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古心慈性直口快,訓誨往來精神不懈。
合物施財欣然慷慨,淡泊資身離世貪愛。
法語流傳遍布中外,普化群生同歸蓮界。
凈宗導師十方歸拜,臨終見佛安詳自在。
五色舍利堅固不壞,愿此尊容垂范永代。
一.印光大師生平事跡
生老病死是人類永恒的問題,任何一個思索人生根本與究竟的人都始終不能擺脫它對自己靈魂的纏繞。于是許多執著于精神追求的理想主義者,藉人生的痛苦經歷,而逐步理解和信仰某一宗教人生的存在。在靈魂無助之時,為它尋求一個依托來自救,以使人們在對幻化無常的人生感喟中立足腳跟。現代高僧印光法師的出家正是基于自己在病榻上輾轉數載而對人生究竟發出的穎悟,從此“覺今是而昨非”,回心向佛。
印光法師,法名圣量,陜西合陽縣趙陳村人,名紹伊,字子任。法師弟兄三個,他排行最小。小時候隨長兄讀儒書,穎悟非常,曾考中秀才。15歲那年,在床上一病不起,如此有好幾年。于是,在1881年21歲時,于陜西終南山五臺蓮花洞寺,從道純和尚出家。第二年,又在興安縣雙溪寺印海律師座下受具足戒。法師以凈土為歸,受戒前,曾在湖北竹溪蓮華寺充照客,曬經書時,得讀殘本《龍舒凈土文》,始知有念佛法門。從此法師一生自行化他,與凈土宗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畢生致力于弘揚凈土,被凈土佛徒尊為中國凈土宗的第十三祖。
法師是由儒而入佛的;他別號“常慚愧僧”。以此可以窺見他向佛后一生所為。他是從佛道而出,受慚愧心所驅的。一般人陷于重重的罪惡中,善根力非常薄弱。唯有慚愧的重善輕惡,能使人戰勝罪惡,使善根顯發而日趨于增進。釋尊說:“慚愧是人類不同禽獸的地方。”印光法師一生無論為法為人,始終循著這種傾向光明的正覺。法師既自名常慚愧僧,身體力行潛修佛道,直指本心。做事但求無愧我心。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這樣做的客觀后果,卻使眾生受惠,獨善其身收到了兼善天下的效果。倘若世間為人,皆照此行事,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即人間早已成為充滿喜樂清凈的福地,人皆可以成佛了。
法師的行動,身教勝于言教。他把自己數十年來參研佛法的心得體悟都融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印光法師一生隨遇而安,淡泊清苦,至老不變。他是北方人,喜歡吃饅頭,每次吃飯只有一碗粗菜,吃完以后用饅頭把菜碗擦凈吃光,或者用開水湯洗飯碗。他住在上海太平寺時,有居士請他吃齋,他不去,再三請,他才囑咐只上一盒饅頭,一碗豆腐渣,居士答應照辦,他才赴齋。在蘇州報國寺時,有一次菜中用的醬油稍好點,他就提出批評。有一次,某居士拜訪他,曾將半杯開水倒進痰盂里,也受到他的批評。他給人寫信,過好的信紙都不用,都是用國產的毛太紙做信箋。有次寫給別人的信,是用人供養水蜜桃的包皮紙。弟子們有時供養他的禮物,他不是推辭掉不接受,也就是轉送給他人,或是交給庫房,讓大家一起一享受。他住的房間都是自己打掃,穿的衣服也都是自己洗,一直到79歲高齡還堅持這樣做。有一次他在上海的太平寺,有一居士去拜訪他,卻見他在院子中自己洗衣服。在蘇州報國寺時,真達和尚請他到靈巖山,已經替他備好了轎子,他卻從上山到下山,始終拄杖步行,堅決不肯坐轎。法師一生都是如此,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擺一點架子。他自己就曾對人說過:“我不擺架子,也就不怕倒架子。”可見法師為人,有著很強的獨立精神,決不肯徒受別人的恩惠,亦不肯以自己的存在成為別人的負擔,超然于物外。
印光法師注重實干,不虛張,在情勢緊急需要自己的時候毅然前行。1931年,震驚全國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東邊淪陷,全國民心激奮,紛紛要求抗日。1936年,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圓瑛法師與上海佛教界人士在上海舉行護國息災法會,請法師出關說法,號召全國佛教徒為抗日救國作出貢獻。法師護國利生的心愿非常殷切,欣然允諾,并告訴不用汽車迎送,不請吃齋,不會客。圓瑛法師對此一一答應。法師以76歲高齡帶一位侍者,自己來到上海,每日講法兩小時,聽講的人都非然歡喜地信受,講經期滿之日皈依的人達1000多人。法師聽說抗戰中綏遠的災情嚴重,把當時所收1000余人皈依求戒的香儀2900多元都全部捐出,并附上自己原存的1000多元,等法師講經完畢回到蘇州,眾人在車站迎接,請法師上靈巖山上參觀近年的景象,可是法師卻先急著到報國寺把存折取出將賑款匯出。然后這才和眾人一起登山觀賞。1926年,長安經過兵災以后,人民的生活非常艱苦,法師就將印行《文鈔》的款項3000元,托國人速速匯往賑濟。法師總急人所急,對社會有所助益。1935年,陜西省大旱,法師聽到消息后,馬上取出存折,令人速匯1000元。匯完以后,令人查帳,發現折中所存僅百元,而報國寺的一切需用,都靠這點錢了,法師對此也不介意。法師把自己的這些行為與保護佛法連在一起,把救助人的實際苦難視為到普渡眾生。法師曾說:“救災即是普渡眾生,亦是保護佛法。”其言詞中愛國愛民之情,是何等的懇切。
法師對于佛法的理解,絕不脫離世間而虛妄談佛。他啟示弟子的是從“人乘”直達佛乘的一條學佛路線。在他的《文鈔》中有這樣幾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誡,諸惡莫詐,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即是從人倫出發,在處理好上下左右關系的同時,盡自己的本分,把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工作或責任做好。法師的話是極平易樸實而又見根本的。由于法師是由儒而入釋的,所以,法師在用文鈔教導在家弟子時,談佛法而兼談儒學。然這是出于談論之方便,并非是混淆儒佛之間的界限。所以他說:“儒佛之本體,固無二致,儒佛之功夫,淺而論之,亦頗相同,深而論之,則天地懸殊。”又說:“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法師有鑒于我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自漢至清2000年來,都以儒學為主流。想要用佛法普度眾生,非現身說法不可。正因為法師援儒入佛,他一以教化儒門弟子,一以維護佛教,苦心孤詣,非菩薩心腸莫能為。
法師勤修佛事,廣著文章。1924年,法師就以“常慚”之名在《佛學叢名》上刊載文章,為讀者嘆服,法師的名字就是從那時開始漸為人知的。1917年,天津的一位居士將法師給友人的三封信印行,并題名《印光法師信稿》。1918年,該居士又將法師的文稿20多篇在北京印行,題名《印光法師文鈔》。后加上文稿數十篇,合訂成二冊,法師對于佛法的見解遂流行于海內。由于法師的文章佛理深邃。文義典雅,深入淺出。易于理解,故人人爭讀。就連梁啟超讀了法師的文章也備加贊嘆,謂“印光大師,文字大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法師一生致力于弘揚凈土宗,他之于凈土宗在全國的勃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師第一次在上海弘揚凈土是1918年,那時他正在揚州刻經院刻印《安士全書》;1919年,法師再次同高鶴年到上海,與簡玉階兄弟(南洋煙草公司創始人)及諸居士相見,法師詳細解說凈土法門,簡氏兄弟和其他居士一起授發心供養千余元作為刊印經書的資助。后簡氏兄弟還創辦了凈土道場——上海佛教凈業社的社址。1922年,法師因校印經書一事,由普陀到上海,住在太平寺。各方人士來信皈依的很多。由于法師大量印行《安士全書》、《印光法師文鈔》以及凈土經論近百種,宣傳凈土,上海皈依他的人日益增多,凈土宗從此在上海興盛起來。1922年,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成立,提倡凈土的念佛法門。1926年,上海佛教凈業社成立,并發行《居士林林刊》、《凈業社月刊》。法師的凈土宗負由此傳播到全國各地,各地的居士林、凈業社、念佛會、蓮社等居士團體如雨后春筍,勃然興起。1928年,由于在上海人事日繁,法師遂于1930年結束了在上海校印經書的事宜,于1930年2月離開了普陀山,到蘇州報國寺閉關。走之前,將印行經書之事交給明道法師,1935年,明道法師去世。印此法師以75歲高齡之軀,自任主持流通之事。
法師在報國寺閉關期間,在佛課的余暇,重新刊行《凈土十要》,增編《凈土五經》,并修寫了普陀、九華、五臺、峨眉四大名山的山志。四大名山志均于1937年由弘化社出版發行。除此之外,他在閉關期間,刊行增廣文鈔的續編。
印光法師一生弘揚凈土,人人皆知,但是,法師難能可貴之處還在于通宗通教,密護諸宗,這種思想反映在他的三篇重要論文中,即《宗教不宜混濫論》、《凈土決疑論》和《宋版大藏經》。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法師對于禪理也是十分透徹的。他在文章中,針對講經教者每喜談禪宗而指摘時弊,指出禪人誤解。第二篇文章雖名為凈土決疑,內容也是密護禪家宗旨。兩篇論文,都深入淺出,實有發前人未發之處。他的第三篇《宋版大藏經序》文,指向五宗,“律、教、禪、密、凈,五者名目雖異,理體是一,可專主于一門,不可偏廢于余法,如由四門而入一城,如以四時而成一歲。其相互維持互相輔助之功,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反映了法師密護諸宗的深意,說明了他的佛學思想是以整個佛學為歸宿的。
皈依法師的弟子遍及國內外,遠及南洋,不下10萬人。但法師攝受居士弟子,多而不濫。1934年,孫傳芳自天津來函求皈依為弟子,法師沒有收錄,介紹皈依北平的某位法師。名僧弘一法師很仰慕印光法師的人品道德,敬重他象菩薩一般,想拜他為師,居然拜三次,才終于如愿。第一次是來信求拜,印光法師謙辭不收;第二次來信要求拜師,依然不答應收作徒弟;第三次,弘一法師用香火燒自己的臂肉,以“臂香”拜師,這才得到印光法師的同意,收為弟子,共結法緣。隨后,印光法師請弘一來到他身邊住了半個月,言傳身教。而且,法師教化居士弟子,雖宿儒也不寬容。例如前清老探花馮夢華,曾任安徽巡撫,喜寫草書,平常人認不到一半,他寫信給法師,法師指出他寫的字太草了。后來,他在給法師寫信時,則改用楷書。
印光法師為人坦誠,不圖謀虛名,且風骨嶙峋,他80歲生日時,召集僧眾道友講話:“道友正在為我籌辦80壽辰祝壽活動,感謝大家一片赤誠好意,不必辦了。我個人反對搞祝壽活動。社會上有些人為了顯示權勢,擴張勢力而辦壽,也有些人為積財、為揚名而辦壽,他們都把祝壽引為光榮。可是我印光以為可恥。”當法師說到“可恥”二字時,面紅耳赤,白發炸散,聲音洪亮,堂內一片肅穆。日偽當權之時,日本軍官拿著日本修訂的《大藏經》送給靈巖山寺,有些青年僧人認為是日本人看得起,才把最好的《大正大藏經》送給法師。可是法師卻委婉地說:“我們這里的僧眾都是念佛僧人,不是研究經文的僧人,請把你們這么好的《大藏經》轉送給有關研究人員吧!”法師拒絕了日本軍官的贈送。
法師雖然精通種種佛法,而自行勸人,則專依念佛法門。他的在家弟子,有許多是受過高等教育和在歐美留過學的。可是對于佛法之哲理,法師絕不和他們一起高談闊論,只是一一勸其專心念佛,這種作風對弘一法師也有很大的影響。無怪乎弘一法師于1924年在給居士王心湛的一段話中說:“朽人于當代善知識者,最服膺者,惟是法師。”以弘一法師的名望與見解,對印光大師如此崇拜、敬重,足見法師在佛教界的聲名與威望。印光法師的一生,誠如弘一法師的評價:“弘揚凈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所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二.印光大師佛學思想
印光大師的佛學思想可以用:"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老實念佛。"此八句話來概括之。大師一生的行業也是依此八句畢其一生而親力作為的。前四句,是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師謂: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后四句,是以凈宗之理念為中心,師言:博地凡夫,欲于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獲,萬無得理。總而言之,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圣賢之域,歿登極樂之邦。此八句話,概括性地體現出印光大師儒佛二教并弘,世出世法同彰的佛學思想特色。說實在的,若要于凈土事業中有所成就,依照此八句話行之,則必無往而不利。特別是針對于現今的社會與人群而言,此八句話絕對是濟世之密方,應病之良藥。
大師一生力弘凈土,處處標榜凈土法門之殊勝,其謂:"夫所謂凈土法門看,以其普攝上中下三根,高超律、教、禪諸宗"因為凈土法門乃:"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正如大師為靈巖山寺山門撰寫的對聯所講的那樣:凈土法門普被三根,實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愿全收九界,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獻。雖然凈土法門如是殊勝,大師也畢其一生專弘凈土,但大師并不排斥他宗,嘗言:平等之懷,所有言論,唯理是尚。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最妙。認為修行仍然是以宗之悟解為目,教之修持為足。非目則無以由見道,非足則不能到家。在《影印宋磧砂版大藏經序》中更言:綜其所說,綱有五宗,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凈,五者名目雖異,理體是一,可專注于一門,不可偏廢于余法,如有四門而入一城,如以四時而成一歲,其互相維持、互相輔助之功,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此中彌顯大師護持他宗純為整體佛教著想之用心。
縱觀大師之文鈔,從中可知,大師的佛學思想里,世間的儒學占據一大部分,大師認為儒學是為人之道,類似佛學之入大乘,結合二者相互融通,是可攝受接引無量眾生。大師常言: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己復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盡倫盡性,以去其幻妄之煩惑,以復其本具之佛性。由此可見大師弘法利生之特有的智慧與德能。
再者,提倡因果報應之說,也是印光大師佛學思想中的一大特點。于開示中常云:因果之法,為救國救民之急務,必令人人皆知,現在有如此因,將來即有如此果:又言:唐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世法亦然大師在世時更是極力提倡流通《安士全書》與《了凡四訓》等書,希望藉此因果之法教化群生,得收濟世救民之功效。
當然,作為一位凈土宗師,印光大師的佛學思想是以凈士思想為重心的,以因果事理為基礎,教化為人處世道理,修善積福。信愿念佛而求生伊士乃是?極之目標。而在日常的修學中,大師認為竭誠、恭敬與慚愧是修學進步與成功的幾點要素。大師一生中更是以竭誠、恭敬之心修行念佛,以身作則,自號常慚愧僧,虛心學佛,耐心教導有緣眾生,最終得以成就凈土之大業。
在印光大師的思想中有很濃厚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凈土理念。嘗喻言:愿離娑婆,如囚徒之欲出車獄,絕無系戀之心;愿生西方,如過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大師于自房內書一死字作為座右銘并注題記曰: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矣!時時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為念,可見其求生凈土之深心,確實非同常人。
印光大師佛學思想博大而精深,然卻處處顯現出平實的風格。應契時機,對癥以藥。不尚玄虛、務實求真是其思想特征。大師之首席歸依弟子周孟由評贊大師言;法而老人,稟善導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微,中正似蓮池,善巧如云谷。憲章靈峰,步武資福,弘揚凈土,密護諸宗,昌明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二百年來,一人而已。弘一法師曾引用周孟由居士之語,贊為誠不刊之定論也。后更譽印光大師日:大德如印光大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己。
太虛大師也稱贊印光大師言;親其教覽其文者,輒感激威德力之強,默估折服,易估崇仰,為蓮宗十三祖,詢獲其當也。圓鼓法師在為印光大師文鈔善華錄序中說:印光大師乘愿再來,單提正令,不高談心性,而全顯妙心。又謂。(印光大師乃)徹悟大師之后,第一人也。而國政法師自身也:敬步后塵,奔南逐北,莫不因勢利導,指歸凈土。
綜上所述,并及諸大德之贊語,可以得知印光大師實為近代凈宗之泰斗,凈土一教之振興,實賴大師之功,由于大師之傾力弘傳教化,得以法化之弘,磅礡中外得使善導高風,復見今日。以上所述,只是略述印光大師一生行業之梗概,讀者若欲洞明大師之生平與佛學思想之全部。則請奉讀由真達、妙真、了然、德森法師等師所述之《印光大師行業記》與《印光大師文鈔》。而由臺灣佛教出版社發行,共計七冊的《印光大師全集》,則收集了印光大師的所有著作,內容更是詳盡。若欲研究印光大師之佛學思想者,該全集不失為一部完善的參考書。
三.印光大師著作
《印光大師全集》
《印光大師文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