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逢農歷七月,各地佛寺大多會舉辦盂蘭盆法會,此為中國佛教里非常重要的節日。尤其七月十五日更是「佛歡喜日」。所謂佛歡喜日,乃源自于佛世時的印度,每逢夏天雨季來臨時,所有僧侶皆不外出托缽,專心修持,此稱為「結夏安居」。經過三個月的時間,到了七月十五日安居結束之日,所有僧眾便一一把自己的修行體悟向佛陀報告,等待佛陀的印可。也因為有不少精進的僧眾在結夏安居期間用功修行而開悟,令世尊非常歡喜,因此七月十五日也稱為「佛歡喜日」。
在佛歡喜日這天,如果能夠供養開悟或有修有證的僧眾,不僅是殊勝難得的因緣,所得到的功德也非常大!因此,大多數的寺廟會在這一天供佛、齋僧,并依據《盂蘭盆經》所載而啟建「盂蘭盆法會」:「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佛陀在很多經里明確表示,孝道是成佛的要因。例如在《菩薩本業經》中提及:「孝事父母,當愿眾生,一切護視,便成佛道。」以及在《佛報恩經》說到:「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盂蘭盆法會,正是一種超度歷代宗親的佛教儀式,可以用以報答累世父母的乳哺、劬勞之恩。
「盂蘭盆」是梵文的音譯,原本的意思是「解救倒懸(之痛苦)」,即解脫餓鬼道眾生之苦。《盂蘭盆經》里目連(即:目犍連尊者)救母的故事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目犍連尊者以神通觀知他的母親在死后投生于餓鬼道,日夜受苦,不得飲食,于是便向佛陀請教解救母親脫離苦趣的方法。而佛陀教他的方法,即是在七月十五眾僧結夏圓滿的這一天,備齋供養眾僧,借著供僧功德力,即可使現世父母,以至于累劫父母、六親眷屬等,出離三途之苦。后來目犍連尊者依法而行,果然將他母親從餓鬼道的苦報中解救了出來。
「盂蘭盆法會」同時也結合了中國傳統中孝親報恩、慎終追遠的思想,因此后世在七月十五日都會啟建盂蘭盆法會,供佛齋僧,藉此功德度脫惡趣眾生、報答累世父母,至今沿習成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