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要解講義03
明蕅益大師要解
清圓瑛法師講義
乙二別序
《解》發起序也。凈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倡依正名字為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凈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經下卷。自倡位號云。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講)前是通序。即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證信序也。與諸部經相同。故為通序。此為別序。乃發起一經之由致。與諸部經各別。故名別序。又稱發起序也。法不孤起。起必有由。他經多為弟子發起。請問而說。此經乃無問自說。以凈土妙門。無人能問。法門何以稱妙。以但持六字洪名。即得三界橫超。念佛為因。而得成佛之果。非大眾智力所能知能問。故曰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乃自倡依報極樂世界。正報阿彌陀佛。二種名字。以為發起也。
又。佛智鑒機無謬者。佛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善鑒眾生之機。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纖毫不錯。見此現前大眾。應聞凈土妙門。而得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四益。即四悉檀之益。第一世界悉檀。得歡喜益。聞佛說有西方極樂世界。清凈莊嚴。國中有佛。現在說法。心生歡喜。第二為人悉檀。得生善益。聞說欲生彼國。親見彌陀。只要執持名號。即為多善根福德因緣。則知念佛即能生善。第三對治悉檀。得滅惡益。依教專修凈行。念念相續。而得滅除身口意三業之惡。第四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教令持名念佛。念到日久功深。豁悟實相第一義諦之理。即得理一心不亂。是謂四悉普益也。
如梵網下。引例也。梵網經下卷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等。亦自倡位號。智者大師判此段偈文。作發起序。以彼例此。可知此文。亦發起序。
《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解》凈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
(講)凈土法門。收機最廣。故能三根普攝。上中下三根。皆可念佛。皆得往生。師子峰云。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又后文云。上上根不能越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亦即圓超也。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者。絕待即絕諸對待。唯一無二。唯此無外也。如徹祖云。一句阿彌陀佛。具足四句宗旨。一以唯心為宗。二以唯佛為宗。三以絕待圓融為宗。四以超情離見為宗。○唯心為宗者。全佛是心。心外無有佛。為心所念。心性豎窮橫遍。心外無有一法可得。○唯佛為宗者。全心即佛。佛外無有心。能念于佛。佛亦豎窮橫遍。佛外亦無有少法可得。上二皆明絕待義也。
圓融。乃圓通融洽。無障無礙。即以心佛明之。心性圓滿周遍。不妨佛性。亦滿亦遍。一切法性。皆滿皆遍。佛性法性。圓滿周遍亦然。彼此無障無礙。此明圓融義也。○問理雖如是。事上難免生疑。既許心性圓遍。如何能許佛性諸法之性。同時圓遍耶。答此乃法界無障礙之義。不獨理與事。而得無礙。乃至事之與事。一一皆得無礙。喻如千燈一室。各得圓遍。各各無障無礙。即此可以斷疑。
絕待圓融。共為一宗者。正絕待便圓融。正圓融便絕待。如臺宗所云。隨舉一法。體即法界。舉心為法界。一切諸法。皆趣此心。舉佛為法界。一切諸法。皆趣此佛。同時絕待圓融。不前不后。如千珠寶網。一珠含九百九十九珠。九百九十九珠入一珠。珠珠皆能互含互遍。不相妨礙。
超情離見為宗者。超凡情。離圣見也。但約絕待。已超凡情。已離圣見。若約心佛圓融。尤非凡情圣見之所能及。○問。凡情當超。圣見如何亦離。答。但有一法當情。都是法執之病。都為清凈心中之障礙。不得不離。喻如好眼。不容沙著其中。以沙是不好之物。能壞于眼。急當去之。若以金屑著眼。雖是貴重之物。亦能妨礙于眼。亦當去之。是為超情離見之宗。一句彌陀名號。具此四句宗旨。非語言分別之所能及。故曰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者。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說出一切法門。不出戒定慧三學。今此凈土法門。可以三學全該。正念佛時。都攝六根。身口意三業清凈。不犯眾戒。念到一心不亂。而得正定。了知能念之心。自體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又了知能念之心。念念相續。所念之佛。歷歷分明。又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能所情亡。空有見泯。而得三觀妙慧。是則一句阿彌陀佛。具足戒定慧三學。即圓收一切法門也。
古德云。八萬門中。念佛第一。又云凈土法門。為徑中捷徑。即圓超一切法門。旁注云。從未道徹者。即此凈土法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從來未經何人道徹也。
甚深難信者。即此念佛一法。若理若事。悉皆難信。蓮池大師云。兼眾德而俱備。統百行以無遺。其理甚深。若人執持名號。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其事亦復難信。故經云。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此念佛法門。事是無上大因緣。理是三德秘密藏。是為難信之法。故特告大智慧之者。非第一大智慧人。不能直下承當。無所疑惑也。旁注。可見正智庸愚。兩不思議者。正智之人。依智不依識。遠離分別。故不思議。庸愚之輩。昏昏度日。不知分別。亦不思議。故云兩不思議也。特告大智慧者。正以不思議法。向不思議人說也。
《解》西方者。橫亙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十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
(講)此正釋西方。從是娑婆世界。向西方橫亙直過。十萬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極樂。乃標彼佛。示現同居土成佛之處也。按世界剎種。高二十層。每層有無量諸佛國土。娑婆與極樂。同在剎種第十三層。故得平橫通達。直至極樂。十萬億。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之土。
且以此娑婆世界。三千大千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有一洲。梵語須彌。此云妙高。以四寶所成曰妙。上至忉利曰高。在一個小世界大海中心。出水八萬四千由旬。此山東面有洲。名弗婆提。此云勝身。身形殊勝。從人立名。人高八肘。壽命二百五十歲。西面有洲。名瞿耶毗。此云牛貨。以牛為貨。從物立名。人高十六肘。壽命五百歲。南面有洲。名閻浮提。此云勝金。從樹立名。洲有此樹。樹汁入水。沙石成金。超勝余金。人高三肘半。壽命百歲以下。北面有洲。名郁單越。此云勝處。勝三洲故。人高三十二肘。壽命一千歲。無中夭者。
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者。日月在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之高。與四天王天齊。旋轉須彌。光照四大部洲。四洲之外。全是海水。海外有一小鐵圍山。其山純鐵。圍此四洲。是一小世界。名一四天下。上有六欲天。初禪天。一千個四天下。六欲初禪。上有二禪天。名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二禪。上有三禪天。名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三禪。上有四禪天。名大千世界。三次言千。是為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所化之土。過如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有極樂世界也。
《解》問。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
(講)此假立問答。所以破疑也。此非善問句。所答最妙。離諸戲論。下出戲論所以。即可斷疑。
《解》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國)[者]。梵語須摩提。亦云安養。安樂。清泰等。乃永離眾苦。第一安穩之謂。如下廣釋。
(講)此正釋依報世界。有世界名曰極樂。乃釋迦自倡依報國土之名。以為發起之序。依報者。眾生所依止之果報土也。世是遷流之義。約豎論。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以辨時劫。界是方位之義。約橫說。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三種翻譯可知。永離眾苦者。佛于經中自釋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曰永離。是為第一安隱也。
《解》然佛土有四。各分凈穢。凡圣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凈。
(講)此別明凈穢。然佛土有四。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凈土。若據此土。則各分凈穢。所有偽謬。悉皆得正。此段辨凡圣同居土凈穢之相。凡是凡夫。圣是圣人。圣人應跡世間。與凡夫共同居處故。名凡圣同居土。五濁者。楞嚴經云。譬如清水。清潔本然。投以塵土灰沙之倫。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喻心水本凈。因塵勞而成濁也。○一劫濁。梵語劫波。此云時分。劫濁無別體。四濁交湊為體。遷流不息為相。二見濁。五利使為體。諸見紛起為相。三煩惱濁。五鈍使為體。惱亂逼迫為相。四眾生濁。三緣和合為體。色心陋劣為相。五命濁。壽暖識三為體。催年減壽為相。此論娑婆世界五濁之體相也。
輕重分凈穢。如此土三途濁重。則土穢。人道濁輕。則土凈。人天比較。人道濁重亦穢。天道濁輕乃凈。欲界與上二界比較。欲界濁重又穢。上二界乃凈。娑婆極樂比較。娑婆有五濁皆穢。極樂是五清乃凈。因同居土中凡夫。與圣人同一例故。
《解》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凈。
(講)此段。辨方便有余土凈穢之相。方便者。是佛權巧方便而設。是為化城。中途暫住之所。名有余涅槃。非究竟寶所。無余涅槃也。藏教阿羅漢。辟支佛所證。通教三乘。別教三賢。圓教十信。已斷見思煩惱。未破無明者。亦寄居于此。
析空拙度證入者穢。此指藏教二乘。稟析空觀智。析色入空。將四大五蘊。分析此身。畢竟無我。但得我空。四大五蘊之法不空。此觀智拙。以此觀智斷見思惑。度出生死海。證入方便有余土。為拙度證入者屬穢。
體空巧度證入者凈。此指通教三乘。稟體空觀智。體色入空。觀四大五蘊色法。現前此身。當體本空。非但我空。法亦如幻。本不可得。此觀智巧。以此觀智斷見思惑。度出生死海。證入方便有余土。為巧度證入者屬凈。○又。通別比較。通教三乘。不達中道亦穢。別教三賢。以達中道故凈。○又。別圓比較。別教三賢。不達即中亦穢。圓教十信已伏無明。三諦圓融。所見乃凈。極樂方便土皆凈。以小乘回心故。
《解》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凈。
(講)此段。辨實報無障礙土凈穢之相。實報者。真實果報土。種種莊嚴。無障無礙。又名實報莊嚴土。乃別教十地。等覺。妙覺。圓教初住至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居。次第三觀證入者穢。此指別教所修三觀。次第而入。先空。次假。后中。謂十信修析空觀。伏見思惑。十住修體空觀。斷見思惑。十行修假觀。破塵沙惑。十回向修中觀。伏無明惑。初地修中觀。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始入實報土。以智不圓融故。所見土相則穢。一心三觀者。乃圓教菩薩所修。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是謂圓修三觀。此觀若成。則能圓斷三惑。圓證三德。故初發心住。即破一品無明。即證一分三德。而入實報土。以觀智圓故。所見土相則凈也。極樂實報土皆凈。以國中一切菩薩。所修所證悉圓頓故。
《解》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凈。
(講)此段。辨常寂光土凈穢之相。此土乃如來所居。若約別教妙覺。于本教雖稱究竟。但斷十二品無明。與圓教二行齊。無明未盡。是為分證者穢。究竟滿證。乃圓教妙覺。破四十二品無明盡。復本心源。究竟清凈。圓滿無上菩提。是為滿證者凈。極樂是寂光凈。以受用同佛故。
《解》今云極樂世界。正指同居凈土。亦即橫具上三凈土也。
(講)今極樂世界。稱凈土者。正指凡圣同居土一土。橫具上三凈土。以同居境凈故。真俗圓融。不可限量。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佛在同居。即寂光凈土。菩薩在同居。即實報凈土。聲聞在同居。即方便凈土。
《解》此論修德。不論性德。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凈穢佛土。今約信愿行三。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凈也。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凈土宗旨。下明義處皆然。
(講)此乃成時大師所批。修德是修成。性德是本具。性德即真心之別名。若論性德。法法唯心。隨舉一法。體即法界。故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凈穢佛土。今約能修之信愿行三資糧。所修之一句彌陀名號。不可思議之真因。以感不可思議之妙果。同居極樂最極清凈也。此種同居凈土。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唯一無二。方是極樂凈土宗旨。雖屬修德所成。亦是性德本具。不出性外。是謂唯心凈土也。上佛倡極樂世界之名。為下文依報發起之序。再倡阿彌陀佛名號。為下正報發起之序。
《解》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各論單復。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復者。自性清凈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復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復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
(講)此釋正報教主。有佛號阿彌陀。乃釋迦自倡正報教主之名。以為發起之序。翻譯如下文廣釋。此處但解佛有三身。身者。積聚之義。眾生積聚業障以為身。佛則不然。一法身。積聚理法以為身。理法平等普遍。故法身遍一切處。二報身。積聚智慧以為身。故報身惑凈智滿。三應身。積聚機緣以為身。故機緣成熟。應時出世。
各論單復者。三身各皆有單有復。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即如如理。此理生佛同具。在圣不增。在凡不減。眾生迷此而輪回。諸佛證此而成道。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即如如智。始覺還源。惑凈智滿。以智慧為身。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即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色像。
法身復者。一自性清凈法身。即眾生本源自性天真佛。人人本具。不假修成。生佛一如。此身通因徹果。二離垢妙極法身。即如來修德究竟所成佛。離五住垢。斷盡煩惱。極三智妙。證得菩提。此身唯佛果方有。
報身復者。一自受用報身。即彌陀智德究竟。圓滿無上菩提。斷德究竟。永離二種生死。得菩提覺法之樂。涅槃寂靜之樂。以自受用。故名自受用報身。二他受用報身。此從后得智所現。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二乘有眼。不見報身剎塵相好。
化身復者。一示生化身。即示現降生。八相成道之身。二應現化身。應眾生機。現勝應劣應之身。又。佛界化身。現佛界之身也。隨類化身。隨九界之類。而示現其身也。上明單復三身竟。
《解》雖(辯)[辨]單復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并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
(講)此段鏟除情見。乃論性德。恐人不明理性。而生三一之情見。故破之曰。雖辨明單復三身。實際理地。究竟非一非三。又恐人執著非一非三。故又曰。而三而一。上句雙遮。下句雙照。合之則正雙遮時便雙照。正雙照時便雙遮。圓融中道理性。超情離見也。
不縱橫。不并別者。是三德秘密之藏。為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涅槃經云。云何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并。則不成伊。縱亦不成伊。別亦不成伊。如摩醯首羅天。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佛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即佛所證三德秘密之藏。
按∴字。不縱不橫。不并不別。喻圓教不思議三德。不可說一。不可說三。而三而一。離四句之過。絕百句之非。豈思議之所能及耶。離定三思議。離定一思議。離非三非一思議。離而三而一思議。此離四句也。百非者。依根本四句。每句各具四句。四四十六句。約三世則有四十八句。再約已起未起。則有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則成百句。但能離根本四句之過。百句之非自絕。佛身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如金剛經云。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故曰不可思議。上辨單復三身竟。
《解》今云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
(講)此段所云。阿彌陀佛。乃論修德。正指在同居土中。示生之化身。以是同居土見故。恐疑非法非報。故又云。即報即法也。化身本不離法身。依法身體。垂報化用。三身不相舍離。如摩尼珠。珠體。珠光。珠影。不相離也。旁注隨橫四土現。即同居橫具上三土。在同居土中現也。
《解》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干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講)此重釋西方依正二有。世界及佛。皆言有者。二俱現有。非過去。非未來。具四悉檀之義。悉者普也。檀者施也。以四益普施故。一的標實境。令欣求故。的確標顯。西方依正。現在實境。令眾生心生欣慕。求生彼國。此世界悉檀。令得歡喜也。○二誠語指示。令專一故。釋迦及六方佛以誠語指示。持名念佛法門。令得專一其心。凈念相繼故。此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三簡非干城陽焰。簡者簡別。西方依正。二皆實有。非同乾闥婆城。乃幻現。曠野深山常見。倏有即無。同妖魔之氣所現。陽焰乃田間游氣。春晴伏地可見。遠看似水。近看則無。渴鹿逐陽焰。即錯認為水也。非權現曲示者。破華嚴合論之偽。李長者著華嚴合論。謂西方是權現。曲引小根所示。故特破之。非緣影虛妄者。第六意識。是緣塵分別影事。舉體虛妄。此破末世眾生。認緣影為真心。謂西方依正。皆在心外。非保真偏但者。上破邪魔。此破權小。保真。乃藏教保真涅槃。法華經云。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偏。謂藏教之偏真。但。謂別教之但中。今西方依正二有。乃圓教圓中之妙有。故非偏非但也。此對治悉檀。令得滅惡益。○四圓彰性具。令深證故。即圓彰西方依正二報。乃自性本具。雖過西方十萬億剎之外。不出唯心。即無邊剎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令悟唯心凈土。自性彌陀。而得深證受用。此第一義悉檀。令得入理益。
《解》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愿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
(講)此釋現在說法。今即今時。非過去已滅。非未來未成。故曰現在。彼佛度生。亦以音聲而作佛事。亦不外說法也。釋迦說大云經時。告大云密藏菩薩言。西方世界。有國名安樂。佛號無量壽。現在說法。告一菩薩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今說大云經。汝可往聽。今彼菩薩。將來至此。則正當釋迦說法時。彌陀亦在說法。彌陀壽命無量。釋迦雖滅度已久。彌陀還是現在說法。佛世難值。此土彌勒。尚未下生。當來下生。未知我在何道。正應發愿往生。親覲彌陀。常隨佛學。速成正覺也。
《解》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愿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復次。[阿]彌(陀)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講)此結出發起序之義。經中不外信愿行三資糧。此先序其由致。前六句即勸信。勸愿。勸行之序。依正二俱現在實有。非假設理想。應當深信不疑。世界名極樂。循其名則樂之極。應當切愿求生。佛號阿彌陀。光壽無量。聞說應當力行念佛修行。○復次阿彌陀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此合序三寶。及經中五重玄義。佛法僧是住持三寶之名。序名。住持不離實相。則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實相之體。起信發愿力行。序宗。信愿行三資成就。必得往生。見佛聞法。橫超生死。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者。惟念一佛。不念他佛。即以一句佛號。為所緣之境。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中不雜余事。序教相也。言雖略。意則五重玄義俱周。初序分竟也。
甲二正宗分三 乙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愿 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解》信愿持名。一經要旨。信愿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并運也。
(講)蕅公判此經正宗。不出信愿行三科。為千古獨唱。深合佛意。無人能及。
乙初中分二 丙初依報妙 二正報妙 丙初又二 丁初征釋 二廣釋 丁初又二 戊初征 二釋 今初
《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講)佛自征極樂之名。乃欲廣釋其義。令聞者生信也。
戊二釋分二 己初約能受用釋 二約所受用釋 今初
《經》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解》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講)此略明眾生。眾生者。色受想行識五陰。眾法相集而生也。外身四大假合。屬色陰。前五識。領納五塵之境。為受陰。第六識。攀緣六塵。憶想分別。為想陰。第七識。恒審思量。念念遷流。為行陰。第八識。執持根身器界種子。為識陰。具足眾法而得生。故名眾生。是能受用人。世界。是所受用境。
等覺以還皆可名者。等覺。乃始覺將要圓滿。只剩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尚去佛一等。生相無明一破。即成究竟覺佛也。又等覺。即一生補處菩薩。以還即從等覺以下。皆名眾生。菩薩是大道心眾生。今云極樂。且約同居土人民言。以下下品。尚且如是。例知上上品。自不待言。旁注凈宗不思議在此者。同居人民。與補處菩薩。同其受用。
《解》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講)此總論苦樂。娑婆此云堪忍。亦云能忍。此土眾生。堪能忍受諸苦故。此土苦樂相雜。對文中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相反。其實苦即苦受。為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眾苦逼迫身心。是苦而復苦。故曰苦苦。樂即樂受。為壞苦。此土無真樂。雖有少分之樂。樂不久住。故曰壞苦。非苦非樂。即舍受。為行苦。雖然不苦不樂。難免行陰遷流。終歸變滅。故曰行苦。行是遷流不息之義。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即借水寄嘆。行陰遷流之相。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彼土無有眾苦。故得永離三苦。苦既全無。樂即絕待。不同此土對苦之樂。樂外有苦可對。則樂非極樂。彼土絕待之樂。乃名極樂。問。樂必對苦而顯。彼土既無眾苦。何以顯樂。答。乃對娑婆極苦。而顯凈土極樂。故旁注曰。眾苦極樂映釋。令知勝劣。而生忻厭也。
慈云懺主。開此土彼土。修行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之。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以此十種對辨。則兩土苦樂顯然。
《解》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講)此別明苦樂。一往分別者。大略分別也。依四土明苦樂有無之相。無分段八苦者。分是分限。指壽命有長短。段是形段。指身量有大小。乃此土三界內生死。名曰分段生死。彼土蓮華化生。是最后身。一生補處成佛。故無分段生死。
八苦者。彼土一一皆無。一無十月胎獄生苦。但受蓮華化生之樂。二無形骸衰朽老苦。但受相好圓滿之樂。三無內外諸科病苦。但受自在晏安之樂。四無四大分離死苦。但受壽命無量之樂。五無恩愛別離之苦。但受海會相聚之樂。六無怨憎會遇之苦。但受上善俱會之樂。七無所求不得之苦。但受自然如意之樂。八無五陰煩惱熾盛之苦。但受照見五蘊皆空之樂。前七是別。后一是總。五陰煩惱之火。焚燒眾生之心。熾盛火旺貌。須以智慧水。方能滅除煩惱火。兩土比較。苦樂懸殊。即凈穢之所攸分也。
但受不病不老四句。于諸樂中。大略言之。天食天衣者。天是天然。不假經營造作。思食食來。食畢。盛食之具自去。思衣衣至。隨意美妙莊嚴。應法之服。自然在身。
《解》方便體觀巧。無沉空滯寂之苦。但受游戲神通等樂。
(講)此土方便有余土。有藏教析空觀。拙度證入者。有通教體空觀。巧度證入者。皆沉滯化城。偏空寂滅之苦。彼國此土圣人。皆秉圓教觀。體色即空證入。不滯空寂。即能從真出假。游戲神通。凈佛國土。成熟眾生。故曰但受游戲神通等樂。
《解》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講)實報無障礙土菩薩。皆秉一心三觀證入。觀智圓融之故。無三觀前后隔別。三諦不融之苦。故云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解》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講)寂光究竟等。指常寂光凈土。由始覺覺至心源。本始合一。成究竟覺。佛之住處。理智不二。身土一如。故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若約別教妙覺。雖稱究竟。只破十二品無明。但齊圓教二行。尚余三十品無明未破。法性之水。猶有滲漏流注也。彼土受用同佛故。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圓滿無上菩提。覺法之樂。究竟無余涅槃。寂靜之樂。以上別明苦樂中。正釋四土也。
《解》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凈四土。圓受諸樂也。
(講)此點示妙行。執持名號。即為妙行。以多善根多福德故。然同居土眾生。以持名念佛。正當念時。便以佛之善根。為己善根。佛之福德。為己福德。故曰善根福德同佛。此中道理。尚待辨明。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則應以多善多福乃生。下即接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是則持名念佛。即為多善根福德因緣也。明矣。
因是親因。如世間種子。緣是助緣。如世間水土。有因無緣不生。有緣無因亦不生。因緣具足。方能成辦。能念之心屬因。今發菩提心。精進念佛。求成佛道。名多善根。即親因也。所念之佛屬緣。今修凈土行。一句佛號。具足萬德。名多福德。即助緣也。因緣具足。故能圓凈四土。圓受諸樂。此方是持名妙行。極樂凈宗。合上正釋四土。別明苦樂也。
《解》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于此。
(講)此乃指同居殊勝。極樂同居。上而言之。十方佛土同居。皆要讓極樂最殊勝奇特。下而言之。又可與此土較量苦樂。此娑婆五濁惡世。是極苦世界。彼西方凈土。是極樂世界。厭苦求樂。人之常情。故發心念佛。求生凈土者多。萬修萬人去。故曰優入。十方往生之眾雖多。極樂仍從容不迫。如海納百川而不隘。鏡含萬象而有余。橫超而度越者。但有聞說。兩土苦樂懸殊。厭穢忻凈。念佛求生極樂。可得橫超三界。度越生死苦海。佛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意即在于此。要令人深信極樂殊特。切愿求生。力行念佛。而得往生受用。初約能受用釋竟。
己二約所受用釋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解》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凈四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環)繞。則他賢圣遍。此極樂真因緣也。
(講)先總釋勝境。即極樂殊勝莊嚴之境。七重欄楯。橫曰欄。直曰楯。俗云欄桿。莊嚴界畔。羅網莊嚴空際。行樹莊嚴露地。一重行樹。一重欄楯。重重相間。而至于七。上覆以七重羅網。一一皆是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七重四寶亦但略言。其實重重無盡。寶寶交錯。周匝圍繞。佛菩薩住處。
大本云。七寶諸樹。遍滿世界。所謂金根金莖。枝葉花果。亦皆以金。則名一寶。金根銀莖。枝葉花果。亦分金銀。則名二寶。如是三寶四寶。其寶間錯。輾轉增多。乃至七寶。
觀經云。七寶行樹。一一高八千由旬。一一花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等。又云。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此經文略。但言羅網。未言網間宮殿。
此中文有表法。表者顯也。即借文以顯義。借事以顯理等。七重。表七科道品。三十七分。解在后文。四寶。表常樂我凈四德。此土同居。有凡夫四倒。無常執常。非樂執樂。無我執我。不凈執凈。方便。有二乘四倒。常計無常。樂計為苦。我計無我。凈計不凈。合之二土有八倒。彼國同居。人人實具四德。常者。同佛無量壽故。樂者。但受諸樂故。我者。自在無礙故。凈者。清凈莊嚴故。皆四寶則自功德深者。人具四德。則自功德深。內因勝也。周匝圍繞。則他賢圣遍。外緣勝也。此即極樂真因緣。
《解》此等莊嚴。同居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
(講)此下別明四土。先明同居土因果。以善業觀行為能感因。以緣生勝妙五塵為所感果。極樂此土。橫具上三土。唯橫無豎。此等莊嚴者。總指同居莊嚴。有二能感因。一增上善業。即持名多善根之業。以念念即佛。乃成佛之親因緣。凈念相繼。乃等無閑緣。以佛號為所緣境。乃所緣緣。言增上者。即增上緣。總攝前三緣。有大力用。為中道無漏善業。○二圓五品觀。圓教觀行五品位。謂隨喜。讀誦。解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以此二者。為能感之因。同居凈土。為所感之果。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者。緣生。即因緣所生法。殊勝妙好。非同娑婆粗惡五塵也。同居之體質。亦即色聲香味觸。五塵為體也。
《解》方便凈土。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三觀所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
(講)此明方便土因果。以即空觀智。相似三觀。為能感因。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所感果。此土因有橫豎。豎則即空觀智。非通教即有之空。乃圓教即假即中之空。橫則相似三觀。乃圓教相似位。一心三觀。此二為能感因。所感方便土果。為妙真諦者。非是藏通二教之真諦。乃圓教不思議真諦。即假即中。故稱為妙。無漏五塵者。方便土。亦不外五塵為體。乃中道無漏五塵也。
《解》實報凈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
(講)此明實報土因果。以妙假觀智。分證三觀為能感因。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所感果。此土因亦有橫豎。豎則妙假觀智。非別教次第之假觀。乃圓教即空即中。不思議假觀。橫則分證三觀。乃圓教分證位中。一心三觀。此二為能感因。所感實報土果。為妙俗諦者。非是別教之俗諦。乃是圓教不思議俗諦。即真即中。故稱為妙。無盡五塵者。色聲香味觸。隨舉一塵。皆具一切塵。塵塵無盡。實報土亦不外五塵為體。乃中道無盡五塵也。
《解》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三觀所感。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
(講)此明常寂光土因果。以即中觀智。究竟三觀。為能感因。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所感果。此土因亦有橫豎。豎則即中觀智。非別教次第中觀。乃圓教即空即假。不思議中觀。此二為能感因。所感常寂光土果。為妙中諦者。非是別教之中諦。乃是圓教不思議中諦。即真即假。故稱為妙。稱性五塵者。色聲香味觸。稱合真如自性。不可思議之五塵。為常寂光土之體也。上明四土橫豎也。
《解》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所以極樂同居凈境。真(假)[俗]圓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講)此明四土圓融。欲令易于了解。作此四土。次第分別。同居是緣生。方便是即空。實報是妙假。寂光是即中。此依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四句偈分之。其實四土莊嚴。無不圓融無礙。無非因緣所生法者。四土唯一同居土也。無不即空者。四土唯一方便土也。無不即假者。四土唯一實報土也。無不即中者。四土唯一常寂光土也。又無不即空者。方便土橫具上下三土。無不即假者。實報橫具上下三土。無不即中者。寂光橫具下三土亦然。
所以極樂同居凈境者。引此圓融之境。以證圓融之理也。此論修德所成之境。元依性德起修。故得全修在性。稱性無礙。真俗中三諦圓融。不可限量。
極樂同居。具足四土。圓融無礙。人民表因緣所生法。同居土也。聲聞表即空。方便土也。菩薩表即假。實報土也。佛表即中。常寂光土也。稱合圓融之理。成此圓融之境。即一土具足四土。故曰不可限量。下有顯理處。悉皆仿此。以上別明四土竟。
《解》問。寂光唯理性。何得有此莊嚴。答。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
(講)此假立問答。以斷偏執理性之疑。恐人不達寂光乃即事之理。而落偏理廢事之見。前二句是問詞。下答云。一一三土莊嚴。不在寂光之外。三土全體。是寂光理性。一一理性。本來具足無量莊嚴。事在理中。理隨事遍。寂光亦不在三土之外。此是諸佛究竟依報之果土也。經云。諸佛住處。名常寂光。若約如來分上。全三土而成寂光。若約眾生分上。全寂光而成三土。是自業之差別。何關土有高下。又。人民但見同居。不見上三土。聲聞但見同居方便。不見上二土。菩薩能見下三土。分見寂光。唯佛圓見四土。若謂寂光在三土外。不具三土勝妙莊嚴五塵。則與小乘偏真法性。有何差別。以上約所受用釋竟。大科征釋竟。
丁二廣釋分二 戊初別釋所受 二合釋能受所受 初又二 己初釋生處 二結示佛力 今初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解》上明住處。今明生處。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
(講)上四土依果明住處。此寶池蓮華明生處。池以金銀等七寶所成。異此方土石也。此即對待而論。以顯彼土絕待之樂。此土同居是有漏惑業所感。彼土乃無漏凈業所成。又為彌陀愿行之所莊嚴。大本云。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猶如大海。一寶二寶。乃至七寶。所共合成。今不言由旬數量者。略也。
《解》八功德水[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熱。三甘美。異咸淡劣味。四輕軟。異沉重。五潤澤。異(縮)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
(講)八功德水。略顯八德。文易可知。惟縮腐褪色。與沴戾六字。解注如下。縮者臭也。腐者日久味變。褪色日久色變。沴者不和。戾者不順。因不和順。所以增病。
極樂寶水。非止八德。實則功德無量。十六觀經云。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其摩尼水。流注花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是水本無情。而能說法。豈思議之所能及哉。
無量壽經云。諸上善人。入七寶池。澡雪身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乃至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凈若無形。是水本無心。能隨人意。又豈思議之所能及哉。
《解》充滿其中。異枯竭泛濫。底純金沙。異污泥。階道四寶。異磚石。陛級名階。坦途曰道。重屋為樓。岑樓名閣。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也。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也。
(講)此方之水。有時枯竭。則不能得其用。有時泛濫。儒書云。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則復損壞一切。底純金沙。亦只略言。觀經云。真金為渠。其下皆雜色金剛。以為底沙。大本云。純一寶池。底沙亦以一寶。黃金池者。白銀底沙。水晶池者。琉璃底沙。二寶為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寶。亦復如是。異此方池底皆污泥不凈也。
陛級名階。踐之上升。坦途曰道。履之游行。重屋曰樓。岑樓曰閣。此即佛僧所居。及聚會說法之處。七寶所成。則皆用七寶莊嚴而較飾之。異此方土木。彩畫丹青而嚴飾也。
無量壽經云。阿彌陀佛。講堂精舍。宮殿樓閣。皆以七寶。勝于此界。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萬倍。菩薩所居。亦復如是。諸天及人。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寶二寶。至無量寶。今言七寶。不云高下大小者。皆省文也。
七寶以金為首。金具四義。體則堅固。性則柔軟。色具光明。價本貴重。銀之四義。所不能及。琉璃此云青色寶。又云不遠山寶。玻璃此云水玉。即水晶。硨磲此云大貝。貝為海中介蟲。大者為寶。有云非梵語。以其形似車之渠。渠者網也。赤珠乃赤蟲所出之珠。瑪瑙有山瑪瑙。水瑪瑙之分。如上七寶。但取名同此方。實則一一超勝百千萬倍。
問。西方佛圣。何以貪華麗。尚美觀耶。此土土古圣賢。如堯帝處茅茨。禹王卑宮室。顏回居陋巷。只貴其德。不重寶嚴。讀古者。無不景仰其風。答。此由彌陀大愿所成。亦由諸上善人凈行所感。不待造作經營。又由彌陀大開方便。隨順眾生厭穢忻凈之心理。以大愿行。莊嚴成就極樂凈土。今十方眾生。有欲舍苦求樂。信愿念佛。求生彼國。即可橫截生死。正所謂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也。○蓮池大師云。喻如正厄饑寒之國。忽聞飽暖之鄉。方沉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豈不身心踴躍。舍故趣新。但得往生。終成解脫。方便接引。當如是耳。
《解》華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且舉最小者言。若據觀經。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由同居凈土。身相不等故也。
(講)此明華輪。即蓮華大如車輪。非指普通車輪。乃舉輪王金輪。輪王有四。鐵輪王。統領南洲一洲諸國。銅輪王。統領東南二洲諸國。銀輪王。統領東西南三洲諸國。金輪王。王四大部洲。至要即王位。有金輪寶自然現前。乘之一日之內。可以周游四大部洲。金輪王出世。海水低落。海邊現有輪王道路。能通四洲。輪王有七寶。千子。以十善化導。四洲皆服。金輪大一由旬。四十里。乃舉最小由旬言。若據觀經。及寶積經中。無量壽如來會所明。大小實不可限量。由同居凈土。有凡有圣。身相不等故。觀經云。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大本云。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
問。蓮華大小。何以相去甚遠。答。由十方念佛眾生。工夫勤惰不等。故所感蓮華大小不一。現前有一眾生。聞說凈土法門。發心信愿持名。七寶池內。即時產一蓮芷。標名于上。如若精進念佛。蓮華日大一日。光色日鮮。如中途退心。或另學別種法門。則蓮華漸枯。倘一生修持到底。則臨命終時。彌陀接引往生。即生此蓮。名為托質蓮胎。以九品蓮華為父母。清凈受生。華開見佛。是蓮華乃卸凡殼之玄宮。安慧命之神宅。蓮喻車輪者。不但狀蓮之形。而且表蓮之德。輪有運載義。而此華輪。能至十方。接引眾生。出離苦海。往生極樂。可為彌陀大愿船。普載眾生。同赴蓮池會也。
《解》青色名優缽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潔。略嘆蓮華四德。質而非形曰微。無礙曰妙。非形則非塵。故潔也。蓮胞如此。生身可知。
(講)此先明蓮華光色。后舉四德。蓮分四色。色各有光。由眾生身有光明。故蓮胞亦有光。光色本應無量。四色亦略言耳。
微妙香潔。略嘆蓮華四德者。既曰略嘆。當知蓮之德。亦不止此。質而非形曰微者。質乃寶華之體質。形量大小不定。各隨念力而現。故曰非形。無礙曰妙者。自在無礙。不可思議。十方眾生發心念佛。華即標名。勤惰才分。榮枯頓異。是為感應冥符妙。又上中下品。各隨功行。無量往生。不致錯謬。是為勝劣分明妙。香者。彼土之蓮。光色既勝。香氣應異。非此方蓮香可比。非形即非塵者。既非一定大小之形。則自然非色塵之德。而全體唯心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故曰非塵故潔也。蓮胞既光色明耀。微妙香潔。則生身莊嚴殊勝可知。以上釋生處竟。
己二結示佛力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解》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愿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凈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講)此結示佛力。故呼舍利弗而告之曰。極樂國土。成就如是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愿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愿行為能莊嚴。極樂是所莊嚴。此約佛釋。大愿。即彌陀因中為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愿。第三十二愿云。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行者。即彌陀愿后。勇猛精進。阿僧祇劫。修菩薩行。大本云。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攝取二十一億佛剎。清凈之行。
稱性功德者。稱合真如自性。本具功德。一切莊嚴。亦復性本自具。但非佛力。不能成就。故曰稱性功德之所成就。
遍嚴四種凈土者。由真性圓滿周遍。故能普遍莊嚴。四種凈土。彌陀愿行圓滿。莊嚴凈土。為眾生作增上緣。帶起十方三世。一切凡圣。自心種種莊嚴。為所緣緣。一切凡圣。緣此莊嚴凈土。起欣慕心。而修凈業。求生凈土。故曰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圣凡。令往生也。
《解》[復次]佛以大愿。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
(講)復次。彌陀以因中所發大愿。能作眾生多善根之因。又以愿后所修大行。能作眾生多福德之緣。此意須善會。何以彌陀愿行。能為眾生作殊勝因緣。因佛以此愿行。莊嚴成就四種凈土。又以此愿行。莊嚴成就一句洪名。令眾生對此莊嚴之依正。信愿持名者。以佛之愿為愿。以佛之行為行。皆得多善根多福德也。念念執持名號。相續無間。即念念以此善根福德。成就如是稱性功德莊嚴。此義約眾生釋。皆是已成者。眾生性本自具一切莊嚴。但由信愿持名。方能成就。已起信愿行。即是已成。非今非當者。非現今成。非當來成也。
《解》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講)此約生佛圓融不二釋。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四句。以彌陀大愿大行。種種稱性莊嚴。此屬性宗。能為眾生作增上緣之本質。帶起眾生。自心所現種種莊嚴。此屬相宗。性不礙相。相不離性。性相圓明。生佛不二。撤盡性相二宗法門界限。
緣有四種。一親因緣。二次第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有增上力用故。謂彌陀愿行。稱性所起之種種莊嚴。有增上力用之本質境。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者。帶是變帶。謂眾生托佛增上緣本質境。變起自心種種莊嚴。為帶質境。為己所緣。本質能現帶質。帶質無異本質。故曰全佛即生。全他即自。二義祗是一義。成就如是。生佛一如。自他不二。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也。初別釋所受竟。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分二 己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 次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己初又二 庚初正明 二結示 今初
《經》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解》樂是聲塵。地是色塵。華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華散華經行是觸塵。眾生五根對五塵可知。常作者。[即]六時也。黃金為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晝三時。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時。故云晝夜六時。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
(講)經中舉極樂五塵勝境。為眾生五根所受用。文顯可知。常作者。即指天樂。晝夜六時。無有間歇。不同世樂之或作或輟也。樂以天稱有二義。一天人之樂。乃諸天奏樂。供養彌陀。以及海會圣眾。二天然之樂。不假人力。自然敷奏。如本經云。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不特其音之美。且能令聞者念三寶也。
黃金為地者三句。指地之體質。本是黃金。七寶但是地上莊嚴耳。晝夜六時者。晝夜各有初中后三時。合為六時。又一解。晝六時。夜六時。每晝夜共十二時。然彼極樂凈土。依報世界。正報色身。皆有光明。不假日月。假者藉也。既不假日月。則安分晝夜。安分是反難辭。后解答云。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但順此方比擬。英順此方情見始得。
《解》曼陀羅。此云適意。又云白華。衣祴是盛華器。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經四華。表四因位。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佛)[極]果。果德無不遍也。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
(講)上是天樂。為耳根所對之聲塵。金地為眼根所對之色塵。此是天華。為眼鼻二根所對色香二塵。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此云適意。色香美妙。適悅人意。又云白華。清白潔凈。世所未有。此即天華。乃天人所雨。以表供養之意。如大本所云。一切天人。皆□天上百千華香。來供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
衣祴。是盛華器。盛字平聲。貯也。衣祴例如進香香袋。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法蓮華經之四華。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以四華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佛果。果德無所不遍也。住行向地諸菩薩。破無明見法身。乃為真因。念念趨向無上妙覺之佛果。果德遍十方界。故曰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極言供佛之多也。
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四句。蕅公之意。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今在彼土。能供十萬億佛。意顯往生彼國已。有欲還供本師釋迦。及當來彌勒。亦不成難事。若承阿彌威神之力加被。則何遠不到哉。更不落十萬億之數量耳。
《解》食時。即清旦。故(曰)[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迥)[回]還也。
(講)食時。乃受食之時。清旦盛華。供養多佛。食時即歸。明其神足不可思議。神足乃六通之一。亦名如意通。此通有三。一能到。身能飛行。輕舉遠到。二轉變。大小一多。互相轉變。三圣如意。化現無方。應變莫測。故能不離彼土。常遍十方。此二句有二義。一十方剎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也。二不起滅盡定。而現諸威儀也。譬如月不離空。而能影現眾水。不假逾時。回還本處。極言其速之至也。此種神力。固由眾生凈業所感。亦由彌陀愿力所致。因中第二十三愿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解》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
(講)上文神足。已顯不思議之理。此文顯極樂事事皆無障礙法界。故舉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舉足跨步。伸手彈指。一一無非全體法界。極樂凈土。隨拈一法。體即法界。攝盡十方無盡三寶。十方三寶。體即法界。攝盡極樂依正。故云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如帝珠網。一珠攝多珠。多珠攝一珠。一多相攝。貫徹無礙。
《解》又。顯在裟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在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
(講)又。顯在娑婆。則五濁深重。惡業為障。故與極樂。不隔而隔。如五臺清涼勝境。我等凡夫。不隔而隔。在極樂。則諸善俱會。功德甚深。隔而不隔。如圣人之與人間。隔而不隔也。
《解》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講)飯食經行者。受齋之后。一心行道也。念食食至。乃受天然飲食之樂。并不假安排造作。食畢缽去。自然化去。亦不勞洗滌舉拭。并無塵緣障道之苦。大本云。諸往生者。其飯食時。金缽。銀缽。種種寶缽。隨意現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堿甘淡。各如所愿。不余不缺。不以美故。過量而食。食已自消。而無遺滓。或見色聞聲。意以為食。自然飽適。無所味著。身心輕利。食畢化去。時至復現。但經行金地下。雖有天華繽紛。天樂敷奏。娛樂之境。心不貪著。優游自在。一心行道。任運進修。或稱念佛名。或參究禪理。或修習觀行。非徒散慮逍遙也。
此飯食經行。是尋常日用事。當知日用之中。頭頭是道。古德云。運水搬柴。無非妙用。穿衣吃飯。盡是禪機。蓮池大師云。拈匙放箸。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何得埋頭吃飯。空過一生。玩水觀山。徒勞萬里。味哉言乎。初正明竟。
庚二結示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講)此如來重呼舍利弗。告以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天樂天華。神足往還。飯食經行。一一無非彌陀愿行功德之所莊嚴。○愿莊嚴者。大本愿云。我作佛時。剎中菩薩。以香華等。種種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養諸佛。一食之頃。即可遍至。又愿我剎中人。欲食之時。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自去。今者成佛。一一如愿。○行莊嚴者。法藏比丘。既發愿已。天雨妙華。而散其上。故果上亦感天華之莊嚴。又愿后修行。恒往佛所。承事供養。故感果上國中人民。一食之頃。遍供多佛。神足之莊嚴。又手中常出衣服飲食。幢幡寶蓋。一切音樂。供養于佛。故感果上天樂鳴空。國中眾生。自然衣食之莊嚴。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竟。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分二 庚初別明 二總結 庚初又二 辛初化有情聲 二化無情聲 辛初又二 壬初鳥音法利 二征釋略顯 今初
《經》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解》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舍利。舊云鹙鷺。琦禪師云是春鶯。或然。迦陵頻伽。此云妙音。未出殼時。音超眾鳥。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西竺雪山等處有之。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六時出音。則知凈土不以鳥棲為夜。良以蓮華托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
(講)此重呼舍利弗。復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娑婆眾生耳根最利。故以音聲而作佛事。極樂攝法界機。五根五塵。一一圓妙。此姑就聲塵。以顯法利。非全同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也。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者。常有。謂非時有時無。種種。言其品類不一。形殊眾鳥曰奇。音能說法曰妙。毛羽光彩。形形色色。多而且美也。下略出六種。白鶴以純白為正。孔雀華彩奪目。鸚鵡以紅嘴綠羽為貴。能學人語。舍利舊云鹙鷺。元朝楚石梵琦禪師。西齋詩云。舍利是春鶯。修眉漆點睛。或然。未確定之辭。
迦陵頻伽。此云妙音鳥。正法念處經云。迦陵頻伽。出妙音聲。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未出殼時。音超眾鳥。大論云。迦陵頻伽鳥。在卵中未出。聲超眾鳥。
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者。梵語耆婆耆婆迦。此譯為生。勝天王經云。生生。或譯命。法華經云。命命。雜寶藏經。名為共命。心識各別。報命相同也。后二種。雪山等處有之。此等諸鳥。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相似也。名雖相似。實則不同。十六觀經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此鳥原是彌陀化身。
六時出音者。則凈土諸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而無間歇。非同此方。夜棲晝鳴。良以極樂眾生。蓮華托生之身。本來無有昏睡。不假夜臥。鳥亦如之。
《解》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
(講)上明鳥音。此明說法。謂以上眾鳥。非但音聲和雅可愛。且能演揚宣暢。佛法道品。五根等他經七科三十七分。即修行入道之品也。此經惟列二十五品。或謂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極樂為大乘機。如何演暢不對機之法。當知三十七品。實通大乘。智度論云。三十七品。無所不攝。即無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經云。若人能觀八正道。即見佛性。名得醍醐。此皆能通大乘之明證也。
所謂四念處下。解七科名義。正文無前三科。但有五根等后四科。仔細研究。極樂眾生。蓮華化生。清凈莊嚴。不必觀身不凈。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不必觀受是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無有諸惡。所求如意。圓證三不退。故不必更聞四正勤。四如意足。蕅公因解后四科。順帶前三科耳。
四念處。念。是能觀之智。處。屬所觀之境。以智觀境為念處。一身念處。觀凈土之身。究竟清凈。非同娑婆不凈。二受念處。觀凈土之受。純不思議樂。無有眾苦逼迫。三心念處。觀凈土之心。真實常住。遠離生滅無常。四法念處。觀凈土五陰之法。自在為我。非同諸法無我。
《解》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
(講)正勤。即正精進也。凈土眾生。圓證三不退。惟善無惡。凈念相繼。入三摩地。不退入凡夫位。不退菩薩行。不退無上道。念念趣向薩婆若海。即正勤也。
《解》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講)如意足。亦名四神足。能發神通。所愿皆遂。故名如意足。一欲如意足。向所欣慕極樂凈土。今已得生故。二精進如意足。三種不退。已得圓證故。三心如意足。菩提行愿。念念不舍故。四思如意足。深入佛慧。任運增明故。
《解》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于苦等四諦。名慧根。
(講)五根者。信進念定慧也。五者何以名根。具二義故。一能持義。如樹有根。能持所生枝葉。不致焦枯。二能生義。能生花果。令得成熟。故以根名。一信根。信正道及助道法。正道。即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發菩提心。趣向真如佛果。助道。即修習一切善法。助發正因。名信根。二精進根。修正助道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三念根。念正助道法。更無他念。名念根。四定根。攝心在正助道法。相應不散。名定根。五慧根。于正助道法。慧照分明。名慧根。蕅公云。觀于苦等四諦。即慧照現前。觀于苦諦。當體即是法身。集諦。當體即是般若。道諦。為解脫因。滅諦。即解脫果。名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