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禪功的人,首先要懂「調五事」,必須調節飲食、睡眠、身、息、心,它既是修禪的主要內容,也是練功的重要手段。隋智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說:修禪好比「世間陶師,欲造眾器,先須善巧調泥,令使不強不懦,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前應調弦,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三昧易生;有所不調,多諸防難,善根難發、下面便是智顗對「調五事」的詳細敘述。
調飲食
飲食本來是用以資身進道的,調飲食就不得過饑過飽,忌食不干凈和不宜食的食物。如果吃得太飽,就會氣急身滿,百脈不通,心氣閉塞,坐念不安;,倘若吃得太少,又會身羸心懸,意慮不固,假如吃了不潔凈的食物,就會心識昏迷;假使吃了不宜食的東西,就會引發舊病,使身體機能下降。因此?!秹洝氛f:「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飲食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是人類生命生存的必要條件,倘若飲食不調,無疑會危害身體健康。據《青海日報》報道,青海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郭傳信煉功一百天後,卻食欲大減,僅以稀飯維持生命,繼而水米不進,郭自信身體「沒病」,「功到自然成」,不聽領導和朋友的勸告,也不及時就醫,而其妻和兩個兒子竟以為這是練功的「必然階段」,以致最後氣絕身亡。
飲食應以不饑不飽為宜。我們知道,吃得太少,會使人體力不支,引起頭昏、惡心、出冷汗,甚至休克。長期飲食不夠會導致營養不良、貧血、體力下降,抵抗力減弱,從而導致疾病產生。而飲食過量又可引起消化不良,暴飲暴食則可引起急性胃腸炎或急性胰腺炎。因此,中國自古以來,養生學家們就十分重視調飲食,這與修禪似乎異曲同工。
調睡眠
初修禪者,首先應保證必要的睡眠時間,但不可放縱貪睡。如果睡眠過多。不但白白浪費時間,而且還令人心地昏沉,難以入定。因此,睡眠時間要恰到好處,「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凈、當然修禪功夫深入後,睡眠會自然減少,所以初修禪者又不可刻意減少睡眠時間,使自己勉強硬撐而坐禪?!秹洝氛f;「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常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睡眠與人的壽命相關。美國心臟病專家韓明發現,每晚睡眠十小時的人比睡七小時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比例高一倍;因中風而死亡的比例高三.五倍,這說明睡眠太多反而不利於健康。韓明從一九六六年開始進行這項調查,當時他針對四十至八十歲的男女發出了八十萬份調查表,兩年後他再分析這群人們所填的調查表,并與他們的現狀進行比較,發覺睡眠過多會造成心臟病突發或中風。原來,睡眠時血液循環緩慢,會增加心臟和腦內血凝的危險,甚至引起動脈硬化。
因此,修禪能使睡眠自然減少,無疑是有益於人體健康的。
調身
調身要「不寬不急」,端身正坐,猶如奠石。平時不要做過於劇烈的運動,「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以氣粗故,則心散難錄,兼復坐時煩憒,心不恬恬,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因此,平時宜靜,利於修禪入定。而修禪時應把坐墊放牢穩,這樣才「久坐無妨」。
然後還要掌握其他調身方法,如「正腳」,有如「跏跌坐」之勢;「解衣寬帶」,使周身氣血自然通暢,但又不可使坐時脫落;「安手」,有如「定印」之勢,「正身」,挺動身軀和各關節,使身體自然調暢,然後端直身體;「正頭頸」,鼻與臍相對,不可偏斜,頭不低不昂;「口吐濁氣」,張口緩緩放氣,再閉口鼻納清氣,反復三次;「閉口」和「閉眼」。
調身實際上是一種軀體姿勢和動作的鍛煉,也算是靜極而動的自發功或是自我保健按摩。調身一方面有助於大腦進入入靜狀態,同時也有利於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更好地發揮其功能,并影響到全身各個系統。中醫認為「人為血氣之屬」,而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在調身時,氣血運行得以加強,從而直接影響到全身的血液循環機能。有實驗表明,修禪時,大多數人可見手指增粗,脈搏波迅速擴張,最明顯的可達原來的三至四倍,甲皺微循環流速增快,長度增加,管徑擴大,因而外周阻力下降,結果是心臟輸出量增加,而血壓下降。同時,修禪還可使腦阻抗血流量相對減少,而血管彈性則改善,這也有助於大腦進入入靜狀態。
調息
調息要不澀不滑,「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而息有風、喘、氣、息四相:
風相——鼻中出入之息有聲音;
喘相——息雖然無聲,但呼吸結滯不暢,氣相——息雖無聲也很通暢,但呼吸所出入的氣息不細微;息相——呼吸不但無聲、出入通暢,而且氣息很微細綿長,若有若無,不易被察覺。
在這四種呼吸現象中,前三種都是不協調的,佛教稱之為「不調相」,只有「息相」方可入定,被稱為「調相」。正如智顗所說;「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即定。」因此,調息時「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
調息是對人體呼吸系統的調節,它產生復雜的生理神經反射機制。調息要求用主觀意志去控制和引導自動呼吸,使呼吸自然達到深、長、柔、緩的特點,其呼吸頻率一般可從原來每分鐘十四至十八次降低到七至九次或更少,此時從呼吸描記曲線上可見波幅加大而均勻,頻率減慢,它反映了情緒的穩定。用X光觀察其隔肌活動,可見上下活動范圍比平時增加二至三倍。增強了氧氣交換,肺功能測定表明,每分鐘通氣量減少約三分一,吐氣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氧氣成分減少,說明肺泡氧氣交換充分,這就激發了心血管和全身各個系統的功能,尤其是隨著加深的腹式呼吸運動,產生了內臟按摩作用,增強了胸腹腔內臟器官的血液循環,消化液的分泌,胃腸道的蠕動,改善了消化吸收機能。
調心
調心要不沉不浮,「安心向下,系緣臍中,制諸亂念,心即定住,則心易安靜、修禪時若內心昏沉,無所記錄,頭好低垂,則為「沉」;若心念飄忽,身亦不安,念外意緣,則為「浮」。因此,只有不沉不浮,才可入定。
若能入定,又有「心寬病相」、「心急病相」之說?!感膶挷∠唷故切闹旧⒙眢w傾倚曲逶,口中流涎,心理暗晦。此時應「斂身急念,令心住緣中、而「心急病相」是因攝心太猛而入定,導致胸臆急痛。此時應寬放其心,想氣向下身而流。
因此,調心要排除雜念,意念歸一,大腦逐漸進入一種特殊的入靜狀態。研究表明,此時腦細胞的活動趨向有序化,大腦的精神意識和思維等高級神經活動得到鍛煉,從而使之進入特殊的功能狀態,這與清醒和睡眠都有所不同,表現在練功中腦電波顯著增強;并從枕葉向額葉擴散,且不易受外界刺激影響而消失。近年來有人用計算機分析,腦電功率譜技術表明,修禪入定後,a波的中心從枕葉逐漸向額葉轉移,且左右腦半球從不對稱趨向對稱,這是腦細胞活動處於有序化和同步化的良好生理狀態,有利於細胞的修復和調整,并調節大腦各級生命中樞的活動,使修禪的主觀感覺為一種特殊的身心愉悅狀態「α狀態」。
調心通過調整神經系統功能,增強了皮層和皮層下各級中樞的協調性,降低了機體的應激狀態和對環境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提高了機體的修復和抗病能力,并能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工作能力。
調五事不僅涉及練功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輔助方法,而且還包括一些重要的練功原則。尤其是「調身、調息、調心」這三調對我國靜功的發展影響較大。它既適宜於坐禪功法,又普遍用於各種靜功乃至動功,使「三調」為各家所接納。
國外學者研究表明,修禪有益於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如修禪後,腦電圖上出現a節律,使大腦皮層進入穩定狀態,從而有益於神經系統的自我調節。修禪三個月後,紅血球和血紅蛋白增加,白血球可增加13%至23%,而且其吞噬能力可增強40%,吞噬指數可提高99%,肺結核病的血沉轉為正常的人約占89%,飲食、睡眠和體重改善者達90%以上。腎上腺皮質類激素、血管緊張素、兒茶酚胺、多巴胺活性,特別是β——羥化活性均見降低,因而從生化和內分泌角度證明了練功確實降低交感神經張力,減輕應激反應。有人發現性激素如血漿雌激素和睪丸酮水平也得到了調整。
總之,「調五事」不僅為氣功界所重視,而且已逐漸引起世界上許多醫學家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