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菩薩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
南懷瑾說菩薩道:
所謂的覺悟,覺悟什么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這個覺悟。借用孟子的話:「以先知覺后知」,就是先知先覺的人,教導后知后覺的人。一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佛教里表現實相叫示現,為表達那個形相,大菩薩們的示現都是在家的裝扮。譬如大慈大悲觀世音、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以及一些菩薩等,都是在家人的裝束示現,除了大愿地藏王菩薩。出家人是絕對不準穿華麗衣服的,絕對不準化妝的,可是你看菩薩們,個個都是化妝的啊!又戴耳環,又掛項練,又戴戒指,叮叮當當,一身都掛滿了,又擦口紅,又抹粉的,這是菩薩的塑像。這個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說他是入世的,外形雖是入世的,心卻是出世的,所以菩薩境界謂之大乘。羅漢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見心不煩,只管自己。
但是菩薩道是非常難的,一般說來約有幾個路線,楞嚴經上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前兩句說,有些人自己并沒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熱忱,愿意先來救別人,幫助別人,教化別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這樣的人,自己雖沒有得度,沒有悟道,卻先去救助別人,這是菩薩心腸,也就是菩薩發心。
所謂「自覺已圓」,自己的覺悟,修行已經完全圓滿了。「能覺他者」,再來教化人,「如來應世」,這是現在的佛,現生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