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錄02
道源老法師講
第四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分兩科,昨天已將‘己一、約五根五塵明受用’講完,今天接講‘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分二
庚一、別明 庚二、總結
庚一、又分二 辛一、化有情聲 辛二、化無情聲
辛一、又分二 壬一、鳥音法利 壬二、征釋略顯
壬一、鳥音法利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此科‘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故以音聲而作佛事,所謂‘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
‘復次舍利弗’,重復次第又叫一聲當機者。‘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這一句是總說。‘種種’指種類很多,‘雜色’就是顏色不一,‘奇妙’,即好看而不可思議。下面略明六種,‘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把娑婆世界里已有的幾種鳥標示出來。‘白鶴、孔雀、鸚鵡’,這三種鳥我們中國也有,所以不多講。后三種鳥我們中國沒有,印度則有。‘舍利’,華言鹙鷺,長得很好看,尤其眼睛最美。‘迦陵頻伽’,華言妙音鳥,這種鳥還沒從卵殼出來就會叫,而且叫的聲音很好聽,超過其他一切鳥音,故稱‘妙音鳥’。‘共命之鳥’,由兩個眾生共轉成一只鳥,稱為‘共命’。這種鳥有兩個頭一個身,若死了一個另一個也活不成,所以稱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前面雖只標出六種鳥,實際上還有很多種其他的鳥,故稱‘眾鳥’。‘晝夜六時’,這與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的鳥只在白天叫,夜晚不叫。而極樂世界的鳥,晝夜六時都在叫,‘出和雅音’者,即鳥叫的聲音非常和諧幽雅。‘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諸眾鳥,所演暢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乃屬于三十七道品。‘道’者能通之義,即所修之行法;‘品’是種類。由此所修之三十七種行法,從眾生地能通達至于佛之寶所,故名為‘道’。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所謂‘三四、二五、只七、單八’。下面分科解釋:
第一、四念處:‘念’是能觀之智,‘處’是所觀之境,共有四種:‘(一)、觀身不凈。(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一)觀身不凈者;娑婆世界的人,由于父母所生,血肉之軀,身體內外充滿污穢。修行者,常觀此身,穢惡不凈,即能破除‘身見’。(二)觀受是苦者;苦是‘苦苦’,樂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修行者,常觀凡所受者,無不是苦,即能破除‘愛見’。(三)觀心無常者;妄心念念生滅,剎那不住。修行者,常觀此心無常,即可破除‘心見’。(四)觀法無我者;眾生所執之我,乃內心外身組合而成。內心是受、想、行、識四蘊,外身是色蘊。所謂‘我’者,乃五蘊和合之假我。修行者,若能觀念五蘊法中,原無實我,即破‘我見’。四念處,乃佛四種遺囑之一。佛臨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住世時,弟子等依佛而住;佛涅槃后,依誰而住?’佛言:‘依四念處住’。如此可知四念處之重要!我們要了生死,斷煩惱必先修四念處,是故列為三十七道品之第一科。
第二、四正勤:勤即精進,簡別非外道之勤,故名正勤。(一)已生之惡令斷:謂未修凈業之前,愚癡顛倒,造作惡業,必須斷除,以免障礙圣道。(二)未生之惡令不生:謂雖然發心修行,但以煩惱未斷,惡念仍然生起,必須立加制止,不令萌生。(三)未生之善令生:謂一切善法,必須發心修持。(四)已生之善令增長:謂一切善法,必須廣修,日益增長,勿令退墮。此四正勤,前兩句即‘諸惡莫作’,后兩句即‘眾善奉行’。
第三、四如意足:為四種禪定,如意者,所愿皆遂;足者,所依之義,如人的身體依足而立。謂依此四種禪定,方得所求如意。亦名四神足,若修此四法,能得神通。(一)欲如意足:欲者,愿望之義,依此愿望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二)精進如意足:謂依此精進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三)心如意足:謂依此一心專注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四)思惟如意足:亦名慧如意足,謂依此思惟智慧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
第四、五根:‘根’者,能持之義,猶如大樹生根,能攝持自體,不被狂風動搖。(一)信根:信三寶四諦等法,不被疑惑動搖。(二)精進根:勇猛精進勤修善法,不被懈怠動搖。(三)念根:憶念正法,更無他念,不被邪念動搖。(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不被散亂動搖。(五)慧根:思惟真理,慧照分明,不被愚癡動搖。
第五、五力:即前五根,根基堅固之后,發生力用,能破諸邪法,故名為‘力’。(一)信力:能破疑惑。(二)精進力:能破懈怠。(三)念力:能破邪念。(四)定力、能破散亂。(五)慧力:能破愚癡。猶如大樹生根之后,發揮大力,而能開花結果。
第六、七菩提分:梵語菩提,華言覺,亦名七覺支。(一)擇法覺支:以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致錯取諸虛偽之法,故名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不雜謂之‘精’,不退謂之‘進’。修趣向佛道之法,一心精進,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不錯修于無益苦行,故名精進覺支。(三)喜覺支:進修道法,工夫深造,與真法相應,心得法喜。不依計斷計常,著空著有顛倒之法而喜,是住真實之法而生喜,故名喜覺支。(四)除覺支: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覺支。亦名輕安覺支,謂斷除身心諸見煩惱之粗重部份,使身心輕快安適,故名輕安覺支。(五)舍覺支:若舍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故名舍覺支。(六)定覺支:若發諸禪定時,善能覺了,諸禪悉皆虛假,非真實定,不生愛見味著,故名定覺支。(七)念覺支:若修出離世間,了脫生死之道時,善能覺了,定慧不可偏重,常使定慧均等。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要均平不偏。或有時定力太過,其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支,審察提起,而不令沉沒。或有時慧力太過,其心浮動;發念用除、舍、定三覺支,以攝持之,不令浮動。務必調和其心,定慧適中,故名念覺支。
第七、八圣道分:‘圣’者正也,亦名八正道。(一)正見: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明析正確,故名正見。八正道以正見為主體,設若知見不正,則以下七法皆不正。(二)正思惟:既見四諦之理,依此真理而思惟,使真智增長,故名正思惟。(三)正語:以真智修口業,不說一切非理之語,故名正語。(四)正業:以真智除去身之一切邪業,住于清凈之身業,故名正業。(五)正命:清凈身、口、意三業,順于正法而活命,離五種之邪命(五種邪命者;一、詐現異相:即于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二、自說功能:即說自己功德,以求利養。三、占相吉兇:即學占卜而說人之吉兇,以求利養。四、高聲現威:即大言壯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即于彼方得利,則于此方稱說之;于此方得利,則于彼方稱說之,以求利養)。(六)正精進:以無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進,不倦不怠,故名正精進。(七)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故名正念。(八)正定:以真智入于無漏清凈之禪定,故名正定。
以上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講演已竟。經文中尚有一句結詞,即‘如是等法’;‘等’者,等于六度萬行。即謂諸眾鳥,不但演說五根、五力...而且演說六度萬行,一切諸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聞到了眾鳥演說的法音,得了佛法的利益,于是常念佛、法、僧三寶。
以上‘壬一、鳥音法利’一科講演已竟,以下接講‘壬二、征釋略顯’。
壬二、征釋略顯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此科征問解釋極樂世界何以有鳥說法。‘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佛告訴舍利弗,也就是告訴我們,不要以為前面所說的那些鳥,實是罪業報應而轉生的。‘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為什么呢?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又叫一聲舍利弗,極樂世界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那里有個實實在在的惡道呢?‘何況有實’的‘實’,是對著前面‘實是罪報所生’的‘實’而解釋的。這就是怕眾生會起懷疑心,鳥是屬于畜生道,畜生是罪報而生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念佛生去的,怎么會有罪報生的鳥呢?這是需要詳作解釋,不是由罪報而生的。那么這些鳥從那里來的呢?‘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些眾鳥,皆是阿彌陀佛的愿力,為了要使法音宣揚流布,以不思議力,變化出這些鳥來說法的。
(釋疑)問:三十七道品,乃小乘法相,往生極樂的眾生,皆是大乘根性,何必說此小乘法呢?
答:三十七道品,乃三乘共修之法,大乘人以此為基礎,再進修六度萬行。
問:既然需要三十七道品,為什么由五根、五力說起,而不說前面十二種道品呢?
答: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即已超越四念處等十二種道品。例如,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是蓮花化生,身體清凈,用不著「觀身不凈’。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用不著「觀受是苦’。經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華言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已入圣人之流,不退墮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度眾生,不退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念不退者,既能念念流入如來果海,用不著「觀心無常’。行不退者,既能超越二乘,是‘我執’已破,用不著「觀法無我’;所以不說‘四念處’。正定聚的眾生,自然斷惡,任運修善;故用不著再修‘四正勤’。極樂世界的眾生,悉皆具有神通,故用不著再修‘四如意足’。因此不說前面十二種道品。
問:極樂世界有佛菩薩說法就好了,何必變化眾鳥說法呢?
答: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為愛鳥的眾生,以及好奇心的眾生,而示現的。問者又說:我生來就不愛鳥,這些鳥對我個人說,簡直是打閑岔?答:鳥是應機示現的,你既然不愛鳥,生到極樂世界去,就不會看見鳥,也不會聽到鳥叫聲,這樣你就可以放心了,請勿疑心,趕快生起信心吧!
講到這里把‘壬二、征釋略顯’一科講完,也就是把‘辛一、化有情聲’一科講完。下面接講‘辛二、化無情聲’。
辛二、化無情聲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不但西方極樂世界的眾鳥會說法,而且諸寶行樹,及寶羅網也會說法。阿彌陀佛的國土,有輕微的風,吹動了‘諸寶行樹,及寶羅網’;路旁由四寶所成的七重行樹,及四寶所成空中的羅網,被微風一吹,就會發出微妙不可思議的聲音來。‘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像百千種的音樂,同時在奏樂。聽到這種聲音能得到什么利益呢?‘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聽見了四寶行樹及寶羅網所發出的法音,自然就會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念三寶就是所得的利益。
(釋疑)問:阿彌陀佛費了很大的心,目的是要我們得法益。可是,前面化有情聲所得的法益是念佛、念法、念僧。后面化無情聲所得的利益也是念佛、念法、念僧。這樣得到佛法的利益不是太少了嗎?
答:這是對佛法僧三寶不夠了解,才會生疑惑之心。佛法僧三寶可說是全部佛法的大綱,我們初進佛門,發了信心,就要皈依佛法僧三寶。你再進一步受五戒,還是要先受三皈,稱為‘五戒三皈’。受菩薩戒,也要先受三皈,稱為‘菩薩戒三皈’。乃至你出了家受沙彌、沙彌尼十戒,還是要先受三皈,稱為‘十戒三皈’。受比丘、比丘尼戒,還是要先受三皈,稱為‘具足戒三皈’。受出家菩薩戒,也是要先受三皈,稱為‘出家菩薩戒三皈’。若受過出家戒后,每天早晚課皆要皈依三寶,若早晚不做一次三皈依,就犯了‘失意罪’,由此可見三皈之重要。佛法僧三寶,佛是能說之人,法是佛所說之法,僧為受持佛法,流傳佛法之弟子;故常念佛法僧,即是常念全部佛法了。
講到這里把‘辛二、化無情聲’一科講完,即是將‘庚一、別明’一科講完了。
庚二、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上面所講的化有情聲說法,化無情聲說法,皆是阿彌陀佛功德成就的。這是總結前面的依報之妙,依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到此已將‘丙一、依報妙’一大科講演已竟,下面接講‘丙二、正報妙’。
丙二、正報妙分二 丁一、征釋名號 丁二、別釋主伴
丁一、又分二 戊一、征 戊二、釋
戊一、征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再叫一聲舍利弗,就是叫當機者要注意聽著。在你心意之下以為如何?西方極樂世界那尊佛,何故號為阿彌陀呢?在前面的別序之中有講到‘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他何故名為阿彌陀呢?這里就征問起來。
這段經文要特別注意,此經乃是如來的確指示,持名念佛之妙行,所以特別征問佛名而解釋之。持名而稱妙行者,有三種妙:第一、但持一句佛號,而得三界橫超,此為‘簡捷妙’;即是最簡單最快捷之妙。第二、但要十念功成,亦得帶業往生,此為‘殊特妙’;即是最殊勝最特別之妙。第三、但得往生凈土,便證三種不退,此為‘圓頓妙’;即是最圓滿最頓超之妙。有此三種妙,故稱妙行。這段經文解釋正報妙,正報有主有伴。先征問解釋化主名號,令人深信不疑,阿隬陀佛的名號是萬德洪名。
戊二、釋再分二 己一、約光明釋 己二、約壽命釋
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光、無量壽。他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所以經文分兩科,先約光明釋。
己一、約光明釋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阿彌陀叫做無量光佛,他的光明無量無邊,能以照遍十方世界沒有障礙。因此之故,號為阿彌陀。
(釋疑)問:既然阿彌陀佛的光明能照遍十方世界,為什么我們沒有看見呢?
答:這要知道,不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照不到我們,而是我們的業障深重,自己生了障礙,而不能見到佛的光明。與阿彌陀佛的覺性相違背,與眾生的塵勞相合,稱為‘背覺合塵’。若想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應該‘背塵合覺’,也就是背棄眾生的塵勞,至誠懺悔自己的業障。把業障懺悔清凈了,就能跟佛的覺性相合,自然會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了。喻如陽光普照,不照覆盆。太陽光本來普照一切,因為這個盆覆在地上,就‘背陽合陰’,所以陽光照不到它。若是把這個盆翻轉過來,使它‘背陰合陽’,太陽光立刻就照到它了。
己二、約壽命釋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的壽命,及其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因此之故,名為阿彌陀。‘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皆是印度大數目之名詞。‘劫’者,梵語‘劫波’,華言長時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小劫者,由人的壽命最短十歲起,過一百年增一歲,如是遞增,增至人壽最長八萬四千歲為止;再過一百年減一歲,如是遞減,減至人壽十歲為止。如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本經所言乃是大劫。梵語‘阿僧祇’,華言無央數。這是說阿彌陀佛及其人民的壽命,不只一個大劫,兩個大劫,而是阿僧祇的大劫。不只一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而是無邊的阿僧祇劫。不只一個無邊的阿僧祇劫,兩個無邊的阿僧祇劫,而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
(釋疑)問:大家都知道西方三圣,中間是阿彌陀佛,上首是觀世音菩薩,下首是大勢至菩薩。將來阿彌陀佛入涅槃后,極樂世界沒有像法,沒有末法。正法于上半夜滅時,觀世音菩薩即補佛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入涅槃正法滅后,是夜大勢至菩薩即補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可是,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觀世音菩薩要等到什么時候才能成佛呢?
答: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本經所說的無量,是個大數目名詞,乃有量之無量。更要知道,佛有三身;第一、法身,法身是理體,實相理體無始無終。第二、報身,因圓果滿,證得報身有始無終。法身、報身之壽命,皆是無量之無量。第三、應身,即是隨機應現之身,其壽命有始有終。本經所說的無量壽,屬于應身,乃有量之無量,即是說明阿彌陀佛之壽命,不只一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而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等待阿彌陀佛壽命終時,觀世音菩薩即補佛位。
以上將無量光、無量壽之名義解釋清楚,再深進一層解釋,以顯發光壽二義,所含之深理。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一真法界之全體。一真法界包含無量功德,如無量智慧、無量辯才、無量神通、無量三昧,悉皆具足,亦即含攝于無量光、無量壽二義之中。是則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具有無量功德,無量力用。因此,持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能截斷生死,橫超三界,往生極樂,徑登不退。了達如是深理,對于持名妙行,方能深信不疑!
前面已說明阿彌陀佛,乃萬德之洪名。茲再顯發‘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妙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在眾生心中,名曰本覺。一遇師教之緣,由本覺理體生出智慧,名曰始覺。以眾生從來不覺,今日方始覺悟,聞到念佛法門,開始念佛。能念之心,即是始覺之智;所念之佛,即是本覺之理。‘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此法身之理體無二無別,故曰同共一法身。所以諸佛法身之理體,與眾生本覺之理體,亦復如是無二無別。是故所念之佛,即是眾生心中之本覺。又者,始覺之智,由本覺之理生出;是始覺之智,同于本覺之理。如是始本不二,生佛一如;了達此理,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決定成佛,更加深信不疑。
丁二、別釋主伴分二 戊一、別釋 戊二、結示
戊一、又分二 己一、主 己二、伴
己一、主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
別釋主伴中,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主,其他的大菩薩眾等都是伴,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說法的教主。阿彌陀佛成佛是證果的,證果必由修因。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為大國王,時世有佛號曰世自在
王如來。國王見佛聞法,發心出家,名曰法藏比丘。當時在佛前發四十八大愿,依愿修行,于無量劫,修無量功德;因行圓滿,得成佛道,即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這段經文是在啟發我們的信心。因為阿彌陀佛剛成佛不久,正好去親近他,在娑婆世界釋迦佛已涅槃,彌勒佛尚未來,要想見佛聞法是很困難的。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能親近阿彌陀佛,常聞妙法。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聲聞弟子是小乘眾,都是已證得阿羅漢果的。究竟有多少阿羅漢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不是算數所能算出的,極言其多。‘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極樂世界不只有聲聞眾無量無邊,而諸菩薩眾,其數甚多,亦非算數之所能知。
(釋疑)問:天親菩薩所造的往生論,他說西方極樂世界里沒有聲聞、緣覺等二乘人,那不是與阿彌陀經互相矛盾嗎?
答: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第一、釋迦佛說阿彌陀經,是以聲聞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當機者。這是釋迦佛有大慈悲心,權巧方便,要度這些聲聞眾,希望他們也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才說極樂世界的聲聞弟子都證得了四果阿羅漢,而且多到‘非是算數之所能知’的數目。等他們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后,沒有不發大乘心的;發了大乘心,以聲聞乘四果為基礎,修大乘行便修得快,所以就勸他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第二、就是眾生的根性不一,有些是聲聞乘根性的,聽阿彌陀佛說了大乘法,在修大乘法的時候,任運自然的會先證得阿羅漢果,證得了阿羅漢果,卻不入偏空涅槃,更進一步的修大乘法,然后再證大乘果位,等證了大乘果位,根本不是聲聞眾了。阿彌陀經上所說的聲聞眾,乃是回小向大的聲聞。往生論所說的乃是定性二乘;例如,法華會上五千退席之類,他們根本不發大乘心,如何能生到極樂世界去呢?如是融會貫通,阿彌陀經與往生論,并不沖突。
戊二、結示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么多的阿羅漢和眾多的菩薩,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能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講到這里,已將正宗分第一大科,‘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一科講完了。今天就講到這里,話說多了打閑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第五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昨天將‘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一科講完,今天接講‘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愿’。
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愿分二
丙一、揭示無上因緣 丙二、特勸凈土殊勝
正宗分依信、愿、行分為三大科。第一大科,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廣為陳說極樂世界之‘依報’是如何莊嚴,及阿彌陀佛之‘正報’如何莊嚴,以啟發眾生的信心。信心生起之后,第二大科,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愿’,設若不發愿往生,則信了等于無信。因此,揭開顯示往生極樂世界的無上因緣,共有六種:
第一、帶業往生:無明、煩惱、惑,總名為‘業’。眾生的罪業極多極重,如何能帶業往生呢?譬如一塊輕微之鐵,放在水里便沉沒下去。若是放在船上,不但輕微之鐵不會沉沒,就是極多極重的鐵亦不會沉沒。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愿,等于一只大船。眾生的罪業雖然深重,乘著阿彌陀佛的大愿船,決定可以帶業往生。
第二、橫出三界:在娑婆世界修行,要想超出三界,甚為困難。三界以內有‘見思二惑’,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的見惑,需要一齊斷,斷盡見惑,證得初果。三界分為九地,每一地有九品思惑,欲界九品思惑,斷除前六品,證得二果。斷除后三品,證得三果,方能超出欲界。單單超出欲界,就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所以要豎出三界,甚為困難!若是往生極樂,則不須斷除惑業。帶業往生,等于橫出三界。前面提過譬如一根九節長的竹竿,最下一節,有一只蟲,要想超出這根竹竿,必須咬穿九個節,方能超出竹竿之外。若是橫著咬穿一洞,不就出來了嗎?橫出三界,亦復如是。
第三、同居橫具四土:四土者;凡夫居住的,名曰凡圣同居土。二乘人居住的,名曰方便有余土。菩薩居住的,名曰實報莊嚴土。諸佛居住的,名曰常寂光土。娑婆世界則四土障隔,未能圓融,極樂世界則四土融通。帶業往生的凡夫,所住的凡圣同居土,則與其他三土同時并存,不相障隔。
第四、開顯四教法輪:往生極樂的眾生,雖然同是念佛往生的,但所具的善根各有不同。阿彌陀佛一音演說,眾生隨類各解。若帶業往生,見思二惑未斷者,則所聞的是藏通二教之法。若是大乘善根深厚者,則所聞的是別圓二教之法。
第五種因緣復含三種:一、圓凈四土。二、圓見三身。三、圓證三不退。圓凈四土者:娑婆世界的凡夫,所居住的雖然亦名‘凡圣同居土’,但圣人所住的是清凈土,而凡夫所住的是染污土。極樂世界的凡夫所住的,同名‘凡圣同居土’,但因極樂世界本是凈土世界,所以帶業往生的凡夫,所住的亦是凈土。凡夫所住的既是凈土,則與圣人所住的三種凈土,自然同時可以圓滿清凈了。圓見三身者:佛有三種身,凡夫二乘所見的是應身,菩薩所見的是報身,補處菩薩所見的是法身。凡夫精進修行,到一生補處,即可從應身而圓見三身。圓證不退者:一、位不退;證入‘初住位’,即永不退墮凡夫地。二、行不退;證入‘十回向位’,即永不退墮二乘地。三、念不退;證入‘初地位’,則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梵語薩婆若,華言一切種智,即佛之智慧,廣深如海,故名薩婆若海。證入初地者,既不念凡夫,亦不念二乘,念念趣向于佛之智慧,故名念不退。
第六、人民皆一生成佛:凡生于極樂世界者,因無退道之因緣,而壽命無量,但進不退,自然可以一生成佛了。
阿彌陀經不可思議之‘力用’,全在此二科經文之中,信仰凈土法門者,必須特別注意!現在先講第一科:
丙一、揭示無上因緣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又舍利弗’,再叫一聲當機者要注意聽!‘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華言‘不退’。不退有三種: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三不退之意義,在前面已經有詳細解釋了。這里必須注意的,若依其他經教,由‘初住’到‘初地’,需要修一大阿僧祇劫。凈土法門,只要往生極樂,即‘圓證三不退’。更要注意的,娑婆世界的眾生,分為三聚。聚者類也,就是把一切眾生,分為三大類:一、‘邪定聚’;這一類的眾生不信佛法,撥無因果,決‘定’于‘邪’,故名邪定聚。二、‘不定聚’;此類眾生,雖然信仰佛法,但因十種信心,未修圓滿,進進退退,故名不定聚。經中說十信位的菩薩,名為‘毛道菩薩’。十信菩薩所修之道,猶如空中的羽毛,隨風吹東西,‘風’譬喻境界。十信未滿的菩薩,自己不能作主。遇到佛法的境界,亦知精進修行;但遇到五欲的境界,則又懈怠退墮,如是進退不定,故名不定聚。三、‘正定聚’;證入初住位之后,永不起邪知邪見,其心決定于佛之正法,故名正定聚。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正定聚,悉皆圓證三不退。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一生補處’者,即一生補處佛位。‘因行’已修圓滿,只此一生便成佛果,不待第二生,故名一生補處。‘其中多有’者,謂即此圓證三不退之眾生中,多有一生補處。又者‘多有’是接著上句‘皆是’說的,必須特加注意!十六觀經上說:往生極樂是蓮花化生,而蓮分九品,即使五逆十惡的眾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他念佛,乃至十念(十聲),即得往生。生極樂后,即能‘圓證三不退’,所以經文中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下句接著說,不但皆證三不退,而且證得‘一生補處’。其數之多,不是算數所能算出的,只好用一句形容詞,說是有無量無邊的無央數之多。若與娑婆世界對照著說:娑婆眾生,即使發心修行,要想修到十信圓滿,證得初住‘位不退’,不知道要修多少劫,真是難上加難,更何況證得‘行不退’及‘念不退’呢?至于‘一生補處’,娑婆世界,只有彌勒菩薩一人而已,更無第二人證得‘一生補處’,那里有‘其數甚多’呢?
(釋疑)問:大乘起信論說:‘十信’圓滿,須要一萬大劫,怎么說十信圓滿,不知劫數呢?
答:起信論是約自從發心修行,但進不退,尚須一萬大劫。因為十信位的眾生,屬于‘不定聚’,雖然不能說絕對沒有‘一經發心,但進不退’的眾生,但多數皆是進進退退,故說‘不知劫數’。
問:一生補處佛位,名曰‘一生補處’。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應身,有始有終。但其壽命卻甚長久,要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方能涅槃。涅槃之后,觀世音菩薩,始能補處佛位。又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觀世音方能涅槃;大勢至菩薩,始能補處佛位。而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卻甚多甚多,非是算數之所能知。這樣多的‘補處菩薩’,要到什么時候始能‘補處佛位’呢?
答:虛空無邊,世界無量,需要的佛,亦非算數之所能知。既然有此需要,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菩薩,就分發到各世界,應機成佛!不必懷疑。現在假設一個譬喻,以除疑惑。比方說:政府開辦一座師范大學,凡是這座師大畢業的學生,都有‘一生補處師位’的資格。而國內的學校很多,需要教師亦很多。于是師范大學就分發這些‘一生補處師位’的學生,到各校去當教師。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佛位的菩薩,到各世界應機成佛,即是如此。
講到這里已將‘丙一、揭示無上因緣’一科講完了,現在接講‘丙二、特勸凈土殊勝’。
丙二、特勸凈土殊勝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眾生要有善根才可以聞到凈土法門,這個‘聞’就是善根,諸位不要輕視自己的善根,我們能聽經聞法,乃至參加念佛,這都是我們的善根,沒有善根的人根本聞不到凈土法門的!你聞到了念佛法門,就‘應當’切切實實的‘發愿’,愿生到極樂世界去,設若不發愿往生,豈非等于不聞。‘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菩薩、羅漢,只能稱為善人。唯有‘一生補處菩薩’,是因位之極,方能稱‘上善人’。‘諸’者多也,其數甚多,故稱‘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者,即是同在一處。全部阿彌陀經都是佛自問自答的,唯有這一問答,特別重要!前面已經說過了‘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將往生極樂世界的利益,已經說明白了,這里為什么又提出‘所以者何’的征問呢?答釋是‘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因為前面所說的‘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的利益,皆因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方能得到的,這是何等重要!又‘俱會一處’,即是‘凡圣同居’。娑婆世界的凡夫,所住的亦是‘凡圣同居土’,這在世尊住世時,有緣的凡夫,可以見到佛、菩薩、羅漢。世尊涅槃后,尤其到了末法時代,不但見不到佛,連菩薩、羅漢,亦見不到;‘凡圣同居’,只是空有其名而已。極樂世界之‘凡圣同居’,卻是名實相符,帶業往生的凡夫,常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在娑婆世界修行,退道的因緣很多,助道的因緣很少,而且魔障很多。這個‘魔’千差萬別,大致分兩種:一是硬魔,就是你的冤家對頭,忌妒障礙,使你不能好好用功修行,這叫硬魔。二是軟魔,就是你的家親眷屬,你要修行用功,他就跟你恩恩愛愛牽纏不已,硬把你拖下去,無論硬魔、軟魔都是退道的因緣,所以說在娑婆世界修行不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修行用功,親近善知識和善友是最重要的。善知識就是要有好的老師,善友就是要有好的道友共修。在娑婆世界要親近善知識和親近善友,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西方極樂世界卻沒有一個惡人,皆都是‘諸上善人’。所以在極樂世界修行,只有進步,沒有退步的。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修凈業者,應當特加注意,銘記于心!
講到此已將‘丙二、特勸凈土殊勝’一科講完,也就是將正宗分第二大科‘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愿’講完了。下面接講‘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分二
丙一、正示無上因果 丙二、重勸
正宗分第三大科是‘正示行者持名號以立行’。‘行者’就是修行人,你發了愿就要修行,不修行所發的愿是空愿。應如何修呢?執持名號以立行,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凈土法門修行的行門。
乙三、再分兩科,丙一、正示無上因果,由前面揭示的無上因緣,而發愿念佛求生極樂是為無上之因。依此無上之因,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證得一心不亂,往生極樂國土,是為無上之果。丙二、重勸。先講第一小科。
丙一、正示無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修行要有多善根、多福德,少了就生不了西方。多善根就是因,多福德就是緣。古人對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另一種解釋,多善根就是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多福德就是多修六度萬行。我們現在不采取第一種的解釋,而采取第二種的解釋。
不采取第一種的解釋,是因為我們是末法時代的眾生,善根越來越淺薄,業障越來越深重。若以為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多善根多福德,假藉這種解釋,反而懈怠放逸,一點好事也不做,也就是不肯去修六度萬行,結果善根也沒有增加,福德也沒有成就,只是打自己的閑岔罷了!又因為不合時代的要求,現時代的人只注意現實,他們對于佛教徒,尤其僧眾的要求,須要多做福利事業。我們若是專門念佛,不做慈善,他們批評‘出家人對于社會,毫無利益’!過去所遭遇的爭奪廟產,毀寺逐僧的災難,都是由這種惡批評引起的。
我們采取第二種的說法,多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多福德就是要修六度萬行,多去度眾生。行六度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亦就是多福德。多念佛是多善根的因,多度眾生是多福德之緣。善根多了,福德多了,因緣殊勝,就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因此,多善根、多福德就是生到極樂世界的無上之因。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曰、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聞說凈土法門,發了信心,發了大愿,求生西方的這些有善根的男子及有善根的女人,就稱為善男子、善女人。‘聞說’就是聽說了阿彌陀佛,便要執持名號,發心修行。若不修行,聞了等于沒聞。‘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念佛念了一天乃至七天,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西方。阿彌陀經的經文很短,鳩摩羅什法師翻譯,很多地方都簡略掉,像下面經文的十方佛,就只說六方佛,而這‘若一日至若七日’此段經文不省略,一直說到若七日,這里有很重要的意義。蕅益大師把念佛的眾生,分為上中下三根。上根的眾生,若一日就得到一心不亂。下根的眾生,若七日才得到一心不亂。從若二日到若六日中間的這五天,都屬于中根的眾生。總而言之,是以達到一心不亂為目的。有的人若一日就得到一心不亂。有的需要念兩天,就是若二日。有的需要念三天,就是若三日。有的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才得到一心不亂。這是因眾生的根機不同,所以日期時間也不一定。這個‘若’字沒有省略掉,一直說得很清楚,而重要性就在此。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執持’是個方法,應當如何執持呢?有‘事持’和‘理持’。先講‘事持’,事就是事相,雖對‘即心即佛’的道理不明白,但在事相上他是相信,而且發了愿的,這叫‘事持’。亦是相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里有個阿彌陀佛,但還未了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他相信不疑,決定發愿往生西方。一心念佛,‘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像兒子憶念母親的那樣念,沒有一刻時間暫時忘記的。這個母親就等于阿彌陀佛,母親是沒有一刻不念兒子的,現在兒子也是如此,無時暫忘母親,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這樣才能以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可以往生西方,如是名為‘事持’。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這道理比較高深。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并非在我心外,而是心內本具有的。什么是我心本具的呢?凡夫的心,具有十個法界,就是四圣六凡。四圣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十法界全在我們的心內,是我們的心地本具有的。‘具’就是具有的意思,以‘佛法界’來講,十方三世佛都在我心里,那么阿彌陀佛也是在我心里,這叫‘是我心具’。‘是我心造’者,即是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都是由我心造出來的。華嚴經上有講‘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我們的心怎么會造一切諸佛呢?上面講到我們的心具十法界,當你一念上品十惡之心現前,這就造了地獄法界,一定墮地獄的。若是你動了善心,造上品十善,將來就生天堂。這地獄天堂從何而來的呢?都是心造的,有所謂‘心造天堂,心造地獄’之說。同樣的,你念佛就造個佛出來,這叫‘心造如來’。即‘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初念的時候,凡夫的善惡還不能完全控制,一時念善,一時念惡。只要你念佛繼續念下去,念得這心純粹只有佛,成了念佛的心,再不會念凡夫了,那是已得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而且決定能往生西方的,這就是‘理持’。
‘理持不廢事持’,雖然明白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往往有些研究大乘學理的人,懂得了一點大乘的道理后,卻沒有起行,就是他不念佛了,結果還是個凡夫。所以一定要‘即以自心所具所造之洪名,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就是你明白了阿彌陀佛是我心所具有,是我心所造出來的;你就要將這本心所具所造的萬德洪名,也即是阿彌陀佛的洪名,作為我們系心之境。要知道我們凡夫的心是妄念不停的,若要使心不打妄想,應以阿彌陀佛的洪名作為我們系心之境,一心執持不使暫忘,這就是理持不廢事持,念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西方。
以上是執持名號下手的一個方法,事持或理持的目的是為達到一心不亂。這又分事一心、理一心兩種不同,什么是‘事一心’呢?‘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是事一心’。我們為什么要念佛呢?念佛就為斷除煩惱,乃至念到斷除三界以內的見思二惑煩惱,這是‘事一心’。那什么是‘理一心’呢?‘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是理一心’。猶如大勢至菩薩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到理一心不亂,見到本性佛而開悟了,這還有什么生死可了,涅槃可證呢?我們學佛法,一時學空門,一時學有門,要了解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明白了這點就不會被空有二邊所亂,如是名為‘理一心’。了解了理一心的道理,還是要從事相念佛下手修行,按事相上來持,就是信心要堅固,愿力要懇切的來執持名號。‘執持’照字面上來解釋;‘執’就是信心不搖,‘持’就是憶念不忘。從堅固執持來下手念佛,一定能念出功夫來,也一定能斷除煩惱。我們的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癡。天天都在打貪嗔癡的妄想。現在我們不念貪嗔癡,只念阿彌陀佛,這樣以凈念來代替妄念。念到一心不亂,就能降伏妄想,進而再斷除煩惱了。
再看經文,‘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不是一個佛弟子死了,就能稱為‘往生西方’了,他究竟能否往生呢?須要有個證據,‘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還有‘諸圣眾’,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凈大海眾菩薩都會現在其前。以上的瑞相,或是他本人見到,或是助念的人同時見到,這就證明他決定生西方了。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來接引他的時候,若他只有一個念佛的心,沒有起顛倒心,這叫‘心不顛倒’。假如臨命終時,有念到世俗之事;一下想念兒女,一下想念夫婦,卻不想阿彌陀佛,心已顛倒了,怎么能生到西方去呢?所以要只有一個念佛的心,西方三圣及諸大菩薩都會來接引你,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正宗分第三大科‘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分兩科,‘丙一、正示無上因果’,這是勸行的文,可說是阿彌陀經的經心,也可以說是阿彌陀經的經眼。‘丙一、正示無上因果’一科講演已竟,下面接講‘丙二、重勸’。
丙二、重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
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也就是在叫我們注意。‘我見是利’。‘我’是釋迦世尊的自稱,說他親眼看見這種利益,即念七天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無始劫以來的生死,念七天佛號就可以了脫,真是太大的利益,這都是佛親見的。‘故說此言’,所以才說前面正示無上因果這段經文。‘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我們相信了佛所說的話,亦就是聽到前面佛說的阿彌陀經,就應當懇切的發愿,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講到這里將‘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一大科講完,也就是將正宗分三大科全部講完。今天就講到這里,話說多了打閑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第六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昨天雖將正宗分講完,但還有很多疑問,需要解釋,以除疑惑,而生正信。
(釋疑)問:若一日到若七日中,分成上中下三根。上根的人若一日就能念到一心不亂,下根的人若七日才能念到一心不亂,中根人從若二日至若六日,就能念到一心不亂。那么我們參加打佛七的人,有的已經參加過很多次的佛七,也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這樣連個下根的眾生也夠不上,那么往生西方不是沒有希望了嗎?解答這個疑惑,有四種解釋:
答一:全部阿彌陀經,以信、愿、行為三大綱要。聽佛說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之妙,即生深信之心,由此深信以引發切愿,愿生彼國。合此深信、切愿謂之發菩提心,亦謂之‘慧行’(音恨)。由此‘慧行’以導生‘執持’名號,求得‘一心不亂’,謂之‘正行’,亦謂之‘行行’(上一行字音‘形’,是動詞,即是修行。下一行字音‘恨’,是名詞,即是功行)。你未曾聽過阿彌陀經,或是聽過此經,而未注意念佛是以‘求得一心不亂’為目的。你來參加念佛七,即不知以求得一心不亂為目的,如何能證得一心不亂?
答二:只要你了解念佛是以求得一心不亂為目的,不管時間的長短,你精進用功,一定會念到一心不亂的。如果你一個佛七里不能得到一心不亂,你應該兩個佛七、三個佛七、乃至一百個佛七,接著念下去,以念到一心不亂為目的。我們知道,眾生的根性不同,如中根的人,也沒規定說若二曰,經中只說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這就知道中根眾生不止一種了,那下根眾生也不止是一種的。九品往生中,下品有三種,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若七日能念到一心不亂,是個下上品的人。我們打了一個佛七,沒有得到一心不亂,可能是個下中品的人。若是已經參加過好幾次佛七,仍然沒有得到一心不亂的,可能是個下下品的眾生了。但是你不能就因此退了道心,要相信佛是不打妄語的,只要往前精進,把阿彌陀佛念下去,決定可以達到一心不亂的目的。
答三:若一日至若七日,得到一心不亂,都是一心精進的人。前面講過理持和事持,理持的人根機很高,所以不用說了。事持的人不能了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只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發愿懇切的念下去,這就是一心精進,而且精進得‘如子憶母’;兒子想念母親,能夠如母親想念兒子一樣。就是說,我們想念阿彌陀佛的心,要好像阿彌陀佛想念我們眾生一樣,無時暫忘的。所以不要退心,要回光返照,照照我們念佛的心,是否一心精進。若沒有,就應當大生慚愧!至于經上說的若七日,千萬不要懷疑,你雖然打了一個念佛七,其實只是‘混’過去的,一方面念佛號,一方面打妄想,怎么能得到一心不亂?
答四:我們打佛七時,為什么不能精進?為什么不能降伏妄想和散亂昏沉呢?這都是我們了生死的心不夠懇切,也就是愿力不懇切。古人說:‘生死心不切,云何能令念佛成片呢’?‘念佛成片’就是念念不間斷的意思,念到所念的阿彌陀佛,就是我能念的心。佛與心、心與佛打成一片,不就很快證得一心不亂,很快可以開悟了嗎?‘盡此一報身,得生極樂國’,這是愿力,愿力不懇切就是信心不堅固。已經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但信心不堅固,所以想的不是西方極樂世界,而是打五欲六塵的妄想。所以要回想一下,自己念佛的心,是不是懇切的念,千萬別被魔境魔倒了。若是你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打妄想,這樣怎能求得一心不亂?念佛不在于貪多念,在于是否能念到一心不亂,有很多人在那里天天念佛,沒有間斷,實際上是在那里數念珠,心想我只要念一萬聲阿彌陀佛,把功德做完就算了,這樣只是種了一個飄渺的善根,并不是實在的善根。所以古人警策我們:‘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捋轉數珠從頭念’。即是捋轉數珠念佛的時候,就算念了九十九聲,有一念之差,打妄想了,那這一百聲的佛號都不算,就要從頭再算起!若能依照這樣去念一百聲阿彌陀佛,就是念一串珠子,觀照到不打妄想,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沒有妄想就是如來,這就是‘有令是眾生,無念即如來’。這個‘念’就是妄念,即是妄想,若不打妄想,我們不就成佛了嗎?其實我們本來就是佛,所以釋迦世尊成佛后三嘆:‘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是佛,不但皆有如來智慧,還皆有如來的功德相好,為什么我們還是當一個苦惱的眾生呢?‘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是打妄想起了執著,把如來的智慧、功德、相好統統隱蔽起來,而不能證得。‘妄想’就是楞嚴經上講的‘狂心’,‘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狂心一歇下來,當下就是菩提現前,當下就成佛了。若歇不下來,凈土法門有方法,念阿彌陀佛對治妄想。對治妄想要拿出功夫認真念佛,因為妄想與眾生同時俱來的,無始劫來打妄想已成習慣,而念佛還沒念成習慣,所以要了生死,就要*這一句阿彌陀佛。換句話說,離開念佛的法門,沒有再更好的法門了。即是說要想渡過生死大海,就看你能不能好好的把持著這一句阿彌陀佛救命的大船。所以念阿彌陀佛要下功夫去念,牢牢的觀照這一聲阿彌陀佛的名號來念,不要讓這個‘心’走掉,決定可以得到一心不亂。以上把若一日乃至若七日,得到一心不亂的疑惑解釋好了。
問:正宗分三大科,一信,二愿,三行。第三科為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又分二科,一、正示無上因果,一、重勸。應當再勸持名,何故重勸發愿?
答:信、愿、行,三法本來平等。但平等之中,不礙差別。前面講過,信、愿為‘慧行’,行為‘行行’。現在再將這三法的關系,詳細講講。有信者未必有愿,而有愿者必定有信。設若無信,何能發愿?既有信、愿以為前導引發持名,方為‘正行’。只要信心堅固,愿力懇切,無論持名多少,皆得往生。十六觀經之十念往生,無量壽經之一念往生,皆由信愿之力以為前導之故。設無信愿,縱令念至一心不亂,亦不能往生,何以故?不信不愿故。這就是‘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所以蕅益大師說:‘生西與否,全憑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以有愿必有行之故,所以重勸發愿。
問:有人對于‘執持名號’生起疑惑,佛法最忌諱就是‘執著’,古人說:‘著即不是’,你執著就不是佛法了。那么阿彌陀經上開示我們要‘執持名號’,這不是叫我們生執著心嗎?
答:開經的時候講過,八萬四千法門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空門,一類是有門。從空門入手定要一切皆空,切勿執著。所以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你若執著有個佛的色身可見,有個佛說法的聲音可求,那你已走上邪道,怎么能成佛呢?所以從空門入手,要一切皆空,連空也空,空得干干凈凈,這樣才能以明心見性。從有門入手則相反,相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不怕執著,為什么不怕執著呢?因為執著的是阿彌陀佛,不是執著五欲六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萬德洪名,西方極樂世界是依報,阿彌陀佛是正報,依正二報都是‘妙有’。你執著的是妙有的有,執著到一心不亂的時候,生到西方,就悟到無生法忍,則生即無生,這就是‘殊途同歸’,目的是一個。‘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的空不是頑空,也不是斷滅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所以只要執著阿彌陀佛,執著西方,不怕執著,只怕你執著得不專一!因為五欲六塵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假如你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執著的不專一,娑婆世界這一邊放不下,又怎么生到西方去呢?這就是以‘凈執’對治‘妄執’的方法,等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有是妙有,當下即空。所以對于‘執持名號’不必懷疑。
問:前面所說,若無信、愿,但持名號,縱令持至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不信不愿故。這個人即不相信極樂,又不發愿往生,他怎么肯念佛呢?
答:這就是因為‘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的緣故。他聽到有人告訴他,念佛的利益很多,不但來生可以轉為富貴人,而且可以升到天上享受天福。他聽到念佛有這樣好的利益,所以就懇切的念起佛來。他竟將萬德洪名換取一些人天福報,實在可惜!又有一種人,聽說現在念一聲佛,死后可當一圓錢用。設若一天能念三萬聲佛,在‘陰間銀行’就可以存三萬元。這個人聽了就努力念佛。念佛是想著死后做一個有錢的鬼,這種人不但可笑,而且很可憐!
問:念佛七日,證得一心不亂,是平時,或是臨命終時?
答:是平時。因為平時證得一心不亂之后,決定不會再造業,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及諸圣眾,決定接引往生極樂。
問:十念往生,一念往生是平時?或是臨命終時?
答:是臨命終時。
問:既然臨命終時,十念、一念皆得往生,何必平時忙著念佛呢?
答:設若平時不念佛,臨命終時,誰能保證你能念佛。古人為證明十念得能往生,特舉出一則公案(故事):‘唐朝有一殺牛為業的人,名為張善和。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被殺之牛皆來討命,張善和驚恐萬狀!正在危急之時,恰好來一位僧人,勸導他趕快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張善和聽了即念南無阿彌陀佛...剛念十聲,張善和說:群牛不見了!阿彌陀佛來接我了!含笑而逝。’這個故事,只是證明十念得能往生而已,他人不得仿效。如張善和這個人,前世必定有大善根。若無善根,臨終危急之時,何能得遇善知識,開示念佛法門。而且一聞便信,立即發愿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如此人者,萬中無一,生死事大,豈可存僥幸之心?
問:依據阿彌陀經的開示,必須執持彌陀名號,得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佛及圣眾現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則必須得到一心不亂,方能往生極樂!但是有人念佛數年,甚至數十年,因為未能得到一心不亂,竟不能往生極樂,豈非大大的遺憾?
答:往生極樂,唯一的條件在于‘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如殺牛的張善和,平時一句佛亦未念過,何從證得一心不亂?而他臨終十念,竟得往生;這固然是他的善根所招感,亦是彌陀愿力所攝持。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當知十念往生,乃彌陀本愿之力!雖未證得一心不亂,只要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決定往生極樂,不必懷疑。然而這樣說來,何必打念佛七,求證一心不亂呢?因為得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決定心不顛倒。倘若未能得到一心不亂,則不敢保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因此需要‘助念’。應當約會志同道合之蓮友(最好組織一助念團,人數越多越好,因須輪流換班)。以蓮友助念之力,加持臨命終人,心不顛倒,一心念佛,方能蒙佛接引,決定往生。
問:臨命終時,佛及圣眾現在其前,焉知非魔?
答:參禪之人,不求見佛,佛來現前,決定是魔。修凈土者,求佛佛現,因果相應,決定非魔。
以上將正宗分之疑惑,解釋完了,下面就接講流通分。
甲三、流通分分二 乙一、普勸 乙二結勸
乙一、分三 丙一、勸信流通 丙二、勸愿流通 丙三、勸行流通
丙一、分二 丁一、略引標題 丁二、征釋經題
丁一、分六 戊一、東方 戊二、南方 戊三、西方 戊四、北方
戊五、下方 戊六、上方
全經分為三大分,已把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講完,現在講的是第三流通分。流通者,流傳萬世,通達十方。這次阿彌陀經所分的科,是根據蕅益大師著的‘彌陀要解’而分的。它里面的科文以信、愿、行為依據,無論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都依信、愿、行三法為綱要。還有一點要注意,我們講的這一部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這里邊只有六方佛,實際上梵文的原本是有十方佛。玄奘法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亦保留了十方佛。鳩摩羅什法師為什么要略去四方呢?因為諸佛的贊嘆,都是要令我們相信的。這十方佛的文太長,故把它略去四方,況且說了東南西北上下六方,實際已包括了‘四維’。四維就是四個角,即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四方都已包含在六方里面,只是經文上沒有翻譯出來,簡略而已。現在先講東方。
戊一、東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東方是方位之首,故先講東方。大家請注意聽,先將東方詳細解說,下面五方佛,只是簡略的講,不再重復。‘舍利弗,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如我今者,‘我’是釋迦佛自稱。如我釋迦佛現今在這彌陀法會上,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在前面正宗分,揭示無上因緣中,略舉六種:第一、帶業往生。第二、橫出三界。第三、同居橫具四土。第四、開顯四教法輪。第五、圓凈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第六、人民皆一生成佛。這六種利益,都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所成就的。‘東方亦有阿閦(音同觸ㄔㄨˋ)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東方世界也有無量諸佛,像我釋迦佛一樣的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阿閦(音同觸ㄔㄨˋ)鞞佛’略譯為阿閦(音同觸ㄔㄨˋ)佛,梵語‘阿閦(音同觸ㄔㄨˋ)’,華言不動。不為無明煩惱所動;故號為阿閦(音同觸ㄔㄨˋ)鞞佛。‘須彌相佛’,梵語‘須彌’,華言妙高。佛的相好不可思議稱‘妙’,其相九界瞻仰,最尊貴最高勝稱‘高’;故號為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為眾山之王,世界諸山所不能及。佛為大法之王,超九界以獨尊,‘妙高’上再加個‘大’,是贊嘆之意,故號為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光’是表智慧,佛的智慧最妙最高,故號為須彌光佛。‘妙音佛’,佛說的法不可思議,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故號為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印度有一條大河,名為恒河,其沙甚細,每一粒沙,算一尊佛;前面只是列舉幾尊東方世界之佛,在東方還有恒河沙數那么多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東方世界像阿閦(音同觸ㄔㄨˋ)鞞佛等,有恒河沙數那么多的佛,每一尊佛皆有其教化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每尊佛在各個的三千大千世界國土之中,‘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其廣長舌相多寬廣呢?能以遍覆到他所教化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么的廣長。‘說誠實言’,佛度眾生是不打妄語的,說的都是最誠實的話。
佛有三身,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應身有兩種:一、勝應身。二、劣應身。在印度出世的釋迦佛是‘劣應身’,也有廣長舌相,其舌頭伸出可遮蓋到面門,直到發際。現在舉出一個公案證明事實:
釋迦佛成道以后,仍要托缽化飯受人供養的。那時的印度,只認識婆羅門,在釋迦佛成道以前,世間沒有佛。所以,大家并不知道他就是一尊佛!尤其他出來托缽化飯,看起來并不像個討飯的人;而且挨家挨戶去討時,他只站了站,不給就走到別家去。由于大家都不曉得他是做什么的?所以釋迦佛托了一個上午的缽,并沒人供養他。這時,又走到一戶,有一位老太婆,剛吃飽了飯,正要把吃剩下的半碗殘飯,端到外面去倒掉。看見釋迦佛,威儀莊嚴的站在那里,這位老太婆也是有善根的,就問他說:‘你是做什么的站在這里’?佛答:‘我是托缽化飯吃的’!老太婆說:‘哎呀!你要是早一點來就好了,我剛剛吃完了飯,只剩下這半碗殘飯’!佛就說:‘那你把這剩飯布施給我好了’。老太婆說:‘這怎么好意思呢?’佛說:‘沒有關系,只要你發心布施,我就接受’!于是老太婆把剩下來的半碗殘飯倒到釋迦佛的缽里。她心里很虔誠,而且很慚愧沒有飯來供養他,也不知他就是佛,只是被佛的相好莊嚴所感動而已。釋迦佛接受了她所供養的半碗殘飯,即為她授成佛之記,說她今天種了成佛的善根,在無量劫后一定會成佛的。這時背后本來就有一個外道,已跟蹤著佛好久,看佛究竟在做些什么的!此時一聽到佛說這些話,以為捉到佛的短處了,于是走上前說:‘你不是凈飯王的兒子悉達多太子嗎’?佛答:‘我是的’。外道說:‘誰叫你出家的’?佛說:‘是我自己發心出家的’。外道呵責說:‘你出了家,就需忍受吃苦,若吃不了苦,干脆回去皇宮里享福就好了,何必為了半碗殘飯來騙人呢’?佛答說:‘我三大阿僧祇劫以來都不曾打妄語’!外道說:‘我明明聽你在打妄語,誰相信你呢’?佛說:‘一個人要是三生不打妄語,他的舌頭伸出來可蓋到鼻子,這你相信嗎?’外道說:‘這是全印度都相信的,我當然也相信’。舌頭有‘廣長舌相’是說誠實語而得的果報,三生不打妄語,舌頭就能蓋到鼻子。反過來說,若是歡喜打妄語騙人,死后就會墮到‘耕舌地獄’去受苦報。將來受完地獄苦報之后,轉為人時還有余報,就是舌頭短,說話口齒不清,乃至于為啞吧,這都是造口業、打妄語的果報。現在我們還說回來,釋迦佛跟這外道講完后,就把舌頭伸出來,將整個面門都蓋住了,直到發際,把舌頭收回來,對外道說:‘你看到我的廣長舌相了吧!你應相信我不打妄語’!外道說:‘我沒有見過這么長的舌頭,能蓋住整個面門的,我當然相信你多生多劫沒有打過妄語。但是,你現在決定打了妄語,她供養你半碗殘飯,你說她將來會成佛的,這不是打妄語是什么呢’?釋迦佛說:‘你不相信,我先給你說個比喻;你見過多羅樹嗎?(多羅樹是生長在印度的一種很高大的樹)外道答:‘我知道’!佛又說:‘像這么又高又大的樹,它的種子卻只有芝麻那么小,怎么能長得這么高大呢’?外道答:‘長了幾十年,久了當然高大’。佛說:‘對了,你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相信我并沒有打妄語!我是說她今天所供養我的飯,是種了善根,在無量劫以后才成佛,我并沒說她今天就成佛啊’!公案講到此結束,這是證明劣應身佛舌相的廣長,伸出來可蓋覆整個面門。勝應身佛的廣長舌相,伸出來則可以偏覆三千大千世界。若按理論上講,就更好了解了,凡是這尊佛,他的法音所到之處,就是其舌根所到的地方了。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段經文就是勸信流通的。此乃諸佛苦口婆心,說至誠無妄,真實不虛的話,在各國所教化的世界,勸導本國眾生,當深信極樂世界及彌陀愿力不可思議,而相信這一部經。下面的十六個字,就是這部阿彌陀經的經題,即‘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一部是什么經呢?是一部稱贊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而且十方諸佛都在維護愛念的一部經。
本經的經題應該是這十六個字,鳩摩羅什法師為什么只翻譯成‘佛說阿彌陀經’呢?因為我們中國人說話喜歡簡單,若把經題翻譯為十六個字,不容易記,也不好念!翻譯為‘阿彌陀經’,正合‘持名妙行’,只要看到這部經的經題,就知道要念阿彌陀佛了。鳩摩羅什法師有大智慧,就應著我們中國人的根性,簡略的翻譯為‘佛說阿彌陀經’了。
戊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寶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佛的光明無時不照,無處不照。‘日’光照白天,‘月’光照夜晚,還有日光、月光照不到的時間及處所,則繼之以‘燈’光,故號為日月燈佛。‘名聞光佛’,佛的大‘名’,‘聞’遍十方,‘光’是表智慧。即是佛的智慧光明,照遍十方,故號為名聞光佛。‘大焰肩佛’,‘焰’是火焰,亦表智慧,‘肩’是表擔荷,佛有大智慧,能擔荷一切眾生,了生死,成佛道,故號為大焰肩佛。‘須彌燈佛’,梵語‘須彌’,華言妙高。‘燈’亦表智慧,佛的智慧燈光,最妙最高,故號為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此尊佛以因行立名,佛在因位之中,精進無量,成就佛果,故號為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在南方世界里,除了前面列舉的幾尊佛,還有如恒河沙數那么多的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段文意和東方相同,故不再詳解。
戊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凈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此尊佛與阿彌陀佛只是同名同號,并不是同一尊佛,雖然同在西方,而不是同一個世界,其佛‘壽’命‘無量’,故號稱為無量壽佛。‘無量相佛’,勝應身佛‘相’好‘無量’,故號為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幢’是法幢,高勝之義。在印度建立一個佛的道場,就要建立一個法幢,法幢就是一支高高的柱子,有圓型的,有六角型的,也有八角型的。上面刻有字,有些刻金剛經,也有刻尊勝咒的,這就是‘法幢’。此尊佛說法‘無量’,故號為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光’和‘明’都是表佛的智慧,佛有大智慧,就有大光明,故號為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寶’是尊貴、稀有、利益之義。若有善根的眾生,得見佛的‘相’好,就有消災延壽,斷煩惱證菩提的利益,故號為寶相佛。‘凈光佛’,佛已斷盡一切無明煩惱,其智慧‘光’明最極清‘凈’,故號為凈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段文意和東方相同,故不再詳解。
戊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箕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佛所護念經。
北方世界有‘焰肩佛’,前面有大焰肩佛,這都是佛的德號相同,有智慧之‘焰’,而能荷擔度眾生之責,故號為焰肩佛。‘最勝音佛’,此尊佛的‘音’聲,不但超過六道凡夫,且超過三乘圣人,故號為最勝音佛。‘難沮佛’,‘難沮’即難以破壞之義。佛證得金剛不壞之身,一切煩惱與魔王皆不能破壞,故號為難沮佛。‘日生佛’,‘日’指太陽之光,太陽升起,能以破除黑暗。佛的智慧光明發出來,能把眾生的無明煩惱照空,故號為日生佛。‘網明佛’,佛的智慧光‘明’是縱橫交絡,普遍十方,有如‘網’一樣。佛在生死大海里救度眾生,就是用智慧光明之網,故號為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段文意與東方相同,故不再詳解。
戊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下方世界,是佛眼看到的。上方有無量的世界,下方也有無量世界。古時候的人,看見佛經上這么說,心里存有懷疑,但經是佛說的,只好相信,其實是勉強相信的!過去科學不發達,知識不夠,以為地是不動的,地下面怎么會有世界呢?對于佛說的下方世界,且有恒河沙數的世界,只是勉強接受而已。到現在科學發達,才知道地球只不過是空中懸著的一個星球,上方有無量的星球,下方亦有無量的星球,這才證明佛眼所見到的十方世界,確實不虛。
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師子’即獅子,為獸中之王,當獅子一吼,百獸震驚。佛說法也是一樣,天魔外道悉皆恐怖震驚。因為佛說法如獅子吼,故號為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佛的德號‘名聞’十方,故號為名聞佛。佛的大‘名’聞是由大智慧‘光’得到的,故號為名光佛。‘達摩佛’,梵語‘達摩’,華言法。佛能以善說一切妙法,故號為達摩佛。‘法幢佛’,佛說‘法’有高勝之義,就是建立‘法幢’,故號為法幢佛。‘持法佛’,佛能攝‘持’一切‘法’,弘揚一切法,故號為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段文意與東方相同,故不再詳解。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上方世界有‘梵音佛’,‘梵’是清凈之意。佛的音聲是清凈之‘音’,眾生聞佛說法,能斷除無明煩惱,故號為梵音佛。‘宿王佛’,‘宿’就是星宿,月亮之光超過了群星,故稱宿王。佛乃眾圣之尊,如同群星中之月亮,故號為宿王佛。‘香上佛’佛已證得五分法身香,里面有個‘慧香’,慧香起了妙用就放光,由慧‘香’而放的‘光’,故號為香光佛。‘大焰肩佛’,此尊佛與南方世界的‘大焰肩佛’同名同號。‘雜色寶華嚴身佛’,‘華’是因華。菩薩在因位上修行,等于開了華朵;以這因華莊嚴果德,就是莊嚴了佛身,因‘華’能以莊‘嚴’佛身,所以稱為‘寶華’。菩薩的因華不止一種,而是有六度萬行,有這么多種的因華,所以稱為‘雜色’。由這雜色寶華莊嚴佛身,故號為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梵語‘娑羅’,華言堅固,與難沮的意思一樣。佛證得了堅固之身,像娑羅樹王一樣,又大又堅固,故號為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與‘雜色寶華嚴身佛’的意思一樣,由寶華以莊嚴果德而成的佛,故號為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佛證得了‘一切’種智,一切‘義’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故號為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須彌山’為妙高山,是眾山之王,佛為圣人中之圣人,故號為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段文意與東方相同,故不再詳解。
現在已將六方佛全部講完,即是將勸信流通第一科‘略引標題’講完。今天就講到這里,話說多了打閑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第七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今天已是佛七圓滿之日,亦是阿彌陀經講演圓滿之日,大眾要留心諦聽!昨天已將勸信流通‘丁一、略引標題’講完,即是將六方佛講完,今天接講‘丁二、征釋經題’。
丁二、征釋經題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征問,自己解釋這部經的題目。‘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阿彌陀經的經題,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等十六個字。這里為什么把‘稱贊不可思議功德’略掉,而只剩下八個字呢?因為‘稱贊不可思議功德’,就是稱揚贊嘆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這在前面已經詳細解釋過,道理很容易了解,所以簡略掉不解釋。下面這八個字‘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應如何解釋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上這段文是釋迦佛所解釋的經題。假若有善根的男子和有善根的女人,聽到這部阿彌陀經之后,能以受持。‘受持’者,領納于心曰‘受’,憶念不忘曰‘持’;就是能以把阿彌陀經,領納到自己的心里,憶念不忘,這就是‘受持’。背本曰‘誦’,對本曰‘讀’。把它念熟了,背著經本念出來,稱為‘誦經’。若對著經本念,那只是‘讀經’。而佛弟子一直到了末法時代的今天,各道場做晚課,必須‘誦持’這部阿彌陀經,就可以知道此部阿彌陀經的重要了。
‘及聞諸佛名者’,聽到了前面六方佛那么多的佛名,因為能以受持阿彌陀經的人,會念到六方佛,自然也會聞到諸佛的名號。會得到什么樣的利益呢?‘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一切諸佛都會加‘護’愛‘念’。加護令不退墮,愛念令得增進。‘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言無上正等正覺。此為五種不翻中之‘順古不翻’,故保留梵文。無上正等正覺,即超九界以獨尊之佛果。解釋此名,應從下往上解釋。梵語‘三菩提’,華言正覺;正覺者,超過六凡法界之不覺及外道之邪覺。梵語‘三藐’,華言正等;正等即平等,二乘圣人雖稱正覺,但只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故不能稱為正等。佛名為正等正覺即超過二乘法界。梵語‘阿耨多羅’,華言無上。菩薩自利利他,雖稱正等正覺,但以無明未盡,覺道未圓,故不能稱為無上。唯佛一人,三覺圓滿,萬德具備,堪稱‘無上正等正覺’。成佛之后名為菩提果,在因位中名為菩提心。初學大乘,求證佛果,名為發菩提心。但凡夫發心,容易退轉,今因受持阿彌陀經,承蒙諸佛護念,故‘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是故’者,以能受持阿彌陀經,皆蒙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故。所以到此再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并且顯明的再加‘汝等’二字,就是叫我們大眾,應當相信我釋迦佛所說的話,并及十方諸佛所說的話。相信后就必須發起堅固信心,絲毫無疑!以上把‘丙一、勸信流’一科全部講完了。
丙二、勸愿流通
我們相信之后就要發愿,愿生西方。你若不發愿,信了等于沒信。所以現在要講‘丙二、勸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愿、今發愿、當發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若有信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愿、今發愿、當發愿’,過去的人已經發了愿,稱為‘已發愿’。現在的人現今就發愿的,稱為‘今發愿’。未來就是當來,當來的人發愿即稱‘當發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就是發愿要生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已發愿的人、今發愿的人、當發愿的人,因為受持阿彌陀經起了信心,而發了愿力,就得到諸佛之所護念。所以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文是跟著前面勸信流通的文解釋的。‘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諸佛護念而使你精進不退,必得往生極樂國土。這三個‘生’是對著前面三個‘愿’而說的,就是已發愿的人,已經生到極樂國土。現今發愿的人,現今就能生到極樂國土。當來發愿的人,當來決定能生到極樂國土。總而言之,有愿必生,只要你發愿往生西方,一定能往生西方的。‘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是故’者,有愿必生之故。不但你們要發愿,一切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相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的人,就應該趕快發愿,往生極樂國土。以上把‘丙二、勸愿流通’一科講完了。
(釋疑)問:十方眾生悉皆信愿念佛,往生極樂,極樂世界只是一個世界,如何能容納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呢?
答:這種疑惑,皆是凡夫‘偏計所執’而起的。須知極樂世界,乃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之所成就,是妙有世界。妙有是不可思議,非是凡夫執著大小局定之有。例如,維摩丈室,只有一丈見方之地,能容納三萬二千師子寶座,你就應該相信,一個極樂世界就能容納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了。
丙三、勸行流通分二 丁一、諸佛轉贊 丁二、教主結嘆
丁一、諸佛轉贊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師者,根本教師。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
(音同觸ㄔㄨˋ)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釋迦佛說出來的。設若釋迦佛不說,我們連一尊佛,亦不會知道。因此,我們稱念釋迦佛名號時,特加‘本師’二字,稱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別尊重!我們對于本師的名義,尤應留心詳記。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寂’是不著身相;所謂‘不離菩提場,而至鹿野苑’。終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飯,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無身相。‘默’是不著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極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車。這輛大白牛車,有兩個輪子,一個是悲輪,一個是智輪。釋迦佛駕著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普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號為能仁寂默。一切萬法,悉皆含攝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稱為萬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無礙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圓融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諦,寂默是真諦,真俗一如故號能仁寂默。廣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釋迦牟尼四個字中,故稱為萬德洪名。
‘娑婆世界’,就是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梵語‘娑婆’,華言堪忍。謂這個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痛苦,而不愿出離三惡道的痛苦。或因轉世為人,已不能記憶;就現在人道之中,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交煎,親身體驗,應不忘記!但是堪能忍受痛苦,而不愿出離。或因未聞佛法,而不知苦樂。既聞佛法,而又聞到凈土法門,就應愿離娑婆,求生極樂。我佛慈悲,苦口婆心,再說明娑婆世界是如何的痛苦,極樂世界是如何的快樂,為什么不愿出離娑婆,而求生極樂呢?此為娑婆眾生‘剛強成性,難調難伏’之故!
‘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濁惡世’者;‘濁’是渾濁不清,‘世’即世界。世界本無濁惡,因有下面所說之五種濁,而變成五濁惡世。
第一、劫濁:梵語‘劫波’,華言時分,按現在來講,就是時間。在娑婆世界沒有好時間,因為有下面四種濁,把清凈的時間,變成渾濁的時間,故名劫濁。
第二、見濁者:即有身、邊、邪、見取、戒禁取等五種知見渾濁不清,故名見濁。一、身見:由妄執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之身體為‘我’,而起的知見,故名身見。我們的身體,本來污穢充滿,常流不凈之臭皮囊;但因起了我見,執著是我,反而愛護的無微不至。總想多得享受,由此而起貪欲心。貪得不順利,便起嗔恨心。不應貪而貪,不應嗔而嗔,這就是愚癡心。貪嗔癡一起,總名起惑。由起惑而發動身口名曰造業,由今生起惑造業,來生決定受苦報。再由來生受苦報時,又起惑造業。因此生死輪回,受苦無窮,推究原因,皆因‘身見’而起的。二、邊見:即‘斷’‘常’二見。或執斷的一邊,或執常的一邊,各執一邊,故名邊見。執著邊見的人,皆不相信有來世果報,執斷見的人,認為人死了就斷滅了,沒有來生來世。執常見者,認為人死之后,仍轉世為人,生生世世永遠為人,不信有天道、阿修羅道及三惡道。執著斷常二見,對社會有何弊害呢?這二種人,皆不相信‘今生造因,來生受報’。例如,執斷見的人,造一切惡業,世間法律最重者處以死刑,但他并不恐怖。他會說,人總要死一次的,死了就算了,有什么可怕的。執常見者,無惡不作,處以死刑,并不恐怖。他說,死了之后,再過二十年,仍然是這樣高大,有什么好可怕的。因法律不能鎮壓,他們就任意作惡,自害害人,擾亂民安,危及國家社會,其關系甚為重大!三、邪見:不正謂之邪。身見、邊見皆非正見,悉應謂之邪見,何以第三另標邪見呢?須知第三獨標邪見者,乃是撥無因果之大邪見。這種人絕對不相信因果,他認為眼見有很多作惡的人,享受富有之樂;反而有很多行善的人,卻遭受貧窮之苦,還有什么因果報應可談呢!我們要知道,因果是通三世的,現在享受富有之樂的人,是前世所造的善因,今生才得到富有之樂果。可惜,他不知道依福培福,反而依福作惡,來世決定受苦。現世受貧窮之苦的人,是因為前世沒有培福,所以今生才遭受貧窮之苦。幸而他在惡劣的環境中能以行善,來世決定享受富有之樂。更要知道,果報有三種:一、今生報。二、來生報。三、多生報。今生報者,所造善業、惡業之力強,今生即受到善報或惡報。來生報者,今生所造善業、惡業之力不太強,須要等到來生方受果報。多生報者,今生所造之業因,來生因緣未能遇合,要等到多生,方能受報。例如,今生你害死一個人,來生他應該害死你。但因彼此都在流轉生死,就算都轉世為人,但以所生的地方不同,亦不能受報。須要等到第三生、第四生乃至多生,會到面時,方能受報。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遇會時,果報還自受’。尤其要知道‘一切法唯心造’的道理,現在是二十世紀末葉,多數人皆信現實,不信來生。由眾生之心力所感,將‘來生報’及‘多生報’,悉皆變為‘現世報’,造了善業,很快就得到善報。造了惡業,很快就得到惡報。因果報應擺在眼前,還能不相信嗎?四、見取見:如世間哲學家,見到一部份道理,就認為見到全部份的道理。‘見取見’者,上面這個‘見’字,是他‘見’到一部份道理。中間這個‘取’字,是他取著不舍。下面的‘見’字,因他見到一部份道理,取著不舍,以偏蓋全,而生出一種知‘見’,故名見取見。五、戒禁取見:如世間一切外道,各有其戒條,他認為他們所定的戒條,是最完善的。因此取著不舍,而生出一種知見,故名戒禁取見。以上五種見,名曰‘五利使’。‘利’是銳利,生起來很快,斷除亦很快,故名五利使。
第三、煩惱濁:昏煩惱亂,故名煩惱,亦有五種:一、貪欲:遇到財、色、名、食、睡的境界,便起貪欲。一、嗔恚:遇到不順利的境界,便生嗔恚。三、愚癡:一切正當道理,全不了解,故名愚癡。四、我慢:他認為他是最高最大,任何人都比不上他而看不起別人,故名我慢。五、疑惑:對于佛理,不是不信,因為多疑之故,而不能決定相信,故名疑惑。以上五種名曰‘五鈍使’,‘鈍’是遲鈍,此五種煩惱生起時,是慢慢生起,斷除時亦須慢慢斷除。五利使、五鈍使,名曰‘十使’,使者驅使之意。由這十種煩惱,驅使眾生起惑造業,流轉生死。在生死道中,眾生自己毫無主宰,實在太可憐了!
第四、眾生濁:由五陰等眾法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六道凡夫,皆名眾生。現在專講人道的眾生,乃由粗陋弊劣之五陰而生。舊譯‘五陰’,新譯‘五蘊’。‘陰’者,積集之義;‘蘊’者,和聚之義。由色、受、想、行、識等五種法,積集和聚而成為一個眾生。一者色陰,質礙為義,乃是我們的外身,有體質,有阻礙,可以看見,可以觸到,故名色陰。二者受陰,領納為義。可以領納受用苦樂之境,故名受陰。三者想陰,取像為義。事境雖然過去,但仍然想到‘過去之境’,故名想陰。四者行陰,遷流為義。妄念遷流,從無止息,故名行陰。五者識陰,了別為義。對于一切事理,可以了別識知,故名識陰。受想行識四陰,乃總說我們的內心,有這四種作用。我們的五陰粗陋弊劣,所以名曰粗弊五陰。
第五、命濁:生命短促謂之‘命濁’。人的壽命不過百年,就讓你活到一百二十歲,仍然是生命短促。在這百年之中,少年青年很少聞到佛法,壯年雖然聞到佛法,仍未發心修行。到了晚年,真要發心修行時,可是歲數已經盡了。就算不墮三途,幸而仍得為人,但是能否聞到佛法,能否發心修行,還成問題!因此,生命短促,名曰命濁。
上面所說五濁,有兩層因果;見濁、煩惱濁為‘因’,眾生濁、命濁為‘果’。見濁乃至命濁為因,結成劫濁為果。以上是消文,以下是釋義: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如我的‘我’,是釋迦佛的自稱,像我在前面稱贊那六方諸佛不可思議的功德。而這六方諸佛,都在其本國宣揚阿彌陀經,使其國土的眾生,都相信這部阿彌陀經。這就是他們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贊嘆他們,這六方諸佛像我一樣贊嘆他們的贊嘆我。這是諸佛互相稱贊,佛門里有句話,‘要得佛法興,還得僧贊僧’,佛法要興隆,還得出家人贊嘆出家人。經上佛與佛的互相贊嘆,就是要給我們做榜樣的,也是要令眾生起信仰心。僧贊僧,就是要眾生信仰僧寶,因為僧寶是住持佛法,弘揚佛法的人。若是沒有僧寶,佛寶和法寶就無法住世了。所以要佛寶和法寶興隆,就必須僧贊僧!這是文外之意,帶著勸導。前面六方諸佛,包括十方諸佛,他們都轉加贊嘆我們釋迦佛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而作是言’,他們都這樣講。下面就是諸佛贊嘆的話,‘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贊嘆釋迦牟尼佛的功德不可思議,他能做甚難希有的事情。‘希有’就是少有,‘能為’就是能做,什么是最難做,又最少有的事呢?‘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第一種難,五濁惡世修行用功實在不容易,釋迦牟尼佛居然就在五濁惡世里,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在五濁惡世里成了佛。這不是難上之難,希有中的希有嗎?所以稱為‘甚難希有’。
另外還有一種難,‘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個難信之法,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圓證三不退,一生補處,圓成佛果,這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我們信了佛法,就要修行用功,要能斷煩惱。要想斷煩惱,必須修行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這些漸次法門,眾生容易相信。修凈土法門,只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圣號,生到極樂世界煩惱就能斷盡,這是眾生難信的。但是,釋迦牟尼佛甚難希有,能為世間的眾生說此難信之法,所以六方諸佛都贊嘆釋迦牟尼佛。以上把‘丁一、諸佛轉贊’講完了,現在接講‘丁二、教主結嘆’。
丁二、教主結嘆
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這是我們的本師教主總結起來贊嘆。還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諸佛所贊嘆我的話,都是誠實之言,你們也應當知道我在娑婆世界行此難事。什么難事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第一、能在五濁惡世里成佛,是為甚難。第二、教導眾生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于把無始劫以來的生死了脫,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為什么世尊要自己贊嘆自己呢?這是要我們知道,釋迦佛大慈大悲,為度脫娑婆世界的苦惱眾生,在五濁惡世里成佛。而且專為末法時代的眾生,說持名念佛法門,能以斷除煩惱,了脫無始劫以來的生死,一生成佛。我們讀經至此,應該涕淚悲泣,感念佛恩深厚!應立即堅定信心,發愿念佛,求生極樂。見佛聞法,證無生忍,還入娑婆,弘揚凈土法門,普度眾生,皆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以報佛恩!
現在將‘勸行流通’全部講完,合前面的‘勸信流通’、‘勸愿流通’就是將‘乙一、普勸’一科講完了。
乙二、結勸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此科總結起來再勸我們。‘佛說此經已’,即釋迦佛把阿彌陀經講完了。‘舍利弗及諸比丘’,舍利弗是當機者,及諸比丘者,即除了前面講的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之外,還包括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一切世間的眾生都包括在內,還有天眾、人眾、阿修羅眾等。梵語‘阿修羅’,華言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故名非天,是三善道之一。六道的眾生里,只有三善道的眾生能來聽經。三惡道的眾生被惡業系縛住了,沒機會來聽經的。‘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大家聽完了這一部阿彌陀經,皆大歡喜,生起信心,而受持凈土法門。‘作禮而去’,大眾都起來頂禮謝法。‘而去’,到那里去呢?都一心念佛去了。講到這里把阿彌陀經全部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