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成實二宗之間雖有大、小乘的區別,但二者皆起源于印度,且其教義方面有出于同樣論旨的內容。因此古來把成實宗稱為“小乘空宗”。把三論宗稱為“大乘空宗”。兩宗在教義上既然有這種關系,所以無論其傳到中國也好,傳到日本也好,都是互相協同的,而且經常成為其他各宗的先驅。
三論宗的教義是根據《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三論提出的,并因此得名,其中《中觀論》和《十二門論》是龍樹作其本頌,青目寫有長行釋疏;《百論》的本文是提婆作的,婆藪述其注釋。西域龜茲國的三藏鳩摩羅什從沙車國王子須耶利蘇摩受“三論”傳授,姚秦(注:即南北朝時后秦)時傳到長安,把梵文譯成漢文,并傳播其教義。這是印度三論宗傳入中國的開始。羅什同時又傳譯出《成實論》。此書為成實宗所依據的經典,是印度訶梨跋摩的著作。它比較探討了小乘二十部的教義,特別反對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的主張,因此它的教義與小乘的俱舍宗不同,反而有的地方與大乘三論宗相同。
三論、成實二宗一并由羅什傳人中國后,曾盛極一時。三論宗古來是從羅什開始,中經道生、曇濟、道朗、僧詮、法朗等瀉瓶傳承的、到了隋朝的吉藏,三論宗教義有很大發展,使印度的三論宗增添前所未有的精華。吉藏即嘉祥大師,是日本慧灌僧正受法之師。吉藏最早以“二藏”和"三輪"解釋教相,以“八不中道”確定教旨。“二藏”是說在佛教中有聲聞藏和菩薩藏二部;“三輪”是說“二藏”之中心無非是顯彰一理。就是說,以華嚴的一乘教為“第一根本 輪”,以其他的三乘教統稱為“第二枝末輪”,而以法華的一乘教稱為“第三攝末歸本輪”。雖說教相前后不同,但教旨彼此相通,不外乎顯彰一理,只是其顯彰的方法,即三輪的說法有所不同罷了。這里所說的一理,是所謂“天真獨朗”的,然而卻被人們的邪見所隱蔽。所以要顯彰此理,首先必須打破一切邪見,但邪見的種類非一,因而破除邪見的教相不能只有一樣。這雖然同為顯彰一理,但在說法上卻產生了三輪的差別。教相雖有種種不同,但最后都歸到破邪與顯正兩個方面。破邪、顯正實際是三論宗的綱領,并且是一代佛教的綱領。若將破邪、顯正加以根本的分類,則離不開“不生、不滅、不一、不導、不去、不來、不斷、不常”這“八不”。以這“八不”指出“中道實相”,稱作“八不中道”。
成實宗如同三論宗,在教法傳承系統上雖有不明確的地方,但從羅什以后,有僧睿、僧嵩、僧淵、曇度(以上屬北方成實宗)以及弘稱、僧柔、法云、智藏、僧曼(以上屬南方成實宗)等名僧輩出,茌梁朝時代實際竟凌駕千三論宗之上。成實宗的教義是依據《成實論》,而《成實論》的主張不外是我法二空論。即,從世俗諦方面說,我、法是并存的,從真諦方面說,無我也無法;不是我、法俱空,就沒有真正的涅檠,所以,我們要宣揚,必須破除我、法存在的見解,而觀我、法二空之理,以欣求涅檠。
以上三論、成實二宗,傳到中國后,在教義研究史上頗有成績,而在我國,只是在阱究的精細方面有可觀之處