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彌陀蓮社>>五經講座>>佛說阿彌陀經講義02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02
        2006年06月21日15:16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3613 字體: 繁體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02

        文珠法師講述

        2002年4月于湛江市福壽山玉佛寺

        e風樹法音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極樂世界,不但有情聲音微妙,無情所發出的聲音,亦非常微妙。故當輕清柔和,不徐不速的微風,吹及諸寶行樹,諸寶羅網時,亦發出微妙的音聲。此種音聲,尤如百千種音樂,同時演奏,豈止美妙之極,簡直是微妙不可思議。

        幽雅曰微,說法曰妙,由于寶樹羅網發出的音聲,不但幽雅,而且能演說正法;不但贊佛,福慧雙足;同時贊法,能治心病;而且贊僧,信解行證,能作眾生的模范。是以極樂國土眾生,聞如是微妙的音聲,自然皆生起稱念三寶之心。

        有情說法,理所當然,何以無情,亦能說法?楞嚴經言:‘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讀此,可知眾生內的身心,外的器界,情與無情,原屬一體;十二類生,固然是因為眾生迷真逐妄而有,山河大地,亦無非是因迷而成。迷則情與無情,自他分隔,悟則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所以古德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釋尊于此重結,極樂國土依報的功德莊嚴。由于阿彌陀佛,因中發清凈愿,修清凈行,果上感得極樂國土,六塵依報,悉皆清凈莊嚴。念佛之人,若能三業清凈,專誠持名,一心不亂,不但得生凈土,分享阿彌陀佛,唯心所現的極樂國土,依報莊嚴;同時極樂就在當念,凈土便在眼前。故釋尊說:‘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3)顯正報功德莊嚴

        1.顯化主功德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初四句,是征釋佛名,以顯示極樂國土,不但依報莊嚴,正報亦是莊嚴無比。正報有主有伴,主是阿彌陀佛,伴是諸大聲聞弟子,及諸菩薩眾。這段經文,是顯示化主的功德。

        梵語阿彌陀,譯名:無量光、無量壽。釋尊先征詢舍利弗的意思如何?為甚么極樂世界的教主,號名:阿彌陀?繼而告訴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諸佛法身與報身的光明,是無量之無量;應身則要視其所教化眾生的根機大小而決定。有光照一由旬,有光照十由旬,百由旬…不等,都是有限量之無量。唯獨阿彌陀佛,因中發愿:‘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因此,阿彌陀佛應身光明,亦能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故佛的別名是:‘無量光’。

        佛佛道同,等無差別。諸佛的法身,以理為命,故其壽命,是無始無終;諸佛的報身,以智慧為命,故有始無終。至于諸佛的應身,則以因緣為命,壽命光明,皆視所教化眾生的根機而定。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三愿是:‘設使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又第十五愿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不愿,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所以極樂國土,不但教主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即使是生彼國土的眾生,不管是圣是凡,壽命亦悉皆無量。故經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梵語阿僧祇,譯名無央數。是印度十大數字的第一位。其次是阿僧祇之阿僧祇,是無量。三、是由無量之無量為無邊。四、以無邊之無邊為無等。五、以無等之無等為不可數。六、以不可數之不可數,為不可稱。七、以不可稱之不可稱,為不可思。八、以不可思之不可思,為不可量。九、以不可量之不可量,為不可說。十、就是不可說不可說。雖然是:不可說不可說,但仍然是有數可計,是有限量的無量。

        今極樂國土,佛及其人民的壽命,是以阿僧祇劫計算,有無量無邊之阿僧祇劫;但阿僧祇劫既然是有限量之無量,故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后,佛亦滅度。阿彌陀佛的應身入滅后,正法住世,亦復無量劫,及其正法上半夜滅盡時,觀世音菩薩,即補其處,于下半夜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名眾寶普集莊嚴。佛壽命與正法,亦無量劫。

        普光功德山王如來的正法滅盡,是夜大勢至菩薩,即補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壽命亦無量。雖然諸佛的應身,是有量之無量,但佛既證法身,則三身不異,法身報身,既是無量之無量,應身亦可以說是:無量之無量。

        又眾生本具的實相理,就是無量壽。眾生本具的般若智,就是無量光。由于一心不亂,稱性稱念:無量光佛,無量壽佛,故得與自己本具無量壽、無量光的實相理與般若智相應。如是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故能見十方諸佛,感得壽命無量,于最后生,圓證三不退轉。

        阿彌陀佛壽命無量,光明無量,釋尊已經告訴舍利弗。但阿彌陀佛,是甚么時候成佛,成佛已經多久呢?釋尊再告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

        十方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就是最初一次成道;跡,是最初一次成佛之后,隨機應化的事跡。如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中釋尊自說:我實成佛已來,塵點劫數。而今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道場,成正覺,轉法輪,皆是應化的事跡。今阿彌陀佛于極樂世界成佛,若依據諸經記載,該是最初成道。

        佛說無量壽經言:過去久遠劫前,有性自在王佛出世,時有國王,發無上心,棄國捐王,行作沙門,名法藏比丘;當時于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愿,莊嚴佛土,成就眾生。今極樂國土,依正莊嚴,悉如本愿。

        在佛說無量壽經中,阿難問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其佛世界名曰安樂’。阿難又問,‘其成佛以來,為經幾時?’佛言:‘成佛以來,凡歷十劫。’

        悲華經中亦記載:‘無量劫前,有寶藏如來應世,時有轉輪王名無諍念,供養寶藏如來,并于佛前發愿,愿成佛時,國中成就種種莊嚴。佛與授記,過恒沙劫,于西方世界作佛,國名安樂。’今阿彌陀佛,就是當時的無諍念轉輪圣王。

        法華經說:‘大通智勝如來時,有十六王子出家,凈修梵行,勤求無上菩提。佛滅度后,常樂受持妙法蓮華經,后皆成佛。’今阿彌陀佛,就是當時十六王子中的第九王子。此外,其他諸經,亦多記錄,阿彌陀佛,因中出家修行,發菩提心,嚴凈國土的行愿。由是推之,今番成佛,該是最初的本門。或許,亦有經典記述,阿彌陀佛,今次成佛,屬于跡門。恕筆者孤陋,末敢謬下斷言。

        梵語劫波,譯名時分,有大劫、中劫、小劫,三種。從人壽十歲開始,過一百年增一歲,如是遞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則過一百年減一歲,如是遞減,減至人壽十歲。如是一增一減,名之為一小劫。積二十小劫為一中劫,經過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經言:‘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是借用娑婆世界的劫數,說明阿彌陀佛成佛的時間。即是說:阿彌陀佛成佛已來,在娑婆世界來說:已經是過了十番成、住、壞、空的劫數;但極樂世界,依然如故,絲毫未損,更無所謂成、住、壞、空。其教主阿彌陀佛,仍然是在繼續說法,于其中間,亦無所謂:生滅去來,是何等的安穩而快樂?何況這樣安穩快樂的環境,將繼續維持至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后。可知極樂世界,不止是個安隱而又快樂的凈土,而且是長時期有佛住世,宣說妙法;僅憑這一點,我們就應該發愿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了。

        2.顯化伴殊勝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聲聞弟子,是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小乘圣人。但此等阿羅漢,并不是一般的定性聲聞,而是初習小乘,后專修凈土法門;臨命終時,又能回向無上菩提,發愿往生,常隨佛學,自覺兼他的不定性聲聞。佛順其機,為說三十七道品,令斷見思,得三不退轉。這種有情亦有無量無邊之數,實非一般算數計量,所能知其確數。故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菩薩,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圣人,而且都是別教或圓教的菩薩。因為藏教或通教菩薩,不聞他方佛名。今此等諸菩薩,因聞佛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由是信愿往生,當然不是藏、通二教的菩薩。何況極樂世界,諸菩薩眾,皆能分身十方,見佛聞法,上求下化?

        觀無量壽經說:上品上生者:‘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若非圓教菩薩,焉能臻此?即使是下品下生:‘往生極樂世界,千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可知往生極樂國土的眾生,大乘根性的人居多。故佛說:‘諸菩薩眾,亦復如是。’亦如聲聞眾之無量無邊,亦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此總結極樂國土,正報功德,若主若伴,無不莊嚴。‘成就’,指阿彌陀佛國土,是由佛的愿行所成就。‘如是’,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無量壽經說:‘我作佛時,剎中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由于阿彌陀佛因中發愿如斯,今因圓果滿,成就的化主與化伴,悉皆功德莊嚴。故說:‘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二)別明凈土殊勝勸發愿

        (1)生者得不退轉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眾生生者,可分四土。若但持名念佛,末斷見思煩惱,位居縛地凡夫,由于一心執持圣號,六字分明,不但口念心亦念,心口相應,雖然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但有天人,無四惡趣)蓮華托質,直待華開見佛,方悟無生。

        若能一心系念彌陀圣號,凈念相繼;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無間,直至一心不亂,自然可以斷見思煩惱,橫超三界分段生死,位居不定性聲聞,而得往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蓮華化生,見佛聞法,悟無生忍。

        若能由事相一心不亂,進入理性一心不亂,深達能念之心自性本空;所念之佛了無可得,故不著于有念。雖然,但能念之心,靈明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故不落于無念。如是能念心外,無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能念之心,能所雙亡,心佛一致。至此,不特斷界外塵沙,更進而斷除四十一品無明,位居等覺,則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金色蓮華為父母。

        若能百尺竿頭重進步,斷盡四十二品無明,生、住、異、滅四相,滅相續心,破和合識,法身畢露,即生極樂世界,常寂光土,上上品蓮華化生。

        阿鞞跋致,譯名不退轉。不退轉有四:

        一念不退:念佛之人,由事相一心不亂,進入理性一心不亂,破無明,顯佛性。正因佛性顯,則理心發,證法身德;了因佛性顯,則慧心發,證般若德;緣因佛性顯,則善心發,證解脫德。如是圓顯三佛性,圓發三心,圓證三德,開佛知見,生實報土上上品,分證常寂光土,是念不退。

        二行不退:念佛之人,不但斷見思煩惱,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更能進而回小向大,從空出假,涉俗利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生實報土,分證常寂光,不退菩薩為伴侶,是行不退。

        三位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必須斷見思,破我執,證真諦,位居二乘,方得位不退。但往生極樂,不一定要斷惑證真,但能一心念佛,乃至臨終十念,亦可往生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即可永離退墮之緣,直至華開見佛,念念求成佛道,是念不退;常聞佛法,樂修大乘,便證行不退;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位不退。

        四畢竟不退:指普通一般眾生,不管是有心或無心,無論是一心或是散亂心,但能一稱彌陀圣號,或一念他方佛名,皆是成佛的真因,甚或但聞他人稱念佛號,亦種善根。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如佛在世時,有一老人,八萬劫前,身為樵夫,因畏老虎扒樹避之,虎從樹下經過,由于恐怖,不覺稱念‘南無佛’。謹此一念善根因緣,終于八萬劫后,得遇釋尊,聞法得度,就是畢竟不退。

        經言:‘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指四種不退中的前三種:念不退,行不退,與位不退。

        彌陀疏鈔說:有五種因緣故得不退:

        一、彌陀大悲愿力攝持,故不退。

        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故不退。

        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

        四、純以諸菩薩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

        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

        又阿彌陀經通贊疏中:‘問:生居凈土,何故不退?答:無五緣故:一無病苦纏故,二無違行故,三常誦經法,四常營善事,五長和順無諸違諍,所以不退。’

        一生補處,是圓證三不退的別名。圓證三不退的菩薩,盡此一生,就可以補佛之處,就可以成佛。如娑婆世界的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天內院,侯補佛位。又如極樂世界的觀音菩薩,現輔助阿彌陀佛,教化度生,候補阿彌陀佛之處。大勢至菩薩,候補觀音菩薩之處,此外,其他凡是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得三不退轉,位居一生補處的菩薩。因為彼土眾生,壽命特別長,故多能于一生之中,成辦佛事,能于十方世界,候補作佛。

        楞伽經說:‘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菩薩,不但其數甚多,而且非一般算數或譬喻之所能知之。故經言:‘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此正顯示極樂凈土的殊勝,不但佛光無量,佛壽無量,佛的弟子無量,而且佛弟子中,證三不退轉,又可以一生補佛之處的菩薩亦無量。如斯勝境,我們當然應該發愿,往生彼佛國土。

        (2)與諸善人聚會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我們既然得知極樂國土,不但依正莊嚴,同時眾生生者,皆證三不退轉,皆一生成辦佛事,位居補處,就應該及早發愿,往生彼國,以分享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美妙。否則,聞而不信,或信而不愿,或愿而不行,豈非辜負釋迦世尊,無問自說的初衷,及其拔苦與樂的悲愿?故釋尊于此,特別提出勸導:‘眾生聞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為甚么呢?因為往生極樂國土,即‘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如是’,指前文所說,眾多一生補處的菩薩。能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善人,都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故言:‘諸上善人’。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視為勝友。’環境如斯,何等美妙而殊勝?我等若想享受如斯微妙勝境,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除了信、愿之外,還需要精進念佛。古往今來,一心念佛,臨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多如雨點,不勝枚舉。

        晉朝慧遠法師,一生力倡凈土法門,自行化他。特別于盧山,結茅蓬領眾念佛,澄心系想,日夜無間。十九年后,于般若臺,見阿彌陀佛,身遍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及諸菩薩眾。佛言:我以本愿力故,來安慰汝;汝七日后,當生我國。至期,即端坐而逝。

        唐朝善導大師,亦倡導凈土法門,自行化他,每念佛一聲,則有一光從其口出,念佛十聲、百聲,光亦如是。故其居處,常光明滿室,當時的皇帝聞知其事,特名大師所居之處為光明寺。后自知時至,于柳樹上端坐而化。

        又懷玉禪師,臺州人,精進念佛,常坐不臥,曾誦彌陀經三十萬遍。一日,見西方圣眾,多如恒河沙數,有人手執銀臺,從窗而入。師說:我一生精進念佛,誓取金臺,為何只得銀臺?銀臺遂隱,玉師感激,倍加精進。三七日后,見佛滿空中,即對弟子說:金臺來迎,我要往生凈土了。即含笑合掌,念佛而逝。

        (三)正示持名功德令修證

        (1)善根福德因緣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甚么是善根?菩提正道,是成佛的親因,就是善根;甚么是福德?六度萬行,是成佛的助緣,就是福德。二乘圣人,但求自利,得少為足,不再發菩提心,廣度眾生,是善根少。人道與天道眾生,雖然有人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但不知回向無上菩提,只求人天福報,屬于有漏善業,是福德少。凡是少善根,少福德之人,都不可能往生極樂國土。

        唯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又能稱性念佛,求生凈土的眾生,始可往生。因為稱性念佛的人,能夠圓滿具足五種菩提心,是善中善;稱性念佛之人,一稱彌陀圣號,即眾德俱備,統攝萬行而無遺,是福中福。

        念佛人求出生死輪回,往生彼國,見佛聞法,得無生忍后,再來娑婆世界,廣度眾生,滿菩提愿,是發心菩提。持名念佛,正念相繼,能夠斷除妄想,自然降伏煩惱,是伏心菩提。持名念佛,心口相應,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了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明心菩提。念佛人速得無生忍,疾出生死,證一切智,是出到菩提。持名念佛,圓證三不退轉,一生即可以補佛之處,將來必定成佛,是無上菩提。大悲經言:‘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所以修持念佛法門的人,是善中之善。

        稱揚諸佛功德經中說:‘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三途,命終之后,往生彼剎。’大智度論亦說:‘譬如有人,初生墜地,即能日行千里;滿一千歲,七寶奉佛,不如有人,于后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可知持名念佛,是福中福。

        善中善是多善,福中福是多福;一定要多善多福的人,然后可以往生極樂國土,所以釋尊告訴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2)持名念佛功德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宿植善根,敬信三寶,心地善良的男女,包括出家及在家的四眾弟子,乃至六道眾生中的善類,凡有福德因緣,得聞阿彌陀佛名,即生信心,執持名號的有情。執持名號,是四種念佛法門中的持名念佛。修行人能夠專心一意,執持阿彌陀佛的圣號,不但口念,心亦念,心口相應,凈念相繼,即是持名念佛。

        其次是于靜室中,設置佛壇,供奉西方三圣的圣像,口念彌陀,目注圣像,如法華經云:‘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是觀像念佛。

        若然口念彌陀,心中觀想,彌陀圣眾,相好莊嚴,同時觀想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如佛說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種觀想,是觀想念佛。

        若能在觀想念佛的同時,又能明白極樂國土,唯心所現;雖然依正莊嚴,但不離人心當念;能念的我,所念之佛,形相雖殊,理性無二。如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即事即理,即心即佛,心佛不二,是實相念佛。

        釋尊告訴舍利弗:若有善根深厚,福德殊勝的善男子,或善女人,如有機會,得聞阿彌陀佛的圣號,就能夠執持名號,專心系念,行念,坐亦念,晝念,夜亦念,行住坐臥,晝夜六時,無時不念,無刻不念,念念相繼,念念無間,如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但得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便現在其前。

        七字,是人間最歡喜運用的數目,例如:世界各地,皆規定七天為一周,周一至周六辦公,周日例必休息。即使是學佛的人,修持佛法,亦喜歡以七日為期,念佛是七日,拜懺是七天,或三七二十一天,念經持咒,少則七遍,多則或二十一遍,或七七四十九遍。

        鼓音聲經言:‘令念彼佛名號,七日七夜,六時禮拜。’賢愚經亦言:‘持戒專念七日,亦得往生。’今釋尊勸導眾生,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亦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乃至七日,以求一心不亂。

        眾生根機有利鈍,業障有淺深,有人念佛一日,即得一心不亂;有人念二日,或三日,甚至要七日,始得一心不亂。當然亦有人念七七四十九日,或四十九月,四十九年,甚至終其一生念佛,亦未必得一心不亂者。此中若一日至七日,只是舉其大概而言。

        佛說無量壽經,則定十日為期。如經言:‘齋戒清凈,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命終必生我剎。’

        鼓音王經說:‘若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

        般舟三昧經,則定九十日。經言:‘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

        文殊般若經說:‘九十日端坐西向,專念于佛,即成三昧。’但阿彌陀佛,因中發愿:‘一心系念于我,雖止一晝夜不斷,必生我剎。’故時間的長短,不是問題,問題是在于念佛的人,是否能夠一心不亂。如果能夠一心不亂,即使是少至十念,亦可以往生佛國。

        一心有二,若一心系念佛號,句句分明,念念無間,行住坐臥,唯此一念,更無異念;如是斷見思,伏塵沙,謂之事持一心不亂。若能凈念相繼,都攝六根,稱性起念,全念契性,無能念之心,無所念之佛,能所雙忘;心佛一如,斷無明,舍二邊,證中道,此即是理持一心不亂。

        利根眾生,執持彌陀圣號,一日或二日,便得一心不亂;鈍根之人,必須經歷多日,甚至七日,始得一心不亂。或利根者,經于七日,端坐一心,終不散亂;而鈍根者,僅六日、五日,甚或僅得一日,便起散亂。

        又利根者,不但可以事相一心不亂,而且能夠由事入理,契證真如,得理性一心不亂。而鈍根之人,僅得事相一心不亂。故一心不亂,是要視念佛之人,其根性利鈍而定。

        在大乘起信論:以三心論一心不亂:

        一是直心,正念真如。則此一心不亂,不落有念,不落無念,不著二邊,全歸中道。

        二是深心,能樂集諸善法。則此一心不亂,六度齊修,萬行具足。如那先經云:‘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

        三是大悲心,能廣度眾生。則此一心不亂,自性眾生悉皆得度。念佛之人,既能正念真如,修行六度,廣度眾生,正是往生凈土之真因,臨終必得佛來接引往生的勝果。

        稱揚諸佛功德經說:‘若有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其人命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住其人前。’

        鼓音王經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住其人前,令其得見’

        觀無量壽經言:上品上生者:佛與圣眾,持金剛臺,至行者前,授手迎接。上品中生者:佛與圣眾,持紫金臺,至行者前,授手迎接。上品下生者:佛及圣眾,持金蓮華,來迎此人。

        中品上生者:佛與比丘,放金色光,至其人所。中品中生者:臨終見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乃至下品上生、中生,亦見化佛來迎。

        下品下生,亦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經言:‘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

        界內眾生(凡夫),有我執顛倒;界外眾生(二乘圣人),有法執顛倒。念佛之人,若能降伏我執,則臨命終時,心無我執顛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

        若斷我執,伏法執,則臨命終時,心無我執或法執顛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

        進而斷無明,除法執,證法身,則臨命終時,必無我法二執之顛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實報莊嚴土,以及常寂光土。

        志眼法師說:‘往生一門,有二凈業,一曰正觀,默照本心也。二曰助行,備修萬善也。二事俱得,則了達四士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速作三土之因耳’。此言正觀:指實相念佛,即是理性一心不亂。言助行:是持名,觀像,觀想念佛,即是事相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則無界外顛倒;事相一心不亂,則無界內顛倒。如是二倒亡,三惑凈,四土現,當然往生極樂。故經言:‘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教認為人之將死,其一生所作的善業或惡業,俱時頓現。于時隨業所牽,上升下墮,皆不能自主。臨命終時,若上身暖,下身冷,必然輪回三善道:反之,則必墮三惡道。

        古德言:‘佛頂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在兩膝,地獄腳板出。’普通人死后,在七七日中,若得孝子賢孫,請高僧誦經超度,或得消除業障,上升不墜。若是一心念佛的人,臨終得見西方勝境,佛及圣眾,現在其前,身無痛苦,心不顛倒,先從下身冷起,漸至全身,唯頭頂暖,直至第八阿賴耶識,最后從頂門出。不經中陰身,于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國土,托質寶蓮,自然化生,不由胞胎,不假乳養;得清虛之身,相好具足,不分男女,純大丈夫相。隨其功德行愿之勝劣,及其斷除煩惱的淺深,以定其品位的高下,及有四土圣凡之區別。

        (3)應當發愿往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

        佛說:‘我見’,非一般凡夫俗子之肉眼,或天眼所見,亦非二乘慧眼,或菩薩法眼所見,而是釋尊佛眼照見。

        ‘是利’非指人間一般名利,而是持名念佛,一心不亂,即可橫出三界,頓超惡世,得生極樂國土,圓證三不退轉,得一生補處之利。

        釋尊垂跡娑婆,示現八相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所開示的法門,何止八萬四千?但大都觀機設教,多*自己努力修持,直至惑業凈盡,方了生死。否則,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唯有凈土法門,不獨三根普被,利鈍兼修,且契理契機,至圓至頓,由自己努力之外,還可以憑籍佛力加被護念。是以念佛的人,但能具足信、愿、行三種資糧,即可投入阿彌陀佛,大誓海中,借助佛力慈悲接引,帶業往生。自此了生脫死,一生成辦佛事,其利益之大,不可以言宣,是以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馬鳴、龍樹諸大菩薩,皆以凈土法門,自行化他。

        特別是普賢菩薩,雖然教人發菩提心,修行十大愿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但最后仍然勸人發愿:‘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又說:‘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中國歷代高僧,如善導大師,藕益大師,永明延壽大師,以及近代印光大師等,皆力倡凈土法門,勸人念佛,求生凈土。特別是永明延壽大師,深恐后學,不明宗要,特別創作四料簡偈,使一般修學佛法的人,知所趨向。

        其偈一:

        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

        禪是禪定,六度之一,但憑自力修持。凈是凈土法門,憑借佛力資助。意思是說:諸修行人,除了依照釋尊的教導,修習各種禪定,實踐六度四攝等法門,自行化他之外,更要進修凈土法門,一心念佛,就是‘有禪有凈土。’

        禪凈兼修的人,必然智慧超越,辯才無礙,威名遠播,邪魔外道聞名膽喪。故說:‘猶如戴角虎’。

        禪凈雙修之人,既然可以隨機說法,接引后學,是世間人天的導師;臨命終時,必然蒙佛接引,上品上生,一彈指頃,往生極樂,花開見佛,悟無生忍,不獨:‘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托’,還能夠現身百界作佛。如是積功累德,趨向菩提,便可以橫出三界,直超諸位,進入等覺,補處作佛。所以說:‘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其偈二: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意思是說:學佛的人,雖然未能夠修習禪定,未得明心見性;亦未廣學佛法,自利兼他。但能信心念佛,專修凈土法門,志誠懇切,求生西方,乃至臨終十念,一心不亂,決定蒙佛接引,得生極樂。故說:‘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

        即使是下品下生,終有一天,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如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言:‘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成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其偈三: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磋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學佛人憑自己努力修習禪定的功夫,是可以明心見性;或讀誦大乘經典,亦可以明白第一義理。不過,開悟明理易,斷惑證真難。惑業未盡,生死末了,一旦命終,前陰已盡,中陰現前,若無佛力接引,帶業往生極樂,必為往昔善惡業力所牽,或投牛胎,或入馬腹,上升下墜,不能自主,唯有隨業受報。縱得為人,尤為隔陰所迷,不識再接再勵,進求佛道,自此,沉溺生死業海,求出無期。

        昔日,有草堂青禪師,是一位解行并進的高僧。常受曾姓婦人四事供養,內心非常感激,對曾婦說:‘老僧與夫人作子’。后見宰相告老返鄉,十分榮耀,心為之動。不久,曾姓婦人生一子,使人看草堂禪師,見已坐化。此子年少聰敏,早登科第,以前世之禪功,換來今生皈富貴。后位居宰相,即歷史上有名的曾魯公。

        又唐朝有一位圓澤和尚,是能知過去未來的高僧,受知交李源之聘,出任慧林寺住持。數年后,李源邀圓澤共朝峨眉山,圓澤要取道經陜西,過京師,到峨眉。李源以辭官以來,久絕人事,不欲入京,要從荊州水道行。圓澤即知此去,不能再回,但不宣布,唯寫遺言,夾于經中,遂與李源乘船而去。

        至荊州上游,將進險峽,末暮即停,忽見一婦人在江邊汲水,澤望見而泣曰:‘吾不欲取道經此,正是怕見此婦,此婦懷孕已經三年,候我為子,不逢則已,逢則難逃,非為其子不可。三日后,請來見我,以一笑為信。過十三年中秋之夜,當在杭州天竺寺外,葛洪井畔相見。’說畢沐浴更衣,端坐而逝。

        婦人果然即生一子,三日后李源至其家視之,嬰兒直的一笑,李源遂將此事告訴他的父母。及回慧林寺,見經中夾有預立遺言,益信彼為得道高僧。十三年后,應約赴杭州,于葛洪井畔,聞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情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易性常存’。李源聞言,知是故人來,遂與之相問,談敘既畢,又唱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游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

        圓澤和尚,修行致通,尚且不免被業力所牽,何況我們凡夫俗子,豈能只憑一己之力,便可以了生脫死?還是及早念佛,希望佛力接引,帶業往生,來得直接隱當。

        其偈四云:

        無禪無凈土,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恬。

        無禪無凈土,不止是說不知修行的惡眾生,亦包括一般隨緣學佛,或是身雖出家,而心不入道的人。既然不能專修禪業,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不肯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仰仗佛力,帶業往生。唯有隨緣終日,但憑散心修持,僅得人天福報,結果,隨業升沉六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故說:‘鐵床與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恬。’

        在印光大師法語錄中記載:‘在乾嘉年間,有三位禪僧,結伴為同參,死后,一生江蘇,為彭蘊章;一生云南,為何桂清;一生陜西,為張費。三人惟彭能記憶前生的事,后入京會試,俱見二人,遂說前生為僧事;二人雖不記得,亦一見如同故人,成莫逆之交。殿試,彭中狀元、何榜眼、張傳爐。彭曾放過主考學臺,然頗貪色,后終于家。何桂清則作南京制臺,洪楊作亂,失南京,被清帝問罪死。張費尚教過咸豐皇帝書,回回作反,騙去殺之。此三人,已經不是平常的僧人了,可惜不知求生西方,雖得些洪福,二人不得善終;彭竟貪著女色,下生后世,恐更不如此生矣。

        蘇州吳隱之先生,清朝探花,學問、道德、相貌俱好,民國十年朝普陀,晤我(印光大師)自言:前生是云南和尚,因是燒香過客不能多敘,亦未詳問其因由。十一年,余往揚州刻書,至蘇州一弟子家,遂訪之,以為其夙因未昧,及見而談之,則已完全忘失,從此不再來往。及十九年,余閉關報國寺,至十一月,彼與李印宗、李協和二位來,余問:汝何以知前生是云南僧,伊云:我二十六歲時,作一夢,至一寺,知為云南某縣某寺,所見之殿堂房舍,樹木形狀,皆若常見,亦以已為僧。醒而記得清楚,一一條錄,后一友往彼作官,特去一對,絲毫不差。余曰:先生今已八十歲,來日無多,當恢復前生和尚事業,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負前生修持之苦功。伊云:念佛有甚么稀奇。余曰:念佛雖不稀奇,世間無幾多人念。頂不稀奇之事,就是吃飯,但全世界無一人不吃飯,此種最不稀奇之事,汝為何還要做?伊不能答,但仍不以為然。轉問其他二位:君等念否?答曰:念。伊仍無下語。終不肯念,至十二月三十日夜,將點燈時,去世矣,恰滿八十歲。

        此君前生,當亦很有修持,故今生感得大功名,大壽命,但今生上盡倫常,連佛法亦不再信,豈不大可哀哉!’讀此,我輩釋子,能不警惕,努力念佛,求生凈土?是以釋尊大慈,最后仍然殷殷勸導:‘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

        (四)廣引諸佛稱贊令斷疑

        (1)釋尊贊阿彌陀佛

        舍利佛,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此文有承上起下之意,承上,釋尊言: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起下,是不獨我釋尊一人見是利,說是言,其他六方諸佛,無不見是利,無不說是言。

        贊是稱贊,嘆是感嘆,前言:我見是利,今言: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正顯示此利,并非人間一般名枷利鎖之利,亦非普通一般善事、佛事之利,簡直是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在阿彌陀佛本身說:功德有三:

        一、法施廣大:以無量壽、無量光,恒演佛法。

        二、神化周遍:極樂國土,水鳥樹林,咸宣法音,眾生相好,受用如意。

        三、攝受眾生:四十八愿度有情;三根普被,利鈍兼收。

        若在被度眾生方面說,功德有五:

        一、念佛成功:即可橫超三界,帶業往生,不待斷惑。

        二、往生極樂:即圓證三不退轉,一生同居土,便具足以上三土功德,不待漸進。

        三、但持圣號:不假參禪修觀之方便,自得心開。

        四、七日為期:即得一心不亂,無勞多劫勤苦精修。

        五、稱念彌陀:便為六方諸佛之所護念,令得安穩,無諸障難。

        可知念佛法門,功德實在不可思議,故不獨釋尊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其他六方諸佛,亦稱揚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實際上,梵文原本,是有十方諸佛稱贊彌陀功德,玄奘法師翻譯此經時,亦保留十方諸佛稱贊。但鳩摩羅什法師譯此經,因嫌十方佛贊的  經文太長,故于十方中,略去四維,認為東、南、西、北、上、下六方,已經包括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故簡去四維,但言六方。

        (2)六方佛現相稱贊

        1.東方諸佛稱贊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梵語阿閦鞞,譯名無動,或不動。因佛證三德,不為三惑所動,更不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世間八風所動。又佛證中道妙理,不生不滅,無來無去,湛然常住,不為二邊所動。本來東方是群動之首,今佛名不動,正是顯示動而不動,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須彌相佛:梵語須彌,譯名妙高,此山由四寶所成,高越群山。今佛以須彌相為名,顯示佛身百福莊嚴,相好光明曰妙;九界咸歸,眾所膽仰,曰高。

        大須彌佛:顯示佛德高廣巍巍,最尊最勝,九界圣凡,所不能及。維摩經云:‘名稱高遠,踰于須彌。故名大須彌佛。’

        須彌光佛:因為佛的智光,高廣普照,映蔽群生,如須彌山之四寶光明,映蔽日月,故名須彌光佛。

        妙音佛:佛音微妙,普應群機,如維摩經言:‘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又云:‘于眾言音,微妙第一’。故名妙音佛。

        恒河,是印度四大河流之一,譯名天堂來。其沙細如面粉,佛說法,每喜引用恒河之沙,以譬喻其數之多。佛的意思是說:東方世界無盡,而住世諸佛亦無盡,其數多如恒河之沙,實在不勝枚舉,今但舉其中五佛,以等攝其余恒巧沙數諸佛。故說:‘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諸佛無不有土,而諸佛皆以三千大千世界為其所教化的國土。廣長舌相,是由不妄語所感得的果報。如果能持不妄語戒,三世口業清凈,可感舌相,長至其鼻。諸佛由于無量劫來,皆持不妄語戒,故感其舌薄長,能覆其面。若顯神通,則其廣長舌相,能盡覆其所教化之國土,甚至蓋覆諸佛國土。

        華嚴經離世間品說:‘佛子,菩薩摩詞薩,有十種舌,何等為十:所謂開示演說無盡眾生行舌,開示演說無盡法門舌,贊嘆諸佛無盡功德舌,演暢詞辯無盡舌,開闡大乘助道舌,遍覆十方虛空舌,普照一切佛剎舌,普使眾生悟解舌,悉令諸佛歡喜舌,降伏一切諸魔外道,除滅一切生死煩惱,令至涅槃舌。是為十,若諸菩薩成就此法,則得如來遍覆一切諸佛國土無上舌。’

        今東方阿閦鞞佛等恒河沙數之佛,各于其所教化的國土中,皆現出廣長相舌,遍覆其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汝等眾生,有說:是諸佛各于其國勸導其本土眾生,當深信極樂世界及阿彌陀愿力不可思議,而要相信此經。亦有說是在釋尊說此經之同時,十方諸佛,各于其國,亦稱贊阿彌陀佛,亦同時勸導其本土眾生及娑婆世界眾生,皆當信受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稱贊不可思議等十六個字,原是本經的別名。唐玄奘法師譯名:‘稱贊凈土佛攝受經’,以不可思議攝于‘凈土’二字中。羅什法師,深知此土眾生,喜歡簡略,故以不可思議功德等十六字,攝于佛名,因此只譯為:‘佛說阿彌陀經。’念佛的人,不但為其本師阿彌陀佛之所護念,亦為十方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是以諸佛現相共勸一切眾生,應當信受,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2.南方諸佛稱贊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故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日月燈佛:是從佛的三智立名。日能照晝,發育萬物;喻佛道種智,照俗諦理,成就眾生。月能照夜,可除黑暗;喻佛以一切智,照真諦理,破煩惱闇。燈能照日夜,并可照日月之不足;喻佛一切種智,證中道理,真俗并照,圓融無礙。故名日月燈佛。

        名聞光佛:謂佛之名稱普聞于十方,德光遍照于四土,故稱名聞光佛。

        大焰肩佛:焰是光明照耀,兼有燃燒的含義;肩是人的兩肩,有負荷義。譬喻佛證得權實二智,能燃燒眾生的煩惱,能負荷如來的家業,是從權實二智立名。

        須彌燈佛:須彌山由四寶所成,寶各有光,能照如燈,謂之須彌燈。喻佛轉八識成四智,以四智光明,照破自他煩惱的黑暗,因名須彌燈。

        無量精進佛:是約行立名,佛因中廣修無量法門,悉皆精進不懈;速得成就佛道,因立是名。

        ‘如是’指前文所列五佛,‘等’是等于南方世界所有恒河沙數眾多諸佛,無不稱贊凈土法門,無不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說誠實不妄之語,勸導一切眾生,應當信受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3.西方諸佛稱贊

        舍利佛,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凈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無量壽佛:與阿彌陀佛同名,以佛佛道同,故十方世界諸佛,同一名號者甚多。或說:西方無量壽佛,就是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因為釋尊說此經,并勸導眾生當信是經,當發愿往生,正暢其本懷,故亦稱贊釋尊所說:‘此經’。

        無量相佛:相是相好莊嚴,佛的應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甚至八萬四千相好莊嚴。佛的報身,有剎塵無量相,佛的法身,有不可思議無量相。今佛名無量相,正是約法身立名。

        無量幢佛:幢有摧邪顧正之義,此佛因中,能夠‘法門無量誓愿學’,故果上所立法幢亦無量。一一法幢,皆能摧邪顯正,故名無量幢佛,是約法立名。

        大光佛:是約智立名。佛證三智,智光廣大,遍照法界。又佛常放光明,接引眾生,故名大光佛。

        大明佛:亦依智立號,佛證三智,果上起用,恒以三明六通,教化眾生。或以三智之光,破眾生三惑之暗,故曰:大明佛。

        寶相佛:是以相立名,佛的寶相莊嚴,勝妙殊特,猶如世界七寶,燦爛奪目,高貴無比,故名寶相佛。

        凈光佛:亦定約智立名。佛的智慧光明,能凈煩惱污垢,故名:凈光佛。

        ‘如是’,是指西方無量壽等七佛,‘等’是等于西方其他恒河沙數無量諸佛。此諸佛等,亦皆異口同音,贊嘆凈土法門,亦皆各于其國中,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亦皆說誠實不妄之語,勸導:‘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4.北方諸佛稱贊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語,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焰肩佛:焰是指佛的智慧,光明熾焰,肩是指佛的權實二智,能夠荷負眾生,故名焰肩佛。

        最勝音佛:佛音圓妙,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得解。為九法界眾生所不能及,故名:最勝音。

        難沮佛:沮者壞也,佛已證究竟堅固之理,故法身常住不壞,名難沮佛。

        日生佛:佛出世間,以智慧光,照破眾生無明黑暗,等如麗日中天,大地黑暗,悉皆破除,故名日生。

        網明佛:佛以三智敷演教法,法門無量,猶如網孔,教理明徹,能破眾暗,謂之網明。

        ‘如是’指上列五佛,‘等’是等于北方世界,恒河沙等諸佛。無不異口同音,贊嘆凈土法門,共出廣長舌相,遍覆各各所教化之三千大千國土,說誠實語。勸導:‘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5.下方諸佛稱贊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下方世界,是在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之下。楞嚴經說:世間萬物,皆依水輪而住;‘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干為河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州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水輪又依于金輪,金輪下有火輪,火輪下有風輪,風輪下有空輪,空輪依于無明,無明依本覺。無明雖非本覺,然無明之相,不離本覺之性。既四大始于無明妄心,妄心又不離本覺真心,故曰:一切唯心造。

        今下方世界,在風輪與金輪之間,為風力之所執持,亦有三界眾生,重重無窮,故下方世界無窮無盡,眾生亦無窮無盡,諸佛亦無窮無盡,有如恒河沙數之多。

        師子佛:是以喻立號,師子為獸中之王,喻佛為法中之王。佛演法音,天魔外道,無不恐怖;如師子一吼,百獸皆懼,故名:師子佛。

        名聞佛:佛的名稱,普聞于十方,十方眾生,得聞佛名咸皆歸化,故曰:名聞佛。

        名光佛:佛的名聲,光耀法界,普照眾生,破無明暗,故曰名光佛。

        達摩佛:梵語達摩,譯為法,法生物軌,如世間軌道,可為舟車之所依;喻佛說教法,能為眾生修行之軌則。又佛所修的法門,堪為眾生的軌范,故名達摩佛。

        法幢佛:幢具高顯義,喻佛說小乘法,能高越世間法,佛說六度萬行等法門,又超越小乘法,佛說第一義理,又超越菩薩法,故名:法幢佛。

        持法佛:佛證無量陀羅尼,能持一切義,隨機設教,對病施藥,令聞法者,得大利益,名持法佛。

        如是以上所列六佛,等于其余下方世界,恒河沙數諸佛,亦皆贊嘆凈土法門,同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勸導下方世界一切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6.上方諸佛稱贊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弗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上方世界,是在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之上。在三界極頂之處是空輪,空輪之上,復有風輪、火輪、金輪、水輪,四大州及人間天上,三界等。如是重重無盡,故上方亦有恒河沙數等世界,及有恒河沙數諸佛。

        梵音佛:梵者凈也,因為佛說法的音聲,清凈無染,不著四相,謂之梵音。

        宿王佛:宿是星宿,月為星宿中王,眾星閃耀,不如孤月獨明。喻佛為法中王,于法自在,三乘圣眾,一切智,道種智,不及佛的一切種智,故名宿王佛。

        香上佛:五分法身香,是一切香中之最。佛具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故曰:香上佛。

        香光佛:謂佛因中,修行凈土法門,以香光莊嚴法身,如大勢至法王子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成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故名:香光佛。

        大焰肩佛:此佛名與前南方大焰肩佛同,同以權實二智,荷負眾生,故得此名。

        雜色寶華嚴身佛:此約因行立名。華表因行,雜色寶,喻因中修行殊勝法門眾多。佛于因中廣修六度四攝萬行法門;自利兼他,果感法身莊嚴,故得此名。

        娑羅樹王佛:梵語娑羅,譯名堅固。此樹不但高大,而且堅固,歲寒不凋,為樹中之王。喻佛證法身究竟堅固,為法中王,故名:婆羅樹王佛。

        寶華德佛:此佛因中,勤修六度萬行的因華,莊嚴一乘佛果菩提,因行可貴佛德亦尊 故名:寶華德佛。

        見一切義佛: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盡,其義理無窮無盡,佛證一切種智,無所不知,佛證五眼圓明,無所不見,故曰:見一切義佛。

        如須彌山佛:須彌山是四寶所成,既高且妙,故名妙高峰。喻佛以四德圓證三身,十界中獨尊,故稱須彌山佛。

        如是以上所說十佛,等于上方世界其余恒河沙數諸佛,無不共贊凈土法門,并共出廣長舌相,遍覆諸佛各各所教化的國土,而說誠實之言,勸諸眾生應當信受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3)功德殊勝應稱贊

        1.聞經受持功德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三句是征釋,后七句是說明‘護念不退’的意思。護是加護,念是愛念。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譯名:無上正等正覺,即是佛果菩提。釋尊告訴舍利弗:不但聞釋尊說此阿彌陀經,能夠信受讀誦,發愿往生,持名念佛的善男子、善女人,為六方恒河沙數諸佛所加護愛念,能于佛果無上菩提得不退轉。即使是但聞六方諸佛名號的善男子、善女人,亦為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佛果菩提。

        諸佛護念,可約自力、他力,以及個人的修證三方面而言。若但憑自力修行,必須等待善根成熟,入正定聚,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得念不退,位登圓教初住,入同生性,居分證即佛位,始可以獲得諸佛護念,得不退于佛果菩提。

        若憑他力,則可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不但念佛至事相一心不亂,斷見思煩惱,往生方便有余土,居相似即佛位,便得諸佛護念;即使未斷見思,往生同居土,在觀行即佛位,亦皆為諸佛之所護念;甚至未能信受誦經念佛,但聞釋尊說六方佛名,亦得諸佛護念,于佛果菩提得不退轉。因為佛性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十方諸佛,無不本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憫念眾生,猶如赤子,恒思救濟,故不論有心無心,信與不信,但得聞佛名字,即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終于成為得度的因緣。必定為諸佛之所垂護愛念,而作不退菩提的遠因。

        或有人問:既然但聞六方佛名,亦為諸佛護念,亦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六方諸佛,唯獨稱贊勸信此:‘佛說阿彌陀經’?理由是:‘令初機易標心故,彌陀本愿勝故,佛與眾生偏有緣故。’(見藕益大師所著阿彌陀經要解)

        真的,俗語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特別是中國,無論信佛與否,無不皆知有阿彌陀佛,皆知有觀世音菩薩,可知彌陀觀音,與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今初發心學佛者,得聞釋尊及六方諸佛,悉皆贊嘆此經,當然易啟信心,因信心而發愿,因發愿而執持名號,如是信愿行三資糧具足,必定往生無疑,故六方諸佛,無不異口同音,共同贊嘆凈土法門,而勸導眾生,信受奉行。

        2.勸信佛語真實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汝等’,是指舍利弗及在法會大眾。佛證究竟,語無虛妄,一佛親宣,即當信受,何況六方諸佛,皆現廣長舌相,皆說誠實之語,皆共同稱贊是經,皆勸導眾生當信,更復何疑?然則,汝舍利弗及在會大眾,聞我及諸佛所說,自當依教信受奉行,否則,聞而不信,信而不受,不行,豈不是辜負諸佛慈恩?故釋尊再三叮嚀舍利弗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3.勸信者應發愿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愿,今發愿,當發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

        發愿往生極樂國土,得不退轉,正是佛說阿彌陀經的宗旨。然非信不能發愿,非愿不能往生。故釋尊繼勸信之后,再勸發愿,依愿起行,即使是五逆十惡眾生,亦可以帶業往生。是以‘已發愿’者,當然已往生,‘今發愿’者,今生即得往生,‘當發愿’者,當來必定往生。無論是已發愿、今發愿、當發愿,凡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皆得往生。無論已生、今生,或當生,凡生彼國者,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之故,佛告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

        此是釋尊第三次勸導眾生,發愿求生凈土。第一次是說完極樂國土,依正莊嚴后,即勸言:‘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其次是說完七日念佛一心不亂,命終即得往生之后,再勸說:‘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而今釋尊又于六方諸佛稱贊勸信之后,不但再三勸信,而且再三勸令發愿。已發愿已生,今發愿今生,當發愿當生;若然不發愿,則不能生。如信舟車,能運能載,可達目的,然若不愿乘之,又怎可以到達目的地呢?可知發愿往生,對于念佛法門,是何等的重要!

        古往今來,凡念佛而又能發愿求生凈土者,無一不往生。是以一人發愿,一人往生,多人發愿,多人往生,恒河沙數眾生發愿,則恒河沙數眾生,皆得往生。若能以此念佛法門,自行化他,則何止得往生,而且得上品上生。

        昔日,越國夫人王氏,領導妾婢念佛,共修凈土。后有一婢無疾而逝,其夕夫人夢婢致謝:‘幸蒙夫人教誨,今得生凈土’。夫人問:‘西方其可至乎’?婢居:‘可’。遂導夫人前行,見一大池,中有蓮華,大小間錯,榮悴不等,夫人問其故。婢說:世間念佛求生西方的人,才發一念,池中便生一華,勤惰不同,榮悴亦異。

        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此是何人?’婢答:‘楊杰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又問何人,婢答:馬墟也。兩人俱修凈業,見其本傳。夫人問:我當生何處?婢即導其前行數里,見一華臺,金碧輝煌,光明燦然,即說:此是夫人生處,乃金臺上品上生也。夢醒,悲喜交至,某年遇生日,晨起秉爐焚香,望觀音閣而立,諸眷屬方趣前為其拜壽,視之,則已立化矣。(錄自圓瑛法師的彌陀要解講義)

        (五)贊佛功德希有令感恩

        (1)釋尊贊諸佛功德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釋尊說此經時,固然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如經中說完欄楯行樹,說完天樂雨華,說完化禽說法,風樹法音,釋尊皆稱贊阿彌陀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今又說:‘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皆是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但為甚么說:‘稱贊諸佛’呢?彌陀疏鈔的解釋是:‘如華嚴頌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則彌陀即諸佛,諸佛即彌陀,故不曰:彌陀,而曰諸佛,蓋該彌陀在諸佛中。下言諸佛,亦彌陀與諸佛同贊釋迦也。’

        又本經六方諸佛稱贊勸信后,釋尊又說:‘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知釋尊不但稱贊阿彌陀佛,亦同時稱贊諸佛,故經言:‘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2)諸佛贊釋尊希有

        1.五濁惡世得道難

        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彼諸佛等,是釋尊指阿彌陀佛及六方諸佛。釋尊的意思是:不獨阿彌陀佛贊其不可思議功德,其他六方諸佛,亦稱贊其不可思議功德。釋迦牟尼,是梵語,釋迦譯能仁,牟尼譯寂默。能仁是大悲,寂默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然具足悲智,但末究竟;唯佛一人,悲智雙運,智慧福德悉已究竟具足,圓滿無缺,故號稱: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佛能窮盡諸法實相理,事理無礙,故名: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佛能因相達性,性相不二,故名:能仁寂默。

        又能仁是俗諦,寂默是真諦,即俗即真,真俗圓融,故曰:能仁寂默。

        彌陀疏鈔言:‘能仁寂默,自有二義:一者對待說,則能者,善權方便,曲就機宜;仁者,至德洪恩,普沾萬類,是大悲利物也。寂則澄然不動,頓息萬緣,默則漠爾忘言,永離戲論,是大智冥理也。二者圓融說:以悲即智故,終日度生,無生可度,動一靜也。以智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眾生,靜一動也。故知遍舉二字,乃至一言,佛之全德,攝無不盡。’

        娑婆國土,是釋尊所教化的國土,亦即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梵語娑婆,譯名堪忍。即是說:娑婆國土的眾生,堪能忍受三毒煩惱之苦,而輪回生死,不知厭離。

        五濁惡世,指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劫濁:梵語劫波,譯名時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時本無濁,因有其余四濁,聚會一時,使之成濁。當減劫人壽減至二萬歲時,眾生就有見濁,煩惱濁、命濁、眾生濁,是時就名劫濁。直至人壽減至一百歲時,即名五濁惡世。釋尊示跡娑婆,正是人壽一百歲時,因名五濁惡世。

        見濁:是指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等五利使。因為眾生不知宇宙人生,緣起性空,四大無我,妄認四大五陰所組合的色身為自我,深愛執著,是身見。

        眾生不知凡有生命的動物,都是被善惡業力所牽,輪回六道,此死彼生;以為人死如燈滅,只有今生,沒有來世;所以‘為善不足恃,作惡無須懼。’或以為人死再做人,畜死再為畜,永不轉變;對于斷常二邊,偏執一端,是邊見。

        眾生固執己見,自是非他,或心外求道,末得謂得,末證謂證,誤有漏因,作無漏解,是見取見。

        眾生不解真理,迷失正道,枉修種種無益苦行,如昔日印度流行的拜火、拜水等外道,非解脫之因,卻心生執著,每持不當之戒,于持戒妄起偏見,是戒禁取見。

        眾生不明白因果,甚至撥無因果,以盲引盲,相牽入深坑,疑誤眾生,害己害人,是邪見。

        以上五種見解,皆因眾生愚昧無知,妄想執著,渾濁自性,故名見濁。

        煩惱濁:指貪、嗔、癡、慢、疑五鈍使。五鈍使能引生枝末無明,故又名根本煩惱。眾生不了諸法緣起性空,如夢如幻,于順境愛戀執著,是貪;于違逆境起諸惱怒,是嗔;不明中道理,是癡。于諸眾生,心起傲慢,不敬不遜,是慢;于諸正理,心起疑惑,不能決斷生信,是疑。眾生由于貪嗔癡慢疑五種煩惱,渾濁自性,是煩惱濁。

        五利使屬于見惑,五鈍使屬于思惑,能使眾生造業受報,流轉生死,故皆名使。貪、嗔、癡、慢、疑,較于身、邊、戒、見、邪,稍為重滯,因此,名五鈍使。

        眾生濁:是因見思二惑,作業流轉,招感五蘊色身,假名眾生。阿含經言:‘一者劫初光音下生;二者攬眾陰而生;三者處處受生,故云眾生。’眾生色心二法,無常、苦、空、無我、不凈,而又輪回六道,備受眾苦,故名為濁。

        命濁:眾生的生命,若無色身,則八識之心,無所依托;若無八識心的執持,則色身必然腐朽,故眾生是由色心二法,互相持續為身體,互相依賴為生命。此由色心二法組合的生命體,是念念新陳代謝,無常迅速,如泡中沫,風前燈,轉瞬即逝,不可久住,故名命濁。

        娑婆世界的眾生,處身于劫濁中,必為時速所囿,為眾苦所逼;處身于見濁中,必為邪智所纏,邪識所惑;處身于煩惱濁中,必為貪欲所陷,惡業所牽;處于眾生濁中,必然安于臭穢,甘于墮落;處身于命濁中,必為無常所吞,為苦、空所噬。釋尊降生于五濁惡世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止甚難,簡直希有,故為諸佛,所共稱贊。

        2.演說難信之法難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釋尊于五濁惡世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是難事,今再為五濁惡世眾生,說此凈土法門,難信之法,更是難事中的難事。何以凈土法門,是屬于難信之法呢?彌陀疏鈔說:‘言難信者,略舉有十:

        今居穢土,習久心安,自聞彼國清凈莊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

        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

        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剎,云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三也。

        縱信不遠,又疑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

        縱信得生又疑生此凈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德,云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難言五也。

        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必須多歷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難信六也。

        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云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

        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云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難信八也。

        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眾生,上智利根,不必往彼,難信九也。

        縱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凈土,或無凈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

        難信而言:‘一切世間’,是說明不但惡道眾生難信,人天猶或疑之。不但愚迷難信,而賢智猶或疑之。不特初機難信,而久修猶或疑之。不特凡夫難信,而二乘猶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然釋尊大雄、大力、大慈悲,難行而能行,不但于娑婆成道,而且于五濁惡世,為諸眾生,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勸令眾生,一心念佛,冀于念佛聲中,轉劫濁為清凈海會,轉見濁為無量智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是實在甚難希有之事,故為諸佛所共稱贊。

        藕益大師說:‘凈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凈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濁世眾生說余頓法猶易,說凈土橫超頓法尤難,為濁世眾生,說凈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肋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讀此,可知釋尊利生功德,實在不可思議。

        (3)總結難事令信受

        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一切世間,指娑婆世界,九法界眾生。娑婆世界的眾生,原本是剛強,難調難伏。今時值五濁惡世,眾生慧淺障深,釋尊降生于此時此地,成道說法,已是難事,今說此持名念佛,頓超圓證難信之法,更是難中之難。故釋尊最后對舍利弗說:‘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我們應該知道,若非釋尊慈悲心切,乘本愿力,來入娑婆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則一切世間,根本沒有機會得聞此殊勝頓超的念佛法門?釋尊既然佛道難成今已成,法門難說亦已說,令一切世間得聞此殊勝法門;聞者若不深信、發愿,繼之持名,老實念佛,自行化他,以流通此凈土法門,豈不是辜負我佛的慈悲愿力?故釋尊于再三勸信,勸愿之后,總結言:‘行此難事’‘是為甚難’,無非意在警勵一切世間,勿忘慈訓,必須深信,切愿實行,以流通此至簡至易,至直至捷,至圓至頓的念佛法門。使五濁惡世眾生,可以離五濁,超三界,截生死,速往生,得不退,始不辜負釋尊無問自說,行此難事的本懷。

        三、流通分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以下,是結集佛經的圣者,敘述佛說完此經后,法會大眾的情況。當時,除了當機眾的舍利弗,以及常隨眾的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外,還有其他九法界一切有情世間,若天若人,若凡若圣,與阿修羅、天龍八部等眾,聞釋尊說完此阿彌陀經時,無不皆大歡喜,深信佛語真實,誠意接受佛的勸導。由于內心的感激,故策動于行為,向佛作禮致謝,然后離去。

        彌陀疏鈔言:‘歡喜者,慶所聞故;信受者,領所聞故;作禮者,重所聞故;去者,聞已則退而修持也,亦前三資糧及三慧也。’聞佛所說而能信,是信資糧,信而能受是愿資糧,受而去是行資糧。

        又聞佛所說是聞慧,歡喜信受是思慧,作禮而去,繼之以實踐,是修慧。既有修因,當感圣果,故佛說無量壽經,最后詳述時眾得益,今此經不說,只是經文簡略而已,非無得益。

        佛在世時,在會大眾,聞佛說完此經,皆能歡喜信受,現在各位,已經聽本人講解完這部‘佛說阿彌陀經’,是否也歡喜信受呢?我認為:不聞不知,不信、不愿、不行,雖然可愍,而情猶可諒。今既有機會聽聞閱讀,得知念佛法門,這么殊勝,若聞而不信,或信而不發愿,不實行一心念佛,何止辜負釋尊慈悲,行此難事,說此難信之法,同時亦辜負自己。當知我們生在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時刻都被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的包圍,既要忍受人事界與自然界的沖擊,還要接受心理上與生理上的困擾,真是苦不堪言。今既得聞此妙法,正如沉病枕席,忽得神力;久困他鄉,忽遇舟航,如果不信受奉行,發愿往生,何止是愚蠢之極,簡直是自暴自棄,自負負人。所以古今圣賢,無不苦口婆心,勸導世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蓮池大師說:‘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貴*賢愚,無有一人,不堪念佛。’印光大師亦說:‘無常迅速,輪回路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所以,希望各位聽眾,能夠接受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的勸導,應當深信,切愿,實行,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我們能夠念至一心不亂,再進一步,念至理性一心不亂,那么,生前一定可以消災障,增福壽;將來臨命終時,必蒙佛與圣眾,手執金臺,來迎接引,于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既安全,又迅速,無須申請護照,無須辦理簽證手續,更無須憑借任何交通工具,保證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上一篇:佛說阿彌陀經講錄01
        下一篇:佛說阿彌陀經講義01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喷|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免费夜色污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九九热视频| 黑人巨大人精品欧美三区|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成全视频免费高清| 品色堂永久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国产女人的高潮国语对白|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av| 丰满大白屁股ass|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黄动漫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91大神免费观看| 狠狠色欧美亚洲综合色黑a| 在线精品国精品国产不卡| 动漫精品动漫一区三区3d| re99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永久免费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好硬好爽老师再深点|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www320999com|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 色五月在线视频| 日本免费www| 又大又硬又黄的免费视频| jizzjizzjizz中国| 欧美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在线天天看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男女性高爱潮网站| 美女被免费网站91色| 日本成本人视频| 免费看一级性生活片| 91手机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