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日、月及四大部洲即為一個小世界,至于更大的是千個小世界構成一個小千世界,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一個中千世界,千個中千世界構成一個大千世界,即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一個佛所化度的國土范圍最小者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或二個、三個,乃至以恒河沙數個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國土,這樣各各國土或大或小,或凈或穢,或圓或方,或側或仰……,種種形量無有一定,一一國土各有一佛為現在教主,比如我們所在的世界稱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為此娑婆世界的教主。我們娑婆世界周圍又有微塵數這樣的世界存在,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又是這微塵數世界中的一個……。佛陀在《華嚴經》中還指出,在我們這個無邊的世界中有世界名為‘普照十方世界種’,上持二十重華藏世界,即有二十層結構,其中第十三層共包括十三個佛剎微塵數的世界在內,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以及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皆是這第十三層之中的一塵而已。如是在‘普照十方世界種’周圍還有‘無垢世界種’、‘因陀種’、‘法界種’、‘廣大種’、‘善建種’、‘恒出種’等等無邊無際的世界種,一一種上,各有二十重華藏世界次第安立,這么許多的世界,佛陀都能叫出名字來,實在不可思議。
而在科學上,自從哥白尼的日心說被接受以后,大約有幾百年之久,人們都認為太陽系是宇宙的中心,后來發現銀河系以后,又認為所有的恒星、行星和星云及太陽系中的一切天體都屬于獨一無二的銀河系,在我們的銀河系(也叫本銀河系)以外就再沒有別的東西了。直到18世紀,英國有一位天文學家赫歇爾,不僅觀測到本銀河系的形狀,還發現星云的存在,因此他預言在本銀河系外可能還有別的銀河系。1900年,英國天文學家伊斯敦指出,銀河系是一個洄旋不已的星云系統,我們所在的太陽系位于其中一隅。1918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使用精密的望遠鏡深入研究遙遠的天體,他證實了赫歇爾所看到的星云的確是遙遠的外銀河系,實際上每一個河外星云,就是一條銀河系,目前已證實有近10億個外銀河系存在,這些星云有的像旋渦,有的像棒槌,有的呈現不規則形狀,每條銀河系都包含有上億乃至數億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恒星。1924年,美國天文學家赫伯爾發現,宇宙在不停地擴展散開,除了我們最鄰近的星云漩系外,一切星云漩系都不停地飛離我們,世人此時才開始注意到宇宙的遼闊無邊。198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家阿倫·古斯,發表‘大泡泡學說’,認為我們現在的宇宙是由虛無形成,源于幾百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這就是迄今為止科學上最先進的宇宙學觀點,似乎已有點相似于佛陀所描述的宇宙是從‘成、住、壞、空’再到‘成、住、壞、空’的不停地流轉的變化過程。
總之,佛教度化的眾生不是僅限于一個國家或地球上的有情,而是整個三界輪回中沉溺無邊無際的眾生。就如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1865-1898)所說:‘佛教能治無數無邊不可說之微塵世界,盡虛空界,何況此區區之一地球。’《普賢行愿品》中說:‘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愿究竟恒無盡。’而現在科學家要洞察宇宙的奧秘仍有困難,很聰明的人對自己的前世、后一世也是茫無所知。而且,科學家們傾盡一生心血研究物質,在佛弟子看來,仍是虛度人身,遠遠沒有發揮人生原有的潛力。佛教經論中對現代科學的理論都早已經有所描述,但佛陀并不想從這里去作更多的發展和更加詳細具體的闡釋,即是因為這些只不過是枝節問題,并無多大價值的原因。因此在科學界中,大凡對佛教有所認識的人,都驚嘆于佛法理論的高深縝密,以及立足點的不同凡響。現在有些佛學理論已漸漸深入人心,有些深邃的理論正在被人們理解、接受。可以想見,在看到了佛法本身所煥發出的巨大魅力后,將會有更多的科學工作者投身到學習佛法的潮流中。在學習了精深的佛學理論后,科學家們更可以高瞻遠矚,對具體的研究工作產生切實而深遠的指導意義,而不涉足佛法,將會對他們研究工作失去極好的幫助與促進的機會。所以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偉大的思想家、三民主義的開創者孫中山先生也認為:‘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這對其余的人們也應有極大的啟發,即尊重實踐,尊重真理,拋棄偏見,來重新認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