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和祖是兩種身份。佛是佛陀,祖是祖師,不應該合為一個名詞。
?。?)菩薩是印度話‘菩提薩埵’的簡稱?!刑帷怯X智、覺性、或者是覺道(覺悟之道);‘薩埵’,一般翻譯作‘有情’(即眾生),但這不是很正確的翻譯,因為它不是指一般的有情,而是指具有大能力、大智慧、勇猛無畏的有情,所以有人譯為‘勇識’,這個譯法是比較貼切的。菩提薩埵,就是指具有大慈悲心、大智慧、和大能力,能夠勇猛無畏地追求覺悟之道,又能教導他人求覺悟,這樣的人,就是菩薩。事實上,菩薩就是在追求成佛的修行者。
‘薩埵’又有總集合體的意思,能攝集一切智慧、能力、功德、事業,有人將此義翻譯為‘心’,但這個心是總持精要的意思,不是指思考的意識心,也不是指心臟。菩提薩埵,也就翻成‘大道心眾生’,是指能追求如佛般覺悟的正道、能修持積聚如佛的智慧能力功德事業的人。
菩薩又分為:凡夫菩薩、賢位菩薩、和圣位菩薩。凡夫菩薩,是還沒能解脫生死,但已發起自覺、覺他的心愿,并開始學習像菩薩一樣做自利、利他的行為的人。賢位菩薩,是已經解脫世間的生死輪回,已經修習覺悟之道,但還沒有真正復現自己與佛無二的本性的菩薩。圣位菩薩,是已經復現本性,但還沒有究竟圓滿的菩薩。如果圓滿了,也就是成佛了。
菩薩,依他覺悟的程度,又分為好幾個階位。賢位菩薩,分‘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個階位,圣位菩薩,則分‘十地、等覺、妙覺、無上正等正覺’等十三個階位。
(3)羅漢,全名是‘阿羅漢’,也是印度話。有三個意義:一是不生,已經解脫生死輪回,不用再來受生;二是殺賊,這是一個比喻,因為他不再受煩惱,好比已殺了煩惱賊;三是應供,以他解脫的功德,應受人天之供養。
菩薩是不但自求解脫、自求覺悟、自求成佛,也要使一切眾生都能解脫、覺悟、成佛。而另一種人,只以自求解脫為目的,他們依佛陀所開示的自求解脫的方法來修,這種人稱為‘聲聞’,而他們所證到的最終果位,就是阿羅漢。因為他們一開始的發心是求自己解脫生死輪回,并沒接受自己本性與佛無二的教導,也沒接受回復自性的方法,所以即使證到阿羅漢,即使已經解脫生死輪回,也都還不知道自己的本性。
?。?)神:在民間的習俗里,常把神和天混淆,其實天和神是不同的兩類眾生。事實上,神和鬼才是同類。
一般所謂的‘天神’,其實是具有大力量的善鬼,受天的管轄差譴,來保護世間行善的人和佛法的。
另一種神,是民間所祭拜的神。一般稱為‘王爺、千歲、將軍、太保、娘娘、某某公’等等的,這些都只是福報比較大的鬼而已。民間的習俗,凡有冤死的鬼魂鬧事,地方不得寧靜,就為他蓋廟祭拜,求他不要鬧事,這就是民間神祠的由來,其實所祭拜的也都是鬼類的眾生。還有一類,是民間以神怪小說的虛造人物為祭拜對象,像孫悟空、哪叱、濟公等,結果引來一些鬼類眾生,假借所祀者的名號前來受祀。更甚者,還有供奉精怪為神的,像樹神、蛇神等就是。
不管是那一種神,善鬼也好、福報鬼也好、精怪也好,雖然具有鬼通、妖通,有人所沒有的能力,卻都和人一樣,還是在生死輪回之中的眾生。
因此,佛教對‘神’的看法,是相信有神的存在,但不崇拜神。我們尊敬并感謝保護世間和保護佛教的神,但不對他有所祈求。我們悲愍貪享祭祀的鬼神和精怪,但避免和他們接觸。這也就是儒家的看法:‘敬鬼神而遠之’。等我們自己有能力之后,這一切鬼神都是我們所要度化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