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佛學文庫>>法師文海>>大寂法師著-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
        大寂法師著-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1)
        2007年04月11日16:46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2138 字體: 繁體

        引言

         

        布施,是成佛必經之路。在六度波羅蜜中,乃至于整體佛法中,最能直接利益眾生的,就是布施波羅蜜。筆者以彌陀四十八愿中的四十三愿—‘生尊貴家愿’及二十四愿—‘供具如意愿’來發揮學習布施入門至獲得布施圓滿的內證境界。目的在表達彌陀的度生行愿,本來就是以布施波羅蜜為前導,依此而引進菩薩修行次第的修學,開發大乘凈土成佛之道的因行資糧。

         

        因菩薩宿世學習布施法門的完成,才有諸佛果地隨菩薩聽聞佛名而生尊貴之家及因眾生稱念彌陀而往生凈土,獲得往返十方世界,供養諸佛,供具如意的布施果報圓滿顯相。故而用‘布施入門的意義’及‘布施圓滿的整體意義’來開顯前述二愿的修行內涵。

         

        一般人對布施波羅蜜的認識,是非常浮面的。尤其對行持布施的深入過程,沒有細心研究過。所以有必要循序漸進的來加以分辨布施波羅蜜的整體修學意義。

         

        當知諸佛愿行的基礎,絕對離不開六度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更是進入開發成佛悲愿,莊嚴凈土世界,創造凈土佛國的重要修行根本。

         

        筆者有鑒于此,故盡心誠意地在‘凈土探究’的續篇—菩薩修行次第,由淺入深的發揮‘六度波羅蜜’的修證重點,首先用布施波羅蜜來引證凈土成佛之道的入門,祈能對闡揚彌陀的因地行愿有所助益,讓初學者清楚的認識,修學凈土,絕對不可忽視‘凈土成佛之路的整體面’。

         

        因有南部蓮友集資欲印‘凈土探究’續集—菩薩修行次第(或稱六度波羅蜜,大乘凈土成佛之道中篇),但因尚未完成,又有北部蓮友見布施整體內容,平易近人,具有啟發性,又不失佛法深義,實有助于廣大的佛教徒認識、學習布施法門的修證意義。故經南部蓮友同意,并由中、北部蓮友一齊募款倡印六度波羅蜜的一部分: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釋大寂志于北縣靜居 

        佛歷二五三七年(西元一九九三年)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三月一日 

         

        一、布施入門愿

         

        由‘聞佛名生尊貴家’引進成佛之道的初門—布施波羅蜜的學習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如果他方世界已經發出菩薩心、修菩薩行的眾生,聽到我成佛的名號,壽終之后,而不能投生尊貴家的話,(按大寶積經卷十七無量壽如來會譯為‘生豪貴家’),我便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一個聽聞佛名,一心持念的眾生,所生之處,必得尊貴之位,這是無可置疑的事。

         

        如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中說:‘若有眾生得聞諸佛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命終之后,投生之處,當得世間最尊之位,為天龍鬼押所敬仰。’

         

        但是從古至今,凡夫眾生真正因聽聞佛號,憶持佛號,而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者,并不多見。甚至大部份的人間眾生都沒有聽聞過諸佛圣號,這是什么因素呢?

         

        按法華經卷一所記:‘凡夫眾生因:我慢自矜高,咨曲心不實,于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

         

        在這個世界上,聞憶佛名的眾生都不可多得,何況是在聽聞佛名時,就能獲得來世的尊貴果報呢?

         

        這便說明了本愿所述的一個在聽到佛名間,就能獲得來世尊貴、豪貴、富貴果報的眾生,更可以肯定,他已經不是泛泛的凡夫眾生。誠如本愿所說,必定是宿世久發菩薩心,久修菩薩行的大道心眾生。

         

        而為何本愿說這位菩薩行者,在聽聞佛名時,不求往生凈土,親近彌陀,而愿獲得來世尊貴的果報呢?是否在鼓勵念佛者聽聞佛名時,不必持名念佛,學這位菩薩行者發愿來世投生富貴之家呢?

         

        當知這是站在大菩薩行者行菩薩道的立場而言。也就是說明了這位菩薩必然經過往生凈土,供養諸佛,往返十方世界,廣修福慧,普渡眾生的過程,才能在聽聞佛名時,受到佛力加被,依聞名功德所感,投生尊貴家中,運用其富貴資糧,行菩薩道。

         

        由此而更加證明本愿所說這位聽聞佛名,來世轉生尊貴家的菩薩行者,一定是‘宿福牽引’,才能有此福德顯報。

         

        而凡夫眾生,從初發心學佛時,要如何修菩薩行,才能達到本愿所說—由聽聞佛名間,就能依聞名功德,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不斷菩薩行業果報呢?

         

        依般若經論說,凡夫修菩薩行,首先必須由布施波羅蜜下手入門。而且從本愿所說這位發菩薩心的聽聞佛名者,獲得尊貴果報的觀點來看,已經是步入成佛之道的初門—布施度的修學領域,并且深入布施波羅蜜的行持,所以本愿可說是彌陀成佛行愿中的入門重心基礎。本愿將依此成佛初門—布施度的立場,分成幾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重視自己學佛的方向與初發心

         

        二、世間人發心學布施的第一步

         

        三、現代人布施的態度

         

        四、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

         

        五、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

         

        六、如何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

         

        七、由法施引導財施的意義回歸凈土

         

        (一)重視自己學佛的方向與初發心

         

        1.什么是布施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音,中譯為‘到彼岸’之義。‘彼岸’則是指成佛之岸。依此釋義,當知布施波羅蜜的原意,便是指一個菩薩行者必須依與成佛之理相應的布施法來修學布施之行,才能渡布施河到彼岸,與究竟佛道的彼岸相應,才能稱為布施波羅蜜成就。而要如何行布施,才能到達成佛的彼岸,完成布施波羅蜜的修學呢?這是一個非常深入、深廣的問題(待后說明)

         

        2.重視本愿的修行問題

         

        所以一個初發心求佛道的凡夫眾生,如何掌握今生稀有的學法因緣,認識、分辨、抉擇與成佛之法相應的初步入門基礎—布施波羅蜜,關系著你從今生開始,是否能真正地正確走向與諸佛成佛行愿相應的基本修行法,而逐漸與本愿菩薩修行者的學法程度相應—在聽聞佛名間,便能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的果報。這對行菩薩道來說,是一個非常需要了解、反省、學習的問題。

         

        一個菩薩修行者,若不能生生世世把握尊貴的人天果報,就不能適時地應機度眾;不能適時應機度眾,便會錯過宿緣現前的應化因緣,延緩成佛的時間。

         

        再以現在末法眾生的根器來說,雖然佛弟子廣行布施之法,但多與布施波羅蜜不相應;與布施波羅蜜不相應,就是與佛道不相應;與佛道不相應,即代表我們‘學佛’還沒有入門。原因使出在一般學佛者對佛道的修證次第與內容不認識,對入門的基礎—布施波羅蜜的修學心態,沒有用心去學習過。因為對修法的次第與內容認識不深,便對自己現在學佛的程度停留在什么階段不了解;對自己現在學佛的程度不了解,就是對自己的‘根器’不清楚。由此種種原因,而誤認自己是大根器,其實是世智辯聰、好高騖遠、崇尚空談。依般若經論說,離佛道遠矣!

         

        3.如何選擇今生學佛的方同與‘初發心’?

         

        所以我們如果今生欲痛下決心往佛道前進,便應首先來反省自己學佛的方向與發心,究竟停留在什么樣的修學階段。

         

        1)為得人天果報?

         

        2)為作一個入世菩薩學者?

         

        3)為作一個出世菩薩行者—入佛知見?

         

        4)為了脫生死?

         

        5)為往生凈土—求佛知見?

         

        4.確立自己修行證果或成佛的時間

         

        了解自己學佛的方向與發心,再來明白因‘我們自己選擇的現在學佛方向與發心而需要的修行證果或成佛的時間有多長’。

         

        1)為得人天果報,生生世世輪回六道,與解脫及成佛毫不相應,遙遙無期。

         

        2)為作一個入世菩薩學者,廣修福德,世智辯聰,偶行禪慧,成佛時間—不可思議的無量阿僧祇劫。

         

        3)為作一個出世菩薩行者,依六度法,相攝齊修,入佛知見,與佛道相應,成佛有期。

         

        4)為了脫生死—有多生解脫、有經劫解脫或無量劫了生脫死之別。但無論得證四果中的任何果位,只要不入無余涅槃,回小向大,行菩薩道,必與佛道相應,成佛有期。

         

        5)為往生凈土,求佛知見。只要能‘一世超生’,便是踏上最穩當的成佛之路,成佛有期。

         

        5.修菩薩行有兩條路

         

        如果我們選擇的是往生凈土—欲入佛知見,或者是做一個出世菩薩行者—求佛知見,便應從現在開始認識—應當如何學佛修行才能入佛知見,而與入佛知見的第一步修行法—布施波羅蜜相應。

         

        前述說修菩薩行有兩條路,一是入世菩薩行,一是出世菩薩行。什么是入世菩薩行?什么是出世菩薩行?這是站在修行者的‘發心’上來做分野。

         

        依大智度論說,與佛道相應的修行心態,就叫做‘出世菩薩行’;與佛道不相應的修行心態,縱然發出學做菩薩的發心,但是所作所為,落人‘入世塵欲心’的業行范圍,受三界善果,輪回不息,遠離佛道,就稱為‘入世菩薩行者’。行,便是指心行、業行而言。以下就依布施度的觀點,來說明世間人發心學布施的第一步。

         

        (二)世間人發心學布施的第一步

         

        1.世間人發心布施的次第

         

        布施通一切世間眾生所行。一般人布施的發心,一定先從飲食下手,進而布施衣服、臥具、房舍……等,由少至多,從輕至重,量力而為的惠施。這樣的行施,這顆布施心才能夠持久(智度論卷三十),才不會起大苦惱。能夠這樣一點一滴的‘常施’,對世間人而言,已相當不易。布施雖不是一般的‘投資’交易行為,但卻是絕對不會賠錢,又是最為穩當的‘投資’。你布施的‘發心’有多少,未來必會隨著我們的‘發心’而獲得同等、甚至舍一得萬倍的回報。最起碼能改善來世的生活品質,投生到富貴家中。然而‘來世’是誰都看不到的事。難道布施全都為來世做準備嗎?當然不是。因布施獲得現世報的例子,環顧周遭,放眼皆是,只是我們沒有細心去觀察罷了!

         

        2.如何學布施才能獲得現世報?

         

        任何人學習不需要本錢的布施,便能獲得現世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相信嗎?

         

        首先必須對‘現世報’的定義加以說明,再來肯定布施絕對能獲得現世報的道理,你便會無話可說!

         

        所謂現世報的獲得,可大可小,可近可遠,可深可淺;不是一定要在布施后獲得大富大貴的事實,才叫做現世報。相對的,也不是一定要用財物布施,才叫做布施。布施的‘發心’越重及所施舍出去的財物越多,所獲得的布施果報,當然越深遠,能夠延伸到遙遠的未來去。相對的,你布施的‘發心’,能夠讓周遭的人們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自然與你引起‘共鳴’的人們會用同等的‘發心’來回應你,這就是因布施獲得現世報的一種。

         

        1)面施的現世報

         

        舉例來說,如果你平常脾氣不好,不得人緣,何不從現在開始,學著經常用發自內心的真誠,面帶微笑,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們,你的‘人緣’一定會就此一天比一天好轉,這便是因‘面施’而得到人們同樣以‘微笑’及和藹可親的態度回敬你,立即獲得現世報的一種。來世更可得到端正的五官,相貌圓滿。這種不需要本錢的布施,只要你心念一轉,面露微笑,垂手可得。現實的因果報應,就等著我們去印證。自稱是佛弟子的我們,難道就如此吝施嗎?

         

        2)眼施的現世報

         

        俗話說:‘忠*善惡辨在目。’你是否真的對人好,明眼人從你的眼神及神情可以一覽無遺(除受過特別訓練及心機深重者之外)。你經常為了一點點小事情,對人惡眼相向,凡事見識短淺,勢利眼,見不得別人比你好;用此皮毛之見,處處以眼紅之心,嫉妒別人,挖苦別人,目光如豆;認識你的人,會對你有什么看法及反應呢?相對的,用慈祥的眼神表達內心對朋友真誠的交往,用溫和的眼神去關懷、幫助一切人們,又會獲得什么樣立即回應的現世報呢!?

         

        3)言施的現世報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說話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今天的社會,如果你認識一個習慣挑撥離間,說話尖酸刻薄、兩舌斗亂,對你花言巧語,甚至經常指桑罵槐、信口雌黃、強詞奪理、聳人聽聞、冷言冷語的人,你會親近他或是疏遠他?還是教訓他?如果又遇著與你有利害沖突時,你又會如何對付他?以你向他回應的心術與舉動,就是他以惡言相向獲得現世報最好的說明。

         

        相對的,你認識一個說話誠實,言談婉轉柔和、有條不紊,處處關心人家,贊美人家,甚至具有真知灼見、議論風生、要言不煩、娓娓動聽的人,你會以什么看法及態度回應他呢?或許你會說,這種人在世界上已經少見,但卻確確實實表現在一個徹底實踐‘言施’的學佛者身上。只要我們愿意用心去學習,從現在開始,多說一句贊美及關心人的話,你便會感受到言施的現世報,立即回應的溫馨!試著印證言施的現實利益吧!

         

        4)身施的現世報

         

        俗語說:‘言教不如身教。’說得再多文過其實的話,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安份守己。一有機會,便裝腔作勢,嘩眾取寵;品格不端,言行不一,不知潔身自好。剛開始時,人家或許被你裝腔作勢的精神感召所誘騙,但時日一久,捧得越高,摔得愈重;現寶的因果報應,就在‘身施’的正與反之表現上展露無余。你愿意做一個品格玉潔冰清,如光風霽月,俯仰無愧的學佛者,還是成為一個言不顧行,欺下罔上,嘩眾取寵的斗筲之人呢?好好反省吧!

         

        5)座施的現世報

         

        在聽經的時候,齋僧的時候,乃至于任何公共場合,或者在家居之時,見有僧眾到來,迎請僧眾就座,讓座與僧寶聽經……,或者于任何公共場合及家居之時,讓座予老弱婦孺,那是座施的一種。在恭敬讓座、迎座的當下,受到對方的微笑、致謝,使自己內心增添一分禮敬僧寶及‘末來佛’之心,就是‘座施’的立即現世報。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學習的。

         

        6)房施的現世報

         

        如何增長自己的學佛智慧?除了看書、聞法外,與三兩朋友在家中聚會,互相交換心得,當然足使自己增長見聞智慧的一種。甚至發心在家內,挪出空房間,布置一個小佛堂,或在外面與眾人合作租借場所,設立講堂、念佛會、禪坐班……等,定朋聚會,請法師說法開示,乃至提供房舍供養僧眾靜修、弘法。其中大眾聞法受惠的熱烈回響,致使佛法綿延不絕的利益眾生,安定社會,就是‘房施’最好的現世報。

         

        7)耳施的現世報

         

        當你有機緣碰到周遭認識的人們,甚至不認識的人們,有痛苦、煩惱時,能誠心傾聽他訴說苦惱而心不煩躁,就是耳施的一種,進一步說,能在面對他人毀謗,甚至聽到周遭傳答任何不順耳的話,而能耐心的傾聽,不排斥、不反彈、不報復,亦是其施的一種。因耳施而幫助人家減輕內心的痛苦,因耳施而減輕自己及他人的無妄之災,因耳施—恭聽法師說法而獲得智慧、辯才……,就是耳施最實際的現世報。

         

        8)心施的現世報

         

        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的根本源動力,在于‘心施’的推動。沒有一顆真誠施舍的心,以上七種布施成果,一定有限;相對的,所獲得的現世利益,自然減低。

         

        為什么一個人會待人虛情假意?一意孤行?表現出一副自命不凡、自我炫耀、局傲不遜、唯我獨尊的態度?這正是‘相由心生’的寫照。正代表他的心量狹小,心浮氣躁,沒有自知之明。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個真正虛懷若谷、寬宏大量、信實不欺的謙謙君子,一定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一個虛憍恃氣、虛有其表,僅有井蛙之見的偽君子,也一定會在時間的驗證下,暴露其短。這都是現世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到因果報應。

         

        少爭一時之氣,便減少一分煩惱,凡事以誠待人,別人自然以誠回應,這是從古至今,最高的謀略。

         

        當你發現心中正在默默散發出為人關懷、祝幅、寬恕、感恩的真與善時,你已經點燃‘心施’的生命之光,種下布施的福種。

         

        菩薩的悲心與愿力,就是從‘心施’的發心而延展開布施的修學次第,以致延伸出生生世世因布施而獲得的富貴福德果報。一個凡夫俗子,欲踏上彌陀本愿所說菩薩因地修學布施的行列,首先一定要從以上所述七種不要本錢的布施開始學習。如果連不需要本錢的布施都做不到,還談什么布施深入修學的次第呢?而且這僅是‘布施入門’的開端。不論小乘或大乘行者,都一定先從布施法門下手起步。尤其是‘心施’,更是布施入門的重心。

         

        唯有從‘心施’下手學習,才能真正打開布施的大門,獲得生生世世不可思議的福德果報,進而走向菩薩利益眾生的菩提之道。

         

        任何人都不愿來世投生在孤苦零丁、窮困潦倒的人家,不愿來世貧窮,又不敞開布施的雙手,多修一些福德善種,這正是現代人貪財又吝施,心口不一的寫照。

         

        (三)現代人布施的態度

         

        1.本篇說明的意義

         

        福德深厚的菩薩,能對諸佛的圣名,生起敬信稱念之心,因稱名功德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行菩薩道。甚至能于一念聽聞佛名功德所感,而招感未來的人天尊貴果報。

         

        凡夫眾生宿福淺薄,聽聞佛名,不能對諸佛圣德之名,生起強有力的敬信之忱。放在‘淺信’的稱名下,無論往生凈土成發愿生生世世以人間尊貴之身,行菩薩道,都難能如愿。

         

        本愿‘四十三愿’,一方面是在啟示聞憶佛名的功德力量,能令眾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尊貴的果報。一方面是在說明一位悲愿心重的菩薩行者能夠僅在‘聽聞佛名間’,便招感來世的人天尊貴果報,一定是宿世修學‘布施行’深入的大菩薩行者。

         

        另一方面更是在說明念佛乃大布施,因念佛者捐棄內心的貪嗔癡(內布施),施舍外在的財物(外布施),供養三寶,廣集凈業資糧、求生凈土。當從凈土回入娑婆度眾生時,必能在聞憶佛名間,達到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行菩薩道的目的。尤其在提醒欲求往生的念佛者,在修集往生的福德資糧間,應該注意、反省自己布施修福的心態,是否有違彌陀因地度生行愿布施的發心?

         

        凡夫念佛者,尤其應承認及警惕自己的‘宿福淺薄’,不能因薄福、淺信稱名而往生凈土。

         

        應該在了解了不愿所說的這位菩薩行者為什么能夠因為‘宿福牽引’—在聽聞佛名間,就能生生世世投生尊貴之家的果報后,更應積極念佛求生凈土,并加強對布施波羅蜜的修學—學習大菩薩行者在因地念佛間,以‘布施行’為輔,積集往生的布施福德資糧,為自己盡未來際的菩薩道上,奠定生生世世投生尊貴家的佛道度生根基,才能與本愿所說的菩薩行者在聽聞佛名間,生生世世感招人天尊貴的果報相應。

         

        前篇談及凡夫學佛者修學布施的次第,是從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心施的內容下手入門,進而就要認識布施法門許多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習心態。

         

        不論初機念佛者與初機佛教徒,或者自稱已信佛多年,但布施的發心一直停留在佛道外,不能入門的佛弟子,以及依念佛者修積凈業資糧的布施心態來講,基本觀念的探討,是非常重要的,萬萬不可輕忽自己目前‘布施的發心’!

         

        我們應該深刻地體認,現代大多數的佛弟子,學佛程度不能提升,都是因為入門的基礎沒有扎穩,才會似是而非地自稱是老居士成老參學者,而卻仍然是個‘初學者’猶不自知。故有必要將本愿所說大菩薩聽聞佛名前的因地入門修持問題—布施行,來為初學者分辨‘布施波羅蜜’的基礎,以正視聽。

         

        2.你愿意走那一條布施路線?

         

        我們看現在的初機念佛者及大多數的佛弟子在布施時,都是走‘入世布施相’的路線,而與佛道毫不相應。原因就出在對‘與佛道相應的布施意義’不了解。首先就來說明什么是“入世布施相”?同樣與前兩篇所說是站在布施者‘發心’的觀點而言。即是指‘塵欲心重’不思出世修行法的布施者而言。念佛者若是將自己布施的發心落入‘入世布施相’的范圍,是與本愿所說菩薩布施的因地發心不相應的,不能因‘入世的布施福德果報’而往生凈土。而做入世布施相的意義,又可區分出兩種布施發心。

         

        1)布施有兩種人

         

        一種是布施者對受施者以財、物等布施,而對受施者生出敬信心、福田心、施舍心,歡喜布施,無有慳貪、吝惜、悔施之意,具足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貪’等與布施善心相應的身口意業行,便稱為清凈布施行為。反過來說,不與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貪’等四種心態相應的布施行為,就叫做不清凈布施,即是不凈施之意(智度論卷二十九)。

         

        2)你有以下所說三十二種不凈施心態中的幾種?

         

        大乘經論將不凈施的種種心態區分出來,正顯示出現在廣大的布施者(不論外道或佛教徒)種種與佛道不相應的布施心態。身為佛弟子,若想求一世往生凈土,或者想發愿繼續留在這個世界行菩薩道,都應該好好反省,自己在布施時,有無以下所說數點不清凈布施發心的其中幾種?

         

        1》你皈依佛門后,是否因不明佛理,仍然做沒有選擇性的布施。如鬼神廟、道教、一貫道……,統統布施,而結下許多未來障道的因緣?(按:佛末曾說過不可布施外道,今僅就不凈施心態做反省)。

         

        2》你會為了向佛祈求錢財,因有所為而布施嗎?

         

        3》你會因為愧對他人,為了彌補自己對他人的愧咎之心而布施嗎?

         

        4》你會因為在旁看見有人布施,被好施者嫌責,或怕好施者嫌責自己不發心布施,而跟進布施嗎?

         

        5》你會因為畏懼受施的‘對方’而勉強布施嗎?

         

        6》你會為了取悅他人而布施嗎?

         

        7》你會因為身患重病、怕死而布施三寶祈求長命或祈求來世善果嗎?

         

        8》你會因為受到鬼神影響(如乩童作法、扶鸞消災)而歡喜布施嗎?

         

        9》你會因為自恃富貴多財應該廣為布施而行惠施之道嗎?

         

        10》你會因為看見朋友布施,為了自己‘面子’,加倍布施,以此增強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嗎?

         

        11》你會因為在布施后,與受施人有仇恨未解,而嫉妒、嗔恚受施者嗎?

         

        12》你會因為仗著自己財多勢大而以憍慢自負之心行布施嗎?

         

        13》你會為了沽名釣譽,假借慈善或佛教名義廣行布施嗎?

         

        14》你會為了在三寶中求福,祈求家庭平安、事業順利、婚姻幸福等視愿而行布施嗎?

         

        15》你會因為碰上身體不適,或因為父母、子女、朋友……有難、生病,為了解難、解病、求吉而行布施嗎?

         

        16》你會為了吸引、拉攏信眾、徒弟,有目的而行布施嗎?

         

        17》你會因為布施的對象是貧窮患者,而對他生出輕*不敬之心嗎?

         

        18》你會因為事先得知施與受施者能獲得權勢而歡喜布施嗎?

         

        19》你會因為畏懼錢財被人偷盜而布施嗎?

         

        20》你會因為身邊有閑錢,放著無用而布施嗎?

         

        21》你會因為被受施者以惡口訶罵、索錢而布施嗎?

         

        22》你會因為親愛、憐惜對方而布施嗎?

         

        23》你會因為死之將至,擔心錢財去向而布施嗎?

         

        24》你會為了求得好名譽,受人重視,列為好人好事代表而蓄意布施嗎?

         

        25》你會因為事先預知在某種場合布施后,能獲得尊貴之名而布施嗎?

         

        26》你會因為知道受施的對象具有優秀才華,超勝于你,而在布施后,嫉妒他嗎?

         

        27》你會因為對受施者有所要求,欲求得財勢而行布施嗎?

         

        28》你會有:‘庸俗小人,以愚*之身,尚知布施之理,何況我德高望重怎可不行布施’的想法嗎?

         

        29》你會有:‘只要我布施此人,此人必一心向我,受我指使’的想法,而行布施嗎?

         

        30》你會因為結識之友皆是樂善好施者,為鞏固友誼,而行布施嗎?

         

        31》你會因為獲知:‘我的怨親債屬,因為力行布施,名噪一時,名聲勝我。’心生嫉妒,也要以牙還牙,以布施之道,貪求聲名利祿,而行施舍嗎?

         

        32》你會有:‘只要我布施少物,就能獲得千萬億倍的福德果報’的心理。因貪求樂報而行布施嗎?

         

        如果你雖然皈依佛門,而在布施前、布施時、布施后,仍有上述種種不凈施的心態與未述及的種種不清凈布施之心,皆與佛道不相應。或者有人自認已經發菩薩心,已在廣積凈業資糧,而依然有以上一種或數種不凈施心態而不自知,正代表著你‘心思散亂’,尚未認識布施修學的次第。雖然來生可獲得富貴果報,但因此富貴因緣,而使你又增加許多造作墮落惡道的逆增上緣。這種富貴果報不是出世清凈之福,不與本愿所說的菩薩因宿世布施之福深厚,而在聽聞佛名間,就能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的出世菩薩行愿相應。

         

        依般若經論說,任何欲往佛道前進的佛弟子,在布施時,皆應去除以上所說種種與佛道不相應的心態,修學、觀照與佛道相應的布施‘心法’,才能從今生起,真正踏上學佛的正途。

         

        3.你明白自己今世貧窮或富有的原因嗎?

         

        為什么有的人會出生在貧窮人家,有的人會生長在富貴人家?有的人雖然辛勞工作,卻賺錢有限;有的人工作輕松,卻進財不難?有的人……。當然這其中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但是前世有沒有種植布施功德,卻對今世的貧*富貴有著直接的影響力。

         

        佛在世時,曾經有一個叫做阿那邠邸的長者,就自己家庭貧窮的現況,請問佛說:‘佛!我雖然不像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但是我仍知應當經常隨力做布施功德,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我今世貧窮苦命。為什么我經常行布施,而我現在的飲食卻仍然粗糙不堪,沒有獲得改善呢?’

         

        佛回答長者說:‘你今生布施的功德,是積蓄來世的福德資糧,不是在今生就能看到成果。你必須明白,布施的福報,不是在于你用好的食物布施或者不好的食物布施,也不是在于你布施食物的多少,而是在于你布施時候的‘發心’。你應該經常檢討自己:在你布施時,是不是用不恭敬的心布施?是不是沒有將布施的功德回向求福?如果當你布施時,是用不誠意、不恭敬、不發愿、不回向、沒有信心的輕蔑態度行布施,來世雖然會有福報,但是福德薄少,有福卻看似窮人;雖有仆從奴婢隨身,但仆從、下人都對你有口無心,不忠于你。又由于自己勤儉成性,三餐飲食,卻仍然像窮人一樣的粗淡不良。一生只知道做金錢的奴隸,從來沒有享福過……。

         

        ‘長者!你今生不如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是前世少種布施因緣及布施時沒有信愿心的布施行為所致。如果你今生布施時,仍然用輕率心、不敬心布施,來世縱然財富無量,但是易得易失,不能常有。從現在開始,你應當要用恭敬心、誠意心、欺善心來行布施,發愿求福,來世你的生活,一定會像大富人家一樣的家財萬貫,享用不盡……。’(增一阿含經)

         

        從佛開示長者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布施的廣大福報,是建立在堅固的信愿心上,而不是在于布施財物的多寡!大家可記得佛在世時,貧窮老婦點燈供佛的故事?如果我們在布施時,能夠像那位貧窮老婦一樣的用一顆虔誠供佛求福的心來布施三寶,未來所得的福德果報,就能像那位老婦供佛的油燈一樣,長明不滅,受用無窮!終能與不愿所說的菩薩因地的布施‘發心’相應。凡是欲在佛門中求福的善男信女,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在布施時的發心是否有如上述所說的具備誠敬、歡喜的求福心呢?或者根本是停留在‘不凈施’的階段呢?

         

        4.你知佛為何不因說法而接受人供養嗎?

         

        雜阿含經卷四(一九八)及智度論卷二十二曾載,佛在世時,有一次,于印度的拘薩羅國游行至那羅聚落托缽,當時有一位婆羅門看見佛陀走來求乞,心生不敬。俟佛為其開導后,認為佛所說法言之有理,便以滿缽香美飲食,供養世尊。佛為其開示說:‘我不因說法,接受此食,但為利益眾生而說法。’

         

        如是為婆羅門廣說凈施之道。又說:‘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

         

        于是教婆羅門手持此食放在無蟲水中及少長雜草的地面上。不料此食剛倒入無蟲水內,水即大沸,煙火俱出,啾啾作聲,宛如熟鐵丸投入冷水中,隆聲大作,煙氣四起一般(這代表受者不凈之報,猶如遭受大火燒身一樣的難以消受。)

         

        婆羅門自思:這是佛的大德大力所感,才能使此飲食做如是神變,真是奇特!自從見佛食缽顯現瑞應后,婆羅門對佛的修持德操,信心倍增,隨佛出家……。

         

        由上得知,佛不因說法,有求于人而受人供養。這個例子亦是暗示當時及后世的出家弟子,不可因為貪得眾生財物,有求于人而為眾生說法,有違說法度眾的‘本意’。

         

        5.你有聽法后才布施的習慣嗎?

         

        相對的,供養者在聞法當中考量過出家眾的程度,符合自己供養標準,才發心布施,內心先有‘睥睨、試探’的心態,就是不凈施。

         

        尤其現在的信眾到佛寺參加法會、聽法、掛單……等,皆有‘臨走之前’才布施的習慣,無形之間形成一種與出家眾‘交易’的心理而不自覺。有交易的心態,就是不凈施。這種布施行為,來世所獲福德果報,小之又十,迅速消失。

         

        可以說現在的布施者,少有以清凈心惠施的時刻。我們可以常常聽到現代人到佛寺做布施,便稱為‘投資’,而不是布施。投資之后,內心就等著現實利益的回收。于是設立種種名目、頭銜來監督出家眾或受施者如何調度財物的去向……。

         

        現世的布施者在布施時‘心不清凈’,或者受施者甚至說法者在度眾生時‘心不清凈’,這本是雙方面因名利的牽纏而產生一種惡性循環的結果,乃是末法眾生共業所成,不可抗拒,也無法改變。雖然共業不可轉,但是有心往佛道上前進的佛弟子,卻一定能在初發心布施時,便學習在聞法前及到佛寺時,即先以恭敬心、清凈心、平等心供養說法者及常住僧眾。革除聞法后才以‘不凈心’布施的行為,及與僧眾交易的布施心態。以此清凈布施發心,念念持續,終生不斷,回向凈土,一定能創造共業中的別業果報,超脫五濁惡世,到凈土世界去,隨佛修行。

         

        6.你有布施后悔施的情形嗎?

         

        1)布施后又悔施的實例

         

        佛曾開示布施后又悔施所獲得的果報問題。佛說,過去在印度的舍衛城中,有一位婆提長者,財富無量;染疾命終后,因無有子嗣,生前所有財寶,全數充公。當時波斯匿王就其生前雖擁有無數財富,但每日所食之物,卻極為粗糙,所著衣服,垢坌不凈,所乘車騎,極為瘦弱,這種有財不能享用的怪異現象,請示于佛。

         

        佛回答說:‘這是慳貪之人,以貪吝、悔施之心行布施之法所獲得的果報。這位婆提長者死后已墮啼哭大地獄中,受其依布施致富而再造的慳吝咒惡之報。’

         

        佛于是為波斯匿王說其宿世所修福業,生此富貴之家的宿因說:過去此長者曾經生逢迦葉佛出世,投生舍衛城中,為田家之子。當時迦葉佛涅槃后,有一位辟支佛出世(修行證果之人),路經長者家托缽。長者看見辟支佛在門外站立,便以歡喜心施食與辟支佛。辟支佛得食后,立即以神足通飛升虛空而去。

         

        當時長者見到辟支佛現神變,心生景仰,發誓愿說:愿我以此施食功德,世世所生之處,不墮三惡道,財富具足。

         

        后來長者遇一機緣,又生悔心,咒罵辟支佛說,寧可布施予奴仆,也不應布施給禿頭道人飲食!

         

        因為長者施食時曾發愿,愿獲無量財寶,所生之處,不墮惡道,便應愿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富貴之家,無虞匱乏。但后來又生悔心,故雖擁有極富之位,卻生而不樂于財富五樂之中享用,飲食粗糙,穿戴不足,有錢不愿供給父母、尊長、兄弟、妻子、仆從、朋友等享用,也不愿布施修道之人。看似富貴,賞與貧人無異。(增一阿含經卷十三)

         

        這個例子正反映現代人布施又侮施的廣大事實。你是否有布施后又悔施的經驗呢?若有,一定要好好在佛前懺悔,不可再犯。否則佛道與你永遠無緣。

         

        而要如何證明周遭的人,甚至自己有宿世布施后又悔施的因果呢?只要看看別人或自己是否有擁有財富而又慳貪吝施,擁有錢財而生活卻似窮人、一毛不拔的習氣,便可證明他人或自己是不是一個宿有布施后又悔施經驗,甚至習慣悔施的庸俗凡夫了!

         

        2)為什么一般人布施曾有悔施的情形呢?

         

        而一般入布施后,為什么會悔施呢?其原因就出在以貪著心布施的發心上。

         

        我們看現代人那一個不是以‘貪著心’布施的?只是‘貪染之心’有輕重之分而已。

         

        一般人在布施后,因為于腦海里一直有:‘我做過很多布施功德。’‘這個人曾經接受過我的供養’的念頭,于是遇到與受施者有不稱心的事情發生,便會加重嗔怒對方,認為:‘我對你有恩,你居然不感恩于我,跟我作對。’于是雙方由恩人變為‘怨家’。嚴重者甚至形成生死逼害,誓不兩立的情形,

         

        若是你供養的是善人(道人),有求吉兇于他,只要他有一次對你‘算不準’,你一定譏嫌他,乃至后悔供養他。(智度論卷九十四)

         

        凡此種種因‘著心’布施后,悔施的現象,都是布施者為自己制造來世獲得‘富中貧人’或墮落惡道的引因。佛有此真知灼見,故教導眾生于布施時,要以‘無惜、無悔’的心行布施,千萬不可將布施的善因,轉為墮落惡道的陷阱。

         

        如果明白了這層道理,仍然悔施心重,難斷難改,因今生的榮華富貴成為來世自掘惡業果報的墳場,這種短暫的富貴之樂,又何足恃呢!?

         

        7.有許多人廣做布施卻墮落惡道之中,你相信嗎?

         

        雖然現代有許多有財有勢的人廣行布施,但不一定就會獲得人天的富貴果報,甚至因此而墮落惡道,你相信嗎?

         

        般若經論上依不凈施的種種心態所獲得的果報,歸納成七種,正說明現代廣大的布施者,墮落惡道的原因:

         

        1)有許多人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錢財來廣行布施。如利用鞭打、拷掠、閉系、綁票、枉法……等戕害眾生的方式榨取錢財,而以此‘貪心、嗔心、黑心’騙取來的財物,廣作布施功德。命終之后,并不因此而獲得人天的富貴果報,反而墮落畜生道中,‘形負重鞭’,受人鞭策、羈絆、乘騎。但是仍然當得‘好屋、好食’,供給豐富,受人尊重。

         

        2)有許多人在平常做人時,便多懷嗔恚,心曲不瑞:布施時仍然將此當作一種投機事業;若是布施(投資)的對象與自己發生利害沖突時,便會心懷嗔恨,怒罵受施者。以這種意圖不軌,嗔怒在心的心態布施,雖然自認廣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后墮落惡道龍中,不過依然能得妙食好色,享有龍宮七寶宮殿的尊貴住處。

         

        3)有許多人平素憍慢心重,自命清高,自以為是,雖然廣作布施,但是自詡:‘我是大財主,我是大施主。’走到各處,人人逢迎巴結,無形中卻增長自己不少憍慢心而不自知;若是受施者稍微輕慢于己,便怒火中燒,后悔布施。命終之后,墮落惡道中的金翅鳥中,常得飛行自在,又有如意寶珠作為身上的瓔珞裝飾,種種所需,無不變化萬端,稱心隨意。

         

        4)有許多官場之人,用自己貪污、賄賂……以及種種違背法治、濫取民膏的財物,廣作布施功德,但是死后卻墜入鬼神道中,成為鳩槃荼鬼,常能變化種種五塵幻境,賞心自娛。

         

        5)有許多人平時狠戾兇暴,好食酒肉,雖然也有廣作布施的情形;但是布施時、布施后,仍然狠戾兇暴,嗜好酒肉;命終之后,墜入惡道之中,為地行夜*鬼類,依然獲得種種歡欣之樂自娛與上好飲食。

         

        6)有許多人生性強蠻橫行,剛愎自用,雖然亦能布施車馬及財物等解決受施者的交通及民生問題;但是強梁之性難改;命終之后,墮入惡道中的虛空夜*鬼類,能以大力神通自在飛行,所至如風過境。

         

        7)有許多人妒嫉心重,貪借財物,又好諍訟是非,雖然用種種上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等物,廣作布施之福,但是施前、施時、施后,心有不甘,吝惜財物,后悔布施,是非不斷……。死后墜入惡道中的宮觀飛行夜*類,依舊擁有種種歡樂自娛及使身之物,不失布施富樂之果。(大智度論卷十二)

        上一篇:大寂法師著-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2)
        下一篇:大光法師宣講-阿彌陀佛助念法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538在线精品| 国产A级三级三级三级| 免费毛片a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欧美sss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色综合网站国产麻豆|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日本免费| 国产精品婷婷久青青原| 催眠体验馆最新章节|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美女色又黄一级毛片| 日韩三级电影视频|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 |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www.亚洲成在线|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视|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欧美丰满白嫩bbw激情| 欧美成人久久久| 在线天堂中文字幕|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www亚洲成人| 日本视频免费高清一本18| 四虎永久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app| 亚洲jizzjizz妇女|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专区|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第一页| 久久精品卫校国产小美女| 国产视频你懂得| 欧美xxx高清|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免费人动物| 日本亚洲娇小与非洲黑人tube| 午夜精品福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