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要真正復興,沒有文化底蘊、沒有道德倫理規范,就成不了大氣候。”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在全國 “兩會”期間接受本報采訪時提出,經濟高速發展會帶來三種不平衡:人和環境的不平衡;人和人的不平衡;人自身的不平衡。這三種關系失衡將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補救之道應是呼喚市場經濟倫理和復興中華民族文化。
經濟觀察報:你怎么看這次全球金融危機?
葉小文:我認為金融危機主要是信心危機。金融危機來了,貨幣流動性減少甚至資金鏈條斷裂。你不借錢給我,我也不敢借錢給你,你不投資,我也不投資。這樣口袋里的錢大家都捂著,也不敢消費。大家都不消費,生產出來的東西沒人要,工廠就倒閉。所以,重要的是解決信心危機。溫總理不是說“信心比黃金(203,1.66,0.83%)還重要”嗎?信心是黃金買不來的。信心危機,某種程度上又是心理危機。宗教可以調節人們的心理,消解人們的恐慌不安。因此,我們提出,要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作用,促進經濟、社會良性和諧發展。
經濟觀察報: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獲得了很大發展,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人際關系緊張、社會矛盾加劇等問題,為什么發展會帶來這些 “副產品”?
葉小文:發展是硬道理。魯迅就曾說: “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發展當然會帶來問題。發展就是打破平衡,既然打破平衡就難免照顧不周,發展引起的問題只有在進一步發展中去解決,別無出路,停下來、退下來都沒有出路。發展快了就會引起人和環境關系的緊張,人和人的關系就會出現問題,人自身也會出現不平衡。這些問題怎么辦呢?發牢騷沒有出路,只有協調發展,科學發展,盡量減緩這三方面的矛盾。
經濟觀察報:馬克斯·韋伯曾論證,新教倫理促成了資本主義精神和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可見宗教對經濟的作用是巨大的,這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什么借鑒意義?
葉小文:我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不是馬克斯·韋伯所說的新教倫理促進的。它的發展是生產力解放出來的,是生產方式變革的結果。那么新教倫理起了什么作用呢?資本來到世間就要賺錢,有十倍的利潤就有百倍的瘋狂。那么這個社會就需要一種平衡器。新教倫理正好就充當了這個角色,告訴人們,我們都是上帝的子民,我們干活都是為了上帝的榮耀。資本家賺了錢應該勤儉,人們應該安分守己,恪守倫理道德。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沒有請馬克斯·韋伯,而是請卡爾·馬克思。我們不能告訴人們,這是上帝安排的,但我們同樣遇到了社會道德發展失衡的問題。為什么一些企業敢在牛奶里放那么多三聚氰胺?因為只考慮到賺錢,只考慮到低成本,害不害人不管,沒有敬畏心,沒有道德倫理約束。過去中國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抬起頭三尺就有神在看著,所以要敬畏啊,要敬畏天上的神明,要敬畏雷電啊……現在不講了。
這就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去公平競爭,去追求效率至上。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有倫理道德來約束,杜絕惡性競爭,讓人們有敬畏心,有道德觀。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艱巨的任務,怎么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變成我們真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觸及到每一個人的靈魂,使人們成為有道德的競爭者。就像開運動會,不能說為了跑得快,我就把你干掉啊,只能在一個規則里競爭。運動會的規則是強制的,市場經濟的規則要內化到心里去。強制規則就是契約、法律,你亂來不行。但還有一個內在的、內化的規則,即使沒有契約,沒有法律,人們也要做一個好人。
經濟觀察報:這是一個大課題。
葉小文: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從來不相信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我們不可能請宗教解決我們的主要問題,解決市場經濟的倫理問題,但是我們怎么做才能使社會倫理健康積極發展呢?大家應該共同來探索,如何形成我們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經濟觀察報: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沒有有益的東西可以拿來用?
葉小文:當然有啊,傳統文化里面有很多美的東西,好的東西。比如儒釋道。佛是治心的,儒是治國的,道是治身的, “治”你的東西多啦,從這些方面去發掘,去體驗,還是有些東西的。
經濟觀察報:這也是我們提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葉小文:對,就是要解決 “一手軟、一手硬”的 “兩張皮”問題。軟的要老是硬不起來,就會出現官員腐敗啊,市場經濟不講道德呀,整個社會不講誠信等等問題。
經濟觀察報:前段時間有過普世價值的爭論,從宗教的角度來講,到底有沒有普世價值?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權是不是人類的普世價值?
葉小文:中國共產黨是為了民主才誕生的,共產黨一直為了民主而奮斗。現在我們發展黨內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我們進一步地擴大社會民主,都是在不斷探索。民主是個好東西,我寧愿不用普世價值這個話。我要告訴大家,中國共產黨是最真誠地追求民主的,也會根據中國的國情一步一步去完善我們的民主制度。當然,民主走急了也不行,它是有程序的,是個過程。
經濟觀察報:文化建設如何與經濟發展配套推進?
葉小文:弘揚傳統文化是個大題目,社會主義應該是大海,有容乃大,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這些概念都是中央提出來的。一定要有這樣的胸懷和肚量,管它現代文化、傳統文化,好東西我們都要,我們都拿,從中提煉出我們當代的社會主義文化。無論是世界的優秀文化,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都需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我們民族正在進行偉大復興,要真正復興,沒有文化的底蘊、底氣,或者說沒有文化復興墊底,最多就是做點小生意嘛,沒文化嘛,擺個小攤子,賺點錢回家,就求個老婆孩子熱炕頭,成不了大氣。
經濟觀察報:你寫過一本書叫《從心開始的腳步》,而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也是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怎樣“從心開始”?
葉小文: “從心開始”不是唯心主義, “從心開始”借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 “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心凈則佛土凈”。從心開始,就是使自己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環境達到完美統一,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的從心開始,絕不是唯心主義。也就是說,每一個人,他自己都是一個追求真善美、追求好道德、內心善良的好人,整個社會當然就會有好的動力。
但是, “心”好不好是很難測量的,人的成功與否,評價標準往往為業績多少。比如領導干部,就看他有多少政績。你是真正 “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還是為了保你的官?剛才說的這個評價標準,很難衡量。體育為什么容易搞呢?體育的標準比較簡單,跳得高就高,跳得遠就遠,這個非常明確。但是評價一個人的功德,就很難有一個簡單化的標準。
這怎么辦呢?有待于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要靠自覺,要靠整個社會文化素質提高。好人,大家都會發現;好人,大家都會宣揚;好人,大家都會愛護。不把好人看成傻子,每一個人努力去做好人。這種標準是一個更高層次的,整體的,相對抽象的。但當今社會又亟需標準,就像這個社會需要空氣,空氣到處都是,它要像空氣一樣彌漫在我們的社會。空氣的標準在哪里?誰也看不見。那這個社會就好了。我們朝著這一步努力吧,從心開始努力。
經濟觀察報:能概括一下你的主要觀點嗎?
葉小文:兩句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定會呼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倫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一定要呼喚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出處: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