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佛學文庫>>佛教概況>>隋唐五代佛教的昌盛與創造
        隋唐五代佛教的昌盛與創造
        2007年11月05日09:57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923 字體: 繁體

        一、概述

        當佛教在蔥嶺以西遭受擠壓,在印度本土也愈顯衰敗的時節,經過南北朝急劇發展的隋唐佛教,卻在亞洲東部大陸上,以嶄新的風貌繁榮昌盛起來,并名揚佛教世界。唐初來華的印僧那提,歷游五天、師子和南海諸國,經多見廣,在他的眼里,“脂那東國,盛轉大乘,佛法崇盛,贍洲稱最”。贍洲即贍部洲,亦譯作閻浮提,作為地理概念,泛指當時已知的世界所有地區。中國佛教的興旺發達,居世界第一,當是那提作了比較后的結論。唐中期著名的不空三藏制造釋迦 如來懸記,謂“一乘典誥,興在中華”,意思與那提的相同,都是指佛教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中國。兩人也同樣指出中國佛教的特點,乃是統一于“大乘”或“一乘”,與印度大小乘各派分立并存、斯里蘭卡重在小乘,確有不同。

        隋唐佛教的繁榮,以國家的統一和空前富強為社會背景。隋朝的統一為時短暫,唐朝的發展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它的領域曾西到咸海,與波斯接壤;東至平壤城,同新羅交界,沿海岸線延伸到庫頁島和外興安嶺以北;北越沙漠、貝加爾湖,抵達安加拉河流域;南至南海,與印支半島上的林邑、真臘相望。領域的開拓,強化了與四周鄰國的往來,密切了同域外諸民族的關系,為豐富和發展中華帝國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在歷法、醫術、藥學、種植,以及音樂、舞蹈、雕塑、建筑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中,都明顯地含有外來的先進成果。除佛教外,其它一些世界性和區域性宗教,也在這個時期傳進,或得以進一步傳播。基督教的一支聶思脫里教(景教),經波斯于貞觀九年(635年)傳入長安;伊斯蘭教在7世紀中葉從大食傳到沿海口岸。波斯的火襖教(瑣羅亞斯德教)早在北魏時傳進,至唐而大盛:波斯的摩尼教,在唐延載元年(694年)傳入,不久就遍及黃河、長江兩流域的許多地區,從新疆到內地,從長安到鄉間,成為佛、道之外的兩大宗教勢力。這些宗教,作為一種特殊文化載體,其影響當然不會限于信仰的范圍。

        隋的統一,結束了近300年的戰亂和分裂,進入內地的各民族,已基本與漢族融合為一。一種以儒家為主體,輔之以佛、道的思想文化格局,大體已經穩定下來。儒釋道三家紛爭很多,有時波及全國,但三家在維護君主專制國家方面,是絕對沒有分歧的;佛道都積極地吸收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作為自己的教義和戒條,也沒有問題。但是,佛教憑借著自己多種精紉的哲學體系,在理論領域遙遙領先,幾乎控制了所有思想領域,也深刻地滲透并改造著儒家的思維模式。佛教的多種崇拜,又使它向民間空前普及,大大地限制了其它外來宗教的活動領域。可以說,佛教融會儒家和道教學說,開始了完善化的過程,與其相應的一整套文化藝術形式一起,影響民俗,熏陶民族性格。

        佛教的適應力強,生命力也足。它在和平和富裕期,可以是錦上添花似的裝飾,在戰亂和貧困期,又能成為掙扎于生死線上的慰藉。在這個歷史時期,它經歷了隋唐換代,安史之亂,唐武滅佛,黃巢起義,五代十國,可以說是備嘗苦難,屢遭破壞,但這只是暫時的,使它改變了某些形態和活動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佛教持續興盛的總趨勢。周世宗第四次發動毀佛運動,就是佛教勢力持續強大的反響。

        繼南北朝佛教多種師說,特別是融會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和道教的神仙長生思想,隋唐佛教建起了獨具特點的諸大宗派,所謂三論、三階、天臺、法相、禪宗等,各自發展徒眾,判教立宗,著書弘教,創造新的理論體系。

        從翻譯史上看,隋唐五代300年的譯經事業,遠遠落后于此前的300年。北宋贊寧說:“朝廷罷譯事,自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至于周朝(951—960年)相望可一百五十歲許,此道寂然”。隋唐譯事,完全控制在國家手里,國家不許,民間極難進行,所以譯事集中在憲宗以前。據《開元錄》和《貞元錄》統計,自隋天皇元年(581年)到唐貞元十六年(800年)的220年中,約有僧俗譯著者49人,共出經籍傳錄491部。2622卷,相比南北朝約170年中,有譯者67人,譯籍750部,1750卷,卷數上是增多了,但部類上卻大大縮小。其卷數之所以增多,主要是編譯的叢書量大,像《大般若經》有600卷,《大寶積經》有120卷;一些重譯的經論,也加大了部頭,如《大毗婆沙論》200卷,《華嚴經》80卷。

        隋唐譯典有兩個鮮明的特點,其一是重譯多,另一是密教多。隋代最大的譯家是阇那崛多,共譯39部,192卷,其中重譯20部,占全部譯籍的一半以上,明顯的密教經籍15部。玄奘是唐代第一大譯家,共譯出76部,1347卷,占隋唐全部譯經卷數的二分之一強,但也多數屬于重譯,除《大毗婆沙論》外,還有《大般若經》中的《大品》、《小品》、《文殊》、《金剛》、《實相》諸經,法相宗特別宗仰的經論如《解深密》、《俱舍》、《攝大乘》等,也都早有譯本。經他譯介的密教經典約12部。至于號稱中國四大譯家之一的不空,共譯111部,143卷,幾乎占隋唐全部譯籍部類的四分之一,全都是密教的經典儀軌。這個簡單的統計說明,隋唐之際至于開元以后,密教在中國的發展,引人特別矚目,而其它宗派的形成,很少與新譯的佛典有關。隋唐佛教的諸宗派,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群眾基礎,有經過數百年戰亂考驗并不斷獲得新質的傳統文化作背景,具有運用和攝取外來資料創造諸種新體系的雄厚潛力。

        假托翻譯,實是創作的所謂偽經偽論,是補充外來佛籍的不足,滿足中華本土特殊需要的重要表現。南北朝后期出現的《占察善惡業報經》和《大乘起信論》,唐代出現的《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等,對隋唐佛教影響巨大,而在佛教目錄學上時有疑惑。這些經論,實際上代表了隋唐佛教理論的發展方向,由此展開的以“真心”、“圓覺”、“靈知”為最高本體的佛教心學,以及特別強調向自己內心探求成佛之路的宗教實踐,幾乎為所有有社會影響的宗派所接受。法相宗分化為圓測和窺基兩派也與此有關。韓愈對儒家思孟學派的重新發現和重新估價,李翱撰寫《復性書》,開兩宋儒學的先河,也是在這種佛家思想的圍氛中發生的。

        由北朝地論師開端,經三論宗大師吉藏發揚起來的佛典章疏之風,隋唐達到高潮,僅據收入《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部分統計,現在還留存下來的隋唐章疏有160余部,1400余卷,實際數量要大大超過同期的新譯佛典。章疏本來是用來注解佛教圣典的,只負責解釋文義的通俗化任務,但事實上,大多數是借題發揮,用來表達章疏者自身的思想。隋唐諸大宗派,除禪宗外,沒有一個不是通過這種方式來組織和發揮本派學說的。與此相應,僧侶個人署名撰寫的佛教論著也增多起來,粗略估計,約有90余種,260余卷。從玄賾、凈覺(688—746)、神會(?—760年)開始,記錄撣師開壇說法和禪師言行的一種新的佛籍體裁“傳燈錄”和“語錄”大量出現,成為唐末五代以后,中國佛教表達自己思想的重要形式。

        中國諸宗的祖師部出在隋唐兩代,他們的章疏論著言行,逐漸被當成正式的佛教經典流傳開來,更直接地影響著中國佛教此后的發展,影響著東方鄰國,特別是朝鮮、日本和越南的佛教。以隋唐宗派佛教為基調的漢傳佛教,在亞洲東部開拓了新的領域,與其流向的民族和國家的社會歷史條件相結合,形成前所未有的新宗教和新文化。

        隋唐佛教的另一個顯赫成就是中國藏傳佛教的創立。

        吐蕃在松贊干布時代(617—650年)開始強盛起來,以邏娑(拉薩)為首都,南服尼婆羅(尼泊爾),北和大唐,逐步向外擴展,到8世紀中下葉,勢力西抵克什米爾以西(大小勃律),東至云南大理,經四川、甘肅境,至青海西寧,北取西域四鎮(焉耆、龜茲、于闐、疏勒),一度占領唐都長安(763年),成為西御大食的主要力量。吐蕃活動疆域的擴大,促進了內部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的重大變化,唐王朝的影響尤大。文成公主(?—680年)下嫁松贊干布(641年),金城公主(?—739年)下嫁墀德祖贊(710年),以及流入吐蕃地區的內地民眾和往來僧侶起了重要作用。

        同吐蕃發生交涉的四鄰國家,沒有一個不是盛行佛教的。松贊干布同尼泊爾和唐兩個奉佛國家聯姻,統治集團首先接受佛教影響是可能的。在吐蕃占領的國家和地區,佛教依然興旺,如7世紀初的大勃律、揚同、婆播慈三國,均有寺有僧,敬信三寶。唐僧玄照去印度巡札,經吐蕃,蒙文成公主送往北天竺;義凈時有唐僧慧輪等20許人,從蜀川■牫道進入中天竺,禮拜摩訶菩提,也是通過吐蕃轄區。從吐蕃經尼婆羅進入天竺是唐代僧徒往來的一條重要通道。正是在這種周圍關系中,形成中國佛教的另一巨大支派——藏傳佛教的前弘期。藏傳佛教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態,獨樹一幟,不但成為此后西藏地方占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而且東進內地,跨越黃河,抵達長江;西出喜馬拉雅山;北逾沙漠,構成了佛教的另一個廣大的流傳地區。

        二、隋代佛教

        隋朝的統一,給全國各族人民帶來了相對和平、穩定的生活,一時出現了“戶口滋盛,倉庫盈積”的升平景象。但戰爭遺留下來的和新產生的社會問題,依舊很多。隋王朝為解決這些問題,鞏固自己的統治,方法之一是提倡佛教,把佛教作為重要的工具。

        開皇元年(581),隋文帝楊堅即位,詔令在全國范圍恢復佛教,“聽任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而京師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部邑之處。并官寫一切經,置于寺內,而又別寫藏于秘閣”。致使“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竟相景慕。民間佛經,多于六經數十百倍”。文帝在位20年間,共“度僧尼23萬人,立寺3792所,寫經46藏,13286卷,治故經3853部,造像106560軀”。

        據載,楊堅少時受尼智仙的養育,故即位后“每以神尼為言,云,我興由佛”,于是著意復興佛教。開皇十三年更說:“弟子往藉三寶因緣,今膺千年昌運”。這都是一些神化自己政權的說法,不必定信。實際上,隋王朝復興佛教有更深遠的考慮。

        南北朝后期,佛教在北方地區已發展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北周武帝廢佛,使“三方釋子減三百萬,皆復軍民,還歸編戶”。從國計民生著眼,這是必要的措施,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佛教已成為廣大民眾普遍信仰的情況下,激烈的行政手段,往往引發出信奉者更為強烈的宗教感情。宋人宋敏求曾指出:“隋文承周武之后,大崇釋氏,以收人望”。這相當準確地揭示了楊堅復興佛教的政治意圖。

        此外,早在北朝時期即已發生的流民問題,隋初更加嚴重,約近總人口的一半,對恢復和發展經濟是重大障礙。隋文帝聲勢浩大地招攬逃匿僧侶出山,開皇十年(590年)聽許私度僧尼出家,一次受度者50余萬人,使非法的流亡者取得合法地位。這種措施帶有明顯地召喚流民歸土的經濟意向。

        與此同時,隋文帝更致力于傳統儒學的復興。目的很明確,那就是網羅人才,鞏固皇權。591年,文帝下詔曰:“朕位在人王,紹隆三寶,永言至理,弘闡大乘”。就是說,他是以“人王”的身份來復興佛教的,所以佛教也必須樹立皇權至上的觀念,忠實地執行“為國行道”。文帝在給天臺宗領袖智的一封敕書中,明確申述了這一指導思想,要智“宜相勸勵,以同朕心”。他在京城興建了具有“國寺”性質的大興善寺:又以學問僧組成“二十五眾”,作為國家管理全國僧尼和領導佛教方向的中心。又于相州戰地建伽蘭一所,為戰死者追福,將造寺活動提高為國事之用。

        接受歷代帝王崇佛或廢佛的經驗教訓,隋文帝力圖建立以儒學為核心,以佛道為輔助,調和三教思想的統治政策。他宣稱:“門下法無內外,萬善同歸;教有淺深,殊途共致”。據此要求在儒家崇拜的五獄建造僧寺。他又說:“朕服膺道化,念好清凈,慕釋氏不二之門,貴老莊得一之義”。對于道教也采取容納政策。這樣,李士謙的三教鼎立說和王通的三教合一說就應運而生。李士謙認為,三教的關系,猶如“三光在天,缺一不可”;王通認為,三教都有助于封建統治,故待“皇極之主”,以“共敘九疇”。這些主張,逐步成為唐以后處理三教關系的主流。

        在以儒家學說為根本統治思想的前提下復興佛教的政策,對統一國家的重建,民族矛盾的緩和,南北文化的交流等諸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文帝在后期,逐漸“不悅儒術,專尚刑名”,進而沉湎于佛教,反而失去了原先對佛教只在利用的本旨。

        隋煬帝楊廣在歷史上以暴君著稱,對佛教也采取積極扶持的政策。隋平陳時,楊廣親制愿文,自稱“菩薩戒弟子”,對佛教取保護姿態。平陳之后,楊廣于揚州裝補故經,并寫新本,合612藏,29173部,903580卷;修治故像10100O軀,鑄刻新像3850軀;度僧尼1620人。但另一方面,他對佛教又嚴加控制,使其絕對服從皇權的需要。590年,楊廣把江南宗教界有影響的和尚、道士集中到揚州,受其支配;607年,更下令沙門致敬王音。

        隋煬帝的佛教政策在他與智顏的特殊關系中尤能清楚地反映出來。591年,作為晉王的楊廣,招請智來揚州,智授楊廣“總持菩薩”(意謂功德圓滿的菩薩)法號,楊廣則賜智“智者”大師稱號。次年,智函請楊廣作廬山東林、峰頂兩寺的施主,楊廣當即復書應允。又過三年,楊廣遣使迎智;智奉命東下,答應為楊廣撰寫《凈名經疏》,并請楊廣作荊州玉泉、十住兩寺的施主。這顯然是一種王權與教權之間的相互利用,最后是要教權服務王權。因此,楊廣在尊崇智的同時,特別提醒他要“率先名教,永泛法流,兼用治國”,即必須把名教置于佛法之上,維護國家的秩序。智也清楚地意識到,“王兼國法,兼匡佛教”。“今王途既一,佛法再興,謬課庸虛,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酬外護”,他選擇了通過外護王權以確保佛教發展的方針。佛教必須接受王權支配,并在王權保護下發展的思想,到隋代已完全成熟了。

        1.佛教宗派的形成

        由各類“師說”發展成為大型宗派,是隋唐佛教的一個重要特征。它們的形成需要寺院經濟的高度發達,前后一貫的學說體系,擁有相對穩定、人數眾多的社會信仰層,以及保證師徒延續的法嗣制度。它們弘揚不同的宗教教義,反映著不同的政治力量和經濟利益,在社會上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陳、隋之際,是政治上由南北分裂走向全國統一的轉變時期,天臺宗首先在此時建立起來。智創建天臺宗的活動是在學派紛爭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南北朝佛教運動的總結,體現了大一統的政治需要。

        隋的統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使以往南北各有側重的佛教信仰得以相互補充、融合。南北佛教僧侶交相往還,溝通教義,南北各家師說走向調和會通,在佛教內部出現理論與修行并重的要求,和“破斥南北,禪義均弘”的做法。

        南北朝時期,寺院經濟已具相當規模,隋以后又有新的發展。一方面是統治階級繼續投入大量財物,另一方面是僧眾們大規模的自我墾殖。寺院經濟不但強盛,而且穩定,使提倡某一佛教思想的學者可以長期定居,研究教理,教授學徒,形成別具風格的僧侶集團,參與爭取群眾,爭取統治者支持的競爭。寺院經濟的日趨龐大,也產生了廟產的繼承問題,促使僧侶采取排他性強的宗派形式來維護本集團的利益。這些宗派以某些大寺院為據點,以某些名僧為領袖,形成各 自的勢力范圍,歷史長久,影響政治,影響社會,影響人的思想。

        南北朝以來,由于譯經浩繁,種類雜多,致使歧義紛出,師說林立。為調和各類佛典之間的矛盾,克服佛教內部的理論分歧,南北朝時已出現了判教的作法。所謂判教,是斷定佛教的主要經典和體系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但以本宗信奉的那部分為最高最尊,處于圓滿地位。這類判教,至隋特別流行開來。它們雖缺乏史實根據,卻反映了隋唐宗派佛教的一個共同傾向:宗派性是強烈的,對異己者是寬容的;調和是主流,斗爭僅限于高低主次的理論陳述。

        關于隋唐佛教宗派的劃分,中外學者有不同的意見。我們認為,創立于隋代的有天臺宗、三論宗、三階教;產生于唐代的有華嚴宗、法相宗、禪宗、律宗、凈土宗、密宗和藏傳佛教。

        2.天臺宗的創立及其教義

        天臺一宗,淵源于北齊、南陳,創于隋,盛于唐,傳人朝鮮、日本,中唐以后,在中國趨于衰落,宋代有所回升,爾后延綿不絕。

        天臺宗的先驅者是慧文和慧思。慧文是北齊時期一名學風嚴謹、道行較高的禪師,他的禪法以《大智度論》的大乘空觀為指導。慧思是一名既致力于苦行實踐又注意理解經義的禪師。當他在北方學撣時,受慧文等禪師影響,通過誦讀《法華經》而自悟“法華三昧”,開始了對《法華經》的崇拜。他到南方后,提倡“教禪并重”、“定慧雙開”,開辟了佛教的新格局。道宣記述:“自江東佛法弘重義門,至于禪法蓋蔑如也。而思慨斯南服,定慧雙開,晝談義理,夜便思擇,故所發言,無非致遠。便驗因定發慧,此旨不虛。南北禪宗,罕不承緒。”“晝談義理”,是指弘揚佛教理論;“夜便思擇”,是指修定。這表明,慧思不僅繼承了北方佛教重視禪法的傳統,而且吸收了南方佛教注意玄理的風格。他把南北佛學的兩種學風融合到一種體系中。

        智(538—597),俗姓陳,世居潁川(今河南許昌),后遷居荊州華容(今湖北監利西北)。年18出家,23歲投慧思受學,為慧思所偏愛。慧思南下衡山隱居前,令智往金陵弘法,從此開始智與陳、隋兩朝長達30年之久的合作關系。

        陳光大元年(567年),智抵達金陵,受到陳宣帝和上層官僚的禮遇和敬重。后受請住瓦官寺,凡8年,講解《大智度論》,演說禪法(即現存的《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及《法華玄義》。陳太建七年(575年),入天臺隱居,實修止觀,9年內成熟了“圓融實相”說。之后,重返金陵,奉詔赴太極殿受天子躬禮三拜。陳后主禎明元年(587年),于金陵光宅寺講《法華經》,其內容由弟子灌頂記錄整理成書,名《法華文句》。陳亡后,離開金陵,前往廬山。次年,隋文帝詔令他出山,與隋王朝合作。開皇十三、十四年(593—594年),智到荊州玉泉寺,演說天臺教義,完成《法華玄義》、《摩訶止觀》,與《法華文句》合稱“天臺三大部”,是天臺宗的代表著作。

        智著述豐富,除“三大部”,還有所謂“五小部”,以及其它多種。他還曾“造寺36所,大藏經十五藏;親手度僧14000余人;造旃檀、金、銅、素畫像80萬軀;傳弟子32人,得法自行,不可稱數。”

        智一生致力于創宗立派活動。通過廣建寺院,收授門徒,加上陳隋二代朝廷的支持,有強大的寺院經濟作后盾,他建起了以天臺、荊州為基地的傳教中心,使由他創始的天臺宗成為當時最有勢力的宗派。

        天臺宗的教義以智的宗教哲學為主要內容,其核心是止觀學說。止觀,原意是通過止息散心,觀想簡擇,獲得般若智慧,本是佛教所有修持方法中的一種。智所說止觀,乃是把它升化為佛教解脫的根本途徑,甚至概括成佛教的全體。智說:“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灌頂更說,智的止觀學說“攝一切佛法,靡所不該”。

        天臺止觀學說的理論基礎是它的“實相”論。“實相”,是指世界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真實體相,是大乘佛教哲學探討的基本對象,與“真如”、“真諦”等屬于同類范疇。體認或契合“實相”的認識,屬于佛智,也就是“般若”。如何通過“止觀”,獲得佛智,把握實相,就成了天臺宗全部止觀的出發點。據說慧文在讀到《大品般若經》把佛智分為道種智、一切智和一切種智的“三智”時,聯系《大智度論》對三智的解釋,謂“三智”可由“一心”中得,由此確立了“三智一心”之說。慧文又讀《中論》,認為此論“三是偈”所表達的“空”、“假”、“中”,就是一切因緣法的“實相”,他稱之為“三諦”;“三諦”亦可“一心”中得,叫作“三諦一心”。這里強調的是,不論“佛智”還是“實相”,都需要“一心”頓得,而不是以“多心”分別成就。將這個道理用于止觀實踐上,就叫作“一心三觀”:于一心中同時觀察空、假、中,三者統一。

        慧思進一步發展了“三諦”實相說。他依據《法華經·方便品》(鳩摩羅什譯本)闡述的“十如是”,即事物的相、性、體、力、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種性質或關系,提出“十如是”實相說,認為這十類普遍而又穩定的性質或關系。

        也是一切法的實相;佛智究竟的內容,還在于把握這“十如是”慧思的這一說法,使天臺的止觀法門發生重大變革。依照大乘的思路,把握“三諦”實相,屬于“一切智”的任務,是把不真實性當作現實世界的共性。這種主張與當時的三論宗相近,都沒有超出龍樹中觀學派的范圍。相對而言,“十如是”。實相則是“一切種智”把握的對象,要求從性相、體用、因果等特殊性和特別關系中認識世界。這種說法有可能把止觀的重點轉向對現實的真實關系的思考,促使天臺宗向世俗化的道路前進。但實際創宗者的智,并沒有沿著這一方向走多遠,就轉到了宗教的構想中。

        智是天臺宗的實際建成者。他將慧文的“一心三觀”,提煉為“圓融三諦”,使他們的止觀學說完全成熟。他認為,止觀所要成就的任何法,都具有“三軌”,即“真性”(實相)、“觀照”和“資成”。此“三軌”與“三諦”相配,則“真性”為“中”,“觀照”為“空”,“資成”是“假”。意思是說,止觀要求認識主體(觀照)必須處于虛寂狀態(空),借助(資成)佛教所說義理(假),去認識特殊事物的“真性”。這種“真性”是“假”與“空”的統一,所以叫作“中”。這樣,“中”就變成了最高的“實相”,聯結三諦的樞紐,從而調和了有與空、世間與出世間的矛盾。由于這三諦不是一種先后次第關系,而是并存于同一對象上的不同側面,在觀法上不容將它們對立起來,所以稱作“圓融三諦”。

        最能代表智思想的,是他晚期提出的“性具實相”說。

        據他看,“十如是”是區別一切法的別相;區別眾生的別相,則是“十法界”,即輪回六道和佛教四圣(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中任何一類眾生,都必然具有自身的性、相、體、用等十如是的因素:“十如是”的任何一類性能,也必然會貫徹在“十法界”中。“十法界”與“十如是”的這種相互包容的關系,可以構成一千種差別。按照佛教分類,又有“五陰世間”、“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的說法。這三種世間也遍及于上述千種差別,總成為“三千”差別。智強調,這三千差別,是自然本有的存在,不是誰的創作,也無人能夠消滅。它們與“心”并存,任何一剎那心念都不會失落。他說:“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這三千差別世界雖然紛然雜陳,但一念具備,故稱之為“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用來說明世界本體的。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各有自性,互相依賴,互相滲透,形成一個全體,不生不滅,“法界本然”,遍存在于人的一切心念之中。現實世界和人生之所以千差萬別,在于眾生作業不同,使本具的三千有隱有顯,呈現的果報有了差別。這種本有的三千,也就是“實相”,或曰“法性”。“法性一心”本有三千,就叫“性具”。智說:“觀念念心,無非法性、實相”,就含有這個意思。

        按法性本有不變,因業感更生而循環,這一思想,源于南朝羅含的《更生論》,智豐富了它的內容,同時吸收唯識家的“種子”說,將法性歸于“一心”,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字宙發生論,同當時流行的緣起說區別開來。他認為,地論師主張諸法依持法性(真心)生起,攝倫師主張諸法依持阿賴耶識(妄心)生起,這兩種緣起說都不完備,有墮入外道主張的諸法自生或他生的缺陷。唯有“性具”“實相”說能夠闡明諸法不必要再有依持,法性本來圓滿,自然存在,本具于一念之中,一切真心、妄心,都統一于“一念無明法性”中。

        慧思曾說,“如來之藏,俱時具有染凈二性”。智繼承了這一思想,并發展成性具善惡之說。“問:緣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答:具。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就是說,眾生與佛既同具染凈二性,又同具善惡二性。一闡提人雖斷“修善”,但仍具“性善”:佛雖斷“修惡”,但本具“性惡”。在“性具”上,眾生與佛是全面平等的。宋代天臺宗代表人物知禮,特別推崇這一說法,認為性善說已為一般佛教學者所接受,而同時具有性惡,卻是智的獨創。從性具善惡入手,則一念三千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他說:“只一具字,彌顯今宗”。

        智的性具善惡說,與主張藏識有染凈二類種子的佛教說法相似,但更多的是來自中國固有的倫理觀念。董仲舒曾把眾人之性分為上、中、下三品,與天臺宗分性為善、惡、無記三類一致。但“三品”說在于否認眾生先天的平等,與人皆可為堯舜的另一傳統觀念有矛盾,所以楊雄提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這一人性論,給一切人以成圣賢的充分權利和機會。對此,智特別加以發揮:“人心復何空?為善則善識,為惡則惡識,不為善惡則無記識。此三識何容頓同水火?只背善為惡,背惡為善,背善惡為無識,只是一人三心耳。”這一理論更徹底地抹煞了道德的社會根源,使之變成純粹個人的思想問題。

        最后,智啟用南北朝時創造的判教方法,提出了“五時八教”的判教說,為天臺宗的建宗和確定主導地位制造經典和歷史根據。

        所謂“五時”,是將全部佛典按照佛說的時間先后,給予安排:第一華嚴時,謂佛首先對慧根人說《華嚴》“圓頓”之教,令速悟入;第二鹿苑時,謂佛以初學者為對象,說小乘四《阿含》;第三方等時,謂佛對有小乘基礎的人宣說大乘《方等》類經典:第四般若時,謂佛為顯示中道實相、大乘空宗教理而說《般若》類經典;第五涅槃時,佛說《法華》、《涅槃》。五時的主要區別是,“《華嚴》廣明菩薩行位;三藏偏說小乘;《方等》破小顯大;《大品》歷法遣蕩會宗:《法華》結撮始終,開權顯實;《涅槃》解釋眾經,同歸佛性常住。”五時的關系,仿照《涅槃經》的牛乳五味之喻,《華嚴》時如牛出乳,至《法華》、《涅槃》時,“是時無明破,中道理顯,其心皎潔如清醒酬”。第五時顯示的是最完滿、最清凈的真實境界,天臺宗所宗的《法華經》就在其中。

        所謂“八教”,從教化眾生的形式,分有“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化儀四教即頓、漸、秘密、不定。智認為,“法唯一味”,“眾生機緣不一,是以教門種種不同”。頓教,是對利根人直接說的大乘頓教教義,漸教,由小到大,是對鈍根人逐漸引導。秘密教,指同一種教義,聞者各據自己的理解而有收獲,但互不相知。不定教,指佛根據不同情況,運用神通,使聽者有不同的理解。“化法四教”,是從佛說法的內容上劃分,即藏、通、別、圓。藏教指小乘《阿含》;通教是由藏教到別教的過渡,指《般若》等大乘經;別教是對少數有佛教素養的人講的,指《維摩經》;圓教說大乘的最高道理,圓融不偏,指《華嚴》、《涅槃》、《法華》諸經,其中又唯有《法華》屬于純圓。

        智的門徒很多,最有名的是灌頂(561—632),號章安大師,所謂天臺三大部就是經他記錄和整理的。智的思想,多經他的傳播才得以流傳。著有《涅槃玄義》、《觀心論疏》、《國清百錄》等。

        智、灌頂之后,各宗勢力興起,天臺宗沒有大的發展。中唐時,智五傳弟子湛然擔負起了“中興”的重任。

        湛然(711—782),俗姓戚,世居常州荊溪,“家本儒墨”。他以天臺三大部為基礎,揉進了《起信論》的思想,用“真如隨緣”解釋“一念三千”,謂“諸法真如隨緣而現,當體即是實相”,接近了華嚴宗的字宙發生論。他批判法相宗,駁難禪宗,也與華嚴宗展開論戰,大大促進了天臺宗的興盛。他特別針對華嚴宗只承認“有情有佛性”之說,提出了“無情有性”說。他說:“余患世迷,恒思點示,是故囈言,無情有性。”認為,即使沒有生命的東西,如草木瓦石等,也都具佛性。

        從釋迦牟尼起,佛教一向認為,成佛是“有情”眾生的事;“無情”沒有意識、感覺、思維等活動,所以無佛性可言,更無成佛之事。但湛然認為,佛性是永恒的精神實體,世界一切都是佛性的具體表現,“一塵,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因此,“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子信無情無佛性者,豈非萬法無真如耶?故萬法之稱,寧隔于纖塵?真如之體,何專于彼我?”真如佛性既是世界本源,它遍于一切,無所不在,則無情必當與有情同樣具足。佛性既攝“一切世間”,則“安棄墻壁瓦石等耶?”世界現象雖豐富多樣,但最后的精神實體只有一個,即真如佛性,貫徹于一切事物之中。“是則無有無波之水,未有不濕之波。在濕詎間于混澄,在波自分于清濁。雖有清有濁,而一性無殊;縱造正造依,依理終無異轍。”

        佛性問題是大乘佛教的中心問題之一,在南北朝時期已經引起很大爭論。湛然的“無情有性”說,發展了道生的“一闡提”也能成佛的學說,進一步擴大成佛的范圍,在佛教界有深刻影響。一方面補救了佛性不具普遍性,管轄范圍有限的缺點,似乎是把整個物質世界納入佛性的支配之下;另一方面,又勢必破壞佛性的至高無上的尊嚴性,在佛教內部制造了新的危機。也就是說,無情有性表面上擴大了神干預自然界的范圍,實質上卻縮小著這種權力。一草一木也有佛性的命題,已經接近“物質能不能思維”的邊緣,接近了泛神論或自然神論。這種思想的理論來源,可以推溯到《莊子》之謂道在“稊稗”、“瓦甓”,經過地論師等的倡導,又影響于后來的禪宗。

        3.三論宗的思想體系

        南北朝的三論學到吉藏而構建成一個新的宗派體系。他本人把自己的思想來源追溯到“關河舊說”,后人也以鳩摩羅什、僧肇為三論宗的先祖,把吉藏看成是印度中觀學派的嫡傳。事實上,這個體系的理論特點,是借助那種只破不立的方法,批判一切執著,融解一切不可融解的觀念,從佛教的角度,反映了全國統一的趨向。吉藏說:“諸佛為眾生失道,是故說經;菩薩為眾生迷經,是故造論”。說明他之所以用“論”命宗,而不崇“經”的原因,就在于以“論”破“迷經”者。

        吉藏(549—623),俗姓安,租籍安息,后遷南海,再移金陵。7歲歸依法朗出家,19歲時替法朗復講經論;隋平百越(今浙江、福建一帶)后,住會稽嘉祥寺,宣講三論,聽者常千余人,后世尊他為嘉祥大師。后受隋煬帝敕命,住揚州慧日寺及長安日嚴寺。在長安時期,他著書立說,完成了創教工作。唐滅隋后,被征為統轄全國僧侶的十大德之一,繼續受到唐王室的敬重。他在那些戰火頻仍的年代,勤于搜存各種佛教著疏,使他成為當時最富于南北朝佛史知識的人。他的著作有《中論疏》、《十二門疏》、《三論玄義》、《大乘玄義》、《二諦論》等。

        吉藏弟 子 很 多,知名的有慧遠(藍田悟真寺)兩個、智凱、碩法師、慧灌等。其中出自碩法師問下的元康,算是吉藏再傳弟子中的佼佼者,此后式微。慧灌是高麗僧,他把三論宗傳入日本,并成為該宗在日本的祖師。

        三論宗的思想駁雜多端,與法相宗的細密煩瑣,并稱為中國佛教史上的難治之學。造成這種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吉藏的理論體系是在論戰中形成,并通過論戰表達出來的。

        吉藏在《大乘玄義》中說:“以有無教,表非有無理”,又說:“能表是有無,所表非有非無”,可以說是三論宗的哲學基礎。此中所謂“教”、“能表”,指思想意識、語言文字,或曰“名”、“假”、“假名”等;所謂“理”、“所表”,指不依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亦名“體”、“性”、“境”、“實”、“義”等。總的意思是,在言語思維與客觀實在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前者以分別有無是非等差別性為特點,絕對不可能對無任何差別性的后者作出正確的反映,故曰“文言終不得理”。這種觀點屬于不可知論,三論宗就是從這里出發,來討論當時佛教的主要問題的。

        首先是“二諦”論。“二諦”是南北朝佛教的熱門話題之一,梁代昭明太子曾組織過一次規模頗大的專題討論。他在《解二諦義令旨》中說,真俗二諦,“以定體立名”,所以真諦是“實”,即“無生境”;“俗諦”由“浮偽”所作,境是“生滅流動”。這種把“二諦”當作二個對立的實體,很容易引導人們拋卻世俗世界,去追求另一個“無生境界”。吉藏的“二諦”論集中批判這種觀點,他說,“以理不二”,所以“二諦”只是“假名”。假名二諦,又分“于諦”和“教諦”兩種:“諸法性空,世間顛倒謂有,于世人為實,名之為諦;諸賢圣真知顛倒性空,于圣人為實,名之為諦,此即二于諦。諸佛依此(二于諦)而說,名為教諦”。這就是承認眾生間的各種認識,哪怕是完全對立的,也各具真理性;佛所說法,包括各種論師的理解,不論如何矛盾,均可以成立。但本質上,它們又只是假說,達不到絕對真理。

        三論宗關于“中道實相”的理論,同樣具有這種色彩。吉藏發揮《中論》的“三是偈”說:“一者因緣是空義:以因緣所生法即是寂滅性,故知因緣即是空義;二者因緣是假義:即無自性故不得言有,空亦復空故不得言空,為化眾生故以假名說,故因緣是假義;三者因緣是中道義:即此因緣離于二邊,故名為中道。”就是說,從假名上可以言“緣起”法為“有”,“自性”是“空”;從實體上既不可言有,也不可言空。離有離空等諸種“邊見”才是“實相”,也就是“中道”。所以說,“緣起有,性空無——二是為假,二非為中”。

        對于《中論》開首歸依頌所說的“八不”,吉藏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據此,他依二諦實相之理,作了許多新的解釋,提出“八不”中的“俗諦中道”、“真諦中道”、“二諦合明中道”等許多煩細的說法,其實意思是一樣的:諸法實相也是遠離生滅、一異、斷常、來去等范疇的。“不執二邊”就是“中道”的原理,在這里得到更廣泛的運用。

        吉藏倡導的中道實相說,是用破執的方法說明本體不可知,不可思議,即所謂“諸法實相,忘言絕慮”,其要求于踐行方面則是心“無所得”。他說,正邪的表現很多,總之“不出二種,謂有得與無得。有得是邪須破,無得是正須證”。“有得”與“無得”的根本區別,是前者有“性執”,后者視一切為“假名”,因此,對任何道理都不要當真計較,不要把是非得失看得太重。反之,從假名的角度看,各種說法部有相對真理,不容彼此說短道長。這種說法,很容易導出“立處皆真”

        的結論,即承認一切現實的都是合理的。

        吉藏的言論看起來批判性很強,但最后仍然歸于圓融無礙。他在《三論玄義》中反復強調:“以內(學)外(學)并冥,大(乘)小(乘)俱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則發生正觀。正觀若生,則戲論斯滅,……苦輪便壞”。反之,“若存心內外,情寄大小,則墮在偏邪”,必然受苦無盡。

        吉藏的這類主張,是針對當時佛教內部師說競起,社會上三教爭立而言的,在客觀上反映了隋唐統一的要求。

        4.三階教概述

        三階教,又名三階宗、普法宗,是產生于南北朝末期,于隋代興起的一個被視作“異端”的佛教宗派。

        創教者信行(540—594),俗姓王,魏郡(今河南安陽)人。出家后,博、涉 經論而蘊獨見之明,與先前的高僧大德解行不同,開始以巡游遠近影塔,周行禮拜為主,表達其敬世禮俗和反對厭離世間的獨特主張。繼之于相州法藏寺,舍小乘具足戒。專行菩薩乘,甘愿“居大僧下,在沙彌上”,行“頭陀、乞食,日止一食。在道路行,無問男女,率皆禮拜”,實踐《法華經》中的“不輕菩薩”行。他發愿為眾生親服勞役,倡導16種“無盡藏”行,在下層貧因群眾中,產生廣泛的影響。隋開皇初,被召入京,仆射高颎邀住真寂寺(化度寺),繼續在長安推行他的學說。在短短的十數年中,于京師又建寺四所,其它寺院亦贊承其度,習其儀禮,學其乞食。著有《對根起行雜錄集》、《三階位別錄集》等。

        三階教自信行死后,曾多次遭受重大打擊。開皇二十年(600),隋文帝有敕禁斷,不聽傳行。而“其徒既眾,蔓延彌廣,同習相黨,朋援繁多”,仍有持續擴大之勢。唐武則天證圣元年(695),有制將三階教著述定為偽經,列入“偽雜符錄”的范圍,似乎也沒有產生什么效果。所以圣歷二年(699)又敕:“其有學三階者,唯得乞食、長齋、絕谷、持戒、坐禪。此外輙行,皆是違法”。開元十三年(725),唐玄宗敕將諸寺別建的“三階院”,一律除去隔障,與大院相通,眾僧錯居,不許別住。同時,全部除毀三階教特有的集錄著述。代表官方的一些高層僧侶,也激烈反對三階教。唐釋智升說,三階教“即以信行為教主,別行異法,似同天授(即提婆達多),立邪三寶”。據此斷定三階教為“異端”,理由是十分充足的。凈土宗的懷信更說,洛陽福先寺某僧見信行去世后變大蛇身,三階禪師受神鞭打。唐初的另外兩大宗派法相的窺基、華嚴的法藏等,也都有批判。

        但也有不少學僧對三階教表示同情。隋費長房認為涅槃一理,趣有萬途,信行所行,亦是萬衢之一術;有人愛同惡異,才對三階教進行攻擊。唐道宣還補充說,不管怎樣禁止,“其屬流廣,海陸高之”。同樣,統治階級也不都是采取打擊的態度。神龍二年(706),越王李貞撰《信行禪師興教碑》,就是支持三階教的一個證明。安史之亂以后,三階教更有新的發展。據古本《貞元釋教錄》載,到貞元年間(785—804),京城內55寺別置三階禪院:住持相續200余年,僧尼千人以上。貞元十六年(800),化度寺僧善才等狀請三階教籍入藏獲準,并即編入《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中,也就是說,三階教得到了官方的承認。只是在經過會昌法難以后,才逐漸湮滅無聞。

        從8世紀到13世紀,日本與高麗都有三階教流行的痕跡,對域外佛教有一定的影響。

        三階教提倡“解”、“行”并重。它的基本理論是三階普法說;最重要的實踐是“無盡藏行”。

        信行將整個佛教依時、處、人(根機)劃分三個歷史階段。據佛經說,佛滅后經歷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佛滅后的第一個500年為“正法”時期,第二個500年為“像法”時期,千年后進入“末法”時期。依處和人分,正法期是“凈土”,為一乘(佛菩薩)眾生居處;后兩個時期均屬“穢土”,其中像法期是三乘(凡圣混雜)的“穢土”,而末法期則是世間眾生(邪解邪行)的“穢土”,亦名“五濁諸惡世界”。信行認為,他所處的時代屬于末法期,所處的世界是五濁諸惡世界,一切眾生戒見俱破,根性低劣,亦名“第三階機”。按當時佛教通行的說法,眾生能否接受佛教和接受什么教法,取決于眾生自身的根性利鈍優劣。既然“末法穢土”眾生根劣,所行佛法就不能與“正法”和“像法”期的利根眾生相同。“第一階”行“一乘”法,“第二階”行“三乘”法,各有特殊的所信所教,被稱作“別教”,相對而言,第三階于“法”不能再分大小,于人不能再分“圣”、“凡”,理應無差別地普信一切法,普敬一切人,是謂“普法”,全稱“普真普正佛法”。

        “普法”的另一個含義是“認惡”,即認識自己具有的過惡。唐臨的《冥報記》說,三階教大旨在“勸人普敬認惡,本觀佛性,當病授藥,頓教一乘。”把對他人的“普敬”,同對己的“認惡”結合起來,形成了三階教的許多特殊的實踐和信仰,稱為普行。他們反對凈土信仰,主張念“地藏菩薩”。據說地藏菩薩介于釋迦之后,彌勒之前,立誓盡度眾生,拯救諸苦,始愿成佛。他們還歸依五種佛,其中四種佛名是自己獨創的。有一種叫做“普真普正佛”的,又分為如來藏佛、佛性佛、當來佛、佛想佛四種,也就是世間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又實為同一的。“普佛”。據此,他們不崇拜釋迦牟尼,而普禮一切眾生。

        然而三階教提倡的這一切普行,中心則是“無盡藏行”。

        “無盡藏”是專為支持和發展佛教而求得和儲藏的財物積累,始建于梁武帝時代,三階教把它作為最重要的普行手段,并成為此教的一大特色。信行認為,“以無盡藏物,施貧下眾生,由數得施奴,勸發善心,即易可得”;“教貧窮人,以少財物同他菩薩無盡藏施,令其漸發菩提之心。”用無盡藏的財物,施給貧人,可以激發其從善之心,而施財物給無盡藏的人,則可發菩提心。信行還特別強調,布施不應該是個人的獨自活動,而需要成為集體的事業:“若復有人多饒財物,獨行布施,從生至死,其福甚少;不如眾人,不問貧富貴賤、通俗,共相勸化,各出少財,聚集一處,隨宜布施貧窮、孤老、惡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因此,他要求每個人的思想行為都必須融化于“無盡藏行”中,加入無盡藏的,每天至少要“舍一分錢或一合粟”。事實上,京城施舍,也遍及官僚富戶。

        無盡藏的建立和提倡,使三階教的經濟力量迅速成長。三階教的無盡藏,不僅包括一般金錢、財物,以致“錢帛金繡積聚不可勝計”,而且擁有大量土地、莊園、六畜。

        關于“無盡藏”的使用,據《太平廣記》卷493記:“其無盡藏財分為三份:一份供養天下伽蘭增修之備,一份以施天下饑餒悲田之苦,一份以充供養無礙(齋僧)。”其中的“悲田”、“無礙”兩部分,具有明顯的救濟性質。此類做法,在東漢五斗米道中曾經有過,但像這樣大的規模,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這使三階教對下層群眾具有特別的吸引力。無盡藏的另一部分用于整修伽蘭,燕涼蜀趙咸來取給。從現有資料還看不出僧侶挪用于奢侈生活的情況。武則天在位期間,曾先后敕令檢校洛陽福先寺和長安化度寺的無盡藏院。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敕令取締無盡藏,禁止士女施錢,同時命將化度寺的無盡藏財物、田宅等,分散給京城寺觀,剩余部分也歸到化度寺主持名下。看來,統治者對于擁有強大經濟實力,并以此形響下層群眾的作法是相當不安的。

        東晉以后長期的社會動亂,民生凋敝,加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運動,使部分佛教徒有理由認為末法時期已經來臨。房山石經的開刻,三階教普敬、認惡的提倡和無盡藏的經營,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力圖擺脫末法的危機。

        上一篇:南海佛教概況
        下一篇:印度佛教的經院化和密教化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国产肉丝袜久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网站|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18| 精品视频久久久|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两根一进一出啊灌满了视频| 色天天躁夜夜躁天干天干| 最新猫咪www免费人成| 国产系列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app下载| 久久午夜无码免费| 被猛男cao男男粗大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干| 又污又爽又黄的网站| 久久九九AV免费精品| 91香蕉视频污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色图第一页| 中文字字幕在线| 芬兰bbw搡bbbb搡bbbb| 欧美精品va在线观看| 无码天堂va亚洲va在线va| 四虎影院wwww|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天堂在线最新资源| 欧美理论电影在线|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 欧美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 十八岁的天空完整版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 中文字幕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