬埔寨佛教的興衰

        在9—10世紀之際建立的吳哥王朝,到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在位),完成了吳哥石窟。他信仰毗濕奴,用毗濕奴像取代神廟中原有的濕婆像;后來的阇耶跋摩七世,又用佛陀像取代了毗濕奴像。

        阇耶跋摩七世(1181—1201在位),把吳哥王朝推向全盛期,成為柬埔寨最有威望的古代君主。他信奉佛教,以觀世音為高棉人的保護神,認為他能引導人們往生極樂凈土,在國內到處建造四面的觀音神像,其眼半開,目光低垂,嘴含平靜而神秘的微笑,被人稱作“高棉的微笑”。這個時期建造了普拉沙·普蘭·克迪、塔榮、帕甘和巴榮等寺,顯示吳哥佛教的獨特色彩。

        塔榮寺就是普粒毗訶羅寺,建于1186年,供奉的是皇太后像,被稱作佛陀之母。寺碑盛贊阇耶跋摩七世無所不能,盡管也禮贊佛法僧三寶。1191年,阇耶跋摩七世為觀音建帕甘寺,寺中的菩薩像則以他的父親為原型。他還樹立了自己的等身像,刻畫為病人治療的醫師和看護人的佛陀。帕甘寺的銘文說明,造寺的目的在于“在遍流敵人鮮血的土地上”以“莊嚴菩薩”。巴榮寺建于12世紀末,其中也有國王的黃金橡。簡言之,王室造寺塑像,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振王威,敬祖先。

        阇耶跋摩七世曾派遣有王子參加的使團前往斯里蘭卡求法。這位王子當是柬埔寨上座部佛教的第一位傳人,或許就是緬甸《琉璃宮史》中提到的多摩林陀。

        阇耶跋摩七世之后,婆羅門教再次復興,佛教式微。不過,據1292年來到柬埔寨的元朝使臣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記載,當時吳哥城依然以佛頭像莊嚴城門,城中有20余石塔環繞的金塔。寺院僧人“削發穿黃,偏袒右肩,其下則。系黃布裙,跌足”。寺中只供釋迦像,塔中諸佛皆為銅鑄,相貌各異。及至經過1369—1441(或1444)年暹羅人的進攻,吳哥城三度陷落,柬埔寨急劇衰落下去。到安贊王時代(1516—1566),柬埔寨軍隊一度進逼暹羅的阿瑜陀耶城,很快又遭失敗,1594年,首都洛韋亦被暹羅攻破。此后,始終未能擺脫附屬泰國或安南的命運。1863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1940年又被日本軍隊侵占。

        隨著退羅人的占領,上座部佛教在柬埔寨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確立下來,大乘佛教與婆羅門教逐步失勢,終于消滅,婆羅門教的廟塔被改造安置了佛像,佛像崇拜取代了林伽崇拜。但許多寺名仍保留著印度教的痕跡,印度教或大乘佛教的一些宗教法事仍舊在民間流傳。

        在法國殖民統治期間,佛教受到法國化的打擊,一度衰落不堪,僧侶和佛徒成了反抗外來侵略者的重要力量。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半期,佛教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提高民族意識的手段,有了新的復興,涌現出不少愛國僧侶。

        1909年,創建了巴利語學校,1914年改為巴利語高級學校;到20年代,初級巴利語學校已有400余所。50年代初,一些佛教政治家提出了佛教社會主義口號,強調佛教在立國上的作用,規定所有寺院都要舉辦學校。1954年,創建西哈努克佛教大學,繼之成立金邊佛教研究所。到60年代,出版了巴利文和高棉文三藏。與此相應,還出現了一批佛教學者和佛學著作。據1970年統計,全國共有僧侶6500余人,塔寺約3400座,佛教徒約占總人口的90%。

        柬埔寨的國民教育,曾長期由僧侶承擔。直到1963年統計,文化部管理的普通新校有1615所,學生75000人;而70年代初,屬宗教部的巴利文學校則有590所,學僧有萬人以上。無論是王室貴族還是庶民百姓,男孩子都要在寺廟中學習文化。通常在12歲披上黃袈裟,稱小沙彌。到20歲左右,若有志于出家修行,便可受戒成為比丘。社會尊重和尚和受過寺廟教育的人。具有巴利文和佛學知識的優秀學者被稱作“班智達”。由于傳統的佛教教育,五戒八關齋深入民心,社會犯罪相對較少。民眾日常的婚喪嫁娶都伴有一定的佛教法事。

        柬埔寨佛教來自泰國傳承,所以也分兩派。大宗派在14世紀傳入,多在農村活動;法宗派在1864年傳入,得到王室貴族的支持。前者占全國全部寺廟和僧人的90%以上。

        五、老撾佛教的發展

        老撾于749年建國,一直處于周圍大國的爭奪中。1353年,由流亡在吳哥的芒斯瓦王子法昂創建了獨立的南掌國。法昂自幼生長在柬埔寨,娶當時吳哥王的女兒為妻,在吳哥王的扶植下取得王位,于瑯勃拉邦建都。之后,將南傳上座部引入老撾,逐步發展成為國教。瑯勃拉邦最初就是吳哥王贈給法昂的一尊佛像的名稱。為供養從吳哥前來弘法的高僧,南掌王還建造了著名的波沙羅寺。

        到15世紀上半葉,波提薩拉王(1520—1547在位)曾三次抗擊暹羅勢力,一度占領泰國清邁地區。此后,緬人奪走清邁,攻陷萬象,老撾日趨衰落,17世紀末淪為越南的屬國。18世紀,南掌國分裂為萬象、瑯勃拉邦和巴色三國,先后成為暹羅的屬國。19世紀初,昭阿努王在萬象立國,國勢依然不振。

        盡管老撾歷史上內憂外患不斷,但上座部佛教始終穩定發展。16世紀的維蘇納臘王建造了維蘇寺,并將佛經三藏譯成老撾文。他的繼承者波提薩臘王敕令民間專奉佛教,禁事鬼神,使佛教空前普及。波提薩臘的兒子塞塔提臘(1548—1571在位)繼續崇奉佛教,曾由清邁迎來原出于斯里蘭卡的翡翠玉佛象,于萬象玉佛寺供養;又在萬象造大舍利塔,占地百畝,塔身通體鍍金,亦稱“塔鑾”,成為老撾佛教文化的象征。17世紀的蘇里亞旺薩王(1637—1694)將老撾佛教推向全盛。他把佛教統一在王權的管轄之下,任命僧王,制定僧階,創辦佛教學校,提倡佛典研究,使老撾成為東南亞佛教的重要基地。

        19世紀末,法國殖民主義占領老撾;1940年又為日本軍隊侵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獲得獨立,不久又陷入新的外國侵略和長期戰爭中。佛教在外國入侵期,一方面遭受嚴重打擊和破壞,一方面激起僧侶和佛徒的愛國激情。20世紀初,老撾佛教逐步復興,到30年代掀起高潮,與整個東南亞的佛教形勢是相呼應的。獨立后的老撾,也力圖把佛教作為統治地位的宗教鞏固下來。1947年的憲法規定佛教是國教;1959年頒布“僧伽法令”,又作了許多細則規定。實際上,是把佛教的全權管理集中到國王手中,削弱和限制僧侶干預政治的活動。

        老撾盛行的是上座部佛教,在農村和偏遠山區也存在精靈崇拜,與佛教并行。據1965年統計,城鎮有僧伽團體57個,鄉村有220個,共有寺院1726所,比丘5487人,沙彌7358人,寄居在佛寺或佛寺附近的出家修行婦女優婆夷不計。佛教信徒占整個國民的95%。

        老撾僧伽也分大宗派和法宗派,大宗派人數占壓倒優勢。南近泰國地區主要是法宗派寺院,首都萬象主要是大宗派寺廟。作為全國僧伽領袖的僧王,屬于大宗派,對法宗派負有同樣指導責任。僧王以下由5位上座高僧組成宗教會議,領導全部僧伽。

        送子弟入寺做一個月或幾個月的沙彌,也是老撾人的傳統。窮苦人家的孩子多半通過出家接受教育,因為沙彌和比丘還俗的事很普遍,不受人們鄙視,這與泰國相似,但緬甸、斯里蘭卡的僧人則很少還俗。同是上座部佛教國家,這方面差別甚大。

        關于上座部寺院的狀況,可以萬象的中央寺為代表說明。此寺為大宗派的第二大寺,1956年有比丘32人,沙彌18人,寺男35人,沙彌尼15人。寺屬巴利語學校一座,有比丘和沙彌250人在此學習,共分4個年級。另設夜校及星期日學校,對市民子弟開放。寺內僧人4點起床,6點出門乞食,10至12點在床前坐禪,作水觀想和光觀想,每日佛殿誦經三次。

        除了宗教法事,寺院也向居民提供醫療和用水等服務。入寺求醫的人一般不信西醫藥,認為寺廟給的藥能夠制服叫做“費”的精靈。

        老撾除上座部佛教外,也有大乘佛教流行,多半是華裔和越南裔信仰。其中有名的寺院是越南人在萬象的龐龍寺,寺內比丘或沙彌經常被派往越南學習。其威儀制度與中國漢地佛寺無甚區別。寺內本尊為釋迦牟尼,左邊觀世音,右邊地藏菩薩。早課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咒等;晚課誦阿彌陀經,唱八十八佛名號并行懺悔。除了念佛也習坐禪。據說常住該寺的優婆塞及優婆夷有數千人。每逢農歷十五和三十日,作布薩懺悔,為男女信眾受持五戒及八關齋戒。

        六、越南的大乘佛教

        越南在丁朝(968—979)和前黎朝(980—1009)期間,僧侶干政,往往左右國家命運。前黎末帝黎尤鋌企圖抑制佛教權力。僧統萬行支持他的侄子殿前指揮李公蘊篡奪政權,建立了延續200余年的李朝(1010—1224),越南佛教在這期間達到了極盛,史稱“百姓大半為僧,國內到處皆寺”。

        萬行俗姓阮,幼通儒道釋,21歲出家,為六祖寺禪翁弟子,深究《百論》,精于禪法,被認為是毗尼多流支第十二世傳人。他以符讖為李公蘊稱帝制造輿論,李朝成立后,受封為國師,為新王朝擬定了許多重要政策。毗尼多流支第十三代傳人惠生,也極有權勢,他曾為太宗講禪,并參與朝政,享有與萬行在太祖時同樣的地位和特權,到圣宗時任左街都僧統。

        無言通派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在黎朝任僧統的匡越,其弟子多寶,曾為李朝太宗傳授禪學,太祖也向他垂詢軍國大事。多寶弟子有焦山感應寺的定香和仙游重明寺的禪老,前者為無言通派法脈傳人;后者在慈山有習禪弟子數千,成為該派開祖以來最大一系,太祖幸重明寺時,曾就禪法請教。

        到圣宗時代,來自中國的僧人草堂創禪宗草堂派。據越南《禪林寶訓》,草堂原系臨濟宗黃龍門下晦堂祖心的弟子,屬南岳懷讓一系十三代門人。他隨師游化占城,正值李朝圣宗前來征伐(1069),城破,與其他僧眾和工匠一起被俘回升龍(河內),后輾轉為圣宗所識,迎入開國寺安置,得到極高的禮遇。圣宗以草堂為師,并成為該宗的第一代傳人。圣宗有弟子吳益,任參政,吳益傳杜武,任太付,都是朝廷要職。英宗與高宗,則自命草堂派弟子。草堂一派是李朝最得勢的佛教僧團。它提倡“禪凈一致”,修禪與念佛結合,與北宋發端的中國禪宗走向完全一樣。到神宗時,密宗亦頗流行,阮明空、徐道行等就是有名的密教僧人。

        陳朝(1225—1400)建國,草堂派失勢,但佛教依然得到扶植。據說陳太宗曾從來自中國的臨濟宗天封禪師參學,而后輾轉傳至慧忠。慧忠出身陳朝貴族,曾受學于逍遙禪師,或稱是無言通派第十七代弟子,自號慧忠上士。他從“即心即佛”出發,立“返觀自己本分事,不從他教”的宗旨,不持戒齋,在海陽省榮吏縣他的封邑上修禪授徒。他傳禪要給調御覺皇,即陳朝第三代的仁宗。仁宗在位時(1279—1293),日理朝政,夜修禪學。及至對元朝戰爭結束,即禪位給英宗皇帝,自己去海陽東潮縣安子山出家習禪,自稱香云大頭陀、竹林上士,創建禪宗竹林派。他以臨濟為祖,認為佛法即是老子之“道”,亦是孔子之“中庸”,提倡三教合一,與兩宋以來佛教的主要潮流相呼應。1308年,竹林上士圓寂,被尊為竹林禪派初祖,他的弟子法螺(1284—1330)、玄光(1284—1364)分別為二祖、三祖。

        英宗也奉行佛教,他率先受菩薩戒,滿朝文武競相效法。

        1314年,也主動禪位,從法螺搞鑄像、印經活動。玄光原是狀元出身,追隨他的僧尼常出千人。國內各種佛教著疏和禪家論說,敕令必須經玄光審閱后由皇上恩準,始得刻印流通。竹林禪派是陳朝的官方佛教。

        陳朝末年,朝廷著重儒家道學,限制佛教勢力膨脹,沙汰僧徒。到后黎朝,王室以道學立國,進一步抑制佛教發展。圣宗(1460—1497)明令禁止新建寺廟,不準擴大寺院地產,繼續沙汰僧眾。1500年,國家下令佛教只許在庶民中信奉,促使原屬王室貴族的信仰轉向民間大眾中流傳。

        黎朝后期,開始統治越南南方原占婆國領地的是阮氏集團。自阮潢以降,阮氏廣南王國歷代都崇奉佛教。1604年,阮王在順化建造了大乘寺院天姥寺,佛教開始復興。到17世紀中葉,賢王阮福瀕(1648—1687)時期,佛教達到繁盛。中國前明逃避清廷統治的一些兩廣僧侶,來到順化和平定省,傳播臨濟宗禪法,其中濟圓和覺封尤為賢王所厚禮。在義王阮福溱時,中國和尚壽尊亦來順化,創立原韶禪派,造平定十塔寺。又有出自濟圓、覺封兩家門下的了觀和尚(?—1743),在順化天臺山開創禪門,直承臨濟宗系,被尊為義玄一系的第三十五代祖師,或名了觀禪派。臨濟宗禪法在越南中、南居絕對優勢地位,直到近現代。1848年,寶山奇香和段明媛等組織寶山奇香教,提倡無寺無僧,及思祖先、思國家、思三寶、思人間的四思教義,在南方湄公河三角洲的農民中流傳,顯然有臨濟禪的影響。

        在中國清朝初年,到北越來的中國臨濟僧人中,最著名的是拙公。拙公傳明良,明良傳真源正覺,正覺傳麟角。麟角(1696—1733)俗名鄭拾,原是鄭氏安南王國的王子,以家為寺,創蓮宗派。麟角有弟子杜多,曾奉師命到廣州,在鼎湖山慶云寺參學3年,帶回經律論300部,1千余卷,廣弘四分律,號稱“兩國和尚”。此后繼承蓮宗寺的是桂陽人慈風,影響漸大,門徒300多人。蓮宗派雖屬臨濟宗傳承,但偏重在凈土,以阿彌陀佛為參禪公案;同時提倡“禪教雙運”,以“教”為眼目,將教理、修禪和念佛結為一體,使這個派別在多層次中得到流傳。

        此外,在17世紀初,曹洞一系也傳進越南。先是水月通覺和尚(?—1711),游學中國北京,后到湖州(屬浙江湖州)鳳凰山參拜一句智教,由是得法,成為越南曹洞宗始祖。此派中心在河內,亦號水月派。

        19世紀初,南方阮氏集團在農民起義的基礎上,建起南北統一的阮朝。阮朝在政治上扶植臨濟正宗,歧視蓮宗,促使蓮宗更加走向民間。1858年法國入侵越南,1884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廣大佛教徒卷入了愛國抗法斗爭,佛教也成了強化民族意識和組織抗爭的重要手段。1858—1873年,法國強迫阮朝簽訂了兩個喪權辱國的西貢條約,激起越南人民的強烈反對,寶山奇香派在這次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39年,南方安江省和好地方開始出現了和好教。他們自稱是寶山奇香教的繼承者,吸引大批信眾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與此相應,正統的佛教界也掀起了復興運動;一些知識居士主張重新解釋佛教教義;同時效法西方基督教,創辦佛教慈善事業,普及佛學教育,建立群體組織。1931年在西貢成立佛教研究聯盟,次年在順化成立越南佛學會(越南中部佛教會)。青年佛徒的組織“家庭佛子”也宣告成立。各種佛教團體遍布全國各地。1951年建立了聯合北、中、南三地佛教組織的越南佛教總會。從大勢上說,越南佛教始終具有愛國傳統。在抗日戰爭期間,范世龍和尚組織的“越南佛教救國會”,1963年在抗議美吳集團暴行斗爭中有廣德等6位僧尼自焚,就是著名的代表。

        早在本世紀初,在芹苴市的一所佛寺創立一個叫高臺教的新教派,活動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帶,信徒有120萬。1926年,黎文忠將高臺教徒組織起來,本部設在西寧,重加整頓。他倡導佛、道、儒和天主教融合,并揉進扶乩等民間信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義。到1935年高臺教第二代范玉石時,信眾數目急劇增加。在抗日戰爭末期,與和好教結成民主社會黨,成為南越重要的政治力量。

        上一篇:佛教在西方流傳及影響
        下一篇:日本民族佛教宗派的形成和發展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第一页| 最新在线黄色网址|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四色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yy4080李崇端60集视频| 韩国理论片中文字幕版电影|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国语视频 | 九九热这里都是精品| CAOPORN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色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视频|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awyy爱我影院午夜| 日韩黄色一级大片|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亚洲冬月枫中文字幕在线看 | 成年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麻辣| 免费**毛片在线播放直播| 中文在线免费看视频| 香港三级韩国三级人妇三| 日本xxxx18一20岁老师| 另类小说图片综合网| 一个人hd高清在线观看免费| 洗澡与老太风流69小说| 失禁h啪肉尿出来高h男男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色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美女扒开胸露出奶乳免费视频| 好男人官网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电影一区二区| 97碰在线视频| 欧美特黄a级高清免费大片| 国产热の有码热の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