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智的、安定的、清凈的。智慧是不被環境所困擾,安定是不被環境所混亂,清凈則是內心不隨外境 雜亂而雜亂,不隨外境的污染而污染。
禪修與忙碌的現代生活
——忙而不亂,享受呼吸
現代人是百非常忙碌的,除了街頭的流浪漢以及閑在家里的懶散者之外,大家都在忙碌過日子。
忙碌的原因是什么?多數有只是為了個人糊口,或為家庭生計,少數有理想抱負的人,幾乎都是為社會大眾的安全幸福而忙。不僅是為目前,也為未來。
我是一個非常忙的人,但不會忙得心頭發慌。心慌則煩亂,心亂即煩惱。從禪的立場來看,如果處理得當,忙也是可以當作消除煩惱的修行方法。所以菩薩越忙,道心越高。一般人在不忙的時候,或覺空虛無聊,或者胡思亂想。如果使你忙得頭昏眼花,甚至忙得手忙腳亂,那也不好,當你忙得起了煩惱時,最好用禪修的基本方法,放松身心,注意你的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享受呼吸、體驗呼吸,沒有多久,你就能夠心平氣和,頭腦清醒了。
禪修與緊張的現代生活
——放松身心,體驗感覺
現代人的生活,無時無刻、無方無處,不是在緊張中度過去的。不論是吃飯、睡覺、逛街、去超級市場,甚至到海灘游泳、去山上度假,都是緊緊張張的。前幾天我在飛機上去洗手間,才進去不久,就被敲了三次門。我相信敲門的人一定是很急很急了,可是,我還沒有結束啊!
最近我也去了一趟羅馬,吃午飯時,由于要趕時間,必須在半小時內,進出餐廳、點菜、吃飯。然而等飯菜都到齊之后,時間已所剩無幾,只得草草了事的將食物往嘴里塞,那已經不是在咀嚼欣賞品味,而是囫圇吞下肚子里去。
容易緊張的人很可憐,而每個人只要事情稍多,時間較少,或者工作較重而所知不多,就會開始緊張了。
禪修的基本功能,是幫助人們將全身放松,包括頭腦、心情放松。然后使用方法、體驗方法。事實上,緊張也是很好的經驗,由于知道緊張,才覺得需要放松。在現代的社會中,需要看心理醫生的人愈來愈多,其原因就是使人緊張的情況太多了。譬如說,在家族之間的關系是輕松的時間少,緊張的時間多;在工作的場合、社會場合,與人相外的關系也是輕松的時間少,緊張的時間多;在工作的場合、社交場合,與人相處的關系也是輕松的時間少,緊張的時間多;即使在休閑活動時,出外旅行時,隨時隨地都讓人擔心安全沒有保障,可能會遇到喝酒的人駕車撞上了你,一個不小心,你的皮包也可能被人搶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家庭、乃至人與自己身心狀況的不平衡,都會造成身心的緊張,輕者覺得無奈無助,重者變成焦慮恐懼,躁郁癥狀的精神現象,便很普通地發生了。
有了精神病傾向的人,很難放松他們的身心,不論白天或夜間,都是緊張崩著的,一般人只能*鎮靜劑來幫助頭腦暫時得到舒緩,此外別無辦法。若依禪修者的忠告,則是當你發現有緊張狀況時,最好隨時要將頭腦放松、肌肉放松;假如無法放松身心時,最好將你放在客觀的立場,體驗身體的情況,感受心念的狀況,也可達到放松的目的。
禪修與快速的現代生活
——趕而不急,動中有靜
現代人的生活,樣樣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飛機、船支及車輛,用的是快運作的工具、機械及生產線,吃的是速制速食的快餐,連結婚也都是閃電式的。
記得我年輕時,曾學習打籃球,可是每次球到我面前,還在想是否該由我來接下時,球已經被人搶走;同樣的,往往在分糖果、分糕餅、分饅頭時,我還沒有伸手拿我的那一份時,已經被人家搶走了,所以命中注定,像我這個樣樣都快不起來的人,是要做和尚的。否則在這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大概活不下去了。
“快”究竟對不對呢?也不能說它全是錯的,但是一般人世間趕快工作的時候,一定是緊張的、忙碌的,便會失去自我主宰而變得隨風飄動,只知道跟著環境的人事物,快!快!快!但是并未思考為什么要跟著大家那么快。當然,工作的效率快,競爭力就高,但在快速之中,可能也會很急,心情一急,情緒容易失控,變成生氣,一生了氣,就很可能捅出漏子來了。
但是,人在一生之中,縱然活到一百歲,也僅三萬六千五百天,在一天之中,最多工作十多個小時,想把工作做得既多有且好,不快不趕是不行的。只要計劃明確、步驟清楚地趕工作,就不會緊張;毫無頭緒,急急忙忙搶時間,就會緊張。因此我主張。應當忙中有序地趕工作,不可緊張兮兮地搶時間,禪修者的生活態度是精進不懈、為法忘軀的,愿度無邊眾生,愿斷無盡煩惱,愿學無量法門,愿成無上佛道,哪得不趕、不忙、不快!而且必須經常保持輕松愉快。
例如我有兩位性格完全不同的弟子。一位是慢手慢腳慢脾氣,不論是雙手的動作及走路的動作,都是慢慢吞吞的,永遠不急也不生氣,但是,他的工作效率并不差。另一位弟子則是整天看他忙東忙西,忙得團團轉,而且老是在里怨著說他只有兩手兩腳,工作又這么多,因此,經常是又焦急又生氣,工作品質也很普通。第一位采用的是禪修者的心態和方法,另一位對禪修方法,尚未用上力。
我的建議是,能夠做到既趕且快而不著急,當然很好,否則寧可工作效率低些,也要保持身心的輕松愉快。
禪修與疏離的現代生活
——人人是佛,血肉同體
疏離,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遠,彼此互不關心,不相往來。譬如說,現代家庭的夫婦,從事不同行業的工作,孩子在不同程度的班級讀書,甚至在外地就學,不僅白開不易見面,連睡覺或休息的時間,也有差異,一天之中夫妻倆可能講不到半句話。父母跟幼小的兒女之間,也好不了多少,把孩子送到托兒所,或由褓母照原,能每天早晚相聚已很難得,有的在一星期之中僅見數面。至于住在高樓公寓中的現代人,隔壁的鄰居是誰,漠不關心,能于上下電梯中相見打一聲招呼,已覺得多馀,彼此姓什么?做什么的?更無暇知道,古代守望相助的鄰里感情已復見。
若以禪修的立場來看,應該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在佛國凈土的菩薩和佛的關系一樣。雖然有認識及不認識的不同,但是互動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共同生活在同樣的地球世界,連彼此的呼吸都是息息相關的,各人的身休雖不是血肉相連,卻是聲氣相通的。如果有了這樣的親切感時,接觸到任何一個人,豈非都好像是自己的親戚和朋友呢?再進一步,若用禪修的經驗來體驗,從小我體驗到大,是共同的世界、共同的身體,所有的人,都是跟隨自己密切結合不可分的,那樣,對任何人都會覺得那么地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