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志三
九華山志卷二
形勝門第二(內分山、峰、嶺、巖、石、洞、臺、水、泉、溪、澗、潭、池、源、灘、井、塘、灣、橋、城、門、田,二十二子目。)
謫仙詠秀,夢得驚奇。奇中之奇,文成始知。金光溢洞,翠羽流池。獅子行道,鳳凰展旗。蓮峰九九,環拱塔基。高山佛日,億載長垂。志形勝。
山(全山之內,另標二小山名。)
九華山
在安徽青陽縣西南四十里,俗又稱曰大九華山。因地藏菩薩應化其間,故列于震旦國中四大名山之一,與清涼、峨嵋、普陀并尊。其峰巒之聳秀,山川之幽奇,亦實甲于東南。大士特地而來,卓錫于茲,良有以也。至全山之大概,卷首圖說已詳言之,此不復贅。今特將山中形勝,分山、峰、嶺、巖、石、洞、臺、水、泉、溪、澗、潭、池、源、灘、井、塘、灣、橋、城、門、田等,一一分列子目,逐名詳載所在。俾游者便以攬勝,文人藉作坐游。今又于全山之中,另有二小山名,復次第列之于下。
諫堂山
因有滕子京書堂,故名。
清馮淮詩:封事名高是讀書,屢逢嚴譴意如何?后人誰不推忠孝,記得當年司諫廬。
云鶴山
在北,又名靈鶴山。
峰(共計五十九峰)
天臺峰
自黃山來,入青陽南境,為九華最高峰。橫岡疊巘,星羅云布,要以天臺一峰為統宗。其勝俱在嶺巔云峽間。嶺東西諸小庵,巨石清泉,虬松怪柏,亦一登眺之逸境云。
明曹學佺詩:九峰如九子,盡與我為群。重露排開嶺,斜陽送入云。偃松巖畔見,香草澗邊聞。已隔化城寺,杳無人俗氛。
劉城詩:天臺高處不勝寒,四望悲風獨立難。我以輕衫當晝解,僧云巖雪昨宵干。木皮覆屋冬能好,竹葉編籬臥亦安。忽謠金光開世界,鎮南一塔石中看。
清宗觀詩:絕境天臺最,山盤路寂寥。足危緣竹石,眼放即云霄。隔水鐘聲近,深林樵響遙。料應王子晉,縹緲坐吹簫。
七賢峰
在金剛尖分水嶺西。七峰端立如人,故名。
仙人峰
在陵陽山之西,一名仙姑尖。舊傳竇子明、劉光世、楊元秉、陳升卿,所經游處。頂昂石壇,夜吐金碧光。樵夫入萬壑煙霞中,見若仙者焉,若將軍者焉,若相國儒者焉,隱現不常。歲旱,曳柴燔其壇,輒雨。
青陽縣志載:陳復源(亦作伏元),性至孝友,父客死,源號泣奔赴扶柩歸,母亦尋卒,合葬仙人峰下,廬墓二十余年。
翠屏峰
在云外峰西。
香林峰
在云外峰南。西則平田岡,傍則金光洞。此峰多藥草。
古仙峰
在五臺院南,昔傳有仙人居之。
真武按劍峰
在天臺南。其麓有巨石,狀類龜蛇。
九子峰
在碧巖峰側,列峙者九,尤多小峰。林滋詩云:大者嶙峋若虎兕,小者逕嵬如嬰兒。初山名九子,以此,太白乃更名九華云。
明袁中道詩:多時餐黛色,逼視益孤清。切玉峰端過,盤鴉髻上行。雪明雙水合,云布萬山平。重見真尤物,移予選勝情。
清宗觀詩:綠水銀河掛九華,一峰云放一峰遮。黏天青削芙蓉秀,穿出云尖朵朵花。
天柱峰
在凈居,翠峰西南。聳拔千仞,如柱倚天,此華東第一峰也。邑人施達書堂在焉。其下有天柱庵,今為翠峰寺。
宋陳巖詩:鬼爛神焦不救燃,誰知此柱固依然。九關當藉扶持力,莫令人間憂杞天。
列仙峰
在香林峰北,與天柱峰相屬。峰頂石有人形,行者、顧者、舞者、拜者,接踵而從,儼然仙侶之列也。
明王守仁詩:靈峭九萬丈,參差生曉寒。仙人招我去,揮手碧云端。
展旗峰
在天柱峰側。古詩云:山形南去疾如馳,高處展開三丈旗,得其狀矣。
梅花峰
在展旗峰西,五石挺峙,峭入云端,有枯株含萼之象。
宋陳巖詩:僵立枯梢帶雪霜,至陰極處動潛陽。不嫌孤寂無人到,一點春風萬壑香。
玉甑峰
在列仙峰北,碧云峰南。色類瑱雕,形如創脫,下有懸巖,镮釜相似,故名玉甑。
宋陳巖詩:茹芝仙客老仙鄉,凈盡人間粒食腸。玉甑豈能無用處,幾番與世熟黃粱。
五老峰
在獅子峰側。
碧云峰
在廣化院東南。其峰巉岏,上連空碧。
覆甌峰
在廣福院西。峰椒有石,攲如覆甌。
小天柱峰
在蓮華峰南。正直如柱,高僅天柱之半。
插霄峰
在摩空嶺左。
云峰
在羅漢峰下,晴雨皆有云出入。
聚槜峰
在石佛巖之上。
文殊峰
在九子峰北。形如人乘獅子,前即獅子行道峰也。元末江華甫,以元帥保障,立呰于此。
宋陳巖詩:佛法中宣不二門,空然洗盡意根塵。山頭日月如旋磨,照見光明示現身。
蛾眉峰
在嘉魚池南,峰如新月之象。
獅子峰
在五老峰傍。
宋陳巖詩:懶上維摩室里浲,卻來山頂現毫光。紛紛百獸俱馴伏,薝卜春風到處香。
稻積峰
在山西,亦曰蓮華,蓋一峰二名。
宋陳巖詩:采得松苓足養身,仙家留稻滿倉囷。豈知山下人辛苦,五月青苗已糶新。
滴翠峰
在天柱庵后。有三襲,上大下小,縝潤削成,煙嵐不絕,空翠常滴,極其幽深高峻。其絕頂,則人莫能上。
清黃吉迪詩:云氣沾衣濕,風光著樹濃。玲瓏三襲幻,空翠滴芙蓉。
聚玉峰
在滴翠峰南。眾峰叢列爭奇,總名曰聚玉。
石碑峰
在滴翠峰西。舊志石牌,誤。
老人峰
在雙石南,峰頭狀如老人。
宋九華僧希坦詩:二氣分時有此翁,壽年直與太虛同。想應傴僂千峰上,默笑人間說篯公。
羅漢行道峰
在文殊峰前。峰之狀,長絳廣袖,圓頂肥腰,蒲伏而上,若羅漢之行道也。
宋陳巖詩:碧眼禪師錫振空,石頭無路不相通。俯看塵世三千界,總在空花起滅中。
僧聞選詩:肩上袈裟半是云,法應無說亦無聞。數莖蘚發攲螺髻,一片苔衣篆鳥文。口借虛空經自讀,身同華岳供還分。靈山曾授聲聞記,五百尊中獨出群。
獅子行道峰
東連文殊,北倚螺髻,巨腦傦尾,形若狻猊,望之如行道然。以五老峰側有獅子峰,故別以行道也。
宋陳巖詩:佛力所至物皆化,看取南山金碧堆。林游莽伏不銜毒,獅子昔曾行道來。
拱辰峰
在文殊峰后,諸峰羅列,若眾星拱北然。
羅漢峰
在五老峰西,狀若趺僧。陰冥,則慈云法雨,若人鬼鳥獸之起于旁也。俗云:有沙門,常與金地藏說法于此。
宋陳巖詩:閱盡人間萬劫塵,平生結習一無存。居山更向山頭坐,兀兀真成不動尊。(注云:昔有僧挈瓶持錫,常詣地藏前,竟日談論。去住不常,人莫知其所。地藏示化后二十年,樵者登此峰,見僧居此,顏貌清古,宛如昔時。)
螺髻峰
在碧云庵西,如黛鬟高綰。
中峰
在東藏源東。眾峰環峙,而此獨中踞。上睇日月,下輳云雨,清泉迸石,翠霧凝空,昔有羅漢居之。
宋陳巖詩:岪郁盤紆直拄空,眾峰環繞獨居中。山頭要看僧禪定,南北東西路各通。
會仙峰
在中峰之側。趙知微,嘗中秋遇雨,率其徒登峰上,月出云凈,諸峰呈露,及歸復雨,因名之。
大芙蓉峰
在三游洞上。怪石層嵌,如花瓣朝舒,最為奇秀。
芙蓉峰
在化城寺西南。九華南自七井山發脈,連亙石門嶺而來。至芙蓉峰,結為珠墩,成地藏塔院。峰不甚高,上起五巒,宛如青蓮華。王守仁題云:九華之山何崔巍,芙蓉直傍青天開。此峰在芙蓉閣之西南,遙與閣對者是。
雙峰
在臥云庵東北,九華之極高者,嶄巖雙頂,其泉亦名雙溪。由甲子嶺,廣勝寺橫睇,則二峰并峙,尤為競秀。
獨秀峰
在華池上,東西俱見。孤嶠絕巘,壁立萬仞,岌嶪陵空,卓然無倚,特出煙嵐之表。左右數十里外望之,殆真迥絕不群。
蓮華峰
在廣福寺翠蓋峰東。亂峰層矗如蓮華,上中下三處,皆有庵。唯上蓮華尤勝。石瓣嵌空,如菡萏初舒,色青紫欲浮。
枕月峰
在雙峰野螺之間。其峰中曲,狀如石枕。每山月初上,皎皎從峰而出。以孟夏望夕候之為準。
缽盂峰
在茗地源之西南,形如覆缽。南連黃池峰,西接平田岡。側有石立,儼然如僧。
明吳光裕詩:缽盂峰畔石僧閑,終日看山不掩關。
綺霞峰
在龍池東。傍臨巨壑,林木尤美。朝暄夕照,燦若綺霞。
鳧雁峰
在綺霞北,上下龍池之間。
二神峰
在天池鳳棲之間。二峰駢肩而立,一視一顧,儼若神人。
鳳棲峰
在二神峰側。
煎茶峰
峰有二:一在香林峰北,一在廣福院東。以峰形似人,傍有石如爐,故云。或云:金地藏入山時,行渴,煮泉而飲,則當在香林者是。
宋陳巖詩:春山細摘紫英芽,碧玉甌中散乳花。六尺禪浲支瘦骨,心安不惱睡中蛇。
真人峰
在幘峰前。端險挺立,如真官神人。舊傳葛稚川嘗居焉。
野螺峰
在雙峰南,臥云庵后。煙嵐歷落,狀類旋螺。
翠蓋峰
在雙峰之北,一名蓋山。其舒姑泉,為雪潭。
少微峰
在翠峰南,以費拾遺隱居名。
清阮續陽詩:代有求賢詔,征書到鹖冠。少微躔自曜,真隱似君難。
安禪峰
在蓮華庵東。梁杯渡,唐道濟,棲茅于此。
宋陳巖詩:山頭兀坐已忘年,咫尺孤云兩角天。但有圓明真實在,此身何處不安禪。
招賢峰
在廣福院西南,唐隱者讀書處。
云門峰
在開元觀南。兩阜相向如門,云氣出入,春夏有泉涌沸而下。
天池峰
在云門峰南。峰頂有池,蒲芡菱菰,不種而生。
宋陳巖詩:雁浴鷗棲水影平,菰蒲菱芡透波生。冷風瑟瑟山前起,應有天仙下濯纓。
云外峰
在云門西,醮壇側。高出云表,滕司諫書堂在山之椒。
升云峰
在少微峰東。山氣觸石而起,必先此峰。上有淵潭,歲暵不竭。
翠微峰
在升云峰下,天香嶺南。凝煙積翠,朝暮如一。
幘峰
在真人峰北,有雙髽,如巾幘然。顧野王,江上望而愛之,因名焉。
嶺(共計十六嶺)
牛軏嶺
在臥龍庵北。
齊云嶺
在雙石巖南。或曰列仙峰側。
斗嶺
在石船澗,舊有止庵山房。
桐嶺
在化城西,望江尖側,下有九華山房。
鳳凰嶺
在東藏源西北。又名鳳棲嶺,望之若鳳尾然。
大還嶺
在中峰下,趙知微煉丹處。
神光嶺
在金地藏塔前,平田岡下。相傳金地藏現光于此。
明佘翹詩:鷲嶺盤空磴道長,幽尋重問贊公房。到來不用愁昏黑,夜夜珠光照上方。
斧柯嶺
在中峰下,世傳有仙客圍頰于此。
宋陳巖詩:偶爾觀頰忽爛柯,豈知勝負是如何。歸來笑問人間事,卻是人間勝負多。
天香嶺
在少微峰北,臥云庵前。費拾遺隱居其下,有詔起之不就,使臣恐其逸也,遽于嶺上焚香諭旨。
明吳鐘詩:莫羨希夷避詔巖,天香曾發紫泥函。紛紛盡是終南徑,不使雙峰等傳巖。
清曹繼參詩:子軍至性人,登第思祿養。未拜元和官,永虛陟屺望。薦辟與征書,堅臥謝無狀。風清蘭芷幽,山空槜鶴傍。使者去何時,天香留嶺上。至今少微星,峰頂光芒漾。
蜃蟠嶺
在化城寺西,縈紆蜿蜒如蜃蟠。
群蛙嶺
在蓮華峰北。
呈鳳嶺
在協濟祠南。舊傳嶺上有鳳雛,為樵人所得,群鳥爭撲,乃舍之。
頭陀嶺
在無相寺后,頂圓如頭陀。
歸云嶺
在雙溪上,華池下。
摩空嶺
在東巖側。嶺上望長江,千里如帶。
西洪嶺
在蓮華峰北。縈紆數里,有亭,游山自西入必經焉。
巖(共計十四巖)
邃谷巖
在東藏源南。林谷深窈,人跡罕到。巖戶高迥,炎歊不生。夏秋樵豎,往往于中持冰雪而出。
雙石巖
舊為凈居院址。雙石峭聳,一瀑懸流。相傳巖有異物,狀若蛇蜃,有角無足,異質白章。二十年一見。出不畏人,久乃復入。
宋陳巖詩:舊日禪扉松竹幽,寺移西去幾經秋。誰知一匝枯茅地,曾是談經石點頭。
觀音巖
在幘峰西,裂磔雄辟,仄倚合成。深如石室,上透天光。唐末有高僧卓庵,感觀音出現,名之。
宋陳巖詩:一性圓時萬境通,三生綺念墮真空。如今舉眼無非佛,身在光明法界中。
透碧巖
一名透壁,在滴翠峰側。高約二丈,廣如之,深倍其數。與五老雙峰,映帶相屬。
三斧巖
在九子山東北,有大斧劈痕者三,見福海寺十景詩碑。亦稱三斧石。
東巖
在化城寺東,登巔,則群峰歷歷內向,故古稱東峰。橫截如屏,又名東崖。崖北有巖。深覆如屋,故又名東巖。金地藏卓錫于此,后異僧周經,亦棲其間,故又名宴坐巖。明王陽明居此,定名東巖,今仍之。
明柯喬詩:陵晨升東巖,參差俯層碧。似練江光凈,如蒸云氣白。幽徑盤山椒,孤燈明石室。絕壁舒綺繡,飛流戛琴瑟。其中有至人,味道薄芝術,我欲叩玄關,伊人久超忽。南指千萬峰,天臺最突兀。丹梯近可捫,鳥道險難即。改途返禪居,停晷披梵帙。即事暢沈悰,觸物祛遐戚。忘歸信茲辰,終期下容席。
柳佐詩:磴道開成竺寺東,大千一望萬塵空。嵯峨嶺樹層霄上,隱見江天宿霧中。風韻泉聲將梵樂,日移秀色照禪宮。大師曾此紆真果,徙倚石浲思不窮。
桂應蟾詩:浮空東壁迥松煙,香閣珠林倚半天。白法有緣開勝跡,丹崖無徑傲飛仙。云根逗老虛中石,月影澄寒靜里泉。翛爾乘風陵絕頂,蒼茫疑泛斗牛邊。
潘耒詩:大士潛修地,雙趺尚宛然。巖空眠似屋,壁削望如船。嶺合疑無地,江翻覺有天。由來參觀者,相見別峰巔。
清吳德照詩:為探名勝歷華峰,積靄浮天一徑封。躡遠不知溪外路,登高略見嶺頭松。老僧座下崖千尺,古佛龕前閣幾重。心曠已忘歸路近,云煙盡處早聞鐘。
程道光詩:獨上云深處,東巖異眾峰。煙中籠窈窕,天半削芙蓉。密樹藏金碧,山空應鼓鐘。高人當宴坐,豈是擬仙蹤。
﹝考異曰:東巖俗名舍身巖,謂地藏舍身空門,如梁武帝,陳高祖,舍身寺中,非果捐軀也。愚人誤謂為投崖身死,即得解脫。夫投崖可以解脫,地藏胡弗先為之,而猶坐化函中耶。﹞
寶陀巖
在蓮華峰北。巖戶崚嶒,迥若樓閣。上垂莎羅花,菩薩線。內有仙人塘,石浲丹镮,窈如也。
宋陳巖詩:陰磴層崖洞室寬,奇花異草幾多般。彩云不動金光起,好作金蓮法界看。
思賢巖
在保真院東。自天香嶺,沿溪九曲而入。滕司諫書堂遺址存焉,巖名本此。巖壁有泉。
清隱巖
在雙峰下。劉世櫬結庵隱居,大書清隱巖三字,徑二尺余。嘉祐熙寧中,朝士來謁,多刻名于石。今其地呼劉沖。
處士巖
在臥云庵東北。相傳有處士隱居數十年,人不知其名。今猶有石浲,及手植松檜存焉。
碧桃巖
在鳳棲峰下,趙知微,種桃千樹,花皆碧色,每開時,率徒飲其下。
虎頭巖
在雙峰麓,浲似虎頭,故名。
滴水巖
隨處有之,舊志注在保真院東。
拾寶巖
在圓寂寺西南。
石(二十二石。又附石墩、石照、繡石壁、赤石壁、石室、醮壇、西天柱等,以石得名者,七處。共計二十九名。)
金剛石
在平田岡南。五石疊成,高約五七丈,如人所疊,俗呼金剛尖。
查炳華詩:說法雷音衛世尊,寶刀金甲鎮山門。何時小試神通力,磊磊松梢五石蹲。
靈龜石
在碧云庵上,以形似名。
花窗石
在福海寺東。縱橫玲瓏,透若綺疏。
加冠石
在云峰堂側,狀類人加冠于首。
斗雞石
在九子山前,二石相對,狀若斗雞。
宋陳巖詩:未悟雄冠死結纓,昂然對峙只徒爭。山頭化作千年石,盛氣虛憍不再萌。
鞋石
在琉璃灘側。
朱湖石
在小石橋左。明邑侯張爝,題鳴湍二字,吳大藩書石。
錦衣石
在宴坐巖右。明武宗所使錦衣衛,偵王陽明所坐石也。若非此公忠直,則先生危矣。
周鳳岡詩:九華一路看山行,引路偏勞念佛聲。宴坐堂前錦衣石,心香一瓣為先生。
風輪石
在天香嶺側。勢圓旋欲轉,故名。
枕流石
在少微峰下溪中。
飛來石
在摩空嶺上。
飛云石
在宴坐巖上。
甘泉石
在甘泉書院側,湛若水題。石底有泉涌出,故名。
定心石
在涌泉亭下。
拱笏石
在蓮華峰前。
老嫗石
在崇圣院側,俗呼老婆峰。
臥牛石
有二:一在福海院,一在金剛石下,皆以形名。
高僧石
在招賢峰側。
宋陳巖詩:柏根翻動一爐香,白足高僧禮梵王。還了十方行腳債,欲來山頂放圓光。
伏虎石
在西洪嶺下澗中,以狀名。
沈機石
在西洪嶺澗東,廣福寺前。有巨石,狀如機,水瀑發則半沈。或云:南唐宋超回所憩,有機事常咨訪焉。
宋陳巖詩:忠誠為國心無累,簡易臨民訟自稀。與世相安真省事,若為作意苦沈機。
果老石
在伏虎庵前。
凈巾石
在玉甑峰側。
宋陳巖詩:炯炯豁開明鏡臺,是中無處著塵埃。平生心地常如此,何假頻頻拂拭來。
石墩
在邃谷巖溪傍,有積石高涌,故名。
石照
在九子峰側。峰頂積石中,有方竅,如風欞月牖,東西洞穿。日升沈則相透照。傍一竅微小。
繡石壁
在凈信院南。石發垣衣,剝蝕紫綠,宛如古錦,故云。
赤石壁
在繡石壁側。赭石峭立,一落千丈。與繡石壁,皆宋建炎時,居民避亂之所。
石室
在碧云庵山半。內有程介翁伯南居晦等,同游題名。
柯磊詩:藤蘿掛壁草霏霏,野洞深寒到客稀。石上空懸大佛字,知為野衲古禪扉。
醮壇
在碧玉泉上。其石方平,坎齒如級。仙人竇子明,嘗醮其石,俗呼仙人石。
西天柱
在東巖下。
洞(共計十二洞,附白墡穴。)
金光洞
在香林峰下。洞有穴,可望而不可入。入則神光金色,充塞洞口。有致敬者,則仿彿見金人像。或謂金地藏嘗居洞中。
明陳懋達詩:卓錫歸何處,金光古洞幽。鎅存千歲柏,瀑落萬年秋。雨細松濤緩,嵐清竹韻柔。老僧無所住,時共白云游。
羅世鼎詩:怪石陵空出化城,芙蓉半壁曉清清。說來好景誰曾見,如此奇觀我亦驚。竹里云深疑路斷,松前巖險若天傾。平生罪福憑何著,萬仞懸崖撒手行。
赤壁洞
在南陽里,牛欄坑之東。
魚龍洞
在南麓,去南陽五里許。其洞凡七,中有澗水,隨洞屈曲而流。入者編筏秉火,循巖岸而入。中有綠魚白鳥。有洲渚。巖壁嶙峋,如玉筍,如蓮華,如攢戟。有玉柱,有芙蓉碙,有鐘鼓石,有仙人頰盤,有出龕仙翁,有獅子仙蛙。奇形異狀,皆山川之氣融結而成。抵洞之盡處,上有一竇,日射五彩,光芒不可狀述。說者謂,通貴池之七井山。蓋洞之第一奇者也。(有芙蓉碙,碙字,疑當作缸,或作瓨,抑作岡。)
無極洞
在螺髻峰下,即空谷傳聲處也。俗呼聞聲洞。
古仙洞
在古仙峰下,深不知幾許。內有石浲,或溪或田,入必以火。費冠卿,嘗有持鐙入洞窮之句。
三游洞
在雙峰下。洞有三曲,如螺旋。
堆云洞
在東巖上。邑令蘇萬民題。
十丈洞
在雙峰下,深十許丈。內有石臺,溪水橫過。南則葛仙洞也。高二丈余,洞口如甕,入無畔鎅。
云巖洞
在云門峰北。廣邃如堂,可容數百人。石室中,有石像,若佛菩薩真仙等。鐘乳于石,如幢蓋瓶罌之器。洞前有溪,云徑幽僻。人閑遇之,再詣,則失其所。
伏虎洞
亦名睡虎洞,在摩空亭,頰盤石之北。
潘耒詩:徑險從槜掛,崖危舊虎巢。半龕留客夢,一飯試山肴。石勢翻風旆,峰棱疊卦爻。應知習定者,不受一塵淆。
九曲洞
在天泉東。
棲禪洞
在蓮華峰下。
白墡穴
在宴坐巖下。金地藏,取土充糧,甘滑如面。費冠卿詩:滫泥時和面,指此。
臺(共計八臺,又附祈雨壇。)
天臺
在龍女泉南。一在天臺寺之頂,東峰之東。橫岡平亙,金地藏禪息之所,非峰也。
五臺
曰般若,曰白云,曰集寶,曰離垢,曰華嚴,共五臺。俱在古仙峰,曹山之西,接貴池界。故有僧舍,曰五臺明智院,今改為白云庵。
普賢臺
在凈居院北,峰頂大石方正,可望而不可登。
宋陳巖詩:石臺宿草幾年荒,不比維摩獅子浲。大士向來曾宴坐,是身如電暗回光。
南臺
在平田岡下,有庵,名南臺。后有石浮圖。
宋陳巖詩:舊日新羅國里僧,山間散滿百千鐙。只將一默消諸妄,坐透禪機最上乘。
說法臺
在摩空嶺側,石刻三大字。
釣魚臺
臺有二:一在廣勝寺前半里許,高下二石,懸出山麓,方平可坐,望如釣磯。下有石潭。一在嘉魚池上,相傳為竇子明,及李昭象,垂釣處。
逍遙臺
在崇圣院側,翠瀑泉上,靈鶴山之半。坐此,則西南諸峰,歷歷可數。
春陽臺
在沈機石側。
宋陳巖詩:富貴風吹一哄埃,春陽留得舊時臺。老松偃蹇山前立,曾見昔人歌舞來。
祈雨壇
即嘉魚池石臺也。
宋陳巖詩:萬感生于一念間,炷香驚起老龍蟠。今年人協嘉魚夢,荒卻池前古石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