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志十
題唐六如山水卷,送章尹戴給諫歸九華
明 僧德清(號憨山)
淡淡江上山,悠悠江中水。望之不可窮,思君殊不已。君歸乘天風,輕帆若云駛。揮袂拍洪崖,回首謝塵滓。我欲從翻飛,羽翰正披靡。浩浩江水深,舟楫誰為理。安時智所欽,隨流任坎止。但以君恩重,艱虞何足齒。愿言寶珍秘,聊以慰行李。燁燁九華芝,君歸色尚紫。
同弘安過秋浦,輿中望九華作。
明進士桐城人 吳國琦(字公良)
奇峰奇云太鑿鑿,峰亦變幻不可度。一里二里換幽姿,峰若追云撐碧落。芙蓉層出隱金仙,至人止處槜鳥樂。秋空秋浦相澄徹,我不度江尋寥廓。少年意氣常爭奇,名山大川有深托。奔流西來擁建康,白岳黃河各紛錯。龍虎盤踞開明堂,此如閫奧構樓閣。天目具區與表里,豐鎬元氣斯渾噩。世間尤物豈尋常,巫峽雁蕩舒州霍。月斧欲窮辟異境,碧霧濃嵐千萬壑。仙雞翔鳴五釵松,最高頂難飛鳥著。是則允為南州望,五岳懸想外標格。略而不書胡為乎,從來知己待夙約。曾居石溪常在窗,頻行楊子見舟幕。今日輿中面目真,尖影撲人殊灼灼。子猶瞥爾初相逢,已覺精神甚踴躍。蠟屐搜探過五溪,胸中定自文章作。
九華漫興
明進士沔陽人 童承敘(字漢臣)
香岫云門里,藤蘿徑轉賒。塔藏金舍利,寺倚石蓮華。拄杖臨蒼蘚,焚香臥絳霞。塵緣如可息,山下欲移家。
九華
明孝廉貴池人 曹芬(字子馨)
家近華峰下,常游古塔前。明霞看遠岫,清磬向諸天。石級層層掃,云巖處處穿,從來無所住,翻得坐忘年。
登九華
明 張程
金碧唐朝寺,登臨愜素襟。云深藏佛骨,月冷照禪心。峰矗天中柱,泉流沙里金。焚魚猶未得,慚對碧山吟。
游九華
明狀元宣城人 沈懋學(字君典)
生平夢不借,偏與薜蘿親。秋色遙侵客,山光近媚人。莫教青眼舊,更說白頭新。明月珠林得,期天問梵輪。
將游九華,移舟宿山寺,次陽明韻。
明浙江學政寧國人 屠羲英(字枰石)
借宿末游寺,先移已泊船。九華初入夢,一枕聽流泉。仰見云歸岫,遙知月滿川。芳蹤追不得,心共佛燈懸。
偕賈昆釩明府,暨陳孝廉,王文學,同登九華。
明楚人 何朝宗
九子開屏嶂,蓮華滿法臺。流霞飛紫去,疊巘送青來。僧定鳥親榻,坪空鹿臥苔。玩游攜契友,把酒漫徘徊。
游九華次少林沈太史詠
明銅陵人 張懋鼎(字乃調)
道心誰得借,梵境自相親。蘿月能迷客,松風故戀人。入圖標作古,行腳引來新。欲問青蓮舌,何如轉法輪。
游九華山
明錢塘人 徐時泰
結氣馳名勝,攀登快大觀。列屏青未了,抽筍翠多端。天與蓮華秀,人從鳥道看。懸流翻日彩,怪石聳星盤。一具袈裟地,千秋膜拜壇。神光常護塔,紫氣欲飛丹。戶迥狙為伺,糧休霞作餐。偏于樵路險,不少苾緬安。虎洞陰風峭,龍湫暑月寒。云低時戀頂,松老故攲蟠。竹露香來細,苔煙鳥帶殘。自然無俗駕,唯有羨空翰。供奉名逾重,仙真跡不刊。按圖殊草草,何日遍巑岏。
登九華次前守胡公韻
明池州太守湖州人 顧元鏡
一宿三天境,疑登九品臺。連甍開法座,倚漢集如來。丹碧供圖畫,芙蓉雜蘚苔。斷云閑護鳧,空翠滴盈楣。鳥解觀心諦,溪攖濯足懷。鐘聲天半隱,幢影日邊排。梵語通三昧,宗風蕩積霾。客來將蕨筍,僧定掩荊柴。錫卓無塵徑,燈燃絕頂崖。偶淹居士駕,空羨謫仙才。安得九節杖,餐霞去復回。
游九華
明合浦人 包廣
山經雨過云猶濕,人到春深路擁花。上界樓臺倚星漢,下方雞犬隔煙霞。仙鐺氣味冷芝耳,僧創芳香點茗芽。他日重游今有約,蓮峰咫尺豈天涯。
再登九華即景
明桐鄉人 沉子勉
乘興重登九子山,天仙橋下水潺潺。依稀雪樹清猶在,多少樓臺翠已殘。夜靜笛聲吹梵語,月明松影護禪關。此中便是真如境,玉露泠泠點石欄。
別九華山
明進士桐城人 吳應賓(字客卿)
蹋碎蓮華路不迷,出門長嘯楚天低。青山送客忘三笑,綠樹隨人過五溪。洞里煙霞晴自散,云邊鐘鼓鳥空啼。殷勤更上層臺望,怪得群峰似掌齊。
九華望天臺
明桐城人 孫晉(字魯山)
何須渡越陟天臺,點點奇峰對面開。半嶺幡幢齊日月,下方鐘磬雜云雷。淺深幾見蓬萊水,蔥郁長存金粟堆。今古勝游誰絕唱,芙蓉削出謫仙才。
夜宿九華
明莆田人 黃名世
嵯峨峰嶺拂天齊,寶殿煙籠五色迷。僧住上方云作幔,人于下界石為梯。時聞清唳丹霄鶴,境比飛升白晝雞。自笑塵蹤閑一宿,蓮華仍在數峰西。
同友人游九華
明貴池人 方元美
溪盡山攲石徑斜,遲君一探九蓮華。浮圖半壁陵蒼漢,舍利千秋御紫霞。茶熟欣從吾輩飲,劍飛慚向老僧夸。廣長舌在頻相乞,金篦容堪轉法華。
東巖有感
清禮部尚書青陽人 吳襄(字七云)
松石斗嶙峋,奇山逢故人。往來天際路,吟嘯夢中身。三月雪猶凍,一巖花不春。泉聲云外落,洗盡十年塵。
九華山寄池州顏太守
清翰林侍讀宣城人 施閏章(號愚山)
人因訪舊來秋浦,天遣尋幽入九華。回合松杉清磬遠,峻嶒宮闕白云斜。吞江西嶺橫飛練,射日東巖倒作霞。遙憶使君驅五馬,何時乘興問山家。
寄懷九華,效金地藏體,并次其韻。
清 僧了然
萬里雞林何處家,迢迢孤錫入中華。心頭法戒空無法,身后沙門多似沙。東國有詩傳貝葉,西方無地涌蓮花。不勞夢幻游仙境,我但馳神望晚霞。
寄題天臺峰高處,次定光佛韻。(原注)
滿路喧豗作梵聲,誰從山上聽獅鳴。人無勝境空成佛,我有天池作化城。豈意定光尋地藏,果然太白見陽明。(定光佛詩:南戒俯看江影白,東巖坐待夕陽明,顯系以供奉對姚江。后四百年,陽明果至東巖。與陽明正德庚辰正月晦,開元寺刻石,嘉靖我邦國之文,同一前知。世人每習而不察。)共遺色相原真性,儒釋何嘗有定名。(有道之釋,必不能外儒。)
九華山
清禮部尚書青陽人 王懿修(字春敷)
拔地千峰秀,盤空萬笏分。嵐光晴滴翠,花氣暖蒸云。頑石聽經慣,仙禽搗藥勤。一筇尋舊約,差免北山文。
入九華宿化城寺
清湖州太守江都人 吳綺(字園次)
我本黃山人,九華經信宿。未盡九子嶺,一上一換目。秋高天宇澄,孤磬聲滿谷。忽墜龍女簫,□望仙人鹿。一滌塵中襟,揮手謝拘促,適逢餐霞徒,清談互往復。愿言住此中,坐臥靈泉曲。夜永對禪燈,妙香媚幽獨。
雪霽江上望九華
清安徽巡撫漢軍正黃旗人 喻成龍(字正庵)
暮江擁寒浪,清旦林表霽。冰翼映幽靈,蒼茫坐迢遞。念昔登茲峰,倏焉已隔歲。況經暄和時,懷人風景麗。會當棲巖壑,投簪勿云滯。
聞游者述天臺奇景偶記
清無錫人 華蕡
客從天臺來,為說天臺事。風雨在山腰,星云出古寺。孤嶠挺千松,一泉供百箸。如此空青中,胡為不常住。
東巖偶成
清青陽人 吳國靖(字獻侯)
掃石臥松陰,清泉何繚繞。林靜無人來,會心唯自曉。偶然發長吟,驚起忘機鳥。
登九華
清吳縣人 金佐(字玉峰)
茲山何巉岏,琢削謝斤斧。茫茫九點煙,日月共吞吐。遠望如芙蓉,菡萏自千古。攀援陟其巔,去天尺有五。飄然陵紫虛,身在神仙府。放眼天地空,眾山盡傴俯。天氣木末來,恍覺傦龍舞。足底躡白云,衣上濕花雨。日落境逾清,禪房發鐘鼓。萬念此俱寂,頓令輕軒組。
十一月十一日,雪霽后游九華,晚宿定慧庵玩月,次日登東巖,陰霧無所見,步陽明先生韻二首(原作四首,今擇要錄二。)
清大學士泰安人 趙國麟(字仁圃)
山頭明月映簾鉤。雪里泉聲赴壑流。仙子臥云丹镮冷,神光照夜塔燈秋。晶宮彩煥千珠動,銀海波搖萬玉浮。笙鶴數聲清客思,不知天上有瓊樓。
半徑白云飛作雨,滿林凍雪綴成花。壑中陰霧鋪銀海,塔頂晴光映紫霞。一片袈裟藏佛骨,千秋溪澗長云芽。于今巖下閔公墓,名附新羅寧有涯。
宿定慧庵,用少陵韻。
未上窣堵峰,先宿招提境。月印萬溪光,雪繪千巖影。室虛夜白生,心清塵慮冷。身臥水晶宮,回首發深省。
望華亭,用陽明韻。
九華游未足,肩輿到望華。面前列五老,平地即仙家。凡事忌太盡,有余味更佳。吾讀陽明句,如吃趙州茶。
化城寺
清上元人 鄭濂(字蓮水)
半指驚雷海一漚,曇枝香寫妙金樓。獅吟雪諒潮生夜,虎伏煙鐘月抱秋。京洛羅浮新入畫,犍西波什舊停辀。雙丸跳擲為車馬,禪喜風流到十洲。
九華山
清揚州人 黃吉迪(字惠臣)
廬霍山皆勝,幽多定九華。塔光金舍利,潭影石蓮華。日向峰尖斷,星隨殿角斜。參差諸梵宇,幾席接丹霞。
九華晚眺
清平遠人 趙承烈(字梅梁)
晚過陵陽道,催鞭入九華。竹深寒夕照,峰隙漏明霞。樹杪聲聲磬,巖邊寂寂花。自慚勞役客,暫息梵王家。
東巖坐月
清金州人 樸懷德(字溥哉)
向曉(疑當作晚)林光動,東巖月上時。隔峰窺塔影,留鶴臥松枝。客似攢眉侶,僧閑立雪姿。浮名終是累,我欲事希夷。
九華
清宣城人 胡湛(字潤蒼)
登山逢日霽,翡翠亂芙蓉。瀑掛菩提樹,鶯啼羅漢松。香龕伏洞虎,濁水過池龍。肅肅諸天近,空山滿午鐘。
化城寺
清石埭人 李開先(字南樵)
日軸開靈域,風輪轉法華。絕塵通月路,高掌出蓮華。雙樹傳經地,三干選佛家。只疑天竺寺,移送海云槎。
東巖同野遺山人
清貴池人 郎遂(字趙客)
交得煙霞侶,登臨共唱酬。欲尋說法地,因上雨花樓。月向峰頭掛,云從洞口收。前賢曾宴坐,遺跡想風流。
春日九子山
清青陽人 徐純修(字繼齊)
名山多隱秀,草木照春暉。路曲云峰峻,溪深啼鳥稀。巖花明澗缽,石竹蔭松扉。薄暮櫬鐘動,安禪愿息機。
登天臺
清華亭人 錢又選(字幼青)
天臺南直上,九十九峰間。放眼心無相,扶筇步欲難。石梯云折斷,松澗水飛還。眾寺山山里,高僧靜掩關。
九華度夏
清新城人 僧神駒(字與風)
分得云中屋,芙蓉遍采求。攜將書度夏,吟入雁來秋。身既同山住,心寧逐水流。月明如積雪,天柱夜深游。
九華(此詩,乾隆光緒二志所載,皆無題。按詩意,似吟全山,故標九華。)
清貴池人 胡什一(字少游)
為赴尋山約,溪橋度幾重。石奇疑伏虎,樹老欲蟠龍。瀑布三千丈,芙蓉九十峰。幽奇難到處,回首白云封。
九華
清錢塘人 周疆(字競庵)
靈山探秀氣,來謁古先生。黃粒稻為隴,青蓮華作城。棲心三界上,到頂萬峰平。愧我皈依晚,禪燈空自明。
九華僧院
清蘇州人 申檖(字菽旆)
尋山過竹院,習靜倚繩浲。漏轉蓮華水,爐添柏子香。風林喧宿鳥,露井咽鳴螀。夜半聞空籟,鐘聲在上方。
入九華山出池陽城
清禮部尚書黃岡人 王澤弘(字涓來)
過客維舟覓路行,出門無數遠山迎。云當薄暮垂如雨,日到寒流照更明。此去躋攀非攬勝,誰同竹石竟忘情。春暉寸草何由報,一叩慈容涕淚盈。
過五溪望九華
清施州人 張都(字俞廷)
一峰翠壁一重天,名勝于今歷有年。遙望層巒皆畫錦,恍疑飛錫悟前緣。山形奇疊煙云近,地氣遙通恒岳連。數過溪橋徒遠眺,憑高何日謁金仙。
天臺
清金華人 虞邦瓊(字適廬)
萬杉深處是天臺,磴仄巖空鳥去回。石液連云飛玉屑,嵐光倒影晃金臺。煙生疊嶂迷城郭,風奏松濤起電雷。從此置身千仞上,不須別地覓蓬萊。
游九華化城寺
清桐城人 姚文熒(字玉青)
內外峰圍涌玉蓮,過橋崖塔迥諸天。仙遺虎洞花明晝,僧汲龍池乳滴泉。指點劫灰生異色,常行坦道即真禪。絕人直上神光頂,枯坐薰修二十年。
太白書堂
清石埭人 陳泉(字雪崖)
閑向山中寄一枝,僧龕松老裹藤碑。研殘香露茶煙細,坐隱冰壺鶴語遲。怪石出云朝壑變,遠泉經雨夜窗知。蓮華消息真難覓,龍女池邊問導師。
游九華山
清工部主事貴池人 章永祚(字錫九)
攀蘿捫壁蹋空行,墜石懸崖駭乍驚。正喜峰頭青靄散,俄看杖底白云生。一龕仙梵傳清向,萬壑松濤送暮聲。見說遠公開白社,重來可許虎溪迎。
登九華
清興化人 李挽河
龍去潭空瀑水深,秋風一杖上遙岑。丹崖奇辟仙靈掌,白石高懸處士心。霞照諸峰浮翠彩,雨飛晴晝送寒陰。非徒采藥孤尋頂,只愛幽多祇樹林。
入山
清貴池人 姜能興(字以功)
山磬迎孤客,隨風送客還。白眉僧坐定,不出九華山。
又
千峰爭落照,兩寺并分泉。峰高常礙日,泉古不知年。
黃屯阪望九華
清貴池人 王時舉(字友奚)
萬片青蓮華,亭亭插仙掌。我欲蹋其巔,兀坐蓮華上。
題九華天臺峰(見宛雅)
清寧國人 周文郁(字絅齋)
芙蓉深護洞仙家,天頂孤峰壓九華。呼吸此間通帝坐,不教劉阮看桃花。
九華
清無錫人 秦淵(字緘三)
青為峰頂煙初滅,白是松間積雪明。衲子眼看明滅慣,不知煙雪幾時生。
同治甲子,克復金陵,賊平,江上始見九華。
清兩江總督湖南湘鄉人 曾國藩(字滌生)
連年血戰久忘家,豈識江南有九華。今日數峰青到眼,凱歌江上看蓮花。
東巖夜坐懷古
清舉人寧國人 周赟(字山門)
五百年來履跡新,蓮華峰頂卓孤臣。六軍齊下思鄉淚,一室誰安報國身。屏上閑行云護影,壺中靜坐月窺人。東巖謦欬分明在,永祝馨香降岳神。
九華山志卷八(內攝二門:一、物產門第十。二、志余門第十一。)
物產門第十(內分谷、茹、茶、木、竹、花卉、鱗介、羽毛各子目。)
巍巍九華,名尊禹甸。毓秀鐘靈,物華藻絢。羅漢結絳,菩薩垂線。玉女擎幢,仙人把扇。念佛鳥鳴,傷生蛙譴。性相三千,隨緣不變。志物產。
谷(附竹實)
黃粒稻
舊傳其種由金地藏自新羅攜來。穎芒,肥粒,色殷,香軟,與凡稻異。
李之世詩:金粟原來是佛糧,僧云移植自殊方。山禽未敢銜遺粒,香缽先擎供法王。
竹實
明嘉靖年間,凡再見。春夏開紫花,結實如麥,可食。﹝陸岡竹實表,已載靈應門。﹞
茹
石芝
生懸崖峭壁,采者槳引而上,服之身輕延年。生陽鎅者色紫,生陰鎅者色黑。
竹蕈
柔白如菌。采食者,先以灰煮,其汁如血,漂凈,再煮,味若珍脯。宋陳仁玉菌譜云:生竹根,味極佳。(按蕈菌通。舊志作簟,誤。)
茶
金地茶
梗空如篠,相傳金地藏攜來種。
李之世詩:碧芽抽穎一叢叢,摘取清芳悟苦空。不信西來禪味別,醍醐灌頂雪山中。
閔源茶(乃閔氏源所產之茶,舊志作茗地源茶。誤。)
根株頗碩,生于陰谷,春夏之交,方發萌芽。莖條雖長,旗槍不展,乍紫乍綠。天圣初,郡守李虛己,太史梅詢,試之,以為建溪諸渚不及也。
木
五釵松
松子如小栗,三角,其中仁香美,即五粒松實也。蘇頌謂:粒,當作鬣。謂之五釵松者,釵本雙股,松葉皆雙,故名。而此松有五葉,如釵,有五股,因名為五釵松耳。
千秋松
長數寸,即草本之卷柏,生絕巘之處。人得之,多置于盆山之上。或置之干燥處,日久雖然枯瘁,見水則依然蒼翠。(此即俗所謂九死還魂草,煮亦能活。)
仙人燭
木似梧桐,大可盈握,長尺余。多津液,逾年不枯。每燃一枝,可延數刻。好事者,多秉之游洞府。
李之世詩:梧心邑露釀成淚,竹干迎風迸作珠。為憫世人多漆睡,特留仙燭照昏衢。
羅漢柏
高可一二尺,葉如側柏葉,而翠色可愛。
飛仙蓋
一本高挺,無他枝,唯木末樛然下垂,敷條散葉,圓密如蓋。或女蘿陵霄,彩燦相附。
羅漢絳
木本如檜,高數丈,翠葉閑垂,心白色,長尺余,作結成絳,故名之。
李之世詩:羅漢迢迢行道時,衣絳解下掛巖枝。生來不作同心結,一任柔絲拂地垂。
菩薩線
如檜木,但枝葉長垂,欲及水石,紛然如散絲線,色翠香清。
李之世詩:誰將弱縷散晴暉,菩薩峰頭喻法微。留與山僧閑補衲,白云裁作七銖衣。
玉女幢
葉細長而清澤,經霜不凋,高及一二丈。自根而上,皆成層級,狀如幢節。生陰巖絕巘之上,儼成行列。煙霞籠蔽,若羽衛然。
仙掌扇
木端生葉三四,大如羽翣,兩面相合,色翠清香。峰嶺巖洞之前多生之。
李之世詩:仙掌搖風立翠巒,似迎毳翣下云端,人間熱惱真難遣,才到蒼巖沁骨寒。
金錢樹
樹體挺直,干黑枝青,春間布葉長而翠。夏秋之交,枝上透細條,如以線貫錢。或一貫三四枚,多者十二枚,老作金色。一在太白書堂,一在金沙泉畔,皆高二三丈。
竹
南天竹
虛中櫬節,叢生如竹,稠密不凋。春青夏碧,秋丹冬紫。澗傍巖麓有之。
觀音竹
莖小葉細,長不滿三尺。生巖石,蒼翠,經冬不凋。
石竹
一名龍須竹,生紅紫色細花。
花卉
金步搖
叢生蔓衍,其花四出,皆偶對櫛比于枝葉間。無風亦常搖動,干弱而花繁,故爾。
僧希坦詩:偶對叢條巧櫛成,動搖徐步寂無聲。仙花不識興亡事,豈學吳宮響屧行。
仙桂
葉細柔而色碧綠,其花如絳囊,其實如丹珠。每露凝枝上,風過林間,清香襲人。
玉瓔珞
其花圓潔,如真珠散綴。柯條櫬密,宛若流蘇,而四時不衰。
缽囊花
木本,高丈余,葉細而長,色翠而澤。花生葉上,萼如黃葵,香聞數里。或聞金地藏游南臺,適有花落缽中,他時不落,其以此而名與。
莎羅花
其木大小不常,與凡木頓別。每七葉九葉叢生,苞如人面,眉目宛然。花似牡丹,相倚而生。色類拒霜,香如菡萏。
蠟花
花五出,房小,瓣厚,色紅黃,結子如蠟。
五色躑躅
花一種而五色。(按黃者,為羊躑躅,即本草所謂鬧羊花,有毒,能迷人。)
木蓮花
木本,高數丈,皮似厚樸,葉大如扇,其端微凹,闊六七寸,長倍之。四月花開如蓮,香聞數里。有紅白二種。(此依九華紀勝所錄,與舊志所載全異。德森在江西百丈山見過此物,且與紀勝所記情狀,及考異諸說,全同。)
水仙花
生幽澗中,與閩產無異,但花較瘦,而開于雪中耳。
松竹梅
干有節如竹,葉細如松,花如梅,根如蒜,瓣有毒。
龍須草
長三尺,勁細無節,叢生巖壁。采者攀援而得之,織以為席,精密可用。
九節菖蒲
叢生溪谷間砂石上,根一寸九節。方技家云:東流石上生者佳。天禧中,郡守曾公,表進尚方。今且有一寸十二節,及二十四節者,九節不足道矣。謝枋得歌,一寸九節通仙靈。
張籍詩: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節。仙人勸我食,令我頭青面如雪。
韓太史世能,謝蘇令君惠菖蒲詩,邑侯元是九華神,遺我青蒲香可紉。為問當年勾漏令,丹砂幾許解分人。
鳳尾草
生巖谷水次,葉如鳳尾,性最寒。
金星草
葉上有金星點,根中有黑筋如發。
百合
根如未開蓮華,多瓣合成,可食。形如大蒜,故又名鬼蒜。土人取之,蜜煎為果。
黃精
此物處處有之,要以九華為尤勝。有正偏二種:正精,葉細,形如荸薺,串生十二珠,閏年則十三珠。九蒸曬,服之益人。偏精,葉大,亦串生。唯形偏如姜,俗呼野生姜。
鱗介
四腮魚
以十月出石巖潭中,松江秀雅橋,難獨擅奇也。
石斑魚
長寸余,出雪潭,鱗具五色。
嘉魚
丙穴之種也,出涌泉中,白鱗紅鬐,巨如手掌,每歲一出。
綠魚
出魚龍洞,細口綠鱗,每暮春出。
鲖魚
出黃匏城溪中,極小,游泳可玩。
醫魚
即四足魚,俗稱水鼠。身黑腹紅,較蛇醫肥而短。生垂云澗。久旱,出則得雨。
石梆
狀類蛙而大,有黃黑二種,生石巖澗中,即閩越間蛤也。其聲橐橐然,如梆,故名。
羽毛
喚起
形不逾反舌,春曉則鳴,每聲,則連呼起字,其聲圓滑如鸝,林薄叢密處,多棲息焉。韓退之詩云:喚起窗全曙,即此鳥也。
李之世詩:海白沙明風滿天,宿云如絮裹山巔。曙窗喚起游人夢,猶有山房熟睡禪。
念佛鳥
形大如鳩,羽色黃褐,翠碧閑而成文。音韻清滑,如誦佛聲,一名念佛子。韋蟾詩云:靜聽林飛念佛鳥,細看壁畫駝經馬。
李之世詩:蓮華九瓣坐中央,欄楯重重樹幾行。是處海潮音不斷,人禽同說往西方。
搗藥鳥
形罕見。春夏之間,月夜,獨鳴于深巖幽谷之中,啼曰:克丁當,宛如杵臼敲戛之聲,清亮可聽。
王梅溪詩:江南一岳占青陽,多少神仙此地藏。聞說仙翁搗藥處,鳥聲依舊克丁當。
云韶部
俗名音聲鳥,凡有二種:一種,形如練鵲,毛具五色,喙紅足碧。一種,形差小,羽雜玄黃,足或青赤,多居高峰絕頂,面旸谷而巢。飛翔有序,群族必單,于春夏早秋時見之。每風輕煙暖,則音響互發,宛如一部簫韶。
山鳳凰
大如雄雉,繡頸嗶背,勁骹悍目。朱冠特起,形如戴盂,夜以承雨露,則互飲之。亦不常見,或曰:竹實生,則來棲隱焉。
李之世詩:苦竹無花詎足餐,禽聲閔嘿訟煩冤。人間亦有戴盆者,甘露誰為灌頂門。
惜春鳥
形似燕而小,其聲清切,翅綺黃白。春深見人,啼曰:莫摘花果。或犯之,則群飛掠人,連聲而呼,鄉人目之曰護山鳥。王梅溪詩曰:莫向山中摘花果,惜春啼鳥怒人攀。
李之世詩:名花偏濘鳥銜殘,多著金鈴樹底安。誰信山禽更解惜,聲聲啼切護春闌。
提壺蘆
狀類燕子,色錯黃褐。春日則呼曰:提壺蘆,沽美酒。
濕濕鳥
鳥自呼其名。晴鳴則雨,不鳴則晴。羽色黝翠,修尾揚翅,其形亦如燕。
婆婆餅焦
大不逾雀。每春夏秋,啼曰:婆婆餅焦。俗名胡須怪鳥。
僧希坦詩:綠柳含煙煙不消,紅花噴火火無燒。如何焦卻婆婆餅,每對春風舌苦饒。
碧雞
雌雄相逐,性不肯群,形采如鴉。翠膊碧臆,鳴聲甚清。每歲翼二雛,羽翮成,則舊者飛去。
羚羊
形如羊,色褐,角類竹節而蹙。能避網罟,人鮮得之。
周赟詩:獬豸同群性嫉邪,長須蹋遍九蓮華。參禪許掛羚羊角,莫遣金剛獻佛牙。
蒼鹿
嘉靖中,鄉人于天柱峰邊見一鹿,毛甚長而色蒼,蓋五百年物也。
玄鹿
周鳳岡九華紀游,嘉靖甲子,于黃山五老峰傍,見黑鹿,有光,遇于仄徑,無可回避,上有懸崖,高二三丈,鹿一躍而登。及道光甲午游九華,于天臺峰下遇之,摩肩而過,疑即黃山物,以問山僧。據云:本山向有此物,必百余年始一出,乃數千年仙獸也。
附九華扇
礎骨,兩夾鑴百壽圖。黑油紙面,以泥金圖九華。既為青陽縣官歲修貢職,不得謂非方物也。況康熙乾隆御賜之額,每歲江南入貢之圖,皆九華之邀寵于天庭,而有光泉石者也。前志俱未載,至清光緒周志始附及,殊當。
周赟詩:青陽自古屬宣州,九華曾邀太白游。一字名更醉草草,題詩不及敬亭好。謫仙去后劉郎來,看山巨眼公論開。尤物一見驚奇絕,敬亭不覺無山色。吾家山門天下奇,謫仙劉郎兩不知。青陽一官恣閑散,索圖先借九華看。白綾半臂世已無,縣官貢扇金模糊。年年遠向杭州買,金陵畫工價更倍。九重但知貢青陽,虛名要使九華當。廣文買扇自圖寫,不以官物飾文雅。虛聲附和耳食多,才薄將奈名山何。欲借劉郎詩題扇,恨君未識山門面。明朝揮扇入畫圖,看比山門山如何。
志余門第十一(分三:一、雜記。二、自治、三、生活。)
上下古今,人事萬變。自治謀生,總歸佛眷。古木有靈,頑石善幻。人化涌泉,鬼吟循澗。斷爪殘鱗,聊廣聞見。寫以余沈,非關真面。志志余。
一、雜記
新羅國,在東海東,朝鮮國之東南。國王姓金,隋文帝時通貢,始封為新羅國王。其人如中國,讀中國書,能詩。女子鬒發色美,唐貞觀時,女主善德,表請改章服,從唐,故稱為君子之國。國有雞林州,賈人市香山詩,即其都也。唐費冠卿化城記,稱金地藏,為新羅國王子,金氏近屬,貞元十年,壽九十九歲。冠卿與地藏同為貞元人,此實錄也。(前史于外夷小國之王,多稱王子。地藏為新羅王之家屬,國王姓金,故曰金氏近屬。)
散騎常侍關文衍,畫九華圖于白綾半臂,號九華半臂。自謂令此身常在云泉之內。
新唐書高駢傳,呂用之者,鄱陽人,世為商儈,往來廣陵,得諸賈之歡。既孤依舅家,私盜其室,亡命九華山,事方士牛宏徽,得役鬼術。賣藥廣陵市,始詣駢親將俞公楚,驗其術,因得見駢,署幕府,稍補右職。
陶守立,于九華草堂壁,畫山程早行圖,筆致清逸。
宋滕宗諒,始作九華圖,今不傳。曹機,有石刻九華六圖。程鵬飛,改六圖為東西二圖。元吳天錫,復總東西二圖為四圖。圖佳,亦無取多也。
清江九華圖一卷,畫秋浦兩岸,中橫大江,林木樓臺,極其精細,筆意類燕文貴。后有石林二印,并劉須溪跋。
胡應鱗詩藪,南唐九華山人,熊晙,早行云:山前猶見月,陌上未逢人。山居云:果熟秋先落,禽寒夜未棲。
周讓谷,形體豐碩而性劇,喜游山。嘗同沈惕庵游九華,方近半霄亭,數人掖之始得上。吟云:仆懶童嗔予亦倦,天風扶上半霄亭。及望天臺險仄,益股栗不能登,作五古以謝同游。后二韻云:我身如駏蛩,我行如羖鳚。乘風復何能,甘作退飛鹢。
東巖有僧,少時,每見云生巖谷間,輒能辨色,或碧、或白、或黑、或紫、或易散、或不易散,一一識而收之。法以瓷瓶倒覆云上,候其滿,以燥紙糊封之。客至,用針刺孔,則繚繞而出,須臾滿房屋間,以之餉客。東坡詩云:近來學得收云法,擬把一囊贈我行。
明紀,徐達傳,達還鎮池州,與遇春設伏,敗陳友諒軍于九華山下,斬首萬級,生擒三千。遇春曰:此勁旅也,不殺為后患。達不可,乃以狀聞,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過半。太祖不懌,悉縱其余。(按中山開平,同佐太祖,功業相等。中山寬厚,子孫蕃昌。開平好殺,身后蕭條。即此坑降一事,已見一斑。因果豈不可畏歟。)
池州府齊山,有石峰林立,蒼翠如削,號小九華。
新安有山,九峰如芙蓉,號小九華山。
東坡壺中九華詩序云,湖口人李正臣,蓄異石,九峰玲瓏宛轉,若窗欞然。予欲以百金買之,與仇池石為偶。方南遷,未暇也,名之曰壺中九華。且以詩紀之云:清溪電轉失云峰,夢里猶驚翠掃空。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天池水落重重見,玉女窗虛處處通。念我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其后八年,復過湖口,則已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韻以自解云:江邊陣馬走千峰,問訊方知冀北空。尤物已隨清夢斷,真形猶在畫圖中。歸來晚歲同元亮,卻掃何人伴敬通。賴有銅盆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瓏。崇寧元年五月,黃山谷系舟湖口,正臣持此詩來,石既不可復見,而東坡亦下世矣。感嘆不足,因次前韻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頓覺浮嵐暖翠空。試問安排華屋處,何如零落亂云中。能回趙璧人安在,已入南柯夢不通。賴有霜鐘難席卷,袖椎來聽響玲瓏。
池州僧默公,住長安慈恩寺。鄭谷題其院云:雖近曲江居古寺,故山終憶九華峰。春來老病厭迎送,翦卻牡丹栽野松。
晉昌唐燕士,隱九華山,夜步林中,有白衣丈夫,戴紗巾,貌孤俊,循澗而來,吟步自若。吟曰:澗水潺潺聲不絕,溪壟茫茫野花發。自去自來人不知,歸時唯對空山月。將與之言,未及而沒。明日燕士問里人,有識者云,吳氏子,舉進士,善為詩,卒數年矣。按河東記,無名小鬼,贈韋齊休詩,與此正同。其詩云:澗水濺濺流不絕,芳草薊薊野花發。自去自來人不知,黃昏唯對青山月。
水月庵,有羅漢柏,高二三尺,群鳥棲焉,似山雀而小,色蒼翠。庵中一老僧呼曰:徒弟,便就食。或客至,僧亦呼之,即群下,甚馴擾不驚。后僧終,鳥盡飛去。
盧生,不知何許人。明鄭太宰用章,贈詩云:九華盧生,遠涉江淮,走云中,歷太行,上天子之都,稱壯游矣。貂敝言旋,賦此贈別。詩曰:九華仙客攬征衣,極目歸鴻逗雨飛。鄭重青萍休夜吼,風塵誰復辨支機。
士大夫道經青陽,無不登九華。一經大官駐節,邑令發一符牒,本山住持僧,供帳勞費,不可言悉。鄢陵鄭公二陽撫皖時,過不往。有過青陽,王令邀游九華山,不赴,因賦詩示之曰:遙望華峰路不賒,飛云片片墮檐牙。因憐輿卒肩頭苦,更揣僧徒腹內嗟。供億紛紛勞梵舍,送迎仆仆罷官衙。權將圖志當游具,領略山光趣已奢。
池州府志言,九華深處,廣邃如堂,可容數百人,怪石咸仙佛之像。洞懸鐘乳若幢蓋,旁列金黃牡丹仙桂等花。有獵者逐鹿,偶值其勝,折花以歸,人驚異之。及復往,遂失其所。此山南魚龍洞中實境,非幻景也。
宣城記,載臨城縣西北四十里,蓋山,高百余丈,有舒姑泉。昔有舒氏女,與其父析薪,倦坐,牽挽不動,乃還告家人。比往,唯見清泉湛然。女母曰:吾女性好音樂,乃弦歌,而泉涌回流,有朱鯉一雙涌出。
按蓋山,即九華翠蓋峰。舒姑泉,為雪潭之源。
﹝按此女乃化鯉,而非化泉。人身化魚,當為罪報所致,何足詠歌。許止凈識。﹞
胡長白家于武學之右,袁府巷內。偶鋤后園地,忽鏗然有聲,異之。以手擘土,見一研山埋其下,出之,長可尺許,高數寸,峰巒崷崒森秀,紋如胡桃,色黝然,真幾案之佳物也。長白以形類九華,因名小九華,如東坡先生仇池石故事。
蔡州蘇昆生,維揚柳敬亭,嘗客于左寧南武昌軍幕。柳以談,蘇以歌,為幸舍重客。寧南沒九江舟中,百萬眾皆奔潰。柳先期東下。蘇生慟哭,削發入九華。
楚寒碧上人,自竟陵入九華,譚友夏弟元聲,字韻遠,為書導之于貴池劉征君。寒碧名僧,能詩,有游九華數章,今不傳。
云仙雜記云,九華小民,浚池,得物,狀類竹根。旁有一銘曰:浮陽筍,太古孕,投醬缶,三年不盡。民不識字,令人讀之。試以豆一斗造醬,投物其中,果三年不減。
九華茶,唯茗源最佳,見稱于陽明九華賦。諸峰所植,雖不及此,然味清泉潔,較他山猶勝。(據光緒周志方產注明,茗源,應作閔源。)
梵書言,佛項有圓光,亦云白毫光。評文者,每借以喻題之元神,不知此固人人皆有,非其時地則不見耳。光緒庚子早秋,修九華志,方編詩,曉行九華山田間,時稻花含露,綺旭初升,自顧影橫碧毯,頭上有氣暈,圓如車輪,白光閃爍,如罩一圓玻璃,從者詫異。予謂,人皆有之,使以影就稻,果然。第有大小明暗盈虧之不同,蓋因人之邪正強弱壽夭而別也。周赟識。﹝按佛項有圓光,眉間有白毫,是兩事,非一物。山門誤為一,及作頂有圓光,俱全不知佛之相好所致。又山門已知人人固有之光暈,有大小明暗盈虧之不同,即可判其人之邪正強弱壽夭,而仍一味毀謗佛法,亦自欺人之甚也。德森識。﹞
清光緒二十年秋八月,有挑夫王某,素有煙癖。自徽之屯溪,肩貨至九華,行經洗手亭,薄暮,倦極,息肩,坐道旁。仿佛見茅屋內有燈火,亟思取茶止渴。甫入門,適舊相識者,仍以賣煙為生計。略敘寒暄,飽嘗煙味。臨行,給銅錢,猶一再辭而始受。王某肩貨到山,已二鼓矣。明日卸貨于某號,言昨夜吸煙事,聞者驚異,謂某已死年余,葬某處。王某愕然,邀人趨視,昨晚經行處,果黃土一壞,銅錢猶存在也。
二、自治
甲、佛教會,民國三年成立,為本山總機關,由叢林與各寺庵組織之,性質與地方自治相近。有圖記,文曰:青陽縣九華山佛教會之圖記,以昭信守。地點,在化城寺。公推正副會長,主持會務,任期三年。經費,在印簽捐四成開支。民國十一年一月,改會長為理事,公推六人,分任會務,掃除舊習,精神形式,頓改舊觀。后以事權不一,轉滋糾紛,十三年冬,仍復會長制。
乙、教育,清宣統二年,縣教育會,推廣教育,九華始辦初等小學,經常費,由各寺庵募助。假太白書堂為校址,僧俗同校,因地制宜。民國元二年,受軍事影響,香煙冷落,經費無著,遂停辦。十一年春,佛教會改組,各理事熱心公益,以規復學校為前提。旋以校舍建筑,尚待籌畫,議遂寢。十四年春,西區第二初級小學始成立。
丙、慈善,九華陰騭堂,歷有年所。向有弓田三十三畝三分,蔭山八號,市房三重,無他項消耗。所有收入,專事施棺掩埋,由山主輪管。每年冬十月十五日,各姓執事,齊集陰騭堂,審查收支帳項,以便接管,而專責成。
丁、警察,九華屬青陽西鄉,廟前鎮,向有警察分所。九華五方雜處,每屆秋冬,香客云集,因劃為西鄉特別區,設警察分所,以便保衛治安。常年經費,由佛教會擔任。
戊、捐務,九華化城寺,天臺頂,地藏塔,印簽兩捐,始于清宣統元年,時以池州開辦中學,經費由六縣攤認。此外如貴池之鐵板洲,青陽之九華山,每年認繳教育費若干圓。九華印簽捐無定額,以六成解中學,四成供給地方公費。自池州中學遷省城,改為省立第七中學,省款開支。六成捐務,始由縣教育會收回。近年印簽捐,列入地方教育費項下,由佛教會承辦。全年總數,一千四百一十圓,分期呈繳。自二圣殿,至天臺頂,不準私售印簽,妨礙捐務。
己、山董,九華廟宇林立,環月牙池三面,延及白馬亭,多為商店。凡地方有關本山公務,由化城寺住持召集各寺庵,暨各商號,議決進行。向有商董,如現行商例,董事無定數。清宣統元二年,始有臨時山董名稱。然九華以寺庵為主體,山董系幫辦性質。民國初年,涇邑吳君霖軒,經商九華,毅然以本山義務為己任,興利除弊。劉前知事,照會為九華山董。十余年來,維持提倡,僧俗景從。至于重建三元橋,修筑二圣殿以下道路,尤多所援助。倪前知事贈額曰:衛法保商,其嘉獎蓋有由也。
三、生活
甲、九華廟宇,有檀信捐助香燈田,有僧人自置田土,加以募化法事等項收入,以為生計。其無田土者,有香火之貲,亦可稍以自給。迨民國以來,軍事旁午,香煙冷落,亦清苦異常。
乙、九華商業,以正八九十月為極盛,時間雖短,而獲利頗豐。生貨變為熟貨,商業多兼手工。玩具,如木刀、木魚、木叫、竹笛。用品,如木盤、竹箸、飯筒、果盒、樣包。食品,如姜片、黃精、茶葉、查餞、覬糕。皆本山出品,工省而價廉,銷場頗旺。其他各貨,自外入者,運費增加,價亦昂貴。
丙、九華山田,峻如梯,小如笠,瘠如沙漠。唯泉水灌注,保無旱干。午節后分秧,重陽前始收獲,每畝收不及三百斤。且多風災,若谷熟遭風,則收成更歉。山高性寒,無蠶桑之利。農事畢,則采薪。下季香客云集,山路崎嶇,車馬不便,農人多充兜夫挑夫,其工值較普通勞工為優。
丁、游手好閑者,多依賴香客為生活。秋冬之交,乞丐途為之塞,由二圣殿至山為多數。野蠻無賴,每滋事端,進香者視為畏途。自添設警察,派人巡邏,始掃除惡習。
新編后跋
九華山,自唐李青蓮定名,金地藏卓錫,及見地藏生前滅后一切神異,凡稍知佛法端倪之士,即知其時金地藏,實為釋尊在忉利天宮,囑累擔荷救度末世苦惱眾生之地藏菩薩所示現,茲山即為菩薩應化道場,(應化之義,詳卷首印老序。)了無疑義。故得香火肸蚃,與清涼,峨眉、普陀,并峙,稱為震旦之四大名山。
大士悲深愿切,靈應昭著,眾生蒙福獲益之事,紙不勝書。奈開山以來,雖大明嘉靖、萬歷、崇禎、大清康熙、乾隆、光緒,七次(萬歷二次)編輯山志,概由官廳主修,儒士秉筆,從未得一深通佛法之高僧鉅儒,參與其間,發揮佛法有關世道人心,國家社會,普利眾生,不可思議之實理實事。前六次,雖未發揮,尚少毀謗。至光緒周志,誣蔑三寶之文,連篇累牘。稍知佛法利益者閱之,無不疾首痛心,實為大士名山一大憾事。
李圓凈居士,因見印老法師,已將王雅三先生所編之普陀新志,改正流通,(老人全不露有改正之跡。)又念茲山各志之紕繆。乃懇請將清涼、峨眉及此山,三山志,一并改正流通。俾四大名山,同得良好志乘,遍布寰宇,庶未讀佛經之士,亦有稍知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士,助佛宣化,救度眾生,不可思議之大威神力,并知四大士之殊勝道場,漸增信仰,佛法前途,亦多利賴。老人素以宏揚佛法,利濟眾生為己任,即慨然允許,力任為之。一面函許止凈居士,佐助點綴。清峨二志,早已出書。(出書經過,已見各志流通序,及本志卷首二序中,此不贅。)茲志之延閣數年,遲遲難就者,厥有數因。老法師近年印行各書,多其自行訂定底稿,森與陳信我居士助校對。及峨志尚未訂完,老人目力銳減,由森逐一奉命以蕆其事。至茲志,但由許居士標出編訂大意,一切訂定安頓手續,老人目力日差,概命森次第料理。森本苦惱谫陋,何堪勝此重任。幸李居士征集書籍頗富,許居士標明大意甚妥,及森常在老人座下,隨時可以請問。但各門多須重新編輯,實非清峨略修之比。加之老人全不經手,森又心目暗鈍。此為多延時日之一大原因。再森業障深重,值此法門多事之秋,為南贛佛法,求保存壽量寺,及挽救江西第四第八兩行政區,二次沒收寺產案。自癸酉春,至丙子冬,四年之內,多為此三事奔走呼號,函電馳求,吁請援救。雖仗三寶不可思議之威神加被,十方護法之大力維護,一一達到美滿結果。而森之光陰精神,大都消耗于此。至丙子夏,竟積勞成疾,迄今尚未全愈。此又一再延宕之最大原因,森實應尸其咎。(冀塞延宕之責,敘此縷瑣。)今幸
大士慈光普照,老法師福德加被,逐卷多循許居士標示大旨,(損益去杧,多其指定。新增有關佛法之文,更多由其指出。)編訂完成。復得性寂大師,與陳信我,仇德恒,二居士,佐助校對,致能完成此舉。雖森知識谫陋,當然紕繆仍多。但今風氣大開,明達之士,多通佛理。想閱之,自知佛法有益身心,取金遺鲿。不致徒計文辭工拙,買櫝還珠。較之六種舊志,或可稍慰贊仰大士之深心。至其中所有錯訛,切望閱者指示,庶可識之,俟后賢再版改正。又形勝、梵剎、建置,各門,編者不能親往勘對,只依舊志,指南等書,斟酌而定。然時世推遷,古今莫定,掛漏重復,勢所不免。卷三梵剎門后,已略述所以。博雅君子,幸勿以現狀不符見責。如有指正,實所歡迎。此皆不慧馨香禱祝以俟之者。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歲次戊寅,四月。
釋迦文佛圣誕日,苦惱比丘德森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