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佛學文庫>>佛教概況>>佛軟向中國內地的傳播與初傳期的中國佛
        佛軟向中國內地的傳播與初傳期的中國佛教
        2007年11月05日09:50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686 字體: 繁體

        一、佛救向中國內地的傳播

        佛教傳進中國內地,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對傳進的具體時間,說法很多,學術界一般認為,漢哀帝元壽無年(公元前 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當為佛教傳入漢地之始。此說源于《三國志》裴松注所引魚豢的《魏略·西戎傳》:

        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回復立(豆)者,其人也。《浮屠》所載臨蒲塞、桑門、伯聞、疏問、白疏問、比丘、晨門,皆弟子號。

        大月氏于公元前130年左右遷入大夏地區,其時大夏已信奉佛教。至公元前1世紀末,大月氏受大夏佛教文化影響,接受了佛教信仰,從而輾轉傳進中國內地,是完全可能的。

        在佛教界,則普遍把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求法,作為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此說最早見于《四十二章經序》和《牟子理惑論》。《理惑論》說:

        “昔漢明皇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飛行虛空,身有日光,殆將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張騫、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于大月支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時于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于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于南宮清涼臺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明帝存時,預修造壽陵,陵日顯節,亦于其上作佛圖像。時國豐民寧,遠夷慕義,學者由此而茲?!端氖陆浶颉匪浥c此大同小異,但都未說明感夢求法的確切年代。袁宏《后漢紀》及范曄《后漢書》等正史,亦未記其年月。后來則有水平七年(《老子化胡經》)、十年(《歷代三寶記》、《佛祖統紀》)、三年(《漢法本內傳》)、十一年(陶弘景《帝王年譜》)等多種說法。至梁《高僧傳》,更稱漢明帝于永平中遣蔡情等往“天竺”求法,并請得攝摩騰、竺法蘭來洛陽,譯《四十二章經》,建白馬寺。于是佛、法、僧完備,標志著佛教在漢地真正的開端。

        但是,這類記載不僅神話成分居多,內容也相互矛盾。事實上,《后漢書·楚王英傳》記,永平八年,佛教在皇家貴族層己有相當的知名度,不必由漢明帝始感夢求法。

        此外,還有漢武帝時傳入說。《魏書·釋老志》記,漢武帝元狩年間,霍去病討匈奴,獲休屠王金人,“帝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金人率長丈余,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贝苏f原出南朝宋王儉托名班固撰之《漢武帝故事》,國內學者一般持否定態度,但海外有些學者認為可信。

        總之,根據信史胸記載,佛教傳入漢地,當在兩漢之際,即公元前后。它是通過內地與西域長期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結果。

        從兩漢之際到東漢末年,約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國的初傳時期。它經歷了一個反復、曲折的變態過程,終于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文化背景上定居下來。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激化,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王莽托古改制,不但沒有緩和階級對立,反而激起了全國范圍的農民起義,西漢王朝最終為劉秀的東漢王朝所取代。在意識形態上,董仲舒草創的讖緯神學,由于國家實行五經取士,處處需用圖讖論證皇權的合理性,以致經學與妖言,儒士與方士攪混不清。王莽改制用圖讖,劉秀取國也用圖讖,圖讖成了兩漢的官方神學,既是文人做官的門徑,也是鞏固政權或奪取政權的輿論工具。史載第一個接受《浮屠經》的是漢哀帝時攻讀《五經》的“博士弟子”,同當時的這種風氣是相適應的。

        《后漢書》關于楚王英奉佛的記載,有助于了解佛教在這 種大背景下的具體情況。

        楚王英是漢明帝的異母兄弟,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王,二十八年(52年)就國?!逗鬂h書》本傳記:“英少時好游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永平八年(65年),“詔令天下死罪皆入縑贖。英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詣相國曰:讬在蕃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泵鞯蹖⒋嗽t書傳示各封國中傅,明顯含有表彰和推廣的意思。后來劉英廣泛交結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瑞”遂以“招聚奸猾,造作圖書”,企圖謀逆罪被廢,次年,在丹陽自殺。

        結交賓朋(多是方士),造作圖讖,起碼在光武諸王中是很流行的。像濟南王康、阜陵王延、廣陵王荊等都是。但他們制造的圖讖,已不再作為“儒術”,而是當作黃老的道術;早先側重附會《五經》,也轉向了“祠祭祝詛”。楚王英對“浮屠”的“齋戒祭祀”,是這種活動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見,佛教在中國內地是作為讖緯方術的一種發端的。

        漢明帝對于楚王英一案的追究很嚴,株連“自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桀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數”。諸侯王作讖緯方術,直接成了大逆不道的罪狀。自此以后近百年中,史籍不再有關佛教在中土傳播的記載,顯然,也是這次株連的結果。

        自和帝(89—105)開始,東漢王朝在階級對立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外戚、宦官和士族官僚三大統治集團的長期斗爭,至桓、靈之世(147—189)達到頂點,最終導致了黃巾起義(184),東漢皇權陷于全面崩潰。佛教在這種形勢下,有了新的抬頭。

        但作為東漢官學內容之一的天人感應,包括圖書讖緯、星宿神靈、災異瑞祥,始終沒有中斷過,皇室對方術的依賴也有增無已。漢章帝(76—88)繼明帝即位,賜東平憲王蒼“以秘書、列仙圖、道術秘方”。神仙術已為皇家獨享,所以也當作最高的獎賞。到了漢桓帝,更有了明顯的發展。他繼續楚王英的故伎,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或言“飾華林而考濯龍之宮,設華蓋以祠浮圖、老子”。其目的,一在“求福祥”,“致太平”,一在“凌云”而成仙。佛教進一步被王室視作崇拜的對象。

        然而,佛教自身在這個時候已有了義理上的內容。延熹九年(166),襄楷疏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又說,“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這是早期佛教禁欲主義的標準教義,在傳說為明帝時譯出的《四十二章經》中,有很集中的反映。

        《四十二章經》是譯經還是經抄或漢地所撰,以及它成于什么年代,近代學者有很不相同的意見。但它的部分內容,在襄楷疏中已有概略地表現,則沒有疑問。此經從“辭親出家為道”始,始終貫徹禁欲和仁慈兩條主線,與襄楷的主張全合。其中言“樹下一宿,慎不再矣”,與襄楷所說“浮屠不三宿桑下”,都是佛教頭陀行者(苦行游方者)的主張;又言天神獻玉女于佛,佛以為“革囊眾穢”,襄楷疏中也有完全相似的說法。因此,漢桓帝時重新出現的佛教,已經具有了出家游方和禁欲仁慈的重要教義。但在形式上,與道教的結合比同五經讖緯的結合更加緊密。襄楷本人是奉行于吉“神書”

        的,此“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即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的原本《太平清領書》。襄楷引用佛教的上述教義,主要在于論證“興國廣嗣”的正確之道。他特別提到當時的傳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把產生于古印度的佛教說成是中國老子教化夷狄的產物。這意味著佛教處于依附道教的地位。

        桓靈之世,經過兩次黨錮(166—176)和震撼全國的黃巾起義,接踵而來的就是董卓之亂,軍閥混戰。連年戰火,災疫橫生,人民處在死亡線上,痛苦、無望的陰影,籠罩社會各個階層。這在社會思潮上,引起了重大變化。首先,兩漢神學化了的綱常名教,即獨尊的儒術,受到了嚴重的沖擊,漢桓帝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就是對儒術失去信心的表現;黃巾起義奉《太平清領書》為經典,張魯的五斗米道用《老子》作教材,廣大的農民唾棄了官頒的《五經》;在官僚和士大夫層,名教禮法或者成了腐朽虛偽的粉飾品,或者為有才能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所輕蔑。兩漢正統的文化思想已經喪失了權威地位,社會醞釀和流行著各種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其中不少可以與佛教產生共鳴。所謂“名不常存,人生易滅”。以“形”為勞,以“生”為苦之類的悲觀厭世情緒,以及由避禍為主而引生的不問是非的政治冷淡主義和出世主義等,更是便于佛教滋長的溫床。

        此外,與圖讖方術同時興盛的精靈鬼神、巫祝妖妄等迷信,也空前泛濫,為佛教信仰在下層民眾中的流傳提供了條件,加上統治階級運用政治和經濟手段的誘脅,在漢末的某些地區,使佛教有了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三國志》和《后漢書》均載,丹陽(安徽宣城)窄融督管廣陵(江蘇揚州)、下邳(江蘇宿遷西北)、彭城運槽,利用手中掌握的糧食,起大浮屠寺,可容三千余人,悉課讀佛經;又以信佛免役作號召,招致人戶五千余,“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于路,經數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者且萬人”。

        從西漢末年到東漢末年的二百年中,佛教從上層走向下層,由少數人進入多數人,其在全國的流布,以洛陽、彭城、廣陵為中心,旁及穎川、南陽、臨淮(即下邳)、豫章、會稽,直到廣州、交州,呈自北向南發展的形勢。

        二、佛教向交州的傳播

        交州,漢魏亦稱交趾(今越南河內),也是中國早期佛教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漢末士燮(137—226)任交趾太守(同時領有廣州),在郡40余年,相對安寧,中原士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一時學術薈萃,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士燮本人倡導儒學,尤精《左傳》《尚書》;佛教和道教方面的“異人”也集中不少。與士燮同為蒼梧人的牟子,就是佛教的代表人物。

        牟子與笮融同時,將母避亂至交趾,從其所著《理惑論》看,這里的佛教義學已相當成熟,與儒家五經和道家《老子》相調和,全力排斥道教神仙辟谷之術,為佛教的發展開路。據此可見,交趾的佛教最初是來自內地北方,但也有材料說明,交州佛教原是由海路南來,并由此北上中原,成為佛教傳入內地的另一渠道。三國吳赤烏十年(247)抵達建鄴的康僧會,原籍康居,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居交趾,可以說,他自幼受到家傳天竺文化的影響。但康僧會又是生長在交趾儒學紹隆之區,使他的佛教思想中充滿著儒家精神,同當時已經流傳于大江南北的玄學和般若學,大異其趣?!陡呱畟鳌繁緜鞣Q他“初達建鄴,營立茅茨,設像行道”,為舍利建塔,成為江左建寺之始,這是典型的天竺風氣。他編譯的《六度集經》有關菩薩“本生”的故事,在天竺大都能找到相應的遺跡。其中太子須大拏的傳說,亦見《理惑論》。據《大南禪苑傳燈錄》記:“交州一方道通天竺,佛法初來,江東未被,而贏■又重創興寶剎二十余所,度僧五百余人,譯經一十五卷……于時有比丘尼摩羅、耆域、康僧會、支疆梁、牟博(即牟子)之屬在焉”。因此,說康僧會所傳佛教是經海路遷入交趾,然后又北上南京,不是沒有根據的。

        此外,三國吳時在交州譯經的還有西域僧人支疆梁,澤出《法華三昧經》。晉惠末年(306),天竺耆域經扶南至洛陽,取道交、廣。晉隆安(397—401)中,鬧賓高僧曇摩耶舍達廣州,交州刺史女張普明咨受佛法,耶舍為其說佛生緣起,并譯出《差摩經》。他的弟子法度,專學小乘,禁讀方等,獨傳律法,在江南女尼中有甚深影響。求那跋摩在跋婆國弘教對,宋文帝曾敕交州刺史泛舶延清。南朝齊梁之際,有釋慧勝,交州人,住仙洲山寺,從外國禪師達摩提婆學諸觀行;誦《法華》日計一遍。與慧勝同時的還有交趾人道禪,亦于仙洲山寺出家,以傳《十誦律》著稱。他們后來都進入南朝京都,聲播內地。交州自漢末以來,就是佛教沿海路傳入中原的重要門戶。

        早期的交州佛教,大小乘都有,此后信奉《法華經》則比較突出?!斗ㄈA·藥王品》把焚身供佛作為最上供,影響很久?!逗胭澐ㄈA傳》載,交州陸平某信士,“因誦《法華》”,仰藥王之跡,自焚之后,出現奇跡。5世紀上葉,黃龍曇弘適交趾之仙洲山寺,亦于山上聚薪自焚。

        三、初傳期的佛教譯著

        漢末的社會歷史狀況,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合宜的溫床。據現存最早的經錄《出三藏記集》記載,從漢桓帝到 獻帝(189—220)的40余年中,譯介為漢文的佛教經典54部,74卷,知名的譯者6人;唐《開元釋教錄》勘定為192部,395卷,譯者12人。達標志著中國佛教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譯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安世高和支婁迦讖。

        安世高,本名清,原為安息國太子。父死,“讓國于叔,馳避本土”,游歷西域各國。漢桓帝(147—167)初年,進入中國內地,在洛陽從事譯經。至漢靈帝建寧年(168—172),20余年間,共譯出沸經34部,40卷(《開元錄》訂正為95部,115卷),主要有《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大小《十二門經》、《修行道地經》等。靈帝末年,關河擾亂,安世高避難江南,經廬山、南昌至廣州,死于會稽。他行走的這條路線,大體反映著當時佛教傳播的路線。

        據僧傳記載,安世高善“七曜五行,醫方異術”,并懂“鳥獸之聲”,帶有濃厚的方士色彩。他在佛教上的貢獻,是首次系統地譯介了早期的小乘思想。其中一些譯典屬于四《阿含》中的單行本,另有一些是自成體系,大致相當于上座部中說一切有部之說。晉釋道安評論說,安世高“博學稽古,特專阿毗曇學,其所出經,禪數最悉”,他用“禪數”之學來概括安世高的佛學特點。

        所謂“禪數”的禪,即是禪定;所謂“數”,指用四諦、五陰、十二因緣等解釋佛教基本教義的“事數”,從佛典的文體上說,屬于“阿毗曇”,以其能使人懂得佛教的道理,亦稱為“慧”。因此,“禪數”也就是后來中國佛教常說的“定慧”、“止觀”。安世高所傳禪法,影響最大的是“安般守意”,后稱“數息觀”。它要求用自一至十反復數念氣息出入的方法,守持意念,專心一境,從而達到安謐寧靜的境界。他們相信,這種禪法最后可以導致“制天地、住壽命”,“存亡自由”。這種修禪的方法與古代中國神仙方術家的呼吸吐納、食氣守一等養生之術相似,很容易為人們接受。作為一種氣功,安般禪至今還在流行。

        安世高的“數”學,即佛教教理,集中反映在《陰持入經》上,“陰持入”,新澤作蘊、處、界,亦稱佛教“三科”,是著重說明人生和世界之所以存在及其本質的。此經的中心,在于把人的世俗觀念,特別是通過感官的感受和觀念說成是苦的遠因,而人的愛欲,主要是食與性,則是苦的近因。人生在世必然是苦。據此,它要求通過禁欲主義途徑,達到出世的目的。

        安世高所譯佛經“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辨而不華,質而不野”,比較通順,他所介紹的教理,在漢魏兩晉都有影響。當時臨淮(安徽泗縣東南)人嚴佛調撰《沙彌十慧章句》,開始發揮安世高學說;三國吳康僧會曾從安世高弟子南陽韓林、穎川皮業、會稽陳慧隨學,并與陳慧共注《安般守意經》;晉僧道安,為大小《十二門經》、《安般守意》、《陰持入經》、《人本欲生》等經作序作注;東晉名士謝敷也曾為《安般》作序??梢姲彩栏叩淖g籍,不但流傳時間長,影響亦廣。

        支婁迦讖(簡稱支讖),月支人,桓帝末年游于洛陽,在靈帝光和、中平之間(178—189)譯出佛經14部,27卷,影響最大的是《道行般若經》、《首楞嚴三昧經》和《般舟三昧經》。

        《道行般若經》亦稱《般若道行品》,與三國吳支謙譯《大明度無極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屬同本異譯,相當于唐玄奘所譯《大般若經》第四會。此經是大乘般若學介紹進中國內地之始,它的懷疑論傾向和否定一切權威的批判精神,在分崩離析的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支讖在翻譯中,把“真如”譯作“本無”、“自然”、“璞”等,很容易與《老子》的概念相混。《道行般若經》在陳述“緣起性空”時,強調相對主義的方法,既把“性空”視作終極真理,又把“緣起”當作“性空”的表現,從而導向折衷主義的雙重真理觀,這又與《莊子》的某些思想相通。魏晉玄學盛行時,般若學在佛教中得到突出的發展,此經起了不小的作用。

        《般舟三昧經》和《首楞嚴三昧經》都是講大乘禪法的?!笆桌銍馈币庾g“健相”、“勇伏”等,“三昧”即是禪定的另一種梵音。這種禪定,在于用幻想示現種種境界,種種行事,證明行者具有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量,從而激勵勇猛精進,修習佛教,超度眾生。所謂“般舟”,意為“佛立”、“佛現前”。修此“三昧”,在于使“十方諸佛”在虛幻想像中出現于行者面前。此經中還特別宣揚,只要專心思念西方阿彌陀沸,并在禪定中得見,死后即可往生西方凈土極樂世界。這為中國的凈土信仰奠定了基礎。但這種禪定也提供證明,“佛”不過是“心”的自我創造,本質也屬空無,所以在理論上,與般若經類相互補充。以上二經自支讖譯出至于姚秦,二百余年中,先后有多種譯本,說明這種用大神通游戲世間的思想,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這個時期,除了譯經之外,也開始出現了中國人自己寫的佛教著述。像《安般守意經》就保存有多家注解。上述《沙彌十慧章句》已佚,《四十二章經》也可能是漢末人所輯。比較完整反映漢魏之際的中國佛教思恩的,是《牟子理惑論》。

        牟子本人“銳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又“翫《五經》為琴簧”,熟悉中國的正統思想。他的立論就是用“儒典”和《老子》,證成佛家學說,為佛教義理的發展斬荊披棘。其中反映當時攻難佛教的言論,主要有,佛經非儒典所載,乃“夷狄之術”;“出家毀容,不合孝道”;“妄說生死鬼神,非圣賢之語”等。對此,《理惑論》一一作了辯解。它說:“君子博取眾善”,子貢亦曰“夫子何常師之有乎?”所以“書不必孔丘之言”。至于華夷的界限本是相對的,何況“禹出西羌”,“由余產狄國”,“昔孔子欲居九夷”,對佛教“尊而學之”,決不意味著“舍堯舜周孔之道”。沙門“捐家財、棄妻子”,剃頭毀容,屬權變小節,重要的是,“修道德”、“崇仁義”,與圣人無異?!爸劣诔煞穑改感值芙缘枚仁馈保谴笮⒋笕?。佛教講“人死復當更生”的因果報應,最為當時所惑,《牟子》則以招魂的習俗和《孝經》所言“為之宗廟,以鬼享之”等證明這都是中國古已有之的事。總之,“堯舜周孔修世事也,佛與老子無為志也”,二者雖有出世和處世的差別,但都屬“君子之迫”,不可使之對立。

        佛教作為外來的一種宗教,在中國的流傳過程中,曾長期受到傳統文化觀念,特別是儒家觀念的挑戰,引起多次爭論,雖歷兩晉南北朝而至隋唐,未曾停止。而就其涉及的根本內容言,大體不出《理惑論》的范圍;從佛教立場解決中外兩種宗教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也基本上采取《理惑論》這種既保持佛教的一定獨特性,又依附或適應中國某些傳統思想的路子。

        假若說,兩漢之際佛教是依附于儒學方士,到桓靈之世又成為道教方術的補充物,那么《理惑論》則同《老子》的五千文站在一起,依附儒典七經,重點轉向抨擊道教的神仙長生術。佛教在漢魏之間,已經與道教明確分家。

        《理惑論》中提到“今沙門剃頭發,被赤布”,又記問者言:“今沙門耽好酒漿,或畜妻子,取賤賣貴”,說明在漢人中間,出家為僧者已不是個別現象,骨干則是落魄的士大夫,像臨淮的嚴佛調,是早期的譯家之一,廣陵(揚州)、彭城(徐州)二相,則是佛經講座的最早創立者。

        上一篇:印度的笈多王朝和佛教的發展
        下一篇:大乘佛教的一般特征及其與小乘的對立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观看| 九色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精品真实国产乱文在线| 日韩亚洲欧美在线| 大伊香蕉在线精品不卡视频|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91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图校园春色| 好湿好紧好痛a级是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老子午夜伦不卡影院| 最近高清中文字幕在线国语5 |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日出水了特别黄的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 国产女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福利网泷泽萝拉| 一二三四视频日本高清|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视频社区 |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 亚洲一区日韩一区欧美一区a| 91普通话国产对白在线| 欧美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2018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波多野吉衣AV无码| 多女多p多杂交视频| 人妻体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h在线观看网站| 玉蒲团之偷情宝典| 天天看天天摸色天天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