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修學心得
傳心居士主講
各位大德︰阿彌陀佛!
今日諸位能於百忙中來參加淨宗第一經,《無量壽經》的研討,因緣特別的殊勝。佛法常講一切法不離因緣。佛陀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最主要就是宣講這一部《無量壽經》;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在此將我個人學佛的心得,為各位作簡單的報告。我今生因緣非常殊勝,民國七十五年一月五日,老和尚正準備往生時,幸運的我,參與往生大會。親眼見他念佛,預知時至,正念分明,身無病苦,親自帶領我們念佛。現場如同西方世界所有菩薩皆來迎接,場面感人、殊勝。我親近老和尚前後十年,他只教我念佛,而我業障深重,無法受持。眼看師父要走了,心中又難過,又著急,淚流滿面,希望他能再住世,但是他卻走意很堅決。不過他很慈悲的介紹我聽經,因而才知念佛殊勝。
三藏十二部的大經大論,皆為講解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感恩老和尚的慈悲!他深知我理不明,不能信受;知我學佛沒有得到真實利益。理明、信深、願切,七年來我努力用功,依教奉行。天用功十六小時,改變命運,改變體質,得到經中所說的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智慧增長的利益。心地較以前清淨、平等。為了報佛恩,報師恩,來到美國專弘《無量壽經》。
首先,我們學佛要先認識佛教。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因為我們稱佛為本師,而學佛者自稱為弟子,佛與我們是師生關係。我們真正學佛一定要有師承。有好的老師才能得到真實利益。
學佛在於恢復我們本有的無量智慧、德能。認識自己,認識環境,知道宇宙事實真相。我們該從ê裡下手?要一門深入,讀誦淨宗主修的《無量壽經》。因其分量適中,事理、因果詳明。老實依教奉行者,無不感應道交。真如彭二林居士所云:「百千萬劫難遭遇,希有難逢之一日。」
讀經有二個目的:
第一、圓修戒定慧。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讀經時,心裡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諸惡莫作。經典是佛陀從真如自性中流露出來的真言,是善中之善,故讀經正是眾善奉行。讀誦時專心,這是修定。念經時,自始至終念得清楚分明、沒有念錯、念漏或顛倒,這就是修慧。讀經時很容易發現妄念紛飛,妄想很多;慢慢使妄念由多而少,隨著讀經遍數的增加,妄念愈來愈少。《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讀經就是憶佛,起心動念都是西方極樂世界境界,這就是一念,也是一心。直至妄念少時,就可以改成念佛為主,讀經為輔。善導大師教我們念佛三要訣:身專禮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心專想阿彌陀佛。身口意三業若是專修,萬修萬人去。相反地,若是雜修,則萬人中難得有一、二人往生。
讀經、念佛最重要在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由此我們得知專精的重要。二六時中,起心動念只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念專一,佛號才有功夫,能伏住煩惱。功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
第二、當經中內容熟透,就能隨時將佛的教誨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依照經典的教訓作標準,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為,使我們能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
藉此機會把《無量壽經》的大意介紹一下。經中將西方極樂世界的來源、歷史、藍圖、依正莊嚴,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殊勝功德,講得很詳細。全經共分四十八品。第一品至第三品是序分;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是正宗分;第四十三品至第四十八品是流通分。具足一切大經的架式。修學的綱領全在經題上,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
第六品「發大誓願」是法藏比丘修學的成績報告;師父將它定為早課。全經是四十八願的解說。西方世界是願力成就,與十方世界業力成就完全不同。為什麼功德利益無比殊勝?阿彌陀佛以自己修學之利益,來幫助一切眾生。信願持名,帶業往生。以一生西方就圓證三不退,來供養大眾。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又常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沒有惡緣及退緣,天天與觀音、勢至等覺菩薩在一起學習,故能一生成佛。極樂世界的一切無量,以「無量壽」為第一殊勝,這是淨土第一德。因為壽命無量,有長的時間修行,故能不退成佛。此品即四十八願,是本經的核心。核心中的核心乃是第十八願的「十念必生」,也就是一句佛號。這是十方諸佛所共同宣揚讚歎的。我們若弘揚此經,即為十方諸佛所護持和讚歎。故恩師常於講經中提到,「此乃第一得度之大經也」。諸位今天能有這麼好的因緣,遇到此經,能信受奉行,並非偶然。正如大經中所說,無量劫來,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善根相續,善珍惜之。
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講到上輩、中輩、下輩往生的條件,皆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三輩九品以《觀無量壽佛經》說的最詳細。往生必備的條件,師父歸納為淨宗五大科目:
第一、淨業三福。共十一句,一者孝養父母、二者奉事師長、三者慈心不殺、四者修十善業(身三:不殺、不盜、不婬;口四: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不貪、不瞋、不癡)、五者受持三皈、六者具ì眾戒、七者不犯威儀、八者發菩提心、九者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者讀誦大乘、十一者勸進行者。十一句話好比十一層樓,後面包括前面。第一條是根本。由此得知,孝敬是大根大本。成佛是孝敬擴充到究竟圓滿。
第二、六和敬。有六條,這是與眾相處的規條。一者見和同解、二者戒和同修、三者身和同住、四者口和無諍、五者意和同悅、六者利和同均。在團體中,共識與和合相當重要。小至家庭、公司,大至社會、國家、世界,有和才有平,有平才有安,有安才有樂。
第三、三學。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是用讀經一次完成。初學,用三千遍打基礎,心定即生智慧。
第四、菩薩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就是看得破,放得下,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
第五、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作為我們天生活的反省,檢討身、語、意三業行為。此六品道盡目前社會狀況,五惡、五痛、五燒、五濁的世界,道德倫理喪盡,凡此皆屬因果報應。故勸眾生應止惡行善,精進行道,進而求生西方淨土。經云:「心淨則佛土淨」。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此法門帶業往生,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一念皆可往生。佛更勸我們,「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第四十三品中,「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得名第一弟子」。第四十四品中,「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讚,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由經文得知,此生能遇此經,非比尋常。善珍惜之。第四十五品「獨留此經」,一切法滅了,這部經還留世百年。可知其契理、契機,對治末法時代眾生之根性。此乃末法救度眾生唯一明燈。第四十七品中,「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真信因果,把握今生,當生成就。
大教興起,因緣無量。無量因緣中,當然有一樁最重要的因緣,就是《法華經》上常講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事因緣就是諸佛、世尊出現世間之目的,教我們悟入佛知佛見。佛之知見,簡單的說,就是正知正見。換句話說,如果不入佛知佛見,我們的思想、見解總有偏差,免不了錯誤。這些偏差和錯誤,就帶給我們許多的痛苦。因為我們的想法、看法偏差錯誤,我們的造作當然也是錯誤。錯誤的造作,就是佛門常講的造業。既然造業,必然有果報。惑、業、苦報,永遠循環,永遠不斷,這就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原因。
自古以來,就有許多人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如何超越六道輪迴,這是大事。世間的宗教家、科學家、哲學家,可以解決許多的難題;唯獨生死輪迴無法解決。也就是說,他們有辦法升天,像古印度許多高級宗教,他們有能力升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天壽享完還要墮落。他們修到這麼大的能力,還是沒有辦法突破輪迴。佛用什麼方法把我們帶出輪迴?佛告訴我們,輪迴是我們自己造的,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自己造的,還是要自己來解決。輪迴究竟是怎麼來?佛告訴我們,是因為自性迷失了才造成的。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也就是我們對自己與環境的真相迷惑、顛倒才有輪迴。
佛在《華嚴經》中將此事一語道破,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諸佛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在《無量壽經》中看到的,阿彌陀佛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世尊說我們一個人的智慧、相好,都跟佛完全一樣。可是現在我們為什麼變得這麼醜陋,這麼沒有智慧?佛又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把我們的病根找出來了。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我們本來是佛,現在變成凡夫,受此六道輪迴,苦不堪言。妄想就是無明,也是迷惑顛倒。執著就是堅持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以邪為正,以假為真,吃了大虧。無始劫來,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當然一位同修都曾經去過天堂,也住過地獄很長的時間。現在到人間來,由於隔陰之迷,將往昔都忘了。我們如果能回憶過去,就曉得過去生生世世,天堂、地獄不曉得打了多少轉。所以佛經說,阿羅漢證果之後,具ì六種神通,能知道過去五百世。想到前世在地獄受苦,身上都流血汗,恐怖猶存,心有餘悸。凡夫不知過去未來,不信因果,不信聖言,吃虧在眼前,才是真正的恐怖。
佛將病根告訴我們,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就是破除迷執。用什麼方法破除迷惑執著?一定要用智慧。所以,佛法自始至終只有一個目標,教我們開智慧。可見智慧是自己本有的。佛教我們開智慧,無非是恢復我們本有的智慧。智慧現前就能照破無明,六道輪迴就沒有了。這才是真實合情、合理的說法,才是絕對沒有迷信的說法。我們大家聽了很合理,所以才樂意接受。說到恢復本有的智慧德能,一定要*修行的功夫。什麼是「修行」?行是行為,也就是造作。行為造作可說無量無邊,太多說之不盡。世尊將所有行為歸納成三大類:
第一、心理的行為。如思想、見解,我們的起心動念即是心的行為。
第二、口的行為。言語,會說與不會說差別很大。會說的人,別人聽了很歡喜;不會說的人,人家聽了很討厭。所以,言語也是非常重要的行為。孔老夫子教學,言語列在第二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可見,孔老夫子對學生的言語非常重視。
第三、身的行為。身體的動作。
身、口、意三個範圍,包括我們所有的行為,佛法稱之為三業。修行就是修正行為。我們的想法、看法有錯誤,就是心的行為不當,要修正。我們的言語不如法、不合理,把這些錯誤修正。我們身體造作不如法,也要修正。這叫做﹁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身、語、意三業的行為。修行不是很狹義的指在佛前念經、禮拜。此乃形式,形式是接引眾生。因為很多人不知道有佛,也不學佛,看到我們學佛、拜佛、誦經,就會問佛法是什麼,為什麼要修行。利用這個機會將佛法介紹給他。佛法是師道,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一切眾生的教育。所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宗教。但是很不幸,今天大多數人已經將它變成宗教。我們今天學佛是要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我們要的是教育的佛教,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佛教教育的目標,是恢復我們本來有的智慧德能;教育的方針就是「修正行為」。
修正行為要有標準,如果沒有標準,怎麼知道想法看法是錯誤的。要怎麼樣,想法看法才正確,此中一定有標準。佛法的標準有很多層次。為什麼有這麼多層次?佛法修學是有階段的,但它有一個共同不變的原則,就是絕對的標準,即我們一學佛就受的「三皈依」。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佛教導我們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要覺、正、淨。其實最好的標準,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
淨宗在中國,確實成就許多的修行人往生不退成佛。「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第一殊勝的因緣,希有珍貴。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法門。阿彌陀佛開闢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沒有一尊佛不歡喜。也就是說,沒有一尊佛不宣講《無量壽經》;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淨宗法門就成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我等宿緣深厚,今生幸遇,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今日成熟。今生能好好用功,同生極樂,願共勉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