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概說(一)
目錄
序言
善造此論,含攝三乘,為令眾生心堅固。依通義略加說明,為令佛弟子及一般學人了解佛教,故依三乘法門方便概述。妙哉!佛陀演教三乘,聲聞乘、獨覺乘與大乘;聲聞與獨覺通稱小乘,故佛教可分為大小二乘。大乘又稱菩薩乘有顯密二宗。乘者,承載之義。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何謂小乘
作者:洛本仁波切講
聲聞小乘流派原有根本四部,日后衍生出十八部。諸部流派緣起各自不同。據(jù)三藏義凈與宗輪論所載亦各有異,今依藏傳佛教教史來說,根本四部說明如下:一、說一切有部,細分七部。由寂護大師傳入西藏,藏傳佛教戒律依此。二、大眾部,細分五部。屬于阿底峽傳承,中原佛教戒律依此部弘揚。亦有依上座部傳戒者。三、上座部,細分三部,流傳于錫蘭、緬甸、泰國一帶。四、正量部,細分三部,不復傳世。
佛教三乘中聲聞、獨覺、以及大乘各依四部學說,說一切有部、經(jīng)部、唯識、中觀作為理論基礎(chǔ)。聲聞、獨覺是小乘,依四部中之有部、經(jīng)部;大乘菩薩則是以唯識與中觀作為學理正見。佛云:三乘四部、無有其他。
學習佛教首當了解三乘四部之根源,而后依己發(fā)心學習之。佛陀三轉(zhuǎn)法輪依眾生根基差異宣揚教義,演教如來八萬四千法門。教導六道眾生最高智慧(究竟第一義),以超越輪回為目標。然眾生不解世界實相,追逐有為法以為實有,因而輪回不斷。故佛陀初轉(zhuǎn)法輪時宣說四圣諦,苦集滅道,諸法無常,因果輪回之真理。教導不信輪回因果者,善惡業(yè)報之道。若世人皆能依輪回的觀念行事,世間則無有惡矣。對初學者教導無常觀因果律是佛法中重要的課題。
佛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諸佛教,最上第一。世親菩薩亦云:積聚功德有四,(一)無上,依止佛陀無有更上。(二)止惡,心不生三毒貪嗔疑。(三)生善念,一念善心得慈悲。(四)行善業(yè),藉此可以積聚解脫資糧。由上可知積聚善因,行善行,是學習佛法的根本。聽聞?wù)ǚN善因,行正道種善業(yè),其結(jié)果自然可得善報。然而這種觀念,是建立在俗義諦之上不能解脫生死,因為行善尚不能超越輪回。
任何法門皆不離俗義諦與勝義諦,二諦真理是真理與生活之運用指標。解脫輪回前當先證悟勝義諦,勝義諦亦名第一義。勝義諦是依俗義諦而證悟─了達空性。何謂俗義諦?俗義諦就是二元相對的有為法。勝義諦是一元絕對無為法。能了知空性“無二”,證初地菩薩果位,通達不變自性是光明。初生究竟菩提心,何謂初生究竟菩提心?初地菩薩名歡喜地,初見自性清凈是前所未見,故名初生究竟菩提心。二地自十地菩薩,成就自利利他兩種事業(yè),登一生補處。最后舍十地證清凈法界,即得無礙法身,解脫輪回束縛。佛云:言涅盤者,即是如來法身。
初學佛法者需要對輪回無常之苦,有了深一層的體會之后,才會發(fā)現(xiàn)世間的苦與樂皆不恒久,猶如雨花泡沫般;故稱變化詭譎的世界為幻化世界,所指的這個世界,是指世界是不實有的。此時,對于擁有的欲望將會淡,心里開始感覺不安與恐懼;但卻又禁不起外界的誘惑與內(nèi)心欲望的煎熬,開始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我是誰?何謂永恒?當這些問題產(chǎn)生時,殷切求真的意愿亦隨之開展。如是者則適合學修大乘佛法。若只是為了解脫自我痛苦者,適合修學小乘佛法。但也有先學小乘,再發(fā)菩提心學大乘,最后依金剛乘開悟成佛。
第二節(jié) 何謂大乘
大集經(jīng)說:其乘廣大,故名大乘。大乘亦名菩薩乘,菩薩梵語“菩提薩綞”。菩提是覺義,薩綞是有情義。菩提薩綞就是以大悲智上求無上正等覺,下度無量眾生苦,具足自覺覺他之行者名菩薩。大乘分顯密二宗,但不能將密宗視為單獨的一個宗派,因為密續(xù)的基礎(chǔ)是菩提心。藏傳佛教并非專事密宗,正確的密宗是依密續(xù)經(jīng)典學習,其見地依唯識與中觀。
一、唯識
大乘唯識分二派,唯識實相派:不取對境實有,但取根識所見實有。及唯識假相派:非但不取對境實有,亦否決根識實有,頗似頑空。唯識之見地有三:
(一)、能所等量,所知多少,能知亦多少。
(二)、能所等性。能知與所知其性相等。
?。ㄈ?、能所非等量,所知依次第取,如刀斷百紙逐一斷。故能知與所知非等量。
此三宗之見地,見寂護中觀論述有詳盡解說。
另唯識有三性觀。何為三性?一、遍計所執(zhí)性:執(zhí)著心外有我之法性。二、依他起性:依種子因緣所生法而起執(zhí)著。三、圓成實性:依他起性之心原本實性,此心實有真如也。分別此三性,遍計所執(zhí)性,系心外之法。非有能遮遣。依他圓成系心內(nèi)之法,非空而能觀照。是名唯識三性觀,唯識觀者,簡舍遍計而持取依圓二性。
修此唯識三性觀,自淺而深漸次有五重。稱為五重唯識。一遣虛存實識:認定心外諸境為遍計所執(zhí)之虛妄,無真實故而遮遣。心內(nèi)所生一切,依他與圓成,本體非無而存留,此為虛實相對之觀法。二舍濫留純識:識有八種,前五根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依此八識分別識相,則分別為“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此四分。云何是“相分”?相分為所緣之境。后三分為能緣之心。故所緣之相分,濫于心外之妄境,故舍彼而不取,為留存后三分之純識。此乃心境相對之觀法。三攝末歸本識:“相分”系識內(nèi)所取之境?!耙姺帧毕底R內(nèi)能取之作用。此二者皆從識之“自體分”而起,自體分為本,見分相分二者為末,故離識之自體分則無見相之末,攝末而歸于本。此乃體用相對之觀法。四隱劣顯勝識:八識之自體分,各有心王與心所。心王勝故如王,心所劣故如臣。所以隱劣法之心所,以顯勝法之心王。此乃心與心所相對之觀法。五遣相證性識:以第八阿賴耶識之自體分,是依他起性之事相,此事相之實性為二空所遣之圓成實性。云何為二空所遣?即以依他起性之事相為空而舍遣,證得圓成實性。此乃事理相對,唯識之至極。五重觀之中,前四重為舍離遍計所執(zhí)性而使之歸于依他起性之觀法,故稱相唯識。第五重為舍離依他起性為證圓成實性之觀法,稱唯識觀。
二、中觀
大乘中觀為龍樹所創(chuàng),揭示緣起、性空、中道之學說,中觀在西藏分三派:一、應(yīng)成派,佛護、月稱所創(chuàng)。二、自續(xù)派,靜命、清辨所創(chuàng)。三、瑜珈行中觀派,此派為寂護所創(chuàng)。
有關(guān)龍樹所造中觀論述,譯傳甚多。有十萬頌的“無畏論”,羅什三藏譯。“中論”五百頌,“十二門論”,“七十性空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諸中論”等等。龍樹菩薩以大乘性空作為基本,為佛教南傳北傳之南空北有,創(chuàng)造出佛教之中道。
然中國大乘諸宗之中道略有異。法相宗以唯識為中道。三論宗以八不為中道。天臺宗以實相為中道。華嚴以法界為中道。云何中道?中道者不二也,非有非空。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名空亦假名,此是中道義?!敝姓摮札垬渌煺摫就?,凡依勝義空性的論述,皆可安名為中論,故中論不是一部學說之別名。但通常所說之中論指的是龍樹所造之中觀論述。中觀旨在破空破假破執(zhí)之見,說八不中道究竟無所得,證般若思想。所謂八不就是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但法相宗以觀遍計所執(zhí)非有,依他圓成非空為中觀。三論宗以觀諸法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為中觀。天臺宗以觀三千諸法一一絕待為中觀。
三、因乘與果乘的關(guān)系
大乘佛教可分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蜜多乘,一般稱顯教。果乘就是金剛乘,一般稱密教。亦有通稱密宗。密宗一詞源自中國佛教分宗,也稱真言宗。此宗以毗盧遮那成佛經(jīng)、金剛頂經(jīng)為依。唐代興盛后被禁,譯有下三部諸多密續(xù),但未臻完整。此宗,坊間常有居士,持此密法自稱唐密傳承,自咐是金剛上師,容易與藏密混淆。日本僧人空海大師,入唐學習密法后歸日,成為日本真言宗之祖,此稱東密。
四、藏傳佛教并非密宗
然西藏佛教非專事密宗而已,因藏傳佛教保有最完整的佛法,含攝三乘。故依此觀點看待,則不能稱西藏佛教為密宗,更不能稱是喇嘛教,因為喇嘛是法師的意思。正確的稱法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有四大傳承,紅教的寧瑪巴、黃教的格魯巴、花教的薩迦巴、以及白教的噶居巴。四大教派各有其分支法脈,譬如噶居巴就有四大八小傳承。
第三節(jié) 密續(xù)
一、金剛乘所說的密續(xù)究竟是什么?
金剛乘中之密續(xù)是顯宗所沒有的,密續(xù)有四部瑜珈:事密、作密、瑜珈密、無上瑜珈密。無上瑜珈密分父續(xù),母續(xù),無二續(xù)。父續(xù)主要本尊:密集金剛,母續(xù)主要本尊:喜金剛,無二續(xù)主要本尊:時輪金剛。父續(xù)非男性本尊,而是所示以方便道為主,母續(xù)則以智慧為主,無二續(xù)以智巧雙運為本尊。然究竟父續(xù)母續(xù)之中皆含方便與智慧。何謂瑜珈?瑜珈是與心相應(yīng)義。
二、四大教派的見地、方便及威儀
西藏各宗派皆有其見地,方便及威儀。見地依密續(xù),方便依儀軌,威儀依戒律。各宗派亦有其根、道、果,皆不離三學戒、定、慧而修證。以根而言:其見地是根,方便是道,成就是果。云何方便道?方便道就是修持。方便道也就是清凈道,清凈一切惡業(yè)染污,因惡業(yè)乃輪回之種子,染污是輪回之因,故當舍輪回,何謂染污?烏金仁波切云:一切所思皆染污,唯寂靜是清凈。
第二章
第一節(jié) 輪回是什么?
六根、六識、六塵、十八處,即是輪回的根本。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十八處就是六根六識加上六塵。
一、生命的真相
生滅相續(xù)依業(yè)力作用,人自受胎后即刻走向死亡,無論是否出生長大成人,從生至死稱為人的一生亦名一期。當前生業(yè)盡,意識迫離身軀,意識即入中陰,名中陰身。受業(yè)風牽引,來世父母交歡現(xiàn)其在前,愛欲念頭一生,頃刻即再入胎,此名受生,生死相續(xù)不斷名為輪回。
二、輪回與十二因緣的關(guān)系
輪回主要依十二因緣,分為緣起之所知與緣起之能知,我們當明白十二緣起皆因無明故。何謂無明?愚疑之別名,非指如畜生之愚疑,而是說執(zhí)著于世間相對的一切(諸法)為實有,不了解諸法“實相”之愚昧稱為無明。
人最大的無明來自“貪”,貪愛無始累積而成習氣,自我以為極為應(yīng)當,放縱情欲,如狗啃骨自食其血,終必血枯身亡。世人以苦為樂,此乃人之最大執(zhí)著,死而復生無有盡期,這全部都是因不了解十八界究竟真實體性,對內(nèi)執(zhí)取妄念為真實,對外執(zhí)取諸法為實有之故。
對無明眾生來說生、住、滅之存在是一時有的真實,所以佛為不解實相之眾生說四圣諦。但對大乘佛教徒來說,生住滅三相究竟是無,然而這并不是否認世俗的存在。而是告訴相信因果者,應(yīng)該進一步了解諸法實相而說空。對于不解空性者,往往誤以為“無”就是空。其實“無”是建立在有之上,一旦“有”不成立后,“無”亦應(yīng)消失才對。否則對“無”之認知,容易變成有的無而非了義的無。龍樹七十空性論首偈:生住滅有無,以及劣等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
三、“我”的認知
“我”的認知,是在入胎受生后,五蘊和合漸熟時名為成,出胎后漸壯名為住,次漸衰老病名為滅。故知五蘊一旦和合即有我之概念產(chǎn)生,便生我執(zhí)。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五蘊是身心外相而非究竟實相。五蘊不能含攝情器諸法,因五蘊是因緣一時和合。然而情器可分因緣法與無緣法,故五蘊不能含攝情器,因為無緣法不是五蘊所能涵蓋。五蘊主要是指有情眾生一時假合之心身。因緣法可說與五蘊同義。五蘊與因緣法皆非究竟真實。
四、三界與諸法的關(guān)系
諸法與十二處、十八界同義,諸法泛指三界之一切,皆含攝在十八界之中。欲界系縛十八界。色界系縛十四種,除香味二塵與舌鼻二識。能受生色界者唯離食欲方生彼處。受生無色界者須離色欲方得生彼處,受生無色界只系縛三種,意根意識與法。簡言之,受生無色界四處乃是意識作用,故四禪八定尚未超越三界。
何謂一切法?依阿毗達摩俱舍論世親云:法有五品,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不相應(yīng)行。五無為。無為法也稱為無緣法。前四品皆為因緣法。何謂色?色有二,顯色與形色,顯色有四種,青黃赤白,余色皆由此出,不可數(shù)色。形色略有八種,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各各相互依存而有。若心與心所二者俱生時,諸種行為皆依心而行,便稱有為法。何謂與心不相應(yīng),譬如寂滅等有十四種不相應(yīng)行。十八界的分判是依其名字及作用來分別,因緣法與無緣法是依其體性作分判。何謂因緣法?情器之中的五蘊皆稱之。何謂無緣法?情器之中的空、擇滅、非擇滅,都是無緣法。
情器的空,非因緣造作,故稱無緣,是本空,如宇宙之虛空。情器之空,正確來說應(yīng)當是含攝情器世界的虛空。情器世界分為有情世界與如器世界,器世界并非一定有“有情眾生”或“無情眾生”存在。對于情器世界,愛因斯坦以牛頓力學為基礎(chǔ),主張時間無論在任何場合永遠以一定的速度流動,空間則是均勻地無限擴展,認為宇宙情器世界沒有創(chuàng)生及演化。但在1929年時,宇宙是永恒的知見被推翻了,美國的哈伯發(fā)現(xiàn)了宇宙正在膨脹之中。如此的話,往回倒淵,宇宙則是愈來愈小。這種發(fā)現(xiàn)證明了宇宙的生住壞空的真理??茖W家提出宇宙的開始是個物質(zhì)受到壓縮,中子及質(zhì)子的氣體擠成一團時,產(chǎn)生了各種元素。這里所謂的宇宙中的物質(zhì)指的是氫氦之類的輕元素。這意味著宇宙的開端是從“空”開始,本空之中本來即具有生的力,虛空中的質(zhì)子和中子自由自在四處飛竄,代表風的作用。
根據(jù)量子論,“無”是不均勻的。從無中,誕生了具有極高真空能量的10^{-34}公分超微小宇宙?!罢婵漳芰俊币嗉幢究罩斜揪呱牧α?。當真空能量發(fā)生急速膨脹也就是暴漲之后,而形成火球,這就是大霹靂論,符合火大之生成原理。在膨脹之后,冷卻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水,而有地大之宇宙構(gòu)造生成。這些科學家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佛陀所說,情器世界不離成住壞空的循環(huán),一切物質(zhì)皆由五大所和合。生之五大是空風火水地,滅之五大是地水火風空。以上是對宇宙情器,引用科學家理論加以說明。
什么是擇滅法?覺知性空名擇滅,覺知雖然依心,但覺知之空非造作,故是無緣法。覺知“性空”依禪定,有學者說,禪定只是冥想死亡,這是不解禪定的。以人而言,死亡的是軀體而非“精神”或“意識”。但亦別誤會以為意識不死,“心”的定義,無人可定義,
噶瑪巴說,心無始性空能顯一切。心與心所二者一時不可分,心若謂光明體性,心所即所顯之念。一般人取念為真,以為是心,而不取心的明空。明空不二是心的自性。故覺知本來心是空,就是觀心之“念”的生滅,不加取舍,令心住本寂,才是覺知性空的本意。觀照諸法無有自性,因無自性故不生,不生故不滅。如是,逐漸對空性有初步體認。而非執(zhí)取一切是空,入斷見之縛。何謂非擇滅法?凡自行消滅者名非擇滅法。與小乘三無為的解釋不同。如時間。此皆非心所能造作,故稱無緣法。
因緣法涵蓋五蘊,五蘊依四大地水火風假合。何謂五塵?五塵之色有二相,形相與色相。形有八,色有四色,青紅白黃。五塵之聲有二音,有情音與無情音(大地之音)。五塵之香有二香,香氣與臭氣。五塵之味有六味,甘、酸、咸、辛、苦、澀。五塵之觸有十一種,堅、濕、暖、動、滑、澀、重、輕、冷、饑、渴。
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意義。色蘊,含攝聲、香、味、觸等。受蘊,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有作用。其體性有三,喜、苦、不苦不樂。想蘊,依境而有想,可分正確與不正確兩種。如杯弓蛇影,即是不正確。行蘊,分兩種。一、心所,二、十四不相應(yīng)行。心所也就是心相,心的所知,執(zhí)著心的心所所生之相。十四不相應(yīng)行就是非色(六塵)非心之行。如,得、無得、眾同分、無想事等十四種。心所與十四不相應(yīng)行六塵,皆屬有為法,故是行蘊。識蘊,小乘分六識,大乘唯識稱八識。佛于證契大乘經(jīng)上云:眾生者是有性想和合故。所謂地、水、火、風、空、識和合,名為色界,而入緣起及因果業(yè)。眾生身死,識遷隨業(yè)風牽引,再受業(yè)報受身,或胎生或卵生、濕生、化生。經(jīng)上楞迦主問佛說:識的量如何?作何形色?佛言:是無限量無色無形不可顯現(xiàn)。無礙無似無住無表。若有人以為識無量無色無形不可顯現(xiàn)而取為“空”,此見即是斷見,不解空意。若清凈識之無明為清凈,即無生死了別之相;但凡夫執(zhí)取客塵,以為實有故有染污,而有所謂無明愛染習氣等。
小乘以識為實有,唯識亦主張有八識,第八識名為藏識亦實有。唯中觀主張究竟“性空”,“性”即所謂“有性想和合”,“空”非無而是指識無形色不可言說故說空。性空一詞并非知見定律,若執(zhí)性空為見則難窺諸法自性空。因空本不可見。讓窘多杰云:見無所見即是空。
情器相對世界依其體性可分為物質(zhì)與意識及不相應(yīng)行三種。一、物質(zhì)屬色,亦可分可見與不可見二種。可見者有形色可加分判。山川大地諸物皆是。不可見者指戒律威儀遍滿全身不可分。專指修行人之戒德。為何戒是色,因戒依色而修。戒分別說三種:善、惡、非善非惡。善戒有三,別解脫戒、等持戒、無緣戒。別解脫戒有八種: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沙彌、沙彌尼、正學女、比丘、比丘尼、八關(guān)齋戒。等持戒:修空性之戒。無緣戒:唯見道以上者所持。另兩種戒,惡戒與非善非惡戒有爭議,在此不討論。二、意識:小乘說六識,大乘說五十一心所。三、不相應(yīng)行:專指不屬于物質(zhì)及意識的。以上所云是情器世界、輪回的簡義。
第二節(jié) 為何墮輪回
一、為何墮輪回
輪回是依十二因緣和合的關(guān)系,故說十二因緣是輪回的基礎(chǔ)。以現(xiàn)在、過去、未來三世,看待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造作諸業(yè))、識(業(yè)識投胎)、名色(受孕成形未具六根)、六入(六根成熟)、觸(出胎)、受(與外境產(chǎn)生苦樂覺受)、愛(習染產(chǎn)生愛欲)、取(取舍分別造作)、有(執(zhí)著產(chǎn)生未來業(yè)果)、生(來世受生)、老死。無明可以說就是貪、嗔、疑三毒,也就是愚疑。凡對二諦實相不了解者皆稱無明。無明與行可視為過去二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歸類于現(xiàn)世五果。愛、取、有,則是現(xiàn)在三因。生、老死,未來之果。此乃依現(xiàn)在當世觀點方便說明十二因緣。事實上,三世之中皆含攝十二緣起,未來世,雖未發(fā)生,但建立在當下。流轉(zhuǎn)于生死間的就是緣起。
佛說: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情器不離因、緣、果,一切當舍、唯自性金剛種性不可舍。諸法體性本來恒寂,若離有無二邊,一時成就果位,染污即可清凈。三乘之方便道,皆為清凈一時之染污,為證本初佛性故。證悟時則有別于本初清凈,名重新開悟。佛性之見地、噶居、寧瑪、薩迦各有見解,但格魯學者不同意佛性本具說。道上充滿迷惑與無明,佛法就是為了清凈道上的迷惑而顯現(xiàn)。眾生皆因迷惑而墮入輪回,生生死死無有盡期。為超越輪回而修行名為行道。
二、如何行道舍輪回
行者可分下根、中根與上根器。什么是行道?行就是實踐,道者修行之途徑。下根器行者:以堅信佛陀法教為最上,建立知見。相信因果輪回,修依居士戒,行十善法舍十惡,以四無量心為來生而修。下根行者雖相信因果輪回,但不解因果實相。中根行者是指聲聞與獨覺。其見地,依我無我,但執(zhí)著識究竟是實有。認知三界唯苦,如火宅,生厭離心。受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其修行依禪定等持,止觀雙運。
止息修九住心,什么是九住心?九住心將心安住于清凈無想境。九住心又名“九次第定”,與三界九次第定有別,九住心以欲界為基礎(chǔ),故也稱作預流禪,因在欲界無禪定可言,故稱預流。所以九住心也可說是,欲界禪修止心于一處的九種次第。九住心分別是,一內(nèi)住、二續(xù)住、三安住、四近住、五調(diào)伏住、六寂靜住、七極寂靜住、八專注一靜住、九等持住。
超越九住心后,小乘行者進入色界初禪天修四禪八定,觀修四圣諦苦、集、滅、道,經(jīng)由觀照覺知,我是苦因,故以無我為道,證寂滅果,名羅漢。羅漢可分有余羅漢、無余羅漢。其修止息證色界四禪十七處,修觀照證無色界天四處。
大乘與小乘之行者在禪修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止觀”境界。大乘修止息依欲界九住心修,令心止于一處其性不動如山,漸穩(wěn)漸明心生法喜,即依諸法性空緣起真諦,觀照外境究竟非恒有,內(nèi)照自性。
上根者:是大乘顯密的行者,其見地,證我無我、法無我。修行依止觀禪定,觀修空性,發(fā)無上菩提心,以愿眾生皆成佛,自覺覺他為最上道,證無二果,名佛陀─覺者。
三、什么是欲界
三界中之欲界有六天: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時分天、知足天、樂化天、他化自在天。時分天以上依虛空,兩旁有日、月,時分天,以上也屬天道。欲界可分兩部份,為堅固色及虛空。
虛空含攝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個小世界結(jié)構(gòu)皆同,中央是須彌山,矗立在大海中央,須彌山安住于十字杵地輪之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巖層),再下去為火輪(地心熱巖漿),風輪包圍在外(大氣層),風輪之外便是虛空。
須彌山似一四面形的山,底部有四個方形階梯,上面是方形的頂,越上則越寬廣。山腰有日月,四大天王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忉利天華譯三十三天,是欲界六天中第二重天,其宮殿在須彌山之頂。中央之主名釋提恒因,其有三十二位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此天一晝夜,地球日一百年。
在忉利天之上有時分天、知足天、樂化天、他化自在天,再上為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須彌山下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圍繞。每一重海,間一重山,至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鐵圍山。
在咸海的四方有四大洲,東勝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賀神洲,北俱蘆洲,又名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shù)百小洲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至無色界四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個小世界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其間有三個千的倍數(shù),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以現(xiàn)代科學來說,一個小世界就是星系,娑婆世界指的是太陽系;每個星球皆有七重金七重海構(gòu)成,此即萬有地心引力之由來,重力將每個星系集中為星系群,這就是一中千世界,科學家指它為銀河系。由此可以證明蒼芎的宇宙至少有不同的三個銀河系所含攝。
堅固色(地球)以須彌山為基礎(chǔ),山頂有四階,住阿修羅,須彌山四周是四大部洲,有海,海中住八大龍王。山頂上是欲界六天,有三十三處,非三十三層。
由下依序遍及六道眾生。最上是天道,再下四階處是阿修羅,四大部洲住人類及畜生。畜牲分水陸。在喜瑪拉雅山下方為惡鬼道,印度多杰殿菩提迦耶金剛塔下方是地獄谷。六道中以人道為尊,是因為可以修行。若出生為人又不珍惜短暫的生命,實在可悲。人之所以無法見到其余四道眾生,是因為眼識作用受到限制,不能感應(yīng)的關(guān)系。若修行得五眼則可見三界,如是六通之眼與民間所謂的陰陽眼或第三只眼不同。受生欲界,唯一是苦,不離生死。
四、業(yè)力與業(yè)果的關(guān)系
我們?yōu)楹问苌谳喕刂校科湓?,皆由業(yè)力作用及習染牽引所導致。佛說業(yè)力不可思議,是凡夫所不能知,連十地菩薩亦不能盡知,唯佛全知。
什么是習染?簡單來說,習染就是三毒:貪、嗔、疑。三毒所造業(yè)即是惡業(yè)。業(yè)力就是業(yè)的力量,業(yè)是眾生所言所思所行最后的結(jié)果。業(yè)有依緣及無緣兩種。依緣的業(yè)分善業(yè)、惡業(yè)、無記業(yè),亦可說是善業(yè)、無善業(yè)及不壞善業(yè)三種。善業(yè)是受生人道及欲界之主因。無善業(yè)是受生下道,畜生、餓鬼、地獄之主因。不壞善業(yè)是受生色界、無色界之主因。不壞善業(yè)因修止息而得,證色界、無色界。成熟即不變,故名不壞。
善業(yè)也是輪回的因,同時善業(yè)是無常、非究竟。若人對善業(yè)起執(zhí)著,面臨無常時若生妄念,亦會受生下道。當今有畜生之福報不輸一般人家,即是最好證明。業(yè)亦可分共業(yè)與不共業(yè),共業(yè)是眾生不同業(yè)因所造之共同業(yè)果,譬如山川大地天災等。不共業(yè)是個人所造業(yè)因,果熟還自受報。一切有情皆由業(yè)緣所生。維摩經(jīng)方便品曰:是身如影,從業(yè)緣生。另“無緣業(yè)”,是說行者已證羅漢之果但尚有色身業(yè)報,此業(yè)即名無緣業(yè),因已不再造業(yè)因,心境寂然又名有余涅盤。
果之業(yè):通常云現(xiàn)世報、來世報、未來世報三種。亦可以定業(yè)、不定業(yè)來說?;蛞噪S喜業(yè)果與成就業(yè)果,或白業(yè)、黑業(yè)、黑白業(yè)等加以區(qū)分說明。黑業(yè)中以五無間罪為重,中國大乘以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僧,名五逆罪。西藏佛教則是以,殺菩薩、行者(閉關(guān)中)、成就五道者、偷盜僧財、毀壞佛像、佛塔、經(jīng)典。白業(yè)中以三善業(yè)為最上:布施關(guān)中行者、持戒清凈者、修等持清凈者。持戒清凈與修等持清凈兩項皆含自他,自己修與幫助他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