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夏年
浙江寧波七塔寺原為江西分寧令四明任景求私宅,唐大中十二年(858)任景求舍宅為寺,心鏡祖師居之,初名東津禪院,奉敕改名為棲心寺。之后“歷年既久,興廢疊更”,到了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賜額崇壽寺。明洪武十九年(1386),成為普陀山前寺,名寶陀寺,是為觀音道場也。到了永樂年間,改稱今名。清咸豐同治年間,寺再度傾圯,到了光緒年間,慈運法師將其重興。到了慈運法師后人的手里,七塔寺香火漸旺,成為寧波三大寺之一,重新恢復了往日的氣勢。七塔寺的開山祖師心鏡大師是馬祖道一系統下的法嗣,其師五泄靈默直接得法于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兩大師,馬祖的大機大用,石頭細密平穩的禪法都在七塔寺里出現過,但是后來到了慈運大師時,七塔寺已經按照中國佛教的發展規律,成為臨濟宗的寺院。
圓瑛法師是慈運法師的弟子,屬于七塔寺的人,根據七塔寺“神人雙選”,每三年一任的制度,七塔寺的僧人早就選舉過圓瑛大師為七塔寺的住持,但是當時他在南洋,無法回任,只好力辭不赴。1929年4月,52歲的圓瑛大師經過“神人雙選”,任寧波七塔寺住持。這次面對祖庭僧眾的厚望,時機也已成熟,他前去就任。圓瑛大師到七塔寺任住持,“群情慰悅,四眾俱騰。鈞等誼關桑梓,有不能已于言者,乃為頌曰:得正法眼,主梵王宮。衲子云集,萬派朝宗。頻施棒喝,啟瞶發聾。心燈續焰,丕振宗風!” 圓瑛大師在七塔寺舉辦的彌陀法會期間,曾受大眾之請,上堂講法語二則。云:
(一)
西方殿內鳥和鳴,演說摩訶般若音。
料亦彌陀所化作,令人聞解證無生。
諸上座,西方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根力覺道,能令聞者,悉念三寶。而此方眾鳥,從來未演法音,何故?我言:亦演摩訶般若之音。豈不聞,古德聽鶯聲而悟道,聞鵲噪而明心。溪聲音無情,尚瀉空王之偈,況鳥音乎。只在當人善會與不善會耳。若向根中,悟明音性無生,即得親證法忍。今者護法,特請上堂,舉揚此事。且道作么生說呢?卓柱杖云: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西方是指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殿內講經法會,無疑給眾生描繪了一條通向極樂世界的大道。鳥是佛教的眾生之一,在佛教經典里對鳥是持贊賞態度的。佛教徒認為鳥是佛陀之化身,有宣示佛法之功用,故被視作神圣之物。迦陵頻伽鳥是產于印度本土的一種鳥,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迦陵頻伽鳥出自雪山,盤桓在山谷曠野。據說此鳥在卵殼中即能鳴,音聲清婉,和雅微妙,為天、人、緊那羅,一切鳥聲所不能及。因此在佛教經典中,常以其鳴聲譬喻佛菩薩之妙音,把它稱為極樂凈土之鳥。極樂鳥是西方印度的鳥,中國有沒有這種鳥呢?圓瑛說中國還是有這樣的鳥的,例如古代大德聽見了鶯歌悟道,聽見了喜鵲的叫聲而明心,這不就是與極樂鳥有同樣的功用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更重視無勝于有的最高境界,溪聲似是無情,卻宣瀉了空無的偈意,不亞于極樂鳥的聲音。由此可知,人之善會與不善會只在一轉念之間,有慧根的人,悟到了音性無生的道理,即是親證法忍。音聲有動靜之分,聽者心聞之后會得出有無之感受,然而無聲無聞并不能說明聞聽不到無性。
(二)
今朝法會已云周,正好從聞起正修。
但把自心念他佛,自他本不隔毫頭。
諸上座,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當知吾人心性,本自豎窮橫遍,即極樂之依正莊嚴,亦非心外別有。故修凈業者,以即佛之心,念即心之佛,不住有念,不落無念,有無雙遣,全歸中道。雖屬持名之行,可達實相之理。昔有一僧云:忽然起念念彌陀,平地無風自作波。念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為多。若向這里見得親切,自可不離娑婆,誕登極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矣。今者護法善人敦請上堂,指陳個事,且道如何始得呢?良久云:
感應道交不用疑,法門殊勝有誰知,
娑婆信愿持名日,正是蓮池結蕊時。
佛教講聞思修三個字,聞是親近佛法,思是學習佛理,修是從事修行。彌陀法會已經開了一周了,參加法會的佛教徒們,經過了聞思薰習的階段,開始進入正修的時候了。親近彌陀,就是修西方凈土,欲達西方,念佛是一重要法門。念佛就是自心念誦西方阿彌陀佛的名號,但是從佛教的不二認識方法來看,念他佛與自心有佛是不矛盾的,自心與他心,兩者“本不隔毫頭”。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佛土,即在西方亦在自心之中,人心之廣大,包容萬千世界,極樂依正莊嚴,非心外別有他土。修凈土的人,心中念佛,即得佛感應,不執著于念,不執著于無念,即為體現中道。通過持名念佛的行為,可以最終洞見佛教真實的道理。圓瑛大師說,古代曾經有僧人忽然決定要專門念誦阿彌陀佛,這是平地無風自作波瀾。他念佛之后不再念佛時,才知道無念還是多余。欲到極樂世界,離不開我們生活的娑婆世界,因緣具足,往生與非往生皆為命定。所以,眾生念佛能與佛感應道交是不用懷疑的,凈土殊勝法門誰能了解呢?生活在娑婆世界的眾生生起正信,發愿持名念佛,也就是開始獲得往生西方,到極樂世界的利益之時。
念佛是佛教的法門之一,通過念佛可以與佛相見或與佛一體,往生西方世界,得道解脫。念佛有稱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四種念佛方法。稱名念佛是口念佛的名字,觀像念佛是目視佛像念佛的相好,觀想念佛是心中對想像的佛之相好進行誦念,實相念佛是用佛教的義理來觀察佛的特點,如佛教要人離一切相,不要著相,透見空之本意,即為見佛,空義即是實相,通過透空見佛即是實相念佛。
中國佛教的各宗派都非常重視念佛法門,把它作為修行的一個重要法門。但是以念佛作為宗派特點的主要是凈土宗,該宗尊東晉廬山慧遠為初祖,以信徒往生西方凈土而得名,主張人們所居住的現實世界是“穢土”、“塵世”,佛所居住的地方是“凈土”、“佛國”,阿彌陀佛所在的西方極樂世界是凈土中之凈土。人們只要生前口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可在死后往生西方凈土,達到解脫。宋代以后,中國佛教主要是為修禪為特點的禪宗和念佛為特點的凈土宗兩大勢力,佛教的發展趨勢是禪凈兩宗思想的結合,所以禪凈相合,禪凈雙修是后期中國佛教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圓瑛法師禪凈雙修,他強調以臨濟禪的如來藏佛性說來作禪法的原理,同時又主張自然任運,不廢日用的傳統禪法,他繼承了宋代大慧的看話禪,但是他也指出文字語言也不可缺少,文字是成佛之基礎。但是他又認為念佛也是重要的,念佛可以普攝群機,可以帶業往生,可以橫超三界,因此禪宗的高深和凈土宗的穩當,禪宗的單刀直入和凈土宗的諸佛護念完全可以互相配合,禪凈雙修是最有效的,最合理的辦法。從他在彌陀法會的法語中即可顯示其禪凈雙修思想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