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彌陀蓮社>>五經講座>>佛說無量壽經箋注01
        佛說無量壽經箋注01
        2006年06月22日09:03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4317 字體: 繁體

        佛說無量壽經箋注01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菩薩戒優婆塞彭際清重校

        無錫丁福保仲祜箋注

        佛說無量壽經箋注序

          無量壽經入中、凡有十二譯本、第一后漢桓靈帝時、安息國沙門安清字世高譯、名無量壽經。第二同時、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于洛陽譯、名無量清凈平等覺經。第三三國時、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字恭明譯、名阿彌陀經、內題云、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第四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以嘉平四年壬申于洛陽白馬寺譯、名無量壽經。第五同時、西域沙門帛延、以甘露三年戊寅于洛陽白馬寺譯、名無量清凈平等覺經。第六西晉沙門竺曇摩羅蜜、晉言法護、以永嘉二年譯名無量壽經。第七東晉西域沙門竺法力、以恭帝元熙元年己未譯、名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第八同時、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晉言覺賢、以劉宋永初二年于道場寺譯、名新無量壽經。第九劉宋涼州沙門寶云以永初二年于道場寺譯、名新無量壽經。第十同時、罽賓國沙門曇摩羅蜜多、宋言法秀、元嘉年中譯、名新無量壽經。第十一唐南印度菩提流志、本名達磨流支、唐言法希、于寶積經中譯出無量壽如來會。第十二宋西天沙門法賢譯、名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是也?!   〗袼嬲邇H迦讖、支謙、僧鎧、流志、法賢五譯本而已。

          而此五譯之中、文字互有詳略、名詞亦各不相襲。欲會而通之、談何容易。昔吾儒詩書異文、如曰若粵若、桑葚桑椹之類、不過同音異字、通其轉注假借、而意義曉然。今佛典乃華梵異語、通譯成文。不特無轉注假借之可求、而譯音譯義、古德又人自為政。譯音有南北方言之殊、譯義有鉤乙原文之弊。必欲據珊悉克利多梵筴正本、以訂華譯之訛、如奘公其人者、曠千載而一遇。故吾人撫遺經而遠想前古、俯念來哲、慨然興才難之嘆矣。

          既感正本清源之不可得而求也、又不可不于五譯本中。求其心之所安者。竊謂當奉曹魏時康僧譯本為宗、而以二林居士重校本為第一也。二林居士之言、有寶積本義智圓凈、而詳贍爾雅、不如康本。又刪去勸進往生以下之文、不見如來激勸之旨。故云棲獨將康本刊行、且為第其分次。今略仍舊第。有當合者合之。經中義句、間有繁復、謹參他本、重加審定。但去其繁復、不敢更有增易。其四十八愿先后數目、依云棲本增入。庶幾盡善盡美云云。蓋云棲二林、皆為大菩薩乘愿再來之人、一則現比丘相、一則現居士身、非尋常小根器人所可比擬。故其重校之無量壽經、無一字不有來歷、上可以補王氏日休大本之缺憾、下可以概魏氏源會譯本之詳密。誠法門之善本也。

          第或有不以為然者。謂漢儒說經、各承師說。但有字句訓詁之異、無人敢竄亂古經。鄭玄稱好改字、特注某當作某耳。不敢遽變原文也。魏晉以來、析傳附經。如周易左氏傳者、亦未敢割裂經文也。自宋儒說經、以理為斷、理有可據、則六經亦可改。其弊遂至于橫決而不可制。王柏諸人、點竄尚書、刪削葩經、悍然欲出孔子上。劉敞考定武成、列之七經小傳、儒者視為故事。及其久而相沿成習、其于古也、不亦遠乎。漢儒說經謹嚴之家法、不幾澌滅而無遺矣乎。云棲二林、竄改古經、得無類是。雖然、此言也、可以議儒經、而不可以律佛典。儒經為中夏舊典、原文一字不可易也。佛典乃出于譯者之吐哺、更經文人之潤色、而后成焉。則云棲二林之為、亦潤色焉耳已。何病哉。惟是有云棲二林之證果則可。無云棲二林之證果、則未可妄許學步也。故余仍謹守漢儒家法、以注佛典。

          溯自民國六年、余注阿彌陀經、所以勸信也。越一年、又注觀無量壽佛經、所以觀行也。又越六年、復注此經、所以重誓愿也。凈土三經之注、至此始潰于成矣。福保少習儒書、頗知注書之非易。毛萇誤以垤為螘冢??装矅`解菁茅。班固誤以士會范武子為二人。鄭玄誤以周時兩公孫龍為一人。顏師古誤以鸤鳩為白鷢、孔穎達誤以鴟鸮為巧婦。又誤以占書為龜策同釁。公羊谷梁誤以荊人為貶詞。杜預誤以文馬為畫馬。趙匡誤以諸侯無兩觀。郭璞誤以竊脂為盜肉。應劭誤以邱氏為出左邱明。儒書原出中土、時越悠久、猶紕繆若是。而況從重譯而來之佛典、不僅古今之遙、重以華梵之隔、其注釋之難、當更何如哉。然在拙注凈土三經中、此經之注、較前二經似為加密、又不同之處甚多。昔鄭康成箋詩注禮、后說不遷就前說。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后說能訂正前說。得失并存、皆不曲為回護、是亦古人著書之例、所宜取則者也。

          且夫法藏因地愿海之弘深、與果地之圓滿、皆在于四十八愿。學者宜以四十八愿為發心之標準、則大心既發、由觀境而持名、其往生凈土也必矣。至于彌陀誓愿、漢吳二譯、皆作二十四愿。唐譯作四十六愿。宋譯作三十六愿。自當據云棲二林以康譯四十八愿為定本、無俟言喻。故余注此經、又不斤斤拘守漢師成法、而竊愿從云棲二林二大菩薩游也。

          民國十三年一月識

        佛說無量壽經箋注

          廣韻曰、「佛、符弗切?!鼓沧釉弧ⅰ笣h明帝夢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以問群臣。傅毅對曰、天竺有佛。將其神也?!箹|宮切韻曰、「郭知玄云、胡言佛陀、漢言覺者。獨悟無上正真之道。祝尚丘云、佛無上法王。孫愐云、釋家也。又佛、覺也。自覺覺他、人名之曰佛。牟子曰、佛、號諡。猶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言覺也?;泻鲎兓⒎稚砩Ⅲw、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圓能方、能老能少、能隱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污不辱、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號為佛也。佛地論曰、「佛者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所知障、于一切種相、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為佛?!?/FONT>

          梵語勘文云、「婆師多、此翻說?!箯V韻曰、「說、告也。」釋名曰、「說、述也。宣述人意也?!故k反。東宮切韻曰、「郭知玄云、說、論述也、以言誘他也。釋氏曰、言敘也。麻果曰、告也、釋也。孫愐云。誥也。又論也?!?/FONT>

          譯花嚴經音義云、「正云弭弭陀婆耶、此云無量壽。」無量壽佛、阿彌陀佛譯名也。凈土三部經中、小經存梵名、題曰阿彌陀經。大經舉譯名、題曰無量壽經。阿彌陀、含無量光、無量壽之二義。慧遠無量壽經義疏曰、「此佛壽長。凡夫二乘不能測度知其限算。故曰無量。

          經者、外國名修多羅、此翻名綖。圣人言說、能貫諸法、如綖貫華、故名為綖。而言經者。綖能貫華、能能持壽、其用相似、故名為經。若依俗訓、經者常也。人別古今、教義常楷、故名為常。又經者是經歷義。凡是一法、經古歷今、恒有不斷、是其常義。故得名常。」東宮切韻曰、「郭知玄云、經、典也。薛峋云、經、法也。圣王之書、可為常法。又文籍之教曰經。又佛留教語也。漢明帝夜夢金人丈余、會群臣言議而說、傅毅曰、西國有胡神生、其名曰佛。不過數日、西國獻佛、白馬馱經至、是也?!狗g名義集云、「修多羅、或修單蘭、或修★路。西域記、名素怛覽。舊曰修多羅、訛也?;蜓詿o翻、含五義。故摭華云、義味無盡、故喻涌泉。能生妙善、故號出生??ㄐ罢?、故譬繩墨。能示正理、故名顯示。貫穿諸法、故曰結鬘。含此五義、故不可翻。(出雜心論)或言有翻。妙玄明有五譯、一翻經、二翻論、三翻法本、四翻線、五翻善語教。天臺定云、今且據一名以為正翻、亦不使二家有怨。何者、從古及今、譯梵為漢、皆題為經。若余翻是正、何不改作線契。若傳譯僉然、則經正、明矣。以此方周孔之教、名為五經。故以經字翻修多羅。然其眾典、雖單題經。諸論所指、皆曰契經。所謂契理契機、名契經也。摭華云、契理則合于二諦。契機則符彼三根。經者、訓常、訓法。妙玄云、天魔外道、不能改壞、名為教常。真正不雜、無能踰過、名為行常、湛然不動、決無異趣、名為理常。又訓法者、法可軌、行可軌。理可軌。」

          峻諦無量壽經會疏曰、「佛者此方教主、三界無倫、故舉通號??谝絷惓⒐拭麨檎f。非弟子天仙等說、故名佛說。又說者悅也。悅暢所懷。謂出世秘懷、時至開演、豈不悅乎。梵阿彌陀、此翻無量壽。亦名無量光。異譯本名無量清凈?;虼骅竺⒅鳖}阿彌陀。雖所說多、言佛便周、所以用佛名為一經總題。若約七種立題、是則單人也。言經者、能詮名。亦是通名。梵修多羅、此翻為線。義翻契經。慈恩云、經者、常法攝貫也。常則百王不易。法則千代同規。攝則包括眾詮。貫則通達妙理?!?/FONT>

          箋者、所以表明書意、記識其事也。說文、「箋、表識書也?!箯V雅、「箋、云也?!共┪镏尽ⅰ甘ト酥谱髟唤?。賢者著述曰傳。鄭康成注毛詩曰箋?!箖x禮士冠禮疏、「言注者、注義于經下、若水之注物。亦名為著?!姑娦蚴?、「注者、著也。言為之解說、使其義著明也。」玉篇、「疏也、解也?!拐?、「訓釋也?!?/FONT>

          案無量壽經義疏有二。一為隋凈影寺慧遠撰。一為唐嘉祥寺吉藏撰。別有無量壽經會疏、為日本人峻諦撰。

          以下凡引三疏、均但稱曰凈影疏或慧遠疏、嘉祥疏或吉藏疏、會疏、以省之。

          彭際清曰、「此經先后共有五譯。一名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后漢婁迦讖譯。一名阿彌陀過度人道經、吳支謙譯。一名無量壽如來會、見寶積經、唐菩提流志譯。一名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法賢譯。今名無量壽者、曹魏康僧鎧譯。鎧外國人。以嘉平末至洛陽、譯經四部。此其一也。宋龍舒王氏日休、會通諸譯、別出一本、名大阿彌陀經。唯除寶積、彼所未見。從上諸譯、漢吳宋三本、文理未精。王氏本較為暢達、近世通行。然有可議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廣明菩薩行愿。為令行者發起大心、積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經開章要領。而王氏刪之。至往生上下兩輩、一刪去發菩提心。一云不發。胎生一節、刪去疑惑佛智乃至勝智。前則乖成佛之正因。后則失往生之正智。他如敘次愿文、后先舛錯。皆當考正。寶積本義旨圓凈、而詳贍爾雅、不如康本。又刪去勸進往生以下之文、不見如來激勸之旨。故云棲獨將康本刊行。且為第其分次。今略仍舊第。有當合者合之。經中義句、間有繁復。謹參他本、重加審定。但去其繁復、不敢更有增易。其四十八愿先后數目、依云棲本增人。庶幾盡善盡美、不使后人少留余憾。讀者詳之。

          會疏曰、「凡考震嶺翻傳、創東漢代。逮大宋朝、都有十二代譯。今所奉者、其第四番也。第一后漢桓靈帝代、安息國沙門安清字世高譯、名無量壽經。第二同代、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于洛陽譯、名無量清凈平等覺經。第三吳代、月支國優婆塞支謙字恭明譯、名阿彌陀經。內題云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第四曹魏代、印度沙門康僧鎧、以嘉平四年壬申于洛陽白馬寺譯、名無量壽經。第五同代、西域沙門帛延、以甘露三年戊寅于洛陽白馬寺譯、名無量清凈平等覺經。第六西晉代、沙門竺曇摩羅蜜、晉言法護、以永嘉二年譯、名無量壽經。第七東晉代、西域沙門竺法力、以恭帝元熙元年己未譯、名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第八同代、迦維羅衛國沙門佛陀跋陀羅、晉言覺賢、以宋永初二年于道場寺譯、名新無量壽經。第九宋代、涼州沙門寶云、以永初二年于道場寺譯、名新無量壽經。第十同代、罽賓國沙門曇摩羅蜜多、宋言法秀、元嘉年中譯、名新無量壽經。第十一大唐代、南印度菩提流志、本名達磨流支、唐言法希、于寶積經中譯出無量壽如來會。第十二大宋代、西天沙門法賢譯、名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以上名十二代譯。凡于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然于此中、今行于世、唯五本也。謂迦讖、支謙、僧鎧、流志、法賢之所譯也。若加王日休所參挍古今崇尚者、唯曹魏所譯、故凈土諸師同奉持之?!?/FONT>

        佛說無量壽經箋注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菩薩戒優婆塞彭際清重校

        無錫丁福保仲祜箋注

          曹魏則前魏也。簡異后魏、故加帝姓。天竺、亦名身毒、印度。即佛生國名。洞達經律論、是曰三藏。古今譯經圖記云、沙門僧鎧者、印度人也。廣學群經。義暢幽旨。以嘉平四年壬申、于洛陽白馬寺譯郁伽長者所問經一卷、無量壽經二卷。譯、易也。轉梵成華。言語雖殊、佛旨是一也。見會疏。

          菩薩戒、大乘菩薩僧之戒律也??偯蹆艚?。但為菩薩利他攝諸善法饒益眾生為菩薩戒。即三聚中之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也。

          優婆塞亦稱伊蒲塞。新稱鄔波索迦、優波娑迦、優婆娑柯、鄔波塞迦、鄔波素迦等。譯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親近奉事三寶之義??偡Q受五戒之男子。

          四眾之一、七眾之一。玄應音義二十一曰、「鄔波索迦、或言優波娑迦。近侍也。言優婆塞者、訛也。此云近善男。亦云近宿男。謂近三寶而住宿也。或言清信士、善宿男者、義譯也?!雇弧ⅰ膏w波索迦、亦云優婆娑柯。受三歸住五戒者。優婆、此云受。娑柯、此云男?!瓜w胍袅x五曰、「烏波塞迦、舊云優婆塞。新云鄔波索迦。鄔波、此云近。迦、此云事。索即男聲也。即近事男也。

          謂親近承事三寶者故云?!箻I疏二下曰、「正音云鄔波塞迦。唐翻善宿也。故成論云、此人善能離破戒宿。古錄以為清信士者。清是離過之名。信為入道之本。

          士即男子通稱。」涅槃經八曰、「歸依于佛者、真名優婆塞?!?/FONT>

          彭際清傳曰、「二林居士姓彭、諱紹升、長洲人、字允初、號尺木、別號知歸子、法名際清。居士因劉遺民高忠憲二公、往來修學之地、皆名東林、故題其居曰二林。高祖諱瓏、順治十六年進士、授長寧知縣、有惠政。晚年得高顧二子書、一以至敬為宗。曾祖諱定求、師事湯文正公??滴跏昱e人、十五年會試及廷對皆第一、官至侍講。平生扶植善類、獎勵名節。祖諱正乾、需次州同知。父諱啟豐、會試廷對皆第一、官至兵部尚書。居父母喪、日跪幕前、誦金剛經。清苦力學、為一代名臣。居士八齡、躓于戶閾、損一目。幼承家學、年十八、舉乾隆己丑進士。雖生長世家、而生性純厚、謹繩尺。初慕洛陽賈生之為人、思有所建白、樹功名。后讀先儒書、遂一志于儒言儒行、尤喜陸王之學。其解大學格物、訓格為度量、本之倉頡篇。宋以后儒者、自撰訓詁、豈知此哉。其讀古本大學一首、頗有裨于經傳。又著論語集注疑、大學章句疑、中庸章句疑、孟子集注疑四篇。居士深于陸王之學、故于朱子不能無疑焉、亦各尊其所聞而已。其后與吳縣汪搢大紳、瑞金羅有高臺山、同縣薛家鳳皆三游、乃大閱藏經、究出世法。終身遂不求仕進矣。

          空空子曰、予觀知歸子行事、殆所稱遯世無悶、不見知而無悶者歟。然予讀知歸子所著書而悲之。知歸子嘗撰海內諸名公事狀、其人類皆磊磊軒天地者。又嘗為儒行述、良吏述、或出或處、亦各有以自見者也。以知歸子廁身其間、不難如宮商之協應。而顧退然如不及、豈誠果于忘世者耶。雖然。知歸子嘗一試于鄉矣、開近取堂、醵金萬兩、權出入息、以周士族孤寡之無依者。又以其余、創佛宮、飯僧眾、施冬衣、放生族、積二十余年而不懈。又嘗一試于家矣、置潤族田、盡損己田以益之、合五百余畝。豫為終制、俾無立后、人或以此多之。知歸子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此又安足道耶。

          年二十余、治先儒書、以明道先生為的。而兼通考亭象山陽明梁溪之說。治古文、出入于韓李歐曾。尤長于敘事。儕輩中推為承祚蔚宗之匹。知歸子亦未嘗自喜也。既而游心竺教、好方山永明之書。尤推蓮池憨山為凈土之前導。年二十九、斷肉食。又五年、受菩薩戒、不復近婦人。其自撰受菩薩戒發愿文曰、

          弟子際清、為求生凈土故。敬于佛法僧前、稟受菩薩三聚凈戒。愿從今日始、盡未來際、永斷一切不凈業、成就一切凈業、誓隨佛學、誓斷煩惱、誓成佛道、誓度眾生。若我際清既受戒已、還復破戒、增長惡法、毀壞善根、唯愿護法諸天、速行誅殛、為世鑒戒。我際清克勵身心、護持戒品、盡此形壽、必生凈土。十方三寶、為我證明。俾我速得念佛三昧、于命終時遠離塵垢、親見彌陀、脫然西邁、更無遮障。見者聞者、如我發心、生極樂、獲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有情、俱成正覺。

          讀此可以知居士持戒之嚴、學佛之精進矣。又嘗仿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而自為知歸子傳曰、知歸子者、不傳其姓名、平生落落自喜、人莫識也。嘗與空空子游。

          空空子異之。知歸子世為儒、其父兄皆以文學官于朝。知歸子年未冠、用儒言、取科第。既益治古經注疏、及世間文字、窮晝夜不自休。嘗慕古抗直士如洛陽賈生之為人也。思欲考鏡得失之故、陳治安之書、赫然著功名于當世。久之、自省曰、此非吾務也。于是端默靜思、反己修德、非禮弗履。久之、復自省曰、吾未明吾心奈何。以問空空子。而空空子默然無言也?;蚋嬉缘兰倚逕捫g、習之三年、不效。其后讀佛書、心開、以為道之所歸在是矣。聞西方有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接引五濁眾生、往生凈土。意忳然慕之、日面西而拜焉。空空子曰、是可不謂知歸者乎。年三十、有司下檄、召作七品官、知歸子辭焉。作偈曰、綠草庭前。好風林下。樂我太平。無冬無夏。頃之、遂斷肉食、絕淫欲。作偈曰、我身爾身。爾肉我肉。大德曰生。與爾并育。又作偈曰、從妄有愛。萬死萬生。猛然斫斷。天地清寧。未幾隱去。遺一偈曰、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極樂非遙。當念即是??湛兆釉弧⒒蜓灾獨w子往來城市間、時與人遇。然余嘗求之、弗見也。居士自為傳如此。

          乾隆四十九年、其父大司馬卒。居士性至孝、為父建念佛道場。愿以平昔所誦華嚴經十部、阿彌陀經一千部、金剛經一千部、佛號一千萬聲、代其父回向西方、速成道果。尋即閉關文星閣三年。后往深山習靜、參究向上第一義。自云當沉舟破釜、血戰一番、以掃盡群魔。未幾還吳中。居鄉不乘車、不曳鞠、不謁官司。

          名公卿之造廬者、不拒亦不答。居士治古文、言有物而文有則、熟于本朝掌故。

          所述事狀。信而有徵、卓然可傳于后世。論學之文、精心密意、紀律森然、匯為二十四卷、名二林居集。居士談內典之作、亦擇言爾雅、不涉語錄陋習、字字從性海中流出、發揮凈土之精義最多、為佛門之大著作、匯為八卷、名一行居集。

          又著有測海集、觀河集、凡四種、皆居士手自編定、于乾隆乙卯冬付及門江沅、俾校而刊之者也。

          嘉慶元年正月二十日、居士即西逝、以侄希萊為嗣。道光二十八年祀于蘇州鄉賢祠。知歸子嘗言志在西方、行在梵網。著一乘決疑論以通儒釋之閡。著華嚴念佛三昧論、以釋禪凈之諍。著凈土三經新論、以暢從上蓮宗未竟之旨。其居士傳、善女人傳、凈土圣賢錄、隨機接引、世多傳而誦之。晚而屏居僧舍者垂十余年、日有程課、不以病輟、遂終老于文星閣。年五十七?!?/FONT>

          重、廣韻、「更為也?!共┭拧ⅰ钢?、再也?!褂啎恍!G皾h劉向傳、「詔向校中五經秘書?!?/FONT>

          聞經時處第一

          我聞如是、

          即如是我聞。如是者、指經中所說之佛語。我聞者、阿難自言也。佛經為佛入滅后多聞第一之阿難所編集、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順之辭也。以信則言如是、不信則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為第一。諸經之首、舉阿難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經典、開卷有阿(無之義)傴(有之義)二字為吉祥之表、是諍論之本也。故佛教為避諍論、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為信成就。我聞二字為聞成就。凡諸經之首有通別二序、通序稱為證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滅時告阿難使置于諸經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經。

          佛地論一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固叫浫弧ⅰ溉缡强偱e一部文義。謂指己所聞之法。故云如是?!估砣め屧?、「如是者、所謂結集之時、所指是經也。我聞者、蓋表親從佛聞也。」智度論一曰、「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維摩經一、「肇曰。如是信順辭。經無豐約。非信不傳。

          故建言如是。」法華文句一曰、「對破外道阿傴二字不如不是對治悉檀也?!狗ㄈA義疏一曰、「立此六事。為簡外道。外道經初皆標阿傴二字。如來教首六事貫。」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一時、即巴利語翳迦三昧耶之譯語。

          在某時之義。諸經之初、皆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等。天臺觀經疏一、「謂今不論長短假實說此經竟。總謂為一時?!?/FONT>

          佛、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圖、浮頭、勃陀、勃馱、部陀、母陀、沒馱。譯言覺者、或知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覺知為賊者、故云覺察、是名一切智。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謂之覺悟、是名一切種智。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為佛。自覺者、簡于凡夫。覺他者簡于二乘。覺行窮滿、簡異于菩薩。何則、以凡夫不能自覺。二乘雖自覺而無覺他之行。菩薩自覺覺他而覺行未為圓滿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覺知一切諸法了了分明故也。

          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

          或云浮陀、佛馱、步他、浮圖、浮頭。蓋傳者之訛耳。此無其人。以義翻之為覺。」宗輪論述記曰、「佛陀、梵音。此云覺者。隨舊略語但稱曰佛?!狗鸬卣撘辉?、「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華開、故名佛?!怪嵌日摱?、「佛陀、秦言知者。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雇呤?、「佛名為覺。于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為覺。

          」法華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覺者、知者。對迷名知。對愚名覺?!勾蟪肆x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覺知。就斯立稱。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圣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涅槃云。如人覺賊。賊無能為。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所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言其自覺、簡異凡夫。云覺他者、明異二乘。覺行窮滿、彰異菩薩?!股埔娐伤脑?、「佛者名自覺、亦能覺他。又言知。何謂為知。知諦故。故名為佛。」仁王經上曰、「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

          王舍城、梵名曷羅阇姞利呬城。在中印度摩伽陀。頻婆娑羅王(新曰頻毗娑羅)自上茅城之舊都遷居于此。圍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靈鷲山也。

          智度論三曰、「問曰。如舍婆提、迦毗羅、婆羅奈大城。皆有諸王舍。何以故獨名此城為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國王有子。一頭兩面四臂。時人呼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棄之曠野。羅剎女鬼名阇羅。還合其身而乳養之。后大為人。

          力能并兼諸。有天下。取諸國王萬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勢治閻浮提。閻浮提人因名此山為王舍城。復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作、如是至七。國人疲役。王大憂怖。集諸智人問其意故。有言應易處。王即更求住處。見此五山周市如城。即作宮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刮饔蛴浘旁弧ⅰ戈铝_阇姞利呬城。唐云王舍。初頻毗娑羅王都在上茅宮城也。編戶之家頻遭火害。一家縱逸。四障罹災。防火不暇。資產廢業。眾庶嗟怨。不安其居。

          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此細民不謹、致此火災。宜制嚴科以清絕犯。若有火起、窮究先發。罰其首惡、遷之寒林。寒林者、棄尸之處。僧謂不祥之地。人絕游止之跡。今遷于彼、同夫棄尸。既恥陋居、當自謹護。王曰善。宜徐宣告居人。頃之王宮中先失火。謂諸臣曰。我其遷矣。乃命太子監攝留事。欲清國憲、故遷居焉。時吠舍釐王聞頻毗娑羅王野處寒林。整修戎旅。欲襲不虞。邊侯以聞。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稱王舍城也。」

          耆阇崛、又曰伊沙堀、揭梨馱羅鳩胝、姞栗陀羅矩吒。山名。譯曰鷲頭、鷲峰、靈鷲。山頂似鷲、又山中鷲多、故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之東北、釋尊說法之地。

          智度論三曰、「是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因名之為鷲頭山。復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諸死人。諸鷲常來啖之。還在山頂。時人便名鷲頭山。此山在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木。圣人住處。」法華文句一上曰、「耆阇崛山。此翻靈鷲。亦曰鷲頭。又云狼跡?!剐袅x六曰、「耆阇崛山。

          或言伊沙崛山。或言揭梨馱羅鳩胝山。皆訛也。正言姞栗陀羅矩吒山。此翻云鷲臺。又云鷲峰。言此山既棲鷲鳥。又類高臺也。舊譯云鷲頭。或云鷲峰者。一義也。西域記九曰、「如來御世。垂五十年。

          多居此山。廣說妙法?!狗笳Z曰、「耆阇崛、應云耆阇崛多。譯曰。耆阇、鷲。崛多、頭。」慧遠疏曰、「游化處中、目之為住。法身平等、實無棲托。示化在方、故云住耳。此城古昔多有王住、名王舍城。耆阇崛山。此翻名為靈鷲山也。此山多有靈仙居住、故名為靈。亦有鷲鳥居止此山、故名為鷲?!?/FONT>

          會疏曰、「師資合會、說聽究竟、總名一時。斯乃彌陀名愿啟嘉運時也。不舉定時者、如來說經、時有無量。亦諸方時節延促參差。一言略周、故但云一也。大法必待時熟而開、是時成就也。梵語佛陀、華翻覺者。自覺覺他、覺行窮滿、名之為佛。是主成就也。佛住處有二。一境界住、即游王城聚落、廣化在家之眾。

          二依止住、即絕離囂塵、嚴訓出家之眾。王舍城、其初也。耆阇崛、其后也。是處成就也。梵、羅閱祇伽羅、此言王舍城。

          往古百姓、數逢天火。但是王舍、悉無火近。百姓議云、由我薄福、數致煨燼。

          王有福力、其舍不燒。自今已后、造宅之時、但言為王造舍、更不被燒。因此相傳、故名王舍。梵、耆阇崛、此翻靈鷲。亦云鷲頭。亦云狼跡。圣靈所居、山形似鷲、合名靈鷲?!乖鲆话⒑?、「此山久遠同名靈鷲、七佛出世之時、各有別名、縱廣不同?;蛎麖V普山、或名負重山等。恒有羅漢菩薩神通諸仙居止?!?/FONT>

          聲聞眾等第二

          與大比丘眾、

          會疏曰、「佛身兼眾、故名為與。內有大德、外現大用、耆年高邁、威儀堂堂、周匝法王、如四大海繞須彌山、故稱大。比丘或云苾芻、此翻乞士。乞食資身、乞法練心。又翻怖魔。志怖彼魔、德令魔怖。又云破惡。稟戒破業、定慧破惑。

          此三因名。果名應供、殺賊、無生。梵、僧伽、此翻為眾、四人已上、秉御一切滅惡生善羯磨、總該凡圣、通收理事、故云眾也。是眾成就也、」慧遠疏曰、「以身兼彼、稱之為與。大者、梵名摩訶。曠備高德、過余近學、故名為大。比丘、此翻有五。一名怖魔。初出家時、發心廣大、令魔戰怯、故曰怖魔。二名乞士。

          既出家已、無所貯畜、乞求自活、故曰乞士。三名凈命。于乞求時、正命乞求、離于邪命、故曰凈命。四名凈持戒。既出家已、精持禁戒、無所毀犯、名凈持戒。五名破惡。以持戒故、離犯戒過、故曰破惡。人多名眾?!?/FONT>

          萬二千人俱。

          會疏曰、「萬二千人者、則標其數。

          諸經多標十二百五十人。今經與法華標萬二千人、蓋是出世本懷、一代勝會、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慧遠疏曰、「共集稱俱?!?/FONT>

          一切大圣神通已達。

          一切、該羅事物之稱。玄應音義曰、「說文云、一切、普也。普即遍具之義。」史記曰、「臣觀諸侯王邸第百余。皆高祖一切功臣。索隱曰、此一切猶一例。同時也。非如他一切。訓權時也。」勝鬘寶窟中末曰、「一切止是該羅之名?!狗ㄔ分榱侄嗽弧ⅰ敢灰云占盀檠?。切以盡際為語。」大圣、以名高位之菩薩。

          會疏曰、「初果已上、悉名圣者。以究阿羅漢、故名大圣。亦可雖外現聲聞、內秘菩薩之行、故名大圣?!股駷椴粶y之義。

          通為無礙之義。此有五通、六通、十通之別。法華經序品曰、「此瑞神通之相。

          」大乘義章二十本曰、「神通者、就名彰名。所為神異、目之為神。作用無擁、謂之為通?!箍脊び浽?、「匠人達川谷。達、猶至也?!箍鬃⒄撜Z曰、「達謂通于物理也?!够圻h疏曰、「舉一例余、故云一切。大有兩義。一位高名大。一德勝名大。會正為圣。所為神異、故名曰神。無壅曰通。于神通中解了畢竟、亦名已達?!?/FONT>

          其名曰尊者了本際。

          廣韻曰、「尊、祖昆反、重也、貴也、敬也、君父之稱也。」禮記曰、「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故且病=癜浮⒆鹫哔F重之稱也。曲禮曰、「長者。鄭玄曰、尊者也?!硅笳Z阿梨耶。譯作圣者、尊者。謂智德具尊者。羅漢之尊稱。資持記下三曰、「尊者。臘高德重。為人所尊。

          」行事鈔下三曰、「下座稱上座為尊者。上座稱下座為慧命?!箷柙?、「尊謂尊貴。有德可貴、故名尊者?!?/FONT>

          了本際、比丘名也。唐譯大寶積經直舉梵名作阿若憍陳如。宋譯同。阿若憍陳如、舊稱也。又稱阿若居鄰、阿若拘鄰。新稱阿若多憍陳那。阿若、名。憍陳如、姓。阿若、譯作已知、無知、了本際。憍陳如、譯作火器。最初受濟度之五比丘上首。楞嚴經一曰、「阿若多五比丘等。」文句二曰、「憍陳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羅門種。阿若者、名也。此翻已知。

          或言無知。非無所知也。乃至知無耳。無量壽、文殊問、阿毗曇婆沙。皆稱為了本際、知本際。是釋迦法中第一弟子?!箯浝丈仙浭枭显?、「阿若多、解也。

          憍陳那、婆羅門姓之一姓也。憍陳如、訛也。」飾宗記七末曰、「婆沙八十二云。以憍陳那先見法故。因斯號彼為阿若多。」凈影疏曰、「憍陳如是姓、阿若是字。阿之言無、若之言智。證無成智、故曰無智。無是一切諸法本性、名為本際。于此本際、知見明了、名了本際。

          」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圣眾、不失威儀、所謂阿若拘鄰比丘是。初受法味、思惟四諦、亦是阿若拘鄰比丘。

          」

          尊者正愿。

          正愿、一作起氣。梵名曰婆沙波。又作婆師波、婆師婆、婆濕婆。譯言起氣、淚出、氣息??邇瓤咄饨Y集時、于窟外領界外之大眾結集三藏者。為五比丘之一。

          即大眾部之祖也。三論玄義曰、「界外大眾乃有萬數。婆師波羅漢為主。此云淚出。常悲苦眾生而淚墮也。而年大迦葉、教授界外大眾?!怪姓撌栌浂略?、「言婆師婆者、案最勝王經云婆濕婆也。照法師云、婆濕婆、此云氣息。」義林章二本曰、「有阿羅漢念佛法恩、念眾生苦、自恒垂淚、故名婆師婆。為大眾主、教授諸人?!箷柙?、「本行集標五比丘名、言其次長老名婆沙波、此言起氣。

          憬興義寂亦配五比丘、故知正愿是彼起氣。

          」又曰、「正愿者、嘉祥解云、本期出家得道故?!?/FONT>

          尊者正語。

          唐譯大寶積經作馬勝、馬勝又云調馬、馬師。梵名頞鞞。又稱阿濕縛恃、阿奢踰時。五比丘之一。端正之威容、與庠序之舉止、時時如引人目。舍利弗失師迷于所歸、慒慒行路時、卒然見馬勝比丘威儀、起問師問法之心。又諸比丘清旦由耆阇崛山為乞食來王舍城、時有一長者、見馬勝比丘、生歡喜之念、為僧眾建六十房舍。(四分律及南傳律房舍犍度)即此一端、已可知其詳。西域記九曰、「阿濕縛恃比丘。唐言馬勝?!乖鲆话⒑浀茏悠吩弧ⅰ肝衣暵勚械谝槐惹稹⑼x端正、行步庠序、所謂馬師比丘是?!拱钙降扔X經第二名為馬師。會疏曰、「本行集標五比丘名、言次阿奢踰時、此言調馬。

          憬興義寂亦配五比丘、故知正語是彼調馬?!褂衷?、「嘉祥解云、正語、口無四過。」

          尊者大號。

          唐譯大寶積經作大名。梵名摩訶那摩、譯曰大名。佛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本行集經三十四曰、「長老摩訶那摩。隋言大名?!刮宸致稍?、「摩訶納?!顾姆致稍?、「摩訶摩男?!乖鲆话⒑浫?、「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謂摩訶男比丘是?!箷柙弧ⅰ副拘屑瘶宋灞惹鹈?、言次摩訶那摩、此言大名。憬興義寂亦配五比丘、故知大號是彼大名。」又曰、「嘉祥解云、大號、美名遐布。」

          尊者仁賢。

          唐譯大寶積經作有賢。本行集經作小賢。梵名曰跋提梨迦。一作婆提唎迦。五比丘之一。中本起經曰跋提。四分律曰婆提。

          最勝王經曰婆帝利迦。本行集經十一曰、「白飯王亦有二子、第一名難提迦。第二名為婆提唎迦?!箷柙弧ⅰ副拘屑瘶宋灞惹鹈⒀源我婚L老跋提梨迦、此言小賢。憬興義寂亦配五比丘、故知仁賢是彼小賢?!褂衷?、「嘉祥解云、仁賢德性軟和、故彰其名。」

          尊者離垢。

          唐譯大寶積經作無垢。會疏曰、「本行集標親友四居士名、言一毗摩羅、此言無垢。四分律云、耶輸伽有少小同友四人在波羅奈住、一名無垢。以是明知今離垢是彼無垢?!褂衷弧ⅰ讣蜗榻庠啤㈦x垢、離破戒之垢?!?/FONT>

          尊者名聞。

          名聞、比丘名。梵名曰耶舍。或作夜耶、耶舍陀、耶輸陀、耶舍那。譯曰名聞、名稱、上傘。有部毗奈耶四十曰、「具壽阿難陀有弟子在婆颯婆聚落、號曰名稱、梵云耶舍。」四分律曰、「耶舍伽那子。

          」善見律曰、「耶斯那?!刮饔蛴浽弧ⅰ敢嵬??!拱⒂踅浂?、「比丘名耶舍、翻名聞。」玄應音義二十五曰、「耶舍、此云譽。謂名譽也?!硅笳Z雜名曰、「名聞。耶舍。」出于佛滅后一百年、為摩竭陀國華氏城雞園寺之上座、勸阿育王建八萬四千佛塔、后于跋耆國毗舍離城集七百賢圣為第二結集之阿羅漢也。

          見阿育王經一、毗奈耶雜事四十。會疏曰、「五百弟子本起經言、夜耶、翻為名聞。昔聞死亡女人有微細音響、聞聲用恐怖、深修不凈觀成道云云。耶舍或名夜耶。然則名聞、正是彼耶舍比丘也。

          」又曰、「嘉祥解云、名聞、多人所知。或是迦延解義、名聞大佳。」又曰、「依本行集、耶輸陀、此言上傘。此子初生、上有寶蓋、自然出現。以是因緣、名聞流布、徐于一切。」案悉達太子之夫人亦名耶輸陀、譯云名稱、持稱、持譽、具稱等。可知名同。此則男子、彼則女人也。

          尊者善實。

          善實一作善賢。又作善臂、善肘。唐譯大寶積經直舉梵名作須跋陀羅。別經作修浮帝、蘇跋陀羅。舊稱須跋陀、修婆猴。佛最后之圣弟子名。不思議境界經曰、「修浮帝、此云善實。舊名須菩提者也?!箷柙弧ⅰ副拘屑瘶擞H友四居士名、二修婆猴、此言善臂。以是明知今善實是彼善臂。

          」又曰、「嘉祥解云、善實從內德彰名?!刮饔蛴?六曰、「蘇跋陀羅、唐言善賢。舊曰須跋陀羅、訛也?!够哿找袅x十八曰、「蘇跋陀羅。

          阿羅漢名也。唐言善賢。是佛在世時。最后得度圣弟子也。即涅槃經中須跋陀羅是也?!鬼毎贤?、初為拘尸那城之梵志也。

          壽一百二十。通四圍陀經。聰明多智。得五神通。得非想非非想定。聞佛涅槃、往佛所、聞八圣道、遂成羅漢。涅槃經四十、「佛告阿難。是娑羅林外有一梵志。名須跋陀。其年極老已百二十。雖得五通。未舍憍慢?!勾蟀隳鶚劷浵略?、「拘尸城有一外道。年百二十。名須跋陀羅。聰明多智。誦四毗陀經?!勾笳撊弧ⅰ疙毎贤予笾?、年百二十歲、得五神通?!乖鲆话⒑?、「恒飛虛空、足不蹈地、所謂善肘比丘是?!蛊潛凰甲h境界經云、善實、即舊名須菩提者。考須菩提、羅什注維摩經云、秦言善業。肇曰、秦言善吉。西域記、唐言善現。法華文句翻空生。阿含須菩提外另有一善肘。準諸以上各說、則須菩提與善實似非一人。去圣時遙、各家異說、殊難考其究竟。

          尊者具足。

          具足又稱滿足、滿愿。唐譯大寶積經作善稱圓滿。梵名曰富蘭那迦。會疏曰、「本行集標親友四居士名、言三富蘭那迦、此言滿足。四分律云、耶輸伽有少小同友四人在波羅奈住、三名滿愿。以是明知具足是彼滿足?!褂衷?、「嘉祥解云、具足從受戒表名?!?/FONT>

          尊者牛王。

          漢譯作牛詞、唐譯大寶積經直舉梵名作憍梵缽提。宋譯同上。又作憍梵波提、迦梵波提、伽婆跋帝、笈房缽底。比丘名。譯曰牛詞、牛王、牛主、牛相等。解律第一。法華文句二上曰、「憍梵波提。此翻牛詞。增一云牛跡。昔五百世、曾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虛喝。余報未夷。唼唼常嚼。時人稱為牛詞?!贡拘屑浽啤ⅰ纲て虐系邸⒋搜耘V鳌!箷柙?、「牛王尊者、若依律中、本是室羅伐城婆羅門家長生牛也。舍利子為之說三句法。

          命過。生大婆羅門家為子。面相似牛。宗親相議、名為牛主。與舍利子為之侍者。修行遂證阿羅漢果。由先業力、咽有二喉、一乃吐生、二便咽熟。多諸俗族、共生嫌*。世尊命之令住邊方。佛言我弟子中住邊方者牛主為最?!狗ㄈA玄贊一曰、「梵云笈房缽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訛也。過去因摘一莖禾數顆墜地。

          五百生中作牛償他。今雖人身。尚作牛蹄牛詞之相。因號為牛相比丘。」

          尊者優樓頻螺迦葉。

          唐譯大寶積經作優樓頻蠡迦葉。宋譯同。又作優樓頻蠃迦葉、優盧頻螺迦葉、優留毗迦葉、烏盧頻螺迦葉波。羅漢名。譯曰本瓜林。三迦葉之第一。玄應音義二十五曰、「烏盧頻螺。此云木瓜林。在此林下修道。故以名焉。迦葉波是姓。舊言優樓頻螺。正法華經云上時迦葉。兄弟三人。居長者也。」玄贊一曰、「迦葉波者、姓也。此云飲光。婆羅門姓。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飲蔽日月之光。三迦葉。皆飲光種。兄弟三人。梵云鄔盧頻螺。

          言優樓、訛也。此云木瓜。當其胸前。有一癃起。猶如木瓜。又池中龍亦名木瓜。從彼為稱。故以為名?!篂闅w佛前有五百弟子之外道論師。導佛于毒蛇窟、不得害。與二弟及弟子共歸佛出家。見四分律三十二。又供養僧伽、以優留毗迦葉為第一。增一阿含三曰、「將養圣眾。四事供養。所謂優留毗迦葉比丘是?!?/FONT>

          尊者伽耶迦葉。

          伽耶迦葉、又作竭夷迦葉、伽耶迦葉簸。羅漢名。伽耶、譯曰象城。三迦葉之一。光宅之法華疏一曰、「伽耶迦葉者。昔日亦是外道。其人事火。領五百徒眾。

          住在伽耶城中。如來往化。即舍邪從正。得羅漢道。仍以本所住城為名也?!刮木湟幌略?、「伽耶亦竭夷。亦象。此翻城。

          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姑x集一曰、「孤山云。伽耶山名。即象頭山也。文句翻城。近此山故?!褂址Q象迦葉。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觀于諸法、都無所著、所謂象迦葉比丘是?!?/FONT>

          尊者那提迦葉。

          那提迦葉、三迦葉之一。又作捺提迦葉簸。新曰捺地迦葉波。迦葉其姓。那提為河名。此人在那提河邊得道、故謂為那提迦葉。光宅法華疏一曰、「迦葉、姓也。那提者、河名也。昔此外道。其人事外神。領五百徒眾。住在那提河邊。值佛受道。得羅漢道。猶以昔河為名也?!够哿找袅x二十曰、「那提、河名。」西域記八曰、「捺地迦葉波。舊曰那提迦葉、訛也?!褂址Q江迦葉。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心意寂然、降伏諸結、所謂江迦葉比丘是?!?/FONT>

          尊者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具曰摩訶迦葉波。摩訶、譯曰大。迦葉波、譯曰龜、或飲光。婆羅門種之一姓。名畢波羅。彼父母禱于畢波羅樹神而生、故名畢波羅。為大富長者之子。能舍大財與大姓、修頭陀之大行、為大人所識、故標大之名。以別于十力、優樓頻螺等之迦葉姓。法華光宅疏一曰、「摩訶、言大。迦葉是姓、此翻為龜也。所以呼為大者、異于三小迦葉、故呼此人為大也?!狗ㄈA文句一曰、「摩訶迦葉、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命族、故言龜氏。名畢波羅。畢波羅、樹也。父母禱樹神求得此子、以樹名之?!狗ㄈA嘉祥疏一曰、「摩訶迦葉者、文殊問經翻為大龜。摩迦陀國之大姓也。從姓立名。別名必波羅者、在必波羅樹下生、故名必波羅童子?!箷柙?、「小經疏云、摩河迦葉、此翻大龜氏。真諦翻為光波、或飲光、同名甚多、特標大以別之。」「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十二頭陀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比丘是?!?/FONT>

          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羅、舍利子。新作舍利弗多羅、舍利富多羅、舍利補怛羅。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羅之略、子之義也。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又父名云優婆提舍、故從父而稱之曰優婆提舍。然母名之為舍利、古來有二釋。一為鳥名。譯曰秋露、鹙鷺、鴝鵒、鸐鵒、鹙、百舌鳥。或言母之眼似彼鳥、或言母之才辯猶如鹙鷺、故以為名。法華玄贊一曰、「梵云舍利弗呾羅。言舍利弗者、訛也。舍利、云鹙。即百舌鳥。亦曰春鸐。弗呾羅、言子。以母才辯喻如鹙鳥。此是彼子、以母顯之、故云鹙子。復名優婆提舍。以能論議故、兼得彼名。」嘉祥法華義疏一曰、「從母立名。母以眼似舍利鳥眼、故名母名舍利。其母于眾女人中聰明第一。以世人貴重其母、故呼為舍利子。古經名鹙鷺子。鹙鷺子、猶取鳥名也?;蜓陨崂B似鹙鷺也。父名提舍。逐父為名、故名優婆提舍。優婆者、逐也。提舍者、星名也?!剐袅x二十一曰、「舍利子、梵言奢利富多羅、或言舍利弗多羅。此梵音轉耳。舍利、母名。眼之青睛名舍利。又母眼似鸐鵒眼、因以名焉。經中或言鹙鷺子者、一義也?!勾竺鞫冉浽?、「秋露子?!钩鋈赜浺辉弧ⅰ概f經舍利子、亦秋鷺子。新經舍利弗?!咕闵釋毷枰辉?、「舍利、此云百舌鳥。子、是唐言也?!苟崂g曰身。又譯珠。母之身形好妙、故名為身。又母之聰明在眼珠、故名為珠。法華文句一曰、「舍利弗、具存應言舍利弗羅。此翻身子。又翻舍利為珠。其母于女人中聰明。聰明相在眼珠。珠之所生、故是珠子。又翻身。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谷簧崂g為身者、與設利羅訛言之舍利混同、是訛也。慧苑音義下曰、「奢唎補怛羅、此云鹙鷺子。舊翻為身子者、謬也。

          梵本中呼身為設利羅。故知懸別也。

          」玄應音義四曰、「舍利富多羅、此譯云鴝鵒子。從母為名也。母眼似鴝鵒、或如秋露鳥眼、因以名焉。舊云身子者、謬也。身者、舍黎。與此奢利聲有長短、故有斯謬?;蜓詢炂盘嵘嵴摺母该右病?/FONT>

          」舍利弗智慧第一、與目連皆為佛弟子中最重用之一人。其出家因緣、本為外道。逢師死、茫茫求道、于途上見馬勝比丘安庠而走。比丘為說「因緣所生法」之偈、遂出家。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所謂舍利弗比丘是。」

          尊者大目犍連。

          漢唐魏譯均同。大目犍連、比丘名。

          阿彌陀經作摩訶目連。略曰目犍連。又曰目連。新稱曰摩訶沒特伽羅、沒特伽羅子。姓也。譯曰大贊誦、大萊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稱為神通第一者。初與舍利弗同為六師外道之一人。頗精通教學。雖領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與舍利弗互約、先得解脫者、必以告、故共競修行精進。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見五比丘中之馬勝、儀容端正、聞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現。由一偈之法門、忽開悟得脫。次于竹園精舍、聞佛陀親說、得法眼凈之悟、因告之目連、共為佛弟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門。

          法華文句一曰、「大目犍連、姓也。

          翻贊誦。文殊問經翻萊茯根。真諦云、勿伽羅、此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

          乃至同名者多、故舉大也。」法華玄贊一曰、「梵云摩訶沒特伽羅。言大目犍連者、訛也。此云大采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采菉豆而食、因以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而為其名。得大神通。簡余此姓、故云大采菽氏。

          從父本名俱利迦。亦云拘隸多。先云俱律陀、訛也。大般若云、舍利子。大采菽氏?!剐袅x六曰、「云目犍連。

          或言目伽略子者、訛也。則正言沒特伽羅子?;蜓悦W伽羅子。此乃從母為名。

          沒特伽、此云綠豆。羅、此云執取、或云挽取。本名俱利迦?;蜓跃须`多。此從父名也。舊云俱律陀、不正也?!乖鲆话⒑浫?、「神足輕舉、飛到十方、所謂大目犍連比丘是?!?/FONT>

          智度論四十一曰、「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犍連、神足第一?!鼓筷B與舍利弗、為佛左右弟子。目連為神通第一、神通為定力所使然、故配之于左方、為佛左面之弟子。智度論四十曰、「舍利弗是右面弟子。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

          」天臺凈名疏一曰、「若據勝劣、身子為左。若據定慧、身子為右?!?/FONT>

          佛涅槃之先、上足二弟子先涅槃者、三世諸佛之常法也。舍利弗目連既知佛將涅槃、夏坐竟將般涅槃。

          是時尊者大目犍連入羅閱城乞食、執杖梵志、遙見目連來、各各相謂曰、此是沙門瞿曇弟子、彼弟子中無出此人上者。我等盍共圍打殺之。諸梵志共圍打之、爛盡、苦惱甚。是時目連以神通還祇洹精舍、至舍利弗所。舍利弗言、于世尊弟子中為神足第一、何不以神足避之。目連曰、我宿業極重、我于神字尚不能憶、況發通耶。我極患疼痛、來辭汝、取般涅槃。

          舍利弗言、汝今少停、我當先取滅度。舍利弗乃至世尊所辭、去而至本生處、為親戚鄉人說法、遂取滅度。目連亦至世尊所辭、去而至本生處說法、取滅度。(增一阿含經十八十九)時阿阇世王聞梵志打殺目連、極瞋怒、告大臣曰、索彼外道焚殺之。目連聞之、報曰、大王不可作是事、我先作業、注來于身、非可代受。王曰、尊命難違。若捉得、當但使出。(毗奈耶雜事十八)然目連弟子馬宿滿宿二人。為所謂六群比丘之隨一。

          聞師打殺、憤怒不堪、身毛悉豎。以大力士力、盡捕執杖梵志殺之。(戒因緣經二、毗婆沙論四)時諸苾芻皆有疑、請于世尊言、圣者目連有何業、而外道粉碎其身。世尊曰、往古為婆羅門子、淫溺其婦、于母不孝。一日怒母、發惡語曰、如何得勇力人、打彼身形。似此粗惡語、于五百生中常被打碎。今日雖證圣道為神通第一、然猶受此報。(毗奈耶雜事十八)又曰、彼昔為弊魔時、數數觸嬈拘樓孫佛上足弟子尊者毗樓、化作小兒以大杖擊彼首、使之流血、即時墮大地獄。

          以斯宿業、今日為釋迦文佛上足、為外道所打殺。(魔嬈亂經)

          尊者劫賓那。

          唐譯大寶積經作摩訶劫賓那。又作摩訶劫譬那。又作劫庀那、劫譬那、劫比拏。

          譯曰房宿。憍薩羅國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眾僧中第一。又名弗迦羅娑利、弗迦沙。會疏曰、「小經疏云、劫賓那者、此翻房宿。父母禱房星感子、因是為名。又房宿是比丘與佛共房宿、獲覲法身、從茲立號。中阿含四十二、名弗迦羅娑利。(準萍沙王五愿經本是德差伊羅國大王、其名弗迦沙。)」

          尊者大住。

          會疏曰、「憬興云、大住、梵云摩訶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剃種男。今云大住、亦襲昔之名。母戀此子、不肯改嫁、如繩系扇、可稱住。(峻諦云、摩訶拘絺羅、此翻大膝。蓋今言之歟。)」又曰、「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得四辯才、觸難答對、所謂摩訶拘絺羅比丘是。(今大住歟。

         ?。拱改υX迦多衍那、佛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又稱摩訶迦旃延子、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迦多衍尼子、迦底耶夜那、迦多演尼子、迦氈延、迦氈延尼子等。譯曰剪剃種、扇繩、好肩等。

          婆羅門姓十姓之一。以姓為名?;哿找袅x二十七曰、「摩訶迦旃延、摩訶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剃種男。剪剃、婆羅門姓也?!辜蜗榫S摩經疏二曰、「迦旃延即其姓、此云好肩。」不思議境界經上曰、「迦底耶夜那。(舊名迦旃延者)」法華文句一下曰、「摩訶迦旃延、此翻為文飾、亦肩乘。人云、字誤、應言扇繩、亦好肩。亦名柯羅。柯羅、此翻思勝。皆從姓為名?!雇浽弧ⅰ秆晕娘椪?、善贊詠故。言扇繩者、若作肩乘、二字并誤。以其生時父已亡世、此兒礙母不得再嫁、如扇系繩?!咕闵嵴撋裉┯浺辉弧ⅰ稿榷嘌苣嶙?。舊云迦氈延、訛也?!够墼芬袅x下曰、「迦旃、一宗之姓氏也。延、此云胤也。言此尊者是彼種族之后胤耳?!咕闵嵴摴庥浺辉弧ⅰ稿榷嘌苣嶙诱摺㈠榷?、名剪剃。衍、名為種。尼、是女聲。此人是剪剃種女生、從母姓為名、故名迦多衍尼子。是婆羅門十姓中一姓也。此剪剃種、西方貴族。若言迦多衍那、迦多衍、如前釋。那、是男聲。從父為名也?!狗ㄈA玄贊一曰、「梵云摩訶迦多衍那。云迦旃延、亦訛也。大般若云大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剃種男。」

          尊者大凈志。

          會疏曰、「憬興云、大凈志者、賴吒和羅。更無所樂、志于清白之法樂、閑居第一、故名大凈志。(賴吒和羅者、黈羅歐吒國長者之子。樂求出家。父母不許。

          求心堅固。不食五日。父母遂許。深修道法。大厭俗塵。其說見十賴吒和羅經及中阿含三十一。)增一阿含經弟子品云、貴豪種族、出家學道、所謂羅吒婆羅比丘是。(憬興以大凈志為此尊者。)」

          尊者摩訶周那。

          唐譯大寶積經作摩訶注那。會疏曰、「摩訶周那者、嘉祥云、周那、言離香?;驗橹芾闾劐?、未詳。(峻諦云、摩訶周那、出于中阿含第二。佛對之說七世間福。又寶積經百十四卷、有周那沙彌浣衣緣、依長阿含是少年沙彌也。)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善誨禁戒比丘尼僧、所謂須摩那比丘是。(今摩訶周那歟。)」

          尊者滿愿子。

          滿愿子、漢譯作盈辨子。唐譯作滿慈子。宋譯作彌多羅尼子。尊者富樓那之翻名。富樓那、一作富婁那。具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彌窒那尼子、又作富啰拏梅低黎夜富多羅、富羅拏迷低黎夜尼弗多羅、布剌拏梅呾利曳尼子、富那曼陀弗多羅。新作布刺拏梅呾麗衍弗呾羅、補刺拏梅呾利曳尼弗呾羅。富樓那、又作富刺拏。譯曰滿、是其名也。彌多羅尼、又作梅呾麗衍尼、譯曰慈、是其母姓也。富多羅、又作弗呾羅、譯曰子。此名子者、為慈氏之子、故舉譯語而云子、舉梵語而云弗呾羅。從母姓而為名、乃印度之風習。因而翻總名曰滿慈子、滿愿子、滿祝子、滿見子等。以彌多羅之語、有祝見等之異義也。是釋迦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之阿羅漢。初出家證阿羅漢果。后聞法華因緣周之說法、回小向大、于五百弟子授記品、授記未來成佛、號法明如來。嘉祥疏云、「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翻滿愿。彌多羅、翻慈。尼、女也。父于滿江禱天、得正值江滿、又夢以七寶器滿寶其中、入于母懷、母既懷子、父愿獲滿。彌多羅尼、翻慈行。亦云知識。四韋陀有此品、其母誦之、以此為名?!乖鲆话⒑浀茏悠吩弧ⅰ改軓V說法、分別義理、所謂滿愿子比丘是?!?/FONT>

          尊者離障。

          漢譯作離越。唐譯作離波多。又云離婆多、梨婆多。羅漢名。正云頡隸伐多。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所得之子也。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爭尸、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為出家得道之因緣也。法華文句二曰、「離婆多、亦云離越。此翻星宿、或室宿、或假和合。文殊問經云常作聲。父母從星辰乞子。既其感獲。因星作名?!剐袅x六曰、「離婆多、案文殊問經云、此譯云室星、則北方宿也。

          祠之得子、仍以名焉。正言頡隸伐多。經中作梨婆多、或作黎離多、訛也。即首楞嚴經中坐禪第一如離婆多者是也。頡音賢結切?!拱钙降扔X經作離曰。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坐禪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比丘是?!箷柙?、「離障者、祥興同云、那律修天眼、徹見障外、故從為名。阿那律、亦阿泥盧豆、亦阿劣樓馱、亦言摩尼婁陀。本行集言、此之童子、睡眠之時、諸天乃將無價寶物以覆其上、是故立名為摩尼婁陀。是凈飯王之侄兒、斛飯王之次子、世尊之堂弟、阿難之從兄、羅云之叔。若約此方言、則或翻無貧、亦翻如意等也。」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天眼第一、見十方域、所謂阿那律比丘是?!菇駬蜗榈日f、則離障即為阿那律。若依阿含說、則阿那律外別有所謂離曰、又顯為兩人。未詳熟是、姑并引之以備考。

          尊者流灌。

          會疏曰、「流灌者、憬興云、梵云孫達羅難陀、此云艷喜。喜即自名。艷是妻號。欲簡牧牛難陀、故因妻以表其名。佛親弟。大圣王之所生也。惟衛佛世、施爛浴室故、、端正大勢、見之無厭。今言流灌者、亦襲彼之名也。依本行集、婦即孫陀利。」案孫達羅難陀、又作孫陀羅難陀、略曰難陀。是佛之親弟也。身長一丈五尺二寸、具三十相。孫陀羅、亦作孫陀利、譯曰艷、是其妻之號。以彼有艷妻故、稱為孫陀羅難陀、以別于牧牛難陀。彼溺于其妻、不樂出家、佛方便化之、得阿羅漢果。增一阿含經二曰、「大體端正、與世殊異、所謂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必不變易、亦是難陀比丘?!?/FONT>

          尊者堅伏。

          會疏曰、「堅伏者、憬興云、即應說本起中樹提。故彼經云、堅精進定意。無為無動故。帛延亦云賢者了深定故?!褂衷?、「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清凈閑居、不樂人中、所謂堅牢比丘是。(今堅伏歟。

         ?。?/FONT>

          尊者面王。

          會疏曰、「憬興云、面王、梵云薄矩羅、此云善容。善容雖多、以面為先義、故名面王。(或云初生時、頭上有天冠影相。

          父母請梵志為其立字。梵志曰、是王者相、遂名面王。若依賢愚經、面有王字、恐彼王損、乃投出家。若依阿含說、面王與薄矩羅是別人。如下。)」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壽命極長、終不中夭、所謂婆拘羅(薄矩羅、又作婆拘羅。)比丘是。常樂閑居、不處眾中、亦是婆拘羅比丘是?!褂衷弧ⅰ钢讗阂隆o所羞恥、所謂面王比丘是。」

          尊者異乘。

          會疏曰、「帛延云、賢者氏戒聚戒行穎萃、故曰異乘?!?/FONT>

          尊者仁性。

          會疏曰、「帛延云、仁性者、即應本起中尸利羅。故彼經云、施與錢財、救諸貧窮、濟眾下劣故?!?/FONT>

          尊者嘉樂。

          會疏曰、「帛延云、嘉樂者、即本起中難陀、名為欣樂。支謙亦云難持。(一本作待。)正音即難陀、此言喜。本乃牧牛之人。因問佛牧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獲阿羅漢。甚極聰明。音聲純妙。故今嘉樂者、亦非正翻之也。」難陀、梵語、比丘名。譯曰善歡喜。亦名牧牛。對于孫陀羅難陀而謂為牧牛難陀。亦作難鐸迦。根本律曰、「難鐸迦尊者、佛遣彼為尼眾說法教誡時、五百苾芻尼聞法得阿羅漢果?!狗ㄈA文句二曰、「難陀亦云放牛難陀、此翻善歡喜。亦翻欣樂。凈飯王逼十萬釋子出家、即一人也。有師言、是律中跋難陀?!?/FONT>

          尊者善來。

          漢魏唐宋譯均同。比丘名。會疏曰、「帛延云、善來者、即支謙云賢者蔡揭。本起亦云貨竭。(彼經貨竭品(善來)意言、依過業故、窮困饑餒。見如來法會、為乞食到彼。如來告之言、仁者善來此。便來坐此座。我應時喜踴。一心聞法因。

          是見道跡是。故號曰蔡竭云云。)按說一切有部律、是所謂莎訶陀比丘也。憍閃毗失收摩羅山下有一長者、名曰浮圖。大富多財。衣食豐足。誕生一男。容儀可愛。初生之日。父見歡喜。唱言善來。即以為字。由此孩兒薄福力故。家產日銷。父母俱喪。諸人見之、遂號惡來。后奉佛教、取青蓮華供養僧眾、華乃開敷。

          既見之已、憶昔前身、便獲初果。即說伽陀、自申慶贊。言、佛以方便勝羅索。

          牽我令住于見諦。于惡趣中興愍念。如拔老象出深泥。我于昔時名善來。后時人號惡來者。今是善來名不謬。由住牟尼圣教中。后時世尊為彰其德、令于江豬山處降伏庵婆龍王。龍放火。善來即便入火光定、身如火聚、遂降毒龍。人民安樂?!乖鲆话⒑浀茏悠吩弧ⅰ溉牖鹑?、普照十方、所謂善來比丘是?!?/FONT>

          尊者羅云。

          唐宋譯作羅猴羅。舊作羅云、羅吼羅、羅猴。新作曷羅怙羅、何羅怙羅、羅怙羅。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于成道之夜。十五歲出家。舍利弗為和上、而彼為沙彌、遂成阿羅漢果。在十大弟子中為密行第一。后于法華會上回于大乘。受蹈七寶華如來之記別。以生于羅猴羅阿修羅王障蝕月時、故名羅猴羅。又六年為母胎所障蔽、故名。羅猴羅為執日及障蔽之義。

          注維摩經三曰、「什曰。阿修羅食月時名羅猴羅。羅猴羅、秦言覆障。謂障月明也。羅猴羅六年處母胎所覆障故、因以為名。明聲聞法中密行第一?!雇辉?、「何羅怙羅、或言曷羅怙羅。云障月。舊言羅猴羅、亦作羅吼羅、或言羅云。皆訛也。言羅怙羅阿修羅以手障月時生、因以名也。又言覆障。六年在胎、為胎所覆也。又七年在母腹中、一由往業、一由現在。往業者、昔曾作國王、制斷獨覺不聽入境。獨覺在山、七日不得乞食、因墮地獄。余報七年在母腹中。又由現在者、瞿夷自懷羅怙羅后、太子出家、六年苦行、方得成道。于六年中瞿夷憂惱、四大羸弱、不能得生。至太子成道、瞿夷歡喜、四大有力、方乃得生。與阿難同時而生、故首尾七年也。如來還國七日、即度出家也。」法華玄贊一曰、「梵云羅怙羅、此云執日。舊言羅猴羅、翻為障蔽、非也。」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不毀禁戒、誦讀不懈、所謂羅云比丘是?!?/FONT>

          尊者阿難。

          唐宋譯作阿難陀。略稱阿難。譯曰、歡喜、慶喜。斛飯王之子。提婆達多之弟。

          佛之從弟。十大弟子之一。生于佛成道之夜。生時舉國欣慶、故曰慶喜。佛壽五十五、阿難二十五歲時出家、從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多聞第一。如來滅后、與文殊師利、集諸大眾、于鐵圍山等處、結集修多羅藏。見付法藏因緣經、中阿含第八侍者經、智度論三、文句二之上、阿彌陀經慈恩疏上。增一阿含經弟子品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

          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一座大眾中之主位、稱為上首?;蚺e其中一人為上首、或舉多人為上首、依經不同也。如觀無量壽經、三萬二千菩薩眾中舉文殊師利一人為上首、如大日經十佛剎微塵數執金剛眾中舉十九執金剛為上首、而更于執金剛眾中舉金剛手秘密主(即金剛薩埵)一人為上首、大菩薩眾中普賢菩薩一人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為上首。」梁武帝詩曰、「出家為上首。

          」今謂首座為上首。帛延云、「皆如斯等上首者也之二句、即結上列眾、為余萬一千九百六十九人之上首也?!?/FONT>

          菩薩眾等第三

          又與大乘眾菩薩俱。

          梵語摩訶衍、譯言大乘。大者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為義。以名教法、即大教也。

          使求灰身滅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謂之小乘。

          此中有聲聞緣覺之別。使開一切智之教、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別。法華經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

          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

          是名大乘。」十二門論曰、「摩訶衍者。于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箤毞e經二十八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業、無等等乘?!?/FONT>

          廣韻曰、「菩、薄胡反。普也。薩、濟也。能普濟眾生。」菩薩、具名菩提薩埵。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

          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注維摩經、「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

          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勾蟪肆x章十四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

          」法華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法華經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薩埵、言眾生。為求果道、故名道眾生也?!狗ㄈA玄贊二曰、「菩提、覺義。是所求果。

          薩埵、有情義。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狗鸬卣摱?、「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箖裘枰辉?、「菩薩為無上道。薩埵名大心。謂無上道大心。此人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安師云、開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眾生。古本翻為高士。既異翻不定、須留梵音。

          今依大論釋、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眾生。用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提薩埵。

          又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薩?!固炫_戒經義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訶菩提質帝薩埵。

          今菩薩、略其余字。譯云大道成眾生?!沟炔坏扔^雜錄一曰、「菩薩之薩字、說文無之。今有人改作薩、謂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寫作殺、更可駭也??甲值鋸乃_、與古經不符。經中從廿從陡從立從生、當是譯經時所撰、良有以也。」

          凈影疏曰、「又者、復重之辭。前列聲聞、更明菩薩、故云又也。與義同前。辨佛兼彼、故云與耳。言大乘者、舉法別人。

          乘是行用、行能運通、故名為乘。乘別有三。簡別余二。余二不如。是以稱大乘。菩提名道。薩埵名眾生。良以此人內心求道、備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眾生?!箷柙?、「乘是行用運載為義。

          聲聞緣覺。其識狹劣。唯能自利。闕無利他。僅斷見思是為究竟。其所運載、頗為輕少。喻以草筏渡于江河、故名小乘。菩薩不然。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常能悲智雙行、盡生死際、至大涅槃。

          其所運載、太為廣大。如乘巨航游于大海、故稱大乘。菩薩、具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此翻大道心成眾生。依律中劫初之時、此世界中無有日月星辰晝夜男女之別。眾生相喚、而言薩埵薩埵。然則薩埵是眾生義。于眾生中特體大道、能懷兼利、故稱之曰大道心成眾生也。菩薩非一、故云眾。佛與此等同會、故云俱。」

          普賢菩薩。

          唐譯同。普賢梵名邲輸跋陀、又作三曼多跋陀羅?;蜃g曰普賢、或作徐吉。主一切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與文殊之智德、證德相對。即理智一雙、行證一雙、三昧般若一雙也。故以為釋迦如來之二朕士。文殊駕師子、侍佛之左方。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方。(今反智右理左之說者、示理智融通之義、又胎藏界之次第右蓮左金也。)此理智相即、行證相應、三昧與般若全者、即毗盧舍那法身佛也。華嚴一經之所明、歸于此一佛二菩薩之法門、故稱為華嚴三圣、為一切行德之本體。故于華嚴之席、說十大愿、又為諸法實相之理體。故于法華之席、誓于法華三昧之道場自現其身。

          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普賢者、外國名三曼多跋陀羅。三曼多者、此云普也。

          跋陀羅、此云賢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猶是普。吉亦賢也。注經解云、化無不周曰普。鄰極亞圣稱賢?!固叫浂弧ⅰ傅轮芊ń缭黄?。至順調善曰賢?!勾笕战浭枰辉弧ⅰ钙召t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

          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估銍澜浽?、「普賢菩薩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義立名。」會疏曰、「梵、邲輸跋陀、或三曼跋陀、此翻云普賢、或云偏吉。體偏法界、故曰普。位鄰極圣、故曰賢。能導御一切、發十大愿王、愿西方往生、特翼贊彌陀、故于此經是為上首。

          」

          妙德菩薩。

          唐譯作文殊師利。妙德、文殊師利菩薩之譯名。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新稱曼殊室利。新舊有六譯。無量壽經、涅槃經曰妙德、無行經曰妙首、觀察三昧經、大凈法門經曰普首、阿目佉經、普超經曰濡首、無量門微密經、金剛瓔珞經曰敬首。。(已上舊譯)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義。師利或室利、是頭之義、德之義、吉祥之義也。此菩薩與普賢為一對、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普賢在右司理、今違之。但當以右智左理。一依勝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義也。)心地觀經八曰、「三世覺母妙吉祥?!狗爬徑浽?、「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FONT>

          此菩薩頂結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

          手持劍、以表智慧之利劍。駕師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種種之差別、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兒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為本體。

          法華文句二曰、「文殊師利。此云妙德。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法華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果無不盡、稱妙德也?!刮饔蛴浰脑?、「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舊曰濡首。又曰文殊師利、或言曼殊尸利、譯曰妙德、訛也?!固叫浰脑?、「梵語喚頭為室利。吉祥、德等、亦為室利。故致翻譯不同也?!够墼芬袅x上曰、「文殊師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箷柙?、「梵、文殊師利、或曼珠室利、此云妙德。新言妙吉祥。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議、故名妙德?!?/FONT>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曰、「東方有處。

          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

          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辜耪{音所問經曰、「東方去此過萬佛土。有世界名曰寶住。佛號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

          今現在。文殊師利為彼諸菩薩摩訶薩如應說法。」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曰、「爾時世尊告金剛密過主菩薩言。我滅度后于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名大振那。

          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止。為諸眾生于中說法?!刮氖鈳熇隳鶚劷浽?、「佛告跋陀波羅菩薩。文殊師利有大慈心。生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來我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以此三昧力、出現于十方。佛滅后經四百五十歲于其本生處入滅?!?/FONT>

          慈氏菩薩等。

          唐譯作彌勒。慈氏、舊稱彌勒。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味怛吱曳。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蜓园⒁荻酁樾?、彌勒為名。生于南天竺波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補處之菩薩。先佛入滅、生于兜率天內院。彼經四千歲、(即人中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

          會疏曰、「彌勒、梵音具云迷帝隸、此云慈氏。是有三緣。一由本愿、過去值大慈如來、因立大愿、得此號故。二已得慈心三昧故。三由母懷時有慈心故。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其德最勝、無能過者故。」注維摩經一曰、「什曰。彌勒、菩薩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羅門子?!狗ㄈA嘉祥疏二曰、「彌勒、此云慈氏也。過去值彌勒佛發愿、名彌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經。彌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說慈心三昧經。故曰慈也。

          華嚴經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天臺凈名疏五曰、「言彌勒者。有云從姓立名。今謂非姓??质敲病:握摺浝沾朔仁?。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

          慈育國人。國人稱為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無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咕闵峁庥浭嗽?、「梅怛、此云慈。儷藥、此云氏。菩薩于慈姓中生。從姓立名。故名慈氏。舊云彌勒、訛也?!剐袅x二十五曰、「梅怛麗藥、此云慈。即舊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緣。一值慈佛發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

          言彌勒、或云梅低黎、并訛也?!够墼芬袅x下曰、「彌勒、具昧怛喝曳、此翻為慈氏也。」慧琳音義十四曰、「彌市隸、古云彌勒、皆訛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西域記七曰、「每怛麗耶、唐言慈、即姓也。舊曰彌勒、訛略也?!?/FONT>

          慧遠疏曰、「等者、于賢劫之中其余菩薩?!?/FONT>

          此賢劫中一切菩薩。

          過去之住劫、名為莊嚴劫、未來之住劫、名為星宿劫。現在之住劫、名為賢劫。

          現在之住劫二十增減中、有千佛出世、故稱贊之為賢劫。亦名善劫。大悲經三曰、「阿難。何故名為賢劫。阿難。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時。盡為一水。時凈居天。以天眼觀見此世界唯一大水。見有千枝諸妙蓮華。一一蓮華各有千葉。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氣芬熏。甚可愛樂。彼凈居天因見此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而贊嘆言。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如此劫中當有千佛出興于世。以是因緣。

          遂名此劫號之為賢?!贡A經五曰、「此佛世界當名娑婆。時有大劫、名曰善賢。何因緣故、劫名善賢。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于世?!箷柙?、「賢劫者、于此劫中千佛出現、故具名善賢?!剐凶谟浰南略?、「慈恩劫章云。

          即此住劫稱賢劫。此界成后有千佛出世。既多賢圣、故名賢劫?!?/FONT>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賢護、梵名曰臺陀、跋陀和、跋陀婆羅、跋陀羅波梨?;蛟毁t護長者、賢護菩薩、賢護大士。在家之菩薩也。玄應音義五曰、「案移識經云。臺陀羅波梨。此譯云賢護。亦云賢守。鄰圣曰賢。固道稱守。

          幻士經云。臺陀。此言仁賢。是王舍城在家菩薩也。」

          大寶積經百九卷賢護長者會第三十九曰、「有一最大巨富商主長者之子。名臺陀羅波梨。(隋言賢護)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長老阿難。汝欲聞此臺陀羅波梨長者家中所有眾樂事乎。乃至具足說其受于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

          況復人間。是長者子。凡有六萬最大商主恒隨彼后。臺沙陀羅波梨家內恒常鋪設六萬上妙六合床榻。雜色被褥以覆其上。復有六萬婇女。端正殊絕。身體柔軟細滑。又其長者欲食之時。則有六萬雜種羹臛飯食。微妙香美。猶如天廚。無有異也。」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有「賢護長者品?!褂执蠓降却蠹t護經一曰、「王舍大城有優婆塞。名曰賢護。為眾上首。

          」大論云、「臺陀婆羅居士菩薩、是王舍城舊人?!姑x集曰、「臺陀婆羅、翻為賢護。自護賢德、復護眾生故?;蛟瀑t首。以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故。大論翻云善守。思益經云、若眾生聞名者、畢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

          真言密教以十六數表圓滿無盡。出生義曰、「厥有河沙塵海數量。舉十六位焉。

          亦塵數之義不出于此矣。」其他金剛界之十六大菩薩、十六尊、十六執金剛神、十六天神、顯經所說之十六菩薩、十六居士等、總以十六之數、該攝一切。般若之十六空、月之十六分等、皆依此意。梵語菩薩、一譯曰正士。求正道之大士也。會疏曰、「十六正士者、寶積云丈夫。文殊師利嚴凈經言、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則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薩。正謂正道。士謂居士。此等大士、雖葆光和塵。久出于邪道。深達于正法。故云正士也。」玉篇云、「正、不邪也。又通古今、辨然不然、謂之士。」尚書曰、「囚奴正士??装矅弧⒄炕印⑽┱G紂惡者也?!?/FONT>

          今案、正士者、以淳善讜言、苦諫人*厲者也。普超經云、「正士者、輕忽身命。不擇眾生。志純淑法。消化兇偽?!?/FONT>

          善思議菩薩。

          唐譯作善思惟義。會疏曰、「正智能達、信佛智德、故名善思議。」

          信慧菩薩。

          唐譯作慧辯才。會疏曰、「信心智慧、永斷疑網、故名信慧。」

          空無菩薩。

          唐譯作觀無。會疏曰、「能證真空、滅無塵勞、故名空無?!?/FONT>

          神通華菩薩。

          唐譯作善華神通。會疏曰、「神通無方、以嚴內德、故名神通華?!?/FONT>

          光英菩薩。

          唐譯作光幢。會疏曰、「智慧為光、福德為英。圓備二德、故名光英。」

          慧上菩薩。

          唐譯作知上。會疏曰、「般若靈智、超出一切、故名慧上?!?/FONT>

          智幢菩薩。

          會疏曰、「洞達二空、大摧魔邪、故名智幢?!?/FONT>

          寂根菩薩。

          唐譯同。會疏曰、「寂滅境智、諸根清凈、故名寂根?!?/FONT>

          愿慧菩薩。

          唐譯作慧愿。會疏曰、「悲愿廣大、普照有緣、故名愿慧?!?/FONT>

          香象菩薩。

          唐譯同。香象、或稱香惠、赤色、不可息。羅什之維摩經注、釋香象菩薩之名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風。菩薩身香風。亦如此也?!勾似兴_在北方之香聚山說法。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曰、「北方有菩薩住處。名香聚山。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彼現有菩薩。名香象。有三千菩薩眷屬。常為說法?!箷柙?、「究法海底、猶如香象、故名香象。」

          寶英菩薩。

          唐譯作寶幢。會疏曰、「功德圣財、莊嚴身心、故名寶英?!?/FONT>

          中住菩薩。

          會疏曰、「常住中道、不著有無、故名中住?!?/FONT>

          制行菩薩。

          會疏曰、「嚴持圣戒、制止諸惡、故名制行。」

          解脫菩薩。

          會疏曰、「二利自在、不系二邊、故名解脫?!?/FONT>

          皆遵普賢大士之德。

          廣韻、「遵、循也、率也、行也、習也?!勾笫?、菩薩之通稱也?;蛞悦暵劶胺?。士者、凡夫之通稱。簡別于凡夫而稱為大。又、士者事也。為自利利他之大事者、謂之大士。法華文句記二曰、「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亦曰開士。

          士謂士夫。凡人之通稱。以大開簡別。故曰大等?!顾慕虄x集解上曰、「大士者。大、非小也。士、事也。運心廣大、能建佛事、故云大士。亦名上士。瑜伽論云。無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無利他、名中士。具自他行、名上士。大論以菩薩名大士」。

          會疏曰、「普賢大士之德者、行愿品曰、普賢菩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言、善男子、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愿。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除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諸大士悉歸遵此德、故云皆遵?!?/FONT>

          具諸菩薩無量行愿。

          無量、多大而不可計量也。攝大乘論釋八曰、「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箷柙?、「行則菩薩大行、六度等。愿則四弘誓及十大愿也。羯磨疏曰、行足愿目、事緣相假。雖奉勝行、無愿引心、則令此業隨緣墜地、故雙舉之。大行大愿、不可稱量、故云無量?!股碇信c心之愿。此二相資而成大事。青龍疏下曰、「由行與愿互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菩提心論曰、「凡人欲為善之與惡。

          皆先標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

          發菩提心。修菩提心?!勾蔚诙U門一上曰、「有愿而無行。如人欲度彼岸。不肯備于船筏。當知常在此岸。終不得度?!?/FONT>

          安住一切功德之法。

          會疏曰、「安住者、不動義。德成無退、故曰安住。無德不具、故云一切?!辜蜗樵?、「遐劫積修、為己之勛、故云功。以此被外、沾洽一切、故稱為德。」大乘義章九曰、「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固炫_仁王經疏上曰、「施物名功。歸己曰德?!箘亵N經寶窟上本曰、「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凈影疏曰、「功謂功能。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故名功德。德體名法?!狗ㄕ?、梵云達磨。為通于一切之語。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為法也。法義不同、泛釋有二。一自體為法。二軌則名法。唯識述記二末曰、「法者、道理義也。有般涅之義、名般涅槃法。」

        上一篇:佛說無量壽經箋注02
        下一篇:佛說無量壽經義疏06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丰满乱孑伦无码专区 | 内射中出日韩无国产剧情|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观|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免费视频无码的|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www视频在线观看| 真实的和子乱拍免费视频|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六月丁香综合网| yellow视频免费看| 男女拍拍拍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内色综合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67194老司机精品午夜| 欧美性xxxx偷拍| 天天射天天操天天干| 啊灬啊灬别停啊灬用力啊免费|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黑人巨茎大战欧美白妇|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亚洲免费视频播放| 91香蕉视频导航|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全部| 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 日韩专区亚洲精品欧美专区|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性xxxxfreexxxxx喷水欧美| 免费va欧美在线观看|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极端deepthroatvideo肠交| 国产美女一级高清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aaa| 娇小性色xxxxx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