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諸位大德、在家居士,大家阿彌陀佛。?看到佛學院蒸蒸日上,真是非常歡喜。太虛大師說:‘佛教的僧伽教育猶如樹木的根,">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佛學文庫>>禪 宗 篇>>頓悟本心
        頓悟本心
        2007年08月13日14:47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434 字體: 繁體

        頓悟本心

         

        慧律法師主講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諸位大德、在家居士,大家阿彌陀佛。

         

        看到佛學院蒸蒸日上,真是非常歡喜。太虛大師說:‘佛教的僧伽教育猶如樹木的根,是最重要的。’有一次,老和尚病得很重,要我到他房間,牽著我的手,交代道:‘倘若我遭不測,你要負起救化眾生的責任,要培育僧才。’我請師父安心,并慨然允諾:‘如果有因緣,我一定會負起教化眾生的重責大任。’所以,文殊講堂首重僧伽教育,迄今共剃度比丘八十位,比貴佛學院人數還多。所以,僧伽的教育(education)很重要。但僧伽教育的師資問題也很大,一來,教授不好請;再者,每個教授知見不同,所以留給下一代的,究系甘露抑或毒藥,尚待商榷,乍看似樣樣精通,要實際運用時,卻發覺是樣樣稀松。這是因為沒有悟道,若悟道的話則萬法盡通。

         

        佛的教法是法法道同,是以,唯佛與佛的知見能夠一致。至于十地以下的菩薩、小乘聲聞,看法都不同。在這種狀況下,最重要的是,開展我們的心性。我深深體悟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大家都知道,光行布施不能成佛,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也都不能成佛。必須以般若為前導,以智慧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有了智慧,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然而智慧既是我們本性里具足的,何以至今猶未得見?何以仍是煩惱不斷呢?這是由于我們一直在事相上打轉,而這種錯誤的觀念,將導致我們無法修行。

         

        所謂在事相上打轉,就是我的道場對;你的道場不對。我要持戒;你不持戒。贊嘆自己;攻擊別人,陷入知見的牢獄而不自知,還自以為是。由于知見不同,角度互異而紛爭不斷,又未提出解決的辦法,山頭主義、門戶之見于焉產生,每位法師各有一套理論。我今天來時,一直在思惟該講什么,到底應從何處下手?處處是,又處處不是,根性也各不相同。因時間關系,遂擬出一個表,提綱挈領地來談。

         

        發菩提心,提起正念

         

        弘法者或修學佛道的人,或偏重于事相上,視‘諸行無常’的修行,或偏重于理體上,‘不生不滅之真如性’的發揮。此二者皆難臻圓滿之境。我們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就是增增減減。那么,哪里是不生不滅?如何進入涅槃?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在這有為的世間法里,生滅的因果相里,如何契入不生不滅的本體?彼既非物質構成,亦不是具體的東西,既處處是,又處處不是。小乘阿含偏重‘無常’及‘三法印’的發揮,然而,在生滅的造作世間,造作因果下的生滅,怎能契入不生不滅的本體?.

         

        修行只有八個字——發菩提心,提起正念。提起什么正念——觀照的正念,譬如:觀無常、觀不凈觀、修四念處、四諦、十二因緣,這些都是生滅的造作法。什么是不生不滅的涅槃自性呢?如果不悟的話,就好比盲人摸象,講的頭頭是道,其實是各執一端,未盡全貌。由于未能體悟本體界的畢竟空性,以及方便即究竟,究竟即方便的不二法門,遂將佛法打成兩段,變成強烈的二元對立論,并非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是以所到之處都是障礙。并非別人障礙我們,而是自己障礙自己、這是因為側重于發揮‘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們會難以體悟何謂‘不生不滅’。

         

        小乘之無常觀、不凈觀,乃至四念處,其修持目的,在對生滅的事物要能離欲(離開欲望的束縛)。所以說:‘皈依法,離欲尊。’法的現前,用意在令我們離開種種欲望的束縛。但問題在于最后的‘涅槃寂靜’。如何在無常的生滅中找到不生不滅的清凈涅槃自性呢?

         

        大乘偏重真如或如來藏心的發揮。大乘的初判佛教,像《華嚴經》講真如、大乘的后期佛教講如來藏,皆偏重于理體上的發揮,否定了生滅的因果法。那么,該如何去詮釋因果的連鎖性呢?所以,著重于無常的發揮不夠圓滿,著重于不生不滅的發揮也不夠圓滿。重于理體上的發揮,否定了因果;重于事相的表達,又不易悟入本體。

         

        一個弘法者倘欲不壞因果而又能悟入不生不滅的真如本體,則勢必要能體會附表上所框起來的幾個字——‘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方為佛法之正知見、中庸之道、名副其實的正法。在事相上來說:生滅,緣起無自性;就作用上來說:也是緣起無自性;從本體界的角度而言:一切法無我。所以,只有‘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才能貫通所有的禪、凈、律、密、大、小二乘的總思想,才能抓住佛法的重心,才可以理事圓融,體相用具足。

         

        放下知見和執著,就完成佛道

         

        ‘心’本自具足萬法,不論研究唯識、華嚴(法界緣起、一真法界)、禪(心具足萬法,即心即佛)、凈土(唯心凈土),統統不離此心。關于心性的討論,分事法與理法,偏一不可。就事相或事用上來說,是生滅的,如六根、六塵、六識,眼所見,耳所聞,可感受到的、有形相的東西;就理上來說,則是無形相的。理即事,事相亦不離理體。‘法’定要理事圓融,偏理偏事都不究竟也不圓滿。事相來說:不昧因果(意即不能違反因果),無論修行至何等境界,皆不能違背因果。即使開悟,也必須注意身、口、意的造作,何以故?因為不昧困果。事相上,因、緣、果的連鎖性,即使是圣人亦不可壞,必須對因果負責。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何以相貌和福報卻不同呢?這就是宿世所修的善根不同,而其因果具體反應在事相上所致。可是,理卻無法去講,因為它離語言相,只能方便說。圣者悟到本體界,亦即悟到非因非果。所謂‘非因非果’,不是沒有因,沒有果,而是指‘因’本身就是空性。非因,意即當下就是空性,非果亦是空性。換言之:圣人悟到因緣果報、任何一個動點上統統是空性,契入此名為頓悟。何時能放下,何時就開悟。就理上而言,若能放下知見和執著,當下就完成佛道。

         

        然而,悟到理上、本體界的空性,并不代表一切都懂了,因為事相上還要學習。開悟,就會講英文嗎?非也,還是得透過學習才會。開悟不代表什么都通。所以,悟到本體界,我們內心解脫,了解一切法無常,無常本身就是空性,所以開悟者是悟到身心不可得,一切法無相,而得以解脫。

         

        行菩薩道可就沒有那么簡單,什么都要學習。開悟的人若英文不會,登機門(gate)看不懂、連坐飛機都成問題。電腦不會打,也是會團團轉。但他內心解脫,活得很快樂。所以,我們要了解,開悟的人是悟到本體界的空性,因此,任何一個動點都解脫。什么是開悟?就是天下太平,心中無事,無所欠缺。開悟者處處解脫,對于自己不懂的東西,也知道那是生滅的。例如:電腦是無常法、哲學為生滅法,乃至太空物理學,也還是生滅的道理。你毋須懂,也知道它們皆是生滅法。舉一微塵出三千大千世界,整個宇宙皆可用四個字涵括——緣起性空。因緣生,因緣滅。但于一切境界莫住、莫著、莫求,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于一切法,莫著、莫求、莫取舍。

         

        修行要在事相上磨練

         

        既然一切法本自具足,為什么我們要講修行呢?‘斷習氣’方便說名為修行。如果我們今天沒有習氣,當然內心本自具足。問題就在習氣未斷,所以必須在事相上磨練。過團體生活,以遵守團體規矩為原則,關于私下的用功,則純屬個人的。以文殊講堂為例,進入文殊講堂,不論你修禪凈律密,一律要做早晚課、拜八十八佛、過堂、每半月誦戒、結夏,上課不可缺席,此大原則掌握住,私下要如何修行、用功,則是尊重個人的選擇。所以最好的政府是半專制、半民主的。李登輝先生講:‘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我們會在這句話的后面打個大問號——可能嗎?若去調查看看,希望不繳稅的、男孩子不想當兵的、小學生一周放假五天的.......一定全部都舉手。因此,有些事情不能用‘民主’的方式,而必須強制執行。像這里的佛學院,就必須有院規,大家共同來遵守。

         

        學佛的重點在有沒有“悟”

         

        必須了解理事不二,修行有事相上的生滅及理體上的不生不滅。所謂‘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學佛就兩個字,‘悟’與‘迷’,重點在有沒有‘悟’。修行一定要悟。而‘悟’就是‘發菩提心,提起正念。’時時刻刻提起正念,大用現前。開悟的人悟到無念。無念不是沒有念,而是有念,有清凈的念。我們的本性是無常嗎?不對!本性若是無常,我們永遠不能成佛。一般而言,皆認為本性是常,是不生不滅而非生滅的。我們的本性是不生不滅嗎?錯!我們的本性是無常。為什么?因為大用現前。既然要起作用,而起作用就是無常。如果我已開悟,跟大家說話即是本性在作用,現在就是無常,無常就是常,覺性當下現前。

         

        我們一般都以觀念在學佛,教育往往落入文字的游戲,書本拿來就一直在教義、教理上研究,從未契入空性的道理,所以談到不生不滅,就透過主觀的意識,將之觀想為一種永恒的東西。有人說:‘永恒如同虛空一樣。’如果永恒是一種死寂的東西,那么,佛性就沒有作用,成了一潭死水。所以,佛性是‘常’還是‘無常’?佛性,你講‘常’,不對,它要起作用——‘依體起用,攝用歸體。’說佛性是‘無常’也不對,因為無常是生滅法。對立法,乃凡夫之見,著無常則不能成道。接著,我們來討論佛性是什么?‘佛性是常’因為它不生不滅;‘佛性是無常’因為它大用現前。所以,簡單講,悟道就是你講什么都對也都不對。你講‘無常’不對,因為空性不是無常,《楞嚴經》講:你可曾見過虛空壞掉、爛掉?我們這個色身會爛會壞,凡是有相的東西皆會爛會壞,但無相的虛空會爛會壞嗎?我們的覺性亦復如此,是以,說‘常’不對,說‘無常’亦不對。說‘無常’對,何以故?因為‘作用’。說‘常’對,為什么?因為‘不生不滅’。難就難在這地方。說常、無常、生滅、不生不滅都對,也都不對。

         

        要先認識佛,才能成佛。我們以正思惟來探討,何者為‘佛’?泥塑紙繪,被供奉的是佛嗎?那只是佛像而已。什么是佛?清凈心就是佛。

         

        在事相上悟到絕對的空性,名為開悟

         

        覺悟到這顆本自具足的清凈心就是佛。那么,清凈心是什么東西?它不是有形相的事物,無法用言語形容,亦無法以筆墨描繪,但處處起作用。我現在講話就是,你們聽課也是——起作用,此系就事相上而言。佛性就是理,但不離事用,不壞事相。因此,就理體來講,是絕對的;就事相上來講則千差萬別。開悟即是在一切的事相上,悟到絕對的空性。古時候,有人打破碗、打破杯子、打個香板就開悟。為什么?在事相上體悟到這不生不滅的絕對理體,就叫做開悟。他就身心自在,萬緣放下。泰國高僧阿姜·查說:‘放下一切執著,是我們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

         

        何謂做功課?去掉那份執著,放下那份假相,名為‘做功課’。《楞嚴經》云:‘想像為塵,納想為垢。’我們用文字來教育,會栽培一些學者,但不能造就成佛道者。雖然看很多經典,但拼命著相,沒有正思惟,因此無從得到法益。由于執著自己的角度,在文字里面作文章,所以煩惱斷不了。例如看到毛巾,我們曉得這是因緣生因緣滅的假相。理相上知道,但平常觀照的功夫不夠,無法突破。譬如說,你看到一個俊男,知道這是緣起性空,可是卻斷不了愛著之想,分手后念頭仍縈繞不停。‘緣起性空’的道理你很清楚,但就是斷不了,這是‘習氣’使之然也。至于‘納想為垢’,就像我們每天都用同一個杯子泡茶,即使有一天,你把它洗干凈,杯里依然有茶的味道。所以說‘修行容易,習氣難斷。’就是這樣。因此,在一個團體里面,能有一個好的環境修行,是很有福報的,像貴佛學院均收女眾,讓大家有很好的學習環境,各位應該珍惜。

         

        全世界的人都會死,非獨我而已

         

        開悟則萬法盡通,妄想盡息,正念時時刻刻現前,出來的都是清凈心、無相心。修行,說簡單很簡單,說難很難,關鍵在有沒有志氣。要了生死,從哪里下手?觀無常——二十四小時觀無常,你很快就會悟到空性的道理。兩人爭執、吵鬧,就退一步想——無常,我們此刻在爭執什么呢?一百年后來看,這種爭吵豈不是很無謂?我們不是要在二六時中提起正念嗎?那么,你就提起無常的念頭,一定成道。《阿含經》中百分之八十都在闡述無常的理趣,只要你下手觀無常,時時刻刻念茲在玆,道業絕對成就。當你在病苦、疲憊不堪時,就觀這色身,每天都有大小便等不凈之物、偶遭病苦的折磨、死后還有尸毒,最后成為一堆臭骨頭。要抗拒對死亡的恐懼,就必須認知全世界的人都會死,非獨我一人而已,自可袪除對死亡的恐懼。事實上,恐懼亦無濟于事。想想印尼航空飛機爆炸,二三四人在一剎那間全部斃命,世間沒什么好計較的,修行就是幾個字——不計較、不比較。因為一切皆無常,時時刻刻把這個‘死’字掛在念頭,提起正念,觀無常。

         

        深入觀照無常,甘露馬上現前

         

        如果對觀無常下過很深的功夫,一切苦都可以接受;一切順逆境全都是佛法。為什么?因為很清楚那是無常。長得莊嚴亦不會執著,因為這也是無常的。飽受欺凌也不覺得委屈,而會認為對方是在成就自己。對外來的誹謗、批評都能泰然處之,因為那也是無常的。一旦觀無常,甘露馬上現前,但功夫要下得很深,不可草率茍且。你看到總統,知道那是無常,沒啥好攀緣的;看到富人,無常;看到俊男,無常;美女,無常,一切皆無常。一直下功夫觀照無常,任何動作舉止,包括吃飯、下肚、消化、胃、大腸、小腸、大小便皆屬無常,觀照色身,每一個細胞、每一塊骨骼都是無常,空性思想立刻現前,當下就解脫,離一切欲望的束縛,掙脫一切煩惱、種種困擾,你會發現所有的執著都沒有意義。

         

        ‘道’其實在每個人心中,無片刻暫離,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只要思及‘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你自然就會精進。我們就是因為佛法聽得太多,功夫下得太淺,會聽卻不會用。佛陀教育弟子,統統從觀無常、四大皆空、五陰無我下手。我們早晚課天天誦:‘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定要照見五蘊皆空,才有辦法超越一切痛苦。而我們只是照本宣科,口中念的是‘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心中想的卻是:(待會兒要上哪兒去玩?)只是慣性地念一念而已,失去警惕的作用,無法產生提振的力量!其實法早就在我們心中,只是沒有深入觀照。由于觀照功夫不夠,所以會一直在假相里打轉,在戲論里打轉。煩惱來了,不知如何是好。在欲望方面,不要讓自己太舒服,也不要讓自己太苦。修行是點滴的功夫,沒有辦法一蹴即成。‘法’只有漸沒有頓,頓也是從漸來的。例如:蘋果瓜熟蒂落,是瞬間的事,但在掉下來之前,必須經過多少栽培,陽光的照射、養分的灌溉,假以時日,才成熟落地。

         

        一門深入,其利斷金

         

        在座諸位有的根性很利,切勿妄自菲薄。法,只要你堅持一樣,一定成道。我們現在就是不會堅持。有個比丘尼持戒、念佛,全部放下,吃的菜是去菜市場撿人家不要的,每年都講四分律比丘尼戒,曾講了數百遍。她是否大徹大悟,我無從得知,但她非常堅持持戒念佛,修行到臨命終時,非常自在,火化后得五千多顆舍利子。

         

        我參加大專齋戒學會時,曾聽法師如此開示:‘有的人工夫練得很多,可是刺不死對方;有的人只練一招,可是,一刀就足以讓對方斃命。’這句話的意思是,有的人修很多法門,但煩惱斷不了;有的人只堅持一樣,煩惱就斷了。所以,修行如同武俠小說的練劍,這一劍要很利,一砍就足以令對方致命。我們這一劍下去,煩惱就要斷,才有作用。例如專修不凈觀,也可以成就。像我以前修不凈觀,觀想米粒像廁所里的蛆蟲;觀想面條如人的頭發,結果三、四天都食不下咽。如此單刀直入地把貪嗔癡都放下,自可了知這世間沒什么好貪的,只要堅定一門,努力行持,雖只有一招,卻很管用,否則修百千萬世都不能成道。又如你念佛,也要堅持到底,要念到很有功夫,聽自己的聲音,一心不亂,任何煩惱來,這一念佛統統有辦法把它克制過去,念到相當有定力,臨命終時,‘前念斷氣,后念即生。’——一念斷氣,后念隨即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我們要了解,修行若要悟道,下手要狠,意志要堅,很快就會成就。要記住我今天所說的——觀無常,二十四個小時觀無常,沒有一個不成道的。無常就無得無失,沒有什么好計較的。無常就是緣起無自性,無常就是畢竟空,就是不可得,就是無相,就是生滅,但生滅若解脫,即是不生不滅,無常就是一切法,無常就是理事圓融,‘法’最重要的是要能受益。

         

        諸行無常,因果生滅

         

        根據所附的表,就事上來說,有事相和事用,所謂‘諸行無常,因果生滅。’我們講經說法時,常會強調因果,既是因果,就是有生有滅,而在因果‘相’的生滅法里,任何一個時間、空間的動點上觀無常的話,就是空性。無常就不可得,一切皆為假相。并且要下狠心,亦即以極大的志氣,二十四小時都觀無常,你不成就道業,那才奇怪。我們剃度多少年了,何以迄今毫無消息?佛世時,五年內不證果即屬下下根器。且看佛陀他們怎么修行——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二十四小時都觀無常、保持正念,自然馬上見性。觀無常,心就漸漸清涼,漸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著相的觀念、是非的觀念、善惡的觀念。一切皆無常,善無善性,惡無惡性,是也不一定是,非也不一定非。‘諸行無常,因果生滅。’這是相用。有相就一定有作用。

         

        涅槃寂靜,不生不滅

         

        至于體則是‘涅槃寂靜,不生不滅。’此系就本體的空性而言,此即我們清涼之處。若安住于無所住心就清涼。因為生生滅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生生滅滅若當體即空,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生滅,生滅就是不生不滅。所以無常就是常,常就是無常,說常不對,說無常也不對,說無常也對,說常也對。為什么?因為‘相’是心體所影現出來的,本無實體可得。推求、分析、剖析一切的事跟理,體、相、用統統不可得,所以修禪宗的主張:一切法不可得。事相上是造作,是有相。所以看附表的右邊,事相上,我們應該要造作。為什么?因為造作不離理,雖說本自具足,你還是要修,要斷習氣,要精進,因為,即使悟到本體界,事相仍不可免。

         

        去執方名作功課

         

        有大多數出家眾執意做自己的定課,而不隨眾做早晚課,認為與其在大殿打妄想,不如自己把定課做好。這樣不如法,因為做早晚課是一種包容、修養,而非定課,若在大殿作早晚課就打妄想,在自己寮房做課難道就不打妄想嗎?心的問題沒有解決,到哪里都是問題。自己定的功課做完叫做完成,那么,在大殿的功課就不叫功課嗎?個人要做何修持都沒關系,但應于私下有空時去作,早晚課是整個團體的規范,希望大家遵守。也許早晚課未必適合我,但這是一種修養,而最主要的是,應有包容性。其實,一切法無我,去掉執著方名做功課。在大殿大聲念佛,下殿后卻和同參道友聲嘶力竭地爭執不休,這叫做修行嗎?何謂做功課?二六時中去掉執著,叫做‘做功課’。真正下功夫就是去掉執著,不著相。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再來看附表,事相上是造作、有相、有為、不空、有種種念,而造作在理上來講就是不造作,理上的不造作就是事相的造作,所以,理上而言是空、無相、無作、無為、無念。‘空’是什么意思?空就是無常,自性不可得。‘緣起無自性’很難解釋,雖常聽到卻很難體會。何謂‘緣起無自性’?舉一法即是萬法,以毛巾為例,觀照到最后就回歸《楞嚴經》的思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毛巾是由絲線構成的,絲線透過機器,因緣聚合、裁剪,變成一條毛巾。藉由分析,我們知道,毛巾是絲線所成,再繼續分析,乃顆粒微塵,系電子、質子、中子所構成的,這叫做析空觀。但析空觀本身就是錯誤的。分析到最后,究竟是有抑或無?電子、質子、中子,這些顆粒微塵到底是有抑或無?如果說有的話,就還可以分析,便不能稱為空。如果從有可以分析到空,那么,多少個空加起來會變成有呢?所以‘析空觀’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天臺宗的‘當體即空’我們很認同,禪宗的‘回歸當下’,我們也很認同。用大智慧直接了當地去了解‘當體即空’,即可解釋所謂的‘緣起無自性’,亦即雖名為毛巾,而實質上只是因緣和合,并非真有毛巾這種東西,所以《楞嚴經》的‘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句話是萬法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句話。修學佛道,若以此一句單刀直入地觀照,必定成道。一切法皆是語言、表相的東西,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只有假相、假名,并無實質的意義。人生亦然,離開了佛法,生命完全沒有意義。吃飯、拉屎、生孩子,這種生命有何意義?所以,沒有佛法,生命一點意義都沒有。時間一到,成為一堆爛骨頭。享受愈多,吃得愈多,拉得也愈多,如此而已!

         

        《楞嚴經》這一句,如果會用,每個人統統是圣者,萬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研究經典,不著文字相;聽經聞法,不著語言相;看到一切外表,不著一切假相,因為都是緣起,都是無自性,四大本空,五陰無我,任何人皆然。

         

        世間人很可憐,尤其是女眾,看看時下各種瘦身、化壯品廣告,就知道她們成天都在假體、虛幻的色身上打轉。以隆乳者為例,她沒想到,一旦無常降臨,就算隆得再挺再大,終究也要煙消云散。如果你懂得觀無常,就知道其實大小又有何妨?每天為了保養皮膚、燙頭發忙忙碌碌,一旦雙眼闔上——死了,終究會爛掉、臭掉,所以萬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一切法都是空性的,非因緣、非自然。

         

        非因緣、非自然

         

        《楞嚴經》里面講:‘如來藏心、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非自然、非因緣。’非因緣旨在破除二乘人的思想;非自然則是為了破除外道的思想。萬法皆是當體即空,不生不滅,絕諸對待的,這是《華嚴經》的思想。而外道則主張一切法自然,自然的生、死、滅、活,毫無愿力;就像老子的思想:無為而治,放任自由,不假造作,如草自然生,自然長;水果自然生,自然長。有一種外道就是這樣,認為天地萬物自然就存在,不知這是業感緣起。若秉持這種想法,就不會想要去用功、度眾生,一切順其自然,不假造作,終致懈怠、懶惰,沒有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精神。我們不能如外道般的主張放任自由,否則勢必淪為懈怠、懶惰,與行菩薩道的積極行徑相違背。

         

        何謂‘非因緣’?譬如一朵花,何時開始種是因,過程是緣,長成花是果。在因的角度來說,因是緣起法,在緣的角度來說,是條件所構成的緣起法,在果的角度來說,也是緣起法。記住,因、緣、果都是假設的點。就緣的角度來說,是條件和合的緣起法;就果的角度來說,也是條件和合的緣起法。所以,因、緣、果都是假設的點,任何一個動點都是無常,都是空性。所以真正究竟的佛法是不生不滅,絕對的空性,二乘人講的因緣是方便說。

         

        事相門中不少一法,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眾生’是什么?——循業發現。我們都是隨業而來,循著業來發現自己的因緣,叫做‘循業發現’,你前世未植種種善根,今生今世不可能來出家。所以,我們要曉得:空就是無常;理就是事;事就是理;因緣法就是非因非緣法,所以,我們在理上來說是空、無相、無作、無為、無念,因此空就是不空,無相就是有相,無作就是有作,無為就是有為,無念就是有念,常就是無常,無常就是常,這乃是不二的東西。所以,禪宗言:‘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意思就是在空性的角度來講,不受一塵,不接受任何的法,在事相上來說:‘事相門中不少一法。’任何的事相、造作,統統不可缺少,譬如說:替常住做事、辦法會、朝山、佛七、禪七都是應該的,為什么?因為統統是事相,都不可免。因、緣、果、報、空、無常、理、事全都劃上等號。空、不空;相、無相;作、無作都是不二的。在空性角度來講——不受一塵;在事相來講——不少一法。對師長恭敬、感恩;對同參道友要互助互愛、相輔相成,要結善緣,為什么?因為事相造作統統必須。雖然我們擁有佛性,但要大用現前,才叫做佛性。離開這個出家團體,不一定能找到佛性,離開生滅法亦不一定找得到不生不滅清凈自性。所以要了解,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萬法莫著、莫求、莫取舍。成就與否?但看我們所下的決定之心。

        上一篇:傳心法要
        下一篇:頓悟入道要門論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四虎影院永久在线| 午夜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www.成年人视频| 男人把大ji巴放进男人免费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免费| 全彩福利本子h全彩在线观看| 国产另类TS人妖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一区| 一女多男在疯狂伦交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另类视频| 杨幂最新免费特级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 中文日本免费高清| 黄色福利小视频|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YY| 快拨出来老师要怀孕了| 动漫人物桶动漫人物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观看网站a|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强被迫伦姧女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黄页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在线|中文|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 а√在线地址最新版| 深夜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17女生主动让男生桶自己比| 日韩精品一卡2卡3卡4卡三卡| 国产精品高清m3u8在线播放| 亚洲一级黄色片|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蜜桃麻豆|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