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xué)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xué)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xué)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jīng)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xué)文章>>彌陀蓮社>>五經(jīng)講座>>佛說無量壽經(jīng)箋注03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箋注03
        2006年06月22日09:07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shù):4095 字體: 繁體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箋注03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菩薩戒優(yōu)婆塞彭際清重校

        無錫丁福保仲祜箋注

          具足成就無量總持、

          梵語陀羅尼、譯言總持。持善不散失、持惡不使起之義、以念與定慧為體。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注維摩經(jīng)一曰、「肇曰。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忘謂之持。」嘉祥法華疏二曰、「問。以何為持體。答。智度論云。

          或說念。或說定。或說慧。今明一正觀。隨義異名。」

          菩薩總持之德無量、姑舉四種。一法總持、又名聞總持。于佛之教法聞持不忘也。二義總持、于諸法之義理總持不失也。三咒總持、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驗、除眾生之災(zāi)患也。四忍總持、菩薩之實智、忍持法之實相而不失也。真言陀羅尼者、此中之咒總持也。見大乘義章十一末。

          會疏曰、「梵、陀羅尼、此云總持。

          大論曰、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業(yè)、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品類非一、故名無量。故云略說五百陀羅尼門。若廣說則無量。聲聞法中無陀羅尼名、但大乘中有之。所以者何。聲聞不大殷勤集諸功德、但以智慧求脫老病死苦、不用陀羅尼持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則足、不須瓶器持水。若共大眾人民、則須瓶甕持水。菩薩以一切眾生故、須陀羅尼持諸功德。一切魔王不能動。或聞持不忘、或分別悉知、聞惡言不瞋、聞善言不喜、皆總持力也。(以上取意)無不所具滿足、故云具足。無不功成事遂、故云成就。

          」

          百千三昧。

          會疏曰、「大論曰、百千三昧者、菩薩禪定心調(diào)清凈智慧方便力、故能生種種諸三昧。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復(fù)有三種三昧、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三昧。復(fù)有四種三昧、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不系。眾生無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鈍、于諸結(jié)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薩行百千種三昧、斷其塵勞。譬如為諸貧人欲令大富、當(dāng)備種種財物、一切備具、然后乃能濟(jì)諸貧者。又復(fù)如人欲廣治諸病、當(dāng)備種種眾藥、然后能治。(以上取意)」

          諸根智慧。

          諸根者、即眼耳鼻舌聲意之六根也。

          又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及其他一切之善根也。慧遠(yuǎn)疏曰、「信勤念等、名為諸根。若通論之。一切善法、悉名諸根。如涅槃?wù)f。」會疏曰、「夫凡圣雖懸隔、緣外境則必依六根。見聞覺知、在凡夫為識、在菩薩為智、故云諸根智慧。」

          廣普寂定。

          離妄心妄想云寂定。凈影疏曰、「一切法中不起妄想、名廣寂定。」會疏曰、「遍照法界是為廣。靈鑒無欠故謂普。寂定者、即三昧也。」

          深入菩薩法藏。

          會疏曰、「可軌為法。含攝為藏。一切六度等法、任持不失、是名菩薩法藏。深謂甚深。達(dá)解名入。」

          得佛華嚴(yán)三昧。

          佛華嚴(yán)三昧、略稱華嚴(yán)三昧。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達(dá)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yán)佛果、謂之華嚴(yán)、一心修之、謂之三昧。是華嚴(yán)大經(jīng)及梵網(wǎng)經(jīng)所說。六十華嚴(yán)經(jīng)三十七曰、「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yán)。」瓔珞經(jīng)曰、「我先于第三禪中。集八禪眾。說一生補(bǔ)處菩薩入佛華嚴(yán)三昧定百千億偈。」凈影疏曰、「如華嚴(yán)說。彼一三昧統(tǒng)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嘉祥疏曰、「此三昧、皆飾法身、故云華嚴(yán)。」

          宣揚(yáng)演說一切經(jīng)典。

          宣、遍也、布也。揚(yáng)、顯也、發(fā)也。

          演說、布演義理而說示也。法華經(jīng)序品曰、「演說正法。」八十華嚴(yán)六曰、「依于一實理。演說諸法相。」經(jīng)典者、佛說之、阿難結(jié)集之、初傳之于口、后書之于貝葉、其文句并書籍、謂為經(jīng)典也。法華經(jīng)序品曰、「圣主師子。演說經(jīng)典。微妙第一。」

          住深定門。

          深妙之禪定曰深定。會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遠(yuǎn)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故。」

          悉觀現(xiàn)在無量諸佛。

          現(xiàn)在者、呈其事物正作用之位也。現(xiàn)今存在之義。俱舍論二十曰、「有作用時。

          名為現(xiàn)在。」

          一念之頃、

          一念、極短促之時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時節(jié)極促也。」教行信證文類三末曰、「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fā)時克之極促。」觀無量壽經(jīng)曰、「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然其時限、諸說不同。

          仁王般若經(jīng)上、「九十剎那為一念。

          一念中之一剎那、經(jīng)九百生滅。」往生論注上、「百一生滅名為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摩訶僧祇律十七、則謂「二十念名為一瞬頃。二十瞬名為一彈指。二十彈指名為一羅豫。二十羅豫名為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

          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此即一晝夜為三十須臾、一須臾二十分為一羅豫、一羅豫二十分為一彈指、一彈指二十分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為一念之說也。又大智度論三十、引經(jīng)論謂「一彈指頃有六十念。」華嚴(yán)探玄記十八、謂「剎那、茲云念頃。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

          無不周徐。分別顯示真實之際。

          真實者、法離迷情、絕虛妄、云真實。大乘義章二曰、「法絕情妄為真實。」法華經(jīng)寶塔品曰、「如所說者。皆是真實。」凈影疏曰、「理性真實、得處名際。

          授人名示。」會疏曰、「隨宜接化為分別、謂應(yīng)善惡定散眾機(jī)、分別一乘為三五乘、應(yīng)病與藥故。開顯真實為顯示、謂會十界歸一乘、克成菩提故。真實之際者、以一佛乘為法涯際故。」

          得諸如來辨才之智。

          辨與辯同。辨才者、善巧說法義之才能也。凈影疏曰、「言能辯了。語能才巧。

          故曰辯才。」嘉祥法華疏二曰、「速疾應(yīng)機(jī)名辯。言含文采曰才。」

          會疏曰、「得諸如來辨才之智者、能示辨才也。言音開惑名辨、隨機(jī)巧妙為才、無不皆出于圣智、智即辨泉之本源、故云辨才之智。如來有四七辨、菩薩資成之。四辨者。一義無礙辨、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dá)無滯故。二法無礙辨、謂通達(dá)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三辭無礙辨、于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故。四樂說無礙辨、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滯故。七辨者。一捷辨、卒答不思、即言明故。二無斷辨、相續(xù)連環(huán)而無竭故。三迅辨、明于理事、心無癡闇、言音迅疾如懸河故。四隨應(yīng)辨、應(yīng)于時機(jī)、無差異故。五無跑謬辨、所說契理、無差失故。六豐義味辨、名數(shù)理事、皆無量故。七一切世間最上妙辨、此辨有五德。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yuǎn)聞。三其聲哀雅、如迦陵頻伽。四能令眾生入心愛敬。五若有聞?wù)摺g喜無厭。具此五者、名最上也。」

          入眾言音、開化一切。

          凈影疏曰、「入謂解也。謂解眾生種種言音、用之起說。」開化者、教人開蒙化惡也。法華經(jīng)序品曰、「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會疏曰、「入眾言音、開化一切者、密過經(jīng)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眾生之類、言辭各異、計是一切皆歸一義至真之惠、菩薩應(yīng)殊唱異言、說法開化。如毗曇云、佛為四王作圣語說四諦、二解二不解。佛又作毗陀羅語說、一解一不解。佛又作梨車語說、四王俱解。此等類也。」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大智度論四十四曰、「何等名世間法。世間法者、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名世間法。」凈影疏曰、「謂過分段、變易世間一切法也。」會疏曰、「三界虛妄、皆不常住、總名世間。眾生國土、臧否萬差、是名諸所有法。菩薩深以大智智達(dá)性空無相、故云超過。」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凈影疏曰、「諦謂安諦、謂常安住真實無為度世之道。」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過世間之謂也。述文贊中曰、「諦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別名故。」會疏曰、「度世道者、彼經(jīng)曰、于遠(yuǎn)離樂不以為貴。

          不著己樂慶于彼樂。在諸禪定如地獄想。于生死中如園觀想。乃至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fù)一切。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悲智相即、以為棲神之宅、故云諦住。」

          于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

          一切萬物與一切萬法同。進(jìn)退無礙、謂之自在。又心離煩惱之系縛、通達(dá)無礙、謂之自在。法華經(jīng)序品曰、「盡諸有結(jié)。心得自在。」唯識演秘四末曰、「施為無擁。名為自在。」凈影疏曰、「由成勝通、于一切物變化隨意、故能利物、名為自在。」會疏曰、「于一切等者、明住度世泥洹道、故于一切世間出世間得自在。夫心有拘累、則于物不自在、故二乘耽無為、凡夫溺有海、皆由情執(zhí)實有、心隨物轉(zhuǎn)。菩薩通達(dá)一切世間所有法如電影、則物無定性。物無定性、則物隨心轉(zhuǎn)。所以以須彌高廣納芥子至眇。以四大海入一毛孔。演七日為一劫。促一劫為七日。一切萬物隨意所轉(zhuǎn)。」

          荷負(fù)群生、為之重?fù)?dān)。

          案、廣韻作荷何二形、同胡可反、負(fù)也。負(fù)、房九反、擔(dān)也、荷也。」法華經(jīng)音義云、「何、說文胡歌反、擔(dān)也。諸書胡可反、任也。今皆作荷也。」群生即眾生也。重?fù)?dān)者、眾生以煩惱為重?fù)?dān)、菩薩以眾生為重?fù)?dān)。凈影疏曰、「聲聞舍物、不將眾生以為重?fù)?dān)。菩薩荷負(fù)、故用眾生而為重?fù)?dān)。」會疏曰、「在背為荷。

          在肩為擔(dān)。」大法炬陀羅尼經(jīng)二曰、「如來教眾生入佛法、令不斷絕、以是為大重?fù)?dān)。無畏菩薩問言、何時當(dāng)舍此擔(dān)。佛言眾生盡者、此擔(dān)方息。無畏復(fù)問、所言重?fù)?dān)、同世間頂戴背物不。佛言、如汝言、是謂世間愚夫力負(fù)、非菩薩擔(dān)。菩薩擔(dān)者、誓愿荷負(fù)一切眾生出離世間、非頂背。無畏又問、以何義故、復(fù)名荷負(fù)。佛言、譬如長者家內(nèi)豐饒、多諸珍寶、唯有一子、以愛念故、財寶樂具悉給與之、無有疲倦。菩薩亦復(fù)如是、一切樂具、盡皆與之、乃至令入無余涅槃、是故名為荷負(fù)重?fù)?dān)。」

          護(hù)佛種性、常使不絕。

          護(hù)者、擁全之也。佛種者、生佛果之種子也。菩薩之所行、名佛種。舊華嚴(yán)經(jīng)三十二曰、「下佛種子于眾生田、生正覺芽。

          」探玄記十一曰、「菩薩所行、名為佛種。」

          會疏曰、「佛種性者、于諸經(jīng)中其所指不同、今略舉四義。一稱眾生所具佛性。

          謂種是能生義、性則不改義。眾生心中具如來性、本來不變、能生過恒沙功德、由所無明隱蔽、雖有同無。菩薩為興教法、開發(fā)彼如本藏、是名紹隆佛種。故法華經(jīng)曰、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文句曰、中道無性、即是佛種。迷此理者、由無明為緣、則有眾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為緣、則有正覺起。欲起佛種、須一乘教。又無性者、即正因佛性也。二指煩惱為佛種。維摩經(jīng)曰、何等為如來種。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乃至一切煩惱皆是佛種。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fù)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生公曰、如來種是擬谷種為言也。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遠(yuǎn)更求之也。斯為生死事中、即用其實為悟。三以菩提心為佛種。華手經(jīng)曰、譬如無牛、則無醍醐。若無菩薩發(fā)心、則無佛種。若有牛則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薩發(fā)心、則佛種不斷。四以稱名為佛種。寶云經(jīng)曰、譬如種樹、有其種子、離于腐敗、具足生芽因緣。善男子、聞佛名者、得其種子具足因緣、便得受記。又菩薩念佛三昧經(jīng)曰、一切諸佛之體性也。初約性德佛即是種性也。后三義約修起生佛果之種性也。雖三義不同、俱以能生佛果為種性義。」

          思益經(jīng)云、「菩薩有四法不斷佛種。

          何等為四。一者不退本愿。二者言必施行。

          三者大欲精進(jìn)。四者深心行于佛道。」什公曰、「我既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寶彌隆。眾生無盡、故三寶亦不絕也。」凈影疏曰、「法界諸度、是佛種性。護(hù)使離障、起善無間、名常不絕。」

          興大悲、

          救他人苦之心謂之悲。佛菩薩之悲心廣大、故曰大悲。涅槃經(jīng)十一曰、「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乃至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又曰、「佛隨世間如犢子。是故得號大悲牛。」大日經(jīng)一曰、「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會疏曰、「拔苦為悲。乃至悲是真實平等之悲、故謂大悲。」

          愍眾生。

          慧琳音義曰、「愍、旻殞反。何休注公羊云、傷也。廣雅、愍、念也。說文、愍、痛也。」

          演慈辨。

          由慈心起說。謂為慈辨。凈影疏曰、「依慈起說、名演慈辨。」會疏曰、「慈心所吐辨才、是名慈辨。」

          授法眼。

          法眼為五眼之一。分明觀達(dá)緣生差別之法謂之法眼。會疏曰、「佛道正見、名為法眼。」大集經(jīng)五十六曰、「以一切法付囑天龍諸鬼神等。為令法眼久住熾然故。

          」慧遠(yuǎn)疏曰、「智能照法、故名曰法眼。」又曰、「教法生解、名授法眼。」

          杜三趣。

          玉篇云、「杜、塞也。」?jié)h書曰、「杜門不出。杜、塞也。」三趣即三途。一火途。地獄趣、猛火所燒之處。二血途。畜生趣、互相食之處。三刀途。餓鬼趣、以刀劍杖逼迫之處。會疏曰、「杜三趣者、大悲義。總杜五趣。今約極苦、故謂三趣。凈影疏曰、「杜、塞也。教人離惡、故杜三趣。」

          開善門。

          大智度論六十五曰、「開者、如寶藏閉門、雖有好物而不能得。若開其門、則隨意所取。」會疏曰、「開善門者、大慈德也。善門則菩提涅槃之門也。」凈影疏曰、「教人修福、故開善門。」

          以不請之法、

          不請之法、謂非由彼請、而鑒其機(jī)為說利益之法也。會疏曰、「眾生背覺、沉迷漂流、生盲無目、無希出心。菩薩愍之、無疲厭念、常為不請之友、隨逐愛護(hù)。

          故喻之如彼門外長者、與不請之寶乘。凈精進(jìn)菩薩度財功德王子。故涅槃偈曰、世救要求然后得。如來不請而為歸。」

          施諸黎庶。

          施、惠也、與也。周易、「德施普也。」廣韻曰、「諸、之也、于也。專于反。

          黎、眾也。良奚反。庶、又眾也。商署反。

          」李周翰注文選曰、「黎庶、眾民也。」嘉祥疏曰、「黎之言民。庶之言眾。」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純孝者、左傳云、「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注云、純猶篤也。凡純孝純臣者、謂大孝大忠也。」愛敬者、孝經(jīng)云、「愛敬盡于事親。」峻諦曰、「隨侍無厭為愛。言行遵禮為敬。夫孝子奉親、愛敬自因心。溫凊定省、皆先志而為之、豈待其令而后行之者乎。菩薩于眾生亦爾。」父母、梵語雜名曰、「父、比多。母、莽多。」梵網(wǎng)經(jīng)下曰、「孝順父母。師僧三寶。」觀無量壽經(jīng)曰、「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心地觀經(jīng)三曰、「慈父悲母長養(yǎng)恩。一切男女皆安樂。

          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

          于諸眾生、視若自己。

          峻諦曰、「于諸眾生視若自己者、上以子與親譬能所、尚似有間。然未盡菩薩同體悲相、故重以自己為喻。古人云、名與身孰親。身與寶孰多。其至親無過己身也。」涅槃偈曰、「如來受苦不覺苦。見眾受苦如己苦。雖為眾生處地獄。不生苦想及悔心。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準(zhǔn)之可知。

          一切善本、

          善本同于善根。植善堅固之意。又善為菩提之本也。法華經(jīng)序品曰、「已于千萬佛所。植諸德本。」勝鬘經(jīng)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為菩提根。故名為本。」

          皆度彼岸。

          凈影疏曰、「度猶到也。涅槃彼岸、行因到之、故因成矣。」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議。

          非凡常曰圣。稱智德曰明。肇公曰、「智慧、體。圣明、用。無事不照謂之圣。

          菩薩權(quán)實靈照、不可以言思擬議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議。」大集經(jīng)曰、「佛法如是不可思議。菩薩初發(fā)菩提心時、聞如是法、不驚不怖、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或為理之深妙、或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議之也。法華玄義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維摩經(jīng)慧遠(yuǎn)疏曰、「不可思議者、經(jīng)中亦名不思議也。通譯是一。于中分別、非無差異。據(jù)實望情、名不思議。據(jù)情望實、名不可思議。」又曰、「智慧深廣、情緣莫測、口量不及、名不思議。」嘉祥法華義疏三曰、「智度論云。小乘法中無不可思議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說法華經(jīng)謂如食頃。」維摩經(jīng)序曰、「罔知所釋然而能然者、不思議也。」同注一曰、「生曰。不可思議者。凡有二種。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測。二曰神奇。非淺識所量。」

          如是之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

          如是之等菩薩大士者、謂上所列文殊普賢慈氏賢護(hù)等也。會疏曰、「不可稱計者、結(jié)數(shù)至人。應(yīng)時如響應(yīng)聲、啐啄同時、十方云集、故云一時來會也。」凈影疏曰、「為法心同、故來一時。」會謂集會。

          如涅槃會、法華會、維摩會之類是也。

          以上序分

          彭際清曰、自我聞如是、至一時來會、總名序分。序中時處及聽法眾等、諸經(jīng)疏廣明、不須更釋。特準(zhǔn)經(jīng)文、略標(biāo)別義。他經(jīng)次諸菩薩、或先文殊。或先普賢。

          先文殊者、為表智故。先普賢者、為表行故。此經(jīng)圓教所攝。以果起因、故先普賢。

          自遵普賢大士之德以下、至不可思議、廣明菩薩隨順如來、修學(xué)普賢行愿。所謂行權(quán)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義中、全攝凈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凈土、得常見佛。

          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圓滿覺心。究竟彼岸。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如大般若經(jīng)云、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yīng)故、從此處沒、生余佛土。從一佛、至一佛。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當(dāng)知欲不離佛、須以念佛為因。如華嚴(yán)十地、始終不離念佛。故知此經(jīng)。非二乘聲聞所能擔(dān)荷。為令大心凡夫、依教修行。生如來家。滿普賢愿故。

          處兜術(shù)天至拯濟(jì)無極、約本師化儀、以顯諸菩薩成佛度生、愿王無盡。獨(dú)舉本師以概十方諸佛、以一即一切故。

          次妙德、即文殊。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頓圓、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際無差。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以無邊功德、不外自心。

          隨順真如、修一切法、則能具足無邊功德。

          消除諸漏以下、俱謂以文殊智、圓普賢行。故言、譬如幻師、現(xiàn)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又言、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世人聞?wù)f凈土、即計著于土。聞?wù)f往生、即計著于生。

          其或不然。又計著無生。撥置凈土。

          是等皆以生滅為因、終不能契不生滅性。殊不知如來藏中、妙明周圓、含裹十方一切國土。求于生死去來、了無所得。以無所得故、生滅一如、去來無礙。斯能入無畏之網(wǎng)、了幻化之法。悉見無量諸佛。嚴(yán)凈十方一切國土。

          次慈氏者、即彌勒。為欲此經(jīng)久住世間、廣度群品、非補(bǔ)處菩薩、不堪付囑。具如后文所說。

          是三菩薩、普現(xiàn)十方教化眾生。而亦常在極樂世界、攝諸眾生歸于凈土。如行愿品言、諸往生者、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所共圍繞。余諸菩薩、例此可知。何以故、皆遵普賢大士之德、是與普賢同一愿故。

          大教緣起第四

          爾時世尊。

          會疏曰、「爾時者、總指師資合會、時機(jī)純熟、愿王神化、啟嘉運(yùn)時。佛是世間極尊、故號世尊。」梵語曰路迦那他、或婆迦婆、譯為世尊。佛之尊號。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故也。又、于世獨(dú)尊也。阿含經(jīng)及成實論以之為佛號中之第十、以具上之九號、故曰世尊。涅槃經(jīng)及智度論置之于十號之外。智度論二曰、「路迦那他。秦言世尊。」凈影疏曰、「佛具眾德、為世欽仰、故號世尊。若論胡音、樓伽陀伽、此云世尊也。」探玄記九曰、「以佛具三德六義、于世獨(dú)尊、故名世尊。即梵名婆伽婆。」佛說十號經(jīng)曰、「天人凡圣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曰世尊。」成實論一曰、「如是九種功德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案、此世尊、與上一時佛住之佛、皆謂釋迦牟尼佛也。下同。

          諸根悅豫。

          會疏曰、「眼等五根、通現(xiàn)喜相、故云諸根。」?fàn)栄拧ⅰ笎傇ァ⑾矘芬病Tァ⒁喟惨病!箖粲笆柙弧ⅰ秆鄣任甯⑼F(xiàn)喜相、名之悅豫。」

          姿色清凈。

          東宮切韻曰、「曹憲云、姿、態(tài)也。

          案姿、美態(tài)也。郭知玄曰、儀容。」會疏曰、「姿謂姿容。色謂色相。」清凈者、例如寶積菩薩藏會曰、「如來身者、遠(yuǎn)離一切不凈洟唾、痰病膿血、大小便利。何以故。如來久已能脫一切骨肉筋脈故。

          如來身者、自性清徹。何以故。如來久已遠(yuǎn)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如來身者、出過世間。何以故。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乃至如來身者、如凈鏡中微妙之像、如凈水中明滿之月。」凈影疏曰、「色無慘戚、故曰清凈。」

          光顏巍巍。

          會疏曰、「光謂光明。顏謂容顏。」說文、「顏、眉目之間也。」佛之顏有光、故云光顏。東宮切韻曰、「陸法言云、顏、五*反。王仁煦云、面前。孫愐云、顏、額也、容色也。」今案國語、「天威不違顏。賈逵云、顏、顙也。」史記曰、「漢高祖隆準(zhǔn)而龍顏。注、顏、額顙也。

          」論語曰、「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注曰、巍巍者、高大之稱也。美堯泥法天而行化也。」凈影疏曰、「巍巍是其尊勝之貌。」

          尊者阿難承佛圣旨、

          廣韻曰、「承、奉也、受也。」維摩經(jīng)音義云、「圣旨、字體作恉。說文、恉、諸視切。意也。廣雅、志也。」會疏曰、「佛意冥被、令阿難問、故云承佛圣旨。」

          即從座起。

          曲禮曰、「請業(yè)則起、請益則起。鄭云、尊師重道也。起、若今摳衣前請也。」義寂述義云、「即從座起者、避席以表虔恭。」會疏曰、「不容己情擬議、故云即座起。弟子問師之禮、梵漢通儀。聽則咸坐。欲有言則從座而起。如禮請益則起、更端則起。」

          偏袒右肩、

          新譯花嚴(yán)經(jīng)音義云、「袒、唐亶反、露也。玉篇云、袒、脫衣也、肉袒也。」掛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也。法華經(jīng)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會疏曰、「偏袒右肩、致敬之極。西方俗儀、見王者必肉袒、示非敢有犯。

          佛教亦隨此用、以表將荷大法之重?fù)?dān)耳。」

          長跪合掌、

          聲類、「跪、跽也。」釋名曰、「跪、危也。兩膝隱地、體危隉也。」寄歸傳一曰、「言長跪者、謂是雙膝踞地、豎兩足以支身。舊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爾、何獨(dú)道胡也。」長跪、兩膝據(jù)地、兩脛上空、兩足指頭拄地、挺身而立。經(jīng)文或曰胡跪。佛使丈夫互跪、使尼眾長跪。以女子體弱、長跪較互跪為易也。釋門歸敬儀下曰、「僧是丈夫。剛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翹苦易勞。故令長跪。兩膝據(jù)地。兩脛翹空。兩足指拄地。挺身而立者也。」釋氏要覽中曰、「長跪即兩膝著地。亦先下右膝為禮。」

          合掌者、合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專一之敬禮法。支那以拱手為敬、印度以合掌為敬。觀音義疏上曰、「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手本二邊。

          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心相當(dāng)。故以此表敬也。」法苑珠林二十曰、「律云。當(dāng)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yǎng)釋師子。或云*手白佛言者。皆是斂容呈恭。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掌合一心也。」會疏曰、「雙膝著地名長跪。兩掌相合為合掌。是一心專注、恭敬之儀也。」

          而白佛言。

          白為表白之義。謂有所表白于佛也。

          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光顏巍巍。如明鏡凈。影暢表里。

          鏡光照物謂明。鏡體絕塵謂凈。摩訶止觀曰、「譬如明鏡。明喻即空。像喻即假。鏡喻即中。不合不散宛然。」影謂光影。

          暢、通也、達(dá)也。影暢表里者、言一切光影、通達(dá)于其內(nèi)外也。嘉祥疏曰、「表語其形。里明心悅。」凈影疏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外照之光、明顯鏡內(nèi)、名為影里。佛身如是。光明外照所放之表、顯曜佛身、名影表里。」會疏曰、「今謂人天有待之形、雖外明凈、內(nèi)懷垢穢。或有三十六物不凈、或有煩惱業(yè)等垢、是比尋常鏡、表里明暗各別。佛身內(nèi)外清凈、身心平等、如兩面明鏡、萬像通暢表里、故云影暢表里。釋云、佛身圓滿無背相。十方來人皆對面。」

          威容顯耀、超絕無量。

          東宮切韻曰、「曹憲云、威、畏也。

          案威、物所畏。孫愐云、左傳有威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王仁煦云、容、形儀。」左傳、「物有其容。杜預(yù)曰、容、貌也。」會疏曰、「威謂威德。容謂容貌。顯耀、光麗也。超絕余時、不可限量。」

          唯然大圣、

          金剛般若經(jīng)音義云、「說文、唯、諾也。謂警之敬辭也。論語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注云、直曉不問、故答曰唯也。」慈恩玄贊云、「唯、敬諾之詞。然、順從稱。」禮云、「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鄭玄曰、唯、恭于諾也。」會疏曰、「然、如是義。唯然者、遵承稟命之謂。」凈影疏曰、「唯、是專義。彰己專念、故曰唯矣。然、謂爾也。彰己心中所念實爾、故曰唯然。啟佛令知、故云大圣。」

          我心念言、

          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者為我。唯識論一曰、「我謂主宰」心念、心識之思念也。

          凈影疏曰、「自宣己心、名我念言。」

          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

          會疏曰、「今日者、是非說圣道權(quán)假之日、開他力大道之時。此時至貴、故各標(biāo)其時。世尊等者、由所住法、成能住名。謂佛所住奇妙殊特、不可思議、故為世間極尊、佛名世尊。」凈影疏曰、「為簡余佛、故云今日。住奇特者、佛所得法、超出余人、在世所無、故云奇特。」梵語阿阇理貳。又作遏部多。譯曰奇特。

          獨(dú)一不偶也。西域記一曰、「何奢理貳伽藍(lán)。唐言奇特。」佛所行贊四曰、「知得未曾法。而起奇特想。」賢愚經(jīng)八曰、「如來出世。實復(fù)奇特。」

          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

          佛于世間最為雄猛、能斷盡一切之煩惱、故名世雄。凈影疏曰、「世雄、佛之異名。佛于世間最為雄猛、故曰世雄。」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世雄不可量。」同授記品曰、「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會疏曰、「佛所住、不二乘菩薩能所及、唯佛與佛住之、故為世間雄杰、佛名世雄。亦佛說三乘隨他教時、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隨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世流布本、言諸佛所住。我宗所用本、無諸字。(藏本有諸字。又四句各有之字。)」

          今日世眼。住導(dǎo)師之行。

          世眼、佛之異名。佛為世人之眼、示導(dǎo)正道。又開世人之眼、使見正道。俱舍論二十九曰、「大師世眼久已閉。」導(dǎo)師、導(dǎo)人入佛道者。佛菩薩之通稱。釋氏要覽上曰、「十住斷結(jié)經(jīng)云、號導(dǎo)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華首經(jīng)云、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dǎo)師。佛報恩經(jīng)云、大導(dǎo)師者、以正路示涅槃經(jīng)、使得無為常樂故。」法華經(jīng)序品曰、「文殊師利。導(dǎo)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法華經(jīng)涌出品曰、「是四菩薩于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dǎo)之師。」會疏曰、「佛所住、是一切世間大導(dǎo)師行、故為世間眼目、佛名世眼。

          」凈影疏曰、「能開世人眼、令見正道、故名世眼。住導(dǎo)師行者、四攝法等、是佛導(dǎo)師化人之行。今佛住之。由住此行、今欲導(dǎo)人令入佛法。

          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

          世英、佛之尊稱。佛在一切世間為最上之英勝也。凈影疏曰、「佛于世間最為英勝、故云世英。住勝道者、無上菩提、是最勝道。」會疏曰、「佛所住、于一切世出世中無有倫匹、故為世間俊英、佛名世英。」

          去來現(xiàn)在佛佛相念。

          謂過去未來現(xiàn)在也。即去來今。圓覺經(jīng)曰、「無起無滅去來今。」蘇軾詩曰、「一彈指頃去來今。」嘉祥疏曰、「去來現(xiàn)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諸佛皆有化眾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

          得無今佛念諸佛耶。

          凈影疏曰、「測此念余。耶者、是其不定之辭。以理測度、未敢專決、是故言耶。」

          何故威神光光乃爾。

          威神、威勢勇猛不可測度也。勝鬘寶窟中本曰、「外使物畏、目之為威。內(nèi)難測度、稱之曰神。」光光、盛貌、顯曜貌。憬興云、「光光者、即顯曜之狀也。」

          于是世尊告阿難曰、云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

          會疏曰、「于是者、于阿難問已之時也。佛智無不照、豈不知其所由。知而故問、持褒來問故也。天有五種。人王名世天。

          三界諸天名生天。四果支佛名凈天。

          菩薩名義天。如來名第一義天。今別指生天。」生天即三界諸天也。三界諸天者、欲界有六天、謂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禪有十八天。無色界之四處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韋馱天等諸種天神。即諸天部也。教、正字通、「諭告之詞。」玉篇、「教、令也。」

          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

          梵語娑度、義譯曰善哉。稱贊之辭也。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同譬喻品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智度論曰、「歡喜贊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勝鬘寶窟中本曰、「善是好別稱。哉是助語之辭。」法華玄贊四曰、「法爾隨熹、皆云善哉。」寄歸傳三曰、「娑度、義曰善哉。」會疏曰、「莊嚴(yán)言、善哉善哉、汝為利益一切眾生、懷慈愍心、能問如來微妙之義。若教他問、則不足贊。既言自問、則真可褒。故言善哉。深應(yīng)圣心、故言甚快。」憬興云、「阿難所問、稱機(jī)及既法而合時宜、故云甚快。」

          如來以無盡大悲、

          會疏曰、「三世無終盡、故云無盡。

          」普賢行愿經(jīng)曰、「大悲為身。大悲為門。

          大悲為首。以大悲法而為方便。」故知無盡大悲、即出世大本也。

          矜哀三界、

          矜者憐也。憐愍眾生之意。音義云、「矜哀、憐恤也。」三界者、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一欲界、有淫欲與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謂之欲界。二色界、色為質(zhì)礙之義、有形之物質(zhì)也。此界在欲界之上、離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謂為身體、謂為宮殿、物質(zhì)的物、總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禪定之淺深粗妙分四級、稱為四禪天。新曰靜慮。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三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zhì)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無色界。此既為無物質(zhì)之世界、則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為四無色。又曰四空處。說出俱舍論世間品、三界義。

          所以出興于世、

          法華經(jīng)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

          光闡道教。

          會疏曰、「光者廣也。闡者開也。始自寂場、終至鵠林、漸頓權(quán)實教門、所由進(jìn)趣、總名道教。」嵩明教云、「惟心之謂道。闡道之謂教。教也者、圣人之垂也。道也者、生靈之大本也。」

          欲拯濟(jì)群萌、

          群萌如言群生。喻眾生之盲昧也。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曰、「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類。」花嚴(yán)經(jīng)音義曰、「萌、芽也。案萌、冥昧貌也。言眾庶無知也。漢書、氓氓群黎、是也。」新譯花嚴(yán)經(jīng)音義曰、「萌、草木初生也。毛詩傳曰、群、眾也。言童蒙凡夫、猶彼眾小草也。」會疏曰、「漸頓各稱所宜、隨緣皆蒙解脫、故云拯群萌。戒度云、草木最初折甲曰萌。群即多也。機(jī)緣道心初發(fā)、亦猶萌芽、故以喻焉。欲者即愿也。指釋迦大悲所愿。

          」

          惠以真實之利。

          會疏曰、「惠謂恩惠。真實略有四義。一謂教真實、即大無量壽經(jīng)是也。不帶方便、隨他假說、專開本愿圓頓一乘故。二謂行真實、不說難行自力法門、一教弘愿他力大行故。三謂信真實、廢定散自力迷心、顯彰利他真實大信故。四謂證真實、斥疑城邊地、化土正授、自然化生妙果故。」凈影疏曰、「理是真實。教入名利。」

          無量億劫、

          無量億者、數(shù)目。劫、梵語劫簸之略。譯言分別時節(jié)。通常年月日時不能算之遠(yuǎn)大時節(jié)也。故又譯大時。大論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別時節(jié)。」又曰、「時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時名劫。」釋迦譜曰、「劫波、此土譯之名長時也。」慧苑音義上曰、「劫、梵言。具正云羯臘波。此翻為長時。」劫有二種。一名器世間。就世界成壞而立之?dāng)?shù)量也。如成劫壞劫增劫減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歲數(shù)為之時。成住壞空為之劫。」二名歲數(shù)劫。算晝夜日月之?dāng)?shù)量者。法華論曰、「示現(xiàn)五種劫。一者夜。二者晝。

          三者月。四者時。五者年。」大論三十八曰、「有人言、時節(jié)歲數(shù)名為小劫。如法華經(jīng)中舍利弗作佛時、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無量億劫者、總謂無可計量其數(shù)之長時也。

          難值難見。

          謂值見生身之如來難也。會疏曰、「佛法難聞、故云難值。佛身難、故言難見。」賢劫經(jīng)云、「人命難得。經(jīng)道難值。佛世難遇。千佛過已、六十五劫、世無有佛。中間迥經(jīng)過大稱劫、八十劫中亦復(fù)無佛。過星宿劫、經(jīng)三百劫懸斷法教、佛不復(fù)興。至凈光劫乃當(dāng)有佛。是故知之、佛世難值。」

          猶靈瑞華、時時乃出。

          梵語優(yōu)曇華、又云優(yōu)曇波羅華。一譯靈瑞華。大菩薩藏經(jīng)音義云、「烏曇跋羅花、舊云優(yōu)曇波羅花、或作優(yōu)曇婆羅花。此葉似梨。菩大如拳。其味甘。無花而結(jié)子。亦有花而難值。故經(jīng)中以喻希有者也。

          」新譯花嚴(yán)經(jīng)音義云、「優(yōu)曇、此云希有也。此花多時乃一開也。」法花文句曰、「優(yōu)曇花者、此云靈瑞。三千年一現(xiàn)。現(xiàn)則金輪王出。」慈恩玄贊云、「梵云鄔曇羅、此云瑞應(yīng)。金輪王出。大海減少。金輪露現(xiàn)。其花乃主應(yīng)金輪之御世。世名瑞應(yīng)花也。」峻諦曰、「靈謂靈妙。瑞謂祥瑞。呈佛出祥瑞靈妙之花故。

          」憬興云、「如世間有優(yōu)曇樹、但有實、無有花也。天下有佛、乃有花出耳。今言靈瑞者、即存震旦之名。時時者、希出之義。以善時出故。」

          今所問者、多所饒益。

          饒益、豐足利人也。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當(dāng)知、如來正覺、

          梵語三菩提、此譯正覺。如來之實智、名為正覺。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也。

          故成佛曰成正覺。法華玄贊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覺。」會疏曰、「離邪曲為正。無無明為覺。」

          其智難量。

          梵語阇那、若那。譯言智。于事理決斷也。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于境決斷、說之為智。」唯識述記九曰、「忍言智、以決斷故。」會疏曰、「靈鑒明朗為智。決斷是非為慧。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三賢十圣、弗測所窺、故云難量。」

          多所導(dǎo)御。

          會疏曰、「引迷歸悟為導(dǎo)。勸善懲惡為御。」

          慧見無礙。

          慧見者、以深妙之智慧、達(dá)觀諸法之識見也。無礙又云無閡。自在通達(dá)而無礙也。自在涉入而無礙也。自在融通而為一體也。如燈光互相涉入、是無礙之相也。

          維摩經(jīng)佛國品曰、「心常安住無閡解脫。」往生論注下曰、「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門無礙相也。」即身成佛義曰、「無礙者、涉入自在義。

          」往生要集中本曰、「我所有三道與彌陀佛萬德、本來空寂、一體無礙。」會疏曰。「佛眼種智于諸法中無有拘累、故云慧見無礙。」

          以一飧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無數(shù)無量、復(fù)過于此。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

          飧、說文、「餔也。」壽命、梵語曰假尾單。命根為體、壽燒識為相、活動為用。輔行七之三曰、「一期為壽。連續(xù)曰命。

          一期連持。息風(fēng)不斷。名為壽命。」億者有四等。瑜伽略纂二曰、「西方有四種億。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

          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今瑜伽顯揚(yáng)百萬為億。華嚴(yán)千萬為億。智度論十萬為億。」探玄記四曰、「西國數(shù)法、有三種億。一、百萬。二、千萬。三、萬萬。乃至此中據(jù)千萬一億。」劫、梵語長時之名也。清凈分衛(wèi)經(jīng)曰、「一切菩薩諸如來及賢圣等、唯以此食、升致無上正真覺道、便能住壽如恒沙劫。又能踰此復(fù)倍無數(shù)、而諸如來永無其勞。」又如如來七日入定、念于往昔諸佛、面色巍巍倍常。阿難問其所以。如來答、亦以一食住劫。見本行集經(jīng)一。

          所以者何、如來定慧、

          定慧、禪定與智慧。三學(xué)中之二法也。攝亂意為定。觀照事理為慧。又名止觀。

          法華經(jīng)序品曰、「佛子定慧具足。」六波羅蜜多經(jīng)八曰、「佛果大菩薩。定慧為根本。」六祖壇經(jīng)曰、「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會疏曰、「有定而無慧、則雖能住壽、如槁木死灰。有慧而無定、則雖現(xiàn)光顏、不能忘饑渴。如來定慧相即、故不起滅定、而現(xiàn)諸威儀。經(jīng)無量劫、永無雜食想、而能姿色光悅也。」

          究暢無極。

          凈影疏曰、「定慧究竟、故名為究。

          通暢自在、故名為暢。寬廣無邊、稱曰無極。」會疏曰、「究謂究竟。暢謂通暢。簡異因位所得、故曰無極。」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我為法王、于法自在。」凈影疏曰、「善入一切法界之門。

          法門之力無所不在、名為自在。」

          阿難諦聽、

          諦、說文、「審也。」書洪范孔傳、「必微諦。疏、聽當(dāng)別彼是非、必微妙而審諦也。」聽、說文、「聆也。」釋名、「聽、靜也。靜然后所聞審也。」

          今為汝說。對曰、唯然、愿樂欲聞。

          廣韻、「樂、五教反。好也。」會疏曰、「如渴思冷水。如饑思飲食。如病思良藥。如眾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聞甘露法。」

          古佛出興第五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yuǎn)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shù)劫、

          新譯花嚴(yán)經(jīng)音義云、「說文曰、乃、語辭也。廣雅曰、乃、往也。」過去者、有為之事物作用終滅之位也。三世之一。法花經(jīng)音義云、「央、于良反。梵云阿僧祇、此云無央數(shù)。央、盡也。」會疏曰、「乃猶往。往猶昔。簡異現(xiàn)未、故云過去。其久遠(yuǎn)積阿僧祇劫、無量不可思議、唯佛眼所照、故云久遠(yuǎn)無量等。梵、阿僧祇、此云無央數(shù)。謂非算數(shù)所及。央、盡也。」無央數(shù)劫者、無盡數(shù)之劫也。

          記世界成壞極長之時節(jié)數(shù)目也。法華經(jīng)見寶塔品曰、「此佛滅度無央數(shù)劫。」

          錠光如來興出于世。

          華嚴(yán)經(jīng)音義云、「錠光、大徑切。又音殿。即然燈佛也。諸經(jīng)中作提洹竭佛。是梵音。」翻譯名義集云、「提洹竭、或云提和竭羅、此云燃燈。大論云、太子生時、一切身邊、光如燈故、故云燃燈。以至成佛、亦名燃燈。鐙字說文從金。徐鉉云、錠中置燭、故謂之鐙。聲類云、有足曰錠、無足曰鐙、故瑞應(yīng)經(jīng)翻為錠光。摭華云、錠音定、燈屬也。古來翻譯、回文不同、或云燃燈、或云錠光、語異義同、故須從金。釋尊修行名儒童時、二僧祇滿、遇燃燈佛得受記。」四教儀集解中曰、「亦名然燈。亦名錠光。有足名錠。無足名燈。錠字或作定字、非也。

          」法華經(jīng)序品曰、「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乃至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燈。」賢劫經(jīng)云、「過去無量施佛出世時、轉(zhuǎn)輪王名曰擇明、聞是三昧修學(xué)。其時王者錠光如來。」超日明三昧經(jīng)云、「過去寶妙如來時、自在王轉(zhuǎn)輪王之千子、同時發(fā)菩提心、于佛前探策。爾時輪王者、錠光如來。千子則賢劫千佛也。」會疏曰、「或以彌陀發(fā)心、推此佛出以前。或標(biāo)此佛久遠(yuǎn)、為彌陀發(fā)心前。

          」

          教化度脫無量眾生、

          教化、又曰勸化。教人而化惡為善也。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度脫、超度解脫生死之苦也。法華經(jīng)序品曰、「諸仙之導(dǎo)師。度脫無量眾。」

          皆令得道、

          道者、能通之義。大要有三種。一、有漏道、善業(yè)通人、使至善處。惡業(yè)通人、使趣惡處。故善惡二業(yè)謂之道。所至所趣之處亦名為道。如地獄等之六道是也。

          凈土論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大乘義章八末曰、「所言道者、從因名也。善惡兩業(yè)、通人至果、名之為道。地獄等報、為道所詣、故名為道。」二、無漏道、七覺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謂之道。又行體虛融無礙、故為通之義。

          以通故、名為道。如道諦、道品、聲聞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義章十六曰、「諸行同體、虛融無礙、名之為通。

          通故名道。」三論玄義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俱舍論二十五曰、「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為義。

          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華嚴(yán)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體、排除一切障礙、無礙自在、謂之道。涅槃無名論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

          」凈土論注下曰、「道者、無礙道也。」

          乃取滅度。次有如來。名曰光遠(yuǎn)。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須彌天冠。次名須彌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離垢。次名無著。次名龍?zhí)臁4蚊构狻4蚊裁黜敗4蚊粍拥亍4蚊鹆钊A。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種。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脫華。次名莊嚴(yán)光明。次名海覺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離塵垢。次名舍厭意。次名寶炎。次名妙頂。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無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華。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華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癡冥。次名度蓋行。次名凈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

          次名法慧。次名鸞音。次名獅子音。次名龍音。次名處世。如此諸佛皆悉已過。

          會疏曰、「此諸佛若據(jù)如來會及莊嚴(yán)經(jīng)、為錠光以前出世。以世自在王佛為極最初佛。文曰、過阿僧祇無數(shù)大劫、有佛出現(xiàn)、號曰然燈。于彼佛前、極過數(shù)量、有苦行佛、乃至世主佛前無邊劫數(shù)、有佛出世、號世間自在王如來。前后亦難測。然此經(jīng)及覺經(jīng)、大阿彌陀、皆為順次后后出世佛。諸師皆依此、不可為異解。

          又大彌陀列三十三佛。覺經(jīng)列三十六佛。如來會列四十一佛。莊嚴(yán)列三十七佛。

          或直標(biāo)梵名、或譯舉漢號、則是譯家各例不同。」

          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

          世自在王又曰世饒王。饒即自在之義。阿彌陀佛在因位時、于此佛所出家、建四十八愿。會疏曰、「世自在王、是一佛別號。異云樓夷★羅。或云世間自在王。

          」本經(jīng)鈔二曰、「義寂云。舊本名樓夷★羅。此存梵音。翻之名為自在王。憬興云。于一切法得自在故。玄一曰。世間利益自在。故言世自在。亦言世饒。即自在義為王也。」覺經(jīng)云、「后次有佛、名曰樓夷★羅。在中教授四十二劫。皆已過去乃爾劫時作佛。天上天下人中之雄。經(jīng)道法中勇猛之將。佛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jīng)講道、莫能過者。」大彌陀云、「次復(fù)有佛、名樓夷★羅。在世間教授、壽四十二劫。」如來會云、「有佛出世、號世間自在王如來。」莊嚴(yán)經(jīng)云、「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來。」

          如來、

          注見前。

          應(yīng)供、

          應(yīng)供、如來十號之一。梵語阿羅訶、譯曰應(yīng)供。斷一切之惡、應(yīng)受人天之供養(yǎng)者。智度論二十四曰、「應(yīng)受一切世間供養(yǎng)。

          故名為應(yīng)供人。」大乘義章二十末曰、「外國名為阿羅訶也。此云應(yīng)供。如來諸過悉已斷盡。福田清凈。應(yīng)受物供。

          故名應(yīng)供。」凈影疏曰、「證滅相應(yīng)、故名為應(yīng)。又證滅故、合應(yīng)供養(yǎng)、故云應(yīng)供。」會疏曰、「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yīng)受天上人間供養(yǎng)、饒益有情、故號應(yīng)供。」

          等正覺、

          注見前。

          明行足、

          明行足、佛十號之一。梵名婢侈遮羅那三般那。依涅槃經(jīng)之說、明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行足者、腳足之義、指戒定慧言。佛依戒定慧之腳足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明行足。又依智度論之說、明者、宿命、天眼、漏盡之三明也。行者、身口意之三業(yè)也。足者、滿足之義。三明者、滿足身口意之三業(yè)、故名明行足。涅槃經(jīng)十八曰、「明者、名得無量善果。行名腳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明行足也。」智度論二曰、「婢侈遮羅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云何名明行足。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行名身口意業(yè)。唯佛身口意具足、余皆有失、是故名明行足。」凈影疏曰、「明是證行。

          證法顯了、故名為明。分別有三。如涅槃?wù)f。一菩薩明、所謂般若波羅蜜多。二諸佛明、所謂佛眼。三無明明、謂十一空。又龍樹說。佛具宿命、天眼、漏盡、故曰三明。行是教行。如地持說、正觀名行。又龍樹說、戒空慧等、名之為行。

          此二圓具、故名為足。」會疏曰、「明即三明也。行足者、謂身口意業(yè)、真正清潔、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善逝、

          梵名須伽陀。譯曰善逝。又曰好去。

          諸佛十號之一。十號之第一曰如來、第五曰善逝。如來者、乘如實之道、而善來娑婆界之義。善逝者、如實去彼岸、不再退沒生死海之義。以此二名、顯來往自在之德。智度論二曰、「佛一切智為大車。

          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菩薩持地經(jīng)一曰、「第一上升。永不復(fù)還。故名善逝。」(第一為涅槃)會疏曰、「善逝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凈影疏曰、「善名為好。逝稱為去。如來好去、故曰善逝。佛德滿足、更何處去、而言好去。

          雖無去處、非不能去。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云去。」

          世間解、

          世間解、佛十號之一。梵語曰路迦憊。或譯知世間。又譯世間解。知世間有情非情之事也。智度論二曰、「路迦憊。路迦、秦言世。憊、名知。是名知世間。知二種世間。一眾生。二非眾生。」凈影疏曰、「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會疏曰、「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

          無上士、

          無上士、佛十號之一。無上之士夫也。人中最勝無有過之者、故云無上士。涅槃經(jīng)曰、「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又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最為上、非余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智度論二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之。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亦無上。」大乘義章二十末曰、「士者、人之別稱。人中最勝、余不能加、名無上士。

          」會疏曰、「業(yè)惑凈盡、更無所斷、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

          調(diào)御丈夫、

          調(diào)御丈夫、佛十號之一。梵語富樓沙曇藐娑羅提。佛能調(diào)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也。佛雖亦化女人、今從尊而唯謂為丈夫。智度論二曰、「復(fù)名富樓沙曇藐娑羅提。富樓沙、秦言丈夫。曇藐、秦言可化。娑羅提、秦言調(diào)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diào)御師。佛以大慈大悲故、有時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diào)御、令不失道。問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dú)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從男故、男為事業(yè)主故。」凈影疏曰、「能善方便調(diào)伏眾生、名調(diào)御丈夫。」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diào)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故。」

          天人師、

          天人師、如來十號之一。梵語曰、舍多提婆摩菟舍喃。為天與人之教師、故名天人師。智度論二曰、「復(fù)名舍多提婆摩菟舍喃。舍多、秦言教師。提婆、言天。

          摩菟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師。云何名天人教師。佛示導(dǎo)是應(yīng)作、是不應(yīng)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舍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問曰、佛能度龍神等墮余道中生者、何獨(dú)言天人師。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凈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訓(xùn)天人、名天人師。」會疏曰、「謂非獨(dú)與四眾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

          佛、世尊。

          依成實論則佛為十號中之第九號、世尊為第十號、合云佛世尊。依智度論則佛為第十號、世尊為具十號尊德之總號。世尊之梵名為薄伽梵。

          彭際清曰、將明法藏成佛本因、特為推原從上諸佛。寶積本從錠光上溯往世、過五十三佛、方至世自在王、俱用逆數(shù)。于此全異。然他譯本多從順數(shù)。未知寶積別有據(jù)否。

          法藏因地第六

          時有國王聞佛說法、

          會疏曰、「國王即是法藏菩薩在家位也。」國王者、為前世持十善戒今生得其果報者。得諸天之保護(hù)、故又云天子。仁王經(jīng)教化品曰、「十善菩薩發(fā)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金光明王經(jīng)三曰、「因集業(yè)故、生于人中。王領(lǐng)國土、故稱人王。處在胎中、諸天守護(hù)。或先守護(hù)、然后入胎。雖在人中、生為人王。以天護(hù)故、復(fù)稱天子。」說法者、如來說大小偏圓之.k、咸使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也。法華經(jīng)曰、「眾圣之王、說法教化。」法華玄義六曰、「諸法不可說。言辭相寂滅。有因緣故亦可說。」說法能使聽者生五種之福德。一于當(dāng)生得長者、以聽者不殺人故。

          二于當(dāng)生得大富、以聽者不盜故。三于當(dāng)生得端正、以聽者意和故。四于當(dāng)生得名譽(yù)、以聽者歸依三寶故。五于當(dāng)生得聰明、以聽者曉了妙慧故。見賢者五福德經(jīng)。

          心懷悅豫。

          會疏曰、「悅豫即歡喜也。」

          尋發(fā)無上正真道意。

          尋、俄也、繼也。杜注左傳、「尋、續(xù)也。言續(xù)后去也。」發(fā)即發(fā)心也。無上正真道、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者、思量事物曰意。唯識論五曰、「薄伽梵。處處經(jīng)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俱舍論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

          了別故名識。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異。而體是一如。」止觀二上曰、「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為心。次心籌量。

          名為意。」又以前念之心為所依、而生后念之心曰意。梁譯之?dāng)z論一曰、「以識生依止為意。釋曰。若心前滅后生。無間能生后心。說此名意。」起信論義記中末曰、「攝論云。意以能生依止為義也。」會疏曰、「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云無上正真道意。佛所得法、云無上正真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

          真謂真實、絕虛妄故。道者、無礙道也。知生死即是涅槃故。意者、能求之心、菩薩能窮未來際、求此道之意也。是名菩提心。亦名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度眾生心也。」

          棄國捐王、

          說文、「棄、捐也。捐、棄也。」會疏曰、「國是王者之大器。王是君子之大寶。今舉無二寶、顯捐諸欲、是以不堅法貿(mào)三堅法故也。」

          行作沙門。

          沙門、又作娑門、桑門、喪門、沙門那。譯曰息、息心、靜志、凈志、乏道、貧道等。新作室摩那拏、舍啰磨拏、室羅磨拏、沙迦懣囊。譯曰功勞、勤息。勞劬修佛道之義也。又勤修息煩惱之義也。原不論外道佛徒、總為出家者之都名。

          注維摩經(jīng)、「肇曰。沙門出家之都名也。秦言義訓(xùn)勤行。勤行趣涅槃也。什曰。

          佛法及外道。泛出家者皆名沙門。」慧遠(yuǎn)疏曰、「沙門、此翻為息。息諸惡故。

          」法華玄贊二曰、「沙門息義。以得法故。

          暫爾寧息。亦息惡也。正言室羅磨拏。或室摩那拏。此云功勞。謂修道有多功勞也。」玄應(yīng)音義六曰、「沙門舊云桑門。或云喪門。皆訛略也。正言室摩那拏。

          或言舍啰磨拏。此言功勞。言修道有多勞也。又云勤勞。言至誠也。義亦言息。

          以得法故。暫寧息也。舊譯言息心。

          或言靜志是也。」慧苑音義上曰、「沙門、正言沙迦懣囊、此云止息。謂止息一切諸不善法。又曰劬勞。謂修一切劬勞苦行。又曰聽聞。謂多聞熏習(xí)是常業(yè)也。

          」慧琳音義十八曰、「沙門、訛也。正音云室啰末拏。唐言勤懇也。」同二十六曰、「此云勤勞。內(nèi)道外道之總名也。皆據(jù)出家為言耳。古經(jīng)為桑門。或為娑門。羅什法師以言非便。改為沙門也。」俱舍論二十四曰、「諸無漏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曰沙門。以能勤勞息煩惱故。」同光記曰、「沙門、此云勤息。

          」羯磨疏三上曰、「沙門舊翻桑門、音之互也。涅槃云沙門那者、是本音也。或言乏道貧道以譯之、皆謙虛自牧、不伐德也。今譯為息惡者、決誓斷惡、息本習(xí)也。」釋門歸敬儀上曰、「沙門或云桑門、沙門那者、并是天竺道士之佳號、俗中之常目也。亦是彼國修凈行者。此云凈志、以義目之。」百論疏一曰、「沙門者、云乏道。亦云息心。乏道者、以道斷于貧乏也。息心者、經(jīng)云、息心達(dá)本源、故云沙門也。」四十二章經(jīng)曰、「佛言。

          辭親出家。識心達(dá)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增一阿含經(jīng)四十七曰、「沙門名息心。諸惡永已盡。梵志名清凈。除去諸亂想。」會疏曰、「沙門、出家都名。

          具云沙迦懣農(nóng)。唐云勤息。此人勤修善法、息諸惡故。」

          號曰法藏。

          號、名號也。乃名稱之彰于外者。大乘義章二十末曰、「通釋義齊。隨相分別。

          顯體為名。標(biāo)德云稱。名稱外彰。號令天下。說之為號。」白虎通、「春秋傳曰、王者受命于王、必?fù)裉煜轮捞栆詾樘栆病!怪芏Y春官大祝掌辨六號注、「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梵、曇摩迦、此云法藏。覺經(jīng)作曇摩迦留、譯云法寶藏。寶積經(jīng)作法處。莊嚴(yán)經(jīng)作作法。大論作法積。嘉祥疏曰、「在能蘊(yùn)畜佛法、故曰法藏。」翻譯名義集云、「曇摩迦、此翻法藏比丘。乃無量壽佛行因時名。」

          高才勇哲、

          凈影疏曰、「才謂才巧。才德過人、故曰高才。志強(qiáng)名勇。心明稱哲。」會疏曰、「稱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勝勝他、故稱為勇。壞邪見之明、所以言哲。

          」陀羅尼經(jīng)音義云、「哲、知列反。爾雅、智也。尚書、知人則哲。方言、齊宋之間謂智為哲。哲謂明了也。」

          與世超異。

          會疏曰、「不常人所及、故云與世超異。」

          詣世自在王如來所。

          詣、玉篇、「往也、到也。」增韻、「詣、造也。」倉頡篇、「詣、至也。」所、處所也。

          稽首佛足。

          梵語曰伴談、或曰伴題。譯曰稽首。

          下頭至地也。義林章四本曰、「若云伴談。

          或云伴題。此云稽首。訛名和南。」行宗記一上曰、「頭至地為稽首。」維摩經(jīng)音義曰、「首、苦禮切。蒼頡篇云、稽首、頓首也。周禮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鄭玄曰、稽首至地、謂頭至地也。首、頭也。尚書曰、禹拜稽首、是也。又正法花作稽顙、謂額至地也。與稽首同。左傳注曰。稽首、首至地也。」凈影疏曰、「稽首、敬也。屈尊接卑、故用表敬。

          」會疏曰、「稽、留也。以頭至地、稽留少時故。」大論曰、「人身中第一貴者頭。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履不凈處。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貴禮所*、貴重供養(yǎng)故。」

          右繞三匝。

          右繞、敬禮之一。在尊者之傍、旋繞于右也。象器箋十曰、「四分律云。客比丘于塔邊。左行過。護(hù)塔神瞋。佛言。不應(yīng)左行過。應(yīng)右繞塔而過。薩婆多毗尼毗婆沙云。右繞者順佛法故。所以右繞。」然解右繞之古義甚多。依南山、義凈之意、則向尊者右手邊而旋、出于其左手邊、是為右繞。反之即為左繞。南山之歸敬儀曰、「右繞者。面西北轉(zhuǎn)。右肩袒侍。

          向佛而恭。比見有僧。非于此法。便東回北轉(zhuǎn)。此為右繞。西竺梵僧。闐聚京邑。經(jīng)行旋繞。目閱其蹤。并乃西回而為右繞。以順天道。如日月焉。」是以尊者之左手為東、其右手為西者。義凈之寄歸傳三曰、「言旋右者。梵云缽喇特崎拏。缽喇字緣。乃有多義。此中意趣。

          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總明尊便之目。故時人名右手為特崎拏。意是從其右邊。為尊為便。方合旋繞之儀。」又曰「但可依其梵本。并須杜塞人情。向右邊。為右繞。向左邊為左繞。斯為圣制。勿致疑惑。」是亦以尊者之左手為左邊、尊者之右手為右邊者。

          然南山之感通傳曰、「戒壇之舉。住持之式相也。眾僧說戒受戒。盡往登之。事訖東回左轉(zhuǎn)。南出而返也。」此左旋也。此相違者、元照解之曰、歸敬儀示繞佛之儀、感通傳示繞壇之儀者也。資持記下三之二曰、「然諸經(jīng)論。皆令右繞。古今諍論。紛紛不息。都緣不曉繞佛繞壇。兩儀自別。繞佛者本乎致敬。繞壇者便于行事。致敬則必須右繞。表執(zhí)持之恭勤。

          行事則必須左繞。使上下而倫序。」象器箋十曰、「忠按。禪林巡堂者。左繞而準(zhǔn)繞壇儀。尋常行道者。右繞而準(zhǔn)繞佛儀。」

          又慧琳音義二十一示萬字形與白毫右旋之圖。右繞左繞由我以尊者之左右為標(biāo)準(zhǔn)也。凈影疏曰、「右繞、愛也。旋繞不舍、故用表愛。」會疏曰、「右繞、敬順之貌。三匝、周匝及三、禮儀之嚴(yán)也。」廣韻曰、「匝、也。」

          長跪合掌。以頌贊曰。

          頌、梵語伽陀。法華玄贊二曰、「梵云伽陀、此翻為頌。頌者、美也、歌也。頌中文句極美麗故、歌頌之故。訛略云偈。」西域記三曰、「舊曰偈、梵文略也。

          或曰偈陀、梵音訛也。今從正音、宜云伽陀。伽陀、唐言頌。頌、三十二言也。

          」玄應(yīng)音義二十三曰、「伽陀、此方當(dāng)頌、或言攝。言諸圣人所作、不問重頌字之多少、四句為頌者、皆名伽陀。案西國數(shù)經(jīng)之法、皆以三十二字為一伽陀。或言伽他、訛也。舊言偈者、亦伽陀之訛也。

          」鄭氏注禮記曰、「頌謂將順其美也。」周禮曰、「教六詩。六曰頌。注云、頌之言誦也、容也。誦今之德、廣以美也。」文選序云、「頌者、取以游揚(yáng)德業(yè)、褒贊成功。注、謂揚(yáng)其德業(yè)、贊其成功也。」

          贊、梵語戍怛羅。以偈頌而贊嘆佛德者。梵語謂之梵贊、漢語謂之漢贊。

          光顏巍巍。

          凈影疏曰、「光巍巍、嘆佛光勝。顏巍巍、嘆佛身勝。」巍巍如上注。

          威神無極。

          謂威德神力無窮極也。凈影疏曰、「由佛威德神力無極、故能放光。」

          如是炎明。

          炎、說文曰、「火光上也。」炎明即光明也。凈影疏曰、「如是炎明、正舉光體。」

          無與等者。

          謂無有與之齊等也。凈影疏曰、「無與等者。對人顯勝。余人身光無與齊等。」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

          摩尼、又作末尼。譯曰珠、寶、離垢、如意。珠之總名。玄應(yīng)音義一曰、「摩尼。珠之總名也。」同二十三曰、「末尼。亦云摩尼。此云寶珠。謂珠之總名也。

          」慧苑音義上曰、「摩尼。正云末尼。末謂末羅。此云垢也。尼謂離也。謂此寶光凈。不為垢穢所染也。」仁王經(jīng)良賁疏下三曰、「梵云摩尼。此翻為寶。順舊譯也。新云末尼。具足當(dāng)云震跢摩尼。此云思惟寶。會意翻云如意寶珠。隨意所求。皆滿足故。」圓覺大鈔一下曰、「摩尼。此云如意。」涅槃經(jīng)九曰、「摩尼珠。投之濁水。水即為清。」珠、希麟音義十曰、「字書云、蚌中之精也。」說文曰、「珠、蚌之陰精。」通雅曰、「古有辟塵珠、辟寒珠、夜光照乘、大者徑寸。或出于龍魚異物腹中、非獨(dú)出于蚌也。

          」沈懷遠(yuǎn)南越志曰、「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者、為大品。有光彩。

          」

          焰耀、光耀也。悉亦皆也。隱、玉篇、「匿也、不見也。」蔽、廣韻曰、「掩也。」?fàn)栄裴屧b疏、「蔽者、覆障使微也。」莊嚴(yán)經(jīng)曰、「如來微妙色端嚴(yán)。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如來會云、「如來無量無邊光。舉世無光可能喻。一切日月摩尼寶。佛之光威皆映蔽。」聚墨、以譬物之黑者。觀佛三昧海經(jīng)三曰、「優(yōu)婆夷中二十四人。見佛身色。猶如聚墨。」凈影疏曰、「此等諸光、若對佛光、皆悉隱蔽。猶如聚墨在珂貝邊。」會疏曰、「天下至明、無大于日月。萬品光耀、無過于摩尼。如輪王珠寶、照一由旬間、不異白晝。若映佛光、皆悉隱蔽。聚墨、極暗之喻。」

          如來顏容。超世無比。

          謂佛之顏貌儀容、超絕世間、無與比類也。

          正覺大音。響流十方。

          會疏曰、「正覺大音者、正覺者、音聲所出之本。謂佛既破不覺無明、覺了清凈真如、覺知廣大、彌綸十方三世。出于彼正覺之音聲、故能流布十方、普覺眾生迷也。」憬興云、「大音者、即語密之音。

          如來之聲、更無過此、故云大音。響者、即顯了之音、逐宜而有分限發(fā)故。亦可佛成正覺時、其譽(yù)流十方、人天凡圣、皆悉云集、如彼釋迦成道之唱、上至阿迦膩吒天。」

          戒聞精進(jìn)。

          戒言戒德、謂如來滿足一切諸戒、莊嚴(yán)其心。聞?wù)叨嗦劇⒅^如來于無量劫、多聞成就故。精進(jìn)者、謂如來能身心精進(jìn)、成佛道故。

          三昧智通。

          三昧、謂如來具足成就無量百千諸三昧故。智謂成滿一切種智、無不照知故。通謂具足成就一切神通、自在無礙故。

        上一篇:佛說無量壽經(jīng)箋注04
        下一篇:佛說無量壽經(jīng)箋注02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guān)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wǎng)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shù)支持:易點(diǎn)內(nèi)容管理系統(tǒng)(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妇乱xxxxx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18到20岁美女毛片|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青青青青手机在线观看| 日本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下载| 国产在线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4408私人影院|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天堂а√在线最新版在线8|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99热这里只/这里有精品| 欧美精品v国产精品v|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99国产情在线视频| 欧美激情另欧美做真爱| 夫不再被公侵犯美若妻|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日韩精品| 两根黑人粗大噗嗤噗嗤视频|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女子初尝黑人巨嗷嗷叫|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尤物视频www|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在线视频尤物tv|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美女18毛片免费视频| 日本一卡2卡3卡4卡无卡免费| 又大又硬一进一出做视频| canopen永久| 欧美人与动zoz0大全| 国产精品特黄毛片| 久久香蕉国产线| 美女私密无遮挡网站视频| 夜夜嗨AV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