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學習園地>>佛學知識>>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08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08
2007年06月21日09:09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758 字體: 繁體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08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行法篇)
 
 
 
凈行法師編著
 
 
 
第五章  ‘無我’對解脫的重要性
 
 
 
(一)止息視五蘊為‘我’的執著
 
 
 
善男子,無知的異教徒,不識如來的圣教,不追隨圣弟子,不守圣戒。
 
 
 
他不親近善知識,不識善知識所遵奉的教旨,不修善知識的行持,也不守善知識的戒律。
 
 
 
他或認‘我’中有色、受、想、行、識,或認為色、受、想、行、識中有‘我’,思想顛倒,妄執不實為實,執假為真,迷信心外的神鬼,甘受役使,卻不智信佛法,爭取智慧與解脫。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識不是‘我’的事實。
 
 
 
他看不出色、受、想、行、識本身并無實體,只是依賴各種條件而生,緣合而聚,緣盡即散的事實。
 
 
 
他錯誤地追求,執著色身,肯定地說此就是他的‘我’,也同樣錯誤地追求、執著受、想、行、識為他的‘我’。
 
 
 
他執著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為‘我’,這樣,他便建立了一切苦惱束縛的因緣,令自己遠離解脫了。
 
 
 
但是,碩學的圣弟子,熟諸如來的圣教,嚴守圣戒,勤奮地與其他圣弟子們一起修學,樂近善知識。
 
 
 
他不認為‘我’中有色、受、想、行、識,也不認為色、受、想、行、識中有‘我’。
 
 
 
他認清色、受、想、行、識是遷流不居的事實。
 
 
 
他認清色、受、想、行、識不是‘我’的事實。
 
 
 
他認清色、受、想、行、識并無實體,只是依賴各條件而成,緣合則聚,緣盡即散的事實。
 
 
 
因此,他并不追求或執著色、受、想、行、識,說是他的‘我’。
 
 
 
善男子,他不執著這五蘊為‘我’,于是,他便無處不自得,能從任何的束縛解放出來,現世便得到涅槃的喜悅了。
 
 
 
(二)四重空與解脫
 
 
 
善男子,若人能真的不再執持著色、受、想、行、識即是‘我’的見解,從這時起,他便不會再貪著世間任何的東西,心靈即時得到凈化與解脫。
 
 
 
無所貪著,他便不再為任何事情激動。不再激動,他便即身證入喜悅的解脫之中,再不為這世間任何事物所束縛。
 
 
 
善男子,一位親證涅槃解脫的圣者,能夠體會四重空的真義。
 
 
 
他切實地:
 
 
 
(一)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有‘我’的存在;
 
 
 
(二)看不到有‘我’能呈現在任何人的面前,做作任何事情;
 
 
 
(三)在任何地方,也看不到任何人能具有‘我’的存在;
 
 
 
(四)看不到任何人能有一個‘我’,呈現于他的面前,做作任何事情。
 
 
 
他看到自己并沒有什么實缽,可以擔任兄弟、朋友、弟子等角色,也看到任何人也沒有實體,可以擔當兄弟、朋友等角色。
 
 
 
他能這樣,便到達了無我的境界。沒有執著,不為人我的任何做作所激動,不受各種世間欲念所束縛,從而得到真正的自由與解脫。就是處于——切濁世之中,他無所執著地生活,使他恒常處于涅槃的喜悅里。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能住于四重空中的圣者,不論處于什么境地、面對什么困難,也不會感到絲毫的苦惱,卻只會無憂地住于心靈的極度自由與解脫之中。
 
 
 
(三)解脫從放下‘我執’而生
 
 
 
善男子,‘我’的執著,是世間一切痛苦的來源。
 
 
 
為什么呢?
 
 
 
因為,起了人我之別、你我之想,他便會與人比較高低,求勝于人,不甘屈居于下,成功時便快樂,不成功時便苦惱不歡了。
 
 
 
為了面子地位、贊譽擁戴,他便時刻與人爭強。一切自身內外之物,都成為比較的對象,令他精神緊張,為優勝的追求而焦慮,為敗落的陰影而擔憂。
 
 
 
他追求別人的嘉許,恐罹他人的恥笑。這樣,他便讓自己的快樂操縱于他人的手里,由不斷變遷的外境所裁決,令自己的感受恒由外緣所轉,絕無自主可言了。
 
 
 
這些苦惱全都是從‘我’的執著而來。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若要得到真正的解脫,‘我執’便必須放下。因為,沒有了‘我’的執著,便再沒有‘我’的得失之憂慮,內心便會變得和平。不但不再受外緣所激動,反能融成一體,化惡為善,化敵為友,生活在與天地萬法極度協調的喜悅之中。
 
 
 
(四)止息對別人的執著與希冀
 
 
 
善男子,對他人的執著與希冀,是很多苦惱的來源。
 
 
 
為什么呢?
 
 
 
因為,對別人有所執著和希冀,他的快樂與痛苦便操縱在他人的手里。若別人要他快樂,便給予他所期求的東西;若要他痛苦,便拒絕給予。
 
 
 
別人能通過對他所執著希冀的事情,有意或無心地窒礙,令他不得滿足,反陷于失望、憤怒、怨恨、羞辱、焦慮和種種苦惱之中。
 
 
 
就是因為他對別人有所執著、有所期求,他內心和平的自主便喪失了,令自己淪為他人俎上之肉,任人擺布愚弄,陷于被動無助。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眾生的解脫,是從放下對別人的執著與希冀而生。因為,無求于世,他便回復情緒的自主,內心的和平不再由別人的施與或拒絕所左右。
 
 
 
無求于世,眾生不是變得很孤獨無助嗎?
 
 
 
善男子,除了住世的佛陀和大菩薩外,有哪些眾生能夠沒有煩惱,智慧、力量、解脫與慈悲都堪作你皈依的物件,能夠給你徹底的救度呢?
 
 
 
善男子,若是沒有的話,向任何世間的眾生尋求持久徹底的救度就只會導致失望與怨恨了。
 
 
 
就是這緣故,追求解脫的眾生,不應對任何世人起任何執著與希冀,卻只應倚賴自己心中的佛,讓他施與一切不可思議的救度。
 
 
 
善男子,心、佛、眾生本是同體,這樣,心佛自度眾生,不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嗎?還有什么可以置疑的地方呢?
 
 
 
第六章  導致身心解脫的三十七個行法
 
 
 
(一)三十七道品
 
 
 
善男子,有三十七個導致身心解脫的法門,共納入七組之中,可供眾生憑自己的秉性志趣,擇一修行。雖入手不同,實殊途同歸,成果無異。眾生若把這三十七法互相補足,擇己所需而作修行,更生相輔相成之效,令每一法更易成就。
 
 
 
(二)培植五根
 
 
 
善男子,有五個心理的根基,眾生必要細加培植,才能建立修行解脫的立腳點,奠下智慧大能的基石,令自身的佛性能逐漸顯現。這五個根基就是五根了。
 
 
 
是哪五根呢?
 
 
 
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了。它們對修行者的重要性,有若根對草木一樣,若付闕如,慧命的增長便沒有可能了。
 
 
 
什么是信根呢?
 
 
 
善男子,對佛法深思熟慮,確認合理可信,可以驗證之后,就要身體力行、認真求證,時刻保持心中的信念,矢志不移,絕不三心兩意、反覆無常。這樣,修行的人,才能親證佛法的真實與好處,不會只流于徒勞無功、令人恥笑、對自他的解脫毫無幫助的戲論。
 
 
 
這種不移的信念根基就是信根了。
 
 
 
什么是精進根呢?
 
 
 
善男子,應該去做、或已立志去做的事情,就要勤奮地去做,并且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陷于拖延怠惰,把應做的事情擱置,令進度緩慢,以致一生的時間過去了,也—無所成。因此,勤奮努力,是證道解脫的必需。
 
 
 
這種勤奮進取的心理根基就是精進根了。
 
 
 
什么是念根呢?
 
 
 
善男子,于一切佛法,行者必要時刻憶念,不使忘失;于行住坐臥,一切身語意的活動里,都要時刻警醒;以身行佛法,不得違佛理、墮邪僻,因而陷于魔道。這樣,才能體驗佛法的好處,增進解脫。
 
 
 
這種念念不忘佛法、念念不忘行佛法的心理根基,就是念根了。
 
 
 
什么是定根呢?
 
 
 
善男子,學佛的行者,若要世間或出世間的功業成就,必要精神統一、心力專注,才能發揮內心的潛能,建蓋世之奇功,利益自他,度己度人。因此,他必要培養止息妄想紛亂的能力,才能增進解脫。
 
 
 
這種統一精神、祛除妄想的心理根基,就是定根了。
 
 
 
什么是慧根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對一切世間的俗事有為法、及出世間解脫的無為法,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見解,并且常欲多見多聞,增長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愚癡妄想,能盡早除去,令一切身語意的活動,皆能從智慧而發。這樣,他才能增進智慧解脫。
 
 
 
這種追求智慧、明辨真偽的心理根基,就是慧根了。
 
 
 
善男子,這五個心理根基,必要牢固地建立,心靈的力量,佛性的大能,才能逐漸顯現,帶給眾生解脫,否則便如無根之草木,沒有成長生機可言了。
 
 
 
(三)善用五力
 
 
 
善男子,五根的建立需要主動的努力,但在建立之后,便能產生五種力量,不但令眾生有所受用,更使五根因而一天比一天深厚牢固。這些力量就是五力了。
 
 
 
五力是指哪五力呢?
 
 
 
善男子,五力就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了。
 
 
 
什么是信力呢?
 
 
 
善男子,由信而起的力量就是信力了。
 
 
 
信的威力不可思議,令心識能發揮無窮的力量,可以心造物,創造環境,成就一切。力之所至,更能超越一切時空的束縛,使行者于處處都能自主自在,不受桎梏。
 
 
 
什么是精進力呢?
 
 
 
善男子,由精進而生的力量就是精進力了。
 
 
 
精進的心態,使眾生勤奮地去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標。這種努力是一切成就所必須,若付闕如,便沒有任何成功可言,就是俗世功業也不可得,更遑論出世間的智慧大能了。
 
 
 
什么是念力呢?
 
 
 
善男子,由憶念而生的力量,就是念力了。
 
 
 
念力使人能執持自己的目標理想,永不忘失放松。這樣,他便矢志不渝,未得到徹底的成功,便永不放棄努力,時刻都在警覺注意、斗志激昂之中,成為邁向成功的動力。
 
 
 
什么是定力呢?
 
 
 
善男子,由止息紛亂妄想而生的力量就是定力了。
 
 
 
若人成就了精神統一、制心一處的心理根基,他便能進入各種禪定的境界,在定中發揮不同程度的定力,完成自己的事業與愿望。定力高的行者,更可引發心識的力量,行各種神通變化,獲得各種世間與出世間的智慧,能用以度己度人、利己利人。
 
 
 
什么是慧力呢?
 
 
 
善男子,由慧根的建立而生的力量,就是慧力了。
 
 
 
建立了慧根的人,已得到獨立思惟、辨別是非真偽的根基和志趣。對一切法都能仔細分析、徹底求證。不愿受任何邪見所惑,卻要勘破一切虛妄,破邪顯正,使自己身語意的活動,皆從慧而生,不掉愚癡的陷坑,不落外道的邪見。常能身行佛陀的智慧,無有過失,因而遠離苦惱而得永樂,更堪作救世的明燈,指點迷途的眾生。
 
 
 
善男子,學佛的人,對此五力,要時刻加以運用拓展,才能使它們壯大,增加自己心智的力量,邁向自在解脫。
 
 
 
(四)作四正勤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眾生,有四事必要時刻警醒注意,勤奮力行,無時稍為松懈,始能增長慧命解脫,趣向圣果。這四事就是四正勤了。
 
 
 
是哪四正勤呢?
 
 
 
善男子,四正勤就是(一)已生惡令滅、(二)未生惡令不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
 
 
 
學佛的人,于現有的壞品行,要時刻注意,作適當的努力,把它徹底清除。不論要費多少時間,多少氣力,也絕不畏懼氣餒。天天不斷地提醒約束自己,直至惡習不再生起、徹底除去為止。這就是已生惡令滅了。
 
 
 
他于一些未沾染的惡習,要保持警覺,克制自己。決不以身嘗試,造新的惡業,卻要不斷地增強自己的心志和自制,令能面對一切試探誘惑而不墮邪道。使自身在濁世里,也能保持清白無污。這就是未生惡令不生了。
 
 
 
善男子,修行的人,不但要諸惡莫作,也要眾善奉行。因此,對于自己尚未有的善良品性,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努力不懈地培養。恒以善知識、圣賢、菩薩、諸佛世尊為榜樣,天天作適當的努力,務使德行能夠建立,利樂自他。這就是未生善令生了。
 
 
 
他對已建立的德行,也要時刻注意,不斷勤奮地去維持和擴充,令小的德行成為大的德行。從獨善其身以至兼善天下,使自己的行止,能立言立功立德于世,使天下眾生,皆蒙受其恩澤。這樣,他才能實現普度眾生的宏愿。這就是已生善令增長了。
 
 
 
善男子,修行的人,必要在這四方面,作恰當的努力,才能遠離苦惱,得到解脫。
 
 
 
(五)增長七覺支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培養心靈七方面的覺醒,才能增長自己的慧命解脫,使煩惱逐漸消除,常處于圣者恬靜愉悅、無所執著的灑脫之中。這些內心的覺醒就是七覺支了。
 
 
 
是哪七覺支呢?
 
 
 
善男子,就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和行舍覺支了。
 
 
 
什么是擇法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必要覺醒內心思考分析、辨別真偽的能力。要知道哪些是惡法,能導致苦的出現、不斷的輪轉生死;哪些是善法,能導致苦的熄滅,趣向智慧、大能、涅槃解脫。他要執持善的法不舍,對惡的法卻能遠離不染。
 
 
 
這擇善去惡能力的覺醒就是擇法覺支了。
 
 
 
什么是精進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必要覺醒內心勤奮向上的能力,才能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使惡法能夠止息、不復生起,又能使善法不斷增長。這樣,他才能有所得著,步向涅槃解脫。
 
 
 
這勤奮向上能力的覺醒就是精進覺支了。
 
 
 
什么是喜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覺醒和增長內心感受喜悅的能力。無論處于什么環境,面對什么事物,他的喜悅仍要持續不減。他要參透無常無我的道理,不斷增長善法智慧,遠離任何執著顛倒。這樣,他便不會墮于得失的苦惱之中,才能遠離一切憂悲之想。由沒有錯誤的執著,而令心中的喜悅能夠生起與持續。
 
 
 
這感受喜悅能力的覺醒就是喜覺支了。
 
 
 
什么是輕安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學習對一切都能徹底放下,不受任何無常的心物所系縛。這樣,他才能覺醒和增長內心經常輕松沒有束縛、安寧沒有掛慮的感受的能力。使他無論處于什么地方,也能事事灑脫,沒有任何苦惱。
 
 
 
這感受輕松;安寧禪悅能力的覺醒就是輕安覺支了。
 
 
 
什么是念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覺醒和增長內心憶念執持解脫善法的能力,使他在任何的時間和境地里,對導致苦滅樂生之法,都能清楚明了,念念不忘,時刻用作行為的指南,令自己能離苦得樂,趣向解脫。
 
 
 
這憶念執持能力的覺醒就是念覺支了。
 
 
 
什么是定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覺醒和增長心中禪定的能力,使自己的精神力得以統一。這樣,他才能祛除妄念思潮,集中心力,完成世間或出世間的事業。否則,心識的巨大力量便無從發揮。就是世間俗事,也因心力渙散不易成功,更遑論成就各種神通大能和出世間的智慧了。
 
 
 
這種專注心力、祛除妄念能力的覺醒,就是定覺支了。
 
 
 
什么是行舍覺支呢?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要覺醒和增長內心對一切外緣刺激都不起任何苦惱不快反應的能力。他要知道一切都是遷流不居,沒有實體,無可執持。因此,他不為一些已過去或尚未發生的事情苦惱,卻泰然地面對剎那生滅的現實,改善那些可以改善的,對不能改變的,則淡然接受,沒有絲毫激動。因為他知道激動無助于解脫,反會帶來不必要的苦惱。
 
 
 
這對外緣不起苦惱或不快反應的能力的覺醒,就是行舍覺支了。
 
 
 
善男子,眾生若于這七覺支不斷修行,他便能祛除煩惱,得到智慧解脫。
 
 
 
(六)依八正道生活
 
 
 
善男子,眾生的身語意活動,必要依八個準則而行,才能止息痛苦,消除煩惱,令慧命解脫能夠增長。
 
 
 
這八個準則就是八正道了。
 
 
 
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什么是正見呢?
 
 
 
善男子,知道苦的意義、苦的存在,知道苦能止息,又知道哪些行為能導致苦的生起,哪些行為能導致苦的止息,對宇宙萬法的成住壞空有正確的見解,不執著空或有、苦或樂二邊而行中道,不著戲論,不為外道所惑,遠離顛倒,深知一切佛法皆是方便,這就是正見了。
 
 
 
什么是正思惟呢?
 
 
 
善男子,—切思惟之中,不生邪念惡意,不受淫欲所操縱,不起貪、嗔、癡之想,清凈無污,不損自他操守,卻增長自他慧命解脫,遠離顛倒,這就是正思惟了。
 
 
 
什么是正語呢?
 
 
 
善男子,若人口舌遠離妄語、綺語、是非讒言,不作戲論,不謗正法,語常清凈,不損自他慧命解脫,這就是正語了。
 
 
 
什么是正業呢?
 
 
 
善男子,不作殺、盜、淫、妄和一切能招致苦果的業,本身雖不—定是惡(如飲酒及服食迷亂心志的物品),但卻能成為作惡的因緣,也同樣戒絕不作,務使自己的業能夠清凈,這就是正業了。
 
 
 
什么是正命呢?
 
 
 
善男子,舍棄不正當的職業,遠離—切與殺、盜、淫、妄和與迷亂人心有關的謀生方法,只以增長自他?;鄣氖聵I為生計,這就是正命了。
 
 
 
什么是正精進呢?
 
 
 
善男子,立志、努力、不斷地除去已生起的邪惡品性;于未曾生起的邪惡品性,又能禁之于未發;尚未生起的優良品德,能令生起;而已經生起的優良品德,又能令保持和增長,以至完美?!械呐Α⒍歼m時恰當,盡力而為卻不強求速成,這就是正精進了。
 
 
 
什么是正念呢?
 
 
 
善男子,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于自己的身心活動,能經常覺察注意,知道這些活動為什么如是的生起;也要經常覺察注意宇宙的一切法,雖是有善有惡、有凈有染,但皆是遷流不居,永無實體,無常無我;時刻憶念以身行佛法,不斷修行解脫,以得永樂,這就是正念了。
 
 
 
什么是正定呢?
 
 
 
善男子,攝心不亂,專注—境,在定中以正念引發和駕御禪定的力量,增長自他的慧命解脫,遠離一切邪僻妄念,只住于清凈無垢之中,這就是正定了。
 
 
 
善男子,八正道是眾生安身立命,修行證道所應執持的行止準則,是離苦得樂的指南,堪為眾生奉作圭臬。
 
 
 
(七)習四念住
 
 
 
善男子,凡夫有—法,能夠導致清凈、克服愁哀、祛除痛苦,使行為端正不失,達到涅槃的彼岸。這方法就是四念住了。
 
 
 
什么是四念住呢?
 
 
 
善男子,四念住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對自己的身體、感受、心意和外在諸法時刻注意觀察,念念分明,以消除對此四者的執著,達致解脫。
 
 
 
心念應如何住于身體上呢?
 
 
 
善男子,念住于身體的時候,眾生要專心系念。若在禪定,于出息入息,都要習中注意。在呼氣的時候,他要念念分明,知道自己在呼氣;在吸氣的時候,也要念念分明,知道自己在吸氣。他要訓練自己,出息安靜,入息也要安靜,專注習中,不為妄想思潮起伏所掩蓋。
 
 
 
若在進退之際,在穿衣吃飯,大小利便,一切行、住、坐、臥的行為上,也同樣了了分明,知道自己所作何事。
 
 
 
眾生要觀察自己的身體,自踵而上,自頂而下,觀石皮膚所包藏的種種不凈,體內的血汗脂肪、膽汁痰膿、屎尿涕唾,以及種種不凈。
 
 
 
再者,眾生要觀察理解自己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假合而成,終必有散離之日。他朝必如墓園里的白骨,皮肉分離,生機盡去,無可執著。
 
 
 
他若能如是客觀地觀察體內的種種生滅活動,他便對自己的身體成為一位旁觀者,不再執著自己的色身,自作系縛地與它糾纏在一起。這樣,他的精神就從肉身的得失煩惱解放出來,得到徹底的解脫。
 
 
 
心念應如何住于感受上呢?
 
 
 
善男子,眾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經歷愉快的感受時,對所經歷的愉快感受,心中須了了分明;在經歷不愉快或中性的感受時,心中也須了了分明。
 
 
 
他要仔細觀察,知道這些感受是否真正的苦、樂、或非苦非樂的感受。
 
 
 
他要觀察,注意這些感受的強度、特性和成因,令自己了了分明,知道自己在經歷什么,和為什么自己會有如此的經歷。
 
 
 
他也要知道,一切感受,皆是生滅不定、無可執著的。
 
 
 
他若能如是客觀地觀察自己一切感受生起與幻滅的因由,他便對自己的感受成為一位旁觀者,不再執著任何感受,不再自作系縛地與它糾纏在—起。這樣,他的精神便從感受的苦樂不定中解放出來,得到徹底的解脫。
 
 
 
心念應如何住于心意上呢?
 
 
 
善男子,眾生若是貪欲熾盛,或清凈寡欲;嗔恚暴戾,或忍耐調順;愚癡迷惘,或智慧清明;心念專一,或妄想紛亂;心志高潔或卑下;心智下劣或優越;心力集中或散漫;心得解脫或心著系縛,他都要了了分明,知道自己的真正心意,知道它的特質與生起的因由。
 
 
 
他也要知道,一切心念,皆是生滅不定,無可執著。
 
 
 
他若能如是客觀地觀察自己心中一切的意念,知其真相及生滅的因由,他便對自己的心意成為一位旁觀者,不再執著自己的心意,不再自作系縛地與它糾纏在一起。這樣,他的精神就從心意的高下優劣與清凈污染中解放出來,得到徹底的解脫。
 
 
 
心念應如何住于世間諸法上呢?
 
 
 
善男子,眾生在使用一切用具、器皿、物質的時候,要知道皆是由四大種假合而成的。
 
 
 
在看到、接觸到一切有情、無情眾生的時候,他要知道,他們同是四大種假合而成。
 
 
 
他要知道,充滿虛空的三千大干世界,沒有一法,不是由四大種假合而成,緣聚則成、緣散則滅,時刻都在生滅不定中,絕無可執著。
 
 
 
他若能如是客觀地觀察諸法,知道它們永遠遷流不居、永無實體的事實,他便不再執著世間的一切法,不再自作系縛地與它們糾纏在一起。這樣,他的精神便從世間諸法的得失中解放出來,得到徹底的解脫。
 
 
 
善男子,眾生若能如是把心念住于身體、感受、心意和世間諸法上,他便能漸除執著,克服愁哀苦惱,在一切處,皆能得到自在解脫。
 
 
 
(八)建立四如意足
 
 
 
善男子,追尋解脫的眾生,要培養在四方面皆能令事事如己意的精神力量,使一切所欲或不欲的事情,能隨自己的意愿出現或幻滅。這些精神力量,就是四神足或四如意足了。
 
 
 
是哪四如意足呢?
 
 
 
善男子,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和思惟如意足了。
 
 
 
這四如意足是從精神專注、止于一境、不起妄念的禪定而生,能為行者帶來巨大的制心造物能力,使他所希冀的事情能圓滿地顯現,真正地做到能主宰自己的生命和際遇。
 
 
 
什么是欲如意足呢?
 
 
 
善男子,欲如意足就是通過自己的欲力希冀,引發心識的精神力,使它隨順因緣,依宇宙萬物生滅的原理,把自己的志愿一一實現,令欲力能得滿足,顯示生命活力與璀璨的完全能力。
 
 
 
什么是精進如意足呢?
 
 
 
善男子,精進如意足就是令一切事業能獲成功之勤奮心態的完全建立。若沒有完全的精進力,修行證果便給怠惰所窒礙,不能增長慧命解脫。若具完全的精進力,行者便能時刻不忘勤修善法,這樣,他便能疾證道果。因此,精進如意足的建立,能令一切功業顯于成就,不因疏懶而虛耗光陰,終致一事無成,便完結了一生。
 
 
 
什么是心如意足呢?
 
 
 
善男子,心意足就是在任何時間和境地里,都能保持精神集中專注,念念分明,不起絲毫紛亂散漫的完全能力。有了這樣完全的精神統攝力,行者才能住于湛深的禪定里,引發智慧大能,使一切疑難,能得解決,令一切清凈之欲,能得成就。
 
 
 
什么是思惟如意足呢?
 
 
 
善男子,思惟如意足就是以作意思惟的活動,窮宇宙—切心物的原理,駕御及帶領生命力在一切的時空里,作個別理性活動的完全能力。有了這完全的理性思惟力,行者便能親證宇宙的實相,不為虛妄所困惑。這樣,他便能智慧地運用一切的自然法則與力量,君臨萬法,雖處于其中,而不失其主宰之力。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努力建立四如意足的行者,將漸得到大能與解脫,以致能游戲神通于宇內,以心轉萬物,今一切順道,皆如己意。
 
 
 
第七章  普度眾生的菩薩行法
 
 
 
(一)菩薩與四弘誓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若不以一己的解脫為滿足,卻發心要于自覺自利之時,兼覺他利他,雖然自己尚未得度,仍不吝把自己有限的智慧力量,利樂點化有情,這樣,就算他仍然處于凡夫的境地,尚未證入圣境,他已堪稱為一位菩薩了。
 
 
 
每位菩薩必發四弘誓以表明心志,發誓后便要矢志不渝,力求圓滿誓言。否則,便不是真正的菩薩,不配如是的稱謂。就是已入圣地,退心不履行誓愿的時候,仍即時喪失菩薩的地位了。
 
 
 
究竟是哪四弘誓愿呢?
 
 
 
善男子,四弘誓愿就是:
 
 
 
(一)眾生無邊誓愿度;
 
(二)煩惱無盡誓愿斷;
 
(三)法門無量誓愿學;
 
(四)佛道無上誓愿成。
 
 
 
善男子,時刻不忘努力地完成這四弘愿的才是真正的菩薩,否則,只是假名菩薩,不值人天的尊敬,不能成就佛陀的智慧、大能與解脫。
 
 
 
(二)四無量心
 
 
 
善男子,立志救世的菩薩,要培養四無量心,以此四無量心帶領他一切的身語意活動,達成普度眾生的目標,完成他所發的四弘誓愿。
 
 
 
是哪四無量心呢?
 
 
 
善男子,四無量心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和舍無量心了。
 
 
 
愛護眾生,給與幸福安樂,不令墮于憂悲苦惱,常示以修善解脫之道,增長他們的?;?,不使再種苦因,平等看待一切有情,猶如自己的親子,自視為慈父,呵護無微不至,無有窮盡,這就是慈無量心了。
 
 
 
憐憫那些行為顛倒、常造苦因、他日必受苦果的眾生,為了他們不避艱辛,不畏毀辱打駕,也要伺機勸諫點化,示以正路;又于正受苦報的眾生,善言勸慰,為他們作種種布施,盡量減滅他們的苦惱,并解說他們受苦的因由、及不令苦惱復生之法,平等看待一切有情,以他們的苦惱為自己的苦惱,憐惜無有窮盡,這就是悲無量心了。
 
 
 
樂見眾生平安順遂,離苦得樂,更能常行善法,增長福慧,趣向解脫,心中便喜不自勝;就是眾生的成就解脫,更勝于自己,也不生嫉妒,同是滿心歡喜,平等善視一切眾生,為他們的得著而高興贊嘆,快慰無有窮盡,這就是喜無量心了。
 
 
 
心中不執著任何的眾生與事物,深知他們都是遷流不居,永無實體,如同虛幻,就是自身亦復如是;徹底止息一切貪、嗔、癡的意念,不起任何激動,不生任何不快的感覺,摒除所有導致煩惱和窒礙解脫之法,舍棄惡法無有窮盡,這就是舍無量心了。
 
 
 
善男子,這四無量心是救世的動力,為一切菩薩所應培育與壯大。
 
 
 
(三)四攝法
 
 
 
善男子,救世的菩薩,可以四法,親近攝取眾生,爭取他們的信任,達成感化之目的,令他們修行善法,趣向解脫,能夠自利利他,共行菩薩的事業。這四法就是四攝法了。
 
 
 
是哪四攝法呢?
 
 
 
善男子,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和同事了。
 
 
 
布施怎樣能攝取眾生呢?
 
 
 
善男子,對處于貧困的眾生,常以資財救濟;對因沒有知識技能而生活艱苦的眾生,施以教育;對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眾生,善加開導;對正陷于苦惱驚怖中的眾生,呵護救度,令苦惱減滅,皆是布施,可使眾生樂于親近,易于攝取,方便授以清凈解脫之法,令持法修行。
 
 
 
愛語怎樣能攝取眾生呢?
 
 
 
善男子,菩薩若要眾生樂意信奉受持自己的行法,他就必要儀容調順端正,品行高潔,對眾生必要關懷備至,才能贏取眾生的信賴。要達成這目的,他便要注意日常的話語了。
 
 
 
在眾生功業順遂、德行日進的時候,他要誠意欣賞贊美,令他們繼續向善;在眾生遇到挫折、苦惱或驚怖時,要軟語撫慰、善加開導,令能克服困境;在眾生行不善的時候,他要起悲心、善加勸諫,令止惡行善。
 
 
 
菩薩自身,則要遠離妄語、離間語、粗惡語和綺語。自己見到的,就說見到,聽到的就說聽到,覺察到的,就說覺察到,知道的就說知道;相反的,見不到的就直說見不到,聽不到的,就直說聽不到,覺察不到的就直說覺察不到,不知道的就直說不知道,絕不作任何欺詐。
 
 
 
菩薩如是所發之語,皆是愛語,可使眾生樂于親近,易于攝取,方便授以清凈解脫之法,令持法修行。
 
 
 
利行怎樣能攝取眾生呢?
 
 
 
善男子,菩薩為了救度眾生,常作利他之行,就是資財億萬,地位尊崇,為利益有情行事時,卻能自謙如奴仆,殷勤如子事父母,心中遠離任何驕慢,平等看待一切眾生,不舍慈悲憐惜之心。
 
 
 
菩薩所作種種利益眾生的事,可使眾生樂于親近,易于攝取,方便授以清凈解脫之法,令持法修行。
 
 
 
同事怎樣能攝取眾生呢?
 
 
 
善男子,救世的菩薩,不能與眾生遠離,讓隔膜樊籬生起,因此,他必要經常與眾生相聚,一同生活、工作、學習或游戲。這樣,他才能爭取他們的友誼,被視作一份子。
 
 
 
如是相聚,皆是同事,可使眾生樂于親近,易于攝取,方便授以清凈解脫之法,令持法修行。
 
 
 
善男子,四攝法是親近攝取眾生的良方,為一切菩薩所應修習。否則,救世的事業便難有進展,佛法也難弘揚于世了。
 
 
 
(四)六度
 
 
 
(1)六度的意義
 
 
 
善男子,菩薩只要修習六種行法,便可渡過生死的苦海,登于彼岸,獲取無限的智慧、力量與解脫。此六法能度一切有情,因此稱為六度。
 
 
 
六度是什么呢?
 
 
 
善男子,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它們是自度度他的利器、解脫的必需,不行此六度,成佛就絕無可能了。
 
 
 
什么叫布施呢?
 
 
 
善男子,布施可分為三種,就是財施、法施和無畏施,都是對有需要的眾生所作的施與。
 
 
 
以金錢財物施與貧窮的人就是財施。
 
 
 
以世間的技藝知識和出世間的智慧及解脫法教導眾生就是法施。
 
 
 
在眾生陷于憂悲苦惱的時候,給以援助,減滅他的驚怖痛楚,這就是無畏施了。
 
 
 
善男子,財施和世間法的布施較易辦到,但作無畏施則不是人人能為。至于導致智慧、大能、解脫的世出間法布施,更是鮮有能勝任的了。因此,以佛法布施是最上等的布施。
 
 
 
什么叫持戒呢?
 
 
 
善男子,在一切的身語意行為上,時刻保持清凈,離諸污垢惡業。若有不善處,立即離舍、懺悔,誓不再犯。在善的行為上,已生的令繼續增長,未生的設法培育,令能生起。在一切能饒益眾生的事情上,必樂為之,切戒吝嗇懈怠、錯過利樂有情的機會。如來及僧因所定的戒律,必要遵守不犯,這就是持戒了。
 
 
 
善男子,戒律是為引導凡夫遠離他日必會帶來苦果的惡業而設立的。一切凡夫為了自己的利益,必須遵守,但是得道的菩薩,一切的行為,已自然地不犯天條,不觸戒禁,隨心所欲而不逾規矩。因此,他們實是無戒可持的了。
 
 
 
什么叫忍辱呢?
 
 
 
善男子,知道人我皆空,剎那生滅,無有實體可以執著,了解因果業報不能逃避的原理,處于逆境或被眾生逼迫的時候,心里能保持安寧,泰然自處,絕不激動,不生怖畏,卻以堅強的意志、極端的忍耐,灑脫地應付一切,其間心中始終恬靜無波,不受外境的屈辱,這就是忍辱了。
 
 
 
什么叫做精進呢?
 
 
 
善男子,于所發的度世、斷煩惱、學法、成佛這四弘誓,不斷勤奮地去實現,時刻保持警醒,對善法不斷培養擴充,對不善法積極離舍,努力不懈地作饒益有情的事業,絕不稍退道心,這就是精進了。
 
 
 
什么叫禪定呢?
 
 
 
攝心一處,止息妄念,集中心識的力量,除去你我煩惱之想,寂然安住,得輕安愉悅,以心力觀照宇宙實相,悟一切離諸語言的智慧,起不可思議的神通力,游戲變化,以心造物,饒益眾生,這就是禪定了。
 
 
 
什么叫智慧呢?
 
 
 
善男子,通曉世俗的知識技巧,于俗世之中善能營生應對,了解宇宙生滅及眾生苦樂的緣起,悟離苦得解脫的原理,善能隨順正法而生活,常得自在安樂,創造支配環境,這就是智慧了。
 
 
 
(2)行六度的果報
 
 
 
善男子,修行六度能除去眾生的貪、嗔、癡,使佛性漸漸顯現,令凡夫成圣,終得證佛果。
 
 
 
為什么呢?
 
 
 
因為,布施能對治慳貪,持戒能對治污染不凈,忍辱能對治恚嗔忿懣,精進能對治怠惰,禪定能對治散亂,智慧能對治愚癡顛倒。
 
 
 
六度能如是消除生死輪轉與桎梏苦惱之因,因此,實是成佛解脫的妙方。
 
 
 
善男子,且莫說成圣作佛的事。行六度在世間的果報,亦復殊勝。
 
 
 
若人能布施,他便能斷慳吝執著之種,不為貪愛資財,??制淞魇Ф鄲?。無輕慢、無后悔的布施,不但令受者得解危急愁苦,自身也覺快慰莫名,與受施者,歡欣同等無異,更種下未來富貴多能、恒得善知識扶助之因。
 
 
 
若人能持戒,身口意清凈,那么,他便不會為所作的惡業而感到內疚羞愧,恐懼處罰與名譽的喪失。這樣,他便能心境和平喜悅,容顏調順,常為善人敬重所樂近,不會墮入險惡苦惱的境地,生活輕松寫意,無憂無惱。
 
 
 
若人能忍辱,他便不受逆境與惡人之逼迫,勇毅不屈。這樣,他的內心便經常湛然不為外緣所動,永遠保持寧靜愉快,從嗔恨忿怒的苦惱解放出來,未來必住于善地,遠離一切煩惱淩迫,悠然自得。
 
 
 
若人能精進,他便能摒除懈怠的過患,使諸惡速滅,諸善速成,恒結善緣,常遇善知識,令自己的慧命解脫與日俱增,疾得道果,更能饒益自他,為人贊羨。
 
 
 
若人能禪定,攝心一境,他便能斷一切妄想紛亂,常住于輕安禪悅之中,令一切事業,皆易于成就。又以禪定力故,能起各類神通,支配控制自己的環境,自得解脫,又能救度受苦的眾生,功德無量,大增成佛的資糧。
 
 
 
若人能修智慧,多聞多思,那么,他便能分辨真偽是非,不為邪見所惑,一切身語意業皆除苦種,令自己遠離惡道,趣向自在解脫,清凈無污,堪作眾生的導師,為人崇拜景仰。
 
 
 
善男子,若人能行六度,他現世便能得如是種種善報了。因此,救世的菩薩,應以此六度為修行的根本,以完成自覺覺他的事業。
 
 
 
(五)五明
 
 
 
善男子,恒愿生死往返于俗世度眾的菩薩,必要嫻熟各種世間的知識與技能,才能營聚資財,令自己多才多藝。這樣,他才不致負累他人,更可以余財余力,為眾生作種種布施利行,方便攝取,令得受持解脫之法。
 
 
 
為了這緣故,菩薩于五種世間知識技藝,必要努力掌握,這就是所謂五明了。
 
 
 
是哪五明呢?
 
 
 
善男子,五明就是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了。
 
 
 
菩薩在俗世里,常要與人應對,傳情達意。若要說話書寫流暢,言簡意賅,文詞優美高尚,那么,他便要致力于語言文字和閱讀寫作的修習。否則,弘法的事業便不能順利地推展了。
 
 
 
善男子,一切與語言、文字、音韻有關的學問就是聲明了。
 
 
 
菩薩在俗世里,為了自己的生計,及為他人提供服務,必要學習各種工巧技藝。否則,便會淪為寄生蟲,不但不能布施、利益他人,反成大眾的負累。因此,他必要隨其志趣秉性,學習各種世間技藝。不但以此自養色身,更可以此與眾生同事,一同工作游玩,伺機點化,令受持解脫之道。
 
 
 
善男子,一切與數理、工藝、技術有關的學問就是工巧明了。
 
 
 
菩薩在世間看到眾生生活顛倒,恒作不善,因而常罹身心疾患,令身體多有殘缺損傷,心中又多愁苦憂惱,生趣全無,必會起大悲之心,常思救挽,欲施以無畏。這樣,他就非要修習治療各種身心疾患的醫術,以解除他們目前的苦痛不可了。
 
 
 
但是,世間的藥物治療,只能治標,難去苦本。諸苦皆從惡業而來,因此,菩薩必要授以方便佛法對治,令持戒修行,始是徹底。如是以佛法修行療病,才是無上妙方,永除病因之道。
 
 
 
善男子,一切與治療眾生身心疾病有關的學問就是醫方明了。
 
 
 
菩薩對世間種種的學術思想,必要分析透徹,思路清楚,善知因果關系,才能離虛妄顛倒,不為邪見所惑,不會誤入歧途。若要如此,他就非要培養合乎邏輯的推理力不可。否則,于弘法辯論的時候,更易生矛盾混淆,不但不能破邪顯正,反使佛法的真義被曲解,難以令人信受了。
 
 
 
善男子,一切與邏輯、論理、思想方法有關的學問就是因明了。
 
 
 
菩薩對自己的身心功能、心意識三者之別、心佛眾生三者的關系,自身所受業報的緣起、能以何法開拓佛性、如何離煩惱得安樂、自堪成熟何法,都要有一定的見解和認識,否則便無力行求證的目標,絕沒有任何得著的可能了。
 
 
 
善男子,一切與宇宙心物本質和解脫有關的宗教、哲理與學問就是內明了。
上一篇: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09
下一篇: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07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一区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亚洲人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第一页| 国产有码一区二区| 精品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女人天堂网| 91精品国产一区| 亚洲视频电影图片偷拍一区| 8x拔播拔播x8国产精品|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久久| 日韩av大片在线| 久久成年人免费电影| 亚洲综合在线中文字幕| 欧美激情欧美激情|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 国产一区二区色| 欧美性xxxxxx|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 91视频九色网站| 国产福利视频一区| 精品美女国产在线|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日韩专区| 97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在线精品播放av| 日韩精品极品在线观看播放免费视频| 日韩69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com|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720p| 91在线国产电影|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91超碰caoporn97人人| 欧美高清性猛交| 欧美色视频日本版|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