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學習園地>>金剛般若>>金剛經的研究(精簡版)01
        金剛經的研究(精簡版)01
        2006年06月25日14:39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3265 字體: 繁體

        金剛經的研究(精簡版)01

        沈家楨居士述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廿六日講于紐約大覺寺

        緣起

        一九八九年我應紐約菩提心基金會之邀,在僑聲廣播電臺菩提心節(jié)目中講金剛經的研究,每星期十五分鐘,共計二十五次,第一集是莊博慧、傅麗卿兩位將演講稿的錄音帶整理而成。演講的宗旨,是想拋磚引玉,藉此引發(fā)學佛的朋友,研究金剛經或讀誦金剛經的興趣,因而得大利益,走上菩提大道。亦因此之故,將王沈醒園居士所記錄的一篇講詞,列在卷首。在此我謹向她們三位及贊助刊印這本講集的劉實居士及社會各界人士致最大的敬意,愿他們福德無邊,愿受持金剛經的朋友同證佛道,早登無上菩提!

        為什么勸您念金剛經

        鏡臘喻

        一九八一年,我在紐約華美協進社講‘學佛緣由’。當時我用了一個明鏡和臘的比喻,我說:‘澄澈光明的本性,是人人本來具有的,然而多生以來,卻為貪嗔癡無明所覆蓋,以致忘卻本來面目,顛倒虛妄,脫不出生死輪回。這好比一面原本凈澈的鏡子,被涂上層層厚臘,把光明遮蓋了。’我用這個譬喻,說了幾個例子,來看世上的入,結論都不能將臘消除。于是有人問我說:‘你說明鏡和臘的譬喻雖然不錯,可是說來說去,似乎沒有人可以將臘消除,您能不能教我們一個迅速除去臘的方法?’當時我的回答是:‘十分抱歉,我也正在追求這個問題的答案,但還未找出適當的方法。’八年后的今天,我很開心在這里向各位報告,我現在有一個方法,可以介紹給各位。

        諸位盡管依舊修凈土,或修禪、修密,只要抽出一部份的時間依照我介紹的方法去修,就會逐漸將鏡面的臘熔化;不但臘可以熔化,有一天你會發(fā)現原來所謂明鏡,也是臘做的,也一并熔化無余。

        什么方法呢?—念金剛經。現在且讓我將這段因緣向各位一敘。

        發(fā)愿每日持誦金剛經

        一九八八年七月三日,莊嚴寺正舉辦佛學夏令營,當天下午我有兩小時的課,那時內人居和如病況不輕,我原想不去了,可是她堅持要我去講。我趕去講了一個多小時后,匆匆趕回。

        和如情況如常,夜間十一時許,雷久南博士和我及家人圍坐床前,和如忽然要我*近她,并示意伸出雙手互握,她張目注視著我,我輕聲問她,是不是什么地方痛?她表示沒有。我微笑地看著她,并緊握著她的雙手。忽然間,我覺得她的眼珠不動了,且微微張著口,我聽到輕微的‘浦’的一聲,一下子什么都靜止了。全家抑制悲傷,同聲念阿彌陀佛,和如自己緩緩地閉上口眼。我左手握茗她的左手,不停地念佛八小時。

        第二天一早,替和如換好衣服,我到家中小佛堂拜佛,一眼望見佛臺上擺著一本金剛經,這是和如十八年來,每天早課必誦的經本,當時我發(fā)了一個愿,我要繼續(xù)替和如做她的晨課,每天誦金剛經。此后我每天或念一遍,或研讀金剛經的各家注解,或自己思考經義,至少半個小時,至今從未間斷,自覺所得益處遠超過以往四十余年,斷斷續(xù)續(xù)地念經看注。金剛經實在有不可思議的功德,而我之能每天受持金剛經,和如度我之恩,不敢或忘。

        金剛經的感應

        下面這兩個報告都是事實,說這兩則金剛經的感應,我得承認是有主觀的成份在內,但對我而言,這種體會實在非常深刻,各位聽了之后,不妨自己下判斷。

        第一件,是多年來,我曾幾次看過人們辭世的情形,彌留之際總是痛苦的!尤其是癌癥患者,病情越重就越痛苦,必須*止痛劑來減輕身體的痛苦。但止痛劑用多了,會使神志不清,陷于昏迷狀態(tài)。和如患的是骨癌,我一直在擔心到后期,她會承受不了那種刻骨鑿心之痛,可是她沒有!在去世的前兩天,她不但停止服用止痛藥,連一粒安眠藥也不須要,她的頭腦完全清醒,八個小時后為她換衣服時,身軀柔軟,膚色如常,就像入睡一樣。這種現象,是許多親友所共睹的。她走得如此的安詳自在,是許多學佛修行人所向往,而又不易獲得的往生善果。我極為羨慕。十八年來,她每天誦念金剛經,其功德可謂‘功不唐捐’啊!

        接箸說到這次莊嚴寺大佛殿十月十五日破土典禮的事。破土典禮有機會請到達賴喇嘛來參加,是事前絕沒想到的。記得九月十八日那天,我應邀到哥倫比亞大學,參加達賴喇嘛為哥倫比亞大學,東方文化所揭幕盛典。當我駕車穿越哥大校園,準備到指定地點停車時,恰巧聚會所在地的low圖書館附近,有個空車位,我便在此停車。如此,免去我十幾分鐘繞道的時間,也因此有時間和主持人thurman博士,聯袂迎迓達賴喇嘛,并一同接待他。

        我和達賴喇嘛曾數度見面,但并非極熟悉,他拉著我的手,帶我到貴賓接待室,在談話時,我提到十月十五日莊嚴寺大佛殿破土的事,并表示可惜他不能來參加。那知他一聽之下,竟然很感興趣,立刻召來隨員,問他們可否安排時間到莊嚴寺。他的指示令隨行者極為難,因為達賴喇嘛的行程早已訂好,十月十三日在威斯康辛演講之后,預定飛往芝加哥,十四日轉飛倫敦休息一天之后回印度。而大佛殿破土時間已迫在眉睫,看來他們是難以變更行程,雖然達賴喇嘛讓隨員再行研究,我則并不抱很大的希望。回來后第二天,電話來了——好消息,達賴喇嘛決定取消在倫敦一天的休息及在倫敦的約會,趕來莊嚴寺參加破土盛典。更不可思議的是,就在達賴喇嘛決定來莊嚴寺之后,傳來他當選為今年諾貝爾和平獎金的得主,這一來益發(fā)受到世人的注意,連帶的前來參加法會的人數驟增。

        偌大的破土會場,自一片遍布雜草亂石的樹林中,開辟出來。整地的工程費,已支出了一萬余元,當時曾考慮典禮日若下雨,地面泥濘,將不堪設想。工程公司建議,在泥地土再鋪一層小石子,以遮泥濘,工程費需再追加五千美元,我為了省錢,沒有采納這項防范措施。

        在這里要感謝四位尼師,她們花了很多的心力,把破土壇場布置得莊嚴大方,美侖美煥。十四日下午,一切準備就緒。黃昏時,晴朗的藍天,忽然烏云密布,大有風雨欲來之勢,工作人員緊急會商應付之策,有的說不用怕,莊嚴寺的法會,向來沒下過雨,有的則持謹慎態(tài)度,結果找來許多大塑膠布,仔細地遮蓋,這份工作做起來相當不簡單。

        十四日凌晨二時許,屋外急雷閃電,驟雨敲窗,我從睡中驚醒,擔心著若大雨繼續(xù)下個不停,法會將如何舉行?既使雨停了,遍地泥漿,寸步難行,我這個罪過可也真不小。但是不可思議的,是五分鐘之后,大雨停了。

        十五日清農,住在距莊嚴寺二十分鐘車程的幾位董事,紛紛電話急詢莊嚴寺的情況?原來在他們居住地,澈夜大雨滂沱,使他們?yōu)槠仆潦倪M行憂慮不已。

        諸位,想一想,這五分鐘的雨水帶給我們什么好處?清晨起來,山中空氣清新無比,地面潮而不濕,莊嚴寺那未鋪設柏油的路面,平日車過后,總是塵土飛揚,而今天這么多的車輛奔馳其間,竟然點塵不揚,可謂龍?zhí)鞛簦媸敲顦O了。

        參加的中外來賓,由最初估計的一千人,而一千五百,而至兩千人,結果來了兩千五百余人,加上由各地寺院、社團來義務幫忙的一百多位,特別是交通指揮和午餐供應,秩序井然,事后大家稱道:‘這次是美國東部佛教界中一次空前順利成功的大法會。’如此奇跡的成功,都是參與的人的共同福報和達賴喇嘛的修持感應,但對我個人來講,我心中常想,這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

        怎樣念金剛經

        現在我想貢獻各位一些怎樣念金剛經的方法。我覺得念金剛經,是老少咸宜,小大由之的。為什么說老少皆宜呢?年紀漸老,行動不便,外出聽經聞法,不易隨心所欲;再則佛教經典太難懂,法門又多,明師難求,缺乏經常指導,不知如何修行。金剛經譯文流暢易讀,一本在手,已夠修持,所以是老少皆宜。為什么說小大由之呢?因為金剛經可以完整全部念一遍,也可以只念一段或其中幾句,經中不是常說‘乃至四句偈等’,拿一段或幾句經文,仔細尋釋經義,實在是意趣無窮哩!

        今天想介紹給各位的,就只有三小段,對我們而言,這三小段已是金剛經的精華了。第一段是佛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在這段中,佛說的‘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句‘眾生之類’就是指凡眾緣和合而生的都是眾生。

        各位想一想,宇宙之間那一事物不是由眾緣和合而生。有情的人類、動物固然是眾緣和合而生,無情的植物、礦物等也是眾緣和合而生,有形質的物體是眾緣和合而生,無形質的思想事象也是眾緣和合而生。所以一切眾生之類是指宇宙間一切的事物思想,因為眾生乃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無論是人,是物,是思想,都是瞬刻在變化,并非永恒。如夢如幻,但也不是沒有,它們都是不生不滅的本性,在這不生不滅的本性中,生起幻化虛妄的各種相,名為眾生。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句話好像很難懂,其實就是要使這一切眾生都會歸不生不滅的本性。所以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是佛陀教我們應發(fā)廣大的心愿,這正和各位常念的‘眾生無邊誓愿度’一樣是發(fā)大愿。

        第二小段,佛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從現代科學理論,宇宙萬物最后的本質都是‘能’,然則我皆令入涅槃而滅度之,不但眾生滅度,我也滅度。換句話說,一切都是‘能’。所以佛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既然一切都是能,還有什么人我眾生之分?這就是‘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正因為眾生都是‘能’,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如此那有眾生得滅度?這就是佛所教的大智。

        第三小段,佛說‘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是佛所教的大行。這幾句話含義極豐富,布施有有相布施、無相布施。有相布施所得福德是有相和有限的,也就是所謂的人天小果。無相布施的福德,佛用虛空作比喻,是不可思量。而金剛經所著重的是無相布施。通常說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其實不只是以外在為施舍對象才是布施,在自身修行中,還可以有更深入,更廣泛的布施意義。如六波羅蜜中布施舍貪,持戒舍嗔、貪、放逸,忍辱舍嗔,精進舍懈怠,禪定舍散亂,般若舍兩邊空、有見。舍就是布施,布施波羅蜜多就是于法行無所住,亦即對萬法的表相不起執(zhí)著,各位,要知道煩惱及貪嗔癡都因取著相而生,所以于法無所住,實是大行的中心。

        為什么勸念金剛經

        請位同修,從上面三小段文來看,大愿大智大行,佛法的精華都包含在此。大愿大智大行不但修慧而且修福。在這里我想和各位提一提:知識份子的習性,重視研讀書本,因此信佛教的讀書人,大都注重修慧而忽略了修福。有的學者更是把佛法作為一門學問,皓首窮經,常有時不我予之嘆。佛在金剛法會上一再強調,修慧求解固然重要,修福也同樣重要。須知人身難得,久遠以來,我們一定做過許多好事,不然不會生而為人,但亦難免做過惡事。惡因會有惡報,修慧不修福者,往往會障礙叢生,多病多痛,而且臨終業(yè)障出現,可以使一生幾十年的修行,毀于一旦。所以修福消業(yè),十分要緊。

        金剛經教人修福修慧消業(yè),是一部各方面都顧到的完善佛典,無怪乎佛在經中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說:‘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各位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希望曾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因為有這樣的功德福報感應,所以我覺得我應該勸各位親愛的同修,將念金剛經列入您們日常的課程,也算是我報答曾經是各位的一位好同修,居和加度化我的深恩,謝謝各位!

        金剛經的功德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可是我們往往念過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又有幾個人心里存著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如此,念經也如此,所以如果我們念金剛經時,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剛經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剛經里講的道理相應,更能得到好處。

        ‘金剛經的功德’這個題目,說得完整一點,應該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所謂‘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進一步,換句話說,了解了一個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誠心接受,這是‘受’的意義。‘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剛經,簡單的說,就是明白了解金剛經的道理,有了信心,誠心接受,而且憶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樣才可以叫‘受持’,這樣的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解說,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經文,經中一再地說‘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幾句經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難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細心、非常慈悲的老師,他擔心我們的心量大小,容納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剛經有這么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別在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我若具說者’就是說,我如果將這種功德統(tǒng)統(tǒng)講出來,或者有人聽了,心里會起狂亂,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毀謗,造意業(yè)、口業(yè),這樣反而害了這個人,所以佛說,我實在還沒有將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在金剛經里統(tǒng)統(tǒng)講出來哩!

        那么,佛在金剛經里已經講出來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幾種譬喻說明。首先拿布施七寶的福德來比較。‘七寶’簡單的說,就是金銀珍寶。‘布施’就是幫助他人。‘七寶布施’是拿金銀珍寶來幫助他人。在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個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現在的天文學家說的‘銀河系里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裝滿了這許多世界的珍寶來幫助人,這樣的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說:‘很大,世尊。’佛又說:倘若另外有一個人,他受持金剛經,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幾句經文,解釋給別人聽,這個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個人用七寶去幫助別人的福德更大,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這還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經文,佛用恒河的沙做比喻,恒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河中的沙很細,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說如果我們有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再把這許多恒河的沙加起來,這么大的數目,如果裝滿了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你說大不大呀?須菩提說:那真是大得無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說倘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希望各位聽到這里,不要懷疑不信,心即狂亂,因為佛是不說謊話的。各位請想一想,,佛如果將福德說得小一點,又有什么關系呢?他又何必騙我們?所以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實在是非常大的。

        不僅如上所說,在金剛經的最后一段,佛用無量阿僧祇世界來比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無數’之意。換句話說,是拿無量無數的世界的金銀珍寶來助人,這樣的福德,還不及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說的福德。

        佛在金剛經里又說,他從前還未成佛,在做大菩薩的時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燈佛’。他在燃燈佛的時代,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養(yǎng),沒有漏失過一位。照理來說,他供養(yǎng)了這么多的佛,其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可是佛說,他供養(yǎng)了這么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聽到這里,千萬不要心即狂亂,狐疑不信,佛就是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錯失一良機,所以在金剛經里,非常懇切地說:‘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以他自己親證的經驗,知道金剛經的功德是這么大,他殷切地希望我們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獲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費寶貴難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強調金剛經的福報功德。其實金剛經的福德,還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來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做一比較。

        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佛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恒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恒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恒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斷地布施了八千萬憶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還不及另外一個人,他一聽到金剛經,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剛經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況他相信了。之后又能書寫,能念,能受持,能為他人解釋。所以佛做了一個結論,他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金剛經是佛在般若法會上講的。般若是佛親證的空性體驗,是不著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剛經中,這樣一再強調受持解說金剛經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細心體會其中的含義。

        下面我為各位講一個‘羅漢托空缽’的故事,來結束這段‘金剛經的功德’。

        從前印度有一個羅漢,這個羅漢依印度的規(guī)矩,每天都要出去托缽,就是拿個大碗,沿街去討東西吃。這天,他走了很多的路還未討到東西,缽里還是空空的,他走到王宮的門口,看見一只大象,滿身掛滿了珍珠瓔珞,顯然已吃得飽飽地,站在王宮的門口,羅漢看了這只象,不禁心生感嘆,他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他說我往世只注重修智慧,研究經典,但沒有去修福德,所以雖成了阿羅漢,卻因沒福報,所以今天沒人供養(yǎng)我,我的缽里還是空空的,這只大象,他往世只曉得修福,沒修智慧,所以今世是只象。可是他福報大,養(yǎng)在王宮里,吃得飽飽的,滿身都掛滿了瓔珞珍寶,可是終究是只呆象。由此看來‘福慧雙修’實在十分重要,而受持金剛經,不但可以開智慧,還有不可思議的福德。

        金剛經能消業(yè)障

        在這里,我誠心誠意的再貢獻各位一點意見,在多生多劫之中,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種下很多善因,今世才會投生為人,而且能看得懂、聽得懂中文的金剛經。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中文金剛經,流暢美麗,我看過數種英文的譯本,但都不及中譯本的好。換句話說,各位實在太幸運了,就如同開經偈中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一樣,有這么好的機緣在一起研究金剛經,希望各位能好好珍惜,不要錯失良好機緣。

        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到了相當的成就之后,往往會體驗出業(yè)障的重要。無始以來,多生多世,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不然是不會投生為人的,但也難免積了很多的罪業(yè),這種往昔所造的惡業(yè),尤其是結怨的怨業(yè),往往會在緊要的關頭來障礙我們。

        從前有一位老居士,他修凈土修得很不錯,在他臨終時,大家在旁為他助念,他也很歡喜,說他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此時,忽然‘呯!’的一聲!門應聲而開,一個披頭散發(fā)的女子跑進來,這就是他的姨太太。這個女子哭啼著:‘老爺子!您怎么可以走!您走了我*什么人過活啊!您不能走啊!’經這么一叫,這位老居士雙眼一白,臉上現出很難看,很痛苦的樣子,阿彌陀佛不見了,西方凈土也不見了,這就是業(yè)障現前,前世的業(yè)在這緊要關頭現出來了。

        造業(yè)要受報,往往受報的時候,就會障礙我們,不但是障礙修行,也可以障礙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如何能消罪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佛教里有很多消業(yè)障的方法,如拜大悲懺、拜八十八佛等。在金剛經中,有這么一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是人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剛經,如果受他人批評、侮辱、辱罵,或者生病、破財等,這些都是先世的惡業(yè),原本應該投生到惡道去的,現在因為受持金剛經,惡業(yè)取消,重報輕受,所以念金剛經有這樣的無邊功德。上面經中這句‘若為人輕*’,‘為人輕*’這句話含義很廣,例如:凡是被人侮辱、被人打罵、生病,或者有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這種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就要記得這句話的含義。

        ‘是人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惡道’就是三惡道,也就是畜生、餓鬼、地獄。簡而言之,就此人過去的罪業(yè),本應投生在惡道中,現在因受持金剛經,或者為人解釋金剛經的不可思議功德,而將他應該投生至惡道的罪業(yè)消滅了。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大德解釋為‘重罪輕報’,重的罪可以消,輕的業(yè)當然更可以消了。一個人,如果過去的罪障能消得愈多,不但來生會更好,就是現世的生活情況都會改善的。所以就這一點來研究,如果有人能精進地念金剛經,研究金剛經,為人解說金剛經,不論是一句兩句或是很短的一段經文,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是可以將他要成熟的重罪消滅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有一部份罪障往往表現在為人輕侮,或者不如意。所以在這里特別強調一下,各位如果遇到這種情形,要將欺侮你的人,或是要加害于你的人,視如幫你消滅重罪的朋友或善知識,甚至是恩人。

        為什么金剛經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而沒有列菩薩?

        這個問題,是我讀金剛經時所產生的,我們都知道,金剛經是一部大乘經典,而大乘經典都是以菩薩為聽法的主要對象,例如華嚴經和圓覺經,都是列了大菩薩而未列聲聞弟子,也就是說都是大菩薩,而沒有比丘弟子。金剛經在開頭的時候就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說在金剛經里,只提到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但是沒有說菩薩。所以我的問題是:為什么金剛經是一部大乘經典,而聽眾只有大比丘,沒有菩薩?集結這本經的大德,是不可能忽略了這點,是不是他有特別的用意呢?

        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的程度

        現在我們來研究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根據佛經,他們都是跟隨釋迦牟尼佛已三十多年的弟子。佛在證覺之后,了解當時眾生的根性,自我的觀念還很強,沒有辦法接受佛陀親證的空性的真理,所以佛先說了十二年的阿含經,從苦集滅道四諦,求個人的解脫;接著講了八年的方等經,‘方’是方廣,‘等’是平等,要弟子們把心量擴大,明白如果只是求自我的解脫,其意義是不大的,而是應以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為

        胸懷。隨后再講般若,開始透露佛陀親證的體驗,使弟子逐漸明白空的真正意義,明白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本性是超越相對,是無所不包,所以要發(fā)大心,修佛道,度眾生,才是究竟的解脫。

        佛講般若二十二年,一共是十六會,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時候,已經是第九會了。換句話說,弟子聽佛陀講般若妙慧也已經十多年,到了佛講金剛經時,可以說都已發(fā)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宏愿,也就是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已經不是單單只求自己解脫的小乘圣者,所以最低限度,我們可以說這批大比丘都是初發(fā)心的菩薩。因此,金剛經確是針對這批弟子講的,他們的根基成熟,是可以接受金剛經的般若教授。

        可是上述這個結論,并不能完全解答我的問題,因為結集金剛經的大德,也可以像阿彌陀經一樣,在列了大比丘之后,再列菩薩摩訶薩若干人,可是經上并沒有這樣寫。所以我覺得結集金剛經的大德,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是有其用意的。我的淺見是結經的大德,是在對未來的眾生,就像我們這些現在在讀誦金剛經的人,一個重要的啟示。這話怎講呢?在此,我先舉個譬喻,比如說在中學里上代數課,有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都在聽課,你想那一種人得益最多?小學生聽不懂,大學生本來懂,覺得不夠勁,所以得益最多的一定是中學生。

        向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看齊

        佛陀是極注重應機說法的,所以凡是對機的聽法者,一定是獲益最多。所謂對機,就是聽的人的程度及聽法時的心境,和說的法最能相契,這就像中學生聽代數課最能得益。所以結金剛經的大德是在指示我們,如果希望在念或在聽金剛經時得益最多,應該是在念或在聽時,盡可能具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的程度和心境。各位請注意,這并不是說你得像大比丘一樣,才可以念或聽金剛經,而是說你在念或在聽金剛經的這一刻,要盡可能在心里上以這批大比丘為模范榜樣,要模仿他們。如果能觀想,就在念經或聽經時,觀想自己就是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之一,而在此時此地,正在聽佛陀演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樣的念經、聽經,一定得益最多、功德最大。如果觀想的經驗不足,就應當盡量地模仿大比丘們,要模仿大比丘們,就得先知道他們的特點。難的我想不去談,好高騖遠也許反而做不到;容易,實際且可以做到的,我想提出幾點供各位參考。

        我想提出的幾點,第一,這批大比丘最明顯的特點是他們一直跟隨佛陀的左右,我們若要摸仿他們,第一可以做到的是,心里常存有和佛在一起的感覺。講得深一點,就是今天雖沒有應身佛,沒有釋迦牟尼佛在此,可是法身佛是遍一切處的,他時時刻刻都和我們在一起,因此在念或聽金剛經時,心中時時記起與佛在一起的感受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再在形式上,譬如有佛堂、佛像,那么我們在念或聽金剛經之前,能夠懇切地禮拜,或供一尊佛像在你念經的桌上,都能助你生起與佛同在的觀念。倘若出外旅游,或者沒有佛像,那么我勸各位要記得金剛經里,佛說的‘若此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就像是有一本金剛經在這個地方,就是有佛。所以你拿了一本金剛經在念,佛就和你在一起了。

        第二,這批大比丘都是所謂阿羅漢的程度,所以對于因為有肉體而生起的我的觀念已經破了,一般的煩惱也已消滅。我們當然還差得遠,不能和這批大比丘相比,可是在念或聽的一段時間內,如果能盡可能將我見、我慢、我執(zhí)減低,將心里的煩惱、掛念、仇恨、怨苦放下,則此片刻間的心境,就可以和那些大比丘們比一比。這樣念經或聽經的功德,就遠比以散亂心、憤怒心或者貪欲心念經,不知道要大得多少。

        再舉個例子,如果在進賭場之前,念一遍金剛經,希望菩薩保佑能贏錢,還遠不如輸錢回來,垂頭喪氣地念一遍金剛經有益得多。

        第三,上面已經講到,這批大比丘已發(fā)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們要模仿他們,最低限度也要做到每次念經或聽經時,發(fā)一個愿,愿我成佛,普度眾生。倘若這個‘愿我成佛,普度一切眾生’的悲愿能在念經或聽經時,時時在心里涌起,則在這樣的心境之下念經或聽經,就可以和這批大比丘們相提并論,也一定會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如果我們能將這一節(jié)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的經文,做這樣的體會、受特、實行,我們可算是不辜負了結經大德的一番苦心。

        再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凡是有緣讀誦金剛經的,可以說至少已具有初發(fā)心菩薩的資格,所以今天各位有緣在一起研究金剛經,絕非偶然,千萬人中不得其一,希望各位要好好自己珍重。

        為什么有‘爾時,世尊食時’這一段日常生活的記錄?

        金剛經在開始的時候,有這么一段佛陀日常生活的記錄:‘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一段日常生活,應該是佛陀每天的生活程序,也許在每次說法前都是一樣的,可是為什么別的經中都不記,單單在金剛經中記了這么一段?歷來許多大德,對這段經文有各種不同的解釋。現在我們就先從持戒修福的觀點來研究這段經文。

        持戒簡而言之,就是過有規(guī)律,不害眾生的生活。‘爾時世尊食時’,可以看出佛陀有一定吃飯的時候,想想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連家庭主婦,中午,晚上,有時甚至于早餐,時時都有應酬,那里有個一定的時間用餐!再看佛陀每天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這是佛陀的戒律。去乞食要穿上整齊有禮貌的衣服,要有威儀。六七十

        歲的人了,身邊有這么多的弟子,他還是每天親自拿奢笨重的大飯碗去乞食,而且他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是依家而乞,并沒有挑選,到皇宮乞食如此,到貧窮人家乞食也是如此。此種的以身作則,不但示范持戒,也示范修福。像這種表率又有幾個人能做得到?

        各位,乞食是為了讓人有布施的機會。因為供養(yǎng)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是種福田,是可以得福報善因的。讓人有得福報的機會,這個舉動,本身即是修福。所以佛制乞食,是使出家人有持戒修福的機會,意義極為深遠。

        不分貧富,依家乞食,是培養(yǎng)平等心,沒有分別心,所以遵守這個戒律,不但是持戒,并能攝慧。再看經文‘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都是有條不亂,多么安詳莊嚴。吃完飯,收了衣缽,洗了足,馬上就敷座而坐。想想我們自己,吃飯時,常常是這個菜好,那個菜不好;不但吃完飯后很少能靜得下來,連在吃飯的時候,也是一邊吃,一邊看電視,看報紙,轉念頭,談生意,或者生氣發(fā)火,何嘗有一刻是真正靜下來的,更不必談入定了。

        所以這一段佛陀日常生活的敘述,實在勝過千言萬語,我們如果能常常拿佛陀以身作則的生活作榜樣,可以說不辜負佛陀的一片苦心,此謂之報佛恩。

        般若妙慧在日常生活中

        經首這段描述,除上述含義之外,也給我們另一個更重要的啟示,這個啟示就是你所讀的這部般若妙慧,是脫離不了日常生活,是不應該和日常生活分開的,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體會和實踐般若的道理,這才可以說是真正向佛學習的佛弟子。所以說這段經文非常重要。

        可是上述淺顯的解釋,雖然對我們這些博地凡夫,可以起模仿學習的作用,但似乎用來說明結經的大德,是因為了解須菩提是在佛陀的日常生活行動中,突然有了新的發(fā)現,所以起而贊嘆:‘希有,世尊’,則顯得不夠。為什么我這樣講呢?因為這位偉大的老師——佛陀,三十多年來,在他的行住坐臥中,時時以身作則,應該須菩提早就熟悉。持戒修福也早已是這批大比丘的日常功課,應該不會引起須菩提‘希有,世尊’的贊嘆。因此我們得用較深的看法來研究這段經文。其實這段經文,不僅記錄所以有這一次金剛般若說法的直接因緣,也顯示了金剛般若的基本教義。所以各位如果發(fā)心讀或研究金剛經,我勸各位要好好地把握這段經文,不要認為它不重要而忽略過去。

        若要用較深的道理來說明這段經文的涵義,并不容易。現在我就直接了當的解說一下:須菩提那天是忽然領悟佛陀的著衣持缽,入城乞食,乃至敷座而坐,原來是在示范般若的最深道理。他并不用語言,可是卻教導了他的弟子們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的般若妙理。正因須菩提領悟了這點,所以他急急乎地站起來,贊嘆佛陀說:‘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

        什么是‘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

        我的這個問題,講到這里可以說已經解答了,,但也可能給若干朋友帶來新的問題,例如什么是‘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這三句話好像太專門了一些,如果要詳細解釋,就應該從什么叫做‘相’講起,但這樣講就等于研究金剛經的正文,因此這個‘相’留待將來研究金剛經正文時再討論,現在先針對這個問題,做一簡單的說明。

        須菩提所領悟到的是佛在日常生活中,竟完全沒有取佛相,也沒有取法相;因為佛在乞食的行動中,并沒有用文字來演說教義,也沒有取非法相,雖然是一言不說,可是處處都在教導弟子。各位想想看,佛若取了佛相,他就不會和弟子一樣,每天著衣持缽,進城乞食。不要說取佛相,他只要稍稍取一些師父或上師的相,以他這么大的年紀,早就可以坐在精舍里,由孤獨長者供養(yǎng)他,或者由弟子乞食來侍候他,他又何必每天托著笨重的缽,赤著腳來回走這么遠的路,乞食回來,再和弟子一同吃飯呢!再進一步講,佛若取了佛相,以佛的神通,根本就用不著和凡夫一樣每天吃飯,他本身是佛而不取佛相,這就叫‘不著相’。不著相是金剛經講的重要道理。

        再看,佛陀在日常生活中,如此自然的過著出家生活,并沒有說一個字,講一句話,而且是自然流露,并非故意這么做,這就叫不著法相。他的弟子及后來的世人以他為榜樣,都是被他的身教所感。得益于他不取法相,而將法傳授給眾生,這就叫做不著非法相。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佛陀實在已徹底的表顯了般若離相的妙慧。不著相、不著法相、不著非法相,是何等的親切動人,無怪乎須菩提一旦領悟,立即贊嘆:‘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了。

        云何應住和應云何住

        須菩提在贊嘆佛陀之后,提出了問題,依照金剛經的流通本,這個問題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果您念過金剛經的,一定知道,在這部經大約一半的地方,須菩提又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要和各位研究的問題,是為什么在佛講了很多道理之后,須菩提還會提出同樣的問題。經文經過了一千多年來的抄寫和印刷,在抄寫、印刷過程中,是不是有錯誤的可能?這是我多年來的疑問。有些注經大德,認為須菩提第二次重提這個問題,是他的慈悲,是要讓第一次問題還沒有聽懂的人,還有機會再聽到佛的開示,也有的大德認為這兩次的問題,文字雖然相同,但其意義有深淺的不同。這些解釋都不能消除我的疑問。

        后來我讀玄奘大師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七卷‘能斷金剛分’,佛說般若經的第九會,相當于鳩摩羅什大師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金剛經。玄奘大師對這一個問題的譯文是‘世尊!諸有發(fā)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這里他用了‘應云何住?’,就比‘云何應住?’容易解釋得多,涵義也比較豐富。可是‘能斷金剛分’大約在一半的地方,也有同樣問題的記錄,而玄奘大師的譯文也同樣是‘諸有發(fā)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因此,雖然我發(fā)現了新的譯文‘應云何住’,可是還沒有完全解答我的疑問。一直到十幾年前,看到一本唐朝咸通年間,鳩摩羅什大師譯的手抄金剛經影印本,其中在經初的第一次問題時,用的是‘應云何住’,而第二次問時用的是‘云何應住’。換句話說,須菩提第一次的問題是‘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第二次的問題則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可是那時,我還不敢確定那一種版本是對的。雖然覺得第一次發(fā)問時用‘應云何住’,第二次發(fā)問時用‘云何應住’,還比兩次都用‘云何應住’要合理且容易解釋得多。

        去年,我細讀了江味農居士著的金剛經講義,發(fā)現他對這個問題曾做了深刻的研究。他不但考據了古代的大德注解金剛經時所引用的經文,且根據敦煌石室唐人寫經,譬如石室秘寶中柳公權所寫的金剛經等,提出他的結論。

        他的結論是第一次問的時候是‘應云何住’,第二次問的時候是‘云何應住’;他并且說,不僅唐朝的抄本是這樣,明朝的刻本、宋初的金剛經版本也都是‘應云何住’。一直到清朝初期的刻版(就是現在所謂的流通本),才改成‘云何應住’。因此,他的結論是第一次問題中‘云何應住’是錯誤的,應該是‘應云何住’。我認為江居士的見解很正確,他這一番校訂工作很有價值。各位所讀的金剛經,大都是所謂的流通本。如果第一次的問題是‘云何應住’的話,不妨在邊上加注‘應云何住’,將來自己慢慢體會,再決定那一種譯文對你最能相契。講到這里,好像我對流通本中是否有錯誤的問題,已經有了解答,可是須菩提這兩次的問題究竟應該怎么解釋呢?前后又有什么不同呢?我們要將這個搞清楚了,才明白這一個‘應’字,若搬動了位置后,會使經文的意義有相當大的改變。

        現在,我先將須菩提問題中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解釋一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印度梵文的音譯,因為中國成語里,沒有適當的字句,可以完全表達這句梵文的意義,所以沒有直接譯成中文。‘阿耨多羅’,簡單地說就是沒有比它再高再上的意思,簡稱為‘無上’;‘三’是正,正知正見的‘正’;‘藐’是平等,‘菩提’是覺。一般譯成無上正等正覺。而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所以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發(fā)了成佛的心。而為什么要成佛呢?就是為了普度眾生。這個發(fā)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就叫做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者說發(fā)了無上菩提心。單單發(fā)了菩提心還是不夠的,我們應發(fā)無上菩提心。

        須菩提在第一次問的時候,尚未深解義趣,這里所謂的尚未深解義趣,就是說對應無所住的道理,還沒有徹底的明白,心中還執(zhí)著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還執(zhí)著有一個心可以發(fā),這個心既然能夠發(fā)起,也會退失,因此他的問題是善男子善女人,既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應云何住?就是應該如何保住這個已發(fā)起的無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

        也有的大德,認為須菩提那時的境界已經不僅如此,他對空性的體驗已相當深了,在聲聞弟子中,解空第一。而且在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中,也有對空性已經有相當體驗的,并且為未來有深厚根基的眾生著想,所以須菩提的問題,可以說是為了兩種不同程度的人而發(fā):第一種可以說是為了初發(fā)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即是剛剛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人而請示世尊,這已發(fā)起的無上菩提心,應云何住?就是應如何保特,使之不退。另一種是為程度比較高的人而請示的,對那些發(fā)了無上菩提心之后,那個人人本具的空性真心應云何住?就是應該如何安住,使之不動搖。這兩種解釋,各有見地,并不沖突。我建議有興趣研究的朋友,不妨將這兩種解釋都放在心上。

        須菩提認為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之所以會退矢,真心之所以會動搖,都是妄想心活躍的關系,而妄想心控制了人的思想行動,所以他接下去問‘云何降服其心’,這個‘心’指的是妄心或妄想心。各位請注意,‘應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的‘應’是貫通上下兩句的,意思就是應云何住,應云何降伏其心。如果將‘應’搬到云何之下,變成云何應住,就貫通不到下面的云何降伏其心了。所以須菩提第一次發(fā)問,是請佛陀對這批已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佛弟子們解釋,應該如何保持這個已發(fā)起的無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應該如何使他們的真心安住而不動搖;及應該如何修行,使他們的妄想心能夠降服,使他們能夠了解并生起信心。

        為什么佛答‘諸菩薩摩訶薩’和先答‘應云何降伏其心’?

        在金剛經里,須菩提向佛陀請示的問題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先說了一個綜合的答覆說,你好好聽著,我講給你聽:‘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可是在詳細解釋時,佛陀不再說善男子善女人,而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在這里我產生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佛在詳細解答須菩提的問題時,稱菩薩摩訶薩,而不稱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很多大德的注解都說,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已有資格被稱為菩薩,所以佛稱他們?yōu)槠兴_,多少有點稱贊他們之意。但是為什么稱菩薩摩訶薩呢?摩訶薩是印度的梵文,摩訶是大,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對初發(fā)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稱他們?yōu)槠兴_,也許還可以講得過去,稱他們?yōu)槠兴_摩訶窿似乎可能性不大。也有的大德將菩薩摩訶薩這個名字分開來講,就是說菩薩及摩訶薩。認為在金剛經里,佛說如來是為了發(fā)大乘者說這個金剛法門,為發(fā)最上乘者說金剛法門,所以此句菩薩摩訶薩中,菩薩是指發(fā)大乘心的人,摩訶薩是指發(fā)最上乘心的人。這兩種解釋各有見地,但仍不能解除我心中的疑問。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大學的開學典禮,當校長向一千多名新生(即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訓話時,他講了很多大學里碩士及博士班的功課項目及研究設備,又講了這批未來的碩士博士怎樣的學習,怎樣的研究,可是一個字也沒提到一年級的功課是怎樣子的。那時我忽然想到,啊!佛陀在金剛經法會中對這批大比丘不也是一樣嗎?不也是一樣地講給他們聽,大菩薩是怎樣的理解、怎樣的修行、怎樣的降伏他們的妄心嗎?換句話說,一旦發(fā)了心學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應該一開始就以大菩薩們的理解修行為榜樣,大菩薩們應該怎樣降伏其心,我們也應該怎樣降伏其心。也就是說,我們一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應該依照大菩薩們降伏其心的修法,一直修上去,做菩薩是這樣修,成了大菩薩也是這樣修,一直修到成佛還是這個心。因此佛陀說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并不是稱這批大比丘為菩薩摩訶薩,也不是稱這批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為菩薩摩訶薩,而是告訴那些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像各位一樣,是告訴我們,大菩薩是怎樣修的,要我們都以大菩薩為榜樣,如此去修,去降伏我們的妄想心。我這個解釋,在別的注解里我還沒有找到,也許我有自作聰明,不對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同我一同來研究。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佛陀不直接照須菩提所問的次序先答‘應云何住’,而先解釋‘應云何降伏其心’?上面我們已討論過‘應云何住’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善男子善女人發(fā)了無上菩提心,應該怎樣保持它,使這個無上菩提心不會退失;另一種是對程度比較深的講,我們本有的真心,應該怎樣安住,使它不動搖。

        先拿深的解釋來講,真心本來沒有動搖,也無所謂動搖的觀念,動搖的觀念完全是妄想。真心亦無所謂安住,這個安住不安住的觀念,也仍舊是妄想,所以真心根本無所謂住。佛經里有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根本無所謂住的意思。所以只要妄想心降伏了,平息了,不存在了,真心也就顯現。這就是圓覺經里佛說的‘離幻即覺’。這并不是有一個和幻對立的覺。青天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為遮滿了云,一旦云散,即是青天。因此用不著去管真心的住或者不住,修行用功就只是降伏妄心,所以佛不答住,只答降伏。照淺的一種來講,發(fā)無上菩提心的會退失,也是因為妄想心的熾盛,像火一樣的在燒,所以要保持已發(fā)的無上菩提心,也只有降伏妄心的一法,禪宗所謂但求息妄,莫更覓真,要知道一覓真,仍舊是妄。各位明白這點,就能了解佛陀之所以只講‘降伏’,而不答‘應云何住’了。

        從上面兩個問題解釋來看,可見佛陀接下去所講的修行方法,實在是極為重要。我們學佛如果能把握這個法門,依教實行,不但可以福慧雙修,而且是直趨菩提成佛的正路,也和與各位有極深因緣的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悲愿,及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無量悲心相契相應。

        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我們想學佛,但是好像還沒有好好上路。佛在金剛經里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學,所以他指出大菩薩們應該怎樣降伏其妄想心,我們也應該以大菩薩為榜樣,怎樣的降伏我們的妄想心。

        在金剛經中有這么一段‘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從上面這一小段中,我生起了五個問題,這五個問題現在我先列出來,而后再逐一解釋:

        甲、為什么佛陀在說了一切眾生之類之后,有必要將這許多眾生類別詳細的列述出來?

        乙、什么叫做‘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丙、為什么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丁、既然實無眾生得滅度,為什么又叫我們去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呢?

        戊、這一段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或教法究竟是什么?

        現在我們先來研究最后的一個問題,這段經文‘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或者教法,究竟在那里?我的理解是:

        第一,降伏其心,并不是壓制而是引導,引導到另一個方面。為什么我這樣講呢?各位都明白,妄想心的根本是我們有一個我的觀念,這是我,這是我所有的。可是佛所激的降伏其心的教法中,并沒有直接強調的說,你得降伏我見,你得將我的觀念壓制下去,或者消滅它。佛并沒有這么說。佛說你得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得到解脫,幫助他們去掉煩惱苦痛,了脫生死,所以不是消極的克制自己,而是積極的幫助他人。這一點是非常善巧的。各位請想一想,如果一切眾生都解脫了,都離苦得樂了,都了脫生死成佛了,你還會不會仍舊在生死中受苦呢?你也是眾生的一份子啊!所以所有的眾生都離苦得樂了,你也離苦得樂了。各位要曉得我的觀念是一個人有生以來非常堅強牢固的,要想正面的壓制消滅它,是非常困難的,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把你的目標轉移到旁人的身上,而且還強調說你幫助別人,你會得大的福報,我們凡夫聽了,自然高興的積極幫人,等到眾生都離苦得樂了,你自然而然的離苦得樂,這不是很善巧嗎?以引導代替壓制,度人的結果就是自度,所以這條路,實在是我佛慈悲開導的善巧方便法門啊!

        第二,這段降伏其心的中心教法是福慧雙修。為什么我這樣講呢?各位請看經文:‘所有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現在且不管什么叫做‘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總之這句話是要一切眾生都得到好處,都得到解脫,都離苦得樂,都為他們好。這一點是絕不會錯的,這不是積福嗎?你幫人,就是修福。下面佛又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好不容易懂。各位!凡是好不容易懂的道理,就是智慧。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所以好不容易懂。正因為不容易懂,我們要去了解研究,進而明白個中道理,這就是修慧。所以這段降伏其心的辦法,不但善巧,而且是十足的福慧雙修。

        彌勒菩薩的金剛經頌偈

        在這里我想介紹給各位,彌勒菩薩稱贊金剛經這段經文的一首偈。彌勒菩薩說:‘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在這首贊偈中,‘常’是有恒心、久長的意思。所以這句話中,包含了三種心:廣大心、第一心、常心。第二句‘心不顛倒’是不顛倒心。阿彌陀經中有一句‘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是這個不顛倒心。第三句‘利益深心住’,利益是彌勒菩薩稱贊上面的四種心,發(fā)了這四種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得極大的利益;而且發(fā)的心,并不是浮淺的,浮淺的發(fā)心,禁不起八風一吹,就會被吹掉,所以這個發(fā)心是很深實的發(fā)心。這四種心一直放在心上,叫做‘深心’,這個時時放在心上稱為‘住’,所以這一句叫‘利益深心住’。最后一句‘此乘功德滿’,這個‘乘’指的是大乘。這句是彌勒菩薩對佛所講的這個降伏其心的法門的一個總稱贊,說依此法門去修,就可以圓滿大乘的功德。各位,要彌勒菩薩這樣稱贊,是不容易呀!由此可見如此降伏其心的修法是何等的殊勝!

        現在我們將金剛經的經文及這首頌偈配合起來看,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即是廣大心,也就是說我的發(fā)心,不是只對少數有限的眾生而發(fā),譬如我只度中國人,這個‘只度’就有了限制,就稱不上廣大心。而且不單單是指人類(下面會詳細解釋)。所以要發(fā)廣大心,是要對一切眾生,都要有這樣的發(fā)心。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句經文,簡單的說就是要這一切眾生都成佛,這才叫做第一心。四宏誓愿中的眾生無邊誓愿度,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都是代表了這個第一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這句經文是常心。菩薩度眾生,有時為度一個有緣的眾生,也許要花幾世的時間,所以各位想一想,要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須要多久的時間啊!有的人這樣一想,心里怕了,就不敢發(fā)心了,這樣常心就不容易發(fā)起。各位,這個常久心和恒心,不但不容易發(fā)起,更不容易保持,這是我們學佛修行的緊要關鍵。我們讀經、研究經典、打坐、做好事、念佛、助人,一切的一切,學佛修行,都要有愚公移山和磨杵成針的精神及毅力,繼續(xù)不斷地做,毀譽不計,成敗不顧,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就這樣經常不斷的行之,這才叫做‘常心’。千萬不要存著馬上會頓悟的念頭,更不要以為自己比人聰明,可以抄短路、取巧,這些想法都不是‘常’,都會在修行的時候障礙我們,使走入邪途。所以保持常心和恒心,實在非常重要。

        經文中的‘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彌勒菩薩稱之為‘其心不顛倒’。金剛經的最后,佛說了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是觀者其心即不顛倒。我也有一首偈介紹給各位:‘權勢及財富,佳偶與子女,凡此皆真實,爭取并保持。’諸作如是想的,其心即顛倒。為什么其心會顛倒呢?請諸位費神想一想!

        為什么佛列了那么多眾生的類別?

        接著我想和各位研究‘眾生’這個名詞。為什么佛陀在說了‘一切眾生之類’之后,還詳細列出許多眾生的類別?‘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有的版本最后一句分成‘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兩句)。’

        佛陀如果只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不是已經夠明白了嗎?為什么還要列舉這么多的類別呢?這是我的問題。

        首先我們得承認,我們是人,所以常常以人的本位作出發(fā)點,因此一提到眾生,就聯想到你我以外的所有人類叫做眾生。這原不能說不對,所有的人類都屬于眾生,都可以叫做眾生。可是反過來講,眾生這個名詞,并不只限于人類,讀過佛學的人至少曉得有六道輪回,在六道中有情感的生命,都屬于眾生,所以在天道的有情是眾生,人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地獄里受苦的有情,也都是眾生。

        有的大德在解釋金剛經‘一切眾生’時說,更深一層講,天道又可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些天界的也都是眾生。所以佛說,若有色、若無色,說修禪定修到某種程度,有所謂識無邊處天、空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里的有情也是眾生。因此佛列了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種解釋也不能說不對。可是我覺得這還不是佛陀的本意。為什么我這樣說呢?因為佛在講金剛經時,這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都已具有阿羅漢的資格,他們不但對于四生六道早已明白,就是禪定中的各種境界也已了然于心。所以我的淺見是,佛陀在此處要指出的一切眾生之類,不僅僅是有情的眾生,還包括了無情的眾生。

        所謂的無情,就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沙石以及人造的飛機、汽車、電腦、房屋,一切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包括在內。因為一定要徹底證悟,一切有為法,包括有情無情,都如夢幻,都不真實,沒有自性,一切是空寂的,才是證入本具的空性。所以單單說有情是空寂,也即是所謂的滅度,還是不夠;要無情的現象,無倩的有為法也一切空寂,也都滅度,方才到家。但一般人,包括那時候的大比丘們,難免還因習氣未盡,偏重在有情方面而忽略了無情,所以佛陀不厭其煩的列舉了這許多類別,其中如濕生、化生、有色、無色、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都可以說是包括了有情與無情。

        ‘眾生’這個名詞,若照原義解釋,就是眾緣和合而生。眾緣就是各種因緣和合起來的現象,這和佛陀教化我們‘性空緣起’的根本教義完全符合。所以佛陀并不單說一切眾生,也不說一切眾生若有情若無情,而詳細的列舉了有情無情的各種可能分類。我的淺見是,佛陀就是想引起聽法的人好好地想一下此中的涵義。還希望各位大德的指正。

        上一篇:金剛經的研究(精簡版)02
        下一篇: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05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tǒng)(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拍拍拍无挡视频免费观看1000|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二十四小时日本高清在线www| h在线免费视频| 特级毛片aaaaaa蜜桃| 女女同恋のレズビアン漫画| 免费看小12萝裸体视频国产| 一本色道久久鬼综合88|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色妞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理论电影在线| 国产美女a做受大片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软件| www.日本xxxx| 日韩在线免费电影| 国产粗话肉麻对白在线播放| 人人爽人人澡人人高潮| 三上悠亚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三级内地国产在线观看|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1分29分|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你懂的网址免费国产| 日韩欧美黄色大片|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国产| 色成快人播电影网| 小鲜肉同性同志videosbest| 人妻无码久久中文字幕专区| 777成影片免费观看| 欧美va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剧情| 久草这里只有精品| 成人羞羞视频网站| 手机在线看片国产日韩生活片| 免费国产综合视频在线看| 91精品国产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