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本站首頁 佛學文章 下載中心 地藏圖庫 佛學影視 在線禮佛 念 佛 堂 修學日歷 蓮社論壇 在線經典
 
地藏蓮社 》》歡迎您! - dizh>>佛學文章>>彌陀蓮社>>蓮花山莊>>凈土宗教程
凈土宗教程
2007年10月19日08:14文章來源:地藏蓮社作者:佚名訪問次數:1255 字體: 繁體

目錄


序一 釋傳印

序二 王新

導言:凈宗——昏夜法炬,業海慈航

第一編 凈土宗的成立

第一章 古印凈土思想的萌芽與衍進
第二章 凈宗之教起所因
第三章 凈宗在中國的弘傳

第二編 中國凈宗祖師的思想述評

第四章 中國凈宗十三祖的成立
第五章 凈宗十三祖的生平與思想
第六章 凈宗祖師思想的現代價值

第三編 凈土宗根本經典:五經一論

第七章 凈宗根本經典的選取
第八章 五經一論的譯會校釋

第四編 教相判釋

第九章 天臺判教系統
第十章 華嚴判教系統
第十一章 凈宗的判教

第五編 阿彌陀佛之本愿

第十二章 阿彌陀佛本愿之緣起
第十三章 阿彌陀佛本愿內容與結構
第十四章 阿彌陀佛本愿的文化——宗教意蘊

第六編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第十五章 西方凈土本體論
第十六章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第十七章 凈宗與現代自然科學

第七編 凈土資糧:信、愿、行

第十八章 信門
第十九章 愿門
第二十章 信愿與菩提心
第二十一章 行門

第八編 往生品位

第二十二章 西方極樂世界四土界說
第二十三章 三輩九品
第二十四章 邊地疑城往生

后記

主要參考經論書目

序一

  釋迦牟尼佛陀(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示生人間,說種種法,度脫眾生,無非為了憐愍我等凡夫,迷昧自心,沉沒六道,妄受生死劇苦。佛陀興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救拔我等,觀機施教,應病與藥,為對治眾生無量煩惱,廣說無量法門,總括起來,不外乎律、教、禪、密、凈五宗。所謂律為佛身,教即佛語,禪是佛心,密以“陀羅尼”總持身口意三業而與佛陀不思議境界直下相應。佛陀以此而成就自己,亦以此而化度眾生,眾生若能依之修行,便得轉染成凈,轉凡成圣。

  然而,要知道,按一般通途法門,須斷見惑才能證得初果預入圣流;思惑斷盡,才能證得四果,了脫三界生死。這在你我這樣根器的凡夫,于此生中,可以說是斷難企及的。佛陀為暢度生本懷,由徹底悲心,無問自說,宣示普攝群機乃至包容五逆十惡眾生的凈土法門,憑仗信愿行力,感應阿彌陀佛,縱無力斷惑,亦能往生;一念懇切投誠,即得誕登彼岸。一生彼土,即獲得永不退轉。如是殊勛,曠劫莫舉。

  對一般通途法門,凈土為特別法門。而此法門,甚深難測。不僅一般泛泛的信徒,即使深通宗教的大知識家,也往往猶疑或忽視。凈土法門,其事雖簡而至妙,其理雖近而至深。由于念佛一法,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全體是佛境界。究其實際,如是境界,雖等覺菩薩,尚不能知其少分,況凡俗之流!我等但肯仰信佛語,依教奉行,必獲實益。

  要知道:律為教禪密凈的基礎,如果不嚴持戒律,則教禪密凈的修持功德無由建立,譬如宮殿樓閣建造在沙灘上,未成即壞;凈土為律教禪密的歸宿,譬如百川萬流,統歸大海。古德說,凈土法門“似地均擎,如天普蓋”,“統攝律教禪宗,普被上中下根”,“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如同我們生活離不開空氣,修學佛法,絕不可離開凈土法門。

  中國佛學院自八十年代復學以來,添設凈土學科。大安法師俗名魏磊,原為對外經貿大學教授。1994年應中國佛學院聘請主講凈土宗,直到2001年出家方止。大安法師深探教海,耑篤凈土宗,先有《凈土宗法語大觀》(百花洲出版社出版)之著,甚得僧俗大眾歡喜頂戴。復應我院教學之需,于凈土宗教學基礎上,曾于1998年撰述成就《凈土宗教程》,為我院凈土宗學科教學,作出了劃時期的貢獻。本書出版得到教內外普遍好評,宗教文化出版社應廣大讀者之需決定再版。大安法師本著認真負責的精神,又加上若干年尤其是出家三年得的修學體會,加以修訂,遂令本教程的質量更上一層樓。

  本教程內容翔實,契理契機,若綜述特色,則首先是系統性。本教程從歷史淵源與理論踐行兩個層面,對凈土宗教理史跡、凈土宗的理論框架、西方凈土依正莊嚴、凈業修持的方法等,作了系統詳明的闡述,攝取大量凈土宗經論的精要,自成一豐富而有序的文本結構。

  其次是精確性。本教程忠實于佛言祖語本有的內涵,展示阿彌陀佛廣度眾生的悲智慈懷,融理論探究與宗教情操于一體,堪當為稱佛本懷、弘法利生的教材。

  第三是時代性。本教程在堅持凈土宗基本理念和原則的基礎上,對凈土宗的本土化與現代化,作了有益的探討。融匯現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知識,契理、契時、契機,對現代人修學凈土法門具有理智充溢的指導作用。

  本教程是我國佛教界第一部系統而詳確闡釋凈土宗的撰著。本書既可作為各級佛學院的教材,亦可作為修持凈土法門自利利他的有益讀本。

  國家宗教局和中國佛教協會歷次召開的有關會議,均指出我國漢地佛教教育系統編撰各類教科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趙樸初老居士尤為特別強調培養僧材是關涉著我國佛教興衰的根本問題。而僧材教育離不開教材,是故,自八十年代以來,教材建設便被提到了佛教教育的議事日程。《凈土宗教程》的編撰出版,標志著我國佛教教育界的教材建設從醞釀規劃進入運作實施階段。而修訂本的再版,更為有力地推動凈宗的教育與弘傳。開其先聲,可慶可賀!

  傳印

  2004年8月30日

序二

  彌陀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是以《華嚴》奧藏,歸根結底,乃以普賢菩薩十大愿行導歸極樂。

  良由此門既有彌陀接引眾生之宏誓,又有諸佛護持眾生之悲心;概括法界無盡奧秘,寄托無量有情依止;實為諸法門之總匯,各宗派之共歸。

  此法門以信愿行為往生凈土資糧,信須真信,愿須切愿,行須持名妙行。三者具足,必定往生。持名者,專念彌陀圣號六字洪名也。此洪名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持此洪名,以果地覺,修因地心,包括六度萬行之功,總攝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門諸修之德,而具不可思議之妙用。從歷史發展而言:由實相念佛至觀像、觀想再到持名念佛,提倡持名,代不乏人。然提倡最力,影響最大,得以普及延續千幾百年迄今而不衰者,唯唐善導大師一人也。彼在《觀經四帖疏》中,將行人一切修持判定為正、雜二行,又以彌陀凈土為準繩,列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嘆、供養為五種正行,余修盡為雜行。從正行中特提稱名為正定業,余四為助業。如此,將持名念佛提到最高最要地位,令人舍雜修正,于正行中專持洪名,以達決生凈土。大師自己身體力行,瑞相昭示,德望感人,使此法門不僅普及盛行于當時,而且垂今不替。念佛若從升華歷程而論:由持名念佛至觀像、觀想再到實相念佛。念佛念至“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之境界,則四種念佛全在其中矣。約禪觀邊言:前句是持名念佛,后句攝觀像、觀想和實相念佛。約持名邊論:前句攝持名、觀像和觀想念佛;后句是實相念佛。由事顯理,以理攝事,事理圓融,不可思議。無論何種念佛,要在懇切至誠,持之以恒,終必以滿所愿而證所信。

  大安法師,宿具善根福德因緣,早年現身于大學執教之際,即深信正法,鉆研凈土;以解導行,由行升解,解行精進,感應道交。發心弘法,曾撰《凈土宗法語大觀》與《凈土宗教程》導世。后者原系于中國佛學院本科授課之講稿,三十余萬言,全面系統深刻闡明凈土理論與旨趣,涉及內外典籍眾多,通向臺、賢、空、相各宗;聯系哲學、自然科學,提出真知灼見。對內學凈土根本經論、彌陀本愿、極樂莊嚴、往生資糧與品位等,皆有詳盡論述。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探賾所隱,剖析入微。尤其對安養樂土之建立原理,概括為“真空——愿力——妙有”之公式,即由真理出現彌陀宏愿,愿力成就樂邦不思議依正莊嚴。實為契合邏輯之創見,發前人所未發。此稿在講授過程中,始終深受學子喜聞。1998年交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問世以來,得到佛教界普遍垂青、歡喜贊嘆!作者發菩提心,離俗入山,現比丘相,圓具足戒,成大安法師,專修凈土,依止傳老大德,發揚東林遠祖精神。今者《教程》再版,安師將原七編二十二章,易為八編二十四章,增添新編,調整章節;并將原第一編內之第四凈土諸祖一章,升遷為第二編一編,內含第四、五、六三章,分別闡明諸祖之生平業績與思想法要,特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凈土法門之所以能普及歷久遠而不頹勢者,無非歷代諸祖對人類弘傳功績使然也。《教程》實為現代佛教難得之佳作,伏愿同仁細細閱讀,共沾法益,同歸凈土!

  佛歷二五四八公元二00四年七月吉日

  慚愧白衣王新拜撰于北京凈心齋

導 言

  凈宗:昏夜法炬 業海慈航

  稽首釋迦彌陀尊,觀音勢至圣賢海。

  無礙神通哀攝受,彰顯彌陀誓愿心。

  見聞隨喜植凈因,稱名自致法王邊。

  伏愿有緣諸同仁,神棲安養九品蓮。

  21世紀是科技與市場迅猛發展的世紀,也是人們對精神故園安心立命尋覓最切的世紀。向外馳騁的陽剛力勢越強,向內收斂的陰柔力勢亦因平衡之內需而伴生。一陰一陽謂之道,二者保持必要的張力,是乃人類之幸事。否則,人類種系文明或有顛墜之虞,個體亦將備嘗飄零孤寂之苦。常有人問,學佛到底何用?試以一喻比況:吾人到一陌生的城市出差,抵達后最先需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回答應該是先找好一個住所。安頓好之后,才去辦理種種事務。如果住所未找到,背著行囊奔波,因不知黃昏或深夜何處投宿,將一直伴隨著不安與憂懼。故找好住處是一個正常人的明智之舉。推而廣之,吾人投生于這個陌生的地球,亦不外出一趟差,試問吾人找到住所否?也許有些人從未向自己提出過這類問題,而作為一個有理性的生命體,是不應而實在也不可能回避這類問題的。簡言之,學佛的好處,即是找到一個住所,或云獲至安心立命。尤其是凈宗,由阿彌陀佛大慈悲心中流現出來的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能惠予九法界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大利,令一切眾生獲得究竟的身心安頓,生命圓滿的終極關懷。

  凈宗這簡易而圓頓的妙法,如暗夜中的一顆璀璨瑩徹的明珠,自古迄今恒常輻射著永不衰竭的慈力。從遠古諸多山川鐫刻的“南無阿彌陀佛”的摩崖石刻,到深山峭壁上刻鏤的阿彌陀佛接引像;從敦煌壁畫的凈土變相到寺院民間詠贊阿彌陀佛的梵唄音樂;從佛典處處指歸西方凈土的圣言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沖口而出的阿彌陀佛名號……無一不顯示出凈宗悠遠而浩博的攝持力。凈宗凝聚著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宏誓愿力,含攝著十方諸佛護念加持眾生的悲智,賅括著法界無盡的奧秘,寄托著十方眾生哀祈的呼救。凈宗圓收一切法門,亦圓超一切法門,乃律、教、禪、密之歸宿。如百川萬流,悉歸大海。以凈土法門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乃大乘佛教中的正門妙法(通途八萬四千法門稱門余——善導大師所判)。吾人今生幸遇念佛法門,當生稀有難遭之想。

  凈宗的事理因果性相,肇立于佛地果覺層面,其秘髓奧藏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余庸愚慧淺,又何能仰贊凈宗于百千萬億分之一?唯有仰祈本師釋迦文佛,本尊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等蓮池海會諸大菩薩,憐我愚誠,慈悲加持,令下愚字字如法,句句契理,自行化他,圖報佛恩。

  本導言略申五層意思,一、凈土宗研修的態度與方法。二、凈宗的特質與地位。三、凈宗與現代社會。四、凈宗與現代自然科學。五、本書的結構與內容。茲分述如下:

  一、凈宗研修的態度與方法

  一門學科或理論體系的建立,端賴研究方法的完備與獨特。而方法的衍生與運用,卻與態度密不可分。正確的態度有助于研究方法的正確運用。凈宗的研究方法既有與通途宗派的普同性,又有其不共的特殊性。此乃由凈宗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之特質所決定。

  凈土宗與通途法門迥異的特質在于阿彌陀佛的果覺愿力作為一種超驗的存在,與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眾生有著一種隱秘而實存的互動關聯。這種關聯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有如是的表詮,“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意謂阿彌陀佛以眾生界為所化之境,能化的阿彌陀佛法身普遍地滲入到任一眾生的念頭中。法身內蘊報身與化身,是故吾人介爾一念,全體具足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于是,當吾人心想阿彌陀佛相好或持念萬德洪名時,這能念能想的心便具足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佛的相好光明就從我們能念的心中顯發出來。那么吾人能念佛的心當下就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揭念佛法門之心要,彰顯念佛成佛之妙用。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是心作天,是心是天;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念佛號,是心即佛。是故,我們的心系念六字洪名,那么阿彌陀佛遍知法界事理性相如大海般深廣智慧,就在吾人念佛的每一念中啟發出來。這段經文彰顯真善美慧鉤鎖相連之意蘊。我們以至誠心憶佛念佛,這是真。所念的是佛法界,這是至善,具真善便自然顯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美,所謂誠于中形于外。有真善美的性德顯發,便會開啟智慧。即謂阿彌陀佛遍知法界奧藏密髓的深廣智慧,便從憶佛念佛心中生發出來。證知信愿持名即是真善美慧。阿彌陀佛借助六字洪名,向九法界眾生傳達真善美慧的文明。將眾生從假惡丑愚的沼澤中撥濟出來,安頓到常樂我凈的涅槃凈土。凈土法門彰顯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乃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至極圓頓。

  凈土法門傳到中國,作為一種異質互補的宗教文化,對于華夏文明貢獻甚大。眾所周知,作為我國主流文化的儒家,主張內圣外王,傾向于實踐理性精神。培植道德人格,建立人倫關系,經邦濟世等,其以道德文化維系社會良性運作之價值是值得首肯的。然一種文明體系中,世俗性與超越性保持某種動態的平衡,將是個人與民族之幸事。凈宗文化的出世本懷正是具備這樣一種超越性。凈宗告訴我們,在距離此娑婆世界之外的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地方有一個剎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剎土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且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我等眾生有非常親密的關聯。阿彌陀佛慈念眾生超逾父母,為令吾人離生死苦得涅槃樂而稱性發出四十八大愿,為安頓吾人于無憂惱處而肇立西方極樂世界。吾人只要信愿持名,悉能蒙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生到安養佛剎。釋迦本師在凈土經典中,首先宣示西方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意在為娑婆眾生提供一全新的參照系,用作對比,令吾人因比較而了知娑婆世界的殘缺、無常與濁惡。俾令吾人對婆娑苦境生起出離心,對西方極樂世界生起欣慕神往之心。凈宗文化超越性意向經由東晉慧遠大師啟建的東林白蓮社一百二十三位緇素精英團體高僧大德們的實踐,廣泛地在震旦國播揚,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與民族心理。自古迄今的文人哲士中,多有與凈宗文化具甚深緣份者。諸如:劉遺民、謝靈運、白居易、文彥博、張商英、蘇東坡、袁宏道,以及近代的魏源、龔自珍等,悉是專修念佛法門的虔誠行者。凈土典籍自東漢末年傳入東土,便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一種圣潔的超越意向。這種超越性使中華民族更為沉厚,更為空靈飄逸。同時,超越性提升民族精神,永恒地趨向真善美慧,令國人生發懺悔意識而凈化人心,淑世牖民。凈宗文化影響到我國的政治、倫理、美術、建筑、文學等,平添清暢光亮微妙和雅之格調。

  凈宗真善美慧的特質,便決定著我們研究凈宗該用的態度。要做好凈宗的研究,首先應具決定的信心(這與知識型的學術研究稍有不同),凈宗的事理因果性相,全體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超情離見,難思難議。吾等凡夫僅靠邏輯思維將不得其門而入。率爾推敲撰文,終屬恃管窺天。是故,吾人應從信心下手,由感應契入。感是吾人能感之機,應是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由于法藏菩薩已然成佛,其四十八大愿就遍布在虛空法界,有感即時有應。如洪鐘待叩。道即是心、佛、眾生等無差異的心體。吾人在事相(修德)層面與阿彌陀佛有天壤之別,然而在心性理體(性德)層面,吾人與阿彌陀佛乃平等無二。就在這平等無二的心性理體層面,我們與阿彌陀佛可以產生交感融攝。吾人與阿彌陀佛的感應道交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現象,比如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會現前接引,爾時天樂盈空、異香滿室、見光見花,種種瑞相,水清月現,感應相交,妙德難思。

  其次,研究凈宗要具備誠敬的心態,竭誠盡敬,能顯發明德,誠明互彰,便可參贊天地、化育萬物。有真誠心,自然會找到實現目標的良佳方法。正如一個女人,未必學會哺乳育嬰才出嫁。待到生出新兒,出于母性的至誠,她自然便會知曉哺養小兒的方法。《觀經》開示,九品往生者要發三心,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愿心。三心圓發即得往生,三心即是佛性實相的表達,即純凈的信心。這一念信心契入阿彌陀佛慈悲愿海,成辦往生之大事,那怕五逆十惡的罪苦眾生,亦能蒙佛救拔,生到凈土。眾生的業力再大,然與阿彌陀佛的愿力相比亦屬微不足道,二者相較,佛的愿力最大。所以凈宗的研究不能僅拘囿于語言文字、名相概念之中,應從信心與誠敬中討究,心靈默應,超情離見。在凈宗不可思議之本位來領納探討凈宗。
 
  凈宗的研究方法,一般做人文社科研究大多屬寶塔式。即從查閱相關資料下手,從中形成觀點,然后再加以論證或直接從思想實驗入手,建立某種解釋模型,然后再尋求實驗室中的數據證明。然凈宗作為一門不可思議的理事雙備的宗教文化,如果沿用寶塔式的研究路向,訴諸于量化的實證,或難契入。凈宗宜應在樹立信心與誠敬的前提下,建構樹干式的研究模式。開始時,不宜涉獵太廣,應一門深入,在凈宗經論圣言量與祖師們的撰述上,痛下功夫,就好象樹根扎到地里,扎得愈深愈善,得深層地下水的滋潤,然后破土長出樹干。樹干向上生長并向四周延伸其枝、葉、花、果。樹干的再生性強,不像寶塔式最終停滯于頂點,無能超越。凈宗研究走樹干式路向,將會越走越寬廣。當然,起始要難些,先難而后獲,才可獲致凈宗比較真實的內蘊。樹干式要求我們首先得對凈宗五經一論的基本原典要熟稔。用讀誦、書寫、禮拜的方式,做鈍功夫。在恭敬讀誦書寫時,無須琢磨文義。或恭敬地抄寫,或一字一拜,這樣用上若干年的鈍功夫,或能體會些許如來真實義。得意忘言,得魚忘筌。切忌師心自用,自立章程。須知,吾輩凡夫通體在迷惑顛倒中,不可輕信凡夫的觀點與標新立異的論斷,那些觀點大多自失誤他,誠可悲嘆。惟有建立凈宗經典圣言量與祖師原則立場兩大參照系,方能握持辨別是非邪正的準繩。否則,鮮有不被邪知邪見或相似佛法所迷惑者。凈宗真諦的把握不可訴諸邏輯思維,眾生的分別執著(分別是第六識,執著是第七識)正是遮蓋佛性的兩大障礙。我們要加以化解,如何化解呢,就是用至誠心、無分別心去讀誦、書寫、禮拜、持名念佛,虔祈三寶慈佑加持,以古為師,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方能演說與撰述一些比較如法的語言文字。是故,心性現量領悟與述而不作乃凈宗研究中的二大法寶,能如理如法地述,智慧即在其中,自利利他的功德亦在其中。伏冀諸研究同仁共勉。

二、凈宗的特質與地位

  釋迦本師以大悲愿力由法身垂跡,驚入三界火宅之門,于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哀愍眾生,隨機施教,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拔除眾生無始輪轉生死苦海之本因,濟度安頓眾生于極樂彼岸,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追溯一代時教的演化,釋尊于菩提樹下成道后,三七日為界外菩薩大士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龍八部等,稱性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各各領解得益,其上德聲聞,積行菩薩,如聾如盲,杜視絕聽。爾時,釋尊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是時,大梵天王與帝釋等,恭敬禮請釋尊為眾生轉法輪:“幸以法光,除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愿,如師子吼,如大雷震,為眾生故,轉于法輪。”如是三次祈請。釋尊哀愍利益安樂無量諸眾生故,默然受請,入定觀機,乃往波羅奈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人初轉法輪。釋尊隨順眾生種種根性,應病投藥,權立化城,黃葉止啼。阿含時先為三界內鈍根眾生宣說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的三乘權法;復經方等時的彈呵小乘,褒美大乘,般若時淘汰凡夫執情,四十余年,至法華會上,眾生根機漸熟,方得開權顯實,會三乘權法歸一乘佛法。法華會上一切聲聞悉皆授記作佛。佛的一代時教,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循善誘,苦口婆心。
 
  而于其中,以大悲愍心,宣說念佛法門,不論上根劣智,無煩方等彈呵,以及般若淘汰,只要信愿持名,即得蒙阿彌陀佛愿力,往生安養蓮邦。一得往生,便得不退轉位(阿鞞跋致)。不必次第斷惑,不必功行圓滿,乘佛愿力,疾登極樂彼岸。喻如小吏頓授高官,寒士現膺爵祿。此乃阿彌陀佛惠予眾生之殊恩,吾人當知恩報德。

  修習念佛法門,首需明宗得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乃釋迦本師于婆娑五濁惡世所得到的成佛之法。名號具足萬德,義理境界沖深。今以此名號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此乃釋尊同體大慈悲心之所然。一句阿彌陀佛,概言之,具四重宗旨。略述如下:
 
1.以唯心為宗

  阿彌陀佛名號以唯心為宗之義,可由現量、比量、圣言量來楷定。現量者,即當人親證其理境。如鳩摩羅什大師,七歲時隨母親入佛寺,見到佛陀曾用過的缽,歡喜踴躍,頂戴佛缽。繼而忖念:“我年齡甚幼,佛缽甚為沉重,我何能頂戴?”這個念頭才動,即覺不勝重負,失聲置缽于地,遂悟萬法唯心。唐代新羅國元曉法師,欲往長安參學佛法,夜宿墳墓間,非常干渴,明月清輝下,見清水一汪,即以雙手捧掬而飲之,覺得無比甜美。次日清晨,才看清其水是由墓尸流出的血水,不禁惡心大吐,伊時忽悟萬法唯心。于是打道回國,著述弘法(元曉法師對凈宗多有撰述)。以上二例皆屬現量親證。同樣,阿彌陀佛名號乃法藏菩薩親證之理境。無量光(真實智慧)、無量壽(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即是一真法界,亦即是吾人本具的性德。比量者,借眾相而觀于義,用比喻而通曉理。如見煙知有火。諸多比喻中,夢的比喻最親切,如夢中所見山河大地,各色人等,萬別千差,皆不離我能夢之心。全夢即心,全心即夢,由此可知,現前一切萬法,悉是唯心所現唯識能變。同樣,娑婆穢土乃吾人業力所招,是夢也,安樂凈土乃吾人凈因所感,亦夢也。然娑婆之無明大夢,長夜漫漫,酣睡不已。安養之夢,得彌陀光明愿力加持,能從夢中醒覺,證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之境界。是故由比量可知,阿彌陀佛名號的建立,不離眾生介爾一念。圣言量者,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千經萬論,悉皆詮顯如是真諦。心有理具(十法界)與事造(隨緣造十界萬法)之功能。此心即是堅固純真之心,乃離念靈知純真心體。離心靈知具足涅槃之常樂我凈。而西方極樂世界全體是涅槃體相用之彰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彌陀名號即是佛心,即是無上深妙禪。從上現量、比量與圣言量來看,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確然不虛。
 
2.以唯佛為宗

  一切萬法,唯心所現。森羅萬法,悉皆透顯心性理體。是故若依報若正報,隨拈一法,皆即心之全體,皆具心之大用。相好光明莊嚴之果地阿彌陀佛,即是心性體相用的彰顯。誠如《觀經》所云:“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見佛身即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慈悲心即是吸攝一切眾生往生凈土。一句名號,具足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具足救度眾生的一切功德。吾人信愿持名,能信解領納阿彌陀佛救度我等的悲愿,是故一句名號以唯佛為宗。
 
3.以絕待圓融為宗

  吾輩凡夫以分別執著故,生活在對待的世界中(或云二的世界),見不到不二的實際理地。實則十界萬法,隨意拈提一法,即具心性的全體大用,獨特全真,更無有外,清凈本然,中間不容一塵一法。絕對超越一切對待。又十界諸法,互融互攝,影現重重,一多相即,是為圓融。超諸對待(絕待)時即圓融,圓融交攝時便超出對待。絕待圓融,各自皆不可思儀。今共合為一宗,正是不思議中的不思議。而六字洪名之因果德用,亦屬大不可思議。是故一句名號以絕待圓融為宗。

4.以超情離見為宗

  從諸法對待層面來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已超一切眾生妄想執著,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之權乘賢圣所見之差別。從諸法圓融層面來看,一句阿彌陀佛圓賅四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融匯消解種種執迷,六字洪名之性相事理境界非凡情圣見之所能及。是故一句名號以超情離見為宗。

  以上四重宗旨,方是一句阿彌陀佛正宗宗旨,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具足大乘圓頓佛法之奧藏秘髓,彰顯十方諸佛悲愍拯濟眾生之妙德。置身五濁惡世的我等眾生,惟賴阿彌陀佛名號度脫生死湍流。彌陀名號的體相德用,若廣稱述,曠劫難盡,贊莫能窮。

  那么,凈宗在佛的一代時教中,占據何等地位呢?眾所周知,《華嚴經》與《法華經》乃一乘圓教。《華嚴經》公認為眾經之王,然《華嚴經》的歸根結穴,在于普賢行愿品;普賢行愿品的歸根結穴,又在普賢菩薩以十大愿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可見華嚴與凈土淵源甚深。《法華經》有偈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凈土專示持名念佛,往生彼土必得成佛。有鑒于此,蕅益大師贊云:“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彌陀要解》)。華嚴之全圓,法華之純圓,其奧藏與秘髓,皆不出此凈宗念佛法門之外。證知凈宗乃圓頓之教,且華嚴與法華圓頓而不方便,鈍根眾生難以下手進修。而凈土法門既圓頓又方便。只要持名念佛,即可成辦道業。“越三祗于一念,齊諸圣于片言”(蓮池大師語)。意為:吾人能持名的一念,契入彌陀愿海,便可頓然超越因地菩薩三大阿僧祗劫的功行;所執持的南無阿彌陀佛片言,便可與觀音勢至、普賢文殊等諸大菩薩的德慧齊等,把手同行。可見,凈土法門方便而究竟,簡單而圓頓,誠為稀有難得。

  佛教法門無量,不外乎四門,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現以唯佛之宗,圓收有門;唯心之宗,圓收空門;圓融絕待之宗,圓收亦有亦空門;超情離見之宗,圓收非有非空門。證知凈宗圓收一切法門。又以唯心之宗圓超有門,唯佛之宗圓超空門,絕待之宗圓超亦有亦空門,超情離見之宗圓超非有非空門。亦可證知凈宗圓超一切法門。又正圓收便圓超,正圓超便圓收,圓超圓收同時無礙。一句阿彌陀佛,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乃三藏十二部之大總持法門,甚深難信,不可思議。

  綜上所述,凈宗在佛的一代時教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其教理了義乃一大藏教義之總持,其修行證果乃三乘佛法之歸宿。誠如印光大師所云:“凈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吾人如能深契凈宗在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便能增上念佛求生凈土的信念,亦可增上以念佛法門自行化他,續佛慧命之神圣使命感。
 
三、凈宗與現代社會

  凈宗寓示著真善美慧的法界文明,寄托著一切眾生終極的生命關懷。于一切恐怖中,獲致大安樂。凈宗文明在無量劫的歷史長河中,以種種形式向法界無數剎土播揚。或極樂蓮邦佛菩薩分身他方世界以種種身份宣說;或凈業行人透過信愿持名的踐履,顯發凈宗精神;或仰信凈宗的文人哲士撰述詩文詞賦荷載凈宗文明因子,如是種種方式,使得凈土文化在社會各階層滲透播揚。可以說,一切眾生的內心,都有著凈宗文化的原型。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在吾人介爾一念中全體具足。時輪推移到21世紀初葉,凈宗這一古老的宗教,在以市場經濟與科技文明為主干的現代社會,仍然具有其強大的生命力。阿彌陀佛悲愍一切眾生,尤其是愍傷婆娑火宅中的吾人。吾輩浪子在八苦交煎之余,忽然善根發露,信愿持名,聲聲呼喚彌陀的救助,步步踏向極樂故鄉,這是多么動人心魄稀有難逢之時呀!

  凈宗文化理念與修持,不僅可以滿足現代人的終
 
  凈宗文化理念與修持,不僅可以滿足現代人的終極至懷,同時亦能療救現代文明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茲擬從四個方面略申討論:1、念佛法門契合現代社會之時機,2、凈宗文化與生態環境,3、凈宗文化與世界和平,4、凈宗文化與我國道德重建。茲述如下:

1、念佛法門契合現代社會之時機

  弘法利生,貴在慧識時代特點與眾生根機。因病設藥,因材施教。凈宗念佛法門在現代社會的法運,乃教內外人士關注的大問題。從佛教經典的懸記,與現代社會的特質以及末法眾生的根機等綜合因素來判斷,凈宗將在現代乃至未來的社會,在住持佛法過程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原由有三:

  其一,釋尊懸記佛教法運,突顯凈宗念佛法門的妙用。諸大乘經典將佛教法運分為三期,即正法、像法與末法。每一期法運各具特點。經云:“正法一千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禪定得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又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而得度生死。”釋尊這一基于教法與眾生根機的懸記,無異長夜之慧炬,灼破昏暗,惠與眾生以真實善巧的利導,亦為凈宗的勃興注入了強勁活力。

  在我國率先受末法思想啟示而專倡凈宗法門的有北魏的曇鸞、唐代的道綽與善導。道綽大師將佛的教法分圣道與凈土二門。從時教相應的角度,認為去圣時遙,現今已入末法,此時眾生根機陋劣,圣道一門,難修難證,力主今時應舍圣道門(靠自力斷惑證真),專歸凈土門(靠佛力帶惑往生)。承續這一思想的是其弟子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我國凈宗史上“他力本愿”說的集大成者。善導大師認為凈土法門是為末法常沒眾生所特設的方便法門,是橫超三界圓成佛果的易行道。常沒眾生舍此法門便難以出離生死險道。爾后,宋、明、元、清等歷代凈宗祖師,如永明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徹悟大師、印光大師等,均仰承末法思想與易行之判教,倡導凈土法門,頗得風起云涌之效應。當今佛教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大,凈宗的主流跡相亦日漸明顯。從中國大陸、港臺、新加坡乃至歐美諸國家凈宗念佛團體的星羅密布,阿彌陀佛名號聲震寰宇,名號妙音如甘露滋潤現代眾生枯瘠的心靈,諸多念佛人臨終往生的瑞相等等,這些情形足證凈宗念佛法門在末法季秋濟度眾生方面所內具的特別效應。

  其二,現代社會的特質與凈宗簡易直捷的特點相耦合,顯示出凈宗善巧的時代性與現代性。眾所周知,現代社會的主干是科技與市場經濟。科技引發的力量在日新月異地改造著自然,一個由高科技所創造的人造虛擬的世界凸顯在現代人面前,知識信息(比特)爆炸,迫使現代人必須加速度地掌握各種現代知識技能,用以適應(或參與改造)外部世界。全球急劇倍增的電視、收音機、電話、手機以及即將進入每個家庭的電腦網絡,將地球連成一體(地球村)。世界各地信息通過現代化媒體能迅速傳遍全球,現代經濟的運作(金融、外貿、跨國公司、自動化等)亦由資訊網絡來完成。現代人不管愿意還是不愿意,均別無選擇地生活在信息之海中。而全球性的市場經濟浪潮又模鑄(或強化)了現代人效率與務實的思維方式,其價值評判標準更傾向于現世的成敗苦樂,財富與事功為現代人所寶重。加之人口增多,資源匱乏,又令現代人的生存競爭日漸激烈。如是種種情狀,令佛法在現代社會的弘揚存在諸多的困難。少量具佛緣善根的現代人,發心修持佛法,又面臨無從下手之迷茫。加上現代人的旅游休閑熱,促成公路網全面伸展到名山古剎的山門口,清凈道場(阿蘭若)在當代社會頗不易得。古人那純樸寧靜的道心對被諸多信息包抄的現代人來說,漸成可望不可及的幻夢。故而,在當代要修持(并成就)了生脫死的佛法確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此古老的佛教便應有一種現代性的轉化,凈宗的特質正內蘊著這種現代性轉化的契機。凈土念佛法門的理念與修持方式,最契現代社會之時機。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競爭性強,無暇有專門的時間用來修持佛法,念佛法門的修持對這類人最為契機。如果沒有太多的時間,每天只行十念法(喝杯咖啡的時間)即可。念佛的方式各種各樣,靈活自如。行走坐臥皆可念,各種環境均不妨礙。現代人喜歡便捷,所謂“快餐式”消費。念佛法門正具“快餐式”的特性。當您面臨一件棘手的難題,心中慌亂時,搶念幾句佛號,即可穩定情緒,理智處理;當您欲心熾盛,難以按捺時,至心稱念佛號,便可轉淫欲火為智慧光;當您遇到逆緣,瞋心將起時,搶念幾句佛號,即可熄滅瞋火,通體透涼;或臨命終時,聞信念佛法門,至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聲乃至一聲,即可蒙阿彌陀佛悲愿接引,往生彼土,疾速成佛。念佛往生法門實乃佛教“快餐式”修持,彌契現代人的文化消費心理。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凈宗體現出大乘佛法特有的自由開放精神,對在家信眾修行尤顯適宜。即塵勞而佛事,轉世俗為道場,端賴念佛對日常生活的滲透。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即可圓成吾人幸福美滿的人生。《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知識中,出家比丘只有四位,其余均為在家修行者,散布在社會各行各業各階層中,世法不礙佛法。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位善知識是專修念佛三昧的德云比丘。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以十大愿王勸進善財童子導歸極樂世界,推知善財童子所參的第五十四位大善知識,便是阿彌陀佛了。可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徹始徹終囫圇是一念佛往生法門。凈土念佛法門開放而簡易的特性,正與現代社會特質相符。

  其三,五濁惡世,非念佛法門必不能度。現代科技與物質文明飛速發展,而人文環境與現代人的道德心性卻是日趨,每況愈下。釋尊曾懸記:“吾去世后,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后轉劇,不可悉說。”(《佛說無量壽經》)。這段法語實在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現代眾生在此五濁情狀日熾的時代,欲冀了生死,成佛道,離卻凈土乘佛愿力的橫超法門,必將一籌莫展。吾人處于劫濁中(種種濁法聚會之時),決定被時代環境所拘限,備受眾苦的逼惱。置身于如此劫濁中,惟有仰憑佛力帶業橫超三界,方可度脫生死。處于見濁中(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及諸邪見),決定會被邪僻知見所纏縛,邪師外道所迷惑,于此邪見增盛之時,惟有單刀直入,不容意見的念佛法門,方可度脫生死。處于煩惱濁中(貪瞋癡慢疑),決定為貪欲所溺陷,惡業所吞噬。于此煩惑熾盛之際,唯持念佛名,無取無舍,即凡心是佛心之行,方可度脫。處于眾生濁中(見思煩惑所感的粗弊身心),決定安于臭穢而不能洞覺,甘于劣弱而不能奮飛。于茲陋劣之色心狀況中,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熾然取舍之行,方可度脫生死,處于命濁中(因果并劣,壽命短促),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處于人命呼吸間之際,唯凈宗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信愿持名十聲乃至一聲之念佛妙法,感通佛力,方可度脫生死。吾人深契于此五濁惡世自力修證難以出離生死,才肯死盡偷心,寶重這個念佛求生凈土的正門大道。誠如蕅益大師所示:“只此信愿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凈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彌陀要解》)蕅益大師這一從大光明藏所流出的誠諦語,震古灼今,我等自應刻骨銘心,恭奉篤行,方不負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的至極悲心,歷代祖師的殷勤勸勉。
 
2凈宗與生態環境

  全球性的現代化在帶來高物質文明的同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亦接踵而至。諸如:空中迷蒙的煙霧,自然界生物的銳減,森林大量砍伐帶來的沙漠化,南、北極的臭氧層漏洞,全球性的溫室效應,以及核輻射的污染等等。這些工業化的后果為短視的人類始料不及,其問題之嚴重性已引起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有科學家預測,如果人類以目前的速率繼續施加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個地球不久的將來便不適宜人類居住了(有的國家已在探究星際移民的可能性)。這樣,一個嚴峻的現代問題便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如何與地球和諧共存?

上一篇: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
下一篇:《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黃念祖著04
我要糾錯】【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Copyright 地藏蓮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蓮社    粵ICP備11035149號    QQ:5981951
網址    www.avtt2299.com    www.dizh.net
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技術支持:易點內容管理系統(DianCMS)
日本黄色大片免费,国产一卡2卡3卡四卡网站,欧美精品video,永久免费看黄在线播放
      • <input id="60gqq"><em id="60gqq"></em></input>
      • <abbr id="60gqq"></abbr>
      • <s id="60gqq"><em id="60gqq"></em></s>
        <pre id="60gqq"></p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国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 中文欧美日本在线资源|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宅男 | 中文字幕日韩综合av| 日韩a**站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欧美性视频网站| 日韩视频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午夜国产小视频| 久久成人精品电影| 日韩av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美女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www| 精品成人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回区在观看免费视频| 日本19禁啪啪免费观看www|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宅男|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 人人爽久久涩噜噜噜网站| 激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首页| 国产一区av在线| 亚洲第一偷拍网| 国产精品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影院在线视频| 不卡av电影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黄色| 亚洲欧美激情四射在线日| 成人午夜激情免费视频| 国产91在线播放精品91| 午夜免费日韩视频| 精品日本高清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福利|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狠狠操| 日韩高清不卡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