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卷第四)02
明古杭云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古杭云棲寺古德演義
民國華藏蓮社凈空會本
【疏】稱理。則自性周法界。是廣長舌義。
【鈔】古謂溪聲即是廣長舌。然則廣長舌相。不獨諸佛有之。眾生有之。即萬象皆有之。是故情與無倩。融成一舌。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說遍覆時。已成雙橛。
【演】溪聲即是者。東坡詩云。溪聲即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是也。
情與無情融成一舌者。是法界一相。畢竟平等。平等之中。何分生佛。及與萬象。
舌即法界法界即舌者。以趣舉一塵無法不具故。所謂舌為法界。一切法趣舌也。所謂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也。所謂一時頓現非隱顯。一切圓成無勝劣也。說遍覆時。豈不兩橛。
三發言勸信
【經】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誠實。明必可信。以是廣長舌端。出誠實語。謂此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汝當諦信。莫懷疑也。信義詳后。
【鈔】必可信者。以誠則真懇無偽。實則審諦不虛。所謂師子吼。無畏說。千圣復起不能易。萬世守之則為楷者也。稱贊不可思議功德。連下十六字。此經原名也。唐譯止言稱贊凈土佛攝受經。欲文省便。以不可思議功德。攝凈土中故。此不可思議。上文贊佛。今乃贊經。其義一也。故不重釋。護念者。念佛之人。佛力保護。令其安隱。無諸障難故。佛心憶念。令其精進。無有退墮故。觀經云。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又經云。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又十種利益云。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此本師護念。而十方諸佛同此護念。當知念佛佛念。感應自然。不可誣也。
【演】令其安隱無諸障難者。觀經疏云。若為佛慈所護。終得離苦。永得安樂。是也。令其精進無有退墮者。釋論云。譬如魚子。母若不念。子則爛壞。眾生亦爾。佛若不念。善根則壞。是也。
念佛佛念感應自然者。首楞嚴云。十方諸佛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F前當來必定見佛等。
【疏】又八地始蒙佛護。故知往生。地位非淺。
【鈔】八地佛護者。華嚴謂八地菩薩。常為如來之所護念。今此頓趣勝地。故曰非淺。
【演】八地菩薩。常為如來護念者。以此菩薩已入無功用地。住于報行。若如來不護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舍一切利眾生業。故諸佛親現其前說種種法。與此菩薩無量無邊起智門。常為如來之所護念也。
【疏】諸佛告語眾生。古有二說。一謂轉引。一謂同時。今兼用之。
【鈔】轉引者。慈恩謂六方諸佛。告本國中之語。釋迦轉引以證己言。靈芝謂是釋迦說此經時。六方諸佛。同時贊嘆。今兼用者。以此廣大最要法門。諸佛平時必所常贊。而正當釋迦說此經時。十方諸佛齊贊。亦復何礙。彌顯此經。乃普眼法門。遍乎法界。一說一切說也。
【演】普眼法門遍乎法界者。普眼有二。一大智普眼普照法界。二大悲普眼普照眾生。今雖兼二者。意重大悲。眾生遍法界。則大悲遍法界。大悲遍法界。則此法門亦遍法界。一說一切說也。
【疏】稱理。則自性不變。是誠實義。自性不離。是護念義。
【鈔】純真絕妄。萬劫如然。言誠實者。孰過于是。即今一視一聽。一言一動。莫不與俱。亙古亙今。常護常念。行住坐臥。不離這個。何得誠言不信。護我偏違??芍^自誑自欺。自逃自逝。
【演】純真絕妄四句。謂真如本無妄染。此真誠實也。外教以六識不起虛偽。一味專誠。便為誠實者。非也。以此識因塵而有。離塵則無。全體是妄故。
一視一聽等者。古云。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舍。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邱山絕點埃。著衣并吃飯。運水及搬柴。是也。
又視聽言動莫不與俱者。所謂吾人食息起居。無不承他恩力也。亙古亙今常護常念者。所謂真如內熏無有間斷也。行住坐臥不離這個者。所謂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也。上約自性出纏說不離。此約自性在纏說不離也。
二南方三 初列名顯廣。二現相表真。三發言勸信。
初列名顯廣
【經】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疏】日月燈者。大智無盡故。
【鈔】大智無盡者。日照臺。月照夜。燈照日月之所不及。普遍繼續。更無窮盡。佛之大智。橫亙十方。豎通三際。方猶是也。又日光破暗。有般若義。名一切智。月以清涼照夜。有解脫義。名道種智。燈繼日月。通乎晝夜。不住二邊。是中道第一義諦。有法身義。名一切種智。
【演】大智無盡有二釋。初一義約豎窮橫遍釋。第二義約三德三智釋。德智相對者。以一切智。即觀空之智。般若掃蕩諸法故。道種智。乃觀俗之智。解脫乃建立諸法故。一切種智。觀中道之智。法身迥出二邊。絕諸對待故。
【疏】名聞光者。名稱菩聞。如光遠照。
【鈔】實大聲宏。故有名稱。普遍聞于十方無量世界。如日光照。無所不被。
【演】實大聲宏等。名者實之賓也。佛于僧祇劫海。修無量行。故名稱普遍聞于十方。
【疏】大焰肩者。肩表二智。焰喻照耀。
【鈔】二智者。權智照事。實智照理。事理炳然。雙照不昧。如兩肩發焰故。又此二智。荷擔一切佛法。有肩義故。
【演】權智照事者。廣行萬行。廣度眾生。知法知機。觀根授法。熾然分別等。
實智照理者。正念真如。不生分別。言語道斷。直契無為。如智不二等。
事理炳然雙照不昧者。正權智照事時。即實智照理。熾然分別一切法。于第一義而不動。正實智照理時。即權智照事。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荷擔一切佛法者。一切佛法。不出二諦。二智能擔。曰大焰肩佛也。
【疏】須彌燈者。須彌為燈。照四天下。佛光廣照。亦如是故。
【鈔】須彌為燈者。如云須彌為筆。須彌為椎等。極言燈量之廣大也。須彌在中。光照四部。佛以中道大智。照諸眾生。如須彌燈也。然維摩經言。須彌燈王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而究其國土。乃東方過三十六恒河沙世界。今在南方。以佛同名者眾故。
【疏】無量精進者。精進解見序分。但彼言常。此言無量。
【鈔】無量二義。一者時無量。即是常義。二者事無量。自利利他。智行無邊故。
【疏】稱理。則自性光明不可盡。是南方恒沙佛義。
【鈔】南方為離。離為火?;饍劝刀饷?。是寂而常照也。真知不昧。靈焰何窮。華嚴光明覺品言。如來光明過一世界。十世界。乃至不可說世界。皆是自己心光覺照。一切不從外得。故曰。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演】南方為離者。易云。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
火內暗而外明者。離。麗也。一陰麗于二陽之中。其象為火。體陰而用陽也。
本光。是眾生本來有此光明也。
二現相表真
【經】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發言勸信
【經】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三西方三 初列名顯廣。二現相表真。三發言勸信。
初列名顯廣
【經】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凈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疏】無量壽。因與本佛同名。古有二說。亦俱有理。
【鈔】二說者。靈芝謂諸佛同名甚多。決非法藏所成之佛。以是本佛不應自贊故。慈恩謂設若自贊。理亦無妨。以導引眾生。令生勝意故。今雙取二說。謂據大本。過無邊佛剎。同名釋迦牟尼者。不可勝數。又觀音師觀音如來等。則無量壽之名。何止一佛。百千萬億。不可窮盡。若據佛分邊事。焉得以凡常例之。將無自贊毀他。犯菩薩十重戒耶。我為法王。于法自在??v橫予奪。權實雙彰。茍有利于眾生。亦何施而不可。天上天下。唯吾獨尊??傻迷谱再澐?。前之一說??秩瞬恢T佛數如微塵。拘執一偏故。后之一說。恐人泥于不應自贊。昧佛神用故。二說兼成。理固無礙。
【演】導引眾生。令生勝意者。眾生智淺不知佛境。若不贊揚。勝意不生。故欲引導眾生。令生勝意。必須自贊也。如釋迦世尊。亦自贊云。我是如來應供者。我是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等。亦普召群機。令生勝意也。觀音師觀音者。楞嚴云。我于過去。遇觀世音如來。彼佛教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唯我獨尊者。悉達太子初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疏】無量相者。相好無盡故。
【鈔】相好者。或三十二相。或八萬四千相?;蛭m相。德福無量。相亦無量也。昔志公現十一面觀音相。僧繇不能舉筆。況佛相乎。
【演】志公現十一面者。梁武帝。嘗召畫工張僧由。寫志公像。志公以指分披面門。作十一面觀音相?;虼然蛲;蚨ɑ蚧?。僧由竟不能下筆。
【疏】無量幢者。功德高顯。喻之如幢。極其高顯。名無量也。又無量者。廣多義。
【鈔】憧者。旛屬。又云旗屬??ㄓ?。幢有七義。約之成五。一。高顯義。喻佛位極尊故。二。建立義。喻佛悲智。建立眾生。及菩提故。三。歸向義。喻佛為眾生所宗仰故。四。摧殄義。降伏一切諸魔軍故。五。滅怖義。如帝釋告諸天眾。汝與修羅戰時。設有恐怖。當念我七寶幢。其怖即滅。喻佛得無所畏。眾生念佛。即離恐怖故。今唯取高顯一義。攝余義也。
【演】建立義者。上以大智建立菩提。下以大悲建立眾生故。
【鈔】廣多者。其幢多而無量。如經言。幢旛寶蓋。遍滿虛空。佛豎無量妙義。指示眾生。亦復如是。
【疏】大光者。光輝廣被故。
【鈔】光指化他之用。諸天人亦有身光。不假日月。二乘小果。因地菩薩。皆有光明。比佛為小。佛光瑛蔽一切。故云大也。
【演】佛光映蔽一切者。天人之光但蔽日月。聲聞之光兼蔽天人。支佛之光兼蔽聲聞。菩薩之光兼蔽支佛。唯佛光明。映蔽一切之大光也。
【疏】大明者。謂佛以大智。破諸惑盡故。
【鈔】破諸惑盡者。一切智。破見思惑盡。道種智。破塵沙惑盡。一切種智。破無明惑盡。杲日者當空。無所不照。云大明也。雖前似覺他。此似自覺。各舉一德。義實互具。如上總說中辯。
【演】見思惑者。見者。若云見理時。能斷此惑。即從解得名。若云見只是假。假者不實為義。即當體受稱。思惑入修道位。重慮緣真。此惑即除。名思惟惑。此從解得名。若云思假及愛惑者。此當體受稱。然見惑從法塵起。能障真理。思惑從五塵起。能牽三界。此皆約欲界多分說。細論不拘。
塵沙惑者。謂眾生見思數多如塵沙。乃他人分上之惑。菩薩之行。專為化他。若令眾生能斷見思之惑。于菩薩即是斷塵沙惑。亦名別惑者。別在菩薩所斷故也。無明惑者。謂于一切法無所明了。故曰無明。此惑乃業識種子。煩惱根本。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別在大乘菩薩。定慧雙修。萬行具足。方斷此惑。故亦名別惑也。內法內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名一切智。
能知一切道種差別。分別無謬。名道種智。
佛智中必雙照。三智具足。名一切種智。
此三智是果。三觀是因。始終心要云。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然非智不斷。非斷不智。心要先言破惑。后言證智。是非斷不成智也。今鈔先言智證。后言破惑者。是非智不能斷也。
【疏】寶相者。相好殊特。如寶尊貴故。
【鈔】相好如寶者。佛有無量相。姑舉一二。目相。如經言。八萬四千清凈寶目。亳相。如經言。琉璃筒。胸相。如經言。紫磨金。肉髻相。如經言。甄叔迦。皆所謂寶相也。
【演】八萬四千清凈寶目者。楞嚴云。由我獲得妙妙聞心。故我能現眾多妙容。乃至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八萬四千清凈寶目?;虼然蛲??;蚨ɑ蚧邸>茸o眾生得大自在。
毫相如琉璃筒者。如來現相。初生時牽長五尺。苦行時長一丈四尺五寸。成道時長一丈五尺。中空外明。如琉璃筒。
【疏】凈光者。佛德清凈。發光明故。又其光清凈。名凈光故。
【鈔】清凈發光者。有染之智。不發妙光。佛德至凈。出大光明。譬如鏡體清凈。能鑒形故。其光清凈者。譬如野燒。亦有光明。比之日月。不名凈故。
【演】有染之智。不發妙光者。外道邪智。二乘遍智。皆無明為體。不發妙光。佛乃五住究盡。凈極光通達也。
【疏】稱理。則自性清凈不可盡。是西方恒沙佛義。
【演】自性清凈者。以性離惑染。從本以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
【鈔】西方義見前解。良以真如自體。湛若虛空。絕點純清。曾何涯際。纖塵乍起。佛滅多時。心垢頓除。古佛隨現。
【演】湛若虛空者。如實空中。離一切法差別之相。無虛妄心念故。曾何涯際者。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故。
二現相表真
【經】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發言勸信
【經】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四北方三 初列名顯廣。二現相表真。三發言勸信。
初列名顯廣
【經】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疏】焰肩者。解見前文。
【鈔】前有大字。義無優劣。
【疏】最勝音者。佛音極好。一切音聲。無能及故。
【鈔】佛有八音。一極好音。二柔軟音。乃至八不竭音。今據極好。以釋最勝。亦可八音兼備。故名最勝。則一切天人聲聞菩薩所不能及也。
【演】八音者。一二如文。三和適音。四尊慧音。五不女。六不誤。七深遠。八如文。
【疏】難沮者。佛德堅密。不可壞故。
【鈔】沮者。水名。佛證法身。已得金剛不壞之體。更無余惑。煩惱橫流。莫能沖蕩。故曰難沮。昔人謂吳其沼乎。難沮者。猶言不可沼也。又沮阻通用。止遏也。
【演】吳其沼乎者。子胥言。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后吳其沼乎。
止遏者。佛證法身。得無盡藏。所有神通妙用。不可止遏也。上義約體。此義約用。
【疏】日生者。佛光出現。如日初升也。兼二利說。
【鈔】二利者。一者自利。眾生本覺。覆在無明。如大夜中。日光不現。破惑顯智。始覺朗照。如日東生故。二者利他。華嚴二十三經云。譬如日天子。不以生盲不見故。隱而不現。不以乾闥婆城。阿修羅手。閻浮提樹。崇巖邃谷。塵霧煙云等物覆障故。隱而不現。不以時節改變故。隱而不現。喻佛始成正覺。說法利生?;酃馄照?。如日東生故。
【演】譬如日天子下。日輪普照喻也。喻遇惡不息利益。經中合法云。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嗔濁。難可調伏。便即棄舍。不修回向。不以眾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不以凡愚共同一處。舍離一切如實善根。不以眾生。數起過惡。難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厭心。釋曰弊惡合生盲。邪見合乾闥婆城。令人妄謂為實故。嗔濁合修羅手。日為帝釋先鋒。彼嗔故覆障也。不知恩。合閻浮樹崇巖邃谷。凡愚共同一處。合塵霧煙云。以云霧能遍虛空。猶彼凡愚同一處住故。眾生數起過惡。合時節改變。謂頻起過忒。乍善乍惡。如彼晝夜陰陽易度等。
【疏】網明者。智如寶網。遍照眾生故。
【鈔】網者。即梵網千珠。千珠交瑛。光明洞徹。如佛智遍覆眾生。無所不照故。又種種法門?;ハ嗳趶?。覺群迷故。
【演】梵網千珠者。大梵天宮有網羅幢。紅光互射。彩色交輝。時佛觀諸羅網。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等。
又種種法門互相融徹者。一門涉入無量門。無量門涉入一門也。上義約遍覆說。此義約交融說。
【疏】稱理。則自性含攝不可盡。是北方恒沙佛義。
【演】自性含攝不可盡者。凈法滿足無有所少。杳莫邊涯。絕諸分量也。
【鈔】北方為冬。冬主藏。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今則百千法門。同歸方寸。無邊德用。總在心源。覓之則無相無形。出之則無窮無盡。本來具足。不假他求。是故眾生心。即名如來藏。
【演】萬物之所成終成始者。于時。則為群陰剝盡。一陽復生。于物則為實理具備。生育之原。于人。則為智而為眾事之干。
百千法門是般若德。無邊德用是解脫德。同歸方寸總在心源。是總一法身德也。覓之則無相無形者。以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非無相。非亦有亦無相。非一相。非異相。非俱非相。非一異俱相。遠離一切諸相故。
出之則無窮無盡者。此圓覺性。本有過塵沙之妙用。潛興密應。無有休息。無有窮盡故。
本來具足。不假他求者。妄心外念求之不盡。凈德性滿無假外求也。
眾生心。即凡夫本具性德。如來藏。是果佛圓明之體。而眾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圓常大覺之體。故即名如來藏。
又眾生心者。即是生滅門中不覺義。依一念無明。遂成業識。復從業識。轉起事識。以隨事扳緣。分別六塵。是眾生心相也。又如來藏者。即是生滅門中覺義。謂心體離念。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是即名為如來藏也。而眾生心。即名如來藏者。以不覺心不離本覺故。論云。若離覺性。則無不覺。若離不覺之心。亦無真覺自相可說。又云。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是也。
二現相表真
【經】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發言勸信
【經】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五下方三 初列名顯廣。二現相表真。三發言勸信。
初列名顯廣
【經】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疏】師子者。如師子伏群獸故。
【鈔】師子二義。一者師子眾獸中王。游行無畏。如佛凡圣獨尊。出入三界。自在無礙故。二者師子一吼。百獸畏懼。如佛說法。天魔外道皆信服故。又無五種怖。具四無畏。皆師子義。
【演】出入三界自在無礙者。凡夫入三界。為生死縛。不得自在。二乘出三界。為涅槃縛。不得自在。佛悲智雙行。往來自在故。
師子一吼。百獸畏懼者。永嘉云。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五種怖者。一不活。二惡名。三死。四惡道。五威德。
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決疑無畏。四說苦盡道無畏。
【疏】名聞者。釋義同前。
【鈔】前名聞光。今無光字。名聞者德。光者喻。雖無其喻。不異其德。
【疏】名光者。名如日光。無所不被。亦可并稱。以名顯光熾故。
【鈔】如光義同上。名顯者。如阿彌陀佛。名稱普聞。十方三世。無不瞻念故。光熾者。如阿彌陀佛。光明普照。十方三世。無所障礙故。
【疏】達摩者。此云法。亦兼二利。
【鈔】法者。軌持義。以法軌持己德。成己法身。以法軌持他身。令諸眾生皆證法身故。
【演】軌持義者。若理法則能軌生物解。任持自性。如學人從緣一念。得悟自性。即此悟由。乃從性軌生。非外得故。若教行等法。則能軌正身心。持令不失也。
【疏】法幢者。法如幢故。
【鈔】法如幢者。佛法高顯。人天仰之為宗。邪外望之而伏。詳如前文無量幢義。
【疏】持法者。二義。一者執中名持。二者執守名持。
【鈔】執中者。不墮有邊。不墮無邊。善持中道妙法故。執守者。持此妙法。流通三世。使不斷絕故。
【疏】稱理。則自性測之彌深不可盡。是下方恒沙佛義。
【鈔】文殊取缽。遙垂右手過下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今謂更過下方不可說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持竿探海。欲窮其底。終不可得。
二現相表真
【經】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發言勸信
【經】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六上方三 初列名顯廣。二現相表真。三發言勸信
初列名顯廣
【經】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疏】梵音者。佛音清凈。無雜染故。
【鈔】無雜染者。余乘說法。是為雜染而不清凈。今佛唯以一乘法?;瘜еT群生。所謂純一不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故名梵音。
【演】余乘說法。是為雜染者。輪王說戒善。帝釋說出欲。實有善當行。有惡當止。二乘說四諦。十二因緣法。亦實有生死可厭。涅槃可欣。皆雜無明之染。而不清凈。若佛說一乘之法。則染污清凈。總屬空花。生死涅槃無非夢幻。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所謂純一不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也。
【疏】宿王者。一云月為宿王。一云即宿中王。如北辰故。二義皆得。
【鈔】月為宿王。所謂萬點星光。不如孤月。月非星類。喻佛為大覺。覺非迷類。勝一切故。即宿中王者。論語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言北辰宿類。而出乎其類。喻佛即眾生。出乎眾生。以生所歸依故。皆得者。一以星月對顯稱王。一就星中獨勝稱王。今言佛在異類。異類中王。佛在同類。同類中王。故皆得也。
【演】覺非迷類者。凡夫三諦俱迷。二乘不迷真而迷俗。菩薩不迷真俗而迷中。佛乃三諦齊覺。超九界眾生故。佛即眾生者。若依生佛對說。則九界為生。佛乃大覺。今言佛即眾生者。經云眾生無上者佛是。則佛乃無上眾生也。
佛在異類者。對九界云。佛為異類。若十界皆生。則佛為同類也。
【疏】香上者。佛圣中圣。如香中香。最上無比故。
【鈔】香中香者。如栴檀香。云此香六銖。價值三千大千世界。又云。此香一焚。四十里外無不聞者。是香之最上者也。佛證五分法身之香。其香菩熏無量世界。一切人天修羅外道二乘之香。無能及者。故曰香上。
【演】五分法身。通大小乘。今云五分。乃大乘轉五陰身心。得五分法身。
一切人天修羅外道二乘之香者。人天有戒善香。修羅有下品十善香。外道亦有邪定邪慧之香。二乘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
【疏】香光者。其香發光。如斷智二德故。
【演】斷智二德者。如來果上有智斷恩三德。今略恩德也。
【鈔】斷德者。香能避惡。有滅穢義。諸惡凈盡。名之為香。智德者。光能破暗。有智慧義。靈明廣照。名之為光。又常香止被鼻根。香中發光。兼被眼根。喻聲聞止能滅惡。有體無用。佛滅諸惡。能具諸善。具足斷智。如香光也。
【演】止能滅惡。有體無用者。聲聞雖斷煩惱證涅槃。不能從空出假。廣度眾生。但有五分法身之香。而無大用之光。有體無用也。佛則內斷煩惱。具功德之香。外度眾生。出大用之光。體用雙彰也。
【疏】大焰肩者。釋義同前。
【鈔】焰肩之名屢出。正繇佛同名號。無量無邊故。
【疏】雜色寶華嚴身者。萬行因華。莊嚴法身故。
【鈔】萬行莊嚴者。雖證法身。若無萬行。名素法身。佛稱一切種智。故須四等六度。種種行門。無不備集。積功累德。助顯法身。如萬種寶華莊嚴色身也。以法身本具恒沙性德故。
【演】以法身本具性德者。雖云萬德嚴身。然此萬德屬修。修無別修。皆從性起修。以有恒沙性德。方有恒沙修德。不然。修不從性。乃有作之修。無干性體。云何能嚴法身耶。
【疏】娑羅樹王者。娑羅。此云堅固。亦云最勝。德不變易。三界獨尊。如樹王故。
【鈔】堅固者。此樹歲寒不雕。斧斤不損。有堅固義。如佛證法身。惑不能搖。境不能動故。最勝者。此樹高大。一切林木無能及者。如佛超三界。眾圣中尊故。具斯二德。名樹王也。
【疏】寶華德者。佛德如寶華故。
【鈔】前云嚴身。嚴有因義。今但言華。以華喻德。佛之萬德。貴重華美。如寶華也。一云常樂我凈。佛之四德。常如寶華無雕落故。樂如寶華悅人意故。我如寶華無待外故。凈如寶華體瑩潔故。富有萬德。貴重華美。可例知矣。
【演】佛之四德。翻破凡夫無常計常等四倒。二乘常計無常等四倒。佛誰三德秘藏。不為四相所遷曰常。猶如寶華。不以春生。不以秋瘁。具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槃寂靜樂。曰樂。猶如寶華。珍奇粹美。適悅人心。具八自在我。不待于外曰我。猶如寶華。不假陽和。不資雨露。不為五住所染。二死所累曰凈。猶如寶花。精金美玉。凈無纖塵故。
【疏】見一切義者。諸法之義。無不知故。
【鈔】一切者。世出世間。諸法無量。則義無量。有知近義。不知遠義者。有知偏義。不知圓義者。有知總義。不知別義者。有知實義。不知權義者。佛無不見。如悉達太子。名一切義成。即此意也。
【演】世出世間諸法無量。則義無量者。世間之法。是陰入處界等。世間之義。則積聚涉入等。出世之法。是諦緣六度等。出世之義。則逼迫招感等。
凡夫知近不知遠。但知世間法。不知出世間法故。
二乘知偏不知圓。厭有著空。不知空有無礙故。
初心菩薩。知總不知別。但悟涅槃心。不知差別義故。知實不知權。但知真如界內。不知佛事門頭故。佛乃五眼圓明。三智圓顯。無不見也。
【疏】如須彌山者。須彌為眾山之王。佛德超絕。如須彌故。
【鈔】前言須彌相。故指相好。今無相字。專就德言。合萬德而交羅。如須彌以寶成稱妙。中天下而獨立。如須彌以最上稱高。須彌王于眾山。如來王于三界。其義一也。
【疏】稱理。則自性仰之彌高不可盡。是上方恒沙佛義。
【鈔】顏淵嘆道。曰。仰之彌高。今借用之。言靈心卓越。體絕攀緣。仰之彌勤。高之益甚。昔凈名過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世界。而取香飯。今謂更過上方不可說恒河沙世界。求于自性。譬如接竹點天。欲至其巔。終不可得。
【演】體絕攀緣者。謂般若如大火聚。眾生之心處處能緣。獨不緣于般若之上也。
凈名上方取香飯者。經云。時維摩詰。即入三昧。用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凈大菩薩眾。佛為說法。乃至居士。遣化菩薩到彼。請香飯曰。愿得世尊所食之余。當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等。
二現相表真
【經】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三發言勸信
【經】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以上六方佛贊。亦是阿彌陀佛本愿力故。
【鈔】本愿者。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時。名聞十方無央數世界。諸佛各于大眾之中。稱我功德。及與國土等。故今成佛。如其所愿。
【疏】有執楞嚴。謂觀音耳根。此方教體。勢至念佛。不與圓通。云何今日普教念佛。以此為疑者。正繇不達六方佛贊故。
【演】觀音耳根。此方教體者。文殊選圓通記云。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勢至念佛不與圓通者。偈云。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
【鈔】疑者謂念佛法門。既不逗此方之機。又不入圓通之選。既居此方。何必念佛。今觀六方諸佛皆贊此經。則知耳根者。偏逗此方之機。念佛則普逗十方世界之機也。大本云。十方眾生。稱我名號。必生我國。是也。耳根者。偏逗人類之機。念佛則普逗六道眾生之機也。大本云。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是也。然則耳根不攝念佛。念佛能攝耳根。是故耳根者。此方釋迦如來所贊。念佛者。十方恒沙如來所贊。今從多贊故也。且今普天之下。輜素男女。自然念佛。如前文所明逗機之廣。又何疑哉。
【演】耳根不攝念佛。念佛能攝耳根者。若論法門。念佛有事持理持。理持則反佛自佛。即是反聞自聞。是念佛能攝耳根也。而耳根則無事持之法。是耳根不攝念佛也。若論攝生。念佛則普攝利鈍諸根。下自地獄鬼畜悠悠凡夫。上至具聞思修入三摩地者。皆生彼國。是念佛能攝耳根也。而耳根圓通。則下機絕分。是耳根不攝念佛也。
【鈔】試設一喻。如此國中。有百千邑。于中士子分習五經?;蛴幸灰?。士多習詩?;蛴幸灰亍J慷嗔暥Y。所稱多習。據本邑故。如其參會諸經。通較合國。則習之最多。莫尚于易。今此耳根。如詩禮故。今此念佛。如周易故。
【演】今此耳根如詩禮者。耳根獨被此方之機。不通余方。如習詩禮。據一邑言非合國故。
今此念佛如周易者。念佛偏逗十方之機。不局一方。如彼周易通合國言非一邑故。
【疏】問。既六方諸佛。共贊西方。云何六祖不隨佛贊。反似斥無。其故安在。答。此有四意。一為門不同故。二似毀實贊故。三不為初機故。四記錄有訛故。
【鈔】六祖檀經云。東方人造惡。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惡。念佛求生何國。又云。愚人愿東愿西。后人執此。遂疑六祖說無西方。故為此辯。初為門不同者。復有二義。一者且據理事二門。六祖所說。是以理輩事門。若以事奪理門。則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安得撥無凈土。二者晉宋而下。競以禪觀相高。直指單傳之意。幾于晦塞。于時達摩始唱。諸祖繼興。惟欲大明此道。而此道無佛無眾生。今西方者。正開示眾生趣向佛故。此道舉心即錯。動念即乖。今西方者。正教人起心念佛故。此道心境俱寂。今西方者。正以佛國為境。發心求生故。是雖理無二致。而門庭施設不同。隨時逐機。法自應爾。假使才弘直指。復贊西方。則直指之意。終無繇明矣。故六祖與凈土諸師。易地則皆然也。
【演】以理奪事門者。真如界內不立一塵。有何凈穢。何必愿求。欲顯真如之理。故奪凈穢愿求之事。非真無凈穢往生之事也。
直指單傳者。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單傳心印。不立文字。
此道無佛無眾生者。此道佛來也殺。魔來也殺。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故。
此道畢心即錯。動念即乖者。古云。莫動著。動著即頭角生。又云。才擬讓時白云萬里等。
此道心境俱寂者。古云。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梢匀氲?。又云。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等。易地則皆然者。六祖處凈土諸師之時。六祖亦贊西方。凈土諸師處六祖時。凈土諸師亦單弘直指矣。
【鈔】二似毀實贊者。六祖東西之說。只是勸人要須實心為善??赵笩o益。何曾說無西方。喻如孔子生于東魯。今有人言。齊人造惡。慕孔子求居魯邦。魯人造惡。慕孔子求居何國。蓋謂為善是真學仲尼。何曾說無東魯。六祖此言。正經中必以多善根。得生彼國之謂也。惡得云毀。三不為初機者。六祖自云。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今初心下凡。以秋毫世智。藐視西方。妄談般若。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故壇經者。慎勿示之初機。茍投非器。便落狂魔。誠可嘆惜。 四記錄有訛者。壇經又言。西方去此十萬八千里。是錯以五天竺等為極樂也。五天震旦。同為娑婆穢土。何須分別。愿東愿西。而極樂自去此娑婆十萬億土。蓋檀經皆學人記錄。寧保無訛。不然。則借此之西域。以喻彼之西方耳。古謂盡信書。不如無書者。此也。況西方千佛所贊。今乃疑千佛之言。信一祖之語。佛尚不足信。況于祖乎。明智者。當為世人決疑起信。在在處處。弘贊流通。即是代諸佛出廣長舌。即是報佛深恩。如其違背圣言。故為魔說。其為罪也。何可言盡。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萬言。以謗萬佛。積滿千歲。是人罪業。無量無邊。而復有人出一惡言。撥無凈土。阻人念佛。是人罪業。過于前人百千萬倍。乃至無算。何以故。微塵諸佛。贊嘆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獨生謗。即是遍謗微塵如來。陷害眾生。常沈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辭哉。
【疏】稱理。則自性遍照。是六方佛贊義。
【鈔】靈光獨耀。迥絕中邊。真照無私。何分彼此。故得一多無礙。主伴交成。無礙。則千差雖隔而非殊。交成。則萬法不期而自會。然則六方不離于咫尺。諸佛悉現于亳端。今者此經。當在何處。
【演】靈光獨耀二句。靈光對妄識言。妄識即八識之光。八識各緣自境。故不離中邊也。靈光即真性之光。真性絕乎對待。故迥絕中邊。
真照無私二句。真照對妄照言。妄照即六識之照。六識對境之照。故不離彼此。真照即自體之照。自體本無能所。故曰不分彼此。
回絕中邊故一佛即多佛。多佛即一佛。一多無有障礙。以一多盡妄識分別。靈光非妄識故。
何分彼此故彌陀主即諸佛伴。諸佛伴即彌陀主。主伴交相成就。以主伴皆妄照安立。真照無主伴故。
無礙。則千差雖隔而非殊。如帝網千珠重重涉入故。交成。則萬法不期而自會。如萬象森羅不離太虛空故。
今者此經當在何處者。六方為能贊。此經為所贊。能贊之佛。不離咫尺毫端。所贊之經。當在何處。咦。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也。
二釋經應贊二 初征名。二釋義。
初征名
【經】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疏】名必有義。彰聞其義。方克奉行。無所疑故。
【鈔】題十六字。但征下之八字者。以不可思議。釋迦所贊。其義已明。他方佛贊。增此八字。故征其義。云何佛護。云何佛念。以前教當信是經。今謂義明。然后信固也。
二釋義 初聞持。二利益。三勉信
初聞持
【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
【疏】聞是經者。牒上依正信愿。持名往生等。聞受持。即前三慧三資糧故。
【鈔】聞即聞慧。受即思慧。持即修慧。聞即信義。受即愿義。持即行義。詳見前釋。
【疏】聞諸佛名。牒上六方諸佛名也。聞經受持。聞佛名者。亦應受持故。
【鈔】問。此徑聞阿彌陀佛名號為往生因。何兼諸佛。答。彌陀功德。為恒沙諸佛之所共贊。則聞諸佛名。知諸佛贊。信受此經。倍復親切。故雙舉也。華嚴第六回向云。復于佛所。得聞佛名。轉更值遇無數諸佛。即聞此經。又聞諸佛名之意也。
【演】答彌陀功德下有二義。前義乃卷多歸一。后義乃展一為多。雖有二義。實一多相即。展卷無礙。以諸佛同一法身故。
【疏】大本云。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得聞。又經云。寧于地獄得聞佛名。則知聞此經。聞諸佛名。大非易事。
【演】菩薩欲聞而不得聞者。或問云。今博地凡夫。聞者甚多。將超菩薩耶。答。聞經大有差等。凡夫耳雖聞名。心不飧采?;蛐碾m思惟。不踴躍篤行。此但耳聽言詮。心不得旨。如不聞也。今所謂聞者。因詮得旨。悲喜交集。篤信力行。乃心聞也。豈不超凡小耶。
【鈔】菩薩欲聞而不得。則二乘凡夫可知矣。大本偈云。若不往昔修?;邸S诖苏ú荒苈劇R言鴼J奉諸如來。故有因緣聞此義。地獄聞佛者。華嚴偈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愿生天中。而不聞佛名。故知此經。及與佛名。不易聞也。今得聞之??筛バ攀?。
【疏】稱理。則自性自軌。是聞此經義。自性自覺。是聞諸佛名義。
【演】自性自軌等者。經有軌持義。自性本自軌持。即是真經。更于何處尋經。
佛有覺照義。自性本自瑩照。即是真佛。更于何處覓佛。若離自性別求佛法。大似騎牛覓牛。拋家浪走也。
【鈔】自軌自持。則尊者不說。我乃無聞。是真般若。自覺自照。則無名無字。無體無相。是名如來。斯則世問難信之妙法。不聞而歷歷分明。恒沙諸佛之洪名。絕聽而轟轟在耳??芍^所未聞經。信之不疑。承事諸佛。無空過者。
【演】是真般若者。終日轉經。不知經轉。以非真經也。今無說無聞。方是真般若。所謂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也。
是名如來者。外求有相佛。與我不相干。以非真佛也。今無名無相。方是真如來。所謂真佛屋里坐。時人自不識也。
既知真般若。則處處彌陀說法。故歷歷分明。既識真如來。則時時諸佛現前。故轟轟在耳。歷歷分明。則阿難所未聞經。無不聞之。說信已成兩橛。何況有疑。轟轟在耳。則夜神所事諸佛。一一承事。說不空早已相乖。況有空過。
二利益
【經】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疏】諸佛護念。故得不退菩提。不退義見前釋。
【鈔】上征云何護念。今出其繇。謂持經及佛名者。諸佛護之念之。令不退也。又唐譯必為十方十殑伽沙諸佛之所攝受。則非惟不止六方。亦不止一恒沙而已。
【疏】阿者。此云無。耨多羅。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正覺。言無上正等正覺也。
【鈔】究竟極果。對下而言。名之無上。正觀真諦。對邪而言。名之曰正。等觀俗諦。對偏而言。名之曰等。亦名曰遍。覺者。靈明自心。正覺者。兼上正等二義。言此覺者。是無上正等之正覺也。
【演】究竟極果者。道窮妙覺。位極于茶。請一切種智。圓觀第一義諦。對等覺而言名之無上。以等覺菩薩猶有微細無明未斷。名有上士故。
正觀真諦者。二乘修一切智。正觀真諦。對外道邪見而言。名之曰正。以九十六種外道。各執異計。皆邪見故。
等觀俗諦者。菩薩修道種智。等觀俗諦。對二乘偏觀而言。名之曰等。以二乘棄有觀空。墮偏見故。
正覺兼正等二義者。以二乘對外道名正。若對菩薩。棄有觀空。亦名邪故。
【鈔】良以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則菩提者。佛與眾生本來無二。無明所覆。遂成迷妄。是則邪覺。不名為正。
【演】良以下出上所以。
佛與眾生本來無二者。謂本覺之體。因心果證。無二無別也。
無明所覆遂成迷妄者。謂不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遂成三細六粗也。是則邪覺。不名為正者。謂凡夫雖具有靈覺。而全皆是妄。非為正故。
【鈔】聲聞辟支。止破見思。雖得菩提。其道未中。是則偏覺。不名為等。
【演】聲聞辟支止破見思者。聲聞觀四諦。辟支觀十二因緣。雖行門不同。而所斷者。同是三界見思。緣覺但侵習氣。居聲聞上耳。雖得菩提其道未中。不名為等者。菩提謂一切智。但能從假入空。不能從空入假。故其道未中。但悟偏真理。故是偏覺。未修平等觀故不名為等。
【鈔】一切菩薩。已盡塵沙。未盡無明。雖得正等菩提。佛地猶遠。不名無上。
【演】一切菩薩已盡塵沙。未盡無明者。別教自十回向。十地至等妙二覺。圓教自第十信至等覺。是一切菩薩。別十向已盡塵沙。未斷無明。初地始斷一品無明。乃至妙覺斷十二品無明。故未盡。圓十信已盡塵沙。未斷無明。初住始斷一品無明。乃至等覺斷四十一品無明。故亦未盡。雖得正等菩提。佛地猶遠。不名無上者。菩提。謂道種智分證一切種智。以能雙遮雙照。心心趣入薩婆若海。故得正等菩提。華嚴說十地菩薩。充滿微塵國土。于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生智慧比一如來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故云佛地猶遠。無論諸位菩薩。即至等覺。尚更有過者。名有上士。故不名無上。
【鈔】惟佛一人。妄盡覺滿。如望夜月。更無有覺過于此者。名無上正等覺也。今但持佛名。蒙佛護念。于如是覺。即不退轉。言直至道場。終不再墮三有。中止化城。決定成佛也。大本法藏愿云。聞我名已。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退轉者。不取正覺。又云。繇于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演】惟佛一人妄盡覺滿者。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遠離微細念故。名為妄盡。究盡諸法實相。邊際智滿。種覺頓圓。名為覺滿。
如望夜月。更無有覺過于此者。觀經疏云。無上士者。名無所斷。無上士者,更無過者。如十五日月圓滿具足。眾星中王。最上最勝。威德特尊。是也。
【疏】前云。阿鞞跋致。正此不退菩提義也。而生前生后。意稍差別。
【鈔】阿鞞跋致。云不退者。正言于無上菩提不退轉耳。然前云。生彼國者。皆得不退。此言聞經聞佛。皆得不退。則不待往生彼國。而未生以前。即己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壞。況復生彼。而有退轉。復有二義。一者。見生不退。如上所明。二者。縱其少壽多障。不克往生。而乘此自執持力。佛護念力。必于來生菩提善根。亦不喪失。畢竟得生彼佛國土。如昔人謂今生既下此等般若種子??v未明了。讒出頭來管取于般若中現成受用。正此謂也。
【疏】稱理。則自性常覺。是不退菩提義。
【鈔】靈靈獨照。了了常知。不減不增。無得無失。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尚無有進。云何有退。
【演】靈靈獨照下。妄照有照。故有所不照。真照無照。故無所不照。妄知有知,故有所不知。真知無知。故無所不知。此知此照。無明地無所減。般若地無所增。悟時無得。迷時無失。
菩提即我下。菩提者真覺也。我者妄宰也。若迷時有減有失。悟時有增有得。則真覺非妄宰。妄宰非真覺。今既迷時無減無失。則妄宰全是真覺。悟時無增無得。則真覺全是妄宰。若真覺妄宰是二。則以我之妄宰。退彼之真覺。今既一矣。求其進相了不可得。云何有退耶。
三勉信三 初因聞信受。二隨愿得生。三總結信愿。
初因聞信受
【經】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疏】皆當信受。是為第三重勸。有判此處即屬流通。今仍屬正宗。以承上文。正勉信受。令往生故。前文二皆勸愿。今復勸信。
【鈔】第三勸者。上言聞是說者。止是持名得生。未委退與不退。今言不但得生。必于無上菩提永不退轉。如是則愿當益切。故云三勸。未屬流通者。以信愿往生。是一經要領。下文重重勸信勸愿。判屬正宗。于義為當。汝等者。正指身子。以及現前大眾。兼未來一切諸眾生等。良以一佛親宣。即當諦信。諸佛同贊。更復何疑。信行愿三。不可一缺。故前文勸愿。今復勸信。復勸者。前六方中已勸當信是經。今復明言當信我語。良以不愿。繇于不信。不信。則起行無繇。故佛于此經。重重勸信。如大本言。不信佛語者。乃惡道中來。余殃未盡。愚癡不信。未當解脫。又法藏愿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念必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謗正法者。不信之謂也。又文殊般若經。如前所引。末亦云。惟除不信。又華嚴謂信為道元功德母。而復累言不置。豈徒然哉。清涼大師云。高齊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詔。謂信憶二字。不離于心。稱敬二字。不離于口。往生凈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此策發信心。最為切要也。
【演】累言不置者。如信無垢濁心清凈。信能悉施心無吝。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等。
【疏】信者。不疑之謂。受者。信已而領納不忘之謂。信而不受。猶弗信也。
【鈔】信而不受。譬如有人。饋以異寶。雖知是寶。深信無疑。然拒之不納。信亦何益。故曰猶弗信也。
【疏】又信即心凈。如唯識說。
【鈔】成唯識論云。信者。謂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何言心凈。以心勝故。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又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余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凈為相。今修凈土。主乎心凈。信為急務。明亦甚矣。
【演】于實德能。深忍樂欲者。謂于實則深忍。于德則深樂。于能則深欲也。八識規矩云。深忍者。于諸法實事實理。深信冥契。忍可于心。不為虛妄事理之所轉故。深樂者。于三寶清凈法身般若解脫。真凈德中。深信好樂。不為妄染邪德之所惑故。深欲者。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善報。能成道果。起希望心。求必得故。于中忍可是信因。樂欲是信果。知之必好之也。
心凈為性者。以心勝故。唯言于心兼心所也。謂此因果信不獨自體清凈。復能清凈一切心及心所。如極香物。不獨自香。復能熏香一切余物。如水清珠。不獨自清。復能澄清一切濁水。其力最勝。故云。信為道源功德母。流從此出。而善從此生也。信能必到如來地。余或難必而信可決也。
何言心凈下四句。是正釋心凈為性。
又諸染法下九句。是反明心凈為性也。諸染法即貪等六煩惱。無慚等二十隨也。各自有相者。如貪心所即于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無慚即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于慚。生長惡行為業等也。唯有不信者。不信即不信心所。謂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體。能障凈信。惰依為用。自相渾濁復能渾濁余心心所等者。以不信不但自體染穢。復能穢濁一切心心所法。如極臭物。復能熏諸一切。是也。是故不信之力。勝諸染心。信正翻彼者。今信心所。正翻彼不信心所。不信既自穢穢他。則信自自凈凈他。故凈為相也。
主乎心凈者。維摩云。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疏】稱理。則自性本來是佛。是信受義。
【鈔】華嚴十信。全以果佛為自信心。良繇佛即是心。故眾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作如是信。祇園妙旨。千佛玄談。一時受畢。
【演】全以果覺為自信心者。以彼果佛為我因心。若離覺體。別言信者。是名邪信。非大乘圓頓之正信也。眾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覺者。經云。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不離此心。成正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