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是中國的近鄰,自古與中國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很古的時候起,中國北方居民不斷移居到朝鮮,在朝鮮的經濟、文化發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秦末漢初,燕人衛滿率移民到朝鮮,在今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漢武帝時發兵侵入朝鮮,滅衛氏,建立樂浪、玄菟、臨屯和真番四郡。此后除樂浪郡外,其它三郡或撤或移入遼東。
公元3、4世紀以后在朝鮮半島興起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經過長時期兼并爭奪,至7世紀中葉新羅在唐王朝支持下滅高句麗、百濟,建立了統一的王朝。新羅王朝存在260多年,被高麗王朝取代。
在朝鮮三國時代,佛教開始從中國傳入,到新羅、高麗王朝時期達到極盛。佛教在朝鮮的流傳發展過程中形成帶有朝鮮民族特色的宗派,對朝鮮古代的歷史和文化發生過深遠影響。
一、佛教傳入朝鮮
朝鮮三國時代最早傳入佛教的是位于半島北部的高句麗。高句麗公元前1世紀立國,原是個部落聯盟。公元1世紀進入奴隸社會,到四世紀中葉漸次強大,廣開土王(391—413年在位)時把領土擴展到半島中部,并與入侵的倭軍作戰。其子長壽王(412—490)時王權強大,遷都平壤。公元6、7世紀,隨著鐵制工具的推廣,農業發達,開始過渡到封建社會。高句麗長期流行原始巫教信仰。《三國志》卷30《烏丸鮮卑東夷傳》載,十月國中舉行“東盟”大會,祭天神;國東部有一個大隧穴,也于十月迎隧神祭祀之。高麗僧一然《三國遺事》卷三載,高句麗小獸林王即位二年(372),前秦王苻堅派使者和僧順道到高句麗,送佛像經文:四年(374)前秦僧阿道到高句麗傳教。王為順道建肖門寺,為阿道創伊弗蘭寺。這是佛教傳入朝鮮之始。
此后又傳入百濟。百濟在公元8世紀興起于半島西南部馬韓的故地。百濟以漢山城(京畿道)為中心逐漸征服馬韓其它部落,4世紀占領帶方郡,與北方高句麗進行爭斗。百濟國小勢弱,國都一再南移,474年移都熊津(在今公州),538年又移至泗批(今扶余),其統治者曾借助東晉南朝政權和日本的勢力對抗高句麗和新羅的攻擊。中國東晉南朝的思想文化通過水路對百濟有較大影響。百濟在佛教傳入之前盛行天地鬼神信仰。《三國志》卷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載,韓人每年五月播種之后,“祭鬼神,群聚歌舞,飲酒晝夜無休”,十月秋收之后也舉行祭鬼神儀式;“信鬼神,國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名之天君”。據《三國遺事》卷三記載,百濟枕流王即位之年(384)東晉的胡僧摩羅難陀到達百濟,被迎進宮內受到禮敬。第二年在漢山州創立佛寺,度僧十人。
新羅位于半島東南部,北經敵對的高句麗與中國北方相接,西與中國南方的水路又受阻于百濟,佛教傳入最晚。關于最早傳入佛教有不同的說法。《三國遺事》卷3載,第十九代訥祇王時,沙門墨胡子從高句麗來到新羅,住于一善郡毛禮家。當時梁朝使者贈給王的禮品中有衣物和香,君臣不知香名及使用方法,遍問國中,墨胡子介紹說,焚香可以“達誠于神圣,神圣未過于三寶,若燒此發愿,則必有靈應。”還有一種說法,謂第二十一代毗處王(一作炤知王,479—499在位)時,有位叫做我道(或阿道)的和尚來到一善郡,住于毛禮家數年而死,其侍者8人常與人講讀佛經,有人開始信奉。到第二十四代的法興王(516—539在位)時佛教有較大發展,王于京城慶州建立興輪寺等7寺。
新羅國發源于半島東南部辰韓部落聯盟中的斯盧部落,從4世紀以后以都城慶州為中心不斷向周圍擴張,原斯盧六個氏族的貴族成為新羅的統治集團,樸、崔、金三姓是最大的王族。公元5世紀以后,新羅建立了系統的政權機構,社會農耕經濟有較大發展,在對外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公元562年消滅日本在半島南部設的據點任那。660年唐軍聯合新羅滅百濟。668年唐軍與新羅聯合滅高句麗。此后新羅展開反抗唐朝的斗爭,于675年文武王在位時統一朝鮮。新羅是朝鮮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全國迅速進入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很大,佛教也普及到全社會。
二、三國時代的佛教
三國時代佛教剛剛傳入,史書上關于佛教早期流傳的記載甚少。這里只根據一些片斷資料進行介紹。
佛教傳入高句麗后傳播較快,到廣開土王三年(394)平壤已建佛寺9所。因高句麗與中國北朝關系密切,受北朝佛教影響很大。據《續高僧傳》卷8《法上傳》記載,高句麗國大丞相王高德派僧到北齊國都鄴,向昭玄統法上(495—580)向一些佛教問題,其中有:釋迦文佛涅槃以來至今多少年?佛法何時傳到漢地?齊、陳佛法傳承情況如何?《十地經論》、《大智度論》等的傳承關系和內容怎樣?由此可見高句麗佛教在6世紀已發展到相當的水平。《十地經論》和《大智度論》都在北方比較流行,前者是鄴一帶地論學派研習的基本經典。一些高句麗僧還過海到日本傳教,六世紀有慧便、慧慈,7世紀有僧隆、云聰、曇徵、慧灌等。他們除傳教外還介紹大陸文化技術。其中慧灌住奈良元興寺,傳三論宗,被后世奉為日本三論宗始祖。
百濟佛教受中國南朝的影響較大。在阿莘王在位時(392—404)曾下令“崇信佛法求福”。說明在當時統治者心目中,佛教能給他們帶來福樂。在圣王十九年(541)時派使臣渡海入梁朝貢,并求《毛詩》博士、《涅槃經》等義疏及工匠、畫師等,梁朝滿足了這個要求。法王即位(599)下令禁止殺生,焚毀漁獵工具。第二年創建王興寺,度僧30人。百濟佛教對隔海的日本有直接影響。據《日本書紀》記載,在日本欽明天皇十三年(552)百濟圣明王派使者到日本獻金銅佛像、幡蓋、經論等。這是佛教傳入日本之始。此后僧道深、日羅、豐國、慧聰、觀勒、慧彌、道欣、道藏等人都從百濟到達日本傳教,主要弘傳三論宗和成實學理論。觀勒在公元602年到日本,帶去歷書和天文、地理、遁甲、方術的書多種,對當時日本文化有一定影響。道藏撰《成實論疏》為研習成實學說的人所重。
新羅在三國中傳入佛教最晚,但發展較快,由于它是滅高句麗、百濟而完成朝鮮統一的,有關它的各種史料也多。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一然《三國遺事》及唐代中國佛教史書中關于新羅佛教記載都比較多。
新羅真興王(540—575在位)時佛教有很大發展。他在慶州建皇龍、祇園、實際等寺,派使者入梁迎請佛舍利和經書,為管理僧尼仿照中國北朝僧官制度設“國統”、“大部維那”等。他在晚年剃發著憎衣,號“法云”,命王妃也做尼僧住永興寺。從他開始,王室經常為祈禱國泰民安、五谷豐登而舉行百座講經會,請僧人講讀《仁王般若經》等護國經典,并為戰死的將士舉行八關齋會等佛教法會。此后以奉佛著稱的還有真平王(579—631在位)、善德女王(632—646)、真德女王(647—653)等。在真興王時新羅貴族中有稱做“花郎”的組織,帶有濃厚的氏族制親兵制的色彩。花郎由青年貴族擔當,每個花郎組織有幾百人到幾千人不等,在對外戰爭中起很大作用。在思想上,花郎受中國儒、釋、道三教的影響,后來佛教影響最大。據《三國史記》記載,新羅統一的功臣金庾信15歲入花郎集團,并是“龍華香徒”。據考察,花郎組織接受彌勒經典(如《彌勒下生經》)的說法,相信彌勒菩薩在未來將下生人間在龍華樹下成佛。花郎集團把日常修養和訓練與彌勒信仰結合起來,培養忠于國家和勇敢尚武精神。
新羅統一朝鮮前的名僧有圓光和慈藏。
圓光(532—630),俗姓樸(或云姓薛),年25渡海到中國陳朝學佛法,兼習儒術,曾師事成實論師僧是的弟子,對《成實論》、《大涅槃經》等最有心得,后到吳的虎丘講《成實論》與《般若經》,名聲漸聞于世。隋初到國都長安,又講習《攝大乘論》,為時人所重。新羅王聞名請他回國。受到真平王的崇信,尊之為師,常諮以軍政事宜。他常向國王和大臣講大乘佛經。在高句麗、百濟發兵攻打新羅之時,他應國王之請向隋朝作乞師表,請隋帝派兵援救。他在新羅外抗高句麗、百濟,內求自存發展的形勢下,變通佛法戒律,提出“世俗五戒”的說法:“一日事君以忠;二日事親以孝,三曰交友有信;四曰臨戰無退;五日殺生有擇。若等行之無忽”。不難看出,其中多是適用軍事需要的儒家倫理。在新羅謀求武力統一全國的時候,“事君以忠”與“臨戰無退”有著特殊意義。他還在皇龍寺設百座道場,請名僧講經,以《占察善惡業報經》為人預卜吉兇。
慈藏,俗姓金,出身新羅貴族,唐貞觀十二年(638)率門人僧實等十余人入唐巡拜佛跡,學習佛法,貞觀十七年(643)帶著唐朝所賜藏經一部及佛像等物回國,受到國王的歡迎,授任“大國統”,命他管理僧尼事務。慈藏常住京城的芬皇寺。應請入宮講《攝大乘論》,在皇龍寺講《菩薩戒本》7天7夜。在慈藏及其弟子的努力之下,新羅的佛教發展很快,《續高僧傳》卷24說:“一代佛法,于斯興顯。”在他提議之下,真德女王三年(649)下令全國服唐朝衣冠,第二年奉唐正朔,用“永徽”年號。慈藏死于唐永徽年間(650—655)。著有諸經戒疏10余卷及《觀行法》1卷。
三、新羅統一王朝時期的佛教
新羅統一全朝鮮后在各方面部受到中國唐朝的影響,在佛教領域,前期盛行華嚴宗和法相宗,后來又從唐朝傳入密宗和禪宗,凈土宗也日漸流行。由于新羅歷代國王都崇信佛教,造寺度僧數量日增,勞動力和兵源減少,給國家財政經濟帶來極大負擔。這是新羅后期佛教衰落的原因之
1.元曉、義湘和朝鮮華嚴宗
元曉(617—?)的神異傳說很多。據《宋高僧傳》卷4、《三國遺事》卷4及朝鮮《高仙寺誓幢和上塔碑》等碑刻資料,俗姓薛,幼名誓幢,新羅湘州人,29歲于皇龍寺出家,隨師學佛法,后慕唐朝玄奘、窺基之名,與義湘結伴入唐,半路遇雨宿于墓地之中,悟“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龕墳不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法,胡用別求”,決定攜行李回國。此后言行狂悖,或入酒肆娟家,或持金刀鐵錫,或為《華嚴經》制疏以宣講,或游山水坐禪。國王請為《金剛三昧經》作疏,疏成開講,“王臣道俗,云擁法堂”。由此名聞當世。這里所說的《金剛三昧經》當是唐初的偽經,其中引有菩提達摩所說“二入四行”的內容。元曉著《大乘起信論疏》2卷,也稱“海東疏”,唐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多引用之。
其他著作很多,重要的有《華嚴經疏》10卷、《涅梁經宗要》1卷、《十門和凈論》2卷、《金剛三昧經論》3卷、《無量壽經宗要》1卷等。元曉的華嚴宗也稱海東宗、法性宗、芬皇宗,以主張融會、“和諍”為基本宗旨。
對朝鮮華嚴宗建立影響最大的是義湘。義湘(625—702),俗姓樸(或云姓金),出家后與元曉同行入唐求法,元曉中途折回,義湘渡海經登州(今山東蓬萊)到長安終南山師事智儼(602—668),與后來創立中國華嚴宗的法藏同學,研習《華嚴經》。唐儀風元年(677)回國,在太伯山奉敕建浮石寺,后在此聚徒講《華嚴經》,講解時也介紹唐智儼的見解。著有《華嚴十門看法觀》、《一乘法界圖》、《入法界品鈔記》、《阿彌陀經義記》篕。其中《華嚴一乘法界圖》最為重要,此書吸收智儼的思想,據《華嚴經》和《十地經論》論述華嚴宗的基本教義。唐代法藏托新羅的勝詮給義湘書信及著作多種。信中對義湘歸國宣傳華嚴教義表示贊賞,說:“仰承上人歸鄉之后,開演華嚴,宣揚法界,無礙緣起,重重帝綱,新新佛國,利益弘廣,喜躍增深”。所贈的書有《華嚴經探玄記》、《一乘教分記》、《起信論義記》、《十二門論疏》等。義湘將《華嚴經探玄記》等傳送十寺講授。義湘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悟真、智通、表訓、真定、真藏、道融、良圓、相源、能仁、義寂。義湘在后世被尊為海東華嚴宗的初祖。
2.圓測、太賢和新羅法相宗
圓測(613—696),出身新羅王族,名文雅,是唐玄奘得力的弟子之一。據《金石萃編》卷146《圓測法師佛舍利塔銘》及《宋高僧傳》卷4《圓測傳》載,圓測8歲出家,15歲游學中國長安,從法常、僧辯學佛教經論,住元法寺學《毗曇》、《成實》、《俱舍》等論書。后從玄奘學《瑜伽師地論》及《成唯識論》等。被召為西明寺大德,撰《成唯識論疏》、《解深密經疏》、《仁王經疏》等,在唐高宗后期和武則天掌政時期被選入譯經館,助天竺地婆訶羅譯《大乘密嚴經》、《大乘顯識經》等。其間新羅神文王曾召請圓測歸國,但遭到武則天的拒絕。圓測于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以84的高齡死于洛陽佛授記寺。據《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及《東域傳燈目錄》等載,圓測的著作達18種之多,其中關于法相唯識教義的除前述者外,還有《成唯識倫別章》、《二十唯識疏》、《百法論疏》、《觀所緣緣論疏》等多種。他的著作大都遺失,現存有《解深密經疏》以及《般若心經贊》、《仁王經疏》等。
圓測《解深密經疏》原本10卷,第9卷后遺失,1971年南京金陵刻經處據新羅道倫的《瑜伽倫記》補成第10卷,此后日本稻葉正就又從《西藏大藏經》所收法成的譯本中把第十卷譯出還原。近年中國釋現空亦據藏文本還原全部遺缺部分(即40卷本中的后6卷)。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多處引用真諦的譯文,形成了與窺基所傳十分不同的唯識學說。
圓測雖沒有歸國,但他的學說對新羅有很大影響。繼承圓測法系的新羅學僧有道證、勝莊等。道證,武周長壽二年(693)由唐歸國,著有《成唯識論要集》、《辯中邊論疏》、《因明理門論疏》、《因明入正理論疏》等,均佚。勝莊著有《成唯識論訣》、《雜集論疏》、《梵文戒本述記》等。
道證是維護圓測思想的主力,他的嫡傳弟子則是太賢。太賢的生平不詳。《三國遺事》卷4說他是新羅瑜伽之祖,自號“青丘沙門”,曾應請為景德王講《金光明最勝王經》,以南山茸長寺為中心修行與講授唯識教義,為時人所重。據日本學者考察,太賢著書50余部100多卷,現僅存5部,其中有《成唯識論學記》8卷、《起信論內義略探記》1卷以及《梵網經古跡記》等。
新羅的法相唯識學者還有道倫。他是窺基的弟子,所著《瑜伽倫記》(對《瑜伽師地論》的注釋)今存。此外,曾師事玄類,留中國未歸國的還有法海寺沙門神昉,著有《成唯識論要集》等。
當時,玄奘聲譽朝鮮半島,研習法相者遍及各種學僧。有新羅順憬者,標榜”法相大乘了義教”,抨擊《華嚴經》關于“發心便成佛”之說。又據因明批評玄奘的“真唯識量”,而立“決定相違不定量”,于唐高宗乾封年(666—668)中,因使臣入唐附至長安。他主張:“真故極成色定離眼識(宗);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因):猶如眼根(喻)。”這個比量的作法,受到窺基的批評,但其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則得到好評。順憬在本國的一些著述,也有流傳到中國來的。
3.新羅禪宗和禪門九山
最早傳到朝鮮的禪宗是開創期道信(580—651)的禪系。新羅法朗入唐從黃梅的道信受禪法,歸國后傳神行。神行入唐,從北宗普寂(651—739)弟子志空學禪法,歸國傳北宗禪,但影響不大。最流行的是南宗馬祖道一系統的禪法。由于不同時期許多僧人分別到唐朝參學禪法,回國后各在一方以某一寺院為中心傳禪說法,到新羅亡(935年)前形成8個支派,到王氏高麗(918—1392)初發展為9個支派,稱“禪門九山”。其中除一派傳北宗禪,一派傳南宗石頭門下曹洞禪之外,其他七派皆傳馬祖禪法。分述如下:
(1)迦智山派。創始者道義,俗姓王,宣德五年(784)入唐,巡禮五臺山,在廣州寶壇寺受戒,到曹溪拜祖師堂,后到洪州開元寺從馬祖的弟子西堂智藏(735—814)受禪法,又投百丈懷海(720—814)門下參學,在唐37年回國。因當時華嚴、法相宗盛行,禪宗不受歡迎,道義隱于雪岳山陳田寺,傳禪于廉居,居傳體澄。體澄居迦智山寶林寺舉揚道義的禪法。
(2)實相山派。創始人洪陟,入唐在馬祖門下智藏處學禪,歸國后住南岳傳馬祖禪法,主張“無修無證”,受到興德王(826—835在位)和宣康太子的信奉,在智異山創實相寺。洪陟被尊為海東禪宗的初祖。弟子秀徹在密陽開創瑩原寺,國王歸依,影響較大。后來慧照(774—850)也入唐學禪,歸國后創玉泉寺,設六祖慧能影堂。
(3)曦陽山派。創始人智詵(824—882),俗姓金,原學華嚴宗,后師事傳北宗禪的慧隱。按禪宗傳法世系,此派是道信(東山法門)—法朝—神行—慧隱—智詵。智詵后應請到曦陽山建鳳巖寺傳禪,弟子有楊孚、性蠲等人。
(4)桐里山派。惠哲,俗姓樸,曾到浮石寺學華嚴宗,憲德王六年(814)入唐師事西堂智藏,受傳心印。智藏死后,又西行到西州(當今新疆吐魯番)浮沙寺,留住3年讀《大藏經》。文圣王元年(839)歸國,在武州桐里山的大安寺傳禪,受到國王尊信。這個禪系出了允多、道洗、慶甫等著名僧人。
(5)風林山派。玄昱(787—868),俗姓金,新羅貴族,興德王二年(828)入唐,投馬祖的法嗣懷暉之門,此后隨王子金義宗回國,住南岳實相寺,受到閔哀、神武、文圣、憲安諸王的禮敬,以師待之。弟子審希(855—923)繼其禪法,在今慶尚南道的昌原郡建鳳林寺傳法。此后有璨幽等繼后。
(6)圣住山派。無染(800—888),武烈王八代孫,曾到浮臺寺從釋澄學華嚴宗,公元821年隨王子金聽入唐,到長安終南山至相寺學華嚴宗義,后到洛陽從馬祖弟子如滿受禪法,又參蒲州的麻谷寶徹,受其印可。在唐20余年回國,將熊州烏合寺重修,改名圣住寺,在此弘傳禪法。受歷朝王室禮遇,弟子達2000余人,著名的有詢叉、圓藏、靈源、玄影等人。
(7)阇崛山派。創始人梵日(810—887)出身望族,興德王(826—835在位)時與王子金義琮結伴入唐,在馬祖弟子鹽官齊安的門下參禪得悟,并向石頭門下藥山惟儼問法。會昌滅佛(844年)隱于商山,后到曹溪參拜祖師塔。歸國后受到國王禮遇,被任為國師,以江陵五臺山崛山寺為傳禪之地。弟子有開清、行寂,先后任國師。行寂曾入唐巡禮五臺山,875年到成都凈眾寺拜無相(金和尚)的影堂,此后又從石霜慶諸受南宗青原一系的禪法。
(8)師子山派。道允(798—868)俗姓樸,入唐師事馬祖的弟子南泉普愿,歸國后受到景文王的歸依。弟子折中(826—900)曾學華嚴宗,后應請住于師子山的興寧禪院,接化四方參學者。
(9)須彌山派。創始人利嚴(870—936),俗姓金,唐昭宗時(896年)入唐從洞山的弟子云居道膺(?—902 )受傳心印,歸國不久新羅滅亡。高麗王朝建立后,受到太祖的歸依,后住開京(今開城)西北的須彌山廣照寺。弟子有處光、道忍等。
此外,僧順之在公元858年入唐,在仰山慧寂門下學法,歸國傳溈仰宗。溈仰宗以圓相表悟的方法對朝鮮禪宗有很大影響。
密宗和凈土宗也傳入新羅。明朗最初從唐傳入密宗(屬雜密,嚴格講不是密宗),后世稱為神印宗。此后有惠通、明曉、不可思議、玄超等僧也從唐傳入密宗。至于凈土宗,主要是西方凈土信仰的傳播,許多僧人都提倡,慈藏《阿彌陀經義記》、義湘《阿彌陀經義記》、元曉《無量壽經宗要》、《阿彌陀經疏》等,對傳播凈土信仰有較大影響。
傳說新羅入唐僧慧超(—780),曾從金剛智學密教;金剛智在長安薦福寺譯經時,他任過筆受,后為不空弟子,終于中國。但慧超之所以著名,是因為他繼玄奘、義凈之后成為東方最偉大的旅行僧。約8世紀初,他發自中國,歷經中印、南印、西印、北印而遠到波斯和土耳其斯坦,然后轉游河間(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諸國,過帕米爾,于727年抵唐安西大都護府龜茲。所著《往五天竺國傳》記載了當時印度、中亞和西亞的地理風情、政治文化及宗教信仰等狀況,可與他的前人游歷南亞和東南亞的記述相媲美。
據前所述,新羅佛教屬中國唐朝佛教的移植和向社會廣泛普及的階段。一些學僧入唐求法,帶回大量漢文佛經和著述。華嚴宗和法相宗在新羅最為盛行,注重教義理論的研究和講述,而在傳法世系和組織上并不嚴格。禪宗中以南宗馬祖禪法比較流行,由不同時期的僧人分別傳入,分散各地,互不相屬。佛教僧侶在傳教過程中得到以國王為首的統治階級的支持,佛教寺院遍于全國,義僧輩出,著作很多,隨著僧侶的增多,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僧官制度,這都為以后朝鮮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高麗王朝前期(公元918—1105)的佛教
公元9世紀時,新羅王朝政變頻繁,社會各種矛盾日益尖銳,各地發生大小多次的農民起義,在群雄割據中,在百濟、高句麗舊土建立后百濟、后高句麗政權,與新羅鼎立。史稱“后三國”。公元918年后高句麗的部將王建自立為王,改國號為高麗,建都松岳(今開城),此后滅新羅、后百濟,于936年統一朝鮮。
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可把高麗佛教分為前、中后兩大階段。從高祖即位到肅宗朝結束為前期(918—1105),是中國佛教的繼續傳入和在社會上深入普及時期;從睿宗即位至高麗滅亡為中后期(1106—1392),是朝鮮開始形成民族佛教宗派的時期。
1.諸王的崇佛和佛教勢力的發展
太租王建生前,桐里山禪派的僧人道詵曾向其父預言當生“圣子”,“統合三韓”,王建17歲,道詵又向他講授“出師置陣之地,望秩山川,感通保佑之理”。王建登位之后,尊崇佛教,在國都松岳建立法王、慈云等10寺,此后又建大興寺,開泰寺等。他在開泰寺落成典禮上親制疏文,說自己之所以能用武力統一全國,是“上憑佛力,次仗玄威”,愿今后“佛威庇護,天力扶持”。他還常設八關齋會、百座講經會。在新興寺置功臣堂,畫三韓功臣于東西壁,每年設無遮大會。臨終前親授“訓要”,其一就是“我國家大業,必資諸佛護衛之力,是故創立禪教寺院,差遣住持焚修,使之各治其業”;第二條是勸誡后世防止“競造浮屠”。此后,歷代國王皆崇佛,如定宗即位(946年)在開國寺安置佛舍利,向各大寺院施谷7萬石。顯宗時雕印《大藏經》,重修開國寺塔置佛舍利,設戒壇度僧3200人。靖宗時下令有四子之家可許一子出家為僧。又在四寺沒戒壇,試僧以經律,施一萬僧的飯齋。每年舉辦擁載《般若經》、眾僧列隊沿街讀經的游行法會,稱之為“經行”。文宗時(1047—1082)佛教達到極盛,下令允許有三子之家可令十五歲以上的一子出家。建興王寺選一千僧入住修法,命自己的第四子出家,此即朝鮮佛教史上著名的義天。
由于王室權貴的佞佛,高麗佛教勢力發展迅速。按高麗制度,土地歸國家所有。據公元976年公布的“田柴科”,國家把文武官員和兵士分成若干品,按品分給耕地和樵采之地,功臣和歸順的豪族可授給“功蔭田柴”和賜田,準予世襲,其,它則不準世襲。受土地者僅享受土地的部分收稅權(產量十分之一)。王室施舍給寺院的土地不斷增加。如顯宗十一年(1020)施給玄化寺土地1240結(“結”指約生產谷子2石的土地),此后又賜給云巖寺土地2240結,為死去的恭愍王妃、魯國大長公主祈冥福。文宗時為大云寺加賜良田一百頃。寺院的土地作為私田,還享有免稅的特權。寺有土地是寺院經濟的基礎。寺院還經營商業、高利貸,如文宗十年(1056)詔中批評:“今有避役之徒,托號沙門,殖貨營生,耕畜為業,估販為風”,“通商買賣,結客醉娛”。有的寺院設“長生庫”,以慈善為名向民眾放高利貸。由于寺院經濟的發展,僧侶人數的激增,佛教在政治上的影響也較大。
2.義無和海東天臺宗
天臺宗傳入新羅的時間比較早。法融、理應、純英到唐曾師事天臺宗六祖湛然(711—782),回國傳播天臺宗,但承襲不明。高麗時期,中國吳越王俶(948—978在位)崇佛,遣使至日本和高麗求請天臺宗教籍。高麗派諦觀攜天臺宗著述到吳越,師事天臺宗第十五代祖帥義寂,留住十年而死,著有《四教儀》。到義天時,再次從中國傳入天臺宗,在王室支持下得到較大傳播。
義天(1055—1101),名王煦,高麗文宗第四子。年11承父命出家,居靈通寺,號“祐世僧統”。學華嚴宗及大小乘經論章疏,又學儒道及百家之說。宣宗三年(1086)入宋求法,從密州(治今山東諸城)登岸,西進汴京,向哲宗上章請往杭州華嚴座主凈源門下受業,詔許,并派主客員外郎楊杰伴行。晉水凈源(1011—1088)是當時華嚴宗著名學者,義天入朱之前已與他有書信往來,義天到達杭州,凈源在大中祥符寺和慧因寺為他講華嚴大義。義天把從高麗帶來的漢地己佚的智嚴的《搜玄記》、《孔目章》,法藏的《起信論義記》、《探玄記》,澄觀的《華嚴經疏》等奉贈慧因寺,對宋代華嚴宗研究的復興有重要影響。
義天在杭州又從天竺寺慈辯學天臺宗教義,從律僧元照受戒法及《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在高麗宣宗代母后召義天回國前特訪天臺山,拜智祖師塔,述發愿文,內稱:“予發憤忘身,尋師問道,今已錢塘慈辯講下承稟教觀,他日還鄉,盡命傳揚。”及至回國,宣宗為他在松山西南麓建寺,仿中國天臺山國清寺,也稱國清寺。當時的名僧德麟、翼宗、景蘭、連妙等各率門徒投到他的門下,前來聽他講天臺宗教義的人很多。此后天臺宗開始在朝鮮傳播。義天死后謚號為“大覺國師”。
朝鮮直到李朝初期,天臺宗有二派:一是直承義天之后的“天臺疏字宗”,重在講解天臺章疏教義,以國清寺為傳法中心,以義天的法孫義雄及其后繼門徒為代表;一是“天臺法事宗”,重在修法華懺法,宣宗九年(1092)王太后于白州(今黃海道)見佛寺設天臺法華禮懺法會,連續多年(“一萬日”),形成專修此懺法的多數法師。
在高麗前期,華嚴宗、法相宗繼續流行,出了一些以研究論釋這二宗教典著稱的學僧。禪宗以禪門九山為中心繼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