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彌陀蓮社>>無量壽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0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02
        2006年06月22日20:00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3077 字體: 繁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玄義講記

        (前言)

        凈空法師講述

        壹、前言

        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0)李炳南老居士,在臺中首次宣講此經。一直到他前年往生,我們才繼續提倡。至今兩三年來,一方面是諸佛如來的加持,同時也是十方眾生機緣已成熟。所以大經能普遍的受到同修們歡迎。讀誦、受持與日俱增,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我們曉得這部大經,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宣講的,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護念的。有這么多諸佛菩薩護念,受持行化之人,地方自然不會遭劫難。今天在全世界讀誦、受持,人數很多,感應道交真是不可思議。

        四年前(一九八七),華藏圖書館發起流通這部大經,同時宣講,于今年(一九九0)年初第一次圓滿,總共講了九十次。今天是第二次啟講大經。雖然是同樣一部經,講者、聽者的境界都不相同。不要以為這部經我已經聽過,何必還要聽第二遍?若有此意念,在佛法修持上,都很難得力。歷史告訴我們,有許多祖師大德,一生專依一部經典,專弘一部經典,甚至一生有宣講三、四百遍的。

        由此可知,這部經是講不倦,聽不厭,能如此體會才有成就。清涼大師一生專講《華嚴經》。《華嚴經》太大了,一遍講完,再講第二遍,第二遍講完,再講第三遍,一生講了五十遍。《華嚴經》,如果每天講八個小時,一年都不休息的話,大概可以講一遍,五十遍就得講五十年。他很長壽,活了一百多歲,后人稱他為‘華嚴菩薩’。

        《彌陀經》比較短,古德有一生講三百遍的。這都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范。我們要想在這一生中,修學真正有成就,那就必須效法古人,一門深入。所以,聽經不在乎種類多,因為一經通,一切經通。怎樣才是一經通,一切經都通?就是要不斷的熏修,深入一部經久修才有功。若同時學多部經,這個效果是達不到的。在講席里,我時時提醒同修們,一定要‘專精’,一遍講完之后,再講第二遍。

        一、此次講述參考資料:依李炳南老居士提要,及黃念祖老居士注解。

        二、確認凈土法門為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圣齊收,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

        這一段是自古至今,中外的祖師大德共同承認的,不是我們修凈土的人對凈宗經典自賣自夸。我們要真正相信,要確實的、肯定的認識它。‘確認’是肯定的認識。凈宗法門的代表,就是這一部《大乘無量壽經》。

        “一乘了義”,什么是‘了義’?佛說法有兩個原則是不能違背的:

        第一、決定不能違背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在那里,我們要把它搞清楚。不可以含糊籠統說個真理就完了,叫人摸不著邊際,那就是空談。‘真理’就是真心。‘心’就是理。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乃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就是心識的變現。‘理’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也就是哲學里所講的宇宙萬有之本體,其實就是清凈心。清凈心就是真心,這是理。在本經經題里,‘無量壽’三個字就是理,是真心本體的德相。真理是決定不能違背的。違背了真理,那就是魔說,不是佛說。

        第二、不違背眾生的根器。‘根器’就是現代人講的‘程度’。你講得太深,別人聽不懂;講得太淺,聽了沒味道。所以,一定要適合大眾的程度。這是佛說經的兩個原則,要契合真理,又要契合眾生的需要。因此,佛說法就有很多標準。不是佛有什么標準,而是因為眾生程度有淺深及需要的差別,所以標準就不一樣,佛說法就有很多層次。就像辦教育,有幼稚園、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按照你的程度來教學。佛法是教育,也離不開這原則。因此就有‘五乘’、‘三乘’之說。‘五乘佛法’就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三乘佛法’,人、天乘除外。因為人、天沒有離開六道,不能算是果位。果位最低的是阿羅漢。阿羅漢出了三界,永脫輪回。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稱為‘三乘’。或者說‘二乘’,就是大乘、小乘。聲聞、緣覺合稱為‘小乘’,菩薩是‘大乘’。

        佛當年住世,晚年最后一個階段講《法華經》,在《法華經》中把他教化眾生的本意宣布出來。他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原來真正的佛法是一乘法,說二乘、說五乘,是方便說。‘一乘’是成佛的法門。五乘里講的人乘,就是來生還得人身;天乘,來生升天;聲聞乘,來生證阿羅漢果;緣覺乘,證辟支佛果;菩薩乘,是成佛的法門。所以,本經不是人乘,不是聲聞乘、緣覺乘,而是成佛的法門。我們要認識清楚,才能達到修學的目標。

        所以,真信念佛法門的人當然少,你仔細看看,有幾個人像是這一生要作佛的樣子?佛的福慧太大,他們不像佛,也就成不了佛,所以他們不相信念佛法門。我們的同修真不容易,看看面孔,都像要成佛,否則你怎么肯來聽念佛法門。你肯聽,肯學,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它是‘一乘法’,不是‘二乘、三乘’。不但是一乘,而且是一乘里的了義法。了義是究竟圓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

        在整個佛經里,講一乘法的,總共只有三部經。其余許多的經典,都是大乘、小乘、聲聞、緣覺的經典。這三部經,《華嚴經》是一乘了義,《法華經》是一乘了義,本經也是一乘了義。古大德曾說,把一切經典作一個比較,《華嚴經》第一。《華嚴經》跟《無量壽經》作個比較,《無量壽經》是第一了義,是了義中的了義,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我們一定要把事實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后,你才曉得受持這部經典的功德,不是任何一部經典可以比擬的。

        古人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今天得人身,聞佛法,尤其能聞到佛法里的第一經,這是多么不容易!這個善根、福德、因緣,實在是無與倫比。

        “萬善同歸”。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歸到那里?都歸到《無量壽經》里。因為無量壽是我們的自性,無量壽是一切法的本體,所以一切善法都歸到念佛法門,歸到‘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古德稱贊為‘萬德洪名’,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有許多人認為持咒、拜懺很靈驗。持咒、拜懺是初級的佛法;念阿彌陀佛是最高級、最究竟的佛法,兩者不能相比。所以古人常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念佛是第一。念一切經,不如念《華嚴經》;念《華嚴經》,不如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一切經里的第一經,這才是十方如來自行化他的根本法門。一般人只曉得根本法門是《華嚴經》,不知道本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濃縮。這本經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把《大方廣佛華嚴經》濃縮就是《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就是完整的《華嚴經》,也就是完整的《大藏經》。念這部經,等于把整個《大藏經》都念過了。這個秘密,知道的人很少。要知道,你若能持《無量壽經》就是占了大便宜。因為《大藏經》那么一大部,要念到那一天才念完?而一部《無量壽經》一個小時就念完了,這不是大福報嗎!‘萬善同歸’這一句含義非常深廣。

        “三根普被,凡圣齊收”,是非常難得,所以本經在三部了義經里,是了義中的了義。《華嚴》可不是三根普被,可不是凡圣齊收。《華嚴經》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沒有證得法身的,都在門外進不來。所以《華嚴經》只度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們,聲聞、緣覺、人、天沒分。這是真的,你就是今天念《華嚴》,念《法華》,你能不能得到利益?若不回向求生凈土,真實利益你得不到。真正能得到利益,是一萬人中難得有一個,所以它雖然是一乘了義,但不圓滿。對中、下根性的人,它不能普遍的度化。

        凈土法門是‘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都有分。蓮池大師講的,什么人沒分呢?不信的人就沒分。只要你相信,肯發愿,肯依照這方法來修行,人人都有分。修學凈土宗的條件有三:‘信、愿、行’。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賢、愚、貴、*。這是《華嚴經》、《法華經》不能和本經相比的地方,所以它在《華嚴經》、《法華經》之上,是有道理的。這兩句是從因上說。凡夫就是中、下根性,圣人就是上等根性。

        “橫出三界,逕登四土”是從果報上說,這又不可思議。即使是《華嚴》、《法華》,也不能橫出三界,它還要修定。‘定’的層次,是一層一層往上提升,四禪八定,到第九定才超越三界。它是次第往上修,不能橫出。凈宗法門不需要修定就成功。修定的功夫不容易,實在難得!但修凈土法門不需要修定,不需要消業,叫做‘帶業往生’。帶業就可以往生見佛。

        我們一般凡夫消業太難,業消不掉,所以成佛沒有希望。為什么自己的業消不掉?因為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皆消不了,成佛就沒分。修《華嚴》、《法華》,必須破ㄧ品無明,證得一分法身,才能契入它的境界。這是我們一般凡夫做不到的。

        念佛法門是一點煩惱都不要消,都不必破。這樣好,我們安心,只要具足信、愿、行三個條件,就能往生。不但煩惱不消,即使造作極重的罪業也沒有問題。為什么?前面講了,‘凡圣齊收’中有六凡,包括地獄眾生。就是落在阿鼻地獄的眾生,若遇到念佛法門,肯相信,肯發愿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念阿彌陀佛,地獄眾生也能往生。我們業障固然很重,但還沒有造作這么重的地獄罪業。造地獄極重罪業的都可以成就,我們更沒有問題,這一生一定能成功。‘橫出三界’,只有這個法門。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講經四十九年,說無量的法門,只有這個法門是橫出三界的。除這個法門之外,都是豎出,不是橫出。豎出難,橫出容易。

        最不可思議的、最殊勝的就是‘逕登四土’。我們曉得諸佛如來有四種凈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同時往生這四種凈土,這是沒聽說過的。千經萬論里,佛沒有這樣講過;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里,也沒這事。唯有西方極樂世界獨特,它的凈土很特別,阿彌陀佛有四土,但是四土在一起,所以一生一切生。

        “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這一句是總贊,贊嘆到了極處。‘圓’是圓滿。在圓教里面,這是極圓之教,超越了《華嚴》、《法華》。‘極圓極頓’,‘頓’是快速。禪宗是最頓的,它比禪還要快。密宗講即身成佛,它比密更密。禪與密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這法門是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我們真正要認識清楚,才有信、愿。我們如果中了大獎,得幾億萬元的財產,死了,一文錢也帶不去。那個沒用處,你得到這個法門才是真正之寶,不是世間財富能相比的。為什么?真正了生死,真正出三界。從今天起永脫輪回,成佛去了。世出世間,還有那一樁事能跟它相比?沒有能相比的。認識清楚之后要努力修學,不要空過這一生。

        同時還要把這樁事告訴我們的親戚、朋友、鄰里、鄉黨。自己遇到,得到好處,必要告訴他們專精修持凈土法門,同生極樂。多生多劫以后,若是他還在六道輪回、受很多苦難,再碰到你時,他才不會怪你害他生死輪回,吃了很多苦頭。如果我們告訴他了,他不相信,將來再遇到你,他不會怪你。只要把這個法門告訴他,我們的責任就盡到了。信不信,修不修,是他自己的事。

        三、本經持名念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

        極圓、極頓,是圓到什么程度,頓到什么程度,這也不能含糊籠統說過。本經與小本《阿彌陀經》是屬同一部。無論是理論、方法、境界,都是相同的。只是這本說得詳細,經文長,稱為大本;小本講得簡單,講得省略,稱作小本。這兩個本子都主張‘持名念佛’。念佛的方法很多,許多方法里唯有‘持名’最為方便,不受任何限制,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里都可以念阿彌陀佛。出聲念,不出聲,心里默念皆可。所以這個法門是“圓滿直捷,方便究竟”。

        我們學佛,‘佛’是什么,佛的意義是什么,都沒有搞清楚,修學就大有問題。‘佛’是覺的意思。學佛就是學覺,覺而不迷就是學佛;學佛就是學正,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學佛就是學凈,心地清凈,一塵不染。所以,佛就是‘覺、正、凈’。這三個字是一而三,三而一,三個字只要得到一個,其他兩個同時得到。三個是一體的三面,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了。這一體三面,要從那一面下手最方便、最圓滿、最直捷?就是從‘凈’。

        講席中曾經跟諸位說過很多次,禪宗是從‘覺’入門;教下是從‘正知正見’入門;凈宗(念佛法門)從‘凈’入門。要是你選擇這一宗,就是學清凈心。是不是還需要博學多聞?要是你能得到清凈心,然后才可以博學多聞。如果博學多聞得不到清凈心,那就壞了。在我想像,博學多聞不容易得到清凈心。為什么?經典看多了,未解如來真實義,對釋迦牟尼佛都懷疑,會懷疑釋迦牟尼佛思想有問題。你看經上,一會兒佛講什么都沒有,空了;一會兒他說不空,一切都是有的,釋迦牟尼佛講話前后矛盾。到底是空、是有?為什么釋迦牟尼佛說話會顛三倒四?是因為你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對不同根器的人說法。實在說,釋迦牟尼佛一生一句經都沒講過。《金剛經》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佛實在沒有說法,佛一生無非是幫助人們破除執著而已。

        你執著空,佛就說有,破你執著空;你執著有,佛就說空,破你執著有。你書看多了,不知道佛這話是對誰說的。我們如果執著有,佛凡是講‘有’的那些法門,我們都不能要。為什么?他不是對我們說的。我執著「有’,佛應該講‘空’,破我執著有。如果我執著「空’,則佛所講‘空’的一切經典,對我沒有用處。我們要念那一切講‘有’的,破除我執空。對癥下藥,藥到病除,這才有意思。就好像你現在害病,看藥鋪里那么多藥,你全盤接受,都拿來吃,這一吃準是嗚呼哀哉。是不是大夫有過錯,還是藥店過錯?都沒有過錯,是你自己糊涂。佛法亦如是,看經典能隨便看嗎?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經典不能隨便看。如果不對癥,就像藥一樣,隨便吃,沒有病會吃出毛病來。

        我們今天看許多學佛的人都學成精神病,思想言行都不正常。這不是經典的過失,不是佛菩薩的過失,是自己糊里糊涂亂學一通,得到這樣的結果是非常可怕的。自古以來,佛在經典上教訓我們,亦復如是。如《阿難問事佛吉兇經》,真正是入佛門的第一部重要經典。佛第一句話教我們,要依*‘明師’。這個‘明’不是名氣很大的‘名’,是心地光明的‘明’。名氣大沒用,現代人很會制造知名度,所以知名度高并不代表他有修有學。往往真正有修有學的人,反而沒有人知道。

        找一位真正有修、有學、有正見的老師給你指路,就不會錯。你找到這位老師,必須真聽話才行。不聽話,對老師還要懷疑,懷疑老師修學教導的方法。這樣的態度,是自己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結果什么也學不到。什么叫做老師?所謂‘師’就是他過去走過的路,吃了好多虧,上過很多當,他現在將他修學歷程的種種經驗傳授給你,使你在修學過程中不再犯同樣的過失,這就叫做師。

        后人記住前人的教訓,不犯前人的過失,后人比前人更高明。這樣的學生,一定會超過老師,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是‘師道’。現代人福薄,不懂得事師之道。所謂‘事師之道’,是記取老師過去走的冤枉路,我不走,這就是事師之道。老師走過的冤枉路,我還要再走,這是迷惑顛倒,這是真正愚笨,不是聰明人。

        現代科學技術發達,譬如學造飛機,試問你是要學現代最新式的飛機,還是要學一百多年前剛剛發明時的飛機?如果要學剛開始發明的飛機,這是笨,學了幾十年、一百多年,永遠追不上現代化。聰明人就學最新式的,還要研究改進,超越先進,這是‘事師之道’。所以,前人走的冤枉路,告訴后人有直捷的道路,你不要走我的冤枉路。可是我把這些真心話告訴你,你并不相信。

        有人來問我:‘法師,你是怎么學的,能不能把你的經歷告訴我?’他想跟我學。我學佛三十八年,我摸索這條路,走得好辛苦。你要聽我的話,我教你這條路,你就省了三十八年;你要是照我的路去走,三十八年未必有我的成就。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我今天講這一段,你們才能體會。

        佛陀經過無量阿僧祇劫,路走得太辛苦、太冤枉了,吃了很多苦頭,到最后找到一條成佛的路。他找到了,把這一條路指示我們。我們不相信,還要走釋迦牟尼佛那個老路子,還要無量阿僧祇劫還找不到,你說這多愚笨、多可憐。一切諸佛成佛之道是什么?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之后,找到的成佛之路也是‘阿彌陀佛’。我們果能接受,這稱為‘師承、師道’。本師經過無量劫才發現的,我們當下就接受了,立刻就成功,就跟他的地位平等。他成佛,我們也成佛了。難!真正不容易,所以你要相信我。原理在那里?原理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修清凈心。經云,‘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佛所說無量無邊的經典,全都是清凈心里自然流露出來的。我們心清凈了,跟佛心是一樣的,一切經就像是我自性里流出來的一樣,怎么會不懂,怎么會不明了呢!所以古人講‘一經通,一切經通’。

        一經通,就是死心塌地學習一部經。我今天在全世界講經,就講這部《無量壽經》,其余的經,我都不講了。為什么?其余的都是二流、三流、四流的。我今天講第一流的。過去講很多經是因為沒有發現,不識貨,沒找到。現在找到了,才曉得連《華嚴》、《法華》都是二流的,其他三流、四流的,我不要了。此經確實是諸佛如來自度化他的第一經!《彌陀經》跟這部經是同部,當然也是第一經。所以,我們現在所講的就是這兩種:《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兩種同時講,可收相輔相成之效。所以在圖書館,我們一星期兩天講《彌陀經疏鈔》,兩天講《無量壽經》。希望諸位真正能體會這個意思。你能體會這一點,就是‘住真實慧’,你所得到的是‘真實之利’。圓滿、直捷、方便、究竟的利益,你就會感覺到了。

        一超直入,最極圓頓。

        這八個字的含義極深極廣。我們要仔細體會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一超”,不但是超,還“直入”,不拐彎的。《華嚴》、《法華》都拐彎,唯獨這個法門是直捷入進去的。這是一切諸佛成佛的不二法門。

        以彌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作我眾生之因心,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議。

        凈土法門之所以這么殊勝,完全是以阿彌陀佛“一乘愿海”。‘一乘’是佛乘,是成佛。乘佛陀的大愿,是遇到最好的老師,把他最后得到究竟圓滿的成果,貢獻給大眾。換句話說,我們不需要麻煩,不要再修因證果,修因證果之路很長,直接就在佛果上修。所以,他不是從因到果,他是從果上修。‘果’就是‘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加上‘南無’就是六個字。

        “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諸位曉得,要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講清楚,就是這部《無量壽經》,因為《無量壽經》也叫《阿彌陀經》。‘阿彌陀佛’是什么意思?阿彌陀佛是題目,而《無量壽經》就是六字名號的注解。又《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注解。《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全部的《大藏經》概要,而《大藏經》也就是《華嚴經》的注解。你要是把這個關系搞清楚,就發現原來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整部《大藏經》,就是佛的一切教法。不單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這一句阿彌陀佛全包括了。因為它是‘果法’,不是因法,所以“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這不是方便果。

        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皆是方便果,乃至于藏、通、別都是方便果。究竟果是圓教的佛果,圓教佛果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師將之貢獻給我們,作我們“眾生之因心”。所以,我們今天修的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是一點也不差。這真正是不可思議的法門。“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這就是念佛,念這部《無量壽經》。

        我勸大家念《無量壽經》,每天念的遍數愈多愈好。這是三學、六度、十愿圓修的方法,何況又是果覺。或有人說,直接念阿彌陀佛不就好了,何必要念《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這話說得沒錯,直接念阿彌陀佛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的老實念,你自己決定往生,但不能利益眾生。因為一般人總認為這是老太婆教,很難信受,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老實念。又以社會大眾對念佛法門存有種種誤會,沒有人瞧得起這一句阿彌陀佛,所以你勸別人念,也勸不了。念《無量壽經》就不一樣了,因為《無量壽經》里的理論、境界、方法、事理、因果,樣樣圓滿,絕非迷信,才能帶動社會,人人生起信心,大家才真正認識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的無量功德。

        不念《無量壽經》,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誰也不認識,它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它到底好處在那里,也說不出來,所以必須用念經的方式,既自利,又利他。好處在此,能自度度他。大家能這樣念,能帶動全省;全省這么多人讀誦、受持,這個地方不遭難,人人有福。大劫難來了,我們臺灣不遭難。憑什么?有這么多人在受持《無量壽經》。因為你念經,依教修行,念這句佛號,念念相應,十方諸佛護念,一切菩薩龍天善神都來保護這地方,功德不可思議。

        “心作心是”。‘心’就是真理。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觀經》里告訴我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的心就是佛。學佛學什么?學佛就是修心,修養真心。真心是佛。真心沒有妄念,妄念就是妄心。妄念沒有了,真心現前,就是成佛。妄念沒有了,就是‘覺、正、凈’現前。

        我們今天念《無量壽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就是‘是心作佛’。這佛是究竟圓滿佛,真不可思議。如果諸位說念這部經還不夠,還要念別的經,我從前講過:第一等人就念一部經,這是上上根人,一切諸佛都向他致敬,因為太難得了。一生念一部經即是專精。第二等人,念兩三部經。第三等人念五部、六部經。念得愈多,等級就愈往下降。

        我勸大家修凈土,如果你是第一等人,一生就受持一部經,《無量壽經》或是《阿彌陀經》。若是第二等人,就勸你受持《凈土五經》。若是第三等人,再加上《凈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如果還覺得不夠,那我就不說了,因為你這一生不一定能往生。

        如果我教你們再走我從前的老路,就對不起你們。將來你要是真正覺悟了,會罵我,會覺得我太可惡,明明有一條近路不教你,還教你走好多迂回路。你會恨透我,是我對不起你。就像一切諸佛把成佛的路子找到了,他今天告訴我們,我們要是立刻接受,諸佛菩薩都佩服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太好。他要用無量劫,我們卻不費功夫立刻就有成就,成果立刻就跟他相等,佛菩薩也佩服,的確是不可思議。

        下文解釋這個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彌陀要解》是蕅益大師的著作。蕅益大師也是過來人,走了很多冤枉路,最后才找到這條路。蕅益大師的全集分量很多,初學不須多看,只看《彌陀經要解》就夠了。這是他著作里的精華,其余的暫時可以不必看。蓮池大師的全集,也只要看他的《疏鈔》就行了。他一生修行的心得就在這一部書上,蓮池大師所有的東西,你全得到了。蕅益大師的《要解》通達了,他的全集你也通達了。學東西要抓住綱領,一通一切都通,這要緊。

        四、《彌陀要解》云:‘一聲阿彌陀佛,即是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這一段是蕅益大師一生修行的心得。我們要能相信、接受,就是省了幾十年冤枉路。這是蕅益大師發現的,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秘訣。釋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是念佛成佛的。

        “五濁惡世”,現代的社會濁惡到了極處。‘濁’就是污染。現在全世界每個國家都重視環保,‘環保’是近代的新名詞。以前地球環境沒有嚴重的污染,用不著刻意講求保護。現在環境已是嚴重污染,所以大家有警覺心,要來保護了。其實這只是治標,不是治本。大家只見到表面,而根本的污染卻在一切眾生心地的深處。這不得了!你看看現代社會人心,被那些污染?財、色、名、食、睡,被這些妄想執著所污染。這種污染的嚴重性,比環境污染不知道高出多少倍。環境污染,大家警覺到了,要環保;而我們人心的污染怎么辦?佛法就是一切有情眾生心地污染的環保師。

        我們今天宣揚佛法,就是在做環保工作。在嚴重的污染環境里面,成佛的方法就是依*一句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這是講真話,其余一切經都沒有這個力量。從前的人污染比較輕一點,用其他的法門、其他的經典,確實有一點效果。今天的人,生長在這樣嚴重的污染環境中,一切法門、一切經典都不起作用,唯獨這一法門能對治。如果釋迦牟尼佛今天出現在世間,我相信他所有的經都不講,只講念佛法門,講別的經沒用處。諸位要深深體會!別的法門是對從前人說的,對污染輕的人說的。我們今天在嚴重污染之下,還去學那些沒有用的東西,浪費精神,浪費時間。希望大家痛定思痛,真正把這環境認識清楚,我們才能在佛法里得到真實的利益。

        這是說明怎么成佛的,把成佛的法門貢獻給我們。我們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即身就成佛。所以,他就將這“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傳授給我們了。我們是作惡至極的眾生。

        凈土法門是佛的境界,唯佛與佛才能徹底明了。九法界包括等覺菩薩在內。等覺菩薩要是沒有佛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我們今天能說、能聽,都是三寶威神力的加持。這是引用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的一段開示。這一段開示明白的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是用什么方法修成佛道的。他是念佛才成佛的,正符合《觀經》所講的‘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不僅僅釋迦牟尼佛如是,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成佛,無不是依念佛法門,所以千萬不要把這法門看輕了。實在講,它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佛果上的境界,只有佛才能究竟明了,絕對不是九界凡夫所能了知的。依自己的能力,不能成佛果。我們能信,能理解,是過去無量劫來累積的善根、福德,才能蒙佛力加持。得佛力加持,我們才能信,才能解,才肯發愿求生。

        上次我講的跟這次講的不一樣,這次能把味道講出來。上次講不出來,不是我保留,是我未參透,今天才發現。所以,你們愈是后來聽講的,福報愈大。聽過前次講的,今天他不再來聽,是福報小,只能聽淺說,深一層的義理,他就沒有福來聽。

        又曰:‘舉此體(指法界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可見此經正是如來稱性極談也。

        ‘體’就是阿彌陀佛之體,也就是法界。‘阿彌陀佛’翻成中文,‘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意思是‘無量覺’。無量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用今天的術語來講,時間、空間,時空里的一切萬物無量無邊。用一個名號作代表—無量覺體,沒有一樣他不是正確圓滿的理解,覺而不迷,這就是阿彌陀佛名號的含義,所以這名號就是宇宙萬物的本體。法藏比丘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就用這名號,西方極樂世界也用這名號。所以“彌陀身土”都用這‘阿彌陀佛’名號。

        “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可見得名實相符。名是實之名,就是我們自家的真如本性,所以古德常講‘自性彌陀’、‘唯心凈土’。阿彌陀佛與西方凈土就在我們心性之中,是我們自心變現之物。若是自心變現,現在要想求生,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我們常聽說,世間法求人最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求人,是求自己。原來彌陀是自性彌陀,凈土是唯心凈土。見阿彌陀佛證西方凈土,要從自性中求。這是把原理說出來了。可見此經正是如來“稱性極談”,這一句話說得好,也非常重要。

        《華嚴》、《法華》在大乘法里,是為大家公認的一乘圓教圓滿法門。可是跟《無量壽經》比較,這兩部經比《無量壽經》還要差一等,差在沒有《無量壽經》講得圓滿。因為《無量壽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而《法華》、《華嚴》不及它。《華嚴》、《法華》只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就是說,圓教初住以前,別教地前的菩薩都沒有分。這一比較,《無量壽經》比那兩種還要圓滿,所以稱作‘稱性極談’,也是登峰造極之意。

        五、《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直截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

        這是《觀無量壽佛經》講凈宗的原理。凈宗修學的理論、基礎,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什么是‘佛’?‘心’是佛。所以禪家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心’跟‘性’是同一個意思。‘性’是本性,是從體上講的;‘心’是從作用上講的。有體當然就有作用。體不變,體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我們現在迷失了本體,迷失了自性;雖然迷,它還是起作用。這能起作用的,我們還稱它作‘心’。雖然是‘心’,心上面要加個‘妄’字。‘妄心’就是迷失本性所起作用的名稱。‘妄心’也稱為無明。‘明’是明了;‘無明’是不明了。對于自己,對于環境,對于宇宙人生都不明了。本來是明了的,現在不明了了。

        所以佛教我們修行要修明心,使不明的心恢復光明。‘心’只要不迷,便恢復光明,心本是凈。把本性比喻作水,把不明的心比喻作波浪。水若是起波浪,波浪雖然還是水,但它觀照的作用失掉了,就不明了了。現在要怎樣修?要把這水靜下來,讓它恢復到平靜。水在平靜的時候就像一面鏡子,外面山河大地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為什么會失掉了本性?因為心動了,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波浪,波動使一真法界變化為十法界依正現象。

        佛講‘十法界’。除佛法界外的九法界,其差別就在妄心振動的幅度大小不一樣。九法界里地位愈高的,振動的幅度愈小。像菩薩,菩薩心還是動的,但是動的幅度很小,微微的浪花,還算是平靜的。愈往下層,心的妄動愈來愈嚴重。三惡道眾生的妄心是大風大浪,所以迷惑顛倒,完全迷失自性的真相。

        由此可知,佛法修學的樞紐在‘定’。八萬四千法門,也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法’就是方法,‘門’就是門道、門徑。方法、門徑盡管不同,修學的目的卻相同,都是修‘定’。念佛人就是修‘一心不亂’;不是修別的,絕對不是修得見神、見鬼、見菩薩、見阿彌陀佛、見蓮花。若是修到見什么,就是你的心在妄動,這不是好現象,是錯誤的。我們修的是一心不亂,修的是清凈心。心凈則土凈,清凈心就是真心,清凈心就是凈土,這是關鍵之所在。極樂世界彌陀凈土,就是清凈心性顯現出來的。

        ‘佛’是‘覺’的意思。通達一切法,稱為‘佛’。《華嚴經》告訴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變現,那有不知道的道理。自己造的業果通達明了,即是明心。明心就是見性,因為心就是性。現在我們的心不明了,所以性顛倒了。其實佛法里的這一句,跟儒家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意思是相同的。

        ‘德’就是本性,就是真理,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是光明的,現在再加上一個‘明’,這個‘明’是動詞。‘明德’之上何必要再加一個明?可見現在不明了,不明就要使它恢復光明,與‘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同一個意思。中國的孔夫子與釋迦牟尼佛的見解相同。佛經說得詳細,而儒家的經典文字少,說得簡單扼要。

        實在講,《四書》不亞于《大方廣佛華嚴經》。《四書》的確是我們中國國粹的精華。要真正懂得《四書》的意思,一定要念《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四書》的注解。《四書》里有理論,有方法。《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和《孟子》,就像《華嚴經》里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孔夫子說出來了,并且作樣子給我們看;孟夫子也作樣子給我們看。這道理很相似,很接近的。從這個角度去讀《四書》,就非常有味道,趣味無窮。世出世間的大圣大賢,無非是為一切眾生展現大智慧覺者的快樂生活,教人學習。

        佛法真正不可思議,讓我們曉得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是心是佛”。每個人都有真心,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雖然有妄心,妄心是依真心起的,沒有真,那來的妄。好像我們人,人身是真的,影子是妄的。影子是依人身而有的,離開人身那來的影子?離真沒有妄,妄依真起。要把真、妄確實搞明白,就不迷了。不迷就明心,就成佛了。這是從理上說的,人人本來就具有的,無有差別。九界眾生跟佛沒有差別。

        上面說的是‘性德’,下面這句講‘修德’。要緊的是修德,“是心作佛”這句重要。我們要想成佛,這一念就作佛。有人求人間的富貴;求家人的平安;或者求來生升天,他沒有想到要求作佛。向往升天,天界不究竟,并不圓滿。天上福報比人間大一點,壽命長一點而已。欲界天也有生、老、病、死,所以不究竟。縱然生到無色界天,死了之后還要輪回。我們把這些現象搞清楚,搞明白了,為什么不發心去作佛?若以為作佛太難,佛太高了,怕作不成佛,認為自己這一生業障深重,罪業無邊,怎么能成得了佛;其實這些想法、看法都錯了。你只看到現象的片面,沒有看到整體。如果你看到整體,就不會懷疑。

        十法界的因緣果報,就在我們的現前一念,這才是真正的事實。所以,我們的心念佛、就是作佛;念菩薩就是作菩薩;念羅漢就是作羅漢;念天,將來能夠升天;念貪、嗔、癡就墮三惡道。貪心墮餓鬼道,嗔恚心墮地獄,愚癡墮畜生。愚癡就是是非、邪正搞不清楚。是非顛倒,邪正不分,就墮畜生道。這事實真相我們搞清楚了,我們要想作佛,作佛是怎么作法?剛才說了,你就‘老實念佛’,必定作佛。所以人的心理、觀念很重要,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看看上了年紀的人,身體不好,常常生病。為什么那么多病,病都治不好?因為他一天到晚想病,他就作病人。自己想病,這病怎么能好!所以我勸同修們,心只要念念想佛,不要想病,病就沒有了。即使真的有病,病也會沒有了。為什么?你不想它,它就沒有了。可見一切法真的是由心想生。

        我過去在講席中曾經告訴諸位,身體是一部機器,無數的細胞就是組合的零件。什么力量在控制它,組合它,就是‘念頭’。我們常常想病,它就組合成病,那就生病,就受病苦。若念念想作佛,它的組織就不離佛,就會改變體質。這種改變不是因為進補吃藥,吃藥改變不了,而是在觀念上改變,念頭上改變。不在飲食,不在醫藥,是在念頭上、心理上改變,你的體質也就自然改變了。一個健康的人為什么天天想病?這是愚癡!

        我們要作佛,就要想佛,常常想佛,念念想佛。自心念佛,即是如來正覺。這‘如來’不是別的佛,是自己。經上凡是講到‘如來’,都是說的自性。“如來果覺”就是自性覺。我們能念自心,心心想見佛,心心想成佛,就是自性覺,就是本來成佛,即是“是心是佛”。

        念佛法門不可思議,無比的殊勝。教你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即是“是心作佛”。在修行里是真正第一。成佛,并不是成別的佛,是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經上講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課誦本里常念‘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十方世界中,阿彌陀第一’。我們現在成佛,要成第一的阿彌陀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你本來是佛,本來具足自性覺,現在又念佛,想阿彌陀佛,就是現在又作佛。如是修持那有不成佛之理。

        我們見面常常都會問:‘你今天做什么?’有沒有人回答,‘我今天在作佛’。這很重要,你今天作佛,天天作佛,怎么不成佛?當然成佛。所以,千萬不要把寶貴的光陰去打妄想。打妄想是造六道輪回的業因,就是造無邊的罪業。同樣是這個心,與其造無邊的罪業,不如念念作佛。佛就是把這秘密的法門教給我們,傳授給我們。你若學密宗,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的密咒。這是真的,一點不假,念這咒就成佛。

        念密宗里的那些咒,你未必能成佛,念得不如法,會變成魔。念阿彌陀佛決定成佛。念阿彌陀佛,“當下即佛”。念佛的時候,當下就是佛。念念相應,你的心、愿、行只要與佛相似,就相應了。心是佛心,愿是佛愿,行是佛行,這是相應。如果不相應,口里念阿彌陀佛,心與阿彌陀佛不一樣,愿也不一樣,行為也不一樣,這是不相應。若不相應,雖念不能成佛,所以古德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定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本愿,阿彌陀佛的本心,阿彌陀佛的本行。這些在那里?全在這部《無量壽經》里。這一部《無量壽經》要是念熟了,你都能理解,你的心、愿、行就與阿彌陀佛相應。那個時候念這句佛號,跟普通人念的就不一樣,是念念相應。所以,本經不可不讀,不讀不相應!

        也許有同修要問,‘我們在《往生傳》里看到許多老公公、老太太,一生只念這句阿彌陀佛,往生時瑞相很好。他們沒念過《無量壽經》,怎么能往生?怎么能成佛?’說老實話,那些老公公、老太太是上上根人,我們比不上。人家心地清凈不打妄想,一天到晚就一句阿彌陀佛,凈念相繼。我們做得到嗎?做不到就比不上人家。如果你這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什么妄念都沒有,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可以不念經。如果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本經是非念不可!這不能不知道。

        夏蓮居居士是菩薩再來,應這個時代眾生的需要,把《無量壽經》重新整理會集,成為一部新的經本,普度末法眾生。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可以說是非常深厚。在這本子流通還不到五十年,我們就可以人手一冊,就能依照這本經來修行,這是很大的善根、福德、因緣。因為這法門“直截了當,方便究竟”,比《華嚴》、《法華》還要直捷。《華嚴》后面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導歸極樂,是拐彎才去的。我們不必經過那條路就到達了。這方法確實非常‘方便’,一句阿彌陀佛隨時隨處都可念,不受任何限制,沒有任何障礙。人人能修,人人能學,人人能成就,這是‘究竟’。

        “奇特殊勝,不可思議”。八萬四千法門里,這確實是最特別殊勝的一個法門,任何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

        六、凈土諸經中,唯此經備攝圓妙,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愿為本。深明三輩往生之因,廣攝九界圣凡之眾,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是故此經稱為凈宗第一經也。

        佛陀當年在世,專門介紹彌陀凈土的有三部經,稱為凈土三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佛經》。后來的大德把《華嚴經》的《普賢行愿品》,和《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三經后面,合稱為凈土五經。現在我們看到的凈土諸經,是五經一論。一論就是《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作的,專說修持彌陀凈土。

        在這些經論中,唯獨《無量壽經》介紹西方世界最為詳細,最為圓滿。所以說“此經備攝圓妙”。‘圓’是圓滿;‘妙’是贊嘆。無論在言論、方法、境界,都達到了究竟圓滿;而且經文不多,真是妙!這一句是綱領,“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菩提’譯成中文是‘覺’。‘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什么樣的心才覺悟?真正認識清楚這個世界生死輪回可怕,這心就覺悟了。真正發心想要超越六道輪回,求不生不死,這心是覺悟了。如果再能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心是大覺,是無上覺,是究竟覺。這就是發菩提心。

        發無上菩提心,就是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若是心不覺,就是迷。迷在那里?迷在六道,迷在生死,因為他沒有超越三界的念頭。我們稱阿羅漢為‘正覺’,因為他發愿超越六道輪回,了生死,出三界。我們想求升天,這也是覺,但不正,因為升天尚沒有離開六道。天道只比人道好一些,壽命長一點,死了以后還是墮落,還要輪回,所以雖覺不正。出三界才稱‘正覺’,明心見性才是‘正等正覺’。

        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稱作‘無上正等正覺’。若是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實踐無上正等正覺。你真有這心愿,老實念佛,人家問你:‘今天干什么?’你說:‘今天在作無上正等正覺。’作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作佛。今天沒有作別的,今天在作佛,天天都在作佛,這還得了!

        “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這是修持重要的原則。怎么作佛?要專念。專念這部《無量壽經》,專持這句阿彌陀佛名號。不念經的時候,就念佛;不念佛的時候就念經。二六時中,凈念相繼,就成功了。這就是作佛。如果我們不念佛,不念經,就會打妄想,妄想就是造六道輪回之因。貪心起來了,就作餓鬼。人死了以后,墮入六道,不見得都到鬼道去,為什么常常講人死作鬼?這話說得也有幾分道理。你們想想看,在貪、嗔、癡的念頭里,就是貪心最重。若貪心重,貪心引導你淪落到餓鬼道;嗔恚心重,就到地獄道。畢竟是貪心重的人比較多,淪入餓鬼道的人自然就多了。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一向專念’。現在的世間是亂世,欲出離亂世,最寶貴的是光陰。要把這寶貴的光陰做正經事;正經事就是念佛,就是作佛。不要把寶貴的光陰浪費掉,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

        念佛法門最忌諱的是夾雜。我們的目的是修清凈心,心一有夾雜,就不清凈了。念經,專念一部;發心講經,也專講一部。如果你發心專講《阿彌陀經》,一生就講這一部,不講第二部。能講到三百遍、四百遍,后人看到你,一定合掌稱你‘阿彌陀佛’,你等于是阿彌陀佛再來。要是什么經都講,就什么都不是,這樣很難成就。諸佛講經是為教化眾生。教育是師道。老師把自己走錯的路告訴后人,使后人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是教學。今天我把過去走過的錯路告訴你們,你們不相信,還要照我的錯路去走,真是冤枉!

        我走的什么錯路?就是當初沒有專習一經,專講一經。如果我專門講《無量壽經》,或者專講《阿彌陀經》,我今年講經已經三十一年了。三十一年不中斷的話,今天走到全世界任何地方,大家必定稱我‘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年輕的時候無知,好高騖遠,雖然有老師指導,但不相信,現在才真正覺悟。覺悟之后,我什么經都不講了,人家來請我講,我說:‘謝謝,不會講。’人家說:‘你從前講過了。’從前我真是膽大妄為,胡說八道,現在不敢講了。現在我只講三部:《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普賢菩薩行愿品》。

        《普賢菩薩行愿品》和《無量壽經》合起來是整部的經典。本經第二品‘德遵普賢’,經中多次講到普賢道、普賢行。所以,魏源居士將《普賢菩薩行愿品》列在三經之后,稱為凈土四經,這的確是很有慧眼,很有道理。我們用這三經求生凈土,就決定有把握,決定*得住。不可以貪多,貪多會壞事。大家要記住‘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就行了。

        “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愿為本”。為什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就有把握往生,而且決定往生,一點都不懷疑。憑什么?就憑四十八愿里的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十念都必定生,何況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有不往生的道理!這是往生的依據,一點都不要懷疑。經中明白開示三輩往生之因。凈土有上、中、下三輩,《觀經》里把它開為九品。九品就是三輩的展開,三輩是九品的歸納,意思完全相同。文字雖有詳略之別,但義理完全相同。這義理在《無量壽經》里講得相當詳細。“深明三輩往生之因”,講到經文,我們還要詳細討論。

        “廣攝九界圣凡之眾”,‘廣’是普遍,普遍攝受九法界。九法界里的菩薩、緣覺、聲聞是圣人;六道是凡夫。所以,念佛法門所度化的對象是九法界所有一切眾生,比《華嚴》、《法華》廣大得多,是《華嚴》、《法華》之所不及。

        “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持名念佛的方法‘直指往生歸元’。‘歸元’就是見性成佛。念佛法門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證無上正等正覺,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才叫歸元。不僅在娑婆世界如此,在十方三世,無量無邊恒沙諸佛國土里,亦復如是。要想究竟歸元,只有一條路,念佛法門。一切諸佛成佛,就是走這條路。

        現在佛把這條路指授給我們,我們依照這條路走,一生必定成佛。所以,你要依照這路子去修行。你能這樣做,十方諸佛對你的修行都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么?他們成佛經歷無量劫,走了好多冤枉路,吃了好多苦;你真幸運,一下就把成佛之道找到,這一生就成功了。他們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修無量劫才成佛,而我們幾天就成佛了,這一生就如愿了。這是令一切菩薩不得不佩服的啊!

        諸位同修今天要是肯接受這法門,我也佩服你。我走了三十八年才找到這條路,你怎么一學佛就把這路子找到了;我比你多走了三十八年冤枉路。若是你能相信,那是你的福報。要是你不肯相信,你走我走過的老路子,走三十八年,未必能有我這成就,未必走得通。若你要走諸佛那條路,你就去念《大藏經》,三大阿僧祇劫也未必有成就;這一生沒指望了,還不曉得要搞多少次六道輪回。這要知道,千萬不能再當面錯過這修行的法門。這是‘直指往生歸元之路’。

        “是故此經稱為凈宗第一經也”。為什么稱凈宗第一經?古德有個比喻,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來作比較,《華嚴經》第一。《華嚴》跟《無量壽經》比較,《無量壽經》第一。這不僅是凈宗的第一經,也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第一經。我們必須知道!因為它是直截的成佛之道。你要懂得這個事實,才知此經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第一經,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講的第一經。所以,受持本經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受持這一部經就等于受持全部《大藏經》。受持這一部經要一個字都不漏。受持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也是受持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無量劫所宣說的一切法門。

        當今幾個人能認識這部經?為什么擺在面前,卻當面錯過?因為不識貨。真能識貨也不簡單,中國人講,‘只怕不識貨,不怕貨比貨’。我是比了三十八年才比對出來的,才認識它,這才清楚明了。然后遇到黃念祖居士,他給我作證明,果然是找到了。有一些人總是有點懷疑它是第一經,講的語氣不敢肯定,模棱兩可。黃居士給我證明,完全肯定它是第一經。

        七、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

        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這部經是如來所說的第一經,凈宗為什么不能普遍的宣揚,原因就是它沒有善本,翻譯得不圓滿。所以,宋朝王龍舒居士、清朝彭紹升居士、魏承貫居士,先后都有會集本及節校本。這三家會集的本子,現在我們都收集在《凈土五經讀本》里面。我們這一代的人福報很大,遠超過前人。像李炳南老居士在臺灣一生弘揚凈土;道源老法師也是一生弘揚凈土,這些本子,他們都沒有全部見過,因為這些本子很少流通。《大藏經》里只有王龍舒的本子,臺灣沒有別的單行本流通,找不到!只是聽說有,沒見過。我們這一代同修有福。每年我到香港弘法,就留意這些本子,找了三年,才把這些本子找齊了;然后把它合印成一冊。諸位打開《凈土五經讀本》,《無量壽經》九種本子全部都在手上。它是自古以來凈宗的大德們想不到的,我們今天都到手了,我們的福報超過前人。但是王、彭、魏三家的本子多少都不圓滿,不能稱為盡善盡美,所以印光大師不取。印光大師對他們的本子有所批評,并不是不應該會集,是他們會集得不完善、不妥當。

        蓮公老人悲智雙運,宗說俱通,圓融顯密禪凈于一心,專弘持名念佛攝萬德。

        這段簡單介紹經本的會集人—夏蓮居老居士。夏老是前清末年的人,曾作官。他的國學基礎、佛法的造詣,都為佛門四眾弟子所景仰。“悲智雙運,宗說俱通”。‘宗’是宗門,‘說’是教下。‘宗說俱通’就有三藏法師的水平,因為他宗門教下都通達。這是肯定會集這部《無量壽經》的夏蓮居居士,也是一位三藏法師。不但‘宗說俱通’,而且‘圓融顯密’,他在密宗里修學也很有成就。

        “圓融顯密禪凈于一心”,這不是普通人,他絕對不是專弘凈土,只懂凈土,其他的宗都不懂。他是樣樣都懂,樣樣都通,是位大通家。我們有緣遇到,很羨慕老居士,發心跟他學習,學禪宗,學教下,再學密宗。好了,你這樣學,要走他走過的路子,這是非常危險的修法,恐怕還走不到一半,這世間的災難就來了。那時該怎么輪回,還是怎么輪回,這就可惜了。你看看他到最后怎么走的,到最后還是專心念佛往生凈土。我們要記取這個教訓,他最后是專弘凈土,專修凈土。

        “專弘持名念佛攝萬德”。萬德是什么?宗說、顯密、禪凈,世出世間一切法原來都在這句佛號之中。大澈大悟,這是大覺,真正徹底覺悟了。自己覺悟之后,發現這是無量法門中的第一法門。找到之后,他絕不自私,從此而后自行化他唯此一門。

        冀此無上寶典,饒益當來,乃繼前賢,重行會集。

        他發現《無量壽經》是第一經,發現《無量壽經》在一切法寶當中是第一無上的法寶。但惜此經至今沒有善本,這才發心重行會集。

        “乃繼前賢”。前賢就是指王龍舒、彭紹升、魏承貫,他們都有會集本及節校本傳世。

        屏棄萬緣,掩關三載,凈壇結界,冥心孤詣,稿經十易方慶經成。

        這段是說明夏老居士會集的經過。我們看這本經書薄薄的,分量不多,豈知他用了整整三年時間,閉關三年,把一切事情都放下,夜以繼日專心會集。把五種原譯本,重新做一番校正比對;重新編輯,編成一個最完備的本子。所以,這個本子就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是最圓滿的本子。經文中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他沒有改動一個字。

        印光大師過去批評王、魏二家的會集本,因為會集者把原文改變了。他們改的沒有問題,因為他們對佛法、世法都通達,改得反而比原文更好。但是印光法師說,在學習態度上是不可以的。因為既然是會集,而不是翻譯,一定要忠于原本。雖然你改的沒有問題,怕的是開啟后人任意改經之端。他若是看不懂,也隨便改一改,張三改幾句,李四改幾個字,經本傳到后世就愈傳愈訛,經的內容就全錯了。因此,印光大師對于王、魏二種會集本有嚴厲的批評。夏蓮居知道前人會集之病,決定要忠實于原譯本,一個字也沒有改動。

        “凈壇結界”。凈壇是用密法加持。“冥心孤詣”,也就是說一心、專心,一心一意來做這件工作。三年當中,念念就是想把五種原譯本會集成一個完善的本子。

        “稿經十易方慶經成”。會集的稿本,先后修改了十次,這才算是定本。完稿是在民國二十一年。定本流通是在民國二十五年。讀原本的序文,此經是二十五年才開始流通的。

        蒙慧明老和尚印證,慈舟專講于濟南,并親為科判。

        慧明老和尚是當代的高僧。這位老和尚也是顯密圓融,宗說俱通,是很難得的一位善知識。在臺灣,《慧明法師開示錄》這本小冊子流通很廣。黃念祖的《無量壽經》注解前面有一張照片,就是慧明老和尚給夏蓮居居士印證的,兩人站在佛像面前,手上拿著經書會集本。

        “慈舟專講于濟南,并親為科判”。慈舟法師是民國初年一位杰出的法師。在臺灣的懺云法師是慈舟法師的學生;已經往生的道源老和尚也是慈舟法師的學生。慈舟法師曾經在濟南開講《無量壽經》,就是采用夏老的會集本,而且還有科判。我前年到北京訪問,黃老居士將此科判贈予,喜慰無量,即將慈老科判附在經本后面流通。因為本省佛教界,道源老和尚跟懺云法師都是受人尊敬的,此科判是這兩位法師的老師做的,對于在本省流通《無量壽經》,決定能啟發大眾的信心。

        梅公于中廣播講此經,稱為最善之本。

        梅公是梅光羲居士。梅居士是臺中李炳南居士的老師。黃念祖是梅光羲的外甥,梅光羲老居士是黃念祖的舅父,真是家學淵源。黃念祖居士又是夏蓮居居士的學生,親近夏老二十年,是夏老的傳法弟子。梅光羲居士曾經在中央廣播電臺播講此經,稱贊這個本子“為最善之本”。

        且在序文中贊曰:‘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繁復冗蔓,歸于簡潔;凌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序文在本經前面,是梅老居士寫的。他在序文里贊嘆:“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稱贊本經是純而不雜。自然是夏老的選擇、編輯得非常恰當,明白確實,字字句句都有根據。這樣的會集,印光大師就會喝采,不會責備了。這是會集者良好的態度。

        “艱澀沉晦”。古譯里確實有很多比較難懂的地方,讀不順口,意思也搞不清楚。他在會集的時候使之明朗。

        “繁復冗蔓,歸于簡潔”。就在五種原譯本里,采取意思很清楚、很明白、很圓滿的經文。

        “凌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闕’就是有的本子上有,有的本子上沒有,他都能將文義會集,抄在一起補足圓滿。

        “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這是贊嘆到極處。夏居士將這五種原譯本重新校對,重新整理,重新編排,重新分組(就是分類),再加上四十八品的品題。編得非常有體系,而且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的確是花了三年苦心做的。利益眾生無量無邊!

        是此本問世以來,講說贊揚,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行見大經光明,常照世間。《無量壽經》之善本,于茲慶現,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

        自從這本子印出來流通以后,“講說贊揚”,依照這本子講說、贊嘆。“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當時就有這現象,現在更普遍。這個本子在全世界每一個地方,我們為大家介紹時,沒有一個人不歡喜的,確實像梅居士所說的“行見大經光明,常照世間”。‘大經’就是《無量壽經》。一般佛教稱大經,是指《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凈宗稱大經,就是指《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之善本,于茲慶現”。此經善本,一直到夏蓮居居士的手上才出現。我們現代人有福,對凈宗所有障礙都破除了。“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

        八、本經之殊勝在于契理契機。

        佛經稱之為契經,就是一定要契理、契機。‘理’是真理。現代人講真理,佛法里講‘真如本性’,就是我們常講的真心,一定不可以違背。凡夫用心是妄心;佛菩薩用心是真心。從真心里說出來的話就‘契理’,其次要‘契機’。‘機’是眾生的根器,也就是能領會接受的程度。如果佛說的法門,雖然契理,但講得太深了,我們聽不懂,那等于白說,沒有利益的。如果我們有相當的程度,佛說得太淺了,我們不需要聽,也收不到效果。所以,必須要能適合眾生的根器。一切大、小乘經典都是為眾生所宣說的,每部經都符合這標準。如果不符合,就不是佛法,也就不是佛所說的。既然每部經都合這標準,為什么說本經最殊勝?這是在于‘契理、契機’。

        一切經都契理、契機。本經殊勝在契理達到究竟之理。一切經典里,講契理都比不上這部經。如果講契機,那就更不如本經。因為本經‘三根普被,利鈍齊收’,上能契合等覺菩薩,下能契合地獄眾生。這的確是一切法門、一切經典所沒有的,我們從這一點能認識本經的價值。

        理者:實際理體,亦即真如實相。本經乃‘住真實慧’,‘開化顯示 真實之際’,并‘惠以真實之利’,純一真實也。

        現代人學佛,尤其是年輕人,第一、要求新。舊的、老的都不要學,一切要學新。第二、要求變。第三、要求快。這是現代社會潮流,不能說他錯。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人人都追求‘新、變、快’。要怎樣才真正達到最新、巧變、最快?諸位要記住,這三種求法決定離不開‘戒、定、慧’。如果離開戒、定、慧,便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是什么?

        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好,‘末法時期(就是指現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邪師就是魔子魔孫。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去見世尊,告訴世尊,‘我要破壞你的佛法’。因為佛法要度眾生出三界,魔王最不愿意看到眾生超越三界,這是他最不喜歡的事。魔王說,‘我要破壞佛法’。佛就告訴他說,‘佛法是正法,正法是沒有任何勢力可以破壞的’。魔王說,‘等到末法時候,你的法緣衰了,我就派我的魔子魔孫都出家,都剃了頭,披了袈裟,來破壞你的佛法’。釋迦牟尼佛聽了之后,一句話也不說,流眼淚了。所以我們要記住,要警惕。

        因此,在今天須知不一定穿上袈裟,剃了頭,就能代表正法。有些居士學的是正法,而有一些出家人是學邪法。在魔子魔孫和居士里,也有學邪法的。果真如此,這世界麻煩大了。所以在現前社會里,我們怎樣親近一位善知識,實在是太難了。善知識頭上也沒有貼個標簽:‘我是善知識’。假如他頭上真貼了一個善知識的標簽,恐怕又未必就是善知識。

        你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一位善知識不謙虛,都能自謙且能尊重他人。所以,正法、邪法;或真的佛法、或假的佛法,一定要用我們的智慧辨別。如果不能辨別,有一個方法可以用,只要你老實就不會上當,‘老實念佛’就可以。對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都平等恭敬,平等心看待。魔王能力再大,也沒有辦法障礙;我們也不會受其害,反而能得到他的利益。可是各位要記住,原理、原則絕對不能違背,那就是‘戒、定、慧’三學。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的修學以‘定’為樞紐。‘戒’是幫助得‘定’的手段,而非目的。‘定’是修行的關鍵;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開智慧。智慧從那里開?從定開。所以,智慧沒有辦法求,只要得到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定、慧是同一樁事。‘定’是體,‘慧’是用,有體當然就有用。由此可知,我們只要得定就不怕不開慧。

        在凈宗里的定就是‘一心不亂’,也叫做‘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禪定。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來修定。所以,古德極力提倡‘持戒念佛’,戒律非常重要。《無量壽經》從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都是講‘戒律’。我們依照這一本經修行,不必再找麻煩。念佛人求的是清凈心,能把‘五戒十善’修好,對于我們求‘一心不亂’,求‘念佛三昧’決定有幫助。所以,只要依照《無量壽經》來修就好。

        本經的特色是把‘戒、定、慧’融合在‘信、愿、行’三資糧之中。信心清凈了,信心里就具足戒、定、慧。因為清凈信心,不會有過失,戒就在信心里。信心清凈絕不動搖,就是定在其中。信心清凈不生疑惑,就是本經講的“住真實慧”。可見‘清凈信’包含三資糧;一個‘信’把戒、定、慧都包含在里面。你們想想看,這不快樂嗎?你要求快、求新、求變,都在里面,總出不了三資糧。

        ‘愿’、‘行’也是如此。愿、行堅定,戒在其中。不會三心二意,不會犯一切過失。因為只有一個愿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沒有閑工夫去想壞事,做壞事,所以愿、行里也是戒、定、慧三學都包含在其中。

        信、愿、行中,‘行’是持名。二六時中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念相繼,無有間斷。你們想想看,戒、定、慧三學在不在其中?都在這句名號之中。實在找不到還有那個法門比這更新、更快、更善巧,所以你要求新、求變、求快,在此經經文之中都說盡了。

        通常我們只知道,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這些等覺菩薩,他們‘住真實慧’。我們連什么叫真實慧都不懂。剛才我透了這么一點消息,你能信,能愿,能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真實慧’。我們自己‘住真實慧’而不自覺,這是迷,不是悟。迷沒有關系,因為你還是永遠住在真實慧之中。假如一旦覺而不迷的時候,你的信心清凈,不生煩惱,對世出世間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現前的生活幸福、快樂。在這世間你是最幸福、最快樂的人。真的,不是假的。悟了就得到,迷了就得不到。這是‘住真實慧’。

        ‘住真實慧’就是念這一部經,念這句‘阿彌陀佛’。要從信心、愿心來念這部經,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住真實慧。念一個小時就住一小時真實慧,念兩個小時就是住兩小時真實慧。要是不念,就住在煩惱里,不念經就打妄想。念經、念佛,把一切妄念都放下,就是住真實慧。

        住真實慧的利益就是下面一句“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正如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你自己得到的利益。‘開’是開顯。‘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變,‘變’是變化。開顯變化顯示什么?顯示真如本性!禪家用參究的方法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凈宗用信、愿、持名的方法,同樣也達到這目的。而且凈宗的方法比禪宗更穩當、方便、快速。這就是自利。

        “惠以真實之利”,就是利他。‘惠’是給予,是惠施。我們自己住在真實慧,得到真實之際,自己得到好處,要把這好處介紹給別人。惠以真實利,一切經典里,沒有比此經更真實的了。

        同修之中有不少是聽第二遍,也有聽第三遍、第四遍的。心里應該明白,一切經里,沒有比這一部經更真實。這部經是一切諸佛修行成佛的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用這方法修行成佛的。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把他成佛的方法傳給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用這方法成佛的。

        我跟諸位說過《華嚴經》修行的次第。有些同修們還沒有聽到,現在要注意聽。我們誦經念佛,是不是為求解脫?答案是否定的。我在此地講,你們在此地聽,是不是想契入經的境界?答案也是否定的。你要是抱著我來聽聽經文的內容是什么意思,那就錯了,你聽到的是皮毛。要怎么樣聽?記住馬鳴菩薩教人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要‘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聽經的時候就是戒定慧、聞思修,三學三慧一時齊修,同時圓成,這就是住真實慧,才會開悟,才能契入。聽我講一句話,把這句話記在心里,甚至怕記不住,還要寫在紙上,這是打妄想,你所聽的都是邪知邪見。為什么?你看《金剛經》上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說法者,無法可說’。世尊四十九年都沒有說過一句法,我還有什么可說。的確佛一句話都沒有說,我也一句話沒說。你怎么聽那么多?所以,我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你們應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才相應!這是相契,才會開悟。

        在講堂聽經一個半小時,專心在這里聽,聽經是修行。一個半小時專心聽,不打妄想,不起分別,不起執著。讀經是三學三慧,念佛是三學三慧,聽經還是三學三慧。聽經會修,穿衣、吃飯、處世、待人、接物,樣樣都是三學三慧同時圓具,這就有成就了。這是一切經所詮之事理。

        本經確實第一殊勝,十方諸佛用此方法成佛,一切諸佛勸導六道眾生依此法門,修此法門,當生決定成佛。有的人以為難,當然難。你看看那些人像不像一生成佛的樣子?念佛法門只是對成佛人說的,有人此生成不了佛,他對這法門當然不能接受,他會學其他的法門。其他的法門或是教你成菩薩,教你成阿羅漢,教你得人天福報;唯獨這個法門是教你現在成佛。我們的根性真成熟了。怎么知道自己根性成熟?如果聽了此經生歡喜,真正能信得過,真正肯發愿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愿見阿彌陀佛,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成熟了,你就是念佛法門的當機者。一點都不會錯。

        這三種真實,“純一真實”的理念,不摻雜絲毫的虛妄,純真無妄,比《華嚴經》、《法華經》還要純。《華嚴經》到最后如果沒有十大愿王導歸極樂,它還有欠缺,就不圓滿。我們在《華嚴經入法界品》看到的就是《普賢行愿品》,稱為《四十華嚴》。前面三卷半是本會,后面吉祥云以下是末會。佛以善財童子作為修行的典范,也就是教導一切修行人,應該用什么樣的態度,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學佛。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

        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代表‘住真實慧’。善財在文殊會下成就‘念佛三昧’。我當年讀《華嚴》,講《華嚴》的時候,在《華嚴經》里生起了疑問:善財童子到底學那個法門?無量法門中,他學的是什么法門?文殊菩薩學什么法門?普賢菩薩學什么法門?然后再仔細的查經,原來他們學的都是念阿彌陀佛的法門。我發現這個事實,所以才回過頭來,對凈宗念佛法門再也沒有懷疑,死心塌地接受了。這才真正找到門路,真正相信念佛了。

        善財童子是在文殊會下成就‘念佛三昧’,也就是般若經里所講的‘根本智’。根本智是‘無智’,無智即是實相般若。他修的是大定,只有無智的大定才能把煩惱斷盡。四弘誓愿,‘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要先斷煩惱,再學法門,這就是開慧。煩惱沒有斷,所學的法門都變成煩惱。煩惱已經夠多了,再要增加煩惱,怎能成就?煩惱沒有斷,所學的世出世間法,都變成所知障。所知障里必定會生煩惱,所以你的煩惱障、所知障是天天增長,與道相違背。‘道’是什么?道是清凈心。與你的清凈心相違背,你學了佛,一天比一天煩惱,一天比一天苦,一天比一天糊涂。

        從前李老師很客氣的說,那些不善學的,一個個都學成佛呆子了。念書不會念的,念成書呆子;學佛學不成,都變成佛呆子了。所以,善財童子的確是一個教人學佛的好榜樣。大家一定要記住,要修清凈心,先要斷煩惱。不但佛法如此,儒家教學也是如此。

        孔夫子教學四科:第一是‘德行’。斷煩惱,修清凈心,就是德行。第二才是‘言語’。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說話非常重要。第三才是‘政事’。第四是‘文學’。‘政事’就是辦事的能力,訓練技能,在社會上才有謀生的能力。今天臺灣的教育,只有后一半,前面一半喪失了,因此知識愈豐富,社會愈不安定。這就是沒有道德的基礎。佛法也受了影響,四弘誓愿前面兩愿不要了,從‘法門無量誓愿學’學起,愈學煩惱愈多。不學佛的時候煩惱還少,愈學煩惱愈多,愈學罪業愈重。最后往生到三惡道,這很可惜。怎么知道生三惡道?只要他每天修學佛法,增長的是貪、嗔、癡、慢,不是增長戒、定、慧,不是增長信、愿、行,就往生到三惡道去。增長貪、嗔、癡,這是顛倒,這是學佛學錯了;這是愚癡,不是智慧。

        我們看到《華嚴經》顯示的四弘誓愿的次第:先斷煩惱,再學法門,后成佛道。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先在文殊菩薩那邊斷見思、塵沙煩惱;出來參學,從德云比丘一直參訪到彌勒菩薩,是‘法門無量誓愿學’;最后遇到普賢菩薩(第五十三參)十大愿王導歸極樂,那是‘佛道無上誓愿成’。他把次第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換句話說,這一部《四十華嚴》就是四弘誓愿的詳細解釋;我們要是不相信,不遵守,就沒有法子。

        在此經中,‘住真實慧’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你要曉得真實慧是什么意思,用現在新的術語叫‘落實’。使真實慧落實,就是落實到這部《無量壽經》,只有這句‘阿彌陀佛’。若能把它抓住,若能每天都去念誦,就是‘住真實慧’。后面的利益,自然會得到。所以,本經是“純一真實”之經。講到真實,它超過了《華嚴經》、《法華經》。

        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經中所詮之一切事理,即《華嚴》之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華嚴》秘奧之理體,卻在本經。

        古德對本經的看法,以蕅益大師說得最明白。他在《要解》里說,《阿彌陀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我們念這部經就等于念全部的《華嚴經》,念全部的《法華經》;也等于念了全部的《大藏經》。又《華嚴》、《法華》是《大藏經》的精髓,而本經又是《華嚴》、《法華》之精髓。所以你們要在這一切經里挑選,試問問你挑選那一部?本經是佛經里的第一經,古人稱為中本《華嚴》。《八十華嚴》是大本,此經比《華嚴》分量少,所以稱中本。有大本、中本,還有小本。小本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因為《阿彌陀經》與本經是同部。古人說兩經只有繁簡不同,本經說得詳細,《阿彌陀經》說得簡單,但義理沒有差別,完全相同。

        這是講到契理,我們一定要知道。知道了,我們的信心才能建立,才能真正的相信它。其次講契機。

        機者:根機。至于契機,更是本經之獨勝。

        ‘獨’是指一切經里,它是第一殊勝,沒有比它更殊勝的。又說《華嚴》的當機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權教、二乘、凡夫都沒有資格。《華嚴》雖然是圓頓大法,圓里還有欠缺,不能度中下根基的人。像達摩傳來的禪,六祖大師在《壇經》里說得很明白,他所接引的根器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中以下都沒分。六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之人。而神秀大師的標準低一點,他所接引的是大乘人。北宗就是神秀,接引的是大乘人,南宗接引的是上上根人。由此可知,中下根性的人都沒有分,雖然是頓,圓頓還有欠缺;唯獨此經才是圓頓到極處了。

        以持名念佛,三根普被,凡圣齊收,上上根全體承當,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下至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亦必隨愿得生。橫出三界,圓登四土,頓與觀音勢至并肩。可見此法門究竟方便,善應群機也。

        這一段是總說。三根就是上根、中根、下根。“上上根全體承當”。上上根是那些人?《華嚴經》上說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是上上根人。他們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一點懷疑都沒有。這是講到最上根器者,而下下根人也可一樣得度,也能以這部經得度,能成就。這比《華嚴》、《法華》,六祖、神秀,又圓得多了。《華嚴》、《法華》,六祖、神秀,還有很多不能度的中下根器的人,而這一部經、這法門,下下根人都能得度。“下至五逆十惡”一樣能得度。五逆十惡是極重之罪,立刻就要墮無間地獄。‘五逆’是殺父親、殺母親、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的五重罪。這樣的眾生在其他大乘經里是沒救的,一切法門都救不了他,唯獨念佛往生凈土的法門能救他。你就曉得這法門力量有多大。

        犯五逆十惡的人如何能得度?“臨終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之大愿,就是指五逆十惡到臨終的時候,有機緣遇到善知識教導他,勸他念佛求生凈土;他能信受,真心懺悔,念一聲到念十聲佛號,都能往生。在一切經、一切法門里是找不到的。所以,這個法門是對這種根器人講的,確實在一切經中最殊勝。它是獨勝,第一殊勝,無比的殊勝。

        諸位同修必須牢牢記住,我們不能以投機取巧的心,看到犯五逆十惡的人臨終念佛還可以往生,現在我多造一點罪業沒關系,臨終還有救。你要是存這種心,到臨終時墮地獄,就不能怪我,也不能怪此經不靈,要自己負責。經上講的沒錯,五逆十惡臨終得度,要具足三個條件。想想這三個條件,你到臨命終時能不能具足?

        第一、臨命終時,頭腦很清楚。大家不妨到醫院看看重病的人、快要走的人,有幾個人臨終的時候頭腦很清楚?如果臨終的時候迷惑顛倒了,人家幫你助念,你都不會念,甚至于聽到佛號還生煩惱,那就不能往生了。所以,第一個條件就很難,臨終的時候,頭腦必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行。

        第二、在這關鍵時刻,有緣遇善知識提醒你念佛。你能不能有把握,到臨終的那一刻有人來提醒你?

        第三、是善知識一提醒,你立刻就能覺悟,立刻就懺悔,深信切愿念佛往生。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以上這三個條件在理上講得通,事上也是真實的,決不是假的。我們臨命終時,能不能具備這三個條件?要是沒有把握的話,現在就要加緊努力,決不存僥幸之心,一定要老實念佛求生凈土。

        所以往生西方有兩種方式:第一、是平素看破放下,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誦經念佛,力求凈念相繼。用這方法,勸人念佛,求生凈土,就是往生的一條正路。第二、是臨命終時才遇到佛法,十念懺悔往生。這兩種方法中,以‘凈念相繼,積功累德’是正常的。臨終十念是很不容易,這樣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念佛,他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而在這一生迷失了本性,造作一切罪業;臨終遇到善知識,一喚就把他喚醒。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我們千萬不能存僥幸之心。如果存僥幸之心,這一生自己一定會犯下大錯,錯過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作佛機緣。所以,要依教奉行,走這條光明的正道。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管你是什么品位,即使是五逆十惡之人,臨終一念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橫出三界,圓登四土”。念佛往生的成就不可思議,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同修們已將《無量壽經》念過很多遍,想必大家都知道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沒有一樣不平等的。阿彌陀佛是什么樣子,你就是什么樣子,你長得跟阿彌陀佛一樣高,體質膚色也跟阿彌陀佛一樣,一切受用也一樣,這是平等法界。十方諸佛法界都不平等,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這些道理和事實都記載在這部經上,要詳細向諸位報告。

        “頓與觀音勢至并肩”。觀音、勢至是等覺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跟菩薩都平等了。現在在這個世界看到觀音、勢至的像,就拜他求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老兄老弟,學長學弟了。如果我們要用通常的方法來修行,諸位想想,要修到那一年才能跟他們平等?而念佛一法,往生就成功,就能跟他們修成平等。所以,在一切法門里沒有比這更殊勝,“可見此法門究竟方便”。一切大乘法都是方便法,但不究竟。連《華嚴》也不能稱究竟方便,它不能度中下根器的眾生,就不能算是究竟方便。唯獨此經、此法是究竟方便,凈念相繼,沒有一個不即身得度。除非你不信,不愿意見阿彌陀佛,那就沒法子了。你若能相信,肯見阿彌陀佛,愿生凈土,沒有一個不得度的,這才是究竟方便。

        九、凈宗之妙,在于‘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若是講到凈宗法門的妙處,就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佛法是覺法,覺而不迷;佛法是正法,正而不邪;佛法是凈法,凈而不染。佛法就是覺、正、凈。在信、愿、行三個字中,字字都具足‘覺正凈’。信里具足覺、正、凈;愿里具足覺、正、凈;在這句阿彌陀佛名號里,更是具足覺、正、凈。

        ‘不離佛法’,心里常常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心里常常想著阿彌陀佛。供養佛像的功德不可思議。你們喜歡那一尊佛像,就供養那一尊佛像。我到處講經都勸大家,最好自己供養一尊佛像,隨時隨地都帶著這尊佛像。這尊佛像對自己非常親切,到臨命終時,佛就化現這尊佛像來接引你,決定不會錯的。因為自己一生就想他這樣子,他就是這樣子。所以,佛像不必供養太多,不要常常換。到臨命終時,到底是那一尊佛像來接引我?佛來了,就懷疑這尊佛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你一念疑心,機會就失掉,就錯過了。所以,決定供一尊佛,必使日夜思念之阿彌陀佛面像很熟,到臨終時來接引就決定錯不了。

        我們圖書館供奉的阿彌陀佛像,雖然小了一點,我們已供養了十年。最近才攝影印刷出來,印得很好,把佛像放大了,非常莊嚴。我很喜歡這尊佛像,所以我就供養這尊佛像。現在有不少同修發心,把它印成小張,方便隨身帶著,這非常好。時時刻刻看到就是這尊佛像,不看第二尊佛像,念佛法門要求‘一心不亂’。天天跟這尊佛像在一起,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即是“不離佛法”。家里人不相信,或者是反對佛教,我們就供養小佛像。我們念經、拜佛的時候,就把佛像請出來;不念經,不拜佛的時候,我們把佛像收起來,跟家人不相妨礙。家里人不愿意念佛,我在心里念,不要念出聲,也不妨礙家庭。

        家人一定要和睦,這就是佛法。學佛學到一家不太平,是錯的。家人為什么反對你學佛,這里一定有道理,是你自己學錯了,你并沒有依照佛法去做。凈宗修學要從‘三福’修起,第一是孝養父母。你能孝養父母,父母怎么會反對你學佛。如果你學了佛就不孝父母,不聽父母的話,看到學佛的同修比什么人都親切,疏遠了未學佛的家人,認為父母家人作惡;其實是自己在造罪業,你就跟父母家人對立了,家庭怎么能和睦!這是自己錯了。將來你能不能往生?說老實話,不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所以學佛的同修,第一要家庭和睦。六和敬里,先是家和合。你應當把對待佛陀、師父、同參道友的那種恭敬心,在家里恭敬你的父母和家人,一家人就快樂了。這是對的,佛法就是這么修的。這就是“而行世法”,把佛法里所修的,應用在你的家庭之中,應用在你的生活之中,才得真實的受用。

        “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一句話說得更透徹。世法里樣樣做得圓滿,就是佛法,不是離開世法才修佛法的,世法佛法是一樁事。凈宗講出世間法,是講你的心念。心被染污就是世間法,心地清凈就是出世間法。‘心凈則土凈’,如何把心凈化?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凈化心地。一切妄想、執著、煩惱現前的時候,立刻回歸到一句‘阿彌陀佛’,什么事都沒有了。一切念頭都歸到阿彌陀佛,只想阿彌陀佛,不要再想其他的念頭。其他的念頭,都是搞六道輪回,唯有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證佛法。‘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就是證佛法。佛法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

        這個法門因為是從果上修,不是從因上修的,因果同時,修證同時。在一切世法里都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穿衣吃飯、言語造作、待人接物全都是佛法,全都是覺正凈。

        最為方便,隨時隨地可修,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

        這是它殊勝方便之處,因為念佛法門著重在心地起修。心同佛,念同佛,解同佛,行同佛,果位那有不同的道理!心同佛,念同佛,因就相同了。佛是清凈心,佛心里沒有一個妄念。我們的心清凈,也沒有一個妄念,心就同佛了。

        怎樣做到沒有妄念?同修們一定要認真學習《了凡四訓》,你的妄念就沒有了。《了凡四訓》的道理、事實真相念通了,真正體認到‘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還有什么好想的?想也想不到!命里沒有的,是想不到的;命里有的,不想也來了。既然一飲一啄皆是前定,袁了凡肯定這是事實,他跟云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那并不是什么功夫。他沒有得到念佛三昧,但他相信因果報應,所以不打妄想。從前章嘉大師教我們,‘學佛的人要把一生,一切的境緣,都交給佛菩薩去安排。我們不要操心,讓佛菩薩去操心’。我們一飲一啄,佛菩薩操心,我不操心,我心就定了,就自在了。我們自己還去操心,想這個,想那個,這就錯了,我們的心就不清凈了。

        一切隨緣而不攀緣,決定不妄想。想得愈多,失望愈多;失望愈多,痛苦愈多。這又何苦來哉!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為什么不修清凈心?清凈心真的得到了,正如六祖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則樣樣都具足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法自然就現前了。像西方極樂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什么,就現什么出來,這多自在!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是以修德開顯性德。著重在修性德,就是前面講的‘住真實慧’。這三種真實皆是本性。老實讀誦這部經典,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要把彌陀四十八愿變成自己的本愿,我的愿跟佛就相同了。我們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見解,都能依照這部經典作標準,把它修正過來,使我們的見解、思想、看法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是解同佛。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為也要依照這部經典的教訓,都把它做到,我們的行也同佛。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恭喜你!你一定是上品上生。只要你的心、愿、解、行與佛相同,老實說,你現在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不是凡人。你還沒往生,已經是乘愿再來的菩薩,而不是娑婆世界的眾生,你已經超凡入圣了。

        所以說“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頓’是對現在講,現在就脫離生死輪回了。所以,要學大菩薩的修證,不要學世俗的錯誤觀念。世俗觀念是什么?我老了,會常常生病。天天想老,怎么能不老!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想老人應該生病,則老病應念而來,這是錯誤的觀想。他不想佛,不想菩薩,只是想老,想病,結果都被他想到了。如果把這些世俗念頭都擺脫,專想阿彌陀佛,專想西方極樂世界,把老與病都忘了。跟諸位說,你就不老,也不病。現在醫學講,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心理是生理的主宰。

        以前有位法師,他從小出家,民國三十八年,他被抓去當兵。因為出家人會剃頭,所以他就當剃頭兵。剃頭兵有外快賺,他的生活過得不錯,但是他還是想離開軍隊回來出家。因為年輕,沒辦法退役,就裝心臟病。心臟病不好檢查,檢查不出來。他裝了三年,真的得了心臟病;一直到現在,心臟病都不好,常常發作。這是無病想出病來的。

        《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十六觀,說明觀想是能成就的。觀想佛,便成佛。觀菩薩,便成菩薩。他觀心臟病,果然就得心臟病。所以,希望凈宗的同修,心里根本沒有‘老’、‘病’二字,你一生都不老、不害病,不但自利,而且利他。怎樣利他?叫他親眼看見念佛法門的好處,我就是個最好的證明。你看我,我不老、不生病,就是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修得的。我把佛法介紹給別人,希望他能生信心,因為有修學善果的證明。現代人,你要勸他,沒拿出證據來,他是不會相信的;而我本人就是證據,活的證據在他面前,他不能不信。

        在三轉法輪里,示轉、勸轉,最后是證轉。由此可知,觀念正確是非常重要。所以,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十法界的因果,我們一定要知道,什么樣的因,會得什么樣的果報。我們想得好的果報,就要修好因;要修善因,才能得善果。所以‘頓脫生死’,現前確實是可以證得。

        既能自覺覺他,廣度眾生于未來,亦復自他俱利,造福社會于今世。

        這話是真的。我們自己覺得現在沒有替社會造福,但是你要曉得,現在你認真修行,就是造福社會。世間多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此處必得諸佛護念,三寶加持,這地方就有福了。一個地方眾生享福,福從那里來?此地有真正修行人,地方才有福報。不一定要你去做社會福利事業,去做慈善事業。你心與道相應,就是造福社會。到有成就了,心清凈則國土清凈。對社會福利的事業,如果有緣也應當做;沒有緣也不要攀緣,攀緣則失清凈心。做社會福利事業要有一個原則:‘我心不亂,我心不染,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對了。所以決定不能讓自心被污染。

        佛在經上講,末法(現代社會)是五濁惡世。‘濁’就是染污。現在我們知道地球上生態失去平衡,環境染污很嚴重,尤其是臺灣的環境染污,空氣的染污。我們在臺灣住久了,染污的環境住久了,抵抗力強。你看在外國住久的人,來到臺灣才一個月,回去就害一場大病。我們在此地呼吸空氣不覺得困難,他們呼吸卻很困難,這都是不能適應環境染污嚴重的原因。

        有更嚴重的,就是心理染污、精神染污。這比物質染污還要嚴重,真正是濁惡到極處,非常可怕。佛法的三個門:覺、正、凈,是平等的。走覺門,走正門,現在都來不及了,所以不得不走凈門,先求心清凈,身清凈。身要凈,要注意飲食衛生。吃東西決定不要吃得太多,尤其是修行人,要保持精神飽滿,吃東西要保持不饑不飽。吃太飽,人就昏沉,精神提不起來;饑餓的時候,精神也提不起來。修行人吃六、七分飽就夠了。吃的要干凈。

        李老師常說,不要到館子去吃。他提出警告,千萬不要到館子吃東西,因為不干凈。至于日常生活,愈簡單愈好。大陸貧窮,苦難很多,但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人都長壽。在前幾年,有外國人到大陸去調查,到底什么原因使他們長壽?結果發現他們吃的東西簡單,每天吃同樣的食物。我們要是天天吃一樣,就覺得沒有味道,總是每餐講求變化。大陸上沒得變化,天天吃同樣的。他們長壽,這很有道理的,所以吃東西愈簡單愈好。

        由此可知,造福社會或弘法利生,都不可以妨礙自己的清凈心,要提高警覺。萬一清凈心有了障礙,立刻就要回頭。如果心地不清凈,不但不能度眾生,自己這一生也毀了,那就太可惜。這一生不能往生,不知道要到那一生那一劫,才再遇到這樣的機緣。彭際清居士說,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不是常常會遇到的。所以,遇到了,一定要把握住。

        十、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愿,皆可得度。’

        這是《無量壽經》的經文,同修們都很熟悉。引用這段經文,說明它的契機是無比的殊勝。眾生好比病人,得了許多奇怪的病癥。佛法是藥,所有一切法門都治不好的病,用這一帖藥能治。你就曉得這藥才是無價之寶。到末法時期,佛法滅盡了,就是說眾生的病已經無藥可救了,一切法門都失去治療效果,念佛法門還是有效,還可以在一百年中,幫助大家往生成佛。既然能往生成佛,其他小的愿求當然不必說了,所以是“隨意所愿,皆可得度”。

        “經道滅盡”時,還有這么大的能力,何況現在!只要冷靜的思考,才能認識這一部經的功德、效果之大,一切經、一切法門都不能相比。在這段經文里,我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誠此界他方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菩提之法要也。

        ‘此界’是娑婆世界,‘他方’是十方諸佛世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切有情”是說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是九法界眾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的眾生。能離一切苦,能得究竟樂,這是無上的法門。法門里最精要之法門,稱為‘法要’。

        這一段話的用意,就是要我們認識肯定這部經,在整個佛法里所占的地位和價值。真正認識了,我們會用真誠心、恭敬心來學習;這部經的真實利益,我們才能得到。

        下文是本經的玄義,依據《華嚴大疏》十門開啟;現代人所謂的概要。概要是介紹本經。可見前面說的重點都在認識本經,認識它的價值,認識它的地位。肯定之后,才認真努力的學習。 <!-- ---- end of hotrank counter - do not modify -->

        上一篇: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03
        下一篇: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01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下载| 伊人不卡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色国产在线视频一区|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100页|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521a成v视频网站在线入口|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二区| 奶大灬舒服灬太大了一进一出| 国产另类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在| 香蕉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躁夜夜人人爽天96| 我要看WWW免费看插插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加勒比| 免费a级毛片无码av|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xxxxx做受大片视频| 里番本子侵犯肉全彩3d| 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日本|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亚洲va欧美va| 日本成人在线网址| 又粗又黄又猛又爽大片免费| bl道具play珠串震珠强迫| 美女巨胸喷奶水视频www免费 | 日本大乳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 免费无码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fc2ppv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h片在线播放免费高清| 欧美激情观看一区二区久久| 国产激情无码视频在线播放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